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战皇城:用实招抓好“五个三” 倾全力建设新农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25:15
用实招抓好“五个三”   倾全力建设新农村——2007年度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万年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2008年5月9日)

 

万年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素称“珍珠之乡”“贡米之乡”,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全国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县,境内珍珠、贡米、生猪三大物产中外驰名。全县国土面积1140.96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133个行政村,总人口38万人,总户数7万余户。2007年全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安排在全县各乡镇实施的有79个省级试点村和21个县级试点自然村,共涉及农户7880户,31905人(其中:省级试点村5793户,23766人)。去年以来,在上级领导和省市新村办的关心指导下,我们坚持用经营的理念和策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提高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社会五种品质”为创建标准,大力推行以“扬民主、聚民力、解民忧、帮民富、安民心”为内容的民本工作制,以“一二三四五”工作机制(即建好一个便民服务中心,抓好干部队伍和党员两支队伍,建立县、乡镇、村三级网络,打造经济发展、社会保障、诉求应对、矛盾化解四个平台,强化行为规范、村务公开、行政问责、双向承诺、自身建设五项制度)为载体,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层面和操作水平,开拓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新局面,并荣获“2007年度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先进县”。概括起来,主要抓了“五个三”:

一、统揽建设全局,强化三种意识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3次,召开全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会议5次;主要领导倡导抓新农村建设要强化“三种”意识(“战役意识”“民本意识”“平台意识”)。所谓强化“战役意识”,就是要强化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战役之一来主攻的工作意识;“民本意识”就是要强化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民生工程的工作意识;“平台意识”就是要强化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三农”以及检验锻炼干部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有效平台的工作意识。特别是县委陈荣高书记提出“抓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五种生活品质”的工作理念以来,县新村办迅速组织力量自订了《万年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五种生活品质的创建标准》,对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内容加以细化量化,使试点工作要求便于实际操作和贴近工作实际。该标准以领导小组的名义下发后,各乡镇采取了有效的形式进行了深入广泛宣传,引导各试点村进一步调整工作思路,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使之提升到具体操作层面,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群众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二、激发主体热情,推出三项举措

一是宣传引路,动员农民。广泛利用宣传栏、横幅、标语等各种形式和载体进行宣传,组织干部进村入户,通过开好“村民理事工作会议、村组干部党员座谈会、群众代表会”三个层次的会议,把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要求告诉试点村农民,把新农村建设内涵及政策性扶措施向群众讲清讲透,浓厚了新农村建设工作氛围;另一方面,加大新农村建设培训力度,举办专题培训28期,培训人员630人次,提高了镇村干部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依托县新村简报,发挥在县报和县电视台开辟的《现代农村风景线》、《新农村建设结对共建》两个专栏,及时报道新农村建设进展动态及涌现的经验典型,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同时,各试点村也采取了制作新农村建设文化墙、书写新农村建设感悟以及在村口和醒目位置竖村庄规划图大型广告牌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效宣传激励了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高涨。

二是典型激励,引导农民。先后组织了各乡镇新农村建设骨干和试点村理事长到浙江以及赣州的兴国和本县青云镇的李山坞村、裴梅镇的马鞍山村等整治建设先进村观摩学习,运用身边的事、身边的人教育引导群众,增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促进形成试点村比学赶超的建设热情。湖云乡的黄家村通过“一事一议”,群众自愿将60多万元景鹰高速公路征地款用于本村新农村建设;邱家村墓主后裔自行将村中共54座祖坟全部迁向村外;陈营镇郊区的杨湾、下陈等城中村拆迁工作一度悬而未决,通过参观学习,在理事会的积极努力下,并在村书记带头拆除自己的门楼后,加快了全村的拆迁工作进度,拆出了一片新天地。

