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红楼梦与家庭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3:47:38
 

摘 要: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红楼梦》中父母生活的一个核心问题。《红楼梦》中表现出当时家庭教育的两大特点:重功名,轻道德。此外,《红楼梦》中贾政的“子不教,父之过”等意识和行为非常突出。本文对《红楼梦》的家教体系进行了考察,对其“重功名,轻道德”的教育观进行了批评,同时从对《红楼梦》家教的反思中得出它对现代教育的五点启示:孩子的德育应该是家庭教育的重心;隔代教育有利有弊;父爱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对孩子的教育要采取因材施教;“校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家庭教育,红楼梦,教育方法 ,启示

   如何管教孩子,是普天下父母们的一件头等大事。这就涉及到一系列的家庭教育问题:最基础的,父母应重视孩子的功名,还是应重视孩子的道德,这两者孰轻孰重?对于孩子的道德教育父母应采取何种态度?孩子不善考功名,父母应严厉管教进行毒打、辱骂,还是挖掘孩子的特长,扬长避短?考察《红楼梦》的家教体系,对于我们现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定有所启示。

一、《红楼梦》的家庭教育
   《红楼梦》中的家庭教育因各家长的期待不同,也即教育目标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现象。主人公贾宝玉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是《红楼梦》中一部分贵族弟子所受教育的代表。贾宝玉可谓是作诗对对子的能手,他作出的诗句、对子清新自然、不落俗套,得到众人的好评。而其父贾政并没有因势利导,没有对他的这方面才能进行培养、发展,非常不满意他的这点“流言混语”,甚至用强制的手段逼迫贾宝玉放弃这方面的爱好、长处,要宝玉读四书五经,习八股文章,考科举功名,以光耀门楣,维护家族声誉。这在《红楼梦》中有一些比较突出的片段描述:
贾政因说道:“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偷铃,哄人而已。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宝玉至贾政书房中,贾政道:“我可嘱咐你:自今日起,再不许做诗做对的了,单要学习八股文章。限你一年,若毫无长进,你也不用念书了,我也不愿有你这样的儿子了。”
贾政道:“我今日自己送他来,因要求托一番。这孩子年纪也不小了,到底要学个成人的举业,才是终身立身成名之事。如今他在家中只是和些孩子们混闹,虽懂得几句诗词,也是胡诌乱道的;就是好了,也不过是风云月露,与一生的正事毫无关涉。目今只求叫他读书、讲书、作文章。倘或不听教训,还求太爷管教管教他,才不至于有名无实的白耽误他的一世。”
    就这样,贾宝玉渐渐被剥夺自己选择发展方向的权利,强制地承担整个家族的期望,学自己不愿意学的东西。
与宝玉志趣相投的好友秦钟,也有着与宝玉类似的境况。其父亲秦业年近七十,官任营缮郎,“宦囊羞涩”,但是为了使秦钟的学业有所进益有所成名,东拼西凑恭恭敬敬地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亲自带秦钟去代儒家拜见。而宝玉、秦钟两人自认为见识高过世人,不愿为功名所缚,整日“谈情说爱”,[1]荒疏学业。他们两人是封建子弟为了成名立业、光宗耀祖被迫放弃自己特长的典型。
《红楼梦》中另一部分以贾蓉、贾琏为代表的封建子弟所受的家庭教育也很有特色。他们突出的是受生活上的教育。贾蓉的妻子秦氏去世,贾蓉的父亲贾珍,因为贾蓉是个黉门监,灵幡经榜上写的时候不好看,就是执事也不多,心里很不自在,为此为贾蓉捐了个前程。而贾琏也是个不好读书的人,“于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的”,其父亲贾赦也为他捐了个同知,而在贾政家里住着,帮忙料理家务。贾琏一直被认为是个有名的风流恶少,凤姐生日时,他乘机把鲍二的老婆带进家里鬼混,被凤姐撞见,凤姐大闹不肯善罢甘休,而贾府最高统治者——贾母的裁决却是这样的:
