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炅电话号码是多少:小小说鉴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6:04:43

小小说鉴赏

 环境

 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第一句话写天气突然放晴,气候转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洗澡作铺垫。

  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写天空中的鸟自由地飞翔,烘托了主人公热爱、追求自由的情感。

  ③衬托主题。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自然环境描写突显出大自然的美丽可爱,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可恶。

  ④渲染气氛 。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恐怖的环境,渲染了夏瑜就义前的悲凉气氛。

 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描写的作用。如《药》写士兵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人物用的是洋钱等,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再如《孔乙己》中写长衫帮、短衣帮的喝酒方式,揭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为孔乙己的出场作了铺垫。

情节

 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如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父亲以子为傲-----父亲听到儿子死讯----父亲决定拍卖儿子的肖像画-----没人愿买------可得到全部珍品。这样安排,既有戏剧性,又体现父亲对儿子的至爱。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如《睡美人》,开头说女A角失踪,制造悬念,结尾写她在观众席上鼓掌,揭穿谜底,使事故情节完整,又表现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主题。又如《雪夜》开头结尾都写雪花飘舞,渲染凄凉气氛,暗示了人物命运。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如《书法家》。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3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睡美人》中的导演、《故乡》中的等。

 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

    07海南调研题《界河》:前面写天气放晴、春光明媚,体现了他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关注和向往。随着情节的发展,他发现了敌人,便飞速向岸边游回,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瞄准,表现了他十分机警,反应快捷的性格;但情节发展到最后,他却被对方打死,这是因为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从而写出了他心地善良,向往和平,有人性的品格。(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

 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

    如《睡美人》: A角失踪后,导演在没有办法之余,只好让女B角上台演出,令导演惊讶的是, B角与男A角的搭档天衣无缝。通过这些情节的描写,提出了如何去发现人才、评价人才、使用人才的社会问题。

        (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

小说常用的开头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如《睡美人》。小说一开头就说女A角失踪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女A角为什么突然失踪呢?从而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因为女A角的突然失踪,才有下文女B角的上台演出。

③突出人物形象。女A角故意失踪,是为了让贤,从而表现了女A角善于发现人才、想方设法使用人才的美好心灵。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女A角故意失踪的故事,告诉人们要了解、重用现实生活中的睡美人。

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小说的结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07海南调研题《界河》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广东卷模拟一(贾平凹)〈羊事〉。《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主人公意外被打死,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主人公意外被打死的悲剧性结局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

再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07海南调研题《界河》:如果去掉结尾有什么作用?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如:

                       书法家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到:请再写几个。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

    分析:书法家在省略号中结束全篇,但是可以看出这位书法家并非真正的书法家,讽刺了当今官场的一些丑陋现象。它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人物

小说的人物形象
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07海南调研题《界河》,写天空中的鸟自由地飞翔,刻画了主人公热爱、追求自由的情感。
2、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07海南调研题《界河》:前面写天气放晴、春光明媚,体现了他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关注和向往。随着情节的发展,他发现了敌人,便飞速向岸边游回,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瞄准,表现了他十分机警,反应快捷的性格;但情节发展到最后,他却被对方打死,这是因为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从而写出了他心地善良,向往和平,有人性的品格。

3、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①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所做的事);④抓神情;⑤抓心理;⑥抓人物之间的关系。

 4、人物形象表述的方法:《睡美人》:女主人公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她有丰富的经验、精湛的演技,能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通人物过形象的塑造,告诉人们要去发现、使用生活中的睡美人。

      (答题思路: 是一个怎样的人+ 性格、品质特征+ 形象的意义 )

5、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①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如:

《睡美人》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高尚品质。如第56自然段,描写了女B角雍容的舞步、潇洒的舞姿,以及与男A角的搭档天衣无缝,(正面)衬托了女主人公善于发现人才,敢于使用人才的美好心灵。(以人衬人)

《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美好、纯洁的心灵。(以景衬人)

小说的语言(有表现力、感染力)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

 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

 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小说的主题(写作目的)

  1、主题的评价:以小见大,立意深远。

  2、归纳主题的方法

  ①抓人物形象;②抓情节发展; ③抓写作背景。如:

