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天武帝txt全集下载:星云大师语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44:43

 

1.就贫富而论,有钱的人,虽然衣食无缺,华盖重裘,但有时候为了人事的困扰,同样日夜不得安宁;没有钱的人,尽管每日难过,依然每日过,无钱一样可以挺起胸膛,安心自在,此即所谓的“人穷志不穷”。

2.近代的弘一大师,也认为世间上没有一样东西使他觉得不好。破旧的手巾也好,咸苦的蔬菜也好,跑一整天的路也好,住在小茅屋也好,世界上什么都有味,什么对他都了不得。

3.贫穷的夫妇凭空得到二十万元,最初喜欢得不得了。但是到了晚上却烦恼钱要放到哪里里呢?抽屉吧,不保险!床底下嘛,也不太安全!枕头下面……左思右想,一夜睡不着觉。过了几天,他们又为了二十万元该如何利用而吵嘴,夫妻几乎因此而破坏了多年的感情,后来一反省,才彻悟钱使他们苦恼,终于又把钱还给原来的主人。

4.当自己与别人见解上有冲突,彼此不能和谐相处的时候,我们就不快乐了。我们职业往上高升之时,马上就欣然色喜;万一利益被人夺去了,我们就懊恼伤心。由于种种不能解决的问题,使我们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

5.生活在二十世纪文明时代,人们生活在鸟笼式的公寓,抬头不见天日,四望不见原野,心胸越来越狭,眼光越来越小,人事的交往日趋频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愈来愈可能发生,整个社会风气呈现一片紧张、竞争、角逐、明争暗斗的现象,使得心里得不到恬静和谐的快乐。

6.人生在世界上烦恼的事情很多,譬如我们身体上有老病死的烦恼,心理上有贪瞋痴的烦恼,我们的烦恼真有如大海的深广、树林的茂密,起惑造业,流转生死,皆由烦恼所致。

7.人类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每天总是不断的向外去攀缘,对于外在的世界虚妄分别,因此产生了许多烦恼。如果我们能够一切返求自心,而不让此心随境而转,则不当看的不看,不当听的不听,不当说的不说。这就等于孔子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8.我们常听到人说:“真忙!忙得不可开交。”“一事未了一事又来!”无论怎样的忙,要紧的是,不要因为忙碌而忘了自己的存在。有人说,忙是福气,忙的日子比较好过。但是,忙也要忙得有意义,有些人太为自己忙,不知道为别人忙;也有一些人,好为别人忙,却忘记为自己忙。

9.俗语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一个人如果没有未来,活着就没有意义。

10.一个人对于亲情要能放得下,不能随侍左右也罢,生离死别也罢,有合必有分,有生必有死,都能看破放下,不为情苦。

11.有些人以为金钱第一,有了钱什么都行得通,甚至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其实,不论财物富有到什么程度,终归要销毁散失。

12.俗话说:“身外财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个人空手来到这个世间,最后也将空手远离而去,纵有万贯财富,也丝毫带走不得。

13.多少人生前节衣缩食,克勤克俭,分毫也不肯浪费,终其一生,余下一大笔家产,或放高利贷,或私自保管,一旦临命终时,来不及处理财物,或被充公,或被吞没,枉费自己一生辛劳,终无所得。有些人则拼死拼活,赚钱置产,给子女留下一笔庞大的遗产,可是当他死后,子女或为分财动武,或吃喝嫖赌,挥霍殆尽,丝毫没有体谅父母生前的劳苦。因此有人说:留给子女最好的财产,不是金银财宝,也不是洋房汽车,而是道德学问与技能修养。所以说,钱财是身外之物,不能拥为己有,也不必为儿孙徒作马牛。

14.每一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医生。当身体感觉到有一点不舒服时,要训练自己坚强起来,体会病性本空的道理,淡然处之。能够这样,你的病就已经好了一半。

15.美国的海伦凯勒,她是又哑、又聋、又瞎的残废,可以说是一个十不全,但是她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人之一。

16.人类虽有生命,身体却不能永生,身体必定会有死,死和生是相对的。

17.到底“生从何处来,死归何处去?”对于这个问题,一般人不但不了解,而且不重视生命,只知道求生活。知识水平较高的人,除了生活之外,还知道有生命,但是仍然不重视生命,因为死对他而言是茫然无知的。有人说:“人是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接受了生命,然后在无可奈何的条件下度过生命,最后在无可抗拒的挣扎之下交还了生命。”

18.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看成槁木死灰,与万物同朽。古人云:“齐生齐死,齐贤齐愚,齐贵齐贱;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恶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对于生命的所以然,古今人士大都所知不多。

19.对于生死不要觉得可怕,因为生死本来就像世俗的搬家一样,只不过换了一个躯壳而已。

20.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21.一个心里充满慈悲和道德的人,即使他身上只有一件粗布外衣,也不会减轻别人对他的尊敬;因为内在的美,如山谷的幽兰,洋溢着阵阵芳香,使人心情怡悦。

22.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见律宗大德弘一大师吃饭只有一道咸菜,不忍心的说:“难道你不嫌这咸菜太咸吗?”弘一大师回答说:“咸有咸的味道!”过一会,大师食后,手里端着一杯开水,夏先生又皱皱眉头道:“茶都没有得吃吗?怎么吃这种清淡的开水?”弘一大师笑一笑说:“开水虽淡,但淡也有淡的味道。”

