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修罗徽章选择:经济学入门读本|经济学- 写趣,妙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23:43
经济学入门读本
作者:王则柯      来源:     发表时间:2006-01-21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如果要介绍经济学入门读本,我推荐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斯蒂格利茨原来是普林斯顿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前几年担任美国克林顿总统的经济顾问组主席,现在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他是国际经济学界极富影响的学者。
    该书一九九三年在美国出版,中译本最近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面世。译本分上下两册,大开本,共一千多页。篇幅很大,涉及现代经济学的方方面面。美国的大学教科书,喜欢写多写长,教授在课堂上讲的并不多,但是留给学生课后阅读的天地很大。
    篇幅那么大,怪吓人的。但是翻开来读,你一定会被吸引住。第一章《汽车和经济学》是这样开始的:
     
    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年轻人来说,汽车象征着地位、行动自由和对新奇事物的探索;对于一个机修工,汽车就像病人等待他治疗。对于因为堵车被困在路上的上班一族,汽车就像囚禁犯人的监狱。……但是对于一个经济学家,汽车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学的几乎全部内容。
     
    这一章首先讲美国汽车简史,讲美国汽车工业的再生,讲克莱斯勒公司在政府救助下复活却想赖账,讲国际竞争和政策保护,然后在汽车的例子上讲什么是经济学,讲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哪些事情应该由市场解决,哪些事情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最后讲到经济学的方法和分支。这样的安排,不是很好读吗?
    第三章《交换和生产》是这样开头的:
     
    假如另一个星球上的生物能够俯看地球上发达的现代经济,他们可能会把人类的活动比作一个巨大的蚂蚁王国。……有的负责警卫,有的喂养幼仔,……有的敲打电脑,有的拧螺丝钉……。经济学的中心目标之一就是理解一个复杂的经济是如何运行的,为什么某些人做这件事,某些人做那件事?研究信息在人群中是如何交流的,决策又是如何作出的?
    交换NBA篮球明星卡的孩子们都可以学到贸易的基本原理。一个孩子有两张麦克·乔丹卡,另一个孩子有两张魔术师约翰逊卡,交换可能使两个孩子都得到好处。
     
