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业务承接评价表:《道德经》,一部本该列为绝密,并禁它上百年的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24:58
 

作者:独孤123  发表日期:2011-3-31 9:00:00

    

    看完老子的《道德经》,我不禁感叹,这简直就是金庸武侠里的《九阴真经》,它本应该是一部列为绝密中的绝密,只提供给少数聪明绝顶的人士和帝王将相们偷偷看的,其他屁民看多少抓多少的书,却怎么这么不小心流落到了民间?还好,大多数人只看到其皮毛,真正看懂的人并不多,否则真是刁民难治“流害无穷”了。

    然而,我又转而一想,人类真要成长,文明真要进步,光看那些一览无遗的书是不够的,甚至可以说,衡量一个民族的发展程度,只需看看这个民族中有几个人真正喜欢看并看懂了《道德经》!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谈谈老子和他的道德经。

    说起老子,相信你马上会想到《道德经》,继而想起那句异常玄乎,让书呆子们争论了两千年却至今没有定论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当然,大家对他的“无为而治”和“愚民政策”也应该有所耳闻的。对了,有一句话你或许也还记得,“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个“嗖主意”也是老子出的。如果你是陈宝国的粉丝,那么你也可以在他饰演的朱元璋的电视剧里经常听到他念叨:“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同样是老子的原创。除此之外呢,相信你对他的了解也就很少了。

    总之,在大多数人眼里,老子是一个不思进取的,消极的,缥缈的,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我以前的感觉也是这样。想想孔夫子固然令人讨厌,但比起老子来,他就要靠谱、有人情味多了,至少他不会故弄玄虚,在提倡“一日三省”“三年不改父子道为孝”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行”的教条的同时,也能乖乖承认“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和“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这也难怪,你看看后来孔子的追随者们能够加官进爵日夜穿梭于朝廷之上,即便到了今天,人们对那些文质彬彬不那么惹人讨厌的生意人称呼为“儒商”,但老子的后人们却不是躲起来修炼仙丹,就是手拿一根棍子挂上一块破布游街串巷,装神弄鬼骗人钱财,好不容易冒出一个稍微成点气候的尹志平,却卑鄙无耻,趁人之危强奸了冰清玉洁的小龙女,害得她和杨过这对本就遭人非议的苦命鸳鸯此后的生活更是阴霾重重。
    
  几年前我曾在买书时一不小心撞到此书,想想它毕竟也是国粹,便翻开来看,虽然《道德经》仅仅只有八十一条五千多字,比起今天咱们动辄写几百万字的伟大作家们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但仅仅看了五条,我便感到身有不适,勉强看完十条,感觉脑壳有些晕,硬着头皮看完二十条,感觉呼吸急促完全糊涂,便扔下此书匆匆逃走。当时感觉老子在故弄玄虚,还有他的“道”和“无”实在是令人忍无可忍:照他的意思,岂不是整天无所事事、木头似地坐着便可以天下太平,生活圆满了?这不是劝人放弃进取误人子弟嘛,真是个典型的废物!
    
  对老子的态度的改观始于去年。此事说来话长,其实这几年来我一直有个感觉,就是我们的汉语写作水平已经远远落后于香港和台湾了。这倒不是因为曾经坐过几次牢遭过几次封杀的李敖说过他可以“五百年来,稳坐白话文写作前三把交椅”这句话,他这明显是在自吹自擂,当然,不排除有自我炒作的嫌疑,因为在这个信息爆炸大众眼球应接不暇的时代,炒作和宣传是成名的必要手段,有了炒作,麻雀也能变凤凰,令人看了一眼不敢看第二眼的芙蓉姐姐和流落街头一无所长的犀利哥也能一夜成名,成为媒体的宠儿和资本追逐的对象,没有炒作,纵然你如诸葛孔明一般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只能藏于深闺人不知,现在这个时代期待刘玄德主动找上门来已无可能,更别说叫他忍辱负重三顾茅庐了!言归正状,若论写作水平,鲁迅当属第一,这是我深信不疑的,但不得不承认,李敖的文采斐然,在现在大陆的作家群中很难找到可以与他抗衡的人物,当然,差距也并非仅仅在这,港台往往会与时俱进,创造出一些新颖的词汇,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你看过央视的《海峡两岸》和“参考消息”,便可以感觉他们说话写作用词“生动活泼”,极富人性化和文采,而我们现在的文章却机械僵硬,没有人情味。比如“信心满满”一词,我最先在参考消息摘录台湾媒体的新闻上看到,一看这词,便觉清新气爽,暗自佩服,时隔几个月,我终于听到大陆某位电视台的主持人也用了这个词语,虽然是拾人牙慧,也算是奋起直追,孺子可教。
    
  不料在去年看电视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细节,险些推翻了我的“成见”。那是综艺节目的一个片花,呈现了一组舞台美景,场景唯美清新却又变化多端,令人神清气爽却又不知该如何对之进行赞美,这时画面上显现了四个字“大象无形”,一看到这四个字,我就感到深深佩服:是啊,此时还有什么词语能比这个词更贴切的呢!虽然气象万千却无形无状仿佛天成,而这个词语以前未曾耳闻应该是编辑新创,能创造出这个词语的编辑真是太有才了!美丽的片花还在切换,虽各不相同没有固定的套路,却是那样的打动人心。而能创造出“大象无形”这个蕴涵丰厚底蕴的的词汇,更可见我们编辑的功力和智慧!于是我热血沸腾准备写一篇文章对之进行赞美,港台开创“信心满满”,我们有“大象无形”。虽仅仅只是创造了一个词语,却也能往我们脸上贴贴金了!
    
  于是我屁颠屁颠地去搜寻资料,不料却在网上发现这个词语并非编辑新创,而是两千年前便已形成,出处竟是《道德经》!

 

作者:独孤123 回复日期:2011-03-31 09:26:48 

 

  2.这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在国人心中“无为消极”的老子在国外却早已大红大紫,他的那五千个字在西方的畅销程度仅次于他们心中的宝典《圣经》,而在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孔老二的道德礼教西方人却不感冒,究其原因,想必是道德和情操,理智和情感类的书西方已汗牛充栋,并不会比中国逊色,而老子的无神论思想却令他们甚感新鲜和兴奋。这就比如虽然说世界足球起源于我国宋朝的蹴鞠,但倘若现在国足想要走出国门去英国德国秀秀球技,人家“未必”会欢迎,但若提出要展示一番乒乓球,前来欣赏的人仍会不少。看来SHE的那首“中国话”应该改改歌词了,应该改作“全世界都在学说中国话,道德经的话,已越来越国际化”才对。更令人诧异的是,在德国每四户人家竟藏有一本《道德经》,再看看我们国内,别说是四户,就是在四百户人家中翻箱倒柜能搜出一本《道德经》便已不错,不知情的还会以为老子是他们的祖先呢!
  