贾母笑着道:“什么要紧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地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
贾琏虽风流,但他并非是个十恶不赦的恶少。其父亲贾赦想要石呆子珍藏的十二把扇子,贾琏马上遵命去办,可是想了好多法子就是弄不到手,而贪酷的贾雨村略施小计便立刻把扇子取来了。为此,贾赦怪贾琏“没有能为”。贾琏一气之下倒也说出了这样的良心话:“为这点小事,弄得人家倾家荡产,也不算甚么能为。”不料这是“拿话堵老爷”,贾赦顿时大怒,连拿扳子都嫌慢,顺手抓起东西就朝贾琏的脸上混打了一顿。这样的教子方式和现象虽不合常理,却在《红楼梦》中以正常现象存在着。

《红楼梦》中的这些教育现象,体现了两个显著的特点:重功名和轻德育。
(一)重功名。
在封建社会,读孔孟的经书,走科举功名的道路,是家长们教育子女的准则。这与当时整个清朝社会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在清朝统治阶级入关,建立全国统治权以后,鉴于科举制度和八股取士对于巩固本身专制统治权,麻痹广大人民觉悟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对此更加大力提倡和鼓励。而广大的知识分子要想获得功名利禄,解决生活问题,得到社会地位,只有入仕。[2]如清代著名作者蒲松龄早期也是热衷于功名的,因为这是封建社会中下层知识分子改善自己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用于达到往上爬到目的地的唯一捷径。谚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正是当时一般寒酸读书人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正因处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秦钟年近七十的父亲得知秦钟要随宝玉去贾家塾中读书,而且,贾家的司塾是当今的老儒——贾代儒时,料想儿子此去学业“必可进益,成名可望”,十分高兴,不顾“宦囊羞涩”,东拼西凑,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亲自带了秦钟,去代儒家拜见。他这种醉心科举之举是可以理解的。
而封建社会中上层知识分子,要维持巩固家族的社会地位、声望也必须入仕,学八股,考科举。当时虽然存在“捐官”的现象,但这样获得的功名的光芒,显然比通过正规的科举考试得到的要暗淡得多,而且也不能世袭。而经过正规科举得来的功名,则有可以荫封、世袭的机会。就如“赫赫扬扬,已将百载”的贵族家庭——贾府,它虽是贵族之家,但到贾政辈已经“从科甲出身”,只因“代善临终遗本一上,皇上怜念先臣”才“将这政老爷赐了个额外主事职衔,叫他入部习学”,到了贾琏、贾宝玉辈只能靠科举入仕。尤其是《红楼梦》开卷一写到贾府,便画龙点睛式地写出了它所面临的双重危机:一是,“生齿日繁,事物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二是“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贾府的“儿孙一代不如一代”竟到了这种田地:“遗子孙虽多,竟无一可以继业者。”但仍有一线希望:“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贾府的未来,似乎都系在宝玉的读书仕进上头。因此,贾政苛之以严。这在《红楼梦》中有许多处详尽地描述:
贾政因说道:“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偷铃,哄人而已。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宝玉至贾政书房中,贾政道:“我可嘱咐你:自今日起,再不许做诗做对的了,单要学习八股文章。限你一年,若毫无长进,你也不用念书了,我也不愿有你这样的儿子了。”
这个“最要紧”的《四书》,指的就是反动理学家朱熹的《四书集注》。这部《四书集注》神话了维护封建统治的孔孟之道,宣扬了反动的程朱理学,在当时被封建王朝钦定为士子的必读课本。贾政规定的“习学八股文章”,就是要背熟孔孟之道,通过死板而烦琐的八股文章的形式,做到能够“代圣贤立言”,维护封建统治。[3]从中可以看出,贾宝玉学哪些,不学哪些,不单是个读什么书的问题,而且是为后代“立身成名”的问题,地主阶级立场何等鲜明。 
(二)轻德育。
