现代校园np肉肉辣文:作文九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7:12:00
1.勤于修改的好处

      提高文字水平,让文章更精致的具体办法是什么?两条主要的:多写,勤修改。

      不写,当然谈不上修改文章;写了,不做修改的功夫而成高手,这不可能。看以写散文著名的大家,可以看出他们在用字、结构上来回推敲修改的"苦心"。

      有时候,写作是件苦差事,而在修改的过程中,却有无穷的乐趣,因为大体上构建了一篇文章之后,反复打磨,像打磨一件粗糙的玉石,使它逐渐成为自己想要的造型,并渐渐精致光洁,这会给打磨者带来乐趣,而这个过程,也正是由一个平庸的工匠成为好工匠或者艺术家乃至巨匠的必经之途。

      有不少学生,把作文写好之后,很少做认真的修改,还给自己美其名曰"一挥而就",感觉自己是个天才。

      其实,天才的作品,是在辛勤的打磨过程之后,才会出现那种不着痕迹的"一挥而就"的作品。这就好比围棋高手,有些九段下快棋不假思索,每招棋都切中要害,这样的水平不是他上来就有的,而是经过了多少年的记定势、做死活题、对局长考等之后,才有的那种不假思索势的快棋。当然,只要是九段就必然是天才,这表现在他对围棋的强烈的兴趣,和以苦为乐的反复打磨棋艺的用功精神。

      勤修改,就是要学会善于修改,积累写作经验,在以后的写作中,知道把有些字、句、结构在未写之前就在脑子里修改完成,这样,才会有一些"自然天成"的好文章被写出来。

2.怎样锻炼“用字”的本事

      会用字,好处很多,比方说某一个道理或某一个景物,别人怎么也描绘不出来,而会用字的人,一下就说明白,说到人心里去了。把话说到人心里去,这样的人大家喜欢,这样的文章大家更喜欢。

      老作家汪曾祺曾几次赞赏作家阿城的一个句子"鹰在空中移来移去",一个"移"字,让读者感到那鹰真是如在眼前;如果用世俗流行的"翱翔",那鹰便和读者隔了千山万水。

      作家阿城中国古代文学的修养高,自己又善于观察和思考,所以才有这样的本事。在中国古代的诗词里,这类"用字"经典之作很多,如唐朝诗人王维的一些风景诗。所以,我们想要锻炼自己用字的本事,先要找这些经典之作来读上几遍,琢磨一下他们是怎么用的,换了自己描绘同样的景物,自己会用什么样的字,对于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现象,怎样进行观察和总结,才能用好字,更准确的或更精确地把所见所思给表达出来。

      中国古代还有一种文体:骈文。这种文章在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在文豪庾信那里,达到了顶峰,但是现在的读者很少去注意庾信和骈文这种文体。其实,去阅读一下骈文的经典之作,那种叫"某某赋"的文章,在那里你会惊讶地发现汉语的妙处以及文人用字的苦心、匠心,这类文章读多了,自己就会不自觉地精心对待每一个字和词。

      当然,光是阅读和学习还是不行,还要自己多观察,多思考,在写作时不偷懒,尽量让道理或现象更形象地展现给自己的读者。


3.尽量读点古文

 

      家长教孩子读古诗的多,读古文的少,其实对于培养一个人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来说,阅读古文要比阅读古诗重要。

      写作文,毕竟要用自己的母语,如果对自己母语中所产生的经典文章阅读不够,整天把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作品当作宝贝,这实在有点舍远求近。

      中国的古文有自己的传统,尤其是所谓的"散文"在古代多是用来说理的,所以文章结构更是丝丝入扣,而且在有限的篇幅里有着无尽的变化,让读者回味无穷。很多人对散文一直有误解,常说"形散意不散",其实,古代的散文是形意俱不散。

      形意俱不散的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文气充沛,韵味十足。所以,阅读这样的经典散文,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容易"接先贤之气",把十几篇有气势贯通的文章烂熟于胸,再下笔写自己的文章时,那种气势自然也会出现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写下去,如果再能在写作中,体会到古人作文的苦心和技巧,自己就一定能写出一流的好文章。

      再说了,在古代散文经典中,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哲理,阅读的多了,对于这些内容的吸纳,一定会丰富自己的知识,促进自己的思考,可谓是"一读多得",何乐不为呢?