三是民主议定,尊重农民。在新农村建设试点过程中,尊重群众意愿,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建设项目和出工出劳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实行一事一议,对群众普遍赞同的“三清”工作、村道硬化、自来水安装、有线电视安装、沼气入户等先行推进,对议而未决的暂缓实行、待条件成熟后再稳步推进;并畅通民主渠道,对村庄建设规划、拟建项目、拆迁补偿等公开公示,使农民群众真正意识到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高涨。对此创新性的做法,《江西卫视》井冈先锋栏目以“万年‘民主议政日’议出农村新气象”为题予以重点报道。

三、提升操作水平,破解三大难题

第一、整合资金,破解资金筹措难。制定出台了《万年县新农村建设项目申报和资金管理办法》,以直接统筹资金和衔接统筹资金为主,建立了多元、集约、稳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全年共投入直接统筹资金1074万元,其中:省支持资金495万元、市级专配77万元、县级专配资金502万元(有221万元按要求专配到79个试点村、200万元用于37个试点村硬化进村主干道、81万元用于精品村奖励);投入衔接统筹资金445万元,其中: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涉及试点自然村共投入资金145.28万元,占全县农村沼气国债项目资金总数的90.8%,超过了省规定的试点村数量中等县原则上不低于100万元的标准;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共涉及23个省级试点自然村,资金投入149.72万元,含试点村辐射延伸及县定点,总投入达280余万元;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资金投入12万元,涉及2个试点自然村,间接受益的有3个自然村;一村一品发展资金投入8万元,安排到1个自然村,间接受益的3个自然村;2007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安排了3个自然村作为试点村,直接投资项目资金60万元,含间接受益的有5个自然村,近400万元;县财政在基金预算中安排了土地出让金209万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在此基础上,运用“压水井”原理,以财政资金为“引水”, 引来单位帮扶资金 227 万元、社会捐赠资金196万元,激发村集体和农民自筹资金投入1013万元、农民折资投劳402万元。全年累计各类直接投入资金总量达到3698万元,到位率达100%。值得一提的是,在筹资手段上,我们坚持用经营的理念和策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以资源换资本、以资本换资金、以资金换投入,采取了租赁拍卖等方式,盘活土地、水面、山林等村庄资源,置换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苏桥乡楼下村平整5000平米的荒山用于农民建房,以此运作30多万元资金用于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资金的下拨上,建立了按进度拨款到村制度,以实施试点村项目批复为抓手,全年分三批下拨直接统筹资金到村,每笔资金下拨到村之前分别发放资金到帐通知单。配套建立了加快试点进度的促进措施,结合平时督查或验收情况,视进度快慢予以拨付,对建设进度滞缓的试点村起到了促进作用。设立了县乡(镇)两级财政新农村建设资金专户,新农村建设各项资金收支全部进入或通过资金专户,由各乡镇财政所分点结算,并监督和指导各试点村按相关规定做好财务收支账目。实行新农村建设资金报帐制专账管理。

第二、结对共建,破解社会参与难。县委、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六个一”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落实每个试点村有一个挂点县领导、一个共建单位、一个共建企业、一个乡镇负责人、一个工作组、一个共建方案,并把它作为对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点项目来重点调度。在结对共建活动中,各共建单位企业积极制定共建方案,实地开展指导,资助试点村整治村庄环境、兴建文体设施、修缮小学校舍、改善医疗条件等,形成了部门企业服务延伸到村的工作新机制。县新华书店注重从精神及智力层面帮建新农村建设,为结对的苏桥乡珠林村支助1.5万元科技书籍创办“科技书屋”; 县人民医院不仅给予共建村苏桥乡楼下村资金上的扶持,还创新帮扶方式和拓宽帮扶内涵,在全县边远乡村设立“流动医院”和医疗扶助点;县发改委协调相关部门,为青云镇上坂村提供了3万元的健身器材,启动了总投资16万元的村完小改造工程,彻底解决了该村及周边村庄200多名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第三、强力主导,破解推进落实难督查方面:坚持实行每季督查通报制,每季督查的情况利用简报对79个省级试点村的工作进展情况分好、较好、一般、较差四个档次,进行通报,指出不足,督促工作进度,并分乡镇下发指导性整改意见。坚持每季召开一次工作调度会,每次调度会县分管领导都亲自参加、亲自部署,提出要求,明确任务,促使各乡镇各部门加大工作力度;考评方面:年初以文件形式下发考核方案,明确乡镇和县直机关任务、落实责任,年终进行考核,工作先进给与表彰,后进通报批评,限期整改。作为全年考核各乡镇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之一。2007年,有3名工作业绩突出的乡镇分管领导由副科提为正科,3名重任。8名乡镇和共建单位一般干部提为副科;奖励方面:按照考评方案的要求,评出了30个先进自然村、30个先进个人,在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会上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表彰,并从县专配资金中拿出一定的资金予以奖励,进一步激发了乡镇与乡镇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试点村与试点村之间的比学赶超、相互较劲,营造了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