这也是当时清朝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尤其是清朝后期,一些王公贵族吸鸦片,嫖妓女,逛戏院,种种劣行,难以一一悉数。例如,嘉庆帝第三子醇亲王绵恺,嗜好鸦片,喜于戏乐,并将优伶囚于府中,任意凌虐,又因依仗权势,关押穆齐贤等八十二个民人于府中,死刑拷打属下人员等等不法行为,被议处革除王爵,革去顶带。庄亲王与镇国公溥喜赴尼寺吸食鸦片,被革爵,遣戎吉林。镇国公绵顺,更是荒淫无耻,携妻妾,带妓女赴庙唱戏,恣意寻欢逐乐。还有一些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恩将军及某些王公之后,自幼懒惰,一无所长,坐吃山空,还硬要摆排场,铺张浪费,因而家道衰落,最后走向 “行劫拐骗”、吸食鸦片等绝路。 上行下效,整个清朝社会的风貌可想而知了。《红楼梦》中的贾蓉和贾琏就是他们的形象代表。贾蓉在其祖父丧礼期间,还乘空回家与姨娘们调情、鬼混。丫头们劝谏,他却说:
“从古至今,连汉朝和唐朝,人还说脏唐臭汉,何况咱们这宗人家,谁家没风流事。”
而贾琏趁凤姐不在家,与鲍二的老婆鬼混,被凤姐撞见,凤姐大闹,他还拿剑威胁,凤姐去贾母那里哭诉,找依靠。然而,贾府的权威人物——贾母对此事笑着说:“什么要紧的事!”“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贾母的判决何等荒唐!她不仅对贾琏和贾府老爷、少爷们的偷鸡摸狗的恶行一律“特赦”,还批评凤姐不该吃醋,只是让贾琏给凤姐赔个不是,就算完结。而凤姐只能向贾琏发出“可怜我熬的连个混帐女人也不及”的怨叹而已。

二、《红楼梦》家庭教育的现代启示
    从《红楼梦》家庭教育的经验和教训中,笔者认为至少可以受到五点启发:孩子的德育应该是家庭教育的重心;隔代教育有利有弊;父爱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对孩子的教育要采取因材施教;“校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德育应是孩子家庭教育的重心
宋代学者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认为应该把孩子的德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因为“成人”与“成才”是辨证的统一,一个人在学业上,特长上的缺陷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在品德、人格上的缺陷倒可以贻害一辈子,甚至毁掉他的生命。[4]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也认为“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这个任务比一般地发展儿童的知识去充实他们的头脑重要的多”。
在我国自古就以“教子以德”作为父辈育嗣的根本。因为从人的道德社会化的过程来看,一个人的品德不是与生俱来,也并非自然向善的。它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造就之下,经过个体自身的作用而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最初的作用力。因为人一降生,就在家庭中与父母结成一定的亲子关系,这种关系的亲密程度和互动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人品、个性和追求。也就是说,人的道德社会化从家庭成员的交往中开始,家庭教育奠定了人的道德社会化的基础。 在《红楼梦》中,有些父母比较重视孩子的德育,有些则轻视孩子的德育,他们甚至是引诱孩子道德堕落的元凶。
贾政、秦业、贾代儒是属于重视孩子德育的家长。贾政在得知宝玉在外游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对他进行了严厉地管制:
贾政一见宝玉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
打得宝玉底下穿的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
秦业对秦钟、贾代儒对贾瑞也是如此:
谁知近日水月庵的智能私逃进城,找至秦钟家下看视秦钟,不意被秦业知觉,将智能逐出,将秦钟打了一顿,自己气的老病发作,三五日光景呜呼死了。
代儒道:“自来出门,非禀我不敢擅出,如何昨日私自去了?据此亦该打, 何况是撒谎。”因此,发狠到底打了三四十扳,不许吃饭,令他跪在院内读文章,定要补出十天的工课来方罢。贾瑞直冻了一夜,今又遭了苦打,且饿着肚子,跪着在风地里读文章,其苦万状。 