《孔乙己》:通过对断腿前后的孔乙己遭遇的描写(情节),刻画了受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形象),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200米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大约3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没有能再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愤愤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这是一场噩梦。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遭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记。

    他时而仰泳,时而蛙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

    左右两岸,鸟儿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在30米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也飞速向岸边游回。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

    *他举起枪,瞄准。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20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选自《外国小说选》)

    1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    )(    )(4)

    A.本小说情节有张有弛,叙述、描写穿插自如,刻画了一个血肉丰满、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风格独特清新。

    B.有了明确的禁令,士兵们还是下河洗澡,这说明部队的管理不严。本文主要就是讲战争与纪律的问题。

    C.本文的情节安排极富匠心,环环相扣,如“他”抓树干、打喷嚏与咒骂等都自然而巧妙地引出后面的情节。

    D.开头用了两段写三个士兵游泳死去,语言拖沓,若改用一句话说已有三人下河并被打死,表达效果会更好。

    E.作者深知对比、拟人等手法有良好的表达效果,因而在小说中多次使用,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12、作品中画线文字看似“闲笔”,实为妙笔。简析这些文字对表现主题的作用。(6)

    13、加“*”文段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

    1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震撼人心;也有人说,去掉结尾一段更耐人寻味。哪一种结尾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9)

11BD(B,本文的主旨不是反映部队的管理及纪律问题,而是诅咒战争对人性的摧残。D,原文采用的是层层铺垫、相互映衬的手法,并不拖沓,这样表述使主题更加突出,比概括叙述好得多。)

    12.这些文字起着一种有力的反衬作用。①巧妙地反映出主人公对外在景物的关注,映射出“他”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关注和向往。②凸显出大自然的美丽可爱,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可恶。③写战争悖逆人性。在这美好的时节,在这美丽诱人的地方,士兵对小河的亲近竟是以付出宝贵的生命为代价的。

    13.形象特点:①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十分关注、充满向往。②心地善良,有人性的美。对战争的残酷与扼杀人性有反感情绪。⑧十分机警,反应快捷。

    14.①保留现有结尾:从结构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陡然生出波澜,情节出现撞击心灵的高潮,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悲剧性的结尾与前面所描写的美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艺术上强烈的感染力。从主题上看,悲剧性的结局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

    ②去掉现有结尾: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2004年北京春季高考小说

雁阵

  狗娃冷冷地瞅着驼爷颠儿颠儿地晃来,双眼就变成两柄利剑。

  他来了,他还算是条汉子!

  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朋的镜子。狗娃分明感到,袖子里的刀已急不可耐蠢蠢欲动了。

  驼爷在狗娃面前驻了足。许是走得急了些,额上竟排满了豆大的汗粒。

  好天!驼爷歪起头,不无吃力地瞅着蓝空的日头。

  狗娃没料到驼爷此刻还有雅兴评论天气的好坏,心就有些发躁。你果真来了!狗娃咬牙切齿,恶狠狠地吐出一句。

  哪能不来呢?驼爷说,驼爷的厚嘴唇一个劲儿地抿动,一接到你的信,我的心便踏实了。你总算出来了,且在城里找了份工作,这比啥都好!

  这个老狐狸,嘴倒甜!行啊你,把我整进大牢里一呆就是五年,我狗娃真该好好报答报答你!

  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你也真够狠的,一夜间毁了那么一大片林子。驼爷把目光撒向湖畔,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驼爷喃喃着。驼爷是个护林员。

  哼!狗娃重重射出一口浓痰,蓦地从袖管里抽出那把长刀。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

  嗬嗬嗬,驼爷笑了,笑得极坦然:好歹当过兵,打过仗,啥家伙没见识过?

  狗娃一愣,顿觉眼前这个驼背老人很有些不好对付,但还是大声吼道:你就不怕我一刀捅死你?

