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漫游技能图标补丁:“仁道”与“人道”是不是一码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44:16


   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仁道”可谓“人间第一正道”,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仁居首。孔子的“仁道”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年,其间也出现了各种丰富的解释。乃至今日,有些词条把“仁道”与“人道”合并同类项,标明二者“相通”。

 

   孔子的“仁道”内涵到底是什么?“仁道”与“人道”是不是一码事?不搞清这个问题,中国文化恐难道“长进”。

 

  何谓“仁”?关于“仁”,孔子给出的解释是“爱人”。《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说文》的解释与孔子大同小异,“ 仁,亲也”。

    根据这两家“权威”解词,“仁”为“亲爱”之意。如果再具体一点,从“仁”这个象形文字拆解,“仁”是指“两个人相互亲近关爱”。这里,有《春初·元命苞》的望文生义: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

  而《礼记·经解》给出的拆解更贴谱:上下相亲谓之仁。

   “上下相亲”——我以为这应该是孔子心目中“仁道”的“正解”。

 

    平心而论,“仁道”的出发点没什么不好,即便在现代文明社会,“两个人相互亲近关爱”也是良俗美德。问题不出在“相亲”,而出在“上下”。“仁”中两人,一大一小,有高有低,上下有别,谈不上平等。


  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显然熟知的是“仁道”而不是“人道”。 他们真正熟悉“人道”这个词应该是在近代甚至更以后。

  从哲学角度上讲,“人道主义”是个舶来品,它始自15世纪西方文艺复兴。这里的“人道”与“人文”一脉相承,其精神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权,倡导个性解放。“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这是文艺复兴三剑客、意大利人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喊出的响亮口号。

  到了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三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从哲学的角度把人道主义系统化,理论化,六字以敝之:“自由、平等、博爱”。伏尔泰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卢梭的“主权在民”,将“人道主义”推上“立制”高度。

 

   作为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产物,人道主义的正解是“自由、平等、博爱”。“仁道”与“人道”的区别,不在“博爱”,而在“平等”。中国古代圣贤也强调“亲而不可不广者。”关键在于这种“爱”是建立在什么社会基础之上以及用什么手段来实现。


  关于实现“仁”的手段,孔子给出的答案是“克己复礼”。克什么“己”、复什么“礼”;“己”为君主,“礼”为周礼。可见,“仁道”是中国由奴隶制转型封建制时期的道德指南,是道德家孔子对“君与臣”、“子与父”、以及“夫与妻”的伦理总结。与中国“仁道”连体的,是中国的封建君主制。

  历史与制度的局限,孔子只能把“仁道”定位为“上级对下级发善心”,君主对臣民发善心。这种善心凭的是君主“自觉”、道德自律,克己复礼,并没有制度制约,所以没有任何保障。

 

   对于下级,受教孔子“仁道”人,是“被训化的奴”,而“非平等的人”。儒家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三纲”无“人”,“五常”无“勇”。所谓“仁道”,中国封建君主后来心领神会,那是圣人为他们“做稳奴隶主”着想,被此洗脑的人,不会“犯上作乱”。

 

   中国过去的词汇,虽然很早也出现过“人道”一词,譬如礼记丧服小记云:“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人道之大者也。”。但这里的“人道”,其实是“仁道”的通假,与货真价实的“人道”相去甚远,甚至南辕北辙。至于孟子所言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更与自由平等的“人道主义”搭不上界。


   将“仁道”与“人道”划到治国当中,体现的也是两种泾渭分明的“政”。中国封建君主制,“仁政”是为主打的价值体系。儒教“仁政”虽有“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教,但它配合的是君主专制,孰轻孰重,一切掌握在皇帝手里,其本质却还是“君为重”——“天子”权威大于一切。
    而西哲的“人道”,对应的是民主宪政。它的价值体制是卢梭倡导的“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宪政的本质是民政,仁政的本质是君政。卢梭的“宪政”是为民众服务的,而孔子“仁政”则是为君主服务。这种“仁政”的本质,主权在君不在民,所以既不能限制君主“不仁”,也不会使国民成为“大写的人”。

    

   至此可见,“仁道”与“人道”完全是两码事,就如追求“王法”、“为帝王做杀人刀”的中国法家、与“人人平等”的现代法治是两码事一样。

点击  鼠标
你会惊喜

视听盛宴


100道素菜

金玉良言
实用英语
相声小品

天籁之音

高清电影

一丝不挂

成人频道

青春少

时尚美女

标致美人

邻家女孩

美女吻你

美女脱衣

书房音乐

人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