23.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小时候,曾在皇觉寺当沙弥。相传有一次朱元璋外出,回寺时夜已深了,寺门已经关闭,不得已只好在寺外席地而睡。当他躺在地上,望着夜空满天星斗时,兴之所致,吟了一首诗,曰:

  “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24.一个人该住什么样的地方,事实不在于地方的大小如何,主要在于个人胸襟的宽阔如何。一个胸襟宽阔如当沙弥的朱元璋,虽然席地而卧,却有法界在我一心的感觉;如果一个心量狭小,不满现实的人,即使住在摩天大楼里,也会感到事事不能称意。

25.一个人心胸开阔,事事如意,不论到那里都觉得这个世间很美好。

26.一只手有五根手指头,每一根手指头长短不一,分开来每一根力道都很小,很容易折断;如果把它合起来,成为一个拳头,就有很大的力量。

27.一个人在生活中除了物质以外,还有很重要的精神生活,所谓精神,就是一个人的思想见解,一个人的内心认识。

28.在日常生活中,凡事要求其心安,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就是正确的思想见解。

29.平常一般人总喜欢把苦和乐,难和易,分得很清楚,因此,苦的时候难过,乐的时候欢喜;有收获的时候雀跃鼓舞,困难的时候伤心颓丧。假如一个人能够把这些对待的事情调和,不偏激、不极端,那么生也好、死也好、苦也好、乐也好、难也好、易也好,这不是很洒脱自在的生活吗?

30.有人说:“我念佛念了几十年,可是却越念佛越贫穷。”说这种话就是没有正见。佛陀又不是我们的财神爷,也不是你的经理、会计,他怎么能替你管钱呢?再说,念佛是要求往生净土,怎么跟佛陀计算起钱来呢?又有人说:“我吃素信佛了几十年,身体却越来越不好,生意也越来越潦倒。”这种想法也很怪异,身体不好应该看医生,平时不注重运动,不注重营养,不注重修持,身体怎么会好?至于生意潦倒,自己不善于经营,不勤劳,不奋斗,事业怎么能顺利呢?还有一些人,信了佛教以后,把所有不如意的事情都归罪于佛教,这不是很愚痴吗?一个有正见的佛教徒,为了信仰,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才是根本的正见。

31.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老人,不是年龄,而是心境;人生,不是岁月,而是永恒。

32.“感情像眼睛,容不了一粒细砂。”连三岁小孩子对自己母亲的感情也往往不容许别人来占有,夫妻间的感情更不许有第三者的侵入。

33.真正的感情应该不是占有,而是一种奉献。但是,一般人却不容易做到,总是用一种嫉妒的心理来拥有感情,甚至于用一种永不满足的态度来争取感情。这种感情并不纯洁,真正的感情应该从奉献中获得,因为用奉献的态度获得的感情才是最崇高的感情。

34.俗语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一个人不要把感情用在少数人的身上,不要局限于自己所认为的“有缘”,应该扩大心胸,视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什么人有困难,即施恩惠给谁,这就是菩萨的精神。

35.我常常觉得一个人不必以拥有很多物质为满足。试看天上的日月星辰,其数无量,可以供我们自由欣赏;宇宙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争研斗丽,可以供我们随意观看;东西南北的道路,任你奔驰;士农工商各类阶层,随你交往。     

36.一般社会上的情形,对于利己与利人,可分为四种,一、利人不利己。二、利己不利人。三、人己都不利。四、利己又利人。平常,利人不利己的事情,除非菩萨发大心,不然可说少之又少。

37.一个贫穷的人,拿着唯一的一块铜钱到店里去购买食物,可是,当店里的人接过铜钱一看,发现那是假的,于是将钱退还,不肯把食物给他。穷人听说钱是假的,急得眼泪都掉下来,心想:家里的老母亲又要挨饿,怎么办?正当他伤心难过的时候,一位军人从门外经过,问明了原委,随即拿出一块钱来给他,那块假铜钱随手就往上衣口袋里放。穷人感激涕零的买了食物回家,军人也随军队上前方作战。

 有一天,敌人的一颗子弹射过来,这个军人来不及卧倒,只感到前胸像被震了一下,可是并没有受伤,他摸摸全身,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块铜钱,发现铜钱的正中央凹了下去,这时他才明白,原来是这块铜钱救了他的命。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件利人又利己的事情,救人的急难,等于救自己一样。

38.从初发心到成就佛果,要历经多少劫数,要忍受多少苦难,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要“福慧双修”要“行解并重”,如果畏惧麻烦,缺乏耐心,就像种子虽播种了,却怠于施肥、浇水,终不能发芽,更谈不上开花、结果。

39.一句譬喻能令是非山崩海枯,人我曲直俱焚;一句譬喻能令人我电光激驶,千年一念相照。篇篇故事,可以砥砺,可以省悟,可以鉴照,可以玩味……更希望你把故事说给周遭的有缘人,彼此分享生命里交集的悲喜。

