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应付会计:培养学习主体意识的艺术_为您服务教育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7:49:40
培养学习主体意识的艺术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告诉我们,学生素质的形成过程是知识、技能、道德观念内化的过程,如果不调动学生主体内部的积极性,这个“内化”就不可能实现。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这个主体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把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行的“我要学”,并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各种能力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的任何教育行为,学校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和教育要求,都是外部的客观的东西,就学生的素质发展而言都是外因。这些外部的影响,只有通过主体的积极‘吸收',即内化,才能转化为主体内部稳定的特征,并使学生终身受益。

  为了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魏书生十分强调教学民主。他认为民主是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梁,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梁就越坚固,越宽阔。他在教学中努力创造一种民主的氛围,把民主的思想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去。他把教学中许多历来被认为是教师的事,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法等,都拿去与学生商量,尽可能达到师生之间认识的统一。即使在外地借班上公开课,面对不熟悉的学生,他也是如此。例如,他想用新的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能力,一般老师总是自己想了就行,上课执行自己的计划就行了。魏书生却不是这样,他先把美国、前苏联的一些学校关于阅读教学的资料抄给学生,然后启发学生说:“他们使用的是重在培养能力的教材和教学方法,而我们的老祖先孔子不是早就提倡过主动地学习吗 ? ”看了魏老师发下的资料,听了魏老师的话,学生心里发痒了,他们催着魏老师说:“老师,咱们也改吧 ! ”于是师生商定,以后魏老师上课有的课可以少讲或不讲,而采用让学生自己留作业、批作业,每学期用两个月结束课程,补充教材,读课外书,写日记,到野外观察,让学生讲课等做法。

  由于实行教学方法改革这一决定是经过师生共同商定的,因此后来学生在进行教学改革中就表现出很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魏老师认为,只有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最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化学生当学习主人的自豪感。学生的主人意识一旦被激发出来,精神面貌就会为之一新,就会进出巨大的潜力。

  为了做到教学民主,魏老师怀有一颗公仆之心,他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他把教师的心灵向学生敞开。他认为教师应该把自己对人生、对事业、对语文教改的看法,都真诚地和学生倾谈,这样学生才会真诚地、无保留地谈他们的看法。师生在充分信任、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如果不把自己的心灵向学生敞开,学生不了解教师,那就谈不上教学民主。很明显,魏老师所提倡的教学民主的思想比常人所说的教学民主要深刻得多,这也表现了一个真正的教育家所具有的想情怀。这也是魏书生的教育、教学具有感染力、魅力的原因。“心有灵犀一点通”,正因为老师把自己的思想向学生开放,让学生知道老师在想什么、做什么,做到与老师同步运转,这样,师生就能用合力去战胜艰难险阻,不断进步。

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即是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素质教育对象的全体,也就是说,教育必须面向学生整体,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水平,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二是把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教育工作可能促进老师成为一个教育改革家,但魏老师有他的超人之处,他视野宽阔、目光深邃。

  1 .全体性

  魏书生把英国教育与日本教育进行比较:英国获诺贝尔奖的有 63 人,日本只有 3 人,可是日本的劳动大军素质高,劳动技能高,这是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他对我国的实际状况作了冷静的分析,认为四化建设需要的是多层次多门类的人才,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亿万劳动大军的素质。

  早在 1983 年,魏书生在一篇文章中就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单纯追求升学率不仅伤害了一般学校学生的心,也伤害了重点学校不能升大学的学生的心;不仅伤害了不能升大学的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同龄人的心,也伤害了升上大学的学生的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结果将会带来严重而深刻的社会问题。基于这种认识,魏老师把自己的爱分给他的每一个学生。魏老师原先所任教的盘山三中是一所普通中学,学生是经过重点中学选拔过的,差生比较集中。就以魏书生所教的 82 届学生来说,初中入学时,语文平均成绩仅 49 分,有 8 名学生语文成绩不到 40 分。从能力上看,这些差生在观察能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方面与优生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但魏老师对他们并不嫌弃,而且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心,教给他们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定向活动、规则活动和惯性活动。结果,这一届学生毕业时,全班升学率为 100 %,原先的 8 名差生也都达到了高中、职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他们还全部人了团。魏书生以人民教师的博大胸怀对待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走向成功,使教育对象整体得到了发展。