四、把握试点关键,用好三个抓手

一是抓产业发展,致力一村一品。坚持把发展富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方面,按照“一村一品”的农业发展思路,采取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等办法,引导试点村加快发展贡米、生猪、珍珠等特色主导产业,并形成了“一村一品”特色板块经济。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务工经济,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鼓励试点村头脑活、善经营的能人进城经商,摆摊设点、从事餐饮、流通、建筑等行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目前,已形成“一村一品”试点村79个,其中贡米、雷竹、吊瓜、泡桐、蚕桑、无籽西瓜、蔬菜等种植类的专业村41个,生猪、渔业、珍珠、獭兔、麻羊等养殖类的专业村21个,商贸、务工、运输、废品收购等各类的专业村17个;组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79个,参合人数达5278人;“一村一品”产值13821万元,占试点村总产值80.6%;涉及人口20833人,占试点村人口比例的95.8%;人均从中获纯收益3253元,占试点村人均纯收入比例的89%。累计输出农村劳力5864人,增加工资性收入560万元;试点村有53%的农户住上了洋房,修建洗衣码头50个;普及太阳能1480户,电话、手机普及率达100%,农民幸福感指数明显攀升。

二是抓整治建设,提升村庄品位。按照“城市按农村美化、农村按城市建设”的规划理念,高标准完成了全县100个自然村村庄整治建设规划,并按照规划要求积极开展村庄整治和建设工作。改水坚持“分类实施”,对陈营、青云等县城和集镇的城中村,采取集中供水;对裴梅、苏桥等山区乡镇的试点村采取引山泉的办法,降低供水成本;对湖云、汪家等滨湖及丘陵乡镇的试点村采取集体打深水井、供水式分户打井建小型水塔供水的方式,使全村村民用上洁清自来水;改厕做到“两个结合”,即与建造沼气池相结合,与使用清洁能源相结合,既解决人畜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又实现资源利用,变废为宝,改变农民卫生习惯。改路主张“追本逐末”。在完成改厕、改水、“三清”工作的基础上再进行改路,这样操作既便于村庄道路建设规划和实施有序,又避免了群众单纯追求路面硬化现象的发生。改房提倡“集中布局”。制定出台了《万年县城城市规划区农民集中规划建房实行办法》和《万年县农村村民集中规划建房管理办法》,明确县城规划区内农民建房要与新农村建设、城市建设、拆迁安置、社区管理结合起来,做到一个布点就是一个小区,一个小区就是城市一景。除城中村改造之外,农民建房必须进入建房区。建房的形式以公寓楼、联体小住宅为主。进入建房区建房的原宅基地退还村级集体组织;县城规划区外的农民建房必须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遵循“方便生活、有利生产、节约用地”的原则,按照统建、联建和建造公寓式住宅的方式,逐步推进住宅布局向集镇或居民点集中,限制零星分散建房。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对异地拆旧建新的,农村村民未将旧宅拆除并向集体归还旧宅基地的,不予颁发新宅土地证,并依法对旧宅强行拆除。2007年,全县累计投入村庄整治建设资金3306万元, 完成村内主干道104.3公里,占计划的100%;完成次干道和入户道硬化117公里,占计划100%。改水5596户,占计划100%;改厕5596户,占计划100%;建沼气池2361户;普及太阳能1480户。绿化、亮化、美化工作进展顺利,共清理垃圾1368吨、淤泥8608方;清理路障1235个;拆除空心房480户;整修房屋1890户,建新房625户;新装路灯660盏;绿化面积达13580平方米。