  听说有人问托尔斯泰世界哪些名人对他影响最深,他回答说孔子孟子对他影响很大,但老子对他影响“巨大”。而李政道在获得物理诺贝尔奖时便直言不讳说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则与老子的道德经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遥相呼应,而喜欢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黑格尔则说:“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而老子之所以能深入奉行实用主义的美国人的心中,与他们的前总统里根恐怕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他在举世瞩目的国情咨文中竟直接为老子打起了广告,并引用了他的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
  
  最令我感到震惊的是尼采这个“疯子”竟也对老子竖起了大拇指,声称老子的《道德经》就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便唾手可得。这可真是令人纳闷,要知道尼采自诩为太阳光热无穷,只想给予,不想获得,而且他孤傲自负,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他把为真理牺牲的苏格拉底喻为偶像的黄昏,把将上帝从理性世界的避难所中驱逐出去的康德喻为稻草人,还对柏拉图、达尔文,笛卡儿等巨人冷嘲热讽,就连对自己意志学说的创始人叔本华也不放过,对他的学说挑肥拣瘦颇有微词,这样的一个人,却为何也会对消极无为的《道德经》情有独衷呢?要知道尼采之所以能成为鲁迅、梁启超等人的精神导师,并不仅仅因为是他卓绝的思想,还因为他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精神,他可是连身体发高烧,生命岌岌可危的情况下还在苦苦思索和创作,这与老子的主动要求“无为”的思想明显是背道而驰的啊!莫非彼经非此经,他看到的道德经是经过翻译者修饰和改造过的?或者道德经中另有玄机,而我们竟未能看破?
  
  于是我重新去读道德经,这才发现道德真经中藏有“夹层”,远非我等屁民原先想象的那样简单。

 

作者:独孤123 回复日期:2011-03-31 09:39:13 

 

  3.以前我以为虽然经过淡化和洗涤,但孔夫子的思想无形中依然对国人的影响最大,它已渗入我们的灵魂和血液中,挥之不去,遣之不散,甚至我们的举手投足、爱恨情愁中也处处有它的影子,正如上帝对西方人的影响一样。然而读完《道德经》才发现,其实老子的思想同样对我们影响巨大,较之于孔子,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我们自己浑然不觉罢了。
  
  远的不说,只要仔细看看当今的流行音乐,便可发现许多港台歌手已经“卑躬屈膝”向老子的“道德经”俯首称臣了。比如无印良品就曾在歌曲“掌心”中唱道:“摊开你的掌心,让我看看你,玄之又玄的秘密,让我看看里面是不是真的有我有你”,而我们知道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开宗明义就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苏芮也不能幸免,因为她在大家耳熟能响的歌曲“酒干汤卖无”中唱道:“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怕大家听不出弦外之音,她竟然又在后面的歌词中变相重复道:“有天才有地,有地才有家,有家才有你,有你才有我。”这显然是在为道德经的第二十五章作注脚了,倘若老子还在世,我们便可以正当怀疑他俩关系非同寻常,她这是在为他的学说做广告,甚至可以说是“在歌曲中植入广告”,其露骨程度可以与电视剧“金婚风雨情”的后二十五集相媲美。当然,最过分的当属我们的“大舌头”吴克群,他竟然奋不顾身直接投入了老子的怀抱,创作了一首歌曲叫“老子说”,还把老子的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原封不动地搬进了歌曲中。
  
  他们都已“投降”,那我们该怎么办?死守阵地付偶顽抗,还是干脆缴械投降?“道德经”到底是个什么东东,竟有如此强大的杀伤力,能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全盘通吃,把政治家、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全都降伏,甚至连我们喜欢的,被书呆子们评价为缺乏“思想深度和严肃性”的流行音乐歌手也不放过?

 

作者:独孤123 回复日期:2011-03-31 09:41:13 

 

  4.要读懂道德经,就要先了解一下老子本人的生平以及这本书的写作背景。许多勇士却不屑于此,喜欢拿到书就直奔主题,这样往往容易被他人意见左右或造成误解。这正如男女相亲想要了解一个人,最好先了解一下他的童年和家族历史,而不是双眼只盯着他当前的成就和外界对他的评价。
  
  然而,关于老子的生平历史资料却很少,而且许多明显是传说。关于老子的出生,传说他的母亲理氏有一天在河边洗衣服,忽然上游漂来一个李子,她将李子捞了上来,后来口渴吃了下去,之后便怀孕了,然而怀了“八十一年”的胎才把老子生了下来——这显然是后人编撰的,因为老子的道德经恰好也是八十一章。听说老子生下来便是满头白发而且能开口说话——这也明显有些牵强附会,难道为了迎合老子的名字就要编出此等故事吗?
  
  现在让我们撇开他的出生再往下看,看能否找到一点有用的线索。后来老子凭着博学多才进了周朝并当上了图书馆馆长(皇家书院),当时这个图书馆属于天下最大藏书量最多的图书馆,而且既然是帝王藏书的地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里面藏有许多“盖世神功”和屁民们无法读到的封存的绝密文件。虽然历史上没有他当馆长时的业绩和作为记录,但据说孔子曾有几次去拜访过他并向他求教,而据鲁迅先生的“考证”,在这期间关尹喜曾去他那里借过一本专业书叫《税收精义》,两人有过点头之交。后来周朝灭亡老子下岗,他又不屑于去找新的工作,于是竟决定隐居了。
  
  于是我们看到老子骑着一头青牛独自来到了函谷关(真不知道他当馆长时的工资哪里去了),据说那天早上一大早函谷关关尹喜就看到紫气东来,便知道今日有贵人要来,及至看到老子,马上明白他这次出关是要隐居了,而他是老子的忠实粉丝,便请求老子留下点文字,老子见他心诚,便一气呵成写下了闻名于世的九九八十一章“道德经”,也不加以解释,依旧骑着牛出关去了,后来就一直下落不明了。听说最后他活了一百多岁,但唐太宗李世民却认为老子根本就没有死,而是升天成仙了,并将“太上老君”的雅号赠送于他。这也是很好理解的,毕竟咱们的唐太宗是通过玄武门兵变而夺取政权的,其名不正其心也未安,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同姓的人才,自然要大夸特夸好让自己也沾沾光的。这就好比咱们有些领导不论字写得多么难看,遇到有题名题字的机会总不肯放过,甚至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写。
  
  除此之外呢,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就很少了。很乏味吧,比起孔夫子来,老子的生平就太简单太枯燥了,他既没有象孔子一样高调招揽众多弟子开堂授课,也没有象他一样带着学生和赞助商周游列国到处宣传他的仁义主张,他仅仅留下了这五千个字,而且没有讲义和注解,使得后来的天才们心痒难搔,摩拳擦掌争先恐后地作出自己的注解和高见,姑且不说老子的超级粉丝韩非子和庄子了,据说唐太宗和宋徽宗还在读“道德经”时作了大量的笔记,还要求老师专门开课讲授道德经,见老师讲得不够深入,他们竟不辞辛劳亲自走上讲台给学生们上课,更令人纳闷的是,没有读过什么书从小当和尚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竟然也利用业余时间偷偷研习道德经,并且写了许多读后感。直到今天众多屁民仍不肯善罢甘休,他们拿着放大镜逐字逐句地研究,企图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我却不屑于此道,只想在这里谈点心得和体会。