    买的人常常抱怨买得太贵,卖的人常常抱怨卖得太便宜。书中写道,“这种抱怨是自相矛盾的”。如果嫌贵,你可以不买;如果嫌贱,你可以不卖。“在经济学家看来,人们不是用言词,而是用行动表示出他们的爱好。如果某人自愿地同意做一笔交易,这说明他认为,这笔交易即使不是完美无缺的,做这笔交易至少也比不做这笔交易要好。”
    这不是我们身边的经济学吗?大学问家写经济学,就是这个样子,好读得很。
    本书最精彩的地方,是说明政府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说明信息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实际上,斯蒂格利茨教授以公共部门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建树著称。经济生活中,大家都有过因信息不足而遭受损失的经验。现代经济错综复杂,信息不完全的后果就更加严重。现代经济瞬息万变,等到信息完全清楚了才决策才行动,又一定贻误战机。这就迫使企业家经常要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必然带有博弈的成分。信息经济学通常都从博弈论入手,就是这个道理。
    可是,博弈论的研究需要相当高深的数学,这使得信息经济学很难普及。斯蒂格利茨这本《经济学》最可贵之处,就是以信息商品的特性入手,讲清楚信息经济学的许多问题。一张椅子在出售之前,可以让你看让你摸让你坐,然后你可以判断价钱值不值。一条信息在出售之前,却不能让你知道。那么,你怎样判断它是否值得呢?事实上,信息商品的价格常常不能以本身的价值来决定,而要以信息企业过去提供的信息是否值得的历史信誉来决定。尚未建立信誉的企业,有很要紧的信息在手也未必能卖得好价钱。由此我们可以体会信息企业建立信誉打开市场的特殊困难。相反,信誉好的企业,可按很高的价格出售一条质量不高的信息,只不过这样做,要影响企业的信誉,影响企业将来的收益。这样从信息商品的特性出发说明信息经济学的许多规律,不是比较容易入门吗?
    爱之愈深,望之愈切。所以,这个中译本美中不足的若干缺陷,在我看来也就特别可惜。最可惜的,是中译本失去了原著所有的小品和案例。
    原书在正文之中,插入许多彩色套印的Close-up,即小品和案例,每则二三千字不等。看看这些小品和案例的标题,就可以知道它们的价值:
    *俄国和东欧为老问题寻求新方法;
    *会议的机会成本;
    *奥勒冈州的健康服务计划;
    *美国的比较优势;
    *逃避食糖进口配额的花招;
    *小型汽车的价格和需求;
    *一九八八年中西部大旱对农产品价格的短暂冲击;
    *奢侈品需求的惊人弹性;
    *纽约市的房租管制;
    *对农业的价格支持;
    *美国储蓄和信贷行业危机;
    *美国邮政系统的生产率为什么不高;
    *机器人生产在美国和日本;
    *做家长的经济学激励;
    *泛美航空公司退出市场;
    *IBM:从垄断到竞争;
    ……
    原书中,这样的小品有一百多个,每个都是做研究工作的范例。比如在第十章《学生投资指南》中的小品“一九八七股灾”,用很短的篇幅,不仅把股灾的前后讲得很清楚,而且把经济学家的分析预测能力有多大,作了恰如其分的说明。在第十七章《政府鼓励竞争的政策》中有一个小品“AT&T公司的分割”,回顾经过长期的辩论和立法过程,原来垄断美国电话服务的AT&T公司被强行分割。很快,公司之间的竞争使美国电话服务的价格下降了一半。失去了这样的小品和案例,岂不可惜?
    中译本把这些内容删去,看来不是功力不够,也不是成本方面有困难。正文翻译得很不错。虽然小品的释译会难一些,距离也不会太远。现行中译本装帧印制都很精美,看得出来是要作为大手笔来做的,估计不会因为节约篇幅和成本的考虑就放弃小品和案例。之所以放弃小品和案例,版权谈判不够老练是重要的原因,另一方面恐怕也与我国学界轻数据轻案例传统的惯性有关。没了小品和案例,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失色许多。大家知道,原书的目录中,偏偏只有这些小品和案例用黑体字排出。作者对于小品和案例的偏爱一斑可见。
    原版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每章都从一幅漫画开头。我一直非常欣赏这样的漫画。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阅读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当从一个专题转入另一个专题的时候,赏玩一下这样的漫画,放松之中领略启示,真是别有滋味。
    第一章《汽车与经济学》开头的漫画,画的是一个乱七八糟的汽车修理工场,只有两个人物。眼镜架在大鼻子上的小老板,对邋里邋遢的小工说:“杰米,你真该害羞。亨廷顿先生马上就要来了,他会问,‘亨利,我的车修好了吗?’难道你要我回答说,‘亨廷顿先生,杰米没把事情做好。’”前面说过,这一章一开始就写,“……对于一个机修工,汽车就像病人等待他治疗。……但是对于一个经济学家来说,汽车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学的几乎全部内容。”这样以漫画开头,不是挺传神吗?
    第二章《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漫画画的是超级市场销售新鲜蔬菜的一角,胖太太指着与她一起来购物的邻居对瘦高个的超市伙计讲悄悄话:“里特豪斯太太教小提琴每小时收人家六美元,足够买两把芦笋和一包曲奇饼。”一共就那么三个人一句话,在张家长李家短之中把交易意识无处不在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章《交换与生产》的漫画,画的是男生得意地坐在教室楼门口的台阶上对女生说:“我进大学遂了你的心愿,你进大学我也梦寐以求。现在好了,如果我们能够作出什么安排……”女生听了这番高论,不由得傻了眼。第五章《需求和供给的应用》画的是,深夜,作家在打字机上创作他的《商海哥特》。他写道,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暴风雨震撼着大地。他的后来很成功的主人公在盘算:“如果一直这么下雨,明天每小时我至少可以卖出去两打雨伞……”。你看,需求和供给就是这么个关系。
    第六章《时间和风险》,一个帽插翎花的纪律部队成员领着一只大笨熊到“第一密歇尔银行”,银行职员问:“您和您的熊从前在我们这里贷过款吗?”大家知道,银行是否支持贷款申请,最要紧的是看借款人的信用等级。第七章《公共部门》画的是两位身材已经不如人意但是仍然遵行淑女举止的女士,对着博物馆陈列的兵器感叹:“原来我们的收入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用于防卫。”在经济学里,国防是公共部门的重要组成。
    第八章两个在池塘边大树下钓鱼的穷孩子揭开了《消费决策》的序幕,一个孩子异想天开地对他的同伴说:“如果你有一笔百万美元的免税收入,你准备干什么?”第十一章《劳动供给决策》,一个眼镜顶到额头上的中年人跑到一个企业的人事部,小姐对他说:“我们的福利很好。没有工资,只有福利。”一句话把他说楞了。干,还是不干,这就是本章要讲的是否接受一个职业的劳动供给决策。
    我很喜欢这些漫画,它们当然比我在这里的文字转述有趣得多。可惜由于各种困难它们在中译本中也看不到。一九八一年我首次赴美进修,读乔尔·富兰克林的《数理经济学方法》,被他在这本最高规格的大学教科书上多次写自己博士后年代苦、恼、声、色的学问故事的写作风格震撼,就在一封和他讨论问题的信里顺带表达对他行文风格的赞赏。想不到这位教授在回信中十分认真专门写了这么一段话: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大概知道林语堂先生的论述。他的文章,给了我许多启示。特别是他的《生活的艺术》,有一章专门谈论用人们感到熟悉和亲切的小品风格来写作。如果你欣赏我的写作,我其实是得益于他的教诲。
     
    在《四十自述》中写过“讨厌经济学”的林语堂,能够和大学经济学课本有什么关系?林先生一九七六年病逝香港中文大学,《数理经济学方法》一九八一年在美国面世。但是林语堂先生的英文著述,通过读者富兰克林教授的隔代遗传,却发扬光大在《数理经济学方法》这样严肃的大学经济学教材里。这种文化现象,再一次震撼了我的心灵,酝酿了我在《读书》杂志发表的第一个小品。
    什么时候,我们的大学教材,包括理工科大学的教材,能够容忍漫画轶事,在严肃的学问之中,让读者享受到幽默的阅读氛围。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是中文世界迄今最好的经济学入门读物。经济学的规律没有国界,至于能否用于解决你的问题,要看你自己的本事。
     
    (《经济学》[美]斯蒂格利茨著,高鸿业、姚开建等校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五月第一版,9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