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河 歌词赏析: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20:16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更是推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所必须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当今纷繁复杂的时代中稳步推进,必须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进行深层次解读,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视和反思客观差距,多维度思考发展路径。

  一、科学发展观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科学发展观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众多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严密的内在逻辑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对经济发展和物质文明建设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多次强调这一重要作用。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人民正确的思想道德武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2003年胡锦涛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讲话中指出:“经济发展决定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但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也会反过来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产生决定性作用。”2004年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胡锦涛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科学发展观中的诸多论述都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应有地位,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所能够发挥的激励、保证和导向作用。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多层涵义: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人作为目的而非手段出现,摆脱了以往单纯强调个体责任和义务的异化状态,开始注重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和谐统一;其次,尊重个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发展规律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本前提,教育主体应关注人的差异性、层次性和多样性,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再次,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个体主动性和创造性是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持续动力。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其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则更加明晰了教育重点:首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保证发展方向,开发人才潜能,实现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其次,普及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实现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再次,加快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人的精神生活品位提升,实现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深刻认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这一基本要求作为重要原则,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确立为处理各种矛盾冲突的法则或准绳。全面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促进人们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又要关注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发展;既要做好普通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又要做好领导干部、青年群体、农民工、妇女、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处理好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掌控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平衡点。可持续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起既立足当前又能着眼长远,保证工作持续发展的领导体制和教育机制,避免“头痛医头”、“治标不治本”的错误。

  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统筹兼顾是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处理教育者的利益和教育对象的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善于从各方利益的结合点上寻找教育契机;正确选择传统教育途径或现代教育方式、隐性教育或显性教育、理论教育或实践教育、外在教育和自我教育。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才能实现主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正确反映教育对象的内在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与科学发展观要求存在差距

  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更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原则方法、新的目标任务、新的评价标准。但反观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却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存在不小差距。

  1、理论研究方面

  理论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门学科的基石。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理论研究的发展进一步确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独立性,成为该学科走向成熟和完善的理性表征,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的部分问题也日渐显现。

  从宏观纬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不平衡。首先,基础性研究较强,应用性研究较弱。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发展迅速,理论深度和高度都达到一定水准,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占据重要一席;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性研究仍处于低水平和重复性阶段,像教育部思政司组织高校开展的师生思想状况滚动调查、郑永廷教授主持的《关于宗教、迷信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与对策研究》等优秀的实证性研究成果可谓凤毛麟角。应用性研究的薄弱使基础性研究缺乏现实论证和成长根基,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认知理论研究较多,非智力因素研究较少。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等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理论研究较为热门,而情感、意志、动机、需要等发挥着导向、维持和强化作用的非智力因素却处于研究领域的边缘位置。上述问题是目前大量存在知行分离现象的重要原因。

  从微观纬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畴运用不规范。个别研究者缺乏严谨的学术品格,常常根据个人经验来揣测概念和范畴的意思,混用、乱用相似概念的情况屡见不鲜;有的研究者刻意求新,脱离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语词去盲目扩张研究边界,移植、拼接、组合多学科的名词术语,甚至倾向于用其他学科的话语体系来取代本学科的概念范畴。

  2、学科建设领域

  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平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6年1月新增一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至此,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共有博士点66个,硕士点253个,本科点约300个。学科点的跨越式发展令人欣喜,但同时也凸显出新的矛盾和问题。

  首先,学科替代现象严重。部分高校虽有思想政治教育学位点,却没有该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实力,学科建设的立足点出现偏移,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历史学、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存在严重交叉、边界不清,基础理论研究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更有甚者则是借思想政治教育学位点之名发展其他文科专业,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已经明显超出了本学科的范围,教师研究的并非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问题,培养的学生也缺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功底和知识结构。学科替代现象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并有可能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立属性受到质疑。

  其次,学术成果数量多但质量良莠不齐。思想政治教育类论文的数量庞大,在众多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中位居前列,但能够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或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的好论文并不多,高质量论文的比例偏低。另一方面,许多具有博士点、硕士点的高校都组织力量编写或修订专业课教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材可谓“百花齐放”,但部分教材学术观点陈旧、理论深度欠缺,对学科发展有弊无利;而能够反映学科动态、展现前沿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专著相对偏少,许多理论问题往往只见一家之言而缺乏广泛的学术争鸣。

  再次,学科队伍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在学位点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科研人员却没能按比例增加,许多高校缺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教学任务往往只能由相近学科的教师承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后备人才的培养。此外,一些高校为了加强学科建设实力,大量引进其他领域的学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导师甚至学科带头人,降低了遴选导师的学术背景、科研成果及其研究方向等要求。这种做法固然可以起到资源整合的作用,但其急功近利性也遏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3、实际工作层面