 

作者:独孤123 回复日期:2011-03-31 09:48:18 

 

  5.如果你看过道德经,肯定会对其“无为”、玄虚、消极避世等思想印象深刻,甚至会被它压得喘不过起来,但千万不能被字迹表面所蒙骗,要知道这是老子在使坏。一个很浅显的道理是,那些作贼的人往往会冒充正义先喊抓贼,而且会喊得比谁都响;李刚面对央视的镜头也会大声嚎哭,不知情的人还会以为被车撞死的是他的女儿,而真正死了女儿的父亲面对镜头却是木然,低声坦承害怕权贵;那些富得冒油的人往往喜欢在公开场合高调称穷,而真正并不富裕的人却并无底气说自己穷,相反地,他们会在公众场合“搔首弄姿”表明自己有多富裕。而对女人稍有了解的人便会知道,那些被众人公认的美女往往会在某一天素面朝天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不等众人评判,她就“害羞”承认“我今天很难看”,而那些本就吸引不了男人注意力的女人却拼命打扮,而且是万万不敢说“我今天很难看”这类话的。而我们看到《红楼梦》中当刘姥姥来访,手握重权唯她是从的贾母就当着众人面直截了当说自己是“老废物”一个!
  
  所以正如博学多才、能言善辩的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一样,老子之所以敢不厌其烦地一再强调“无为”,只是因为他太“有为”了!他敢提倡玄虚,那是因为他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作者:独孤123 回复日期:2011-03-31 09:53:35 

 

  6.弄懂了这一点,相信对了解老子的道德经是大有好处的,好了,现在让我们转入正题。黑格尔曾说,“任何一个人的思想和哲学不能超越他所处的时代”,我想老子也不例外,他所处的时代恰好是动乱战争的时代,所以他自然要对战争表达一番高见了。首先他是一个爱好和平坚决反战人士,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有人说老子的道德经其实是一部兵书,九九八十一章没有一章不是在谈论兵法,这显然有夸大之嫌,然而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经确实中有许多章在谈论战略战术,闻名于世的孙子兵法也到处可见道德经的影子。在道德经的第三十章他就说了“以道佐天下者,不以兵强天下”,也就是说以道这个自然规律来辅佐天下的人,不会依仗军队来称霸天下”,紧接着在第三十一章又说了“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也就是说兵器属不吉祥器械,几乎每一种生命都厌恶它,所以懂得自然法则之道的人不以它为伴。在这一章后半部分他又罗罗嗦嗦重复道“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吉事尚左丧礼处之。”, 意思是由于它们是不祥之物,所以应该在万不得已的时才去利用它,我们还是过恬淡的生活为好。即便战胜了,也认为不是一件好事。而那些赞美战争、喜爱战争的人,其实是以杀人为乐的人。那些以杀人为乐的战争狂,决不可能得逞于天下。应把吉利的事情看得寻常些,对不良后果要考虑多一些。指挥战争的将领应把功名的事情看得寻常些,统摄将领的帝王把战争所带来的后果看得重要些,应该把战争视为一场葬礼:当战争中死伤惨重时,能亲自参加一些葬礼,当战争赢得了胜利时,还是以举行丧礼的方式来对待。
  
  联系到前面的章节中他说的“无为”“虚静”,再看看这些文字,那些胸怀大志、积极进取的勇士可能会认为已经胡子一大把的老子消极懦弱、害怕战争,如果要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我记得在电影叶问2中有段很有趣的对话,在这里我们不烦引用一下,黄晓明曾问甑子丹说:“师傅,你一个人能打几个人?”不料甑子丹淡然一笑,说:“最好不要打架。”“那要是他们一定要打你呢?”黄晓明追问道。“那就跑咯。”甑子丹依然回避道。依我们以前的了解,知道叶问身怀绝技,不是贪身怕死之辈,所以不会凭这几句话就把“无能怕死”的罪名加在他头上。非但如此,我们还会对他深深折服,也正因为他的底气和豪迈,才敢说出“那就跑咯”这种话。同样道理,如果根据老子“避战”和“无为”的提议便怀疑他在那个时代无主见怕战争,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在高调反对战争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战略战术,比如“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意思是说治理国家要靠正规手段,但打起仗来就不必管那么多了,应该出奇兵用诡计,最后可以象苏东坡形容周瑜那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般潇洒写意就取得了天下。也就是说,老子的思路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首先在各个渠道宣传和平,但倘若你还是要打,那就不是跟你小打小闹了,到时他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他可能会阴谋阳谋八卦阵反间计一起上,他还完全可能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至于说采取“虚者实之,实之虚之”等策略那就更是小菜一碟了,因为他在第三十六章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很可怕吧?很阴险吧?(这让我想起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如果他能读读道德经,又怎么会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又怎么会在临战前幼稚地对刘邦说“天下之战皆因你我二人而起,与他人无关,我们俩来单打独斗吧”这种笑话?)非但如此,更绝的是老子还提出了两套与打仗相配套的“阴招”:在第六十八章中他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意思是善作将帅的,不崇尚武力,善于作战的,不轻易动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其争斗,而善于用人的将帅,则会对人谦下,这就是不争的奥妙,是用人的诀窍,是符合自然的道理。很面熟吧?如果你看过三国,就会知道在三国演义中许多将领曾积极把这段“秘诀”付诸于实践。比如诸葛亮见司马懿坚守阵地不肯交锋,无奈之下想出一策,叫人送给司马懿一套女人穿的华丽的服装,将他喻为女人,想激他出山。不料司马懿打落牙齿和血吞,非但没有动怒,反而向他致谢,并客气招待使者。能在这种情况之下都不动怒,可见司马懿的忍耐力,也难怪他能笑到最后。相比之下,刘备的结拜兄弟张飞就逊色多了,稍有不顺便迁怒责罚部下,结果最后在酣睡之际被部下砍下了人头,这两个事例其实都是在为老子的“善战者,不怒”这五个字作注脚。而我们只要稍微仔细一点看三国,便会知道无论是孙权、刘备还是曹操,都是“善用人者,为之下”的这条准则的积极实践者。还记得赤壁之战吗?在闻知曹操大军八十万来袭时,江东是降声一片啊,但在周瑜鲁肃和诸葛亮的劝说下,年纪轻轻又没有作战经验的孙权终于下定决心拼死一搏,虽然如此,在与周瑜的闭门会议中,他还是拍着能征善战的周公谨的肩膀和蔼地说:“你打得过就打,如果打不过就退回来,到时我俩与曹操决一死战。”相信听到这句话时别说是自视甚高、胸怀天下的周瑜了,就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将领也会感激涕零而后奋不顾身替主子卖命的,打不过真能退回来吗?主子都这样说了,你还有脸退回来吗?难怪他哥哥孙坚在传位给他时说:“若论带兵打仗,你不如我,若论知人用人,我不如你”,也难怪连曹操都感叹说:“生子当生孙仲谋。”

 

作者:独孤123 回复日期:2011-04-01 09:14:55 

 