  一个教师要真正做到教育对象的全体性,那么他必须做好促进学生素质整体发展和全面提高的工作。魏书生就是这样做的。翻阅魏书生的论著,几乎每一篇都在阐述这方面的观点,介绍这方面的经验。魏书生认为,一个人的高素质水平是各种素质因素的有机统一。人的素质的任何一方面如果出现了偏差或缺陷,都会导致素质结构的不合理,并影响素质整体效能的发挥。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从整体性出发,重视各种素质的全面教育,使思想、道德、知识、能力、心理、身体等素质的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而不能因某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而顾此失彼,孤立地、片面地强调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忽视甚至伤害其他方面的发展。

  在重视各种素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魏书生总是把德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重视对学生的培养。

  2 .教书必须育人

  魏书生认为,教书必须育人。教师如果只管教书不管育人,这书是不可能教好的。学生正处于可塑期,如果我们的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让学生们的思想像灌木丛似的随意生长、发展,一旦不良思想侵入,就会贻害终生。因此,他常常用这样的话教育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我们的生活里,有真、善、美,有假、恶、丑。在这个世界上有阳光、鲜花、小蜜蜂、老黄牛和雷锋;也有阴云、烂草、苍蝇和政治野心家。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这是一个头脑清醒的学生应该具有的可贵品质。有了这种品质,就能够勤勤恳恳地工作,孜孜不倦地学习。鲜明的爱憎能使人集中精力,排除干扰,以勤补拙,以诚求是,取得优异成绩。”魏老师认为,学习刻苦的人不一定个个都品德高尚,而品德高尚的人却定能刻苦学习。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会爱父母、爱同学、爱集体、爱人民、爱国家。因此魏老师始终把培育品德高尚的人看作是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他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长跑——坚持写日记,通过写日记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对个人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充实自己的精神境界。他给学生讲过 20 多位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为祖国勤奋学习的动机,他让学生在教室的一角抄摘格言,要求学生在自己的书桌上都有座右铭。这些格言与座右铭是学生从大量的格言中选出的,富有哲理性、针对性和教育意义,日日更新,点点滴滴,润物细无声。

  3 .全面发展

  要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和全面提高,自然不可忽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魏老师认为学生学习到顾不上锻炼、唱歌的程度,也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他对学生说:“该玩就玩,该唱就唱,生动活泼,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他组织学生坚持长跑,每天做 100 次仰卧起坐、俯卧撑,数年坚持练气功,冬天组织学生在河面上进行接力赛……结果使学生的体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1989 年 4 月,魏书生所教的初一 (1) 班在校运动会上只得了 100 米第二名和 1500 米第六名,但两年后,还是这个班,还是原班人马,·参加校运动会,取得了同年组 6 个竞赛项目的冠军,一个班的得分比其余 5 个班的总和还要多。他让学生轮流教唱新歌,让学生陶醉在歌声里,用歌声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的能力。到毕业前夕,一下课,教室里就是一片歌声。全班有十几个女生很能教歌,她们曾在同一节课分别到初一、初二的十来个班级去教唱新歌。他指导学生画画,有一段时间,学生画画成风,几乎到了抑制不住的地步。魏老师还曾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种大豆、玉米、向日葵等农作物,让学生参加劳动锻炼。劳动给学生带来了欢乐,劳动使学生之间、学生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融洽。

  4 .主动学习

  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说,语文能力也有一个整体发展和全面提高的问题。语文能力的基本因素是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是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来说,·听读以理解别人的思想为中心,是吸收;说写以表达自己的意思为中心,是倾吐。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来说,听读可以给说写提供某些表达技巧,以资借鉴,听说写的实践又能加深对表达技巧的认识,增强对听读内容的理解。听说读写相辅相成的关系反映了语文能力四种要素之间具有迁移、同步、互补的规律。魏书生在教学中努力遵循语文教学的这一规律,把听说读写协调地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法,使学生把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当成了自己的事,语文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把能力培养放在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

