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大学金融排名考研:中国教育输在哪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1:34:44
中国教育输在哪里?



  引子
  记得去年年末,笔者在网上贴了一篇《我来剥中国教师的皮》,虽无心辱骂我所敬爱的人民教师,但还是引来了不少驳诘,也引来了不少针对中国教育的金玉良言。
  大多数人的观点是:中国教育之所以失败,责不在教师,主要在制度。
  而我的观点是:制度是人定的,教师对推动中国教育的改革绝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热,一件坏事的促成,往往不是一两个原因,特别是中国教育这样的大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教育的问题,是个很大的问题,我想,即使集全中国所有专家、学者之力,也足够研究上大半年。然而,所谓的专家、学者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而已,素质教育被他们搞了这么久,仍是雷声大雨点小,走走过场,装点一下学校的门面。
  至于中国教育的弊端到底在何处,且听我以一个学生的身份,抛开种种抽象的概念和专业的术语,一一道来。若有不当之处,纯属正常现象--若有人写了几万字却没有出半点错,那才叫不正常。因此还请大家多多见谅。
  十五年寒窗无所获,谨以此文,献与我们伟大的教育事业。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语文的问题
  语文其实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就跟我们的吃饭一样,只要不把它当回事,就什么事都没了,再稀松平常不过。
  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决策者们,还真就把它当回事了,所以问题也就来了,大米饭里吃出骨头来了。
  语文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太重视它了,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与高考挂上了钩。语文本来是个好东西,可高考是个坏东西,什么东西只要与它一接触,便会变了味,成了坏东西。语文就是这么变坏的。
  语文不仅与高考挂了钩,而且还被赋予了对学生来说相当重要的意义,在高考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记得我上高中那会儿,高考六科总分七百五十分,语文独占鳌头一枝独秀是要占一百五十分的。
  学好了语文确实是有很大的好处,比喻说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喻说可以比较轻松地胜任编辑和文秘什么的,比喻说可以像我这样闲着没事写写文章赚点稿费减轻一下家庭负担,比喻说不会到大学毕业的时候写论文时还要四处搜索、复制、粘贴靠拾得别人的一点牙慧以渡过难关混得一张遮羞用的毕业证,再比喻说不至于大学毕了业看了我这篇文章满肚子的恼火想反驳我却又放不出一个比较像样的屁,除了会骂人。
  问题是,我们在学校学不好语文,学校教不了我们需要的那些有用的东西。学校培养出来的,大多数是那些没有主见,看贴却不会回帖的人。那些像我这样能用文字通畅地表达自己独到见解的人,基本上是靠自学成才的。
  其实学习语文对我们来说,应该是件很简单的事,因为我们就处在一个语文的国度,处处接触着语文。我们是中国人,生来说的就是汉语,即使我们一点都不去刻意追求,估计也能拿个汉语四级,稍微爱好一点点,拿个汉语专业八级也应该不成问题。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能用汉语来通畅的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简直就跟不会用筷子吃饭一样丢脸。外语学的不好不是你的错,可如果中文你都学得不好,那就是你的不对了。君不见许多从没进过学堂的人说起话来照样如滔滔黄河之水连绵不绝乎?可许多受过伟大的高等教育的人才们却不见得有这等表达能力。许多人都博士毕业的人了,站在讲台上照样用枪逼着都憋不出一个屁来,就更别说写一手好的文章了。这难道是他们智商太低了么?不是的。我想,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包括像阁下这样的我亲爱的读者们,智商都应该不会比我低的。
  出了问题的不是我们的智商,而是我们的教育。
  语文,按照词典的解释,即语言与文学的简称。因此我们的教课书也应该本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原则而设计。然而打开一本本的语文书,实在很难挑出几篇既有文才又有思想的好文章,所选题材更是狭窄得很。拿我所学过的中学语文教科书来说,所选文章,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宣传社会主义,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口号型文章;二是揭露旧社会黑暗,或是讽刺西方资本主义的批判型文章;三是教育人们如何为人民服务,献身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说教型文章。这类文章的共同点就是,不谈社会主义的贪污腐败,专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欺骗压榨;不谈国家的舆论监督,专谈烈士的爱国热情,不谈现在,专谈过去,空而大,看起来高尚无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一点狗屁意义。在内容上,语文教材的选文是失败的,说教多于批判;在文字上,几乎都是些华丽词藻的堆砌,真正能体现作者才思的文章少得可怜。当然,鲁迅的文章除外,他是很少的几个亮点之一。