  7.当然,刘备也是深谙此道的,比如卑躬屈膝三顾茅庐请诸葛村夫出山,又比如当闻知徐庶要离他而去时再三挽留,最后知道留不住他时又亲自送他出城互道珍重,使得心怀感激的徐庶此后终身“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为曹操谋一策献一计。当然,刘备运用老子的“善为人者,为之下”这一秘方最到位最阴狠的一招应当是临终前的白帝城托孤,此时阿斗尚小无所作为,而诸葛亮羽翼丰满大权在握,于是刘备就直接对诸葛亮说:“如果阿斗能有所作为,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成气候,你就取而代之。”这话听似情真意切,看似锋芒不露,但实际上此时刘备已高悬利剑,逼得忠心耿耿的诸葛亮表决心发狠誓。至于曹操,那也可圈可点,姑且不说他对许攸了,就说他对关羽的态度就很值得玩味。当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后,便打算辞别曹操追随刘备,此时曹操故意“避而不见”,并教下属官员统统不要和关羽相见,想以此柔招困住关羽。但当他得知关羽“不辞而别”时,又不辞辛劳亲自带人追赶,送给他盘缠和衣服,并深情感叹“是我曹操没有这个福分,留不住你”,倘若我等屁民遭此厚遇,肯定会感激涕零了,说不定心一软就厚着脸皮留了下来,但关羽呢?遇到首长亲自迎接竟不下马欢迎,更过分的是领导都已下马问候,他竟还坐在马上,还用青龙堰月刀挑袍上马,真的是太过高傲太为过分了!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我相信此时重信义的关羽已被深深地感动了,或许他心里在说“我关羽今日欠你一条命,以后定当奉还”,否则的话曹操败走华容道时他又怎会不顾后果放曹操走呢?要知道他可是立了军令状的啊!

 

作者:独孤123 回复日期:2011-04-01 09:26:57 

 

  作者:lespleen 回复日期:2011-04-01 09:21:06    
    作者:独孤123 回复日期:2011-04-01 08:35:33    
      作者:天崖一夫 回复日期:2011-03-31 15:54:11        
        相对于道家儒家只能算显学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同意这点.道家是总决,儒家是分支上的一节    
    ---------------------
    “不学儒,不知入世,不学道,不知忘世,不学佛,不知出世。”——【明】释德清。不入世,何谈忘世、出世。  
  这话说得在理,我有时觉得儒学譬如文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道家思想却已是高级阶段,如果九阴真经和吸星大法秘诀出现在没有一点武学根底的人面前,他们肯定会耻笑,会说这是在胡说八道。

 

作者:独孤123 回复日期:2011-04-02 09:52:41 

 

  8. 古人尚且如此,后来人自然纷纷效仿。你看有一次唐太宗在玩弄爱鸟,不料魏征突然来访,怕魏征质问他“不务正业”,他竟将爱鸟藏于袖内活活闷死。此时的魏征既无大权威望,又无裙带撑腰,况且他的既往历史又“不干不净”,唐太宗完全可以名正言顺地将这颗眼中钉拔去,却为何要让自己这么憋屈这么狼狈呢?我想这里面除了皇后为魏征美言,使做主子的唐太宗也挣足了面子的重要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略,那就是唐太宗浸淫《道德经》太深,已将“善为人者,为之下”用得出神入化,事实也证明正因为他能容得下魏征,使他的历史形象增加了不少分(正如汉武帝临终前没有把评古论今针砭时弊、触犯帝王制度底线、让他气得吐血损了不少寿命的司马迁杀掉一样)。再比如后来的朱元璋,我们知道创立明朝以后的朱元璋一直蠢蠢欲动想废掉丞相制度,也为此忍辱负重做了许多工作(包括“放任不管”,坐视胡惟庸做大),后来终于“修成正果”,借机名正言顺地提出这一意见,并拿一弓箭立于朝廷之上,声称再有非议者我射死他。重威之下群臣默然,然而仍有一个不怕死的老顽固冒死谏言,杀人如麻的朱元璋便真拿弓箭来射,不料刚开始“剑走偏锋”没射着,老顽固没看出其中的名堂,更出言不逊口出狂言,朱元璋便下狠心瞄准射了他一箭——不料只射中大腿,命令拖出去,但要“找一太医好生医治”。这就很令人玩味了,按理说皇命一出,不能反悔,更何况是当着这么多大臣的面!然而我们从朱元璋这一套有柔有刚的举措中可以看出他知道丞相制度深入人心,牢不可怕,但他已下定决心将它废除,很明显,如果他将那个老顽固直接射死,日后肯定会冒出更多的想为“正义”献身的顽固派,因为死亡可以威吓人,也可以培植人的正义感和价值感。而他的怀柔行为却可以平息大臣们的怒火,获得大家的谅解甚至“同情”,使许多摇摆不定的人的心理天平向他倾斜,使某些想借题发挥的人“英雄无用武之地”。    
    
  如果您不嫌我啰嗦,我们可以再来看看《红楼梦》的第四十回。当时刘姥姥来访,贾母领她四处逛逛,到了赵姨娘所生的探春房中坐了一会说了一会话,打算起身到别处逛逛时,贾母“笑里藏刀”对薛姨妈开玩笑说:“咱们走罢。他们姊妹们都不大喜欢人来坐着,怕脏了屋子。咱们别没眼色,正经坐一回子船喝酒去。”单凭这话,我们便可以看出贾母的凌厉,倘若是个男的,说不定会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呢!当然,咱们的探春也不是省油的灯,她赶忙笑道:“这是那里的话,求着老太太姨太太来坐坐还不能呢!”轻轻地将皮球踢了回来,于是贾母转变方针拣软柿子捏:“我的这三丫头却好,只有两个玉儿可恶。回来吃醉了,咱们偏往他们屋里闹去。”当然,面对此话,两个玉儿是不知道该如何应答的。这也难怪,你看后来王夫人因在大观园中发现春宫图而关起门来检抄罪证时,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玉儿只能看视下人放肆而不敢言语,但未到探春那里,凤姐便已腿软,跟总负责人商量说要不咱们就别到她那里去了,总管却仗着有后台撑腰便高调行事,最后还不是自讨没趣挨了我们的三妹妹一巴掌?!