  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

  怎么会是这样?其实,狗娃也没打算把驼爷咋样。狗娃只想让驼爷跪在地上求饶,然后狠狠地踢他一脚,再骂一句:滚吧,爷不跟你一般见识,你这条老狗!可事情发展得令狗娃不知所措了。

  咿呀!驼爷扔掉烟头,又歪起脖子看天。狗娃也扬起了头。

  雁阵。一群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徐徐地朝南飞去。太阳赤灿灿,雁阵渐渐地融进那耀眼的光芒里。一首生命的诗,在蓝空中吟唱。

  他呆了。他也呆了。

  手中的刀陡地落到了地上。狗娃拾起刀,看了看,用力抛进湖里。沿着来路,狗娃大步而去。

  狗娃!驼爷喊道,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

  狗娃没回头。不混出个人样来,绝不见爹娘!狗娃的双眼溢满浊泪。

  19.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狗娃是个报复心极重的人,在监狱中被关五年,仍然不思悔改,出狱后第一件事就是找驼爷报复。

  B急不可耐蠢蠢欲动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这些描写,渲染了狗娃急于报复的心理。

  C面对排成人字形的雁阵,驼爷和狗娃蓦地都呆了,这一描写暗示两人间的冲突得到了解决。

  D驼爷及时提醒狗娃莫忘爹娘,终于使狗娃幡然醒悟,认识到生命价值,且决心要混出个人样来。

  E这篇小说反映了护林工作的艰巨,说明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还必须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答案】BC

  【分析】本题BC两项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其他三项考查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

  A项的错误在于狗娃出狱后第一件事就是找驼爷报复的说法与原文你总算出来了,且在城里找了份工作,这比啥都好的表述矛盾。B项正确,刀急不可耐蠢蠢欲动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这些描写确实渲染、烘托了狗娃的报仇心切和对驼爷的恨之入骨。C项正确,他呆了。他也呆了这一描写暗示了两人间冲突的转机,于是狗娃手中的刀陡地落到了地上。说明了冲突的化解。D项的错误很明显,狗娃面对排成人字形的雁阵时幡然醒悟,而驼爷的提醒是在狗娃醒悟之后。E项对文章中心思想内容的理解上出现错误。本文主要是为表现人性这一主题,而非说明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还必须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20.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的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

  【答案】

  ①忠于职守(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

  ②面对威胁不退缩(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

  ③坦荡、自信(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

  ④关心他人(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

  ⑤对像狗娃这样犯过罪的人也并不丧失信心(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等。)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以及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

  从全文来看,作者每一次对驼爷神态、动作或语言的着墨无不为刻画这一人物形象服务。例如“‘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表明了他的坦荡、自信。因此,本题的答案相对比较灵活。但需要注意的是,某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驼爷某种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

  21.“雁阵的含义是什么?它的出现对本文主题的表现和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答案】雁阵象征人的价值无比崇高,是表现人性的主题、促使狗娃人性复苏的重要形象;

  它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主题的表现由隐而显;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矛盾冲突。

  【分析】本题考查了对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理解、对文章思路的把握和对文章中心的概括。

  文中雁阵的作用极为重要。正是那一群排成人字形的大雁使他呆了。他也呆了,故事情节出现转折,狗娃心中的仇恨随雁阵的徐徐南飞而烟消云散。再结合文中的提示性语句一首生命的诗,在蓝空中吟唱雁阵使狗娃人性得以复苏,主题自然而然地凸现出来,雁阵的象征含义不言而喻。

  22.除了雁阵,本文还有哪些自然景物描写?这些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朋的镜子;蓝空的日头。

  ①空阔无人的野地,增加紧张氛围,使矛盾冲突更尖锐。

  ②晚秋时节,蓝天丽日的描写,突出雁阵的象征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同是晚秋的景物,因故事情节、人物的心情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小说开头,当满腔仇恨的狗娃与颠儿颠儿地晃来的驼爷相遇时,矛盾冲突就此展开,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静得仿佛只能听见狗娃急促的心跳,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对太阳赤灿灿蓝空的描写标志着矛盾冲突的晴朗化,反映了狗娃的醒悟即人性的复苏,更加突出了雁阵的象征意义。

 “认识自我
⑴一个雨夜,赛艾姆坐在书房的书架前,开始翻阅起旧书。他叼着支土耳其大雪茄,厚厚的嘴唇不时喷涌出一阵烟雾。柏拉图记录的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关于认识自我的一段对话引起了赛艾姆的注意……赛艾姆掩卷深思,心中油然漾起一种对东西方哲人圣贤敬佩的感情。

