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疲劳是五脏失调的表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44:45

疲劳是五脏失调的表象

 

    中医认为,疲劳现象的出现,与五脏的失调有密切的关系,如四肢无力多与脾胃有关,腰酸腿软多与肾脏有关,气力不足多与肺脏有关,头脑不清多与心脏有关,不耐疲劳多与肝脏有关。

  疲劳是机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于过长时间或过于繁重、紧张的体力或脑力劳动而引起的作业效率明显的暂时降低的一种生理现象,主观上一般伴有疲倦感,甚至筋疲力尽的感觉。但主观疲倦感并不一定是机体疲劳,有时无疲倦感觉,而机体却已进入疲劳状态。

  《黄帝内经》中对疲劳就有较充分的论述。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丰富,使中医疲劳理论不断完善。内因、外因均可导致疲劳,但以内伤尤其过劳为主要病因。疲劳为害,涉及五脏六腑,主要为脾、肝、肾,首当推脾。疲劳属于中医学的"虚劳"范畴。
  
疲劳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①个别器官疲劳,常发生在仅需个别器官或肢体参与的紧张作业,如打键盘等。
  ②全身性疲劳,繁重体力劳动所致,常有特殊的感觉与行为,如全身肌肉和关节酸痛、疲乏和嗜睡等。
  ③智力性疲劳,持续而紧张的脑力劳动引起,其特点为头昏脑胀、全身无力、嗜睡或失眠、易激动、肌肉松弛。
  ④技术性疲劳,多见于脑体并重,且神经精神相当紧张的作业,如驾驶。疲劳还可以分为精神疲劳和神经疲劳,也可分为肌肉的、代谢的、情感的、环绕的疲劳以及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还有所谓心脏疲劳、视疲劳等。
  中医药很早就认识到人体的疲劳问题,现在仅从以下几方面来介绍:
  概念及致病因素中医称疲劳为“懈怠”、“劳倦”、“疲乏”,属“虚劳”、“虚损”范畴,认为疲劳是身体虚弱的表现,“有以劳倦,形气衰少”。虚指人体脏腑气血亏损,“精气夺则虚”。
  

  疲劳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论虚损病源》中分析到:“劳倦不顾者,多成劳损……或劳于名利……或劳于色欲……或劳于疾病。”但最常见的原由还是“过劳”,即过度劳累。《济生方·诸虚门》认为:“五劳六伤之证……多由不能摄生,始于过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劳伤是因为不能保养好身体,过度消耗体能引起的。
  分类:中医将疲劳分为“五劳”、“六极”、“七伤”
  1.五劳
  五劳就是五种劳损,包括肝劳、心劳、脾劳、肺劳、肾劳。《素问·宣明五气篇》对体力性疲劳归纳为五劳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过度用眼会引起视疲劳;过分懒散会使精神不振;坐的时间太长或是保持静态的时间太长而不运动,肌肉就会松软而不坚实;持续站立、行走而得不到休息,就会引起筋骨肌肉疲乏、酸软。


  2.六极
  六极指疲劳引起的六种较为严重的机体病理变化,包括筋极、脉极、肉极、气极、骨极、精极。严用和《济生方·论五劳六极证治》称:“盖劳力谋虑成肝劳,应乎筋极;曲运神机成心劳,应乎脉极;意外过思成脾劳,应乎肉极;预事而忧成肺劳,应乎气极;持志节成肾劳,应乎骨极。”


  3.七伤
  七伤指七种对身心伤害的因素,包括大饱伤脾、大怒伤肝、强力受湿伤肾、形寒伤肺、忧思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伤志。
  发生过程中医认为疲劳损害身体是按以下过程进行变化的:“积虚成损,积损成劳,积劳成疾”。过劳、情志、外邪等致病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不足引起的疲劳,多以肝、脾、肾三脏的损伤为主。肝主疏泄,有疏通气血、条达情绪的作用。肝郁气滞则引起脾胃失和。脾主运化,主肌肉,脾运失常则不能生化营养精微物质,可使肌肉四肢无力。肝主筋,肝的精气衰则筋不能动。肾藏精,主骨,肾气伤则精力不济,筋骨酸软,未老先衰,特别易引起性功能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