  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一个人的素质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素质水平与知识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具有同一知识水平的人素质水平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因为学习者自身对学习内容的情感、态度以及学习的方式不同,而导致学习者对知识的输入方式、贮存方式上的个性差异,由此而形成了能力结构上的差异。可见,一个人素质水平上的差距,很大部分上是由于能力结构效能的差异而造成的。因此,寻求最佳的知识结构,实现最佳的能力结构,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课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改革教材内容,改革课程结构,而且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以便使知识的结构更加完善,使知识的输入更加积极有效,促使学生形成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在对学生进行诸种能力的培养中,卓有远见的魏书生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吸收加工信息的方法和能力。魏书生认为:自学能力是人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心理素质等的综合表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交给学生金钥匙。我们培养的这些学生注定要成为 21 世纪祖国四化大业的建设者。为了适应祖国明天的需要,这些学生离校之后,他们还必须学习,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自学。为了学生的明天,为了祖国的明天,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项工作完成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习效果。魏老师说过:“一个教师最重要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眼前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有利于人类的个性。如果学生把探求科学当成了自己最大的乐趣,最大的幸福,最大的利益,还有什么能阻挡住他们学习的步伐呢 ? ”魏书生的这种认识,正和目前国内外畅销的一本书 ( 学习的革命 ) 观点一致。教给学生如何学习与如何思考的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魏老师从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就进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试验,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取得了显著效果和丰富的经验。

  1 .提高认识

  他从六个方面提高学生认识:第一、讨论讲授法的利与弊;第二、从纵的方面 ( 教育史 ) 看自学;第三、从横的方面 ( 国内外教改动态 ) 看自学;第四、介绍当今时代的特点,使学生认识到未来的文肓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第五、分析学生的实际处境;第六、讲自学成才的可能性。

  2 .激发兴趣

  他从四个方面充分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第一、筛选实用的信息;第二、使用新颖的教学方法;第三、创设一个竞赛情境;第四、经常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3 .教给方法

  第一、教给学生自学统编教材的方法,包括自学总体的语文书,一本语文书,一类文章和自学一篇课文的方法。第二、教给学生“三结合”的学习方法:听说读写结合,语文科学习与语文学习结合,学与用结合。

  4 .培养习惯

  第一、首次慢动。第二、逐步加速。第三、系统计划。在制订计划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注意平衡德、智、体、美、劳的关系。第四,控制时空。第五,进入轨道。听的方面:学生初步养成了对一篇短文听了一遍,就试着归纳中心,分析层次结构,复述课文内容的习惯;读的方面:学生养成了认真读课本的习惯、读课外书的习惯、读社会“无字书”的习惯、积累格言的习惯;写的方面:养成自留作业的习惯,自批或互批作业的习惯,自己出题、评卷的习惯,轮流办 ( 班级日报 > 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等等。

  魏老师不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他也着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他自己对创新认识和创新能力的体验是非常深刻的,他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经验是很丰富的。这些认识与做法给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深刻的启示。

在实践中构建和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

  前面已谈到,学生素质形成的过程是知识、技能、道德观念内化的过程,在这个内化的过程中,实践活动起着很大的作用。实践是人的身心素质结构不断分化和发展的真正动力。人总是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在提高自己实践中完善素质结构。魏老师曾说过:“国外极重视孩子们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形之下,我国许多‘娃娃'年龄太大了,有的到了三十多岁还不能自主。”为此,他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例如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念教育,魏书生认为有了道德意识是一回事,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又是一回事,许多学生就是不能将道德意识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因此,十分重视学生道德行为训练,训练学生自我完善的行为、团结协作的行为、爱国的行为。魏老师的这种训练就是让学生身体力行,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同样,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进行的。魏老师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学能力的矿藏,只不过没有挖掘出来,没有冶炼成能力而已。重要的是在于老师怎样把学生头脑中自学的矿藏挖出来,然后冶炼成自学能力。魏老师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之后,就让学生在实践中训练,持之以恒。经过长期的训练,他的学生都具备了很强的自学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

  方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是素质教育的实施原则,也是素质教育测定与评价的基本原则。从上面所介绍的可以看出,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完全遵循了这四条原则,他所进行的是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很强的实践性。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也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深刻的启示,我们将以魏书生为榜样,更深入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办学观念,改革教育目的、内容、原则、方法,以使我国的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和人身心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