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留一线相似的句子:悠悠万世 巍巍大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19:02
 王淑玲旧石器时代距今约七十万年前至二十万年前的“北京人”(学名:“中国猿人北京种”),距今约二十万年前至十万年前的新洞人,距今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居住在周口店龙骨山洞穴中。周口店是世界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在几十万年前的漫长岁月中,“北京人”结成原始人群,居住在周口店龙骨山北坡的山洞里,劳动在丛林密布,野兽环伺的低丘宽谷中。“北京人”所处时代,在人类经济文化历史上属于旧石器时代初期。“北京人”的出现,揭开了北京地区人类历史的第一页,也是房山历史古远的见证。距今约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北京人”进化成早期智人——新洞人。他们居住在龙骨山东南新洞里,活动范围已扩展到今周口店河东岸太平山,河北的半壁店附近及磁家务(第二水泥厂采石厂内)等地方(考古均发现其活动遗迹)。距今一万八千年前,周口店龙骨山一带出现了新的人类,因居住在山顶部洞穴被称为山顶洞人。他们的活动范围较“北京人”、新洞人更广。1980年在云水洞,1988年在涞水县北边桥村都发现与山顶洞人年代相当的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存。山顶洞人同“北京人”、新洞人相隔了几十万年,都居住在同一座小山的不同山洞中,这一史实说明,正是房山这片土地为原始人类提供了宜于生存的自然环境。新石器时代(尧、舜、禹时期)地属幽陵(亦称幽都或幽州),曾为颛顼高阳氏属地。尧、舜、禹时期,北京地区的古人类离开岩洞,沿着河流走出谷地,来到山前平原上,建立起原始的聚落——氏族公社,并在频繁的部落战争中扩大地域。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黄帝与九黎、炎帝部落之间的战争,就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情况。颛顼,号高阳氏(据有关记载为黄帝之孙),曾到幽陵祭祀。幽陵就是幽州,为迄今所知北京地区最早的名称。传说禹分冀州东北曰幽州,《周礼·职方》:“东北曰幽州”。黄帝部族在幽州建立了北京地区最早的都邑,称为幽都,亦称聚——即聚落。夏商时期为燕国(方国)地,属冀州。夏商时期,北京地区有一自然生长的古国称燕,本作匽或郾。《北京历史地图集》:“今北京地区与商朝同时的部落或方国,见于记载者有蓟与妟”。今董家林、黄土坡一带发现“妟”的遗存。西周时期为燕(北燕)地。武王灭商封召公于此,其都城即今琉璃河镇董家林古城。周王朝建立时,蓟、妟与北方部族并未立即归服于武王,仍控制北方,武王利用原燕、蓟之地进行分封。公元前十一世纪,召公(姓姬名奭,黄帝之后)佐武王灭商,被封于燕,又称北燕,为西周始封的诸侯国,召公为燕的开国封君。但召公本人并未前往就封,而是以其长子就燕治理封国之事。史称周初的燕国“地在燕山之野”,就是指今燕山一线之南,华北平原的北端,北京市的周围。燕国是西周北方重要的诸侯国。董家林古城(《水经注》称为“圣聚”)即是燕国的国都,处于整个封域的中心地带。琉璃河商周遗址的发现及其墓葬的发掘与文献的记载结合在一起证明,此为北京建都的开始,从而把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从辽金时代上推到三千年前的西周初年。董家林古城——燕国国都的兴建、发展和变迁,在北京地区城市发展的早期历史中,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渐强盛的燕国向北扩展疆域,董家林都城渐渐失去了中心地理位置及重要作用,在燕兼并了蓟(西周另一个古封国,其都城在今广安门一带)之后,遂迁都于蓟。战国时期中都县属燕国。今窦店西有古城遗址。燕国为战国时期“七雄之一”。《太平寰宇记》:“良乡在燕为中都”。《辽史·地理志》:“良乡燕为中都县”。