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管理者的时间分配: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选题 - 总相宜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7:11:12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选题

个人论文 2008-03-11 13:00:36 阅读174 评论0   字号: 订阅

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逐步开设和普及,我们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也逐步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已无须再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生命力也毋庸置疑。但对于我们这些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在一个全新的教育教学领域里耕耘和探索,无疑我们又将面临着新的困惑和挑战。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想,在这门课程中我们既是指导者也是学习者,既是艰辛的拓荒者也是幸福的收获者。以下便结合实际谈谈近一年来笔者在指导学生选题过程中的点滴思考,拿与同行们切磋。

一、选题要从“小”处着眼。

小学生知识储备量少,不可能进行高层次和深程度的实践和研究活动,因此,我们不能奢望小学生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课题研究。而要针对实际引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小课题实践。

课题的“小”,要求研究的目标小、难度小、环节少、过程简单,易于操作。据说,美国有一位大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刚开始确立的研究课题为《对古代士兵服饰的研究》,在研究中感到难度太大,将课题修改为《对古代士兵帽子的研究》,还是有难度,于是课题不断修改变得越来越小,最后确定为《对古代士兵帽子上装饰的研究》,最后获得成功,他成为古代士兵帽子上装饰的研究专家。这说明,只要确立的课题“小”,孩子们就可以研究得方便些,透彻些。

又如:去年的一堂活动课,我想引导学生们研究一下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我认为课题研究的范围大一些,内容广泛,人人都能找到兴趣点和切入点,利于学生研究。于是课题拟定为《民族文化》。经过同学们的讨论,这个主课题下设9个子课题:《民族种类》、《民族语言》、《民族服饰》、《民族特产》、《民族习俗》、《民族舞蹈》、《民族乐器》、《民族歌曲》、《民族饮食》。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积极行动起来了,最后汇报课上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吹拉弹唱精彩纷呈。当时我对这次活动课的整个过程很满意,认为是一堂成功的课。经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现在想起来,这不但不是什么成功的课,甚至称作“综合实践课”这个名字也有些惭愧。拿《民族乐器》小组来说,汇报课上张馨文同学的一曲二胡独奏赢来阵阵掌声;李子昂同学的笛子独奏引来啧啧赞叹;申诗凡和王玉洁的古筝合奏更让人刮目相看。可在这些“精彩”和“热闹”背后他们到底“实践”了什么呢?张馨文同学的二胡已经考过了6级;李子昂的父母都是教音乐的老师,他从小就开始学吹笛子了;两位弹古筝的同学都是我校古筝兴趣组的成员。也就是说,在这次活动中,他们只是把平时练熟的曲子在台上表演一番罢了,我只是拿他们装点了一下门面,看似亮点实为败笔呀!其它小组的情况大同小异:有的讲了个民间传说;有的跳了个民族舞蹈;有的找了两件少数民族的服装穿在身上组建了个模特队;民族饮食小组的同学干脆就弄了点新疆的葡萄干给大家品尝。反正,没有实践,更别谈提高社会实践活动能力了。原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几个步分:选题 -- 实践、研究(包括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整理资料)-- 汇报。而我这堂课则变成了:选题 -- 汇报,中间最重要最实质的一步被我无意中给“省略”了。造成这种结果,归根结底,我从指导学生选题的第一步开始,指导思想就错了,选的题目大而空,学生的实践和研究活动也必然浮于表面,无法深入,研究目标不容易达到。所以,指导学生选小课题做小研究是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前提。

二、选题要从“近”处入手。

和中学生相比,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少,加之独生子女的比例高,表现为自理能力、实践能力弱,面对突发事件时的自我保护能力更弱,因此小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选题时尽量要做到坚持立足于校内,因地制宜,尽可能利用校内、校际、家长资源和本社区的资源,不可放任自流。这一点也正反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地域性”特点,即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点,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点。比如,我们学校是一所国际知名的以儿童画辅导和创作为特色的小学,至今有8000余幅儿童画作品在国内外展出,仅获国际金奖的作品就有近200幅。这些作品反映了童心、童真、童趣,全面表现了儿童眼中的自然、社会与生活。立足于这一巨大的资源,我们帮助学生确立了睢宁儿童画的创作研究这一主课题,分阶段、分年级从睢宁儿童画的地域特色、发展历史,儿童画的主题内容、表现形式、创作手法,儿童画的欣赏、创作等多个方面细化为多级子课题,让儿童选择研究。这样,我们学校的儿童画陈列室、获奖儿童画作品、校本《儿童画欣赏教材》、校园画廊、美术教师、儿童画兴趣组学生等就是主要的研究资源,便于学生开发利用。