认识你自己。他嘟囔着苏格拉底这句名言,猛地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展开双臂大声叹道,对!我必须要认识自我,洞察自己那秘密的心灵,这样我就抛脱了一切疑惧和不安,从我物质的人中找出我精神的人,从我血与肉的具体存在中找出我的抽象实质,这就是生命赋予我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赛艾姆像害了场热病,眼中闪烁着酷爱认识自我的狂热光芒。
⑶他踱到邻屋,像座塑像一样伫立在穿衣镜前,凝视着镜子里鬼一般可怕的自我,并默默地估量着自己的头形、面庞、躯干和四肢。
⑷赛艾姆的这种塑像神态持续了半小时,空灵缥缈的认识自我,仿佛给他灌注了一套足以揭示自我灵魂秘密的奇异、升华了的思想,并使他心里充满了理性之光。他平静地启动双唇,自言自语地说:嗯!从身材上看,我是矮小的,但拿破仑、维克多?雨果两位不也是这般吗?我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可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也是如此;我承认我是秃顶,这并不寒碜,因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与我为伴;我的鹰鼻弯长,如同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的一样;我的双眼凹陷,使徒保罗和哲人尼采亦是这般;我那肥厚嘴唇足以同路易十四媲美,而我那粗胖的脖子堪与汉尼拔和马克?安东尼齐肩。
不错,我的身体是有缺陷,但要注意,这是伟大的思想家们的共同特点。更奇怪的是,我与巴尔扎克一样,阅读写作时,咖啡壶一定要放在身旁;我同托尔斯泰一样,愿意与粗俗的民众交际攀谈;有时我三四天不洗手脸,贝多芬、惠特曼亦有这一习惯;我的嗜酒如命,足令马娄和诺亚自愧弗如;我的饕餮般暴食暴饮使巴夏酋长和亚力山大王也要大出冷汗。
⑹又沉默了片刻,赛艾姆用肮脏的指尖点了点脑门,继续发言: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实在。我拥有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伟人们的种种品质。一位拥有这么多伟大品质的青年是一定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

睿智的实质是认识自我。伟人们把宇宙的这一伟大思想根植于我心灵深处,并激励我开始去干伟大的工作。从诺亚到苏格拉底,从薄伽丘到雪莱,我伴随着伟人们一起度过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我不知道我会以什么样的伟大行动开始,不过一个兼备在白昼的劳作和夜晚的幻梦中所形成的神秘自我和真正本性的人,无疑是可以开创伟业的……是的,我已经认识了自己,而神灵也已洞鉴了我。啊!我的灵魂万岁!自我万岁!愿天长地久,诸事如愿!
⑻赛艾姆在屋里踱来踱去,他那丑陋的脸上荡漾着欢乐的光泽,嘴里不时发出一阵像猫啃骨头时的欢快叫声。他反复吟哦着阿比?阿拉的一段诗文:尽管我是这个时代的晚辈,创业祖先的未竟之业,总会历史地压在我的肩背。

⑼过了一会儿,我们的这位赛艾姆穿着他那肮脏的衣服倒卧在乱七八糟的床上,进入了鼾声如雷的梦乡。
1.请简要概括赛艾姆认识自我的过程。(4分)
2.请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艾姆外貌的具体特征。(3分)
3.赛艾姆的外貌特征是怎样呈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4分)
4.文中成功地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5.请扼要评价赛艾姆这一人物形象。(5分)