而贾珍、贾赦则属于诱使孩子道德堕落的家长。贾珍在其父亲丧礼期间,与贾蓉乘空寻他小姨子们厮混:
贾珍贾蓉此时为礼法所拘,不免在灵旁籍草枕块,恨苦居丧。人散后,仍乘空寻他小姨子们厮混。
父子两人,就如焦大所说的,成日在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乱得不成样子。从贾珍父子身上再结合当今社会,笔者看到了性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当今,开放的性态度很容易令青少年成为艾滋病和其他性传染病的高风险群。例如在美国,性生活活跃的青少年中有四分之一在21岁前就可能感染性传染病,每5个新的艾滋病患者中,就有1人年龄在13到19岁之间。
针对这种状况,各个国家都采取了一定措施。以泰国和芬兰为例,泰国公共卫生部家庭计划及人口控制署为了遏制少女怀孕及艾滋病问题继续恶化,将推出一项新计划,把性教育推前到幼儿园。向4岁的幼儿园孩子普及性教育,是因为很多讲授有关生命来源的课程的教师认为,这种教育如果从娃娃开始,就不会出现窘迫状况,三四岁的孩子还不知道“害羞”,他们可以“客观地、坦然地”接受性教育,等到知道怎么回事后,也早已习以为常了,不会使教师和学生彼此尴尬,对他们从小灌输正确的性知识,可防止孩子过早有性行为和受孕。泰国1995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性教育活动使21岁男性的性病感染率比4年前下降了一半,艾滋病病毒感染率比4年前减少了1/3。而芬兰对孩子的性教育从童书开始。芬兰有一本叫《我的身体》的书,书中有“出生”、“细胞”、“皮肤”、“视觉”、“呼吸”、“消化”等章节,都是一幅幅相配的插图,形象地解释着文字的内容:有爸爸妈妈在相拥相爱,有常见的昆虫交尾,有精子冲击卵细胞的画面等。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读,每天给孩子讲一节,对孩子的性教育也就自然地进行了。据统计1975-1994年芬兰15-19岁的女孩堕胎率从21.2下降到9,性病也大幅度降低,全民整体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
从我国民众的传统观念出发,在课堂上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性安全教育可能不容易实现,笔者认为这个艰巨的任务就义不容辞地落在孩子父母身上了。首先应该告诉孩子什么是性生活;什么样的性生活才是安全的;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过性生活;性生活中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其次,要告诉孩子,性生活过早可能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要告诉孩子,未婚妊娠以及流产给女性身体及心理所造成的伤害。最重要的是要告诉孩子什么是性病,常见的性病有哪些症状,性病对患者的身体及其配偶、家庭可能带来的影响,性病的传播途径,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当前我国艾滋病的疫情,如何对待艾滋病毒携带者和患者,艾滋病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怎样预防艾滋病等性病等。通过教育,使孩子明白不洁性生活是性病(如艾滋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从而提高孩子的性安全意识,使他们在以后的婚姻家庭生活中,远离不洁性生活,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这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一大社会问题。[5]

(二)隔代教育有利有弊
《红楼梦》中对后代影响范围最大、最深的人物就属贾母,她对主人公宝玉的教育影响可以说是无人能及的。如在第三十三回中宝玉挨打时贾母怒道:
“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
“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不如我们赶早离了你,大家干净!”