如果研究需要必须的外出活动,可建议和指导学生通过书信和电话联系解决。也可以通过安全辅导、完善课题负责制、对危险和困难进行事先预见并准备应急方案、家长带领等形式引导。如在《睢宁县城市污染状况调查研究》这一课题研究中,必须要走出校门,我们就在指导学生选题时确定校外最近、最安全、最具有代表性的场所让学生活动。如调查城河污染情况的小组,在拟定小组活动计划时,老师就建议他们以校门前这一段城河为调查范围。这样就为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选题要以“趣”字为先。

小学生对新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但其维持的时间较短,如果没有新的东西来成为他们新的兴趣点,就会失去开始时的激情。应该说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推动他们关注课程、积极动脑、发挥想象和创造的重要的内在动力。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选题时要在设计上力求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和方法的灵活性,通过形式的变化让学生产生新鲜感,进而激发起参与和尝试的欲望。

这里所说的“趣”字包含如下几层意思:首先,所选的课题自身要有趣,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要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所关注的。这样他们才有研究的欲望,才会把这次活动作为一种游戏而不是个沉重的负担。第二,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选题时要重视激趣。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课题的选择常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这一阶段,教师“煽情”的功夫是一定要表演到位的。要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所面临的课题是一个多么有趣的课题,是一个非研究不可的课题。第三,在选题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选题的形式上“创趣”。也就是说,不要老以一成不变的形式去引导学生选题。我们可以安排查阅报刊、上网收集资料、问卷调查、就近访谈、口头演讲答辩、征文比赛等多种活动来引导学生选题。每两三次活动后换一种形式,每种形式对学生来说都是新鲜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们就表现得非常积极和活跃。

四、选题要以“活”字为本。

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它是根植于儿童的本性的,因此,它必然是而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尖子”学生,它必然秉持多元价值标准,而不是划一标准。所以这里的“活”是相对于教师一人说了算数、板上钉钉的“死”而言的,是指的学生选题的自主性、灵活性。这一要求对小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其特殊的意义。它要求我们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在尽可能尊重每一学生的兴趣;贴近每一学生生活的基础上,还要适应儿童的个性发展要求。在选题过程中,体现为儿童选择课题的自主性、分解子课题的自主性、选择研究小组的自主性和选择研究方式及汇报形式的自主性等。比如在活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同学,选择课题时,他不乐意接受老师和绝大部分同学确立的研究课题,而对其它课题有兴趣,这时教师不妨鼓励他试试。因为对小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来说,我们关注的是过程,不是结果,不管他选择哪一个课题,只要研究,就有收获。再如,在小组讨论选择研究方法时,我们通常引导学生选择一种最经济、最简易、最有效的研究方法。而个别同学坚持用自己提出的并不优化的方法去研究,这也应给予肯定。对小学生来说,方法没有优劣。说不定,他使用自己的笨方法,会有另外的发现。支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就是对他们个性的肯定,就是对他们的尊重。我们要谨记:他们坚持的选择最有可能是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的。

选题的“活”还体现为课题(包括主课题和子课题)设计的拓展性和伸缩性。当我们的一堂选题课上完以后,切不可认为,我们的选题课已经结束,我们的课题已经确定。实际上,这只是课题的雏形,只是我们对课题研究的一个初步设想。子课题的合并、子课题的删除、新的子课题的产生都将伴随着整个研究过程、实践过程,因为实践才是检验我们课题确立正确与否、可行与否的唯一标准。所以,真正意义上的选题过程应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一个“活”的过程。

以上是结合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出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我们将在进一步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我想,只要我们针对小学生在知识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的特点,结合我们自身的办学条件,采用相应的操作模式和实施方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选题过程将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