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漫之雪枷锁呦:苏轼:《后赤壁赋》——同步练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51:24

暑假自学:苏轼:《后赤壁赋》——同步练习

(2010-08-16 08:41:45)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巉 (chán)       蒙茸(róng)     黄泥之坂(bǎn)         B.冯(féng)夷  栖鹘(hú)    戛(gā)然长鸣

  C.缟(gǎo)衣       临皋(gāo)      羽衣翩跹(piān xiān)    D.揖(yī)予   惊寤(wù)      松江之鲈(lú)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顾(看)而乐之

C.履(踏,攀)巉岩                    D.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顾而乐之,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相答       B.曾日月之几何(多少)         

C.予乃摄衣(提起下衣)而上                         D.攀栖鹘之危巢(危险的鸟巢)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①俯冯夷之幽宫              ②燕巢于飞幕之上        

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C.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掠予舟而西也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羽衣翩跹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6.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来,四顾寂寥    ⑤曾明月之几何          ⑥山鸣谷应,风起云涌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7.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披(分开)蒙茸,踞虎豹          B.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C.翅如车轮,玄裳缟(白)衣        D.道士顾笑,予亦惊寤(醒) 

9.选出下列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

A.予乃摄衣而上            B.履巉岩,披蒙茸

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掠予舟而西也

10.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凛乎其不可留也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顾安所得酒乎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同

 C.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不同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

11.对语段内容及形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巉岩”、“栖鹘”等词语在苏轼的另一篇游记《石钟山记》中也曾出现过。

  B.因为作者对景物感到恐惧,所以“划然长啸”,给自己壮胆,这种心态,在《石钟山记》中也曾出现过。

  C.语段在表达方法上以记叙、描写为主,边抒情论理,在写法上与《石钟山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D.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作者的这一幻想,流露了他出世的思想。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指凶狠的老虎和豹子),登虬龙     

   B.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古代传说中的水神名)之幽宫         

   C.梦一道士,羽衣翩跹(形容道士轻盈的体态),过临皋之下     

   D.畴昔(往日,这里指昨晚上)之夜,飞鸣而过我者……         

13.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古今变化不大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        B.予乃摄衣而上

   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②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

③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C.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有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归而谋诸妇。               ②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B.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不能兴风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②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禄升斗之禄

D.①听其所止而休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16.下列句中加点实词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A.断(阻绝)岸千尺                      B.履(鞋子)巉岩       

    C.木叶尽脱(凋零,脱落)                D.披(分开)蒙茸       

17.下列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黄泥之坂         ②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B.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①余亦悄然而悲     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D.①将归于临皋      ②霜叶红于二月花

18.名句填空

    ①霜露既降,                   。人影在地,                   ,顾而乐之,                   

    ②江流有声,                   。山高月小,                    

19.结合所学过的《前赤壁赋》,比较两篇赋文,问答下面的问题:(每空1分,共5分)

前赋是新秋游赤壁,典型的景象是“                 ” ,后赋是初冬游赤壁,相应景象是“               ” ;前赋写的是月下泛舟的实事,后者则用道士化鹤来印证前赋中“                  ”的虚幻故事,从而抒发作者超脱的情怀。

20.这篇赋渲染的气氛前后有什么变化?

 

21.孤鹤有什么象征意义?

 

22.末段所写的梦境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在创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23.末段所写的梦境寄托作者怎样的情思?

 

24.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如此良夜何                                                                             

②顾安所得酒乎                                                                                                                                                    
③以待子不时之须
                                                                        

④江山不可复识矣                                                                        

⑤听其所止而休矣                                                                      

归而谋诸妇                                                               

⑦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予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25.此文是作者在写了《赤壁赋》数月以后写的。试任选一个角度,简析这两篇文章的异同(3分)

 答: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完成26-28题。

    凡 物 皆 有 可观  苟 有 可 观  皆 有 可乐  非 必 怪 奇 伟 丽 者也  饣甫 糟 啜酉离  皆 可 以 醉  果 蔬 草 木  皆 可 以 饱  推 此 类也  吾 安 往 而 不 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26.给第一段文字加上标点。

27.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美恶之辨战于中(中间)               B. 物有以盖(遮蔽)之矣。          

    C. 彼挟其高大以临(府视)我             D. 则我常眩乱(迷乱,迷惑)反复        

28.翻译

    ①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②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

                                                                                               

                                                                                                  

阅读《石钟山记》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石钟山记(第一段)     苏 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9.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文: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文:                                                                        

