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国际刺客视频:《周易》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5:19:15
关于[《周易》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二)]的字幕:
  • 第二个特点
  • 由天道引出了等级社会
  • 因为当时是第一长子继承制
  • 当时认为这个嫡长子
  • 这个顺序生育的顺序谁来决定的
  • 天啊
  • 所以把这个礼法
  • 宗法社会 所谓宗法社会
  • 就是按照人的血缘的亲疏远近
  • 来确定你社会地位的尊卑贵贱
  • 把这样一种划分等级
  • 人要同一个等级
  • 都有可能继承权力的话
  • 那天下不乱了嘛
  • 只有一个人
  • 天意安排只有一个人可以继承
  • 按照你的亲疏远近
  • 血缘地位
  • 血缘的关系来确定
  • 你的尊卑贵贱
  • 大家知道这是天意
  • 把这个礼 礼是说
  • 把礼说成是按天道来制定的
  • 那大家就老实了
  • 你要不服从这个天意的安排
  • 你就可能就遭受到天谴
  • 遭受到惩罚啊
  • 大家老实了
  • 大家各安其命
  • 社会太平了
  • 它原来的设想就这么简单
  • 如果你要相信的话
  • 相信天命的存在的话
  • 你能够安于天意的安排
  • 那天下确实也就太平了
  • 这个当时的礼
  • 就是这么制定的
  • 它的设想就是这样的
  • 那么在这样一种观念之下
  • 派生出什么了
  • 前面是唯天为尊
  • 由天人合一引出了天
  • 唯天为尊
  • 引出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呢
  • 以天道论证人事
  • 以天道为依据来论证人事
  • 用我们现在的术语来说
  • 引出了什么呢
  • 比喻论证 那个喻体指的是天道
  • 本体指的人事 比喻论证
  • 那么由此派生的宗法等级观念呢
  • 又派生出一种观念
  • 法先王 宗法社会除了信天
  • 相信天的权威还相信谁呀
  • 祖宗啊 法先王啊
  • 以先王的言行为法啊
  • 先王一切都是正确的
  • 凡是先王说的 我们就要照办
  • 凡是先王制定的
  • 我们就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啊
  • 两个“凡是”啊 就这么来的呀
  • 以先王为法
  • 那这个和天人合一的观念
  • 直接关联着
  • 那么有这样一种法先王的观念
  • 先王说的一切都是正确的
  • 在《周易》怎么表现
  • 《周易》你想想它为什么说
  • 它作者是伏羲啊
  • 是文王 是周公啊 是孔子啊
  • 这不都是法先王的
  • 一种观念的表现吗
  • 他把他推崇为先王
  • 他说成最后一切都是正确的
  • 他为什么后来成为经典啊
  • 什么经啊 就像《圣经》
  • 像《佛经》一样啊
  • 那都是无以复加啊
  • 那是至高至圣
  • 那不能变动的
  • 那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 天不变道亦不变
  • 垂教万世 永不磨灭
  • 那还了得 登峰造极
  • 那么由这种法先王的
  • 这种思维定式引出了
  • 中国人所惯用的
  • 哪些论证方法呢
  • 先王说的做的全是正确的
  • 全是真理那就简单了
  • 这个事该怎么做
  • 看看先王怎么说的
  • 所以中国人写文章都是
  • 伟大的谁谁谁说
  • 很少有人去理性的分析下
  • 说的到底对不对 不用
  • 关键看他是不是伟大的就可以了
  • 看看伟大的怎么做
  • 例证啊 引证例证啊
  • 这是中国人自古及今的
  • 惯用论证方法啊
  • 看看先王当年怎么做
  • 我们现在怎么做
  • 对比啊 那都到什么程度啊
  • 那经典你只要熟 你要背熟
  • 你要想治水吗
  • 看看《尚书》当中《禹贡》
  • 记载大禹治水怎么治的
  • 你就模仿他就可以了
  • 出现这个腐败分子
  • 刑事犯罪分子那怎么办
  • 看看《春秋》经文当中
  • 孔子对同类的事情怎么处理
  • 你就模仿着先王怎么处理
  • 你就怎么处理就可以了
  • 那《诗经》三百篇大家都很奇怪
  • 《诗经》不就是诗歌嘛
  • 它怎么成了经典了
  • 怎么成了
  • 修身养性经邦治国的经典了
  • 问题你怎么读它啊
  • 那是先王的作品
  • 孔子说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 思无邪
  • 司马迁说的
  • 大抵皆圣贤之所为作
  • 圣人的作品思无邪呀
  • 所以君王发生的错误
  • 可以用诗经来讽谏他
  • 点一首和他那个犯了错误
  • 有存在相似相关关系的诗
  • 叫乐工来唱这就讽谏
  • 你能想象到吗
  • 本来那个你看曹操
  • 曹操还是个政治家
  • 还不是这种专职专业的诗人
  • 可是他对经典了解到什么程度
  • 就一篇《短歌行》