以此干涉和威胁贾政对宝玉的教育。而贾政不在家时,宝玉的教育权可以说完全落在贾母身上。总的来说,对宝玉的教育贾母是“主教练”,贾政、王夫人则是“副教练”,有时连“副教练”也算不上,这种情况与现代家庭有些相似。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中,有近四成的孩子或跟祖辈们生活在一起,或时不时地要接受祖辈们的教育。隔代教育是好是坏?笔者认为它有利也有弊。
现代社会的剧烈竞争以及快速多变的工作,生活节奏,客观上对年轻父母的亲子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这时,隔代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代偿,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年轻父母,使他们更专注于工作和事业,这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正所谓“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距”,祖辈往往有着数十年的生活经验、长期的工作历程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其社会阅历、人生感悟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他们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等很有发言权,有利于发展孩子的社会性,从而加快社会化进程。
再者,在家庭中,不少祖辈脱离工作岗位后很不适应,心无所属,往往忧思成疾,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害。而隔代教育,不仅让老人享有天伦之乐,而且让老人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感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年轻其心态,健康其情绪,整个社会和家庭都蒙其利。
凡事皆有两面,隔代教育也不例外。我们在认识到隔代教育的积极意义时,还要看到它可能潜藏的一些弊端:
在情感和理智的把握上,容易重感情轻理智。祖辈对孙辈怀有强烈的感情,他们满脸慈爱,但缺乏理性思考。孙辈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都被认为是天真可爱的童稚真趣。他们对孙辈宽容有余、约束不足,助长了孙辈的依赖、懒惰、自私任性。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孙辈,往往不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情感,只求自己快乐,不考虑回报家庭或他人,只顾自己享受。这些性格缺陷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在活动和安静的把握上,容易重静轻动。祖辈一是担心环境安全,怕孩子有个闪失不好向子女交代;二是受旧时代的“好孩子”模式的思想束缚,认为安静、听话、整洁才是好孩子,不注意培养孩子的敢为性、自主性、创造性和拼搏精神;三是老年人精力有限,对体育运动兴趣较淡,致使有些孙辈的体能、独立生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较弱,竞争心、自信心下降、受挫应变能力不强。
与父母分离,亲情疏远。孩子长年累月地与父母分离,与祖辈形影相随,父母与子女的血肉亲情会淡化、疏远。孩子长大以后回到父母身边,由于缺乏情感交流的基础,父母要管教和约束孩子时,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变得冷漠、不听话,甚至反其道而行。[6]
处理隔代教育时,笔者认为,祖辈、父辈各安其位,各尽其职,协调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父辈家长切实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担负起主要的教子任务,做好“主教练”,切忌把子女一丢了事;而祖辈则尽力辅助,当好“助理教练”,既不包办代替,也不撒手不管,注意适度的分寸感,做到以父辈家长为主,祖辈家长为辅,双方紧密结合,形成强大合力,给孩子以全面、有力、完整的家教。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孩子是社会赋予每一对父母的责任,祖辈可以协助料理孙辈的生活和教育,但不能代替父母在家教中的主导作用,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所以,做父母的不可将孩子推给祖辈去教育,千万不能放弃亲自教育孩子的责任。

(三)父爱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在德育过程中,父母是子女最亲近、最直接并生活化的模仿对象,他们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不可替代的。因而,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严格的要求自己,处处以自己良好的品德和模范的行为为子女作出表率。 其中,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重视父亲在孩子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古已有之。这体现在“子不教,父之过。”这样一个教育观念中。在封建社会,一人犯法,父子连坐,甚至株连九族,《红楼梦》中,这也是宝玉受打的原因之一。由于与宝玉交友,蒋玉菡逃出忠顺王府;而忠顺王爷对此非常不满,责令长府官直接到贾府闹事。贾政对此十分敏感,立刻申斥宝玉:
“你在家不读书也罢了,怎么又做出这些无法无天的事来!那琪官现是忠顺王爷驾前承奉的人,你是何等草莽,无故引逗他出来,如今祸及于我。”