据此,房山地区有县级行政设置始于战国。《北京历史地图集》:“今房山窦店西有古城遗址,或以为燕曾建中都,可能在此”此说今有疑议:“或以为燕之中都即琉璃河商周遗址处”(此中都指都城而言)。战国中期燕昭王(前311——前279年)在易水旁营建武阳城是为燕下都,为陪都。考古为探寻燕上都的存在及其遗址方位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此二者均可为align="center">秦良乡县属广阳郡。故城在今窦店西。秦王政21年(前226年),秦军攻占燕都蓟城,统一天下,废除分封,分国土为三十六郡,建立郡县制。23年(前224年),在燕地置广阳郡,为一级政区,直隶中央。广阳郡治蓟,所辖县在今北京市境有蓟、良乡。汉良乡县侯国,因秦旧置。王莽时曰广阳。东汉复旧称,属涿郡。故城在今窦店西。西汉建立政权后,实行郡、国并行制,郡与王国以下均设县。汉初在旧燕、赵、齐、楚地区,封立子弟为诸侯王,封区称王国,县为列侯封区者,称侯国。《汉书·王子侯表》:“梁乡侯交,赵共王子。绥和元年六月丙寅封,十六年免”。“梁乡”即良乡,西汉成帝刘骜绥和元年(前8年)为赵共王刘恢之子刘交的封地。王莽篡汉时,改良乡为广阳县.东汉复旧称。涿郡为西汉高帝置,属幽州,领良乡、西乡等二十九县(国)。广阳县初属燕国,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改属燕郡。元狩六年(前117年)复属燕国。昭帝元凤元年(前80年)又改属广阳郡。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再改属广阳国。王莽篡汉时,曾改良乡为广阳,近在咫尺不可能并置两个广阳县,故疑废。其复置当为建武二年(26年),仍属广阳国。建武十三年(37年)并属上谷郡。和帝永元八年(96年)复属广阳郡。故城在今良乡镇东北八里的南、北广阳城村。燕国,西汉高帝置,治蓟,领广阳等四县。先后为藏荼(前203年降汉封,翌年叛汉)、卢绾(前202年封,前195年叛汉)、刘建(刘邦之子,前195年封,前181年薨,无后曾国除)、吕通(吕后之族孙,前180年封,不久被诛,国除)、刘泽(琅邪王,前179年封,次年死)、刘嘉(刘泽之子,前178年封,前169年死)、定国(刘嘉之子,前169年封)七燕王封地。武帝元朔二年,定国自杀,国除,改为燕郡。元狩六年武帝子刘旦为燕王,燕郡复为燕国,领广阳等七县。昭帝元凤元年,又改燕国为广阳郡,领广阳等四县。宣帝本始元年再改郡为广阳国,领县依旧。王莽时,更名“广有”。东汉建武二年,刘秀封叔父刘良为广阳王,广阳国复置。领县依旧。建武十三年,光武帝为减损吏职,将广阳国撤销,以其地并属上谷郡(治所今河北省怀来县官厅水库南大古城村)。和帝永元八年复置广阻郡,领广阳、昌平四县。西乡侯国,属幽州涿郡。莽曰“移风”,故城在今长沟乡东长沟村北约一里处。东汉废,并入涿。《汉书·王子侯表》:“西乡顷侯容,广阳顷王子,元帝初元五年六月封。”西汉初元五年(前44年)为广阳倾王刘建子容之封地。利乡侯国,属涿郡。《汉书·王子侯表》:“利乡侯刘婴,城阳共王子”,元朔四年三月封。五年元狩三年有罪免。”《汉志释地略》:利乡,今房山县地。汉利乡元朔四年(前125年)为城阳共王子刘婴的封地,五年后有罪免。其它情况未见记载。三国(魏)良乡县属范阳郡。魏文帝黄初七年(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所领诸县惟良乡在今北京市境。广阳县初属广阳郡,文帝黄初中(约223年)隶燕郡。明帝六年(232年)改属燕国。魏文帝黄初中改广阳郡为燕郡,属幽州,领广阳、昌平等十县。魏明帝六年下令:“改诸侯王皆以郡为国”,遂改燕郡为燕国,并封其叔父曹宇为燕王,领县依旧。西乡侯国。属涿郡。《三国志·济阳怀王珐传》:“(武帝子)济阳怀王珐;建安十六年(211年)封西乡侯”。据此,涿郡之西乡侯国曹魏时已复置。至景初二年(238年)后未见其它记载。西晋良乡县属范阳国。晋武帝奉始元年(265年)封宣帝弟馗子绥为范阳王,更范阳郡为范阳国,属幽州。范阳国治涿,领良乡等八县。广阳县因三国旧置。晋武帝泰始元年封其弟司马机为燕王。燕国治蓟,领广阳等十县。十六国时期良乡县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均属范阳郡广阳县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均属燕郡。