40.山泉洗涤人间的尘垢,使人人古镜洁净,灵台清明。当觑透人间冷暖事,能以廓然无圣,禅的风姿,行化于红尘俗世间。念念觉醒于声色幻影不实,回头开垦一亩心田,日日以平等欢喜耕耘,引智能的甘泉灌注,令慈悲的花香,朵朵遍布。明了圆满菩提果实,原不在天上福乐的生活,是和众生携手走过荆棘血泪。奉献身心为炬,一点火光供养,烧烬成灰,心甘情愿。

41.自以为聪明的人类虽然能看清大到宇宙小到原子的物质世界,却仍然无法学会如何相处这样的生活细节。

42.妥协是一条路径。变通是一种境界。让一分山高水长,退一步海阔天空。

43.忙就是营养;要争气,不要生气;多说OK,少说NO;感动就是佛心;疾病就是良药;拒绝要有代替;立场互换;给人利用才有价值;自己就是自己的贵人;有钱是福报,用钱才是智慧;宁可失去一切,但不能没有慈悲。

44.没有一种教育是成心要让人学坏,但是有些教育的结果是很多人变坏了,这是一个事实。

45.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知人很难,知事也难,知理更难!但最重要的,人要知道自己。才能改进缺点,发挥自己的长处。智慧就是自知知人。“知人着智,自知者明。”

46.肚量多大,事业就有多大;要空出所有,才能建设一切。从管理上来说,我们的心能包容多大,就可以领导多少人。如果容得下一家人,可以作家长;容得下一村人,可以做村长;容得下一国人,就可以做国君。“管事容易,管人难;管人容易,管心难。”

47.让步不一定吃亏,从礼让中,才能和谐双赢。忍让一下,看似吃亏,实际上就是占便宜。

48.良知是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又可归为“三知”:知耻、知愧、知恩。

49.做人要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光是提起,太多的拖累,非常辛苦;光是放下,要用的时候,就会感到不便。对于功名富贵放不下,生命就在功名富贵里耗费;对于悲欢离合放不下,生命就在悲欢离合里挣扎;对于金钱放不下,名位放不下,人情放不下,生命就在金钱、名位、人情里打滚;甚至对是非放不下,对得失放不下,对善恶放不下,生命就在是非、善恶、得失里面,不得安宁。

50.凡是都是一分为二,一半一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好人一半,坏人一半;白天一半,夜晚一半。在这个“一半一半”的世界里,想要求百分之百的圆满,几乎是不可能的,也不容易。所以我们只有从这一半的人生,来影响另外的一半,用好的一半去影响坏的一半,才可能逐步走向圆满

 

 

 

 

 

 

 

 

 

 

 

 

 

 

 

 

 

 

 

 

 

 

 

 

 

结   缘

人是靠因缘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应该多多广结善缘,因缘愈多,成就愈大。有时一句好话、一件善事、一个微笑,都能给我们的人生广结善缘,成就大好功德。所以,每个人都不能轻易放弃任何结缘的机会。结缘,是我们的人生更宽阔,前途更平坦。积德结缘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根源。

 

婚外情的初期,有了蛛丝马迹的现象,如果双方没有用体贴、关怀、爱好,去弥补缺陷,反而怨怪对方这个不好、那个不是,结局可想而知。因为,“爱,才能赢得爱”,这是必然的结果;如果相互怨恨为“因”,怎么能赢得爱情的结“果”呢?

要维系夫妻之间的感情始终如一,事实上并不容易,所以要靠彼此的尊重、包容、沟通,诸如思想上的、生活中的、对儿女的教育方法等,都应该开诚布公地讨论。

 

人生是活在欲望里,欲海不可怕,可怕的是浮沉在欲海里,在欲海里没顶,那就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了。

登山的人,一次登山,历经千山万苦,回来后才感到家的安乐;旅游的人,一次旅游,看尽千山万水,回到家来,若能认识自己的自心本性,这才是旅游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知足是天然的财富,           大器藏于晚成,

奢侈是人为的贫穷,           显达藏于谦卑,

精进是无穷的能源,           圣贤藏于陋巷,

懈怠是隐形的危机。           大智藏于大愚。

           

幽兰藏于深谷,     有的人值得被人利用,故能成才;

珍珠藏于海底,     有的人堪受被人利用,故能成器;

宝玉藏于琢磨,     有的人不能被人利用,故难成功;

钢铁藏于锤炼。     有的人拒绝被人利用,故难成就。

 

微笑是保持健康的药石之一;尤其现代是一个注重色彩、声音的时代,因此我们更应该时时面带微笑,以微笑来装点我们的人生,以微笑来美化我们的社会;让微笑像花朵一样,开满生命的园地,让微笑像音乐一样,温暖每个人的心灵。

美,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感受。美的心灵,是我们最珍贵 资产;当你的心中有了美的感动,生活中,自然无处不真,无处不善,无处不美!

人生有多种:有服务的人生,有自私的人生;有智慧的人生,有愚痴的人生;有快乐的人生,有烦恼的人生。有的人一生,只想到饮食男女,好像马牛一样,水草之外,别无所求;有点人一生,贪得无厌,得陇望蜀,在欲望的奴隶。真正想要获得自由自在解脱人生的人,实在为数不多!人生就如一座加工厂,就看你工厂的产品如何?如果生产的产品是明理、觉悟、利地、奉献,你的工厂的名誉就会好,而你的人生又怎能不自在能?人生的自在,不在他求,不是他人赏赐;自在是自我的事情。

你想要消除压力吗?大师说:

第一,          提升自己对事理认知的智慧;增加认知的力量,可以消除压力。

第二,          放宽心胸,像大海容纳百川,像虚空容纳万物;凡事包容它,不要负担它,自然就能消除压力。

第三,          提得起,放得下,好像皮箱一样,用的时候提起,不用的时候放下。凡事不比较、不计较,自然可消除压力。

第四,          与压力为友,心甘情愿地接受它,何压力之有?