3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这种)说也,人常疑之         B.余韵徐歇(停止)

C.自以为得之(代指“遗踪”)矣      D.桴(木制的鼓槌)止响腾 

31.本段是全文的第一段,作者从石钟山的           开始入笔,以两位古人“郦元”和李渤的观点为引子,其中后者是       (填赞同或反对)前者的观点,作者对二者的观点持                     态度。这一点从文中                            这句话可以判断。(4分)

阅读《方山子传》,回答下面的问题:

                                 方山子传

苏 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①。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②,闾里之侠皆宗之③。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④”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⑤,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⑥,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⑦,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

   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 闾里:乡里。④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⑤ 岐亭:镇名,今湖北省麻城县。⑥ 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⑦ 河北:宋代路名,治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

3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4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稍壮,折节读书          

  ③方山子傥见之欤                       ④欲以此驰骋当世          

33.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余既耸然异之            ②他植者则不然

   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①呼余宿其家              ②其皆出于此乎

3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译文:                                                                               

②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译文:                                                                   

35.阅读全文填空:(4分)

作者表面上写          ,实际上是悲         。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6.这篇文章寥寥数语,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段,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了突出主人公的一个典型特征:      ,作者赏明月,看松柏,自放于山水之间,这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                        的情怀。

 

《后赤壁赋》参考答案

1. B  冯——píng,    戛——jiá  2.D (应解为“高”) 3.B(A边走边唱,C提着衣襟,D筑在树梢处的鸟巢)   4.C(A结构助词“的”,B跟随,C“可是”/“回头看”,D恰好)  5.C(①句“下”和②句“西”均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下”和“向西飞”,③句“侣”为名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④“羽衣”名词用作状语“穿着羽衣”。)   6.A(④⑤不是写景)    7.A(不只是泛舟,还有爬山,描绘的不是江上景色,而是山间草木,景色是“峭拔”,而非“清幽”。)8.B  9.C 10.B  11.D  12.A    13.C   14.A  15.A(一个表顺承,一个表转折,译为但是)B.恰好C.表示目的D.任凭16. B  履:登、踏

17. A.(A项中两个“之”字均为音节助词。B项中两个“顾”字,前者转折连词,为“但是,可是”意,后者为反问副词,为“难道”意。C项中两个“而”字,前者表修饰关系,后者表并列关系。D项中两个“于”字,前者为介词,为“到”意;后者为形容词后表比较。)

18.①木叶尽脱  仰见明月  行歌互答②断岸千尺  水落石出  1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羽化而登仙

20. 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丽、平宁悠远转为冬季的阴暗压抑、险峻肃杀  21. 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结尾借此含蓄地传达出他企图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心态。

23.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24.①这个美好的夜晚该如何度过呢?②可是从哪里能弄到酒呢?③留着你意外的需用。④先前的景象再也不能辨识了。⑤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⑥回到家里找妻子(妇人)为此事想办法(商量此事)。⑦这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走出,将要回到临皋去。两位客人跟随我,同过黄泥坂。⑧我提起衣裳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分开稠密的杂草,蹲在形似虎豹的山石上,登上象虬龙一样弯曲的古木,手扳着鹘鸟栖宿的高巢。府视水神冯夷的深宫,这时两位客人已不能跟我爬山了。

25.如:《赤壁赋》描写主要是江上明月,景色清幽,说理谈玄,寓悲愤于旷达;《后赤壁赋》则主要描写山间草木,景色峭拔,以记叙、描写为主,表达了作者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谈到某点并言之成理即可。(3分) 

 26.可观。可观,可乐,者也。酉离,醉,木,饱。也,乐?

 27. A。  中,指内心。

28.①那些为了求福而躲避祝患的人,以为幸福令人高兴而祸患,使人悲伤。

   ②就好像以缝隙中看别人争斗,又怎能明白胜负的原因呢?

29.(1)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2)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30.C(之代指石钟山命名的由来)

31.得名由来  反对  怀疑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32.推崇  改变志节、行为   通“倘”、或许    放开手脚干一番事

33.A (A“而”:都是连词, 并且,表递进。B“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C“于”:介词,在。/介词,比。D“其”代词,他的。\副词,大概,表推测。)

  34.①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②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35.

36.闲   失意抑郁

参考译文:

石钟山记

   《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寻访了它的遗迹,在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着听听它的声音,南边的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的敲击停止以后,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方山子传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