 

作者:独孤123 回复日期:2011-04-03 09:26:44 

 

  9.为什么说“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没有作出直接的解答,而把它归结于自然之道(实际上通本道德经只讲“事实”,不讲原因的)。然而根据道德经前面讲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顷”等等定律我们隐约嗅到老子的不可告人的隐衷:之所以“为之下”,实际上是以退为进,委曲求全,为了更好地成为人上人而作准备的,而并非许多书呆子们理解的忍气吞声自甘下流无所作为!如果再结合一点心理学,我们就更能体会老子的思想了:优越感是人的一种本能,一种类似于蚕蛾扑火的生存本能。“要在人前显贵,必须人后受罪”,为了名扬四海脸上有光许多人是可以不辞辛劳苦苦奋斗的,或者说,“不蒸馒头争口气”,一个人的生存大部分时间是在跟别人比较和争宠夺势中度过的,正如项羽所说“升官发财还不衣锦还乡,你还等什么?!”如果能流芳百世受到大众的广泛赞誉,我哪怕忍饥挨饿奋斗至死也无所谓;但若是处处受人鄙视遭人唾骂,纵然吃着山珍海味,住着琼楼玉宇也没滋味!废话少说,言归正传。我们知道君主将帅和普通屁民的尊严实际上是不对等的(或者说是大众的心理预期就是这样,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名垂千古的大将军卫青在和皇上的姐姐平阳公主入洞房的那天晚上,两人鱼水之欢前他竟然下跪磕头叫她“主子”!),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同事或者徒弟说你是个人才,你当然会欣喜,但如果是你的顶头上司夸你是个人才,那感觉肯定是不一样了,现在再往上升,如果有一天你蒙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董事长召见,他当众夸耀你的才干,说你人才难得,并“低声下气”地请你帮忙完成一项任务,你能不心怀感激而奋力工作吗?毕竟两个社会地位悬殊的人,当地位高者将赞美和犒赏投于地位低者时,低者的优越感会瞬间递增,而“人之初,性本善”,他肯定也会有回报的冲动。实际上爱惜羽毛的领导和知名人士们“不太敢”公开夸奖一个人,因为“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万一这个人日后自甘堕落或无所作为,那他们自己的名声也会受到牵连;也正因为如此,屁民们受到领导的夸赞时往往会觉得莫大的恩宠。
    
  因此如果主子们能走下高位与民示好,甚至能“卑躬屈膝讨好下属”,作为下属的定会感激涕零而舍身相报,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一招政客们已深知为道),而如果一味高压,自以为位居高位便睥睨群小不可一世,定会遭受下属们的情绪反弹,直至离他而去。知道荆轲是怎么死的吗?如果不是太子丹的盛情隆遇和频频示好(这种示好甚至让我们这些局外人觉得太为做作有些恶心,但很显然身在其中的荆轲是不会这么想的),他会如此卖命去送死?“用人之道,攻心为上”,老子的“善为人者,为之下”杀人于无形之中,被此后的君主帝王们纷纷效仿,成就了多少丰功伟业,却又使多少忠臣义士踏上了不归路,也难怪朱熹会说“老子心最毒了”!

 

作者:独孤123 回复日期:2011-04-03 09:40:10 

 

  10.让我们再看看第六十九章,这同样是个“阴招”。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其大意是用兵的人说:“我不敢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进一寸,而要退一尺。”正所谓虽然有阵势,却象没有阵势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赴;虽然有兵器,却又像没有兵器可持,这样就天下无敌了。祸患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就接近丧失我的三宝(仁慈、节制、不敢为天下先)了。所以,两军相当的时候,哀兵必胜。这一章除了阐述以退为进、反客为主、哀兵必胜等战术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重要理念: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老子整整用了四个无,其实是在偷偷摸摸地推出一个不可告人的“阴谋”:神出鬼没,无招胜有招,这是用兵打仗的最高境界(这一章恰好也是整部道德经中谈论战争的最后一章),什么是无招胜有招?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笑傲江湖》中的独孤九剑,独孤九剑有三百六十种变化,分为破剑式和破刀式,破剑式用以破解普天下各门各派的剑法,破剑式虽只一式,但其中于天下各门各派剑法要义兼收并蓄,虽说“无招”,却是以普天下剑法之招数为根基。而破刀式以破解单刀、双刀、柳叶刀、鬼头刀、大砍刀、斩马刀种种刀法。讲究以轻御重,以快制慢(令狐冲在思过崖中打败万里独行田伯光用的就是破刀式)。在令狐冲学了诸多招式以后,风清扬突然提出一个重要的武学理念:无招胜有招。即先学会众多套路和招数,然后化有为无,忘却规则和套路,剑招随意念而发,这才是武功的最高境界,后来令狐冲不按套路“歪歪斜斜”地刺出几剑,我们便可以知道他领悟了一些无招胜有招的内涵。如果你还不明白,那可以看看《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学太极拳的段落,当时张三丰将一路太极剑缓缓使完,然后问张无忌是否看清楚了,张无忌说看清楚了,紧接着张三丰又问都记得了没有,结果张无忌说已忘记了一小半,张三丰于是说好,那也难为你了,你自己去好好想想吧,张无忌想了一会儿,竟然说已忘了一大半了,于是众人着急,要求张三丰再使一遍,张三丰也不推辞,又使了一遍,不料竟与上次使的全然不同,使完后问张无忌怎么样,张无忌说还有三招没忘记,过了一会儿又说我现在忘得干干净净了,于是张三丰放心了,对张无忌说你可以向前辈去领教领教了。
  
  这是顶尖高手之间的对话,连周颠之类的高手也无法领悟其中的奥妙,常人以为记得招数越多记得越牢越好,但要成为高手中的高手,非但要记得牢,还要“忘得快”,将有形的招数化为无形,然后不按套路出牌,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同样的道理,老子告诉我们带兵打仗需要“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虽然有阵势,却象没有阵势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赴;虽然有兵器,却又像没有兵器可持),才能天下无敌。正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道理其实也简单,如果你布置了一个阵势,哪怕布置得再精巧再周密,如果被别人看穿,那就没用了(正如当初徐庶破曹洪的阵法一样),但如果你布置的阵法如雾如幻,让对手身在其中却浑然不觉,那你就成功了,所以说好的阵法是无形的,当然,要布置出这样的阵法是很难的,前提是你必须首先通晓全天下各种兵法。

 

作者:独孤123 回复日期:2011-04-04 09:07:23 

 

  11.看完了道德经中对战争和兵法的看法,我们再来看看孙子兵法,便会发现里面处处有老子的影子,夸张一点甚至可以说整部孙子兵法是在为老子的道德经作注脚。比如孙子说的战争总决五大要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他将道摆在了第一的位置,并认为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又比如“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与我们上面说的如出一辙。再比如“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这与老子的第三十一章有惊人的相似性,而“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相雷同,而“穷寇勿追”很明显是道家哲学的体现。总之,和道德经一样,孙子兵法之所以能闻名中外,成为传世经典,首先是因为它“不战”的理念:在字字是宝的孙子兵法里,我们可以发现孙子竟不惜冒着被人误认为“罗嗦和无聊”的风险而重复唠叨这个理念(最近我冥冥之中领悟到为什么老子和孙子会这么不遗余力地提倡“不战”的理念,套用老子的话说,“唯有不战才能善战”,看看秦王会见荆轲和秦武阳的场景吧,十三岁便开始杀人,平日杀人不眨眼的秦武阳看见秦王竟会两脚发软脸色大变,而不曾杀人的剑侠荆轲竟能谈笑自若)。其次才是他们令人叹为观止的智谋和战术。看了道德经和孙子兵法再去看三国演义,你会发现其实三国演义虽人才济济智谋百出,但真正有新意横空出世的战术却很少很少。

 

作者:独孤123 回复日期:2011-04-06 08:06:40 

 