第五,          乘兴逍遥,随缘放旷;不求不拒,自然会消除压力。

第六,          培植修养的功夫,增强自己的忍耐力、慈悲力、智慧力,用自己的心力承担,何必在乎压力!

 

求死,是弱者的行为;要活,才是勇者的形象!

生命是活的;活着,就可以看到生命的光彩。死亡,就像日落西山,就算有生命的存在,但在人间已经没有光辉。

 

其实,“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愁闷,也是自己找自己的麻烦。诚如禅门说:“没有人束缚你,是你自己束缚你自己!”愁闷也是如此,本来没有人要我们愁闷,只是我们自己找来的忧愁啊!

愁闷,要有通路;愁闷的通路就是智慧、明理。化解愁闷的良方,就是宽容,就是信仰。大师说:第一,提起乐观的性格。第二,想通事理的原委。

                第三,放开闲情的愁绪。 第四,没有疑虑的性格。

                第五,扩大积极的服务。 第六,明朗坦白地处世。

                第七,呈现微笑的面孔。 第八,散播欢喜的情怀。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要你能看得开、放得下,人生纵使有了些许的愁闷,不也是成就菩提的资粮吗!

“解铃还需系铃人”,你的愁闷靠别人化解,这是有限的,只有自己解开自己的束缚,这才是永远的解脱!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人,只要有小草的精神,自能安身立命与天地之间。

 

《般若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原来,苦是因为五蕴积聚的“我”而来的。例如,有的苦因为“我与物”求不得而苦;有的苦因为“我与境”不相应、不习惯而滋生;有的苦因为“我与人”不和谐、怨憎会、爱别离而有;有的苦是因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刀兵水火等引起,都会增加“我”的苦。

尤其,“我与心”之间,贪瞋邪见、忧悲苦恼,更是苦上加苦。所以,人数的苦,既然是由“我”而来的,如果我们想要“度一切苦厄”,就必须让“我”空无执着。能够“照见五蕴皆空、显现般若智慧、明白人我无间、融合物我一体”,才能够淡化和解决“我与物”、“我与境”、“我与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甚至“我与身心”的关系。能够把自我安顿在无执、无染、无拘、无束的上面,才能够真正“度一切苦厄”!

 

世间,希有难得的珍宝,不是黄金,不是钻石,而是“好因好缘”也!

有因缘,才能成就好事;有因缘,才能一帆风顺。因缘具则成,因缘灭则败,所以人生希望有成就者,都必须要仰赖因缘。

有情人的往来,因缘和合,自能“千里姻缘一线牵”。有缘的人,再远、再难的情况下,都能相聚;若是无缘,真是所谓“无缘对面不相逢”也!

人生的富贵穷通、得失好坏,都是我的因缘如何?珍惜因缘,才有因缘。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一丝一缕,都有因缘,我们怎么能不珍惜因缘呢?

 

做事可以失败,           凡事深思熟虑,有计划,则事半功倍;

但不能做人失败;         凡事轻慢草率,没计划,则事倍功半。

过去可以失败,

但不能未来失败。

 

人不要害怕不顺的逆境,在人生的道路上,大石挡路,你可能被它绊倒,你也可以把它当成眺高望远的垫脚石。人的成功一失败,就看你是否能将“逆境”化为“增上缘”,因为:没有黑暗,哪里有光明呢?没有罪恶,哪里有善美呢?

                 没有污秽,哪里有洁净呢?没有差别,哪里有统一呢?

 

朋友有亲有疏,有好有坏;有的朋友只是泛泛之交、点头之交,有的朋友可以秉烛夜谈、促膝长谈。一个人一生能够得一知己,真可谓“足堪告慰平生而无憾”矣!因为“相交满天下,知音有几人”呀!

其实,所谓“朋”者,两月相辉映也!所以朋友本来就应该是要互切互磋,互相提携成就;要把朋友当成一面镜子,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朋友之间要能“观德莫观失”、“善可为法,恶可为戒”,才能发挥朋友的功能。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多少禅师因花开花谢,而参透禅机;             一念顿悟,可以放下身心;

多少释子因日出月现,而悟道证果;            解脱自在,不受热恼;

多少云水僧见青山绿水,而灭却心火;          一念生迷,只会作茧自缚;

多少行脚人看鸟飞鱼跃,而觉得自我。          先风起浪,不得安宁。

只要用心留意,人生能有一番境地。

 

我们若能心如日月,尽管月圆月缺,月明月暗,但是月常常在,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只要我们心中有日月,所谓“太阳挂高空,明月照心灵;我心有日月,何惧无光明?”

