咎狗之血shiki:中国总理为啥都这么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1:57:24

中国总理为啥都这么累?

   

    朱氏旋风背后的底层民意——“国乱思良将”

《朱镕基讲话实录》(以下简称《实录》)正在中国热销,发行仅一周余,部分大城市就已脱销,出版社不得不酝酿再版。

在这新一轮朱总理热中,媒体担当了难能可贵的助推器作用。各路专家、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从反腐败、房地产过热、城镇化太快、股票发行、分税制等不同角度解读《实录》,《人民日报》亦刊发整版报道。

一时间,中国大地刮起了一阵朱氏旋风。

不过,在这众多解读文章中,我颇赞同一网民的观点:“《实录》热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很多人对通货膨胀、贫富差距拉大、房价高企、官员特权腐败等问题的不满,也反映出一些人对当局治理这些问题乏力有所不满,表达了某种‘国乱思良将’的情绪。”

这不是来自所谓专家、学者的高调,而是真正发自中国底层的声音,人微却言重。

 

朱总理累并无奈着?

“我到国务院工作八个年头了,深刻地感到,出个主意是非常容易的。主意可以出得很多,可以天上地下,博古通今,引经据典;定个政策也不是很难,只要你虚心听取各部门的意见,群策群力,也可以出台一个好政策,但是要落实就难得很。那不是你写一大篇批示,下面就会照着做,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最难就在于落实。我八年来的体会,就是要办一件事,不开八次、十次会议就没法落实。如果发一个文件,能兑现20%就算成功了,不检查落实根本不行。”

在朱镕基1998年3月24日《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我特意注意到了这一段。从这段话中,我读出了这样一层意思:作为堂堂大国的一位总理,并非人们想像中那么洒脱、自在,宏观微观都要管,大事小事都费心,其在任时可能长期处于累并无奈着的状态。

2002年3月15日,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朱镕基回答记者提问时如是说:“我比1998年是不是显得疲劳,我不知道在座各位作何评论。不过我想时间已经过去四年了,人总是要老的嘛。”

朱镕基担任分管国务院工作的中央政治局常委长达十年,包括一届常务副总理,一届总理。如果算上1991年4月进入中南海,共计12年之久。试想,在距离退休还有一年的时间,他是否已身心疲惫,是否在向世人发出寻找能够讲真心话、倾诉衷肠的知音这样一个信息?

一位为人民办实事,哪怕是为一位素不相识的普通信访者操劳的铁腕总理,被累得如此疲惫不堪,有良知的世人,谁不心疼,情何以堪?

 

温总理前赴后累?

2003年3月18日,温家宝从朱镕基手里接过总理的接力棒。

在国人印象中,温总理这8年多似乎成了一名救灾、维稳总指挥。国内每遇南方冰冻、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或是动车事故、打工者过年回家买不到票围挤火车站等种种需要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场合,必定都能听到他老人家嘶哑的声音、看到他老人家憔悴的身影。

对于温总理,让我这辈子都无法忘记的有两件事:

第一、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后,温总理就乘专机抵达四川都江堰市,在那里坐镇指挥,并亲自担任抢险救灾总指挥,并四处疲于奔命指挥、调度、慰问。此后的数十个小时里,他老人家不断地赶赴现场,视察灾情,慰问群众,安抚民心。在看到一幕幕悲惨的场景时,他几度落泪,在面对死难者的遗体时,他深情的三鞠躬,表情令人动容。

当他对着灾民喊“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你们”,当他对着救援部队说“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当他对着电视镜头向全国表示 “广大军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特别重大的地震灾害”,正在灾区受苦受难的民众以及对痛苦感同身受的其他中国同胞,从这样沙哑颤抖而坚定的声音中,都听出了其中的温情、决心和斗志,绝不是流于表面和形式的口号。