  在语文的教学方法上,我们的做得更失败,简直就是先前八股传授的翻版。老师教育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先要看课文前面的提示,然后进行分层分段,对文章进行解剖,然后还要从一两句话中体会出作者所隐藏的深层含义,结果才得出所谓的中心思想,而这个中心思想,恐怕连作者本人都难以置信。我们读一篇文章,很少有不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得出的中心思想,也只有一个,而且是唯一正确的一个。考试的时候,语文试卷的答案更是标准得很,譬如说做阅读理解,不同的人对一篇文章的看法和理解不一样本来是很正常的,可我们是绝对不能发表自己的独立的看法的,因为标准答案只有一个,除非你不介意试卷上的分数。记得我以前做阅读理解,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次考试读余秋雨的那篇叫《废墟》的文章,结果那篇阅读理解的选择题居然被我弄得全部阵亡。试卷批阅出来后我心里那个吃惊啊,想我的语文水平一直就是处于班级领先地位的啊,居然会落得如此下场,以至于以后我一看到余秋雨的文章就心里发毛。这么多年了,余秋雨的书都卖疯了,我也只是看匆匆翻了几本随便扫了几眼,不是他的书写得不好,只是我担心自己理解能力太差,不敢多看了。其实,我们大多数学生的理解能力,估计也就是从小被这么破坏的。
  语文教育不仅把我们的理解能力搞坏了,而且把我们的写作能力也搞坏了。语文的一个很大的作用便是写文章,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可我们从小写作文,就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进行的,不仅限制了字数,而且限制了主题,有着清朝八股文的优良传统,起承转合配合得天衣无缝,严格遵守提出观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三项基本原则,但就是没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见,只是材料的堆砌。而这样的文章却是相当受师长们青睐的,在他们眼中,只要能多说几句伟人的话,多拾点李白、杜甫的牙慧,便是好文章,于是高分矣!
  语文本来是一种“人“学,更应该注重人文精神的灌输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应该用来提高人的良知,净化人的心灵。可在我们现实的语文教育过程中,语文的本意却被严重扭曲了。语文更多的被当作了升入大学的敲门砖。于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培养出来的顶多也就是一些作文写得四平八稳试卷能做到满分的考场高手。可语文考试成绩好就一定是语文学得好吗?我想不是的。君不见许多的大作家做起我们的语文试卷来还不能混个及格呢。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考试已经失去了基本的考核意义,给了我们错误的学习目的。
  我们学了十多年的语文,只读了几本水平不是很高的语文书,你说划算不划算?而且读的那些破语文书,也根本不是我们爱好的,有几个人读着语文书上的那些文章会觉得爽心悦目的?根本就是教育在一直强奸我们的爱好,逼我们去学一些并不想学的东西。其实语文的学习很简单,只要凭自己的爱好,读一些自己想读的书就行了,功力也就自然而然加深了。语文水平的提高,真的不是学校教育能做到的,也不是做几个题目就能实现的。即使是北大中文系,也出不了几个优秀的作家。
  至于学校的语文教育到底该怎么办,我个人认为,只要能教我们认识一些基本的常用字就行了,其他的都是多余。因此,小学教育功不可没。至于上了初中以后,语文这门课程,基本上就可以取消了,至少不能列入考试科目,作为培养兴趣爱好的选修课倒还可以。
  可以证明我这一观点成立的,有我最敬畏的作家余秋雨,记得他在《借我一生》中谈到过这个问题,说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小学教育;还有一个作家郑渊洁,人家可是小学都未毕业啊,可人家著作等身啊,水平比哪个中文系的学生低了?
  二.英语的问题
  在所有的学习科目当中,我最痛恨英语。从一开始接触英语,我就对英语特反感,一看到英语单词就头痛,更别说要把它背下来了。我觉得自己天生缺少英语细胞,不是块学英语的料。当然,你也可以认为这是我为自己学不好英语找的借口。
  我的求学生涯中,几乎所有重要的考试(小学考试除外,那时还没有开英语课),包括高考,都败在了这该死的英语上面,拉了其他科目的后腿。而大学里面的那个四六级,更是让我受尽了折磨。我已经三次参加四级考试了,每次都差那么一点点。堂堂一个中国男儿竟被一门外国的语言为难成这样子,你说我气不气?
