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分省地图册:官场饭局名堂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12:43:09
官场饭局名堂多作者:cnmishu    文章来源:中文秘书网    点击数:30    更新时间:2010-6-5

  一天,陈教授因公到某市出差,见到多年的老同学唐经理。
  晚上,唐经理为老同学接风洗尘,邀请李科长(某局某科科长)、曾主任(某局办公室主任)、王秘书(市某领导秘书)、张局长(市辖区某局局长)、李局长(市某局副局长)作陪。
  
  官本位的反映
  
  唐经理与陈教授提前到酒店,过了6时30分的约定时间,6时35分,李科长到达;6时42分,曾主任到达;6时50分,张局长到达;7时02分,李局长到达;7时13分,王秘书最后到达。
  官员迟到,是偶然还是巧合?
  有的官员事情比较多,迟到一点,无可厚非。5名官员都迟到,恐怕就不是那么简单。官员迟到,其实是在摆谱。
  请吃饭的是生意人,在官员面前,处于弱势地位。官员不摆摆谱,似乎难以体现尊贵的身份。
  所以,官员迟到是一种常态,科长迟到几分钟,局长迟到半个多小时,权力越大的官,迟到时间越久。唐经理要等官员,官员也要等,只是小官等大官,权力小的科长,要等权力大的局长,局长要等更大的官。权力分三六九等,位低者只有等的份,“等上级”是一条重要的官场原则,以权力大小为依据,似乎天经地义。
  表面看来,秘书最后一个到,是对“到场顺序是权力大小的反映”这一规则的颠覆,事实上,“近水楼台先得月”,领导的权力,容易延伸到秘书这里。作为市领导的身边人,王秘书在该市拥有的政治资源,不比其他在场官员少,“宰相家人七品官”,在该市,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科长、局长办不好的事。王秘书有可能办好。
  
  称呼是面子游戏
  
  鲁迅先生说:“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中国人爱面子,甚至死要面子,往往“打肿脸充胖子”,做人处世,最忌抹面子。“与某某领导一起用餐”,对于唐经理而言,本身就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
  宾客称副教授为教授,经理为老总,副局长为局长,虽然“副”说起来有点拗口,称呼中变“副”为正,符合日常生活习惯,当然,也有“转正”的期待。更是一种有面子的称谓。
  “人要脸,树要皮”,面子和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声望息息相关,“正”比“副”更有面子,于是,“你给我面子,我给你面子”,大家互相给面子。
  
  无酒不成宴
  
  没有酒的饭局,说不上是真正的饭局,在饭局中,没有哪样东西比酒更重要。以酒助兴,借酒消愁,酒还化解官员个人之间的恩怨。“一杯泯恩怨”,我敬你,你敬我,“酒肉穿肠过,交情心中留”,喝了酒,大家的感情自然也就会升温。
  
  酒的档次
  
  饭局中的每个人(不包括陈教授),在当地,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酒的档次太低不行。浏阳河、金六福这种档次的酒,在农村,可以说是高档酒,在官员的眼里,上不了台面。档次太高也不行,毕竟有教授在场,担心老同学不习惯,此外,一些名酒价钱太高,也没有这个必要,最终要了两瓶52度的茅台酒和1瓶葡萄酒。
  
  敬酒
  
  在现代社会,权力无孔不入,敬酒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充满权力的音符,敬酒后面隐藏权力崇拜。敬酒前,大家齐举杯,相互碰杯,每个人都念念有词,谁也不知道其他人说了什么,只是象征性地喝一口。
  唐经理首先向王秘书敬酒,其次敬局长,最后敬曾主任和李科长;李科长首先向王秘书敬酒,其次敬两个局长,最后敬曾主任;两个局长也向王秘书敬酒,但是,没有向李科长和曾主任敬酒;王秘书回敬两个局长的酒,也没有向李科长和曾主任敬酒。
  5名官员都向唐经理敬酒。毕竟是唐经理请客,在一起吃饭,私人感情或多或少还是有的。
  5名官员都向陈教授敬酒。陈教授不是没有敬酒的经验,与官员在一起,有点不适应,其他的政府官员敬酒后,他意识到自己应该“入乡随俗”。他首先回敬王秘书,其次是两个局长,最后是曾主任、李科长,敬酒的顺序与其他官员完全吻合,不愧是学者,一学就会。
  其实,敬酒的规则简单,无权者敬有权者,权小者敬权大者。不是每个人天生就会敬酒,经历几次,自然而然就会了,关键在于有没有资格“入局”。
  
  酒量
  
  在官场,饭局很多,不喝酒的人,很难在官场生存,仅仅喝酒是不够的,还要有酒量。喝完两瓶白酒,也没有什么醉意。看来,官员“喝白酒一斤两斤不醉”,并非言过其实。难怪有的领导认为,“酒场就是战场,酒风就是作风,酒量就是胆量,酒瓶就是水平”。把会喝酒、酒量大,作为选拔干部的一个标准,“喝得满地爬,这样的干部要提拔”,而不理会是否“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
  
  土豆胜过山珍
  
  官员的饭局多,应酬多,哪个酒店有什么特色菜,厨师的手艺怎么样,了如指掌。
  “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一些生意人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曾主任喜欢吃狗肉,李局长喜欢吃燕窝,王秘书喜欢吃红薯、土豆,谁喜欢吃酸味,谁喜欢吃辣味,谁喜欢吃甜味,唐经理心里有一本账。
  一起吃饭的次数多了,连谁喜欢吃什么这点本事都没有,怎么可能与官员“称兄道弟”?官员没有到酒店前,唐经理把菜点好了。当然,邀请这些官员时,唐经理不会忘记与他们说,“这有您喜欢吃的菜”。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生意人抓住官员的饮食爱好这个“软肋”,“吃别人的嘴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官员迟早要为嘴巴付出代价。
  一个官员喜欢吃土豆,不是土豆营养成分高,有治疗习惯性便秘和预防血压、胆固醇增高等功效,原因在于,他吃腻了山珍海味。
  山珍海味吃多了,就不是山珍海味,土豆反而成了佳肴。土豆更是农村原汁原味农产品的代名词。要是让官员连续吃几天土豆,谁还会说土豆的味道好呢?
  
  说话的双重角色
  
  一方面,官员表现出普通人粗俗的一面,言语中充斥粗话、脏话、笑话;另一方面,官员就是官员,官员话官场,小心翼翼,点到为止。
  官员也是人,有时在吃饭喝酒过程中粗话、脏话连篇,因为光有吃有喝是不够的,还要喝得痛快,笑话是酒桌上的调味品,有的人说起黄色笑话来口无遮拦,这样,酒桌上的气氛就活跃了。
  官员在一起,交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提到一些与官场有关的人和事。如“某某的普通话说不标准,一口地方腔,写文章也不行,在单位里竟然做一把手”,“某某领导最近怎么样怎么样”,“谁是谁的人”,“谁有可能被提拔”。尽管大家都是熟人,还算“信得过”,但是,几个官员说话时,都很注意分寸,知道哪些事可以说,说到什么程度,哪些事不能说,不该说。对不能说的,坚决不说,大家点到为止,反正都是官场中人,大家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