十六国混战开始后,蓟城的政治形势变换无常。大兴二年(319年)羯族首领石勒建后赵,321年占领幽州,治蓟,领燕、范阳等五郡。燕郡同治蓟,领广阳、昌平等五县。范阳郡治涿,领良乡等八县。永和六年(350年)鲜卑族慕容隽攻占蓟城,遂以蓟城为前燕国都。前燕把全土分为十三州,其中幽州治蓟,领燕、范阳等六郡。燕郡同治蓟,领广阳等十五县。范阳郡治涿,领良乡等八县。太和五年(370年)前秦苻坚(氐族)灭前燕占幽州。全土分为司隶校尉一、二十一州。其中幽州治蓟,领燕、范阳等六郡。燕郡领广阳等十县。范阳郡领良乡等八县。386年,后燕(鲜卑族)占领幽州,全土分为十州,其中幽州治蓟,领燕、范阳等六郡,郡领县依旧。南北朝时期良乡县北魏、东魏均属幽州燕郡。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入蓟县。武平六年(575年)复置,仍属燕郡。北周因之,故城在今房山城东、大石河西岸。广阳县北魏、东魏属幽州燕郡。北齐天保七年废,入蓟县。386年—534年,北魏继十六国后统一北方,地方政区基本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幽州治蓟,领燕、范阳等三郡。燕郡领广阳、良乡等五县。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今北京地区分属幽、东燕、安三州。幽州治蓟,领燕、范阳等三郡。燕郡领广阳、良乡等四县。550—577年,北齐继东魏之后占领幽州,改幽州为“东北道行台”,所辖十余州,其燕郡领良乡等三县。577年,北周灭北齐,改“东北道行台”为幽州总管府,治蓟,其燕郡领良乡等三县。隋朝良乡县开皇三年(583年)属幽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属涿郡。故城同南北朝。开皇三年“罢天下诸郡,以州治民”,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今北京地区为幽州,领良乡、昌平等七县。大业三年废幽州,北京地区分属涿、安乐、渔阳三郡。涿郡治涿,领良乡、昌平等九县。唐朝良乡县武德元年(618年)属幽州。圣历元年(698年)改名固节县。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旧称。均属幽州。天宝元年(742年)属范阳郡。肃宋乾元元年(758年)属幽州。故城同隋。武德元年改郡为州,以州统县,遂改涿郡为幽州,治蓟,领良乡等八县。天宝元年改幽州为范阳郡,领良乡等十二县。乾元元年改范阳郡为幽州,领良乡等十县。又有羁縻州五,寄治于今区境。威州,武德二年(619年)于燕支城置辽州,后徙治营州城内。贞观元年(627年)更名威州。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营州陷于契丹,遂徙治于幽州良乡县石窟堡(当是今房山区班各庄乡佛子庄处。另一说为今霞云岭乡上、下石堡)。领威化一县。后废。慎州武德初以涑沫乌素固部落置,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元年,营州陷于契丹,侨迁于淄青州之境。神龙初北还,寄治幽州良乡县之都乡城,即今房山区东长沟(汉西乡故城,世谓之都乡城),与黎州同治,领逢龙一县。后废。黎州载初中(689年)析慎州置,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元年,营州陷于契丹,侨迁于宋州之境。神龙初北还,寄治幽州良乡县之故都乡城,与慎州同治。领新黎一县。后废。瑞州贞观十年(636年)以突厥乌突汗达部落置威州,隶营州都督。咸亨(670~674年)中更名瑞州。万岁通天元年,营州陷于契丹,侨迁于宋州境。神龙初北还,寄治于幽州良乡县之故广阳城,与归义州、夷宾州同治。领来远一县。后废。夷宾州乾封(666~668年)中以愁思岭部落置,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元年,营州陷于契丹,侨迁于徐州之境。神龙初北还,寄治于幽州良乡县之故广阳城。与瑞州、归义州同治。