这话说得再明白不过,贾政认为宝玉做了“无法无天”的事,并且已经“祸及于我”得罪亲王,性质严重,后果可怕,所以贾政才坚决拒绝门客们的解劝,说什么“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意思是宝玉现在就竟敢冒犯王爷,将来说不定还会触犯君主,他下狠心要把宝玉着实打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免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使得他个人的生命前程、家族利益毁于一旦。由此,父亲在子女的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这所反映出的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角色,主要停留在归责层面,而现代的教育专家在此基础上研究发现,父亲对子女教育中有着许多不为众人所知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首先,父亲是子女的性别坐标。在孩子眼里,当他进入“性别辨认期”时,最早能分辨的便是自己的母亲和父亲。孩子将父亲所有行为特征视为一个男人所应具备的特征,以后出现的男性形象都会与最早获得的这一男性范例相比较。缺乏父爱的男孩较难在男性的自信与自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要他们学习自制和获得满足的技巧是比较困难的,而这些技巧在男孩长大时寻找友谊、获取学业和事业成功十分重要。父亲存在的积极意义对女孩的学业和职业成就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并且能使她们成年后与男性发展健康的关系。其次,父亲是孩子的EQ导师。父亲大多是通过游戏来影响孩子,如与孩子扭斗、呵痒、举高旋转……父亲这种带有粗野风格的玩闹,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学习情绪的重要途径。在游戏中孩子获得激烈的积极情绪体验;学习在情绪激昂时如何理解他人的暗示,懂得如何将自己的情绪控制保持在有利游戏开展的最理想状态。父亲的影响对孩子EQ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既可引发孩子的积极情绪,又可成为孩子出现消极情绪的导火索,因此,父亲对孩子情绪的及时处理、恰当疏导是非常重要的。第三,父亲是孩子智慧的启蒙者。女性富于感情,男性长于理智这种男女差别,使父母与孩子的亲子交往过程中教育内容、方法、手段有着一定的差别。一般来讲,父亲有较丰富的知识面、较强的动手能力、较深刻的理解与判断能力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些无不对开阔孩子的视野、发展认知能力与创造能力起着独特的作用。父母的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是开启孩子智慧的最佳条件。
经研究还发现,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如果能做倒以下几点,他对子女的教育将会很成功:能多分一些时间和孩子相处;不要在自己内心焦虑时骂人,即使盛怒时也不要出手打人,对子女不要有太高的期待,等待子女的成果时要有耐心,因为孩子不会一下子变好;孩子犯错时,不要表露灰心绝望,应该给予安慰;当孩子努力进取时,要能鼓励和给予奖赏;不要总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也要常常听听孩子的意见,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一下自己的作为;表达出父爱。[7]父亲,特别是中国的父亲更应该用各种方式表达和传递父爱,使孩子经常感到父亲那含蓄、内敛的爱和深厚的关心。显然,《红楼梦》中的父亲们都没有做到一点,他们的教育相应的也就是失败的教育。

(四)对孩子的教育要采取因材施教
贾政要宝玉“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许他再作诗作对,单只学习八股文章,背熟《四书》。而宝玉不愿读书,
“还提什么念书,我最厌这些道学话。更可笑的是八股文章,拿他诓功名混饭吃也罢了,还要说代圣贤立言。好些的,不过拿些经书凑搭凑搭还罢了;更有一种可笑的,肚子里原没有什么,东拉西扯,弄的牛鬼蛇神,还自以为博奥。这那里是阐发圣贤的道理。”
“在诗词上觉得很容易,在这个上头竟没头脑”。
的确,宝玉的诗、对深得众人的好评,清逸脱俗,贾政自己也暗自欣许。但为了所谓的“光宗耀祖”、“立身成名”,他压制宝玉的特长和爱好,因为正如他所说的,科举考试到底以写文章为主。因此逼迫宝玉学他深恶痛绝的八股文章,参加科举考试,以致于宝玉最后因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全部毁灭后,走上了出家这条不归路。这是由于贾政没有对宝玉进行因材施教而产生的教育恶果。
虽然宝玉厌恶读书,但贾代儒却能从宝玉的实际程度出发对他进行“因材施教”,使宝玉能在荒废学业数年,还能在短期内考取功名,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贾代儒告诉宝玉道:“今日头一天,早些放你家去罢。明日要讲书了。但是你又不是很愚夯的,明日我倒要你先讲一两章书我听,试试你近来的工课如何,我才晓得你到怎么个分儿上头。”
宝玉下学后,去见贾政。贾政道:“这早晚就下了学了么?师父给你定了工课没有?”宝玉道:“定了。早起理书,饭后写字,晌午讲书念文章。”
第二日,宝玉因昨儿发烧去晚了。代儒已经变着脸,说:“怪不得你老爷生气,说你没出息。第二天你就懒惰,这是什么时候才来!”到了下晚,代儒让宝玉讲“后生可畏”章和“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宝玉讲完后,代儒道:“我有句话问你:你既懂得圣人的话,为什么正犯着这两件病?我虽不在家中,你们老爷也不曾告诉我,其实你的毛病我却尽知的。做一个人,怎么不望长进?你这会儿正是‘后生可畏’的时候,‘有闻’‘不足畏’全在你自己做去了。我如今限你一个月,把念过的旧书全要理清,再念一个月文章。以后我要出题目叫你作文章了。如若懈怠,我是断乎不依的。自古道:‘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你好生记着我的话。”宝玉答应了,也只得天天按着功课干去。