  11.看完《道德经》的论战争部分,我感到怅然若失,感觉老子说的还少了点什么,但具体是什么又很难用语言说清楚,或许这正是老子所谓的“道可道,非常道”吧,因为语言有其局限性,总是很难穷尽思想。然而我还是想努力进行一番尝试,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老子在《道德经》中刚开始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接着他又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后来他又啰啰嗦嗦教诲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目的当然是为了劝圣人按“道”行事,弃绝战争和兵刃,然而引起战争的因素甚为复杂,况且老子自己所处的时代本就是动乱战争的年代,你自己光大声呼喊“圣人不战”,但天下并非都是圣人当家,你不打人家,别人照样要打你,那又该如何?为了使自己的学说顺应潮流,避免被忙于战事的君主们骂为“站着说话不腰疼”,他终于在后面“遮遮掩掩”地提出了“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以及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等等实战技巧,在这里,我们也隐约可以感受到老子的伤感和无奈,这使我们想起了“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贾谊。
  
  确实,战争是老子深感无奈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一道无解的题。还记得历史上朱元璋和他的孙子朱允文那次有名的对话吗?为了使权力平稳过渡,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子都调往边塞防守,有一天拿出一根带刺的棍子当着孙子朱允文的面把刺削掉,然后得意地对朱允文说:“我现在帮你把刺都削掉了,你就呆在皇宫里安心地做你的太平皇帝吧!”然而被这个问题困扰已久的朱允文鼓起勇气说:“要是叔叔伯伯们不听我的话企图作乱,那该怎么办呢?”
  
  这话一出,朱元璋呆住了。是啊,这种情况又不是没有可能,同室相残的事件历史上就已经发生不少了。可是,该怎么办呢?
  
  想了好久,朱元璋仍想不出办法,然而“老奸巨猾”的他抬起头笑着问孙子说:“那你认为该怎么办呢?”
  
  见爷爷把皮球踢了回来,天资聪颖的朱允文想了一下回答说:“我会先以礼相待感化他们,如果他们还是不听,只好镇压了。”
  
  听到这话,白发苍苍的朱元璋神情黯然,然而他也确实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于是无奈地感叹说也只能这样了。
  
  同室相残兵刃相见,这是封建皇族为争夺权力经常发生的事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鉴于周朝分封诸侯引起诸侯国常年作乱的古训,终于不对儿子进行分封设侯,然而后来秦二世胡亥还是照样逼死了长兄扶苏,并对众多兄弟姐妹赶尽杀绝;汉朝开创后或许是鉴于短命的秦王朝的“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忽焉”的教训,又或许是源于“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关键时刻还是自家人可靠”的朴素心理,皇帝又开始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分封设立诸侯,结果在汉景帝时期又酿成了“七国之乱”,险些国家灭亡;面对着儿子孙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历尽艰辛开创了大明王朝的朱元璋至死仍然想不出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果然,后来能征善战的朱棣造反,带兵进京逼退朱允文,自己做上了皇帝。
  
  这个看似跑题的例子说明封建社会权利传承机制本身就必然会引起皇族同事操戈,这源于人的本性和机制本身的缺陷,而并非孔夫子谆谆教诲的仁义的丧失。同样道理,战争的产生也有非常深刻的复杂的原因,老子的苦口婆心的道学说教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作者:独孤123 回复日期:2011-04-06 08:33:28 

 

  13.有的战争是基于抢夺资源的,比如目前的多国联军攻打利比亚;有的是当家的政客们为了转移国内的不满情绪而刻意制造的,因为“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一旦和别国发生战争,本国的民众们往往会暂时搁置内部矛盾而先一致对外;有的则是君王们为了创立不朽之伟业而发动的,比如“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和“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远征欧洲的忽必烈家族,有的是为了报仇雪恨洗雪耻辱的,有的则是外族侵我奋起反抗的等等等等。是,老子说得没错,“兵者,不祥之器,有道者不居”,然而许多时候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且许多时候又是因为那无法克制的冲动和按捺不住的激情,所以光劝人“行道”是不够的,或者说,你要兜售理念劝人行道,就应该指出“行道”的光明前景,若是人家认为前景不诱人或者说与“行道”与自身人性冲动发生重大冲撞,最终还是无法被人广泛接受:有人说人有嗜血的本能,又有美国学者提出其实在战争中冒着枪林弹雨勇于牺牲的英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伟大,因为那时他们会极度兴奋,仿佛飞蛾扑火。《射雕英雄传》里成吉思汗打下中原后得意地对郭靖说你看我打下了这么多江山,结果朴实的郭靖反倒说大王一朝逝世只需一方土地便够,何必需要这么多江山呢!(大致意思如此,原话已经忘记),话虽这话说,但成吉思汗估计仍不会醒悟,他估计依旧沉浸在他的丰功伟绩中不可自拔,或许对他来说,征服天下让万里江山刻上他的名字就是生存价值的最高体现,而无欲无为的行道显然让人兴趣缺缺,因为君王们都想创立一番伟业,而让他们无欲无为并把无为作为生存的最高价值又怎么能轻易办到呢?!这倒使我想起了赵本山和范伟、高秀敏演的看病的那个小品,赵本山的一段台词很经典“人生在世屈指算,一共三万六千天,家有房屋千万所,睡觉只需三尺宽,人好比盆中鲜花,生活就象一团乱麻,一切都是临时住所,这个小盒才是你永远的家啊!”这话说得洒脱,道理也正确,然而真正领悟的又有几人呢,否则的话又怎么有那么多人宁可一辈子沦为房奴而去买房,却不愿意租房过日子呢!这不就是源于人类深刻的无意识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吗,尽管这种归属感和价值感是那么的虚幻,但依旧让人趋之若鹜。言归正传,我记得在韩磊唱的电视剧康熙王朝的主题曲中有这么一句歌词,“看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我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这歌唱得很雄壮,流行得也很广,确实也道出了热血男儿的心声:若有机会开疆拓土,征战沙场建功立业,我们这些热血男儿应当义不容辞!记得电视剧《金婚》里面有一次主人公夫妻闹矛盾,佟志的母亲就对儿媳妇说:“男人是要做事情的。”男人要做什么事?和平时代自然是创立事业征服世界,若是发生战争,自然会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保家卫国才是男人的责任。
  
  圆明园废墟上的“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至今依然触目惊心,看看枪战影片的流行,看看现在这么多年轻人沉湎于网络游戏中便可以知道人有好战的本能,或许人性本身就蕴含着征服,或者说,人之所以能在残酷的自然生存环境中脱颖而出让众多动物臣服,靠的就是强烈的征服欲望,只不过以前是征服自然,后来自然已被彻底征服,就想到征服其他民族。这种客观的人性也就是“道”,所以虽然“兵者,不祥之器”,但也不应该就此荒废,而是有空还应该勤加研习积极防备,否则的话有一天别人会用枪炮直接轰开大门闯进来的。别怪别人“道行不深”或“仁义不够”,因为人性也是道,因为仁义也是工具,枪炮也是工具。

 

作者:独孤123 回复日期:2011-04-06 08:52:37 

 