第二、就是今年7月28日,卧病11天的温家宝察看温州动车事故现场,悼念遇难者,看望伤者时的镜头。在事故现场,有记者问他平时遇到灾难,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这次为何第6天才来?温家宝如实地跟大家讲:“这段时间我病了,在病床上11天,今天医生才勉强允许我出院,这就是为什么事故发生第6天我才来。”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许多遇难者家属对铁道部门在事故处置时未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感到不满,情绪激动,甚至部分失控。28日,温总理看望部分死伤人员家属时,两度向他们深深鞠躬,表示深切慰问。温家宝认真听取了10多位遇难者家属的意见,并回答了他们提出的问题。他说,国务院已组成独立的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有关部门确实应该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包括各种质疑,要给群众一个明白的回答,让那些长眠在地下的人安息。

两件事虽说有天灾,也有人祸,但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之下,温总理的到场,可提高应变效率、争取黄金时间、督促部委或地方官员、现场拍板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他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指挥救灾、慰问百姓,这对灾难、事故发生地乃至是全国民心来说,毫无疑问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稳定器、精神支柱作用。

 

中国总理为啥都这么累?

无论是2004年底印尼大海啸,还是2005年飓风“卡特里娜”袭击美国,世界其他国家很少有领导人会在灾难发生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视察灾情、慰问群众,即便有,也很少看到政府首脑亲自担任救灾总指挥的。毕竟前者属于政治职责,后者属于专业领域。

对比国外的政府首脑,中国总理为啥都这么累?甚至有外媒也曾感叹:“中国的总理难当”,“中国式总理,无法复制,想学也学不来”。

我认为共有四大主要因素,现一一分析:

——因为中国总理作为执政党最高层领袖,除了管理日常事务之外,同时也需要成为执政党理想和原则的贯彻者和执行者,或者说是展示者,证明这些执政党的政治话语不是形式、不是套话,而是执政者坚持的信念。

——因为中国总理这个职位,自周恩来时代开始,就被赋予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兢兢业业、克尽职守的形象,“周总理”三个字既是一代中国人对周恩来的永恒纪念,也是对继任者的道德标尺和衡量比照。

2001年3月15日,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朱镕基回答记者关于“退休之后做什么”的提问时答道:“我在1998年的时候就讲了,我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现在还是这样,只要活着,还有一口气,就要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实录》中也记录朱镕基在多个场合讲过:“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衣钵相传的结果。

 

我为总理减负支两招

当我们内心对总理所做的一切充满感动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到已过花甲之年的年龄,不论是朱镕基、还是温家宝,这么两位老人, 为什么要管这么多事?为什么要做得这么累呢?你们难道真的需要管得这么多吗?

如果不是负担着一个大国的发展和图强重任,他们本可在家养老。而履职总理,他们实在又太累了,他本不应该如此重负的,他本应该更轻松一些的,但是在中国政坛,除了他们,谁还可以担负起如此重大的责任呢?

古人云: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现在的情况是:三军无能,所以总理太累。

本人认为,除了上述两大主要因素外,还有如下两大因素导致总理太累。现分别探讨:

1、干部靠任命,不靠民选,使得如今当官的脚不粘土脸朝上,无视矛盾问题、漠视民间疾苦,腐败屡反屡狂,治国规矩缺乏刚性,道德治国的份量往往重于依法治国。

在《实录》中,屡屡看到朱总理批阅上访信件、看了《焦点访谈》节目后给部委主要负责人、地方党政一把手打一通电话的细节。

这是没有制度,缺乏监督的结果。说得更明白一点,这是只有自上而下的领导,没有自下而上的监督的必然结果,这也是道德治国、人治大于法治的悲哀。有了制度,有了监督,还犯得着堂堂大国的总理为了诸多具体事情而亲自劳神费心吗?

