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收应付过高如何调整:文革往事(续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8:53:39
作者:goldflyengle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 275    更新时间:2009-4-24              【字体:小大】
http://www.wyzxsx.com
文革往事(续1)
昨天我的“文革往事”发表后我又想起有不太完整和重要遗漏的地方,特作如下补充。
一,         关于“武汉七.二O事件”
我遗漏了一些重要的事实,那就是,1967年7月19日下午,谢富治、王立、于力金三人在武汉军区对师以上干部传达中央关于处理武汉问题的意见之前就已经将武汉部队战士枪里面的子弹全部没收了。
由于王力讲话欠妥当,会议结束后,部分参加会议的干部违反纪律将会议内容透露给了战士,引起在王力等人住处驻扎的战士强烈不满,几十个愤怒的战士冲进王力的房间将他殴打致伤。对于这一点,中央高度重视,还拍了记录电影,电影后来在全国放映。
二,         红卫兵大串联
红卫兵大串联是从1966年中开始的,那是毛主席号召的,大约到1966年底大规模的大串联就结束了,但是小规模的自费的大串联仍然还有。一年时间全国有数千万学生和刚刚参加工作仍然在实习期的青年工人参与了大串联。
毛主席的意思的让红卫兵以及青年人到各地基层单位去“点火”,推动文化大革命迅速开展起来。
和后来大部分人的想象不同的是,红卫兵大串联虽然是大规模的行动,而且国家规定,对于大串联中的红卫兵以及青年工人的车船费和食宿费一律全部免除,各地必须做好接待工作。但是大串联完全是有组织有纪律的行动。所有大串联的人必须持有学校或者工作单位的证明,证明还规定了大串联的路线,所以,并不是乱跑的,而且接待单位也有详细登记。
同时,那时的学生也非常有觉悟,在车上船上表现非常好,做好事是很常见的。而且那么大规模的流动,却次序井然,基本没有发生什么混乱现象。我那时刚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属于可以大串联的,我也出去跑了一圈,但是根本不是去“革命”,而是回上海老家玩了几天,像我那样的情况很多,因为文化大革命才开始,我们也不知道要干些什么。
毛主席在北京1966年几个月的时间内,分八次接见去北京大串联的全国红卫兵和学生。每次人数都在百万以上。特别的是,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接见红卫兵都是穿军装,戴红卫兵袖章的,所以大大鼓舞了红卫兵的革命精神。
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情形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当时都拍了纪录片的。我没有去北京也没有被毛主席接见,是我最大的遗憾。
凡是去了北京串联的外地学生一定会到天安门城墙上刮一点红粉,然后非常珍贵的保管好,带回来给别人看,同时也是自己永远的纪念。当然在天安门前毛主席像下面拍一涨照片更是必不可少的节目。
我的大妹妹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她也是这样做的,那张照片到现在她仍然珍藏着。
大串联的另外一些目的地有:湖南韶山、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
在大规模的免费大串联结束后,小规模的自费串联就开始了,目的地还是一样,就是自费,自发组织的,当然还是要有证明文件的,大部分人是徒步的。我的两个妹妹,当时大的才17岁,就带着14岁的小妹妹和几个同学徒步去了韶山,从武汉用双脚硬是走到韶山,来回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当然中途还是有接待站的,食宿还是免费的。顺便说一下,那时的社会次序非常好,大人们根本没有想过会出什么事情。
1967年上半年大串联就基本没有了。
三,         红卫兵和群众组织
红卫兵是最早出现的学生组织,开始的时候,对于参加者是有政治要求的,主要是家庭出身,只有家庭出身是“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军人,革命干部,革命知识分子”即“红五类”的学生才能够参加“红卫兵”,这时的“红卫兵”组织比较单一,属于官办组织,这样官办的“红卫兵”在初期存在了不长一段时间,主要是在“破四旧”阶段,很快就消失了。
慢慢的,随着对于“血统论”的批判,其它学生也同样可以自己组织“红卫兵”了。组织多了就有了五花八门的名称,比较普遍的如“毛泽东思想红卫兵”,“井冈山红卫兵”等。“红卫兵”基层组织基本和原来的班级一致,一般叫“XXX战斗队”,几个相同观点的战斗队组合在一起叫“兵团”、“纵队”,几个“兵团”、“纵队”组和起来就是“XX总部”或者“XX司令部”了。这时的“红卫兵”组织基本上没有官办的了,但是也有一部分是半官办的。武汉比较著名的是“毛泽东思想红卫兵第二司令部”和“红卫兵第三司令部”。