  • 就两次引用诗经的成句
  • 你看他怎么引 他说
  •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 之后他感觉到人生短暂
  • 要渴望呢早日呢
  • 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 统一天下需要什么 贤才
  • 所以他来一个
  •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 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在《诗经》里
  • 本来指的是什么意思
  • 本来是那个女孩想他男朋友
  • 那青青子衿
  • 子衿是衣领 那是太学士
  • 本来那女孩想男孩
  • 他直接用来
  • 他根本就不管作者
  • 本来想表达什么意思
  • 他就用别人的话
  • 古人的话来表达“我”的意思
  • 他表达什么意思
  • 那个女孩变成谁了
  • 曹操本人
  •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 那想那男朋友变成谁了 贤士
  • 这就是中国人的那种解读
  • 偶尔的 临时的
  • 个人的那都没关系
  • 问题是普遍的都这么用
  • 都是望文生义
  • 影响到中国人的那种
  • 思维方式可就麻烦了
  • 所以中国现在很多古代的
  • 成语 典籍 典故
  • 实际都是一种误解 误读
  • 你比如说最通俗的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什么意思
  • 大家可能说那学生胜于老师
  • 这话出自《荀子劝学》
  • 《荀子劝学》它讲的是
  • 师生关系的问题吗
  • 他不是他劝学
  • 劝勉人学习啊
  • 原文是 青取自于蓝而青于蓝
  • 这里面涉及到三个要素
  • 青 取 蓝 蓝是蓝草 蓼蓝草
  • 那你知道荀子认为
  • 人之初 性本恶
  • 那就知道了为什么学不可以
  • 学习有哪些重要性呢
  • 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
  • 那蓼蓝草就是恶
  • 本性恶的状态
  • 通过提取学习的过程
  • 使恶的人变成道德高尚的君子
  • 他讲的学习的重要性
  • 是讲人可以改变人的恶的道德本性
  • 很多的
  • 解读都是一种望文生义
  • 这个事情就很大
  • 所以我们解读《周易》
  • 《周易》更难解释了
  • 因为它没有一个上下文的关联
  • 它没一个具体背景的交待
  • 它没有故事情节
  • 它六爻之间甚至有的关系都很难判断
  • 就那么一句话
  • 相对孤立的一句话
  • 你怎么解读
  • 你要对它产生文化背景
  • 不了解你根本就没法解释
  • 我们现在就是实际只能说尽力接近
  • 谁也不敢说你的理解
  • 你现在的理解一定是作者本意
  • 谁也不敢那么说
  • 只不过我们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就是了
  • 这个法先王
  • 天人合一造成了
  • 引出了中国人的比喻论证
  • 其实它并不能必然的证明
  • 观点正确与否
  • 法先王引出了
  • 引证 例证 对比论证
  • 这也不能必然地
  • 证明观点的正确与否
  • 实际上严格来说
  • 都不是论证方法
  • 充其量是论述方法
  • 它就是一种修辞的使用
  • 修辞方法 引证不就是引用吗
  • 例证相当于归纳
  • 归纳论证
  • 那还要求尽可能的
  • 多的 尽可能周延的
  • 全面的 更多的例
  • 来归纳出 由更多的个别到一般
  • 可是中国人往往由一个
  • 个别就到普遍的一般了
  • 这个个别和一般之间
  • 是不是有没有必然的关系
  • 我们很少有人去思考
  • 说这是大事 要引起我们思考
  • 知道《周易》是在这样一个
  • 文化背景上发生的
  • 那么第三呢就是以天为师
  • 《庄子》里边干脆有一篇叫
  • 就叫《大宗师》
  • 就是以天为师
  • 与天地合其德
  • 天有什么德我们就向天学习什么
  • 这个德治的观点
  • 德的观点在中国思想史的
  • 发展过程之中 这是不得了的事情
  • 这是思想史的一个大的飞跃
  • 这之前就是天命观
  • 一切按照天意来做
  • 天意就是天命啊
  • 那到了德的时候呢
  • 对个人的道德修养
  • 已经有了一定的重视
  • 这个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 但是这个推论方式
  • 我们现在说这个德治观念很重要
  • 我们现在还讲德治嘛
  • 很重要我说的就是从天引出的
  • 人的道德这种推论方式
  • 而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 这个天的属性 天有何德
  • 天哪来什么道德呀
  • 天充其量是一种属性
  • 一种物理属性
  • 我们却按照我们人的道德观念