领来苏一县。后废。羁縻州为唐在边疆各族地区设置之地方行政单位。计置府、州、县856,大者为都督府,其次为州,小的为县。五代时期良乡县燕、后唐属幽州。后唐天成三年(928年)赵德钧筑闫沟城,遂将县治徙此,即今良乡镇地。五代初期,燕于今北京地区及河北省北部建立割据政权,立国暂短,政区划分基本沿袭唐制。北京地区分属幽、顺、涿等六州。幽州治蓟,领良乡、昌平等六县。五代中期,后唐于今北京地区建立政权。幽州领县依旧。天成三年八月,契丹兵北走入幽州境,赵德钧于闫沟筑垒以戍兵守之。《资治通鉴》卷278:“长兴三年(932年)……初,契丹既强,寇抄卢龙诸州皆偏,幽州城之虏骑充斥,每自涿州运粮入幽州,虏多伏兵于闫沟,掠取之。及赵德钧为节度使,城闫沟而戍之,为良乡县,粮道稍通。”辽良乡县契丹会同元年(938年)属南京道幽都府。开泰元年(1012年)改属南京道析津府。936年,石敬塘反叛后唐,献燕云十六州图归契丹。契丹得到十六州后于938年升幽州为南京(又称燕京,为陪都)。置南京道幽都府,军号卢龙。幽都府治南京城(位于今北京城区西南),统涿等七州、良乡等十县。辽代分立上、中、东、西、南五京,于京置道,道领府、州,府统州、县,州亦统县,并多置军。太平六年(1026年)今北京地区分属南京道、西京道、中京道。开泰元年,幽都府更名析津府,属南京道,治南京,领六州十一县,有三州并良乡等七县在今北京市境。宋良乡县属燕山府。宣和四年(1122年),金人攻破燕京,次年,宋对金许岁币与代税,金对宋交割燕地。宋取得燕京改置燕山府路,治燕山府(即广阳城)。统燕山府、涿等九州。燕山府领良乡等十二县。七年,地复归金,遂废。金良乡县贞元元年(1153年)属中都路永安府。贞元二年(1154年)属中都路大兴府。1125年,女真族南下灭辽。天德三年(1151年)扩建辽南京城。贞元元年由会宁(今哈尔滨东南)迁都于此,以“燕乃列国之名,不当为京师号”,改称中都,定为国都。在中都附近特设中都路,×辖府一,通、涿等四州。同年改析津府为永安府,属中都路。贞元二年改永安府为大兴府,治中都城,领良乡等九县一镇。万宁县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建,明昌二年(1191年)更名奉先县,治所即今房山城,属中都路涿州。贞元三年(1155年)海陵王下令于中都西大房山择地修建皇家陵寝以大房山云峰寺为山陵。葬始祖以下十帝之陵于大房山。为奉山陵于大定二十九年析良乡县置万宁县。涿州治范阳,领五县,惟奉先县在今北京市境。元良乡县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属燕京路大兴府。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改属中都路大兴府。二十一年(1284年)改属大都路总管府。1214年,金宣宗把都城南迁汴京。1215年留守中都的完颜承麟自杀,蒙古军攻占了金中都。元太祖(成吉思汗)十年改金中都为燕京,置燕京路,总管大兴府,大兴府辖县沿金。至元元年改燕京路为中都路大兴府依旧。至元八年(1271年)建国号元。至元九年改中都为大都(大都城作为全国统一后的政治中心以大都为中心设置中书省)。至元二十年废大兴府置大都路总管府,直隶中书省,府署在今灵椿坊(今东城区交道口西北)。领二院,汴、通等十州,良乡等六县。房山县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奉先县改。属大都路涿州。涿州领范阳、房山二县。明良乡县洪武元年(1368年)漓北平府。永乐元年(1403年)改属京师顺天府。房山县,洪武元年属北平府涿州。永乐元年改属顺天府涿州。明初,建都南京,改大都为北平,废元大都路总管府,改置北平府,沿北平,辖境依旧。洪武三年(1370年)皇四子朱棣为燕王,驻北平。1402年,朱棣夺取帝位,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0年迁都北京,改北京曰京师(明代京师即是北京的称渭,又是一级政区的名称。其后,今北京和河北省地区亦称京师,又称直隶)。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属京师,治大兴,领良乡等七县、五州。州下领县,领县总计二十二,其中涿州领房山县。清良乡县属顺天府。