在此,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在家庭教育和课堂教育中借鉴、学习。在《红楼梦》中,贾政其实可以与贾代儒一样,从宝玉的具体情况出发,对宝玉的前途及终生幸福作另外的规划,不必把宝玉在一根绳子上拴死。如在唐代就有李白凭借他的特有才能进入官场的例子。而近在清初,有些才高名盛的文人中,有的抗节不仕,入山隐居;有的写诗作文,孤高自赏。清政府为了笼络这些高人名士,特别开设博学鸿词科,下令京官与各省长官举荐学行皆优、文词卓越的贤人名士,一律定期入京,考诗、赋、策、论等,依其高下,授以官职。[8]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很多放弃科举正途的士人,通过这条终南捷径,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这种“政策”可以说历朝历代都有,那么从宝玉的实际情况,贾政完全可以从这方面出发考虑,让宝玉凭借其才能出人头地。
而在课堂教学中,贾代儒的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与做法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和操作方法。因材施教,用现代术语表达为: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教学对象、教学情境、教学条件的不同机智灵活的进行教学,以取得好的效果。它是由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过程的辨证发展特点决定的。 古代是个别教学,比较容易做到因材施教。而在现代班级上课的情况下,教师面向集体,要照顾大多数,在教学中就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个别特点。的确,在面向集体的条件下进行因材施教,难度也要大一些,对教师的要求也要高一些。然而,只要重视,并认真采取措施,不仅能做到因材施教,而且做得很好。
贾宝玉最后重新进入家塾时,贾代儒对他说:
“明日我倒要你先讲一两章书我听,试试你近来的工课如何,我才晓得你到怎么个分儿上头。”
由此可见,要进行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摸清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才智、体魄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特别是他们的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知识水平、能力发展以及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等情况。这是进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这首先就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方法、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是进行有效教学并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设计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身心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其次,在具体操作方面。要有针对性,要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到每个学生。“因材施教”,要“因材”,即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更主要的是要“施教”,要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以取得有效的成果。一般来说,在上课时,除了面向集体进行讲授外,在提问、朗读、复述以及各种课堂作业中,都可以按照不同学生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不同的作业,使每个学生的才智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挥。正如贾代儒对宝玉所采取的那样:
“我如今限你一个月,把念过的旧书全要理清,再念一个月文章。以后我要出题目叫你作文章了。”
在这方面,魏书生的教育教学艺术与贾代儒有些相似,是非常值得学习的。魏书生告诉学生:“学生上课听讲,一般来说,老师讲的都要听。但有时老师为了照顾后进学生,讲得浅了,重复的遍数多了,优秀的学生就大可不必再听。也有时,老师是讲给几个优秀的学生,供他们参加学科竞赛时用的知识,这样大部分学生又不必听。”魏书生的作文课针对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标准,实行“作文双轨制”:程度高一些的学生做命题作文,程度特别差的学生做“听写作文”——就是老师口头作文,学生听了记下来,重要的句子和词语,还念了一遍又一遍,有几个特别差的学生有生以来的第一篇作文就是这样产生的。慢慢地差生赶上来了,“双轨制”就变成“单轨制”了。这种看似简单的方法,实际上蕴含着高超的匠心和技巧,因为这对于这些在小学从没写过作文的学生来说,是他们刚好能够登上去的台阶,所以这是特别适合这几个特别差的学生的特别作文方式。这些差生等上了这一步台阶,当然有了攀登第二步台阶的愿望、能力和勇气,他们的作文能力一步一步地赶了上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贾代儒的因材施教是为了让宝玉及其他子弟都能考中科举,而在现代必须认识清楚的是:这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丰富多彩的个性。世界的丰富多彩,也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我们的祖国并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所以,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方法是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科学的教书育人方法,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采用的教书育人方法。