  13.有的战争是基于抢夺资源的,比如目前的多国联军攻打利比亚;有的是当家的政客们为了转移国内的不满情绪而刻意制造的,因为“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一旦和别国发生战争,本国的民众们往往会暂时搁置内部矛盾而先一致对外;有的则是君王们为了创立不朽之伟业而发动的,比如“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和“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远征欧洲的忽必烈家族,有的是为了报仇雪恨洗雪耻辱的,有的则是外族侵我奋起反抗的等等等等。是,老子说得没错,“兵者,不祥之器,有道者不居”,然而许多时候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且许多时候又是因为那无法克制的冲动和按捺不住的激情,所以光劝人“行道”是不够的,或者说,你要兜售理念劝人行道,就应该指出“行道”的光明前景,若是人家认为前景不诱人或者说与“行道”与自身人性冲动发生重大冲撞,最终还是无法被人广泛接受:有人说人有嗜血的本能,又有美国学者提出其实在战争中冒着枪林弹雨勇于牺牲的英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伟大,因为那时他们会极度兴奋,仿佛飞蛾扑火。《射雕英雄传》里成吉思汗打下中原后得意地对郭靖说你看我打下了这么多江山,结果朴实的郭靖反倒说大王一朝逝世只需一方土地便够,何必需要这么多江山呢!(大致意思如此,原话已经忘记),话虽这话说,但成吉思汗估计仍不会醒悟,他估计依旧沉浸在他的丰功伟绩中不可自拔,或许对他来说,征服天下让万里江山刻上他的名字就是生存价值的最高体现,而无欲无为的行道显然让人兴趣缺缺,因为君王们都想创立一番伟业,而让他们无欲无为并把无为作为生存的最高价值又怎么能轻易办到呢?!这倒使我想起了赵本山和范伟、高秀敏演的看病的那个小品,赵本山的一段台词很经典“人生在世屈指算,一共三万六千天,家有房屋千万所,睡觉只需三尺宽,人好比盆中鲜花,生活就象一团乱麻,一切都是临时住所,这个小盒才是你永远的家啊!”这话说得洒脱,道理也正确,然而真正领悟的又有几人呢,否则的话又怎么有那么多人宁可一辈子沦为房奴而去买房,却不愿意租房过日子呢!这不就是源于人类深刻的无意识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吗,尽管这种归属感和价值感是那么的虚幻,但依旧让人趋之若鹜。言归正传,我记得在韩磊唱的电视剧康熙王朝的主题曲中有这么一句歌词,“看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我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这歌唱得很雄壮,流行得也很广,确实也道出了热血男儿的心声:若有机会开疆拓土,征战沙场建功立业,我们这些热血男儿应当义不容辞!记得电视剧《金婚》里面有一次主人公夫妻闹矛盾,佟志的母亲就对儿媳妇说:“男人是要做事情的。”男人要做什么事?和平时代自然是创立事业征服世界,若是发生战争,自然会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保家卫国才是男人的责任。
      
  圆明园废墟上的“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至今依然触目惊心,看看枪战影片的流行,看看现在这么多年轻人沉湎于网络游戏中便可以知道人有好战的本能,或许人性本身就蕴含着征服,或者说,人之所以能在残酷的自然生存环境中脱颖而出让众多动物臣服,靠的就是强烈的征服欲望,只不过以前是征服自然,后来自然已被彻底征服,就想到征服其他民族。这种客观的人性也就是“道”,所以虽然“兵者,不祥之器”,但也不应该就此荒废,而是有空还应该勤加研习积极防备,否则的话你想关起门来过安稳日子,但有一天别人会用枪炮直接轰开大门闯进来的。别怪别人“道行不深”或“仁义不够”,因为人性也是道(说穿了,老子的《道德经》不也正是在总结自然规律和人性规律的基础上“投机取巧”吗?),因为仁义也是工具,枪炮也是工具。

 

作者:独孤123 回复日期:2011-04-08 09:03:44 

 

  14.说完了战争部分,我们再来看看老子提出的“御民术”。许多人士总认为老子的道德真经是写给他修养身心甚至修炼成仙用的,这未免太自作多情,也太把老子给小看了!在我看来,虽然没有商鞅的《商君书》和韩非子的《五蠹》、《孤愤》等文章那么锋芒毕露,但整部道德经中到处弥漫着希望引起君王的关注和实施的气味,其中的急切之情可比《西游记》中的暗讽锦衣卫和《红楼梦》中借讽政治和经济要明显多了,甚至在谈论战争部分他也忍耐不住,偷偷宣传他的治国理念。比如“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即“治理国家要靠正规手段,但对外打仗就不必如此,应该出奇兵用诡计”。正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老子在这里借用他的“道”的理念提出了治国和打仗对内对外应该采取完全不同的策略,引人深思。对内,应该赏罚有信、言出必行、公平正道、取信于民,对外,可以搞阴谋诡计,甚至耍泼皮无赖。为什么这么做?老子没有讲(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老子只总结客观规律,不进行原因说明的),但我们相信他是经过总结过往的经验教训和结合“道”的规律理念推理出来的,正所谓“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我们举几个例子来看看老子这八个字的实用价值。为了博得红颜一笑,周幽王想尽了办法,最后他竟然导演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当诸侯国们以为主子有难星夜兼程不远万里纷纷出兵来救时,伟大的周幽王竟然站在城楼上轻描淡写地对他们说“我在跟爱妾闹着玩呢,你们回去吧!”此事终于博得了美人一笑,却也让天下人寒心,彻底失去了诸侯和国民的信任,所以当下次真正有难烽火四起时,诸侯国们也就坐视不理了,这可谓“以奇治国”的典范了。我们再来看看商鞅变法,正如现在咱们的商家为推销新产品而提出的免费体验和使用一样,商鞅在刚开始担心自己的变法无法在民众心中扎根,便在城南立一木头,并说谁能将这一木头搬至指定位置便赏十金,这显然是天上掉下了一个馅饼,但由于奖赏太重,反而使人无法相信,认为这可能是一闹剧。所以观者众众,竟无人响应。于是商鞅将奖赏增至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傻夫,有一人竟在众目睽睽之下试探性地干起了这一傻事,然而完成后竟然分毫不差地得到了商鞅的重赏,这一言而有信的举措令人惊异,也彻底赢得了民心,为商鞅以后提出的残酷的变法和治军扫除了不少心理障碍,我们再来看看他调教出来的虎狼之师:商鞅彻底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今后将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在其他诸侯国眼中,秦军赤膊上阵,如狼似虎,手提斩获的人头,腰上绑的也是人头,有时臂膀下夹一没来得及砍下人头的敌军的尸体,浩浩荡荡,如魔似鬼,所向无敌。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秦军是以斩获人头来论军功的,在秦军中,没有贪污腐败,没有裙带关系,没有官二代富二代,也没有人敢高调宣称“我爸是李刚”,有的只是严苛的纪律和赏罚有信,也正因为纪律严苛赏罚分明,所以在军中没有出生和家庭歧视,士兵们也不必担心自己的战果被权力阶层吞噬,因而能奋不顾身奋勇杀敌,因此秦始皇最后能统一中国,也绝非偶然的了。 

 

作者:独孤123 回复日期:2011-04-11 08:57:50 

 

  15.至于“以奇用兵”,前面已经讲过一些,这里我想再补充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当然,个人认为老子说的“以奇用兵”不仅仅指的战场拼杀用诡计,还应包括与此相关的群体的对外方针策略。战国策中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秦惠王当政时期,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曲沃(秦地)。后来秦想要报仇进攻齐国。可是由于齐、楚是友好国家,秦惠王为此甚感忧虑,于是秦惠王就对张仪说:“寡人想要发兵攻齐,无奈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请贤卿为寡人考虑一下怎么办才好?”张仪说:“请大王为臣准备车马和金钱,让臣去南方游说楚王试试看!”
    