三抓文明创建,打造特色文化。深入开展农村三项文化创建活动,创造性的推出了“健康进农家、卫生在家园”活动、“三和文明家园创建”和“百户五星农户评选”等一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了“上坊乡港边李家村蚕桑特色养殖技能大赛”“湖云乡标林汪家村农民运动会”“梓埠镇五一椒源村农民趣味活动大赛”等一大批文化品牌,特别是青云镇的姚东村理事会在去年6月份成功举办了农民竞技比赛活动,《江西日报》用了半个版面予以报道。2007年,各试点村共建立79个文化墙和科技书屋,组建腰鼓队、唢呐队等各类文艺团体36个,修建活动中心、休闲运动场所55处共14855平米;培训试点村农民10000多人次,农民工5000余人次。

五、强化队伍建设,整合三种力量

一是强化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整合领导力量。调整充实了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力量,确定了县委常委、农工部长和副县长分管新农村建设工作;明确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成立了由农业、宣传、建设、财政、组织牵头的若干协调小组,将发展新产业、树立新风尚、建设新村镇、形成新机制、创建好班子等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加强了县新村办自身建设,县财政安排了54万元工作经费,办公环境和条件也不断改善,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拥有办公室三间,配备了电脑三部、打印机三台、传真机一部、空调两台、有全套的摄影器材及专门工作用车一辆;配备了专职副主任,从财政、交通等五个成员单位抽调了5名工作人员集中办公;加强了信息编撰和报送工作,全年编发县新村简报16期。共向省市新村办报送信息41条,被省简报采用5条,市简报采用9条,省新农村建设信息网站登载2条;在省市电视台播放新闻3条,在《江西日报》、《上饶日报》发表文章和图片新闻15篇(条);同时,建立健全了完备的微机档案和统计网络,落实专人负责,按时向省市新村办报送统计数据和相关资料。

二是强化工作组的帮建扶持,整合干部力量。全县100家试点村均派出一支由副县级以上领导带队,各结对共建单位选派人员为成员的帮扶工作组。从资金、人员、智力和信息上帮助所挂试点村开展新农村建设。每个工作组都安排了一名部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和2-3名乡村干部参加。工作组经常性下到试点一线实地指导,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加深了与农民群众的情感,推动了试点村建设。县发改委精心挑选两名农村经验丰富的后备干部,离岗专抓共建村青云镇上坂村新农村结对工作,要求每月驻村不少于10天,每月向单位汇报共建工作不少于5次,对年终共建村验收不合格的,取消其后备干部候选人资格。同时,全县选派了100名离退休或退居二线的副科以上干部回原籍,既当群众工作协理员又当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深入试点村向农民解读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强化了建设力量,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是强化理事会的有效运作,整合农民力量。各试点村在村委会的协调引导下,民主选举产生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及其组成人员。尤其在理事会长的选任做到了严格把关,选拔了一批热爱公益事业的“经营管理”型人才担任理事长。试点村100理事长中经营管理型人才有52个,平均年龄为37岁,有13名创办了经济实体,有16位是返乡的外出创业成功者,有12位购置私家轿车。这些经营能人凭着多年的管理经验,有效地宣传、示范,引导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上坊乡港边李家村理事会通过设立“一站五组”(即组建了由理事会成员组成并由理事长兼任站长的村公共服务站,成立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环境整治建设、公共资源、民主理财五个协调工作组),由理事会长牵头抓总,每个协调小组的工作相应落实到有专长的理事会成员负责组织群众实施,极大的发挥了理事会每位成员主动性和能动性,确保了每个阶段、每个步骤、每个环节,不出现断档缺位,确保了试点工作的快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