(五)“校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红楼梦》中,贾政对宝玉的教育很重视,这体现在他向贾代儒对宝玉的教学提了一定的要求、亲自送宝玉上学堂、向贾代儒介绍宝玉在家的情况等。这些举措其实就是我们现今比较提倡的“校访”。在这里他为我们现代家长做出了典范:
李贵回说:“哥儿已念到《诗经》了。”贾政因说道:“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偷铃,哄人而已。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李贵忙答应“是”,见贾政无话,方退出去。
遂叫李贵来,说:“明儿一早,传焙茗跟了宝玉去收拾应念的书籍,一齐拿过来我看看,亲自送他到家学里去。”
贾政道:“我今日自己送他来,因要求托一番。这孩子年纪也不小了,到底要学个成人的举业,才是终身立身成名之事。如今他在家中只是和些孩子们混闹,虽懂得几句诗词,也是胡诌乱道的;就是好了,也不过是风云月露,与一生的正事毫无关涉。目今只求叫他读书、讲书、作文章。倘或不听教训,还求太爷管教管教他,才不至于有名无实的白耽误他的一世。”
许多家长认为老师家访是理所当然的,从来不去学校与老师交流看法和意见。其实,家长也是教育者,家长去学校进行“校访”同样重要。[9]家长可以通过“校访”了解学校教育新的观念、做法、形式等,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校访”还可以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的状况,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校访”是保持家校沟通的重要手段。
 “校访”既是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学习成绩的手段,也是家长与老师交流教育经验的好机会。但家长在“校访”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适当校访并目的明确。家长校访时,最好事先有约定,并要准备充分,和教师交
流时有话可说,针对性强,避免无的放失。可先将你想了解的情况简单罗列一下,有必要的话可写在纸上。与教师沟通时要力戒浮躁、激动等情绪的发生,不了解、不理解、难接受的问题应冷静对待,以求最佳处理措施,切勿冲动、感情用事。
2、 要开诚布公,实事求是。在与教师个别交流时,尽可能将自己在家教中遇到的问
题向教师咨询,不要一味地只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要扩大与教师交流的内容。
3、 要充分信任老师。对老师的教学或管教不满意,不宜直接对老师勿礼或攻击,而
应用委婉的态度向老师建议,或通过校长、主任,请老师改进。

    总而言之,无论是《红楼梦》家庭中的父母还是现代家庭中的父母,孩子的教育责任都应由父亲承担。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家长有必要进行“校访”。孩子的教育目标上,对孩子教什么、怎么教,把他们塑造成怎样一个人,古今的父母都有共通点。他们重视孩子的前途、功名盛于一切,轻视对孩子道德方面的教育,殊不知“成人”与“成才”是辨证统一的,一个人在学业上的缺陷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在品德、人格上得缺陷倒可以贻害一辈子,甚至毁掉他的生命。再者他们往往把孩子当成实现他们自己愿望的工具和手段,忽视了孩子作为一个人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和发展方向,家长们应该针对他们的程度和特长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不应为了所谓的“光宗耀祖”、“光耀门楣”而扼杀他们的才能,否则就会如贾宝玉,即使中举,完成了“振兴家门”的使命,但最后,还是因为所有的希望和寄托都破灭了而走上了出家的不归路。这样的教育只能说是失败的教育,我们应引以为鉴,对孩子设置合理的教育目标,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以培养他们成为优秀的人才,实现最终的教育理想。
注  释: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辽宁《清史简编》编写组,清史通编[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291-363
[3]胡文彬,中国封建贵族世家盛衰的透视(试论〈红楼梦〉的真面目)[J].红楼梦研究双月刊,1986年(2):54-61
[4]叶立群,家庭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08-109
[5]吴若梅,青春期性安全教育[J].家庭教育导读,2005年(6):36
[6]赵忠心,家庭教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9.152-156
[7]丁志凌、孙琼立,教育方法[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216-217
[8]辽宁《清史简编》编写组,清史通编[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291-363
[9]周莉,家长不妨去”校访”[J].家庭教育导读,2005年(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