答案:1.从开始的自我怀疑到产生决心重新认识自我的念头,然后在与名人的外貌特征的比较中寻找自我,最终获得信心,认定自我。(答案包括以上画线的四个要点,按顺序每答出一个要点或相似表述,即给1分。)
2.外貌特征:身材矮小;前额不宽,天庭欠圆,秃顶,鹰鼻弯长,双眼凹陷,嘴唇肥厚,脖子粗胖。3分(只答丑陋一类概括性词语而无具体描述不给分,只答出相貌特征或身材特征的给1分。)
3.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赛艾姆的外貌,而是通过赛艾姆将自己外貌特征的诸多方面与众名人作比较,从而巧妙地使赛艾姆的外貌特征在读者的心中拼接组合而成。4分(答出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赛艾姆外貌的给1分,答出赛艾姆将自己外貌特征的诸多方面与众名人作比较的给2分,答出赛艾姆的外貌特征在读者心中拼接组合而成的给1分。答案不必拘泥,意思对即可。)
4.作者以漫画式、喜剧性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述了赛艾姆一本正经地完成了滑稽可笑的自我认识过程,尤其是对赛艾姆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更是幽默风趣,从而引导读者更深刻领会作者寄寓在这一人物形象上的严肃的人生思考。(只答出寓庄于谐的基本内涵或只举出实例却没有对寓庄于谐进行阐释的给2分。能够联系文中实例对寓庄于谐作具体赏析的给4分。)
5.赛艾姆是一个耽于幻想、缺乏行动力、在虚幻中求得精神满足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本质)作者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人物形象的意义)(答出人物形象本质的给3分,答出人物形象意义的给2分,意思对即可.)

 

 

附:《雁阵》是一篇小小说。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但却写得很精彩,人物的活动、人物的心理刻画都非常到位。命题者依据这篇小说的情节内容设了四道题,这四道题的命题立意都是建立在对小说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概括,欣赏评价)能力的考查上的。要正确解答这些题目,需要考生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小说的特点来回答问题。

形象、环境、情节构成了小说的基本要素,抓住这几个基本要素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是才不会感到困惑。

例如北京卷(下面均省略“北京卷”三字)第19题是一道多项选择题,该题涉及到了形象、情节、环境等方面的内容,从整体阅读的角度来考查老先生对小说的基本要素的把握能力。《雁阵》的情节由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大部分以雁阵出现的前后为分界,前一部分交待狗娃从监狱出来后找驼爷报复的心理及原因,后一部分写狗娃的人性复苏。狗娃的性格发展是从情节的发展中展示出来的。因为是小小说,所以,它的情节发展只是选取了其中最能反映狗娃出狱后心理活动的片刻,解题时就要作出分析判断,这些情节中哪些是直接情节的叙述,哪些是背景的叙述。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狗娃出狱后的第一件事并不是找驼爷报复,而是在城里找工作,这可从驼爷的话中找到线索:“你总算出来了,且在城里找了份工作,这比啥都好!”由此可知,A项说狗娃“出狱第一件事就是找驼爷报复”的说法与原文的表述矛盾,A项是错误的。从情节发展来看,驼爷对狗娃的提醒是在狗娃醒悟之后。促使狗娃人性复苏的并不是驼爷及时提醒狗娃莫忘爹娘,而是天上飞过的一排雁阵,小说的倒数第3——5段作了交待,因此也可排除D项是正确项。而E项对文章中心思想内容的理解上出现错误,本文主要是为表现“人性”这一主题,而非“说明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还必须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故可直接排除E项。 “刀急不可耐蠢蠢欲动”,“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这些描写确实渲染、烘托了狗娃的报仇心切和对驼爷的恨之入骨,故B项正确。“他呆了,他也呆了”这一描写暗示了两人间冲突的转机,于是狗娃“手中的刀陡地落到了地上”说明了冲突的化解,C项也正确。因此,可选择B、C两项为正确项。

再如第22 题问“除了‘雁阵’,本文还有哪些自然景物描写?这些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这是考查考生对小说中环境描写对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的认识能力。该小说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仅有两处,一处是在小说的开头位置,“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比的镜子”。另一处在小说情节发展的高潮之前所写的“雁阵”,这两处景物描写文字虽不多,但是作用却很大:“雁阵”象征人的价值无比崇高,是表现人性的主题、促使狗娃人性复苏的重要形象,它对主题目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主题目的表现由隐而显,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矛盾冲突。“晚秋的野地”同是晚秋的景物,但因故事情节、人物的心情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小说开头,当满腔仇恨的狗娃与“颠儿颠儿地晃来”的驼爷相遇时,矛盾冲突就此展开,“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渲染了一种紧张气氛。对“太阳赤灿灿”和“蓝空”的描写标志着矛盾冲突的“晴朗化”,反映了狗娃的醒悟即人性的复苏,更加突出了“雁阵”的象征意义。