  • 道德标准呢去感悟它
  • 评价它这个要注意
  • 就是在思维方式要注意
  • 就是天人之间
  • 只要存在相似相关的点
  • 我们就可以进行联想
  • 而且更重要的是
  • 更重要的是
  • 要注意这个地方
  • 将来我还要提到
  • 就是他把这种相似相关的联想
  • 看作是一种逻辑的必然
  • 联想是可以的
  • 但是看到一种逻辑的关系
  • 逻辑的必然这个就不行了
  • 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
  • 就从思维方式上
  • 说理方式上来说这是个短板
  • 这是有缺陷的
  • 这应该引起我们充分的注意
  • 就说我们现在虽然讲《周易》
  • 我们不能王婆卖瓜
  • 讲什么什么就好呀
  • 我们要抱着一种
  • 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态度
  • 好就是好 不好就是不好
  • 哪个地方好 哪个地方不好
  • 那我告诉你
  • 推论方式有问题
  • 但是它表达那种观念里面
  • 包含的大智慧 包含的精华
  • 那么我们第四个特点
  • 就是主文谲谏
  • 就是中国古代一切现象
  • 都指向政治的
  • 先秦所以文史哲不分家
  •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
  • 它的共同的目的是一致的
  • 都指向政治
  • 历史也指向政治
  • 记述历史的终极目的
  • 并不是出于
  • 客观的全面的记述历史
  • 这样一种科学的目的
  • 而是为当时的统治者
  • 提供正面的经验
  • 负面的教训
  • 司马迁写《史记》说得很明白
  • 他为什么写史记
  • 他说那叫
  •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 成一家之言
  • 什么叫一家呀
  • 他要成为像孔孟那样的
  • 某一家 这一家更多侧重在
  • 治国平天下
  • 他通过有选择地
  • 记述历史来表达他的政治观念
  • 那《资治通鉴》
  • 这四个字就更明白了
  • 司马光做了史书
  • 这是宋神宗赐的名
  • 你就琢磨什么叫“资治通鉴”吧
  • 资治就是有助于政治
  • 以通史为鉴
  • 文学为政治服务
  • 这都是当时共同的目的
  • 《易经》也带有这样的色彩
  • 这是我以为《易经》
  • 不仅仅是一种天人合一
  • 这样一种哲学观念的产物
  • 其中也包含着政治的色彩
  • 为什么这么说呢
  • 因为你前面说了天道
  • 其实天意它是客观的真正的
  • 真实的存在吗
  • 不是啊 它是把人
  • 人的一种观念借天的形式
  • 表述出来而已
  • 那么你将来读《周易》就知道了
  • 实际它借天的权威
  • 来告诫人们应该怎么做
  • 才能趋吉避凶
  • 才能减少失败
  • 来争取更多的成功
  • 它告诫当时的君王为君之道
  • 告你应该怎么做
  • 什么时候“勿用”
  • 什么时候“利见大人”
  • 你到了成功的时候应该怎么样
  • 所以这里边多多少少包含着
  • 当时的巫官史官
  • 借助天的权威的力量
  • 来表达他的政治观念
  • 就说不仅仅是一种信仰
  • 在这种撰述过程之中
  • 实际还是表述出了
  • 他对政治的一种见解
  • 那个相传孔子作的这个
  • 《易传·系辞》里边不就说嘛
  •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 忧患 忧患意识
  • 不就是一种政治意识嘛
  • 他这个事情还没做
  • 就想知道这个事情的结果
  • 实际处于一种什么
  • 人生观 政治观 敬业
  • 希望把这事做好
  • 那个《礼记·曲礼上》
  • 就说当时的卜筮什么目的
  • 你不要简单一说卜筮就算命的
  • 迷信的不要那么简单排斥
  • 它借这个表面是迷信的形式
  • 实际表达一种严肃的
  • 一种政治的欲求
  • 我们来看
  • 说《礼记·曲礼上》说呀
  • 卜筮者说 先圣王之所以
  • 使民信时日 敬鬼神 畏法令也
  • 就是先圣王你看
  • 先圣王要用这种手段
  • 用占卜 用占筮《周易》这种方法
  • 用这种方法目的是什么呢
  • 使老百姓相信时日
  • 就是时机
  • 还要尊敬鬼神
  • 敬畏鬼神还要为法令
  • 人世间的法令和鬼神的意志联系起来
  • 所以要使百姓
  • 能够“决嫌疑” 犹豫不决的时候
  • 该怎么做 “定犹与也”
  • “故曰” 怀疑的时候
  • 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占筮一下
  • “疑而筮之”
  • 询问天意 那你就不会犯错误了
  • “日而行之 则必践之”
  • 天天这么做经常这么做
  • 那么这样一种占卜呢
  • 最后就会指导你的道德实践
  • 使人归于中正
  • 按照天道来行
  • 这就是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