房山县初属顺天府涿州,雍正六年(1728年)直属顺天府。清朝继明之后,迁都北京,亦称京师。其地方政区多沿明制,省为一级政区,下领府、州、县。顺治初年仍置顺天府,属直隶省,府治如旧,领五州二十二县(领县略有变化)。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顺天府内始设西、东。南、北四路厅。“厅”并非独立行政实体,其同知、通判只是分驻指定地点,处理州、县督粮、捉捕、水利等事务。西路厅同知驻卢沟桥之拱极城,辖州一:涿;县四:大兴、宛平、良乡、房山。雍正五年(1727年)改原州属的房山等十县直隶顺天府,至此,顺天府治大兴,辖涿、通等五州,良乡、房山等十九县,终清不改。中华民国良乡县初属顺天府,民国三年(1914年)改属京兆地方,1928年改属河北省。房山县初属顺天府,民国三年改属京兆地方,1928年改属河北省。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朝灭亡。袁世凯窃临时大总统职位后,民国政府自南京迁北京。民国二年(1913年)制定新省区,改州为县,废顺天府置京兆特别区域,亦称京兆地方,直隶中央。京兆地方领二十县,良乡、房山等十县在今北京市境。直至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京兆地方的行政区划无大改变。1928年6月28日,国民党南京政府令:“直隶省改为河北省”。所领诸县改为河北省属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于房山、良乡二县与邻县交界处曾设置以下民主政权。因处战争年代,县政府驻地及区划均不固定。房(山)涞(水)涿(县)联合县1938年3月根据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指示首置,1938年11月撤。1941年6月至1944年10月复置。联合县政府曾驻十渡、张坊等地。房(山)良(乡)联合县1938年5月至1941年6月置。初属晋察冀边区,后改属冀西四专署和晋察冀六专署。县政府曾驻长操、下石堡等地。昌(平)宛(平)房(山)联合县1942年12月至1944年10月冀中十专署。良乡县(平汉铁路西)1945年9月至1949年9月置。曾分别隶属十一专署、二十二专署、七专署等。1949年1月改署平西专署,同年9月改属通县专署。良乡县(平汉铁路东)1946年2月至1946年8月置。属冀中十专署。中华人民共和国良乡县属河北省通县专区,县政府驻良乡城,1958年撤。房山县属河北省通县专区,县政府驻房山城,1958年撤。通县专区,1949年置,全称为通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通县城,隶河北省,辖县在今北京市境内,有良乡、房山等七县,1958年撤销。周口店区1958年置属北京市,1960年撤。1949年9月21日至2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改北平市为北京市,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1958年,原河北省房山、良乡县合并为周口店区,区人民政府驻房山,划入北京市。至此北京市辖十三区四县。房山县1960年属北京市。1987年撤。1960年周口店区改名房山县。县政府仍驻房山,至此,北京市辖八区九县。燕山区1981年属北京市。1987年撤。1974年2月,在房山县城北始设石油化工区办事处。198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燕山区,区政府驻向阳街。至此北京市辖十区九县。房山区1987年属北京市。1987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房山县和燕山区,建立房山区,区政府驻房山,其行政区划为原房山县和燕山区范围。至此北京市辖十区八县。参考书目:1、《北京历史地图集》2、《北京历史纪年》3、《畿辅通志》4、《北京史》5、《顺天府志》6、《北京考古四十年》7、《今日北京·历史卷》8、《北京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