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资产负债率怎么算:真假明师与法门 2010.9.12_东华禅寺_东华寺释万行上师-广东省翁源县东华禅寺官方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07:14
真假明师与法门 2010.9.12 浏览次数 6301       发表于 2010/11/15 20:39   


问:您说在修证上,上了百尺竿头之后,还要回到人间来行愿。那么一个修行人要行愿到什么时候,才能达到佛的境界?

师:行愿无止境,把三身四智行出来,就是佛的境界,就达到佛的等级。但这时候还要继续行愿,佛的行愿是无止境的。所谓“众生度尽才成佛!”,佛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成佛了,只因为悲心,不愿意入涅槃境界,也就是说不愿意去享受佛的境界。如果一定要说享受佛的境界,那么行愿度众生就是佛所享受的境界。

问:到佛的境界,已经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在佛的眼里怎么还会有众生呢?众生究竟需不需要度?

师:在佛的境界里,的确已经没有四相了。但佛的境界是无事可做的,他必须从佛坛上下来和众生为伍。当他从佛的境界上下来的时候,就有四相,有众生了。为什么佛要从佛坛上下来,不坐在佛坛上享受他的三摩地呢?这就是佛的境界!比如说一个大学教授,他不是永远坐在办公室里,而是要走进教室,才是一个真正的教授。如果他永远坐在办公室里,不走进教室,他就不是一个圆满的教授。我们说人的一生,酸、甜、苦、辣,什么都要去尝试。佛的一生也一样,佛的境界要享受,人的工作、人的生活,他也要去做,去体验,否则,这个佛的境界和果位是不圆满的。之所以佛能获得三身四智,不仅因为他达到了佛的境界,还因为他回到众生之中行愿,他的三身四智才得以圆满。

问:我们每个生命来到娑婆世界,都要经历很多磨练,我们的生命才会不断净化,以至最终了悟成佛。当我们看到众生受苦时,实际上这些苦都是众生的业力,也就是他们应该完成的学业。就像老师看到学生做题时很辛苦,是去帮他一下呢,还是让他自己度过这一关?可能让他自己度过这一关,他学习的效果会更好;如果帮他一把,虽然你的悲心得到了满足,但因为他走了近路,未必能完成他该完成的学业。从实质上来说,这样的帮并不是真正的帮,甚至还可能害了他。佛对众生是否也如此?

师:我经常说一句话:有求必应的佛,不是真正的佛;有问必答的明师,不是合格的明师。有些问题必须由众生自己去解答,自己想办法去处理。有一部分众生必须让他们自己度自己,而不是完全靠佛去度他。否则,佛就不是真正的佛,就不是真正的慈悲。就像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结果孩子长大以后胡作非为,对拥有的一切,无论是物质还是情感,都不懂得珍惜,更不懂得感恩。因为都不是通过自己努力和奋斗得来的。得之太易,不会珍惜。不知恩,又如何感恩?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贪欲与嗔恨之心会更重,他求十次,如果有一次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抱怨,甚至会嗔恨。

圣人绝对不会让你有求必应。就像上次WA说,明师,有时候你很痛苦,他会让你更痛苦;你高兴的时候,他会让你更高兴。为什么明师要这样做呢?按常理来讲,你已经高兴了,为什么还要让你更高兴呢?而你痛苦的时候,应该帮你解除痛苦才对,为什么他却让你继续痛苦,甚至让你更痛苦呢?因为不同的众生,需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个道理就如同父母看自己的小孩一样,看得很清楚。可是小孩却总抱怨父母不了解自己。

问:您在书中讲到,圣人也有贪嗔痴,只不过前念迷,后念觉,不会被贪嗔痴的念头所转。贪嗔痴不也是习气吗?难道到了圣人的境界,还会有这些习气吗?

师:圣人所谓的“贪嗔痴”,绝对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众生。这时候他所谓的“贪”,是一种无我的贪。为什么佛教是以一个人的起心动念来判定因果,其他宗教也是以起心动念和动机来判定是非、对错,而社会上是以一个人的行为造作来判定是非、对错呢?佛教讲身口意三业,实际上最关键的是意业,用意念诅咒人,杀人,比杀人的身体还厉害,所造的业更重。

问:您在书中讲到,开悟的圣人做任何事情都合乎道。如果一个圣人抄刀去杀人放火,奸淫掳掠,难道他的这种行为也符合道吗?

师:一个成就的圣人不会轻易去做这样的事。如果他这样做了,一定是出于某种因缘,比如为了度化一些特殊的众生。就像观音菩萨有三十二化身,众生需要以什么因缘得度,他就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度他。但只有达到菩萨的境界才可以这么做。密教讲必须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能按众生需要的方式去度众生。在没有到达八地以前如果用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在造一种因果,自己会堕落。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萨这样做才不会堕落,才能真正帮助众生了业。

问:对于我们没有了悟,也没有很高的见地和修为的普通众生来讲,如果遇到一位这样的上师,他度化的方式非常极端,比如说采取一种非常不符合人文道德的方式来度化众生,这时候我们如何判断他这样做是如法,还是不如法?如何知道他是一个八地以上的菩萨,还是一个邪魔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