  于是张仪去南方楚国见楚怀王说:“敝国国王最敬重的人莫过于大王了,我做臣子,也莫过于希望给大王你做臣子;敝国所最痛恨的君主莫过于齐国,而臣张仪最不愿侍奉的君主莫过于齐王。现在齐国罪恶,对秦王来说是最严重的,因此秦国才准备发兵征讨齐国,无奈贵国跟齐国缔结有军事攻守同盟,以致使秦王无法好好侍奉大王,同时也不能使臣张仪做大王的忠臣。然而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交邦,让臣劝秦王献上方圆600里商、于土地。如此一来,齐就丧失了后援,而必定走向衰弱;齐走向衰弱以后,就必然听从大王号令。由此看来,大王如果能这样做,楚国不但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而又在西南对秦国施有恩惠,同时更获得了商、于600里的土地,这真是一举三得的上策。”
    
  楚怀王一听,非常高兴,就赶紧在朝宣布:“寡人已经从秦国得到商、于600里肥沃的土地!”群臣听了怀王的宣布,都一致向怀王道贺,楚王也“言而有信”,马上派使者前往齐国宣布跟齐断绝邦交,还没等第一个绝交使者回来,楚王竟急着第二次派人去与昔日的盟友齐国绝交。
    
  让我们再来看看秦国。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突然决定改变之前的方针策略,派一使者偷偷摸摸前往齐国游说,竟然背着楚国与昔日的仇人缔交盟约。后来当楚国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时,张仪为了躲避楚国的索土使臣,竟然装病不上朝,天真的楚怀王说:“张仪以为寡人不愿诚心跟齐国断交吗?”为表诚意,他竟傻乎乎地派了一名勇士前去齐国骂齐国,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勉强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敝国所以赠送贵国的土地,是这里到那里,方圆总共是6里。”楚国使者很谅讶的说:“臣只听说是600里,却没有听说是6里。”张仪赶紧郑重其事的巧辩说:“我张仪在秦国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怎么能说有600里呢?”
    
  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以后,被戏耍的楚怀王勃然大怒,就发兵去攻打秦国,然而秦、齐两国已经组成联合阵线,此时边上的韩国见有便宜可以捡,便也加入了他们的军事同盟,结果楚军被三国联军在杜陵打得惨败,险些亡国了。
    
  不知是不是受道德经的影响,在战国时期这种事例有很多(当然,此后古今中外也发生了许许多多类似的事情),诸侯国之间“床头吵架床尾和”,往往今日结为盟友握手言欢,明日就反目成仇兵刃相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国家之间似乎无道德信义可言,这种悲剧直到今日仍在纷纷上演。
    
  为什么要“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能否反过来“以奇治国,以正用兵”?当然不可以!如果当朝的君主言而无信,在民众面前耍阴谋用诡计,那毫无疑问将会彻底失去民心,而失民心者早晚会失天下的,而“以正用兵”毫无疑问会惨败,沦为天下人的笑柄。那么“以奇治国,以奇用兵”呢?这样或许能撑一段时间,但也不能撑得太久。因为“以奇用兵”会取些胜利,而排除外部环境的威胁对一个群体的生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以奇治国”纵然不会亡国,却不可能强国,而战争是综合实力的较量,诸葛亮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也不能打败兵强马壮的魏国。所以这八个字应当综合运用,缺一不可。
    
  当然,对于这八个字,咱们的孔夫子肯定是有话要说的,他一向主张君子喻于义,只有小人才会喻于利,并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因而象张仪这种小人肯定是列为他批判的目标的。套用他的思路,老子的表述应该改为“以正治国,以正用兵”,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他的浪漫梦想:北极星位居其位,众多星星则被其感化和臣服,乖乖地围绕它转。这使我想起了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周星驰的一句搞笑台词:“秋香,我看你太严肃了,不过我喜欢。”
    
  孔子确实是太严肃了,看看论语,里面到处讲的是仁义君子孝道等等沉闷的东西,仿佛缺少这些东西便会亡国,而老子的道德经大开大合,气势磅礴,要比孔子开放和明理得多。
    
  言归正传,其实这里面牵涉到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群体的生存问题。今日品目繁多的文化和观念已经把我们都弄糊涂了,其实一种文化和观念的是非优劣很大程度上是以其能否促进群体的能量,保存群体的生存来衡量的。让我们异想天开一下,如果当初英国的大炮来轰打我国的大门,但被我国的导弹直接轰回去,并促其投降割地赔款,我们还会这么崇拜西方文明吗?还会对封建礼制这么深恶痛绝,将它喻为吃人的礼教吗?恐怕到时不等我们自己宣扬,西方会主动上门向我们求教学习三从四德和仁义道德,并将它喻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的真理。是,封建礼教蚕食人性,令人窒息,但是如果它能衍生出科学之类的强有力的能量,如果它能让我们民族一枝独秀笑傲全球,这些压抑我们还是乐意承受的。(换句话说,现在的消费文化难道就不吃人吗?其实它吃得比以往的时代更凶更残忍,而且连森林、大地、河流、湖泊统统都不放过!但是由于它寄居在强国的光环下,使得人们的质疑不那么猛烈罢了。假如地球上军事力量最强大的国家主张的是节俭、爱护大地和环境如同自己的生命,那么我们肯定也会屁颠屁颠地效仿,将浪费和消费主义视为大逆不道和非人所为,那么消费主义还能横行吗?)
    
  鲁迅先生在谈论爱情时讲了一句很浅显却又很深刻的话“人生的第一要著,就是要生存,只有生存,爱情才有所附丽。”生存是最为重要的,其他的所谓真理、道义、科学等等归根结底都只是手段,只是有些手段经过别有用心的修饰和粉饰,看起来一本正经冠冕堂皇,好像价值比生存更为重要罢了!是,张仪的做法是有些卑鄙无耻、泼皮无赖,然而为了国家和群体的利益,有的时候只能出此下策。当然,大河有水小河满,如果我的实力远远超过对手,那我完全可以“以正用兵”,用君子的手段冠冕堂皇地将对手灭掉。然而如果两者实力相当,或者弱于对手,你还要采取这一手段致使全军覆没,那只能沦为千古笑柄,被自己的民众骂为无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