4.写作文的第一技巧

      写文章的"技巧"

      很多人对于写作技巧有误会,有的人不屑一顾地说"文无定法,直抒胸臆,自然天成。"还有些人则感到神秘莫测。

      其实,不屑一顾和感到神秘莫测,这两种看法都是偏颇的。街头修理自行车的都有一定的技巧,而要把多少字组成一篇文章,这怎能不需要技巧呢?但是,这些技巧不神秘,而是并不复杂,符合文理的实实在在的一些经验之谈。

      现在一说起写作技巧,很多学生就会想到老师讲的那些"开门见山、剥茧抽丝,倒叙笔法"等等,再就是一些语法之类的知识。其实,这些东西只是琐碎的末节,根本谈不上技巧,更谈不上文理。

      文理就是"写文章的根本道理"。但这个道理很简单,散文的文理就是:让读者彻底明白你想表达的思想、感情、事件。

      但问题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很多人在写作的时候,就是做不到,不是跑题了,就是上气不接下气了,要不就是装腔作势了,就是不肯老老实实地说话。

      想不跑题,想尽快把话说明白,这就要有一定的规矩,而适应这点规矩的写作手段就是所谓的技巧。

      到底是什么技巧呢?只要你奔着"让读者明白"这个目标,勤写勤修改,所谓的技巧你自然会知道。

5.作文:忌依赖“第一反应”

                                       忌依赖"第一反应"

      作文选看多了,自己写作的时候,遣词用句的第一反应多是作文选上面的词句;作文选看少了,第一反应常常是课文上有限的那些词句。从"第一反应"过来的词句,多是一些无味的陈词滥调,由这些陈词滥调堆砌出来的文章,读来自然是索然无味。

      生活如水,文章如水,水面上浮着的东西,自然是缺少生命力缺少分量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你能轻易看到,别人也能轻易看到,你用,他也用,结果是越用越浮浅,总难有进步。

      想写好文章,就是要舍得花力气动脑子,把这些浮在意识上的陈词滥调撇去,潜入生活观察,往深层里思考,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文章新鲜、有分量。

      所以,平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第一反应,甚至可以用强迫式的办法:第一反应来的词句,坚决不用。

      第一反应就是不用,你自然要花精力去淘第二第三反应的东西,时间久了,自然会培养出会观察、有话说、会说话的本领来,文章自然会清新可爱又有分量。  

6.忌装腔作势

                         忌装腔作势

      有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写成的文章,包括一些"名家"的文章,开头第一段,甚至是连着第二段直接删去,不仅不影响全篇,删完后反而觉得文章更统一完整。

      这是为什么呢?我看主要是因为那多出来的开头,是用来"着调儿"的,就是要找一个说话的调子。都是找什么调儿呢?多是"温文尔雅""侃侃而谈""徐徐道来"这样的调儿比较多。

      说得好听些,是找调儿;说得难听了,其实就是装腔作势。

      非要用文字把自己打扮成绅士或智者,所付出的代价却是多说一、二段的废话,让文章成为二流文章。

      很多名家都有装腔作势的毛病,以至于我们现在的许多孩子,在学习名家的时候,连毛病也学过来,每逢写文章之前,先想着用什么口气,用什么腔调。这就好比,一个人出门办事情,出门之前,不是先准备办事情需要的工具或者文件,而是先打扮自己,到办事情的时候,先来一套和事情无关的客气话和套话,把正经事反而避开不谈。

      有人常抱怨文章的开头不好写。其实,开头不难,只要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先理清头绪,想好怎么说能让读者清楚明白,只要自己先想清楚了,"开头"不邀自来。如果只是想着"找调儿"装腔作势,开头就难了,因为"调儿"有很多种,不想明白主题,只是像逛商场一样的挑"调儿",文章不好开头,即使勉强开了头整个文章也写不好。

      一心一意地让自己的表达更清楚更准确更简洁,不找"调儿",这样的文章反而会有一个特别漂亮的"调儿"。

7.忌“上气不接下气”

                                   忌"上气不接下气"

      学生的文章,最普遍的一个毛病,就是上气不接下气。

     上段的意思还没交代清楚,话还没有说透,就急急忙忙地开出下一段,而下一段又没有承接上段的意思,显得突然,让不会看的读者一头雾水,让会看的读者替作者尴尬。

      导致上气不接下气的原因主要是:1、作者偷懒或浮躁,想要表达的思想或情感,自己没有花力气搞明白,所以在写的时候,写了上句想下句。2、有虚荣心,写着写着忽然觉得有个句子比较好,于是便绕出去把好句子捎近来,或者是为了表现自己生活中的某些优越性,在说道理或说别人的时候,忽然话锋一转说了几句自己。