屁股决定大脑,任何国家、任何朝代的官员,最关心的是能决定自己帽子和位置的人,这是宇宙定律。不管是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好,还是中国特色也好,都逃不过这一定律。没有主要行政官员的直接民选,没有党外有效监督竞争,没有司法的相对独立,没有新闻舆论环境的相对宽松,一切反腐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都是治标不治本,是不可能成功的。

朱镕基在就职讲话中说,“我们一定要奋发图强,励精图治,把我们的政府建设成一个廉洁的、高效的、廉价的政府。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中讲过‘廉价政府’这个词,实际上就是指一个精简的、成本很低的、不浪费人民血汗的政府。”

一个政府做到了廉洁、高效、廉价,总理还何累之有?因此,光累总理一个人是肯定不行的,就如同一个大厦,只有地基和每一层结构都结实了才稳固。要各级官员都清正廉洁,都使劲出力,都爱民如父母,才能为总理减负啊。

 

2、从管理学角度思考,大国总理不能每日忙于批示打电话、疲于奔命去救火,而是要冷静思考如何去防火,大刀阔斧去改革不合理的体制和劣习,才能造福全国人民。

总理的确辛苦,也很关心群众疾苦,但是大家想想: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总理却是一个柴米油盐酱醋茶事事关心的总理,这样的工作效率能提高吗?诸葛亮是做到鞠躬尽瘁了,但有什么意义呢?结果蜀国还是被曹魏政权给灭了。

只总理一个人忙、一个人累管用吗?一个大国的总理不可能总是去处理灾害和事故,他还有更多紧要的事情和工作需要处理,那么这些面对灾情,处理突发事件的任务就应该合理的得到分担。

有人说总理奔忙的身影是给各级官员上的一堂生动形象的政治课。我也赞同这个观点,但这个课能否起作用,还要看我们的政府官员的集体行动和具体作为。

我们的地方官员有着豪华气派的官邸、豪车和办公大楼,但却没有关心民众的良知和体恤民情的热心肠。在太平时期,他们工作虽只停留在语言层次和表面文章上,但勉强还能混日子、发工资。一旦遇到重大事故和灾难等关键时刻就显得无能为力,丧失毅然决然的牺牲精神,缺乏担当责任的勇气和大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再冷静地分析一下,如今种种积压已久的弊端难道不是因为干部选拔任用、自下而上的监督制度缺失造成的吗?有部委、地方官员甘当旁观者,一味的等待上级命令和指示办事。试问,有几位省部级领导主动想到并做好做足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为总理减负?

2010年8月21日,温家宝在深圳强调,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坚决惩治贪污腐败。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成就会得而复失。政治体制改革停滞和倒退,不仅会葬送改革开放成果,而且违背人民意志,最终只会是死路一条。

毛泽东、邓小平时代结束后,中国政坛迈入平民政治时代,谁要想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变得越发艰难。尽管如此,为了早日建成“廉洁、高效、廉价”的政府这一目标,总理应该冷静思考如何去防火,大刀阔斧去改革不合理的体制和劣习,这样才能造福全国人民,也才能更好地为自己减负。

    只要拿出历史上改革家“舍得一身剐”的勇气和大无畏精神,认真解决后两大主要因素涉及的各项问题,总理太累的问题方可迎刃而解。

   

    总理不累,小百姓跟着沾光减负

现在要说累,不仅总理累,中国人都很累。

上了小学的孩子,少有寒暑假、少有双休日,有的只是永无止境、一直疲劳地学习学习再学习;上班族双休日少有每天的八小时之外,有的只是工资不高老板不停喊着要加班,特别是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实施后,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有增无减,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陡增,更是叫着累得受不了。敬爱的总理也没有节假日、更没有八小时之外,有的只是全国13亿人民的吃喝拉撒睡全装在心里。

我只是殷切的希望,如果以后再有什么小民上访、重大事故和灾难危机发生时, 各级官员该干嘛干嘛,不要再看到总理再这么灯下批示、四处奔波、辛苦劳累。

相信只有总理不累了,我们小百姓也才会跟着沾点光、减点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