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合的名词:天津老建筑:小站周公祠 一个将军留下的丰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44:05

五大道洋楼一瞥

天津有两家周公祠,一家纪念的是洋务运动的中坚人物周馥,祠址在河东区,后来改为小学和荐福庵。另一家纪念的是天津镇总兵,湖南提督周盛传。祠址有多处,红桥区三条石大街有周公祠前街,就是因建有周公祠而得名。此外,津南小站有周公祠,河北省青县也有周公祠,都是周盛传的祠堂。

小站周公祠至今存在,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和七月二十八,春秋两祭,为小站周公祠庙会。旧例儿是要唱戏三天的。青县周公祠改作了学校,老的青县二中即是。周盛传的祠堂为什么有多处?这要从周盛传的身后建祠说起。

1872年至1885年出任天津镇总兵的周盛传,于1885年7月27日,清光绪十一年六月十四,不幸亡故,引起朝野一片惋惜,纷纷致祭,沉痛哀悼。从皇帝到一方平民百姓,都展示了对周盛传的无限追念之情。这在天津近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周盛传的功绩,不仅在于拓植了小站稻、建立了小站新农镇、创建稳定了海河南岸农田水利结构、把六万亩海滨沮泽变为沃土良田,他还在是当年中法战争时,迫使法国侵略者和中国签订《中法停战条约》的一个重要筹码。法军侵犯台湾沪尾及浙江镇海,却始终不敢涉及天津大沽口。尽管周盛传募兵秣马,屯粮利器,日夜操练,加紧备战。笃定和法军必有一搏,侵略者最终还是恐与触犯。可见周盛传在军事上的强悍。周盛传辞世的当天还倾诉着这个大大的遗憾,他说,“余寝戈枕干数十年,原以备驰驱,今天下多难,欲求一战以报国家而不可得,……能不悲哉!”难能可贵的,正是他这抗敌御侮的一片拳拳之心。

周盛传去世,首先沉痛不已的是李鸿章。他挥泪历数周盛传的功绩,请旨优恤。他要用优厚的抚恤平抑他的愧悔。愧悔把周盛传羁留身边十几年,几次探母的要求都被他婉拒了,一直拖到周的老娘去世,没想到周盛传此一去,在亡母灵前,“日伏苫次,哀痛过甚,以致牵发旧伤,创痕迸裂,呕血数升”竟成永诀。

李鸿章的奏折列举周盛传的功绩是这样写的:“(同治)九年,……移军来直,调补天津镇总兵。创筑新城仿造洋式炮台,以实大沽后路。又于津东之新农镇至大沽海口,创开新河九十里,分辟支河十数条。上接南云减河。又于减河两旁多开沟渠,以便农民引灌。其新农镇以下,又开横河六道,添建闸桥三十余处。分运河盛涨,下汇海潮,借淡刷咸,营成稻田六万余亩。其滨河两岸,可耕田地奚止亿万亩?居民赖之。一变从前斥卤之旧。屯田水利,百废俱兴,沿海一带,畎浍交错,树木成阴,……而于西洋后堂枪炮尤能深窥奥秘,手著《操枪章程十二篇》……盛军利器,足与西洋相埒。为各省防军之冠,非偶然也!……比岁荐饥,集将佐捐资,设厂赈粥,远近穷民,全活无数。……今畿辅失一干城,微臣少一臂助,顾时局之日艰,痛将才之凋谢,不能不为朝廷惜此人也。……”李鸿章还提出要为周盛传宣付国史馆立传;建祠;赐谥。

光绪皇帝一切照准,给周盛传赐谥号为“武壮”。从此,人们对周盛传不再直呼其名,而是尊称为周武壮公。之外,光绪皇帝还御制了一篇深情的祭文,其中说:“尔,原任湖南提督周盛传,……练兵足食,效赵充国之良规,治水明农,法虞道园之成议。方深倚畀,遽告沦殂。呜呼!百战曾经,箸声名于草木;四方谁守?寄慨想于凤云。……”赵充国是汉武帝时的大将军,后事屯田,颇有建树。虞道园即元代的虞集,曾建言,京东土地听民开垦。著有《道园学古录》。用这二位比照周武壮,评价是很高的。赐了祭文,皇帝意犹未尽,更援笔写下一篇碑文。碑文里对周武壮备战中法战争又给了更高的评价:“近以鲸波之不靖,命宣虎士以严防,……虽军未交绥,而气吞强敌,谓长城之可恃,庶甸服之永安。”其中也有对练兵屯田的评价:“春凤楼橹,百重峙此金汤,秋水沟渠,万众饱夫玉粒。”