 

             停,才有预备再出发的力量。

             听,才知道世间人情的反应。

             看,才清楚前途的何去何从。

 

“如意”,人人欲求!不过,“欲得人如我意,必先我如人意”。

 

我们究竟“云何应住”呢《华严经》说:“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

我们要求身心的安住,如果你喜欢柔和忍辱,你拥有慈悲喜舍,那你就找到了身心的安住处了,这才是我们永远的故乡!

所谓“心中有事天地小,心中无事一床宽”。佛法告诉我们,对世间的荣华富贵、妻子儿女等等,你要把它当成一个皮箱:用的时候,把它提起;不用的时候,你把它放下。当提起的时候你提不起来,当放下的时候你放不下,你的人生自然就不会好过了!所以,提得起,放得下,这就是“心无挂碍”的美好生活了!

 

处事,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要;

待人,不以利益为急,而以欢喜为上。

 

做人要明理,理路通达,则做事会顺利;

做事要明理,理路明白,则做人能成功。

 

听人倾诉,是表示关心;专程访问,也是表达关心。适当的送礼、灾情的慰问、疾病的关怀、考试的祝福、喜丧婚庆的致意等。总之,一句关心,就是代表一种善意、一种友爱、一种祝福、一种联络。

 

 

 

星云大师————幸福

为了得到幸福,非得从亲自去找幸福开始不可。凡事顺遂并非就等于幸福,在追求幸福的途中,或许才是最幸福的时刻。

 

聪明的人,凡事都往好处想,以欢喜的心想欢喜的事,自然成就欢喜人生;

愚痴的人,凡事都朝坏处想,愈想愈苦,终成烦恼的人生。

世间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我们的想法可以想出天堂,也可以想出地狱。

 

“幸福配方”————

每天说一些欢喜的话,激励自己不要悲伤。

每天做一些利人的事,激励自己融入群众。

每天谈一些益智的事,激励自己增长智慧。

每天审视圣者的慈像,激励自己增加内心的善美。

人生中,感动是一时的,感恩是一世的;

荣耀是一时的,影响是一世的;

委屈是一时的,成就是一世的。

 

愚者以为幸福在遥远的彼岸,聪明者懂得将周遭的事物培育成幸福。

 

相伴唠叨自有缘,唠叨半世意缠绵;

劝君休厌唠叨苦,宁愿唠叨到百年。

 

 

 

 

当对方无理时容忍。

当流言中伤时不理。

当别人受难时体恤。

当接受任务时奋起。

当不幸来临时勇敢。

要学习吃亏、退让、忍辱。要做到“心甘情愿”。

 

谨记惜福之法:

一、        只字必惜,贵之根也。

二、        粒米必珍,富之源也。

三、        片言必谨,福之基也。

四、        微命必护,寿之本也。

 

懂得忙里偷闲的巧妙,那也是一种情趣。

“忙里山看我,闲中我看山;相似不相似,忙总不及闲。”

 

人生可以淡,但是不能无味。

例如不读书,言语无味;无味就是贫乏。

人生要像青橄榄,愈嚼愈有味,

淡中有味,才是真味。

人,要求获得别人的尊重,希望获得别人的恭维赞美,就是人情的定律。

人,希望获得食衣住行的富有,就是生活的定律;

人,莫不希望获得功名富贵,就是金钱的定律;

人,都希望获得健康长寿,就是人生自我的定律。

 

宇宙给每一个人的报酬——

假如你欢笑,周遭的人也会跟着笑;

假如你悲愁,左右的人也会跟着愁;

假如你歌咏,旁边的人就会跟着唱;

假如你幽默,听到的人就会欢喜你;

假如你拥有戒定慧,温馨一定靠拢着你;

假如你追求真善美,朋友都会包围着你。

 

南怀谨语录

 

 

据我这几十年经验,到现在更承认古人的两句话:‘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我最近写给别人一副与此有关的对联,‘报德者寡,报怨者多’,现在的时代,你付出再多,所得的都是怨恨。古人也说‘仗义每从屠狗辈’,社会上真正能够帮助别人,同情、可怜他人的是穷人,穷人才会同情穷人,痛苦中人才会同情痛苦的人,屠狗辈就是杀猪杀狗的,没读过什么书。‘负心多是读书人’,知识分子知识高,自己思想解释就越多,不愿意做的时候,他会刻意加以解释;知识低的人不会解释,朋友嘛!怎么不去?为朋友没有理由不去,因为他思想不复杂。学问越高,思想越复杂,高学问而变成单纯专一的人,那是天下第一人,由高明而归于平凡。


人如果能去掉了悭贪嫉妒,它的反面是什么?只有帮助人,只有恭维人,只有培养人,都希望别人好,一切荣耀都归于老兄你,那才是做到了不嫉妒。什么叫学佛?这就是学佛啊!你以为磕头拜佛,念经吃素,求佛保佑就是学佛?你还是求这四个字保佑你好一点,你把悭贪嫉妒这四个字真去掉了,你成佛的路走上一半还有余。


譬如我们讲戒,传统佛法的大乘戒律,第一条就不能自赞毁他。自赞毁他是菩萨道中最严重的事,如果拿这四个字与一般心理学一起研究,你看这个社会活着的人,那一个不是走这条路线?如果不自赞毁他,就没有办法活下去,为了想出人头地,总想尽办法去伤害别人。假定有人自己站起来,不但没有伤害别人,同时使别人也站起来,这就是菩萨道,学佛的关键就在这个地方。然而一般人做不到,自己站起来都犯了菩萨戒,在自赞,在毁他,都是毁谤他人,自己才成功。


