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规划设计院2016:有文化的大学与有文化的一代新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28:18
2011年11月12日   来源: 光明日报


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求我们深入思考怎样建设一所有文化的大学、怎样培育有文化的一代新人等重要问题。
怎样建设一所有文化的大学?
教育和文化本身就具有同根性。大学既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和文化具有互动和双向的密切联系。大学具有政治、经济、民生、生态和文化等功能。要建设有文化的大学,首先要发挥好大学的文化功能,这些功能主要是:
文化选择。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所积累的知识不可胜计,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类知识的洪流更让我们目不暇接,甚至感到无所适从。面对这一情况,大学必须发挥文化选择的功能,鉴别和选择适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文化,把握正确的文化前进方向,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
文化传承。通过人才培养,大学可以将古代文明的辉煌、现代文明的精粹,内化为当代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审美追求、科学文化素养和工作能力,从而使优秀文化得以保留和传承。人的个体寿命是有限的,但教育使文化得以传承,人类不断进步。
文化创新。科学研究是大学创新文化的主要途径。高校自由包容的学术环境、推陈出新的学术氛围,思维活跃的师生、专业的研究工具,孕育了形成新文化的各种元素。不同质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更是创新文化的重要机制,而高等教育常常处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冲突的中心,也更能借助其优越的条件和独特的地位在文化创新中发挥引领时代的作用。
文化传播。大学是文化建设的高地,具有强烈的辐射效应。作为社会文化高地,高校校园文化为塑造价值体系、弘扬学术风尚发挥着示范导向作用。大学精神、校园文化等,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引领着社会风尚的发展方向。大学师生良好的道德风尚、精神风貌、行为习惯、生活方式能够不断影响和辐射全社会,对推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文化交流。高等学校国际往来活动频繁,为各国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便利的途径,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是促进各种文化交流、交融,推进世界文化发展,促进世界文明延伸的重要渠道。
建设一所有文化的大学,必须有自己的文化精神,虽然各校表述不同,但作为一所优秀的大学,其核心是追求真理、服务人民。前者已为多数论者所认同,而后者也是应当强调的。服务人民,既是整体性的概念,但同时也是一个个体性的概念。教育应当服务于国家建设,但同时也服务于个人的发展,两者统一于教育实践中。
建设一所有文化的大学,要加强校园自身的文化建设,要在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全面加强,不可偏废。一些同志以为校园文化就是唱唱跳跳、热热闹闹,这是很不全面的。校园文化应当有自己的品位,成为人才成长的“泡菜坛子”。
怎样培育有文化的一代新人?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把“有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青年一代的一项根本要求,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什么是“有文化”?上了大学,读了很多书,有了知识,算不算“有文化”?答案是明确的: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有论者说,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有文化”的人,当以知识为基础,但需内化为“修养、自觉、自由和善良”。
培育有文化的一代新人,要求我们进一步牢固树立“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事实上,这也是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的使命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去改造外部世界,而且必须改造和丰富其精神世界。大学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就要树立“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在学校里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在传递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鼓励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学会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与把握,从而帮助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培育有文化的一代新人,还要求我们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教育体系,真正实施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统一的素质教育。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高等教育界提出并广泛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不仅“顺应潮流”,而且“切中时弊”,“涉及根本”,成为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天,很有必要重提这一重要命题并加以深化。要创立有利于人文和科学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从而培养更多有文化的一代新人。(瞿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