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眼神医全文免费阅读:吉水人过元宵节[吉水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11:35
        吉水人过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叫做元宵节。关于元宵节的起源,史书记载为:汉文帝刘恒在周勃、陈平的帮助下,勘平了“诸吕之乱”。勘平之日是正月十五,为了纪念“平吕”之功,朝廷每年的这天都要举行祭典,并把它定为元宵节。后来,道教教徒对元宵节又添上了神话色彩,把正月十五日说成是天官大帝的生日。天官大帝的职责是为人赐福,他喜欢热闹,爱好娱乐。为了祈求天官多予赐福,人们便在元宵节的晚上耍花灯、舞狮子、猜灯谜,以此取悦天官,后人把过元宵节又称为“闹元宵”。
    吉水人过元宵节的时间,绝大多数是正月十五日。但是,黄桥镇的少数村庄却是正月十三、十四、十八。金滩镇、阜田镇有少数村庄是过下元宵,时间为二月初一。这些地方过元宵节时,犹如办喜事一般,大宴宾客,并以客多为荣。
    正月十五这天,吉水家家户户打麻糍、做汤圆。麻糍、汤圆均由糯米做成,中间带馅,馅有豆沙、芝麻、白糖等,可供煮、煎、蒸、炸后食用。麻糍、汤圆的外形都是圆的,象征着合家团圆,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到了傍晚,每户人家都要散“花灯”,即由家庭主妇将点燃的小蜡烛摆放在门的两旁、房子四周的地上,屋内屋外烛光闪闪,随风摇动,煞是壮观。有些地方还要手擎稻草烟苞到处熏燃,且边熏边念:“天蓬蓬,地蓬蓬,正月十五燃蜒虫”。有些地方则手拿棍棒去打果树,一边打一边念:“打打打,今年果子垂断杈;着着着,今年果子多又多。”
    在吉水过元宵节,最热闹的是晚上观看灯采。吉水的灯采有几十种之多,节目丰富多彩,最有名的是盘谷镇的鳌鱼灯和黄桥镇的百节龙灯。鳌鱼灯是盘谷的传统灯采,堪称一绝。相传明末兵部尚书李邦华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跟随先皇朱由俭自缢于景山。鉴于国破人亡,李邦华的家眷拟回归吉水老家,但他们非常留恋京城的灯采,回乡前还特意去看了一次。新朝皇帝感于此事,特赐一座鳌鱼灯给其家眷携带回乡,以示抚恤。“鳌”字既有“独占鳌头”,又有“高傲不屈”之意,以此褒奖李邦华的气节。该灯由鳌鱼、黄龙、麒麟、狮子四部分组成,玩耍时气势昂扬,千姿百态,另配上锣鼓唢钠,使灯采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黄桥的百节龙灯也久负盛名,其中湴塘村的百节龙灯尤为典型。该灯采在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五日晚上玩耍,由三、四百节灯笼组成。第一节为龙头,最后一节为龙尾,中间均为龙身。龙头龙尾被装饰得富丽堂皇,中间的灯笼用白纸粘好,再用一根长绳将所有的灯笼连接起来。晚上七点钟,每节灯笼装上蜡烛,由全村的青壮年撑着游走。他们进云际寺,越朝元岭,穿御书楼,跨南溪桥,最后回到杨氏忠节总祠,路程达八、九里之远。夜里观看,该灯采宛如彩龙在山坡、田野、屋舍间蜿蜒游动,气势热烈奔放。游完后,由村内上年度有娶媳、生子、建房等喜事的人家备好酒菜,全村男丁统一在大礼堂里喝酒庆贺,热闹非凡。
    在吉水枫江一带,挖拱桥摇竹子是小孩过元霄节时必玩的游戏。那天,孩子们早早吃过晚饭,扛着小锄头,跑步赶到村里的石拱桥边,在桥两旁的地上便叮叮咚咚挖了起来,一边挖一边唱着父母教的歌谣:“挖拱桥,挖拱桥,挖得肚里灯笼样”,以此乞求自己肚里能像灯笼一样通明透亮,聪明智慧。刚挖完拱桥,孩子们便奔向村里的竹林,抢先占领那些长得又高又粗的竹子,用力地摇了起来,口里唱着:“竹子爹竹子娘,你长节我长长,长呀长得一样长”,其无穷乐趣难于言表。
    过桥打崽是吉水人过元宵节的又一习俗,至今在少数村庄仍有流传。每逢正月十五日傍晚,久婚不孕的妇女或者新婚希望早日怀孕的妇女,都要去村子附近的长桥上穿过,并无条件地接受男童的抽打,企望早日怀孕。守在桥头的男童,趁她们过桥时就会用树枝进行抽打,并且边打边唱:“打后脑,生得早”,“打下脚,生得多”,“打下肚,生一路”等等。
    关于过桥打崽习俗的起源,相传源于“九子十知州”的盘谷镇富厦村。明朝时,该村李德裕老人的儿子孙子、侄子侄孙共有9人先后中进士,并做了知州,唯独女婿却久考未中,当然也做不成知州。有一年元宵节的下午,女婿问岳母:“为什么几个内兄都中了进士,做了知州,而我却不能?”岳母说:“因为他们都是从我胯下过的,你却不是。只要你从我胯下一过,就能向观音菩萨‘借子过桥’,高中进士了。”“从您胯下过?那就难了。”“这并不难,等下我站在村前桥上,你从桥下一过就行了。”岳母和女婿这样做了,后来女婿果然高中进士,并做了知州。因为向观音菩萨“借子过桥”的缘故,后来发展为不孕妇女来过桥求子。时间久了,不仅本村的不孕妇女来过桥求子,而且外村的不孕妇女也来过桥求子,富厦村的村民怕外村人占了风水,却又碍于“桥是别人过”的常理,所以教唆村里的男童用树枝在桥头处拦截抽打,以此吓退求子人。可是不孕妇女们求子心切,顾不上抽打,都勇敢地走上桥去,而且认为挨打越多,生得越快。该做法一村传一村,一代传一代,于是就有了过桥打崽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