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之邪龙逆天txt手机:惯性思维耽误进步,如何摆脱“鸟笼逻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1:26:02

“鸟笼逻辑”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它说的是:如果一个人买了一个空的鸟笼放在自己家的客厅里,过了一段时间,他一般会丢掉这个鸟笼或者买一只鸟回来养。原因是:即使主人长期对着空鸟笼并不别扭,但来访的客人们都会惊讶地问他这个空鸟笼是怎么回事情,或者把怪异的目光投向空鸟笼。终于他不愿意忍受每次都要进行解释的麻烦,丢掉鸟笼或者买只鸟回来相配。
企业中一些创新、改革碰到的阻力大多数就是来自于传统和习惯。突破惯性思维,才能获得进步。个人应该少用“鸟笼逻辑”去推断别人,也不要使自己陷于“鸟笼效应”中,成为一个墨守成规、顽固不化的人。
亲爱的读者,您如何理解鸟笼逻辑?您受到过鸟笼效应的影响吗?如何摆脱鸟笼逻辑?请根据以下提示词,搜索相关信息,结合您的亲身体会、畅所欲言,谈谈您的看法。


          故事来源:
  鸟笼逻辑来源于一个故事。甲对乙说:“如果我送你一只鸟笼,并且挂在你家中最显眼的地方,我保证你过不了多久就会去买一只鸟回来。”乙不以为然地说:“养只鸟多麻烦啊,我是不会去做这种傻事的。”于是,甲就去买了一只漂亮的鸟笼挂在乙的家中。接下来,只要有人看见那只鸟笼,就会问乙:“你的鸟什么时候死的,为什么死了啊?”不管乙怎么解释,客人还是很奇怪,如果不养鸟,挂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人们开始怀疑乙的脑子是不是出了问题,乙只好去买了一只鸟放进鸟笼里,这样比无休止地向大家解释要简单得多。
  这种被别人用习惯思维的逻辑推理误解,并且最终屈服于强大的惯性思维的事情,生活中并不少见。一些创新、改革碰到的阻力大多数就是来自于传统和习惯。突破习惯思维,才能获得进步,我们应该少用“鸟笼逻辑”去推断别人,也不要使自己陷于“鸟笼逻辑”中,成为一个墨守成规、顽固不化的人。
鸟笼逻辑之总结:
鸟笼逻辑的原因归结为一句话: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
为了引起注意和重视不妨利用一下人们的这种心理弱点,做一点反向运用。你有意制作一个空的“鸟笼”,让人们产生好奇,然后去反复的说明和解释,从而推销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以及打算和措施。还有,既然大家认为鸟笼子只能是盛鸟用的,我偏不是这样安排,我就把它当做一个艺术品放在哪儿来欣赏。就是要盛东西也不盛鸟,盛上小鸡或者没有生命力的卡通人物、玩具之类的,然后你就顺着我的安排耐心地听我从头道来——呵呵,这有点类似于恶搞。 惯性思维人人都有,但是如果能够跳出这种思维方式,那就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人们在得意的时候常常忘形,常常张扬,生怕他人不知道。这是不可取的。就一般情况而言,当一个人有所成就之时,常常就是把自己放在了风口浪尖之上的时候,会招同事嫉妒,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形成心理隔阂。但是如果能反其道而行之,低调处理,既体现了对同事的尊重,又融洽了同事关系,那是一种处世的新境界,会令人刮目相看,另眼相待。与此相应的是,失意之时,也不再公开场合发牢骚甚至于怨天尤人,诋毁领导同事;因为那样除了宣示自己思想的狭隘之外,什么也得不到。 在职场上,也要跳出惯性思维去分析问题。比如,很多时候领导开会是为了统一思想,强调大家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会议开得多了,有的人就总结出“规律”来:领导提倡做的肯定就是没有做好的地方;越是反复讲,越说明问题的严重。比如提倡廉洁,比如提倡艰苦奋斗,等等。与此同时,领导反对的常常又是做起来有效的。这都是无意中打破惯性思维得来的结论——虽然是消极的。 还是在会议上。领导让大家“随便谈谈、畅所欲言”。一般情况下不能当真,那不是让每个人都“随便”,更不是让每个人都“恣意妄言”,就是说你不能用惯性思维去理解,否则那就错了。实际上,你所谓的“先见之明”有时在人家那里早成了“马后炮”。许多人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走的桥比你走的路长,考虑周到、语言谨慎、表达完全的大有人在。而你一言既出,如果感情用事,冲动、极端、片面,给别人留下喜卖弄、出风头、不成熟的印象,驷马难追,后悔莫及。就是真的有“真知灼见”,也不能长篇大论,而是适可而止,把“畅谈”的话题和时间留给“有资格”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