佛在经典中告诉我们,学问越好,所知障越多,修道证道越难,他生来世的果报,永远是一个思想家、一个学者,不能证果。不但大乘菩萨果位证不到,小乘的果位也不可能。你们常挂在嘴边的‘外道、外道’,外道并不是你们所想像的其他宗教,或是邪魔歪道,外到那里去啊?凡是心外求法都是外道,有学问,有思想,能言善辨,讲理头头是道,叫他拿身心来证明,一无所能,因思想、念头静不下来,不能专一,不能定。所以学问越好,越容易产生增上慢,自己把自己的本心本性盖住了,自是非他,自己认为自己的观念才是对的,别人不对。所以,大乘菩萨道的大戒第一条就是‘自赞毁他’,大乘菩萨道首先要学习的是真正的谦虚。


有些人学问好,尤其是学佛的人,研究过经律论,也了解佛经,成就了什么呢?成就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增上慢。一切众生,不仅仅是人,所有一切生命的贪、嗔、痴、慢、疑都是与生俱来的。贪、嗔、痴,大家都听得很多了。慢,慢是什么呢?慢就是我,我们常听见别人讲口头禅,或听到街上发脾气的人骂一句‘格老子’,这句‘格老子’就是我慢。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觉的自己了不起,即使是一个绝对自卑的人,也会觉得自己了不起。有自卑的人都是非常傲慢,为什么傲慢?因为把自我看得很重要,很在乎自己,但是又比不上人家。


增上慢是人本来只有慢心,因某种原因又把慢心的作用发挥得更淋漓尽致。譬如学问好、多闻的人,最容易产生增上慢。岂止学问,一切人在任何方面有些成就,更高更上的慢心必然随之增加。像聪明人本来就自以为了不起,聪明人若再加上学识、经验,如果走上坏路子,就是古人所说的:‘学足以济其奸’,不学还好,有了学问更助长其作恶。

静读南怀瑾

怀瑾先生为国学大师,近年几乎读遍了所能看到的大师著述,或于夜半卧床之时,或于公寓闲暇之日,或于旅途寂寞之中,均欣然有得,神与心通,若酷暑甘泉,如严冬温炉,私下以南师敬之。偶见《中外管理》杨沛霆先生大作《奥运热中静读南怀瑾》,遂收之箧中,请读者谅我爱难释手之过。——居尘出尘

作者: 杨沛霆

百年期盼,成为现实。

首届现代奥运起自1896年,时我中华大地甫遭“甲午之辱”。有谁想到,112年后的今天,中国在崛起之年召开全球瞩目的盛会!于是13亿国人与世界华人笑了,饱含泪水地笑了,笑得甜蜜、幸福、自豪。

在奥运赛场的喧嚣声中,我却进入了国学思想的林海,于闹中取静,攻读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450万字的巨著。现把我学习到的一点感悟以语录方式,向企业界朋友汇报。

从国学看未来

1.当提到中国未来的命运时,他说:一百多年,中华民族从太平天国开始受尽了欺凌。但他有个五千年文化计算命运的方法,结论是:到1984年,中国开始转运,以后将有200多年盛世好运,超过康乾盛世。那时,汉语将成为世界第二种普遍应用的语言。

2.当提到中国未来的风险时,他说: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是看文化和教育事业。

文教问题出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中国新一代人没有人生观,这不行。现在不只是年轻人,甚至中老年人也随波逐流没有人生观,这是大问题。二是要注重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重在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我们要重视科学,更要紧的是要重视科学背后的哲学,科学与哲学结合是世界大趋势。三是工商界要知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不只要会挣钱,更重要的是学会用钱。挣钱容易,用钱难。只有懂此理,才是有人生观的生意人,否则谈不到做生意。

谈到大环境风险时,他说:中国最大的危险是经济“八国联军”的到来。当谈到内在风险时,他说:中国传统文化最害怕的是经受不住一时太顺利、太平安的考验,没有忧患意识。中国过年贴五福临门:寿、福、康、德、命,就是没有“贵”字,因为贵必骄横失道。

他认为《孙子兵法》十三篇,真正重要的只是一个字“势”。势就是大环境、大潮流和风气、人心所向的社会力量。此时重在一个“转”字,万不可被功名富贵所淹没。班固曰:“夫唯大雅,卓而不群。”(这话对干部和群众都是意味深长的。)

3.提到今天能够影响世界的文化是什么时,他认为有四个文化:一是达尔文优胜劣汰的进化论。第二是佛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许多著名历史事件都与此有关。第三是马克思的资本论。第四是凯恩斯的消费刺激生产理论。美国到处出兵打仗,成为国际经济军阀,就是受凯恩斯理论的影响。中国要警惕的就是国际经济侵略。目前,世界没有一个领导文化,但今后30年会走向统一,这就是文化大趋势。