皇帝的祭文碑文一出,地方官不敢怠慢,周武壮原籍庐州府也有祭文送上。本来,李鸿章和皇帝都只说给周在原籍及立功省份建立专祠,而在这个范围之外,却有两个地方也要求为周武壮建立祠堂。一个是直隶青县,另一个是江苏江宁(今南京)。而且提出由发起人捐资兴建,不费国帑。

青县人是这样说的:“(盛军)驻扎青县之马厂地方,十余年来,兵民相习。青县毗连沧景滨海要区,枭匪出没,(盛军)巡查保护,商民贴然。光绪三年,直境旱荒,该提督首倡义赈,全活万众。厥后,频遇灾歉,施衣施食,贫民多免饥寒。其最有功地方者,尤在督军创办减河各工。泄盛涨以归海,变斥卤之旧,为久远之利。身没之日,远近奔向设位私祭者,相属于途。……绅等正在集议捐建,而邻近之文安、大城、交河、献县静海、沧州各属绅民,不期来会,咸愿列名出资。共为该提督建立专祠,恳由地方官春秋致祭。”李鸿章向上转述说这是“遗爱在民,公论允协”。

光绪皇帝还让他的老师孙家鼐,撰文书写了周武壮墓中的神道碑。墓志铭共两篇,一篇由同治进士,编修,时任北洋军务会办的吴大澂撰文书写,另一篇由江南名士,道光举人王士铎撰文书写。

除了官方的文典礼致外,还有很多友谊袍泽的挽联吊唁。送挽联的人中,很多是清史知名人物。每一副挽联,都是对周武壮遗泽的一个总结,总结了周武壮对社会各层面的恩施义惠。而这些总结竟有一百多幅。李鸿章的挽联说他:“勋业亚凉州,璘玠齐名,一代将才推伯仲;澄清望渤海,关张无命,几时神笔会风云。”上联把周武壮和他的四哥周盛波,比作宋代抗金兵的凉州(甘肃)名将吴璘吴玠兄弟俩。吴氏兄弟知兵法善骑射,宋绍兴五年,兄弟俩镇守和尚原、仙人关,大破金兀术。下联说由于他们的存在,渤海能够澄清敌氛,不受侵扰。这里,借用了李商隐的诗句。李商隐在七律《筹笔驿》里中间两联说:“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如何。”(徒有诸葛亮神机妙算,后主刘禅还是投降了,坐送邮件的传车被送到洛阳去了。诸葛亮有管仲乐毅的才干不假,但关羽张飞不能长命,又能如何呢?)李鸿章对过早地失去周家兄弟这样的将才,充满了无奈。所以下联感叹说,孔明神机妙算加关张神勇无敌的风云际会,才有几时呢!一副对联透视出,周家兄弟对于李鸿章是何等的重要。

此外,天津、河间,十七州县的灾民也请人代他们写了挽联:“三十年王事勤劳,征于南,戍于北,臣忠可告,更兼恩周众士,泽及穷人,种种积功多遗爱,应留青史纪;数千里亲丧奔赴,形不见,声不闻,子孝难供,乃竟痛切杯棬,悲深风木,奄奄泣血尽真魂,想附白云游。”长联泣挽,还不足发泄灾民的哀悼之情,灾民们用痛哭,烧纸帛追悼逝者,小站的盛军故垒,天天有前来吊唁的百姓,如丧亲人。

一个将军逝去了,身后却激起朝野如此强烈的反响。难怪小站的周公祠几经劫难依然屹立着,成为小站不可磨灭的历史。

周盛传给中国留下个小站,屈指算来,小站从光绪元年(1875)建镇到而今,已经135周年了。今天的小站正以历史名镇的身份,朝着天津旅游胜地的标高大步迈进。练兵园、米粒方、现代一流的颐养院、带着徽式马头墙的示范镇楼群,正把历史遗留的小站,装扮成现代都会的宜人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