  实际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也是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归宿。在国际政治经济势力相互博弈、东西方文化交融激荡、各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不断面临新情况、新挑战,工作难度也日益加大,实际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被忽略。在实际工作中常有这种情况,许多思想政治教育者虽然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认真组织和开展了教育活动,却无法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由若干不同属性的个体组成的,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层次、兴趣爱好都不尽相同,如果不关注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内在发展诉求,就不能立足于他们的个性特点和成长规律来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此外,实际工作中通常只强调教育者的主导性,忽略了教育对象在活动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和创造潜力。主客体之间无法构筑起平等、民主的交互关系,教育合力的形成基础严重缺失。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得不到教育对象认可,教育过程又不能解决对象的现实困惑时,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差就在所难免了。

  其次,长效机制尚不成熟。现有机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呈现出短期性和反复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动力机制方面,许多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动力不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物质待遇差、发展机会少、社会地位低的多重困境无心工作,教育对象无法明确意识到内在教育需求却又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启发。反馈机制方面,部分单位缺乏信息反馈的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信息传递时间长、准确度差,甚至出现“报喜不报忧”的片面反馈现象。保障机制方面,一些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徒有其名,用于场所建设、多媒体设备维护、网络更新、社会实践活动和队伍建设费用严重缺乏。评估机制方面,有些单位评估意识不到位,评估对象不明确,评估标准不统一,评估方法不科学,致使最终的评估结果起不到应有作用。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深化理论研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指导

  首先,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理论研究并不是为了理论而去做研究,而是为了指导现实工作,满足国家和人民的实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其理论研究必然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社会的前进方向,聚焦国家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理论研究要关注人们在就业、求学、医疗、社会保障、治安等民生热点中出现的思想问题,探索解答困惑、解决矛盾、应对冲突的最新理论成果,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备鲜明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和群众特色。

  其次,夯实理论根基,完善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是该学科存在和发展的标志,深化理论研究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和科学化的必经之路。为此,应努力实现理论的深度拓展和广度延伸。一是纵向推进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如进一步回答学科性质、学科定位、理论基础、体系建构等问题,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规律、价值、结构、目的、载体,继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环境论、管理论、主体论、主导论等。二是开展新兴课题的研究,如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学、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以及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教训研究等。

  再次,保持学术品格,严谨治学态度。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征决定了研究者必须具备学术品德,只有自身行为端正才有教育他人遵守学术道德的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必须具有扎实宽广的理论素养、历史知识、洞察现实等专业功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只有以高度的理论责任感明晰本学科的基本概念、范畴和话语体系,加强理论研究、锤炼学术功底,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贡献青春力量、创造学术辉煌。

  2、加强学科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

  首先,明确学科定位,强化学科意识。一个学科要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定位。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同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既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哲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综合性,更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具有学科自豪感和自信心,坚持种好自己的地而不是乱耕人家的田,立足于本学科的基础去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理论的优势,合理地开展学科交叉和融通。

  其次,充实学科队伍,培养后备人才。各高等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青年教师和后备人才的培养,也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位点建设科学设置研究方向、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才开发、以人才成长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开发的协调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也要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高校辅导员。1999年,国家启动了“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培养工作;2006年和2007年,教育部持续开展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培训班;2008年,教育部启动了高校辅导员攻读博士学位计划,全国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开始招生,取得了可喜成绩和显著效果。此外,学科队伍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应加大实践教育力度,运用学科考察、社会调研、专业实习等形式增长实际工作阅历,便于他们更好地总结实践经验。

  3、拓展实际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人为本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着力点。胡锦涛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伟大目标引导人民,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人民,用中华民族奋勇抗争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鞭策人民。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做到尊重教育对象的独立人格、合法权利和创造精神,理解他们的客观意愿和现实困难,关心其思想动态和行为发展,帮助他们澄清思想疑惑、保持心理健康、丰富精神生活。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和方法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人民,建设起和谐互助的主客体关系,实现教育主客体的共同进步和全面发展。

  其次,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加快机制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沿着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稳定有序的发展轨道持续运行。一是建立精神和物质双驱动模式的动力机制,从精神驱动入手将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需求统一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上来,并尽力解决教育对象的实际困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生活待遇、岗位晋升、职称评定等问题。二是形成全面、准确、及时、通畅的双向反馈机制,设置专人负责机制的运行,保证“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传递过程中的真实和完整,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力依据。三是构筑各部门齐抓共管的保障机制,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础设施有足够而稳定的资金来源,在社会共建基础上逐步形成和谐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四是探索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对工作人员、工作对象、工作机构和工作环境,尤其是工作效果和工作过程进行评价。(作者:中国政研会、中宣部政研所特约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教授王树荫;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生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