根据南怀谨的经验,世界任何一门学问,如果它不同人的身心性命有关系,就没有用,也不会有持续发展。东西方文化,无不是为了生命而建立的。

4.当提到中国文化的本质时,他指出:中国文化不只是儒家,更不只是孔子。中国文化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整体,不能分开。儒家好比“粮店”,道家好比“药店”,佛家好比“百货店”,都是为做人。它的整体称之为“中国文化”。什么是中国文化?就是一个字:“道”,以认知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中心的“道”。把传统文化弄通了,再与现代文明相结合,这就产生了大智慧。

5.当说到政治、领导时,南怀谨说:中国人讲的政治,最重要的是“正己而后正人”。自己不行,还要领导人家,能行吗?即便让你领导,也是出于利害关系,并不是真的服你。要当领导,做到要人服气,就要“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其意是当领袖第一要正己,第二要亲民,第三要能当老师。这三条是身份,又是条件,缺一不可。

他多次强调:大禹升任国家高位领袖之际,舜教导禹的两句话是: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可见,骄横自大是导致领导失败之源。上下几千年,此理不变。

南怀谨在讲述尧舜禹三代禅让民主管理故事时,总是引用《书经》中提到的管理四原则:“正德、利用、厚生、惟和”。这是尧舜禹传下来的管理之本、治国之本。正德,就是品质好;利用,就是有利于人;厚生,就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惟和,就是和谐处事。

跟南师悟人生

南怀谨的最新观点是什么?他说的有几点,我尚未完全吃透,但觉得余味绕梁,也愿意一并托出与大家分享。

他说:明朝一位学者讲,人生只做三件事:一是学会走路;二是自欺、欺人、被人欺;三是自骗、骗人、被人骗。秦皇、汉武,以致后来蒋介石,无不如此。

他说:我父亲教我“仗剑需交天下士,黄金多买百成书”,我一生多交朋友,多看书。

他说:孙文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有人说以享受为目的;有人说以赚钱为目的。实际上,人生以人生为目的,这就是本体论,没有别的答案。

他说:中国文化是包容一切的,对人种都有同化作用。英国国家博物馆研究成果是:中国人与任何人种结婚,生下孩子不到三代都变成中国人了。什么西方文化,不要管它,中国文化都能把它溶化掉。

他说:人要塑造什么品质,才能行走天下?实际上只是四个字“卓尔不群”,就是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什么是自由民主?这就是。

他说:人为何做学问?还是《中庸》中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他说:孔子做人有三步骤:青年“戒之在色”,中年“戒之在斗”,老年“戒之在得”。

他说:所有的真学问都是教育人如何做人,会做人,就能做事。

他说:中西方文化很大不同,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经济附属的一切靠政治解决问题,西方文化正相反。人类理想有多种学说,最高政治境界就是“安居乐业”。

他说:世界上的政治、军事、外交,在当时是没有是非对错善恶的,都看应变能力和因果关系的掌握。因果关系就是规律、法则,违背它才是错的。

以上只是摘录的很小一部分,在举国欢庆、含泪畅笑的激情之际,拿出一些隽永深沉的思想清茶,亦可为大家消暑,亦是奥运热潮中的另一乐趣。

读南怀谨的书,开始是一位好友的推荐。最先接触的,就是这本《论语别裁》。几天前,又与好友冬夜探访席殊书店,抱回了沉沉的一箱《南怀谨选集》,一直就想买全一整套南怀谨先生的书,这个愿望终于得以实现。心如果是一片土壤,那一刻的感觉有如鲜花盛开般绚烂,充满了说不出的欢喜……

也许是因为到了夜深人静时才会有空的缘故,每一次读这本《论语别裁》都是洗漱完毕坐在被窝里看的。也正因为如此,有了睡前读南怀谨先生书的习惯,仿佛不看几眼,就会有什么事还没有做的感觉。而哪怕只是读上几句,顿时身心放松,倍感释然。


大凡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人,总是有磁场的,吸引着身边的人与他靠近,其言行,又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人。正如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所以又何况,此时面对的是一位国学大师级的人物。


怀谨先生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假日闲暇,辄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访求高僧奇士。曾隐遁于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三年,通读《大藏经》。旋走康藏,参访密宗大德,对藏传佛教的各派学说均有精深的研究。去台湾以后,先后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以及其他大学、研究所,传学于日本、美国和中美洲诸国。随后迁居香港,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


翻开《论语别裁》,最先接触到是南怀谨先生不拘一格、直言坦率、简朴直白的文风。南怀谨先生说,他写文章,往往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不会拘泥于某种形式,只求把意思简洁明了地表达清楚。相信每个通读他的书的人,都能处处感受到他这种独特的语言魅力。


于是在每个深夜,有了与圣人、大师交流的机会。放下一天的浮躁与疲惫,放下了所有的纠结与牵挂,在书籍的墨香之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学者的超脱与超然。在浩瀚的五千年中国文化面前,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和典故中,个人已经是如此渺小,而一点小恩怨和小利益,又算得了什么呢?