2、从情节中摄取信息,提炼概括出答案。

小说的阅读和其他阅读一样需要摄取信息、概括提炼的能力,所不同的是小说的信息摄取与提炼概括要建立在对小说情节的把握上。因此,阅读小说学会对情节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十分重要。这类题目对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这类题目就要学会引申转述,按照文章的主旨说,也可八九不离十。

例如第20题,问“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的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以及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驼爷有哪些优秀品质,答案肯定是在小说的情节之中,我们应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去摄取、去提炼。①根据“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等,可概括出驼爷“忠于职守”;②根据“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等可概括出驼爷“面对威胁不退缩”;③根据“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等可概括出驼爷“坦荡、自信”;④根据“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等概括出驼爷“关心他人”;⑤根据“‘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等可概括出驼爷“对像狗娃这样犯过罪的人也并不丧失信心”。

3、从赏析表现技巧着手,分析出答案。

高考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是建立在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的形成的基础上的。从小说赏析的角度来说,能否赏析小说的表现技巧决定了能否真正读懂小说。因此,若选用小说作为考查的阅读材料,命题者一般都会从表现技巧的赏析角度命题。

例如第21题,除了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理解、对文章思路的把握和对文章中心的概括外,还考查了考生对小说的表现技巧的赏析。“‘雁阵’的含义是什么?”这一问表面上是考查考生对字面意义的理解,实际上要真正解读“雁阵”的意义,还得从表现技巧的赏析着手,弄懂作者对“雁阵”描写的象征意义。从情节发展的角度来看,文中“雁阵”的作用极为重要,正是那“一群排成人字形的大雁”使“他呆了。他也呆了”,故事情节,故事情节由此出现转折,狗娃心中的仇恨随“雁阵”的徐徐南飞而烟消支散。再结合文中的提示性语句“一首生命的诗,在蓝空中吟唱”,“雁阵”使狗娃人性得以复苏,主题自然而然地凸现出来,“雁阵”的象征含义不言而喻。懂得了“雁阵”的象征意义,那么,接下去的“作用”也就好谈了。此题的答案为:第一问:“雁阵”象征人的价值无比崇高,是表现人性的主题、促使狗娃人性复苏的重要形象;第二问:它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主题的表现由隐而显;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矛盾冲突。

 

高考小说阅读之环境描写

 录入时间:2010-2-4 15:22:00  编辑:lihuan0206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高考中,涉及小说阅读的命题一般都与环境、情节、人物、主题等有关。环境描写历来都是高考热点,因此教师和学生在这方面都要积极做好备考准备。
  题型预测
  (1)在文中准确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具体作用。
  (3)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答题指要
  首先,要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必须明确什么是环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或事件发生的自然空间内的景物构成的画面;社会环境是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例如,2007年高考宁夏卷中的“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考查的就是社会环境;2008年高考海南卷中的“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则是对自然环境的考查。
  其次,无论是指出环境描写的作用还是
  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都离不开对环境描写的把握。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是整篇小说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它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主旨的表现等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因此,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以及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考虑。具体地讲,环境描写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4)主题方面: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环境描写在渲染气氛和烘托心情方面的作用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考查得最频繁,因此应特别注意。
  实战演练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下两名乐手。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让助手把一张卡片递到他手中。卡片上面写着——在以下乐曲中任选一首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曲》。
  朱丹眼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他向主考官歉疚地说:“对不起,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为什么?”“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挥了挥手:“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把抽出的木笛又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朱丹披着雪花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那里,竟然有一队孩子方阵。大孩、小孩、男孩、女孩,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每个孩子都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间,雪大了,一团一团,纷纷扬扬飘洒下来。仁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了这个声音,火焰温暖了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朱丹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选文有改动)
   1.文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2.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3分)
  3.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4分)
  4.假如你是孩子方阵中的一员,在当时的情境中你会有什么感受?(不超过50字)(4分)
  参考答案
   1.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
  2.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3.既有出色的音乐才华又有崇高的民族精神。
  4.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发愤图强,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