群众组织和“红卫兵”情况几乎完全一样,不同的就是成员,再就是群众组织成立晚于“红卫兵”。
最早的官办的“红卫兵”和群众组织,基本上属于思想比较保守的,没有“造反精神”,往往被称为“保守派”或者“保皇派”,而成立比较晚些的“红卫兵”和群众组织却具有比较强烈的“造反精神”,往往被称为“造反派”,而毛主席恰恰是支持这些组织的。
文化大革命中,几乎所有的人,包括老年人,统统有自己的群众组织,也有自己鲜明的政治观点。只有不到1%的人游离于文化大革命之外,这些人被称为“逍遥派”,他们什么组织也不参加,什么活动也不参与。
“红卫兵”和群众组织的领导一般是民主选举产生的,最高领导基本上都叫“司令”,其它领导成员一般叫“勤务员”。那时的“司令”是很有威信很有号召力的,动不动调动数万甚至数十万人马进行某项活动,而且反应非常快,真的是“雷厉风行”。
成立那么多的群众组织不需要登记不需要注册也没有任何的会费,所有的人员开支基本是自理,但是也有少数组织是受到原单位财务支持的。这种情况在“保守派”组织中比较多。
1967年下半年以后,全国的“保守派”组织基本都不存在了。
四,         上山下乡运动。
1968年年底,毛主席可能是觉得文化大革命应该结束了,他的一个战略措施就是把运动的主力军-----学生------调离城市。所以毛主席就发出号召,要求学生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在当时的这种气氛下,学生们对于毛主席的任何号召都是100%的响应的,不过有的家长有点想不通。但总的来说,上山下乡运动还是比较顺利的。
我的两个妹妹也是那时候下到农村去的,仅仅一年后就被招工回来了。大部分学生都在以后的1-3年时间内回到自己原来的城市工作了,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永远的留在了农村。
学生到农村去锻炼一段时间的做法持续了很多年。我认为这样做起码有三个好处1,是把新知识新文化及时带到农村去;2,让那些城市青年了解农村实际情况;3,适当缓冲城市就业压力。
后来有人说上山下乡是给农民增加负担,那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国家按照学生的数量给了农村补贴的。
由于大量的学生离开了城市,文化大革命就迅速平息了下来,1969年开始,主要就是进行思想领域的批判,武斗现象完全停止了。
五,关于武器问题
文化大革命的武斗开始于1967年上半年,由徒手交战慢慢发展为棍棒,然后是大刀长矛,最后变成完全用枪用炮,我记忆中使用枪炮武斗严重的地方有:河南、湖南、四川(包括现在的重庆)、广西、浙江等地。例如1967年8月5日,我单位有一艘很大的货轮在重庆江面被群众组织用炮击沉,同时被击沉的还有另外三艘小型船舶,不过人员全部获救。
武器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大家一定很奇怪。我可以告诉大家,所有的武器全部是“抢”解放军或者是地方武装部的。毛主席时代,所有的地方政府和大中型国营企业都有一个武装部,保有一定数量的武器,用于训练民兵。由于在运动中解放军、地方政府和单位负责人不会是中立的,一定有政治倾向,他们会暗示自己支持的群众组织去“抢”自己的武器,所以与其说是“抢”不如说是送。因为当时解放军有严格的纪律,对于群众组织“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打死不开枪。”所以武器被“抢”了,写个报告,编个故事就可以了。
我在文化大革命中发了一把手枪,十发子弹,由于胆小,一发也没有使用过。大约1968年9月5日,中央发了一条命令,要所有的群众组织上交武器,很快就不再有枪炮声了。
那个时候的武器交接其实也是非常严格的,基本都有记录可查,所以很少有收不回来的。
武斗出现后,各个群众组织都成立了专门的武斗队伍,一般都叫“武卫连”,选入“武卫连”的人必须政治上绝对可靠,身体也好。我们那个单位大约有100人入选,每人一支冲锋枪,枪是单位保管的,不允许带出门。这100人分三班轮流值班,值班时必须住在单位里。遇到紧急情况由同时值班的“勤务员”带领出动,“勤务员”佩手枪。
1967年5月的一天,我值班,突然上级来了电话,要我带领“武卫连”参加攻打“武汉一中”,我带上手枪,集合了队伍就出发了,说实话,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参加武斗,而且我仅仅是个21岁的青年,所以非常害怕,虽然没有尿裤子,但是的确胆战心惊,而且我还是指挥员。
但是我的运气非常好,那天也不是我们一个单位行动,参加行动的人不少于一万人。我们到了学校后发现根本就没有人,于是开始“地毯式搜索”,我负责搜索地下室,结果还是没有人,我自己却吓得不得了,这样行动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