有了圣人的教诲,有了国学大师的开导,智慧也如涌泉一般,涤荡了身心,洗去了浮华,沉静再沉静——或微笑、或释然、或开怀、或冥想……阅读的快乐,又岂止是一般的事物所能比拟?所以可以想像,一个人看书看到精彩处,是可以手舞足蹈的。


说起来惭愧,大抵就是个心浮气躁的人,所以看书时,喜欢翻到哪一页,就从这一页开始看。而幸好《论语》就是由一个个有意思的小故事构成。确切地说,《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编辑的语录,是孔子与其弟子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对话,它是生动活泼的,更是有情境、有主体的。


怀瑾先生说,书名为“别裁”,是因为所有讲解“都自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只是个人所见”。这当然是南怀谨先生谦虚的说法。那些古老的不易读懂的文言文,因为有了这位国学大师的高深学问与水准,圣人孔子的意思得以正确、清晰而明了地表达。让更多的普通人才得以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孔子圣人的思想。


《论语别裁》以其通俗易懂,活泼形象,应该说是很符合现代传播规律的国学普及读本。难怪该书自1976年由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出版以来,仅到1988年就已经印了18版,风行海内外,读者甚众。


怀谨先生对《论语》有着独到和贴切的理解,比如对于《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般人会认为,是学习需要不断温习,有朋友自远方来,是很快乐的事等等。但南先生认为, “学而时习之”指的是做人做事的真本领要经常练习,非专门指读书也;“有朋自远方来”指的是未来的某个人会理解自己,终成为知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所以能不快乐吗?而非指有客人到访也;“人不知而不愠”指的是即使一辈子没有人能理解,也不怨天尤人,有这样度量和品德的人才能算是君子。这样看来,南先生的解释更符合孔子的原意。


又如《论语》中《乡党》一篇最后一段中这样写道:“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南先生说这一段讲的是得时、得位的问题,强调时机的重要。在一定的时机内,一只野鸡刚好飞落在高高的山头之上,从某个角度看去,气势非凡,得时得位,大有凤凰之像;而如果时机不对,地方不对,那么即使飞落一只凤凰,也难以有应有的气势。这是说明时机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孔子为此感慨万分。而朱熹认为这一段话掉了文字,南先生则认为其实非常完整。他进一步指出,这其实正是释迦牟尼拈花微笑的手法,不着一字,借用稍纵即逝的吉光片羽,向子路展示了深刻的处世哲理。


读过南怀瑾先生书的人往往觉得,南先生让孔子走下了神坛,从“圣人”还原成一个凡人,变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他没有积极去追求富贵,哪怕只要想去做,那是唾手可得。孔子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每一个国家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但孔子看到,即使一个安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解决其他问题的。基本上解决问题是要靠思想的纯正,亦即过去所谓之“德性”。因此他一生宁可穷苦,从事教育和文化。正所谓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孔圣人有了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得以专心做他的学问。

在《论语别裁》中,南怀谨也处处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如在《梦中的忧乐》这一篇中,南先生在分析孔子讲的“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时,认为孔子当时的感慨,是担忧人文文化迷失了的后果。于是在书中讲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怕亡国,因为亡国可以复国,最怕是把自己文化的根挖断了,就会陷于万劫不复。”他在强调文化的重要性时说,古今中外的历史,一旦国家文化亡了,即使形态存在,但已动摇了根本,难以翻身,这是一定的。犹太人虽然亡了国,他立国的文化精神,始终建立在每一代犹太子民的心目中。文化看起来是空洞的,但它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命脉,孔子在这里不谈国家政治而谈人文文化,实际上这正是民族历史的重点。国家天下,尽在其中。


对于《论语》,南怀谨先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想象一下,在某个早晨是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皆抱怨连连。怪天公不作美,这是游玩的兴致全无,可是有一人却与众不同。别人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而他却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的走着。同行的人一定都笑他疯癫。
  然而,别人笑‘痴’,谁解其中味啊。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上片,写遇雨后的情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不妨“吟啸且徐行”了。可见“莫听”两字,到出了苏轼的心境。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人们都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不妨学学苏轼。我们多数人都被外界的各种不顺心的事手烦恼,整天抱怨老天不公,有用吗?没用。可能当你抱怨后,却来个“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时人们又要说。真是 天意弄人呢?是吗?我说你这么认为就应该好好像苏轼学习了。不要被客观存在所牵绕。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其实悲剧的人生才有价值。
  生活条件不好。“竹杖芒鞋轻胜马”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才旷达吗。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朝廷不给我兼济天下的机会。“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初入庐山》诗)也涂个清净逍遥,说到底。谁不想,逍遥自在的生活呢。我觉得这才是人追求的最终生活境界。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词选》)。我到不这么觉得,我觉得是:我没有什么身外之物,下雨也只要有一蓑衣就行了,管你三七二十一。燕子很轻盈才能飞的很敏捷。风筝很轻,才能飞的很高。人只有不被声明荣誉所累才能,领悟人生真谛。 
  下片是写,天转晴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把酒吹醒了,有点冷,冷吗。“山头斜照却相迎”不冷了吧。这个转,转出了味道:当你被外在的困境所困绕时,如果一味的抱怨,可能到顺境时,你也不能把握了。你应该时刻记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天晴后,回头看看“萧瑟处”,刚才还是大雨,现在已经天晴了,大自然就是这样,月圆了就缺,缺了有圆,反复循环。雨后便是天晴,天晴后便是下雨。如此循环,难道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吗?佛说“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你心静如湖水,全不在意外在事物的得失时,你便可以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快乐了。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官场黑暗。被贬不知道有没有被升的机会,要想“也无风雨也无晴”,只有“归去”了。(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