      解决上气不接下气的办法很简单,就是要把自己想说的想好了再说,不要匆忙捉笔上阵。在构思全篇的时候,注意最重要的一点:一篇文章只能说一个道理。谁想表达两样道理使用两样主题,必然是全篇混乱和上气不接下气。

      这好比排兵布阵。未打仗之前,先把自己的阵势排好,明确一个作战方针,有一个主帅统一指挥。如果事先未把阵势布好,走一步说一步,还有两个主帅同时按各自的主意指挥,打起仗来,一定是毫无气势,稍一接触便溃不成军。

8.作文九段怎样教作文

                                     作文九段怎样教作文

      大多数语文老师教作文,虽都想让学生写出好作文,可是他们自己还不懂文理,也缺少真正的写作经验,只能照本宣科一头雾水地教孩子们什么抓住中心思想了,什么遣词造句了等繁琐的于事无补的"技巧",其实都是比较虚浮的人人可作的评论,而不是抓住文章技术命脉的具体的分析。这样一来,教师本人不明白文章为何还不要紧,关键是让学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

      只有在写作中掌握了真正的技巧,才会建立写作的兴趣和自信,才会自觉地写出耐读的好文章(而不是偶尔蒙出来一篇)。作文九段自己对于文字有着职业的敏感,以及对于中国文章传统的继承和对文理的深刻理解,在对业余写作者们的辅导上,只做具体的技术分析,让学生对于文章中的优劣处能够一目了然,同时能尽快领悟到作文的原理,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另外,作文九段还会对学生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多阅读符合自己性格气质的名家经典文章,产生更多的阅读兴趣和模仿兴趣。

      作文好像是应付考试的一时之需,但是它和其他学科又有着不同之处,英语、物理、化学等,学完了,如果不再从事相关工作,考完也就都丢了,但是数学和作文的能力,一旦培养出来,却是要受益终生的。所以,作文九段在教学生的时候,更注意让他们领悟到作文的基本原理,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他们的平时的审美倾向、人生观念、社交语言能力等,而这种影响都将是正面的和有益的。


9.叫作文就教点实在的

                                              教作文就教点实在的

 

    在书店那些海量的作文参考书里,许多"模范"作文后面,几乎所有的评语都是"虚"的,大部分都是寥寥数语指出作文的中心思想如何,小作者的观察如何,写人物鲜明如何等等,对作文中的技术问题,没有任何涉及。而在作文教学中,对于名家的文章,老师也都是带领学生认识名作的中心思想如何,然后再把文章中的句子和词汇提出来,一点点地认识和参考。不是故弄玄虚就是在些末节上作繁琐的文章,而对于作文本身的道理以及文章的基本技术问题,不做任何学习。

     譬如学习盖房子,第一注意盖好的房子要牢固;第二要布局合理,不能有无用的空间和门窗。以上两条都有保证了,然后再追求更进一步的美观问题。而现在的作文教学呢,好像只是教人知道房子盖得漂亮,可以有什么用途和意义。然后就是对水泥是什么牌子的,怎么造出来的;砖头的尺寸是多大的用什么土烧制成的;木料是什么木头的,主要产地在什么地方,等等等等,在这些末节上考究追查一番。结果,学习盖房子的总也不能建造出来牢固的布局合理的有个性美的好房子来。

     教作文就要教点实在的。就要教给学生怎样在写作中学会写作,怎样让自己的文章言之有物,怎样布局合理,怎样有个性的美感。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老师自己有切身的体会和经验,交给学生一步步有次第的学习"作文的建筑知识"。

      每一篇作文都是一座房子,而既然是建筑房子,一定有实在的前人总结出来的实用的建筑理论,这包括多高的房子要多深的地基(在生活中学习观察和思考培养自己发现题材的能力),空间要怎样布局才能合理使用而又保证房子的牢固(培养作文中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怎么说更能简洁明快的能力),门窗要怎样预先留好而不是到建成后才挖窟窿式(学会修改文章,并在修改中愉快而快速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的打开等等。做这些工作,需要的不是什么激情和灵感,而是实实在在的经验和技巧。只靠几句观光客式的"虚"话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