  高中因为没有怎么刻意去努力学英语,感觉似乎已经淡忘了。在此,我只引用我的那篇《我来剥大学英语的皮》中的部分内容,说说自己学习大学英语的一些体会。
  其实抛开我个人的成见,英语还是很有用的东西,至少在我们的国力还没能完全赶超美国的时候,我们不能把英语抛弃。当然,英语的有用得有个前提,那就是要学得非常好,像翻译什么的,至少要能流利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不能只是拿了个什么四六级,只会做几个语法题或阅读理解,只会在模拟场景中讨论今天星期几明天天气如何什么的,而一遇到老外就全身激动只有舌头不会动,甚至用枪逼着都挤不出一个单词来。不幸的是,我们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这样的,只有少数几个能学以致用会读会写会说的,于是这些人便成了翻译。所谓翻译,就是把别人的话简单地用另外一种语言重复一遍,不会有自己的见解,再牛逼的翻译,说穿了也顶多是一工具,只要有钱,人才市场上随手可以捡来一大片。而从大学里出来的,真正能用英语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真正能通过英语用自己的言论、思想去影响别人的,真是少之又少,比妓院的处女还珍贵。这就是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当然,少数专门的外语大学例外。
  英语有用,但还不至于有用到非要每学生都要去学的地步,而且一学就是十多年。英语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占的比例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在大学里。其实我觉得进大学后,英语这门课程是完全没有必要开的,作为选修课供喜欢英语的人学习还可以,就像我们的语文到了高中也完全没必要开一样,以后的修行全靠自己。我高中语文几乎从来没听一节课,高考照样拿高分,并且文章也写得不错。可学校偏偏不这样,对英语的学习是强制性的,除非你有钱重修,并且不在乎学分。大学英语的学习其实几乎没有什么作用,我进大学后,至今为止,英语几乎还停留在高中水平,仅有的一点进步,也不是学校的功劳,那是我自己找机会学的。学校的功劳是什么?就是教你背单词,教你做语法题,教你如何把一篇在中文看来只有小学三年级水平的文章如何用英文表达出来,教你如何用蹩脚的英语表达要买五毛钱一个的面包,可卖面包的中国老太并不懂英语,懂英语的外国老太又听不懂中国学生说的那些英语。其实好的英语基本上都不是在大学里练出来的。如果你有机会到桂林阳朔的西街去看看,那里的很多中国老头老太的英语水平就比许多大学生要牛逼得多,而他们都是些普通的农民,有的甚至没进过学堂。
  农民都能学好英语,可见英语并不难学,除非你跟我一样,对英语的兴趣就像和尚对尼姑的兴趣一样。那我们的英语为什么这么差呢?是不是我们太笨?不是的。问题不是出在我们身上,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英语有多难,总不至于比我们的方块字还难吧?我们汉语都能学好,何况英语乎?有种你叫老外学学咱们的汉语看看,就算把文言文排除在外,他们也是会说汉语比英语难的。我的一个外教来中国也有一两年了,除了“你好”等常用单词外,其他也是什么都不会。她曾让我教她汉语,结果一段时间下来,还真学会了不少,有百来个,只不过是从一数到一百。
  记得我还是在读高二的时候参加高考,语文、数学什么的都是一百多分,结果偏偏英语考了个七十五分,要不早就上大学了,实在没办法。如果英语学不好就是笨,那我岂不是笨到无可救药了?当然不是的了。英语不能拿六级,我可以拿汉语八级嘛。呵呵,玩笑而已。不过真的没那么严重。我英语学不好怎么了?英语学不好不配当中国人了?何况英语学不好真的不是我的错,是教育的问题!哪天我想学了,兴趣来了,并且还要不是在学校,我就一定可以学好!
  我的一个跟我很好的英语老师(专业八级,还是学校英文报主编来的)对我说,大学英语学不到什么东西,搞四六级那帮人说不定将来会成为历史罪人,李阳也是个疯子加骗子!英语不是现在大学里这么学的,我们的教育在骗人,然后我们再去骗社会。学校教了我们十几年英语了,有几个人能通畅表达的?当然,个别能学以致用的例外。要不是在学校,我自己去学的话,恐怕连俄语都说得叽里呱啦了。我们把十多年宝贵的时间就这么无偿----错了,应该是有偿,还要交学费的----献给了一门外国的语言,而且并不是我们自己愿意的,你说是不是学校强奸了我们还要收我们的钱?真是浪费青春!
  我那位说这话的老师,女的,如今已经离开我们大学了,跑苏丹去了,边去赚钱边去学真正的英语去了!
  至于大学英语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原因很多,其中有两个问题是最为严重的。
  一是老师教学的问题。我不怀疑大学教师的英语水准,因为能够教大学英语的老师都应该是英语学习者当中的精英。我怀疑的是我们的教材和老师的教学方法。就我读过的几本英语教材,篇篇文字艰涩无比,文章没有一点意义,读起来毫无趣味,不知是哪个国家哪位三流作家的三流作品,说不定还是国内某个家伙写的,目的是想让我们多记几个单词而已,如果仅仅是记单词,还不如去背词典,因此我真怀疑编教材那些人的水平。其实我觉得,如果老师能引导我们去读一些外国名著,学一点有思想有趣味的东西,也许效果要好得多。我的理解是,这跟学习语文是一样的,读课本上的文章基本上是没什么用的,还不如多啃几本武侠。既然教材出了问题,那么我们的老师也就跟着出问题了,因为老师是根据教材来教学的,并且还要跟着教学考试的指挥棒转。老师不能发挥太多,否则就与奖金的多少有关系了。于是单词、语法什么的就成了我们学习的重点,而其他有关思想内涵什么的都没学会。这就好比我们学了十几年的汉语,不过是背了一本破字典而已,到头来连个句子都写得狗屁不通,更别说文章啊,思想啊,交流啊什么的了。
  大学英语最大的问题还在于那个四六级,这也是前面一个问题的根源,因为无论是教材还是老师的教学方法,都是围绕它转的,它最大,最牛逼了。这就跟我们的教育至今为止仍是围绕高考的指挥棒转一样,与高考的问题如出一辙,始终没有摆脱旧八股的巢臼。我觉得无论什么学习,包括英语,都是自己的事,没有必要考核不考核什么的。一旦套上考核的枷锁,就好比当年俄罗斯要我们还鸡蛋时,硬是要做一个漏斗,来衡量鸡蛋是否合格。然而正好能漏过去的就是好鸡蛋么?其他的就质量不过关么?也不是的。没能过去的都还大着呢,而过了的也许还有很多其实是坏鸡蛋。一个人的才能,不是仅仅做几份试卷就能体现出来的。我们目前的教育考试制度,包括四六级,根本不能衡量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只能限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其他什么也不能说明。拿四级来说,我从来没有怎么准备,考了三次都是差一点点就过了,这难道就说明我的英语比那些考六十分的差了?呵呵,说不定下一次我就过了。何况有多少又是买答案找抢手过的?我很清楚的就有一女生寝室搞了一份答案结果六人集体全过,学校还给她们寝室发了奖金。这是她们自己说的,我也相信,因为她们的水平我是了解的。并且千万别以为这只是个别现象,每年这种事情都是会发生的,跟高考的舞弊一样,杀之不绝。因此,俺以后开公司的话,宁可花高价要几个翻译,也不招那些英语只拿个四六级其实只有半桶水其他什么都差强人意的大学生。
  英语四六级不知被多少学子痛恨过、辱骂过,可这么多年了,还是那副老样子,并且是要与学位挂钩的。一个国家的大学生水平,居然要用一门外国的语言来作为主要衡量标准,你说其中的道理在哪里?
  说这么多英语的坏话,大家千万别以为我的英语就很差很差,我的意思是指跟汉语相比,我的英语还学得不算好。我高考英语也有90分,现在也还可以。我现在的英语老师是个加拿大外教,跟我就挺热乎的,要是再年轻点,漂亮点就好了,我的英语一定会突飞猛进!
  最近传来“好”消息,英语四六级要改革了,可见以前的四六级毕竟不是什么好东西,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反对,要把它革掉。但愿这个消息是中国学子真正的福音,不要是换汤不换药才好。
  三.数学的问题
  提起数学,估计会有不少人感到特别头疼,觉得数学特别的牛逼,其他的科目落伍了也许稍微努力一点加一把劲就可以赶上去,但是数学不行。很多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无论再怎么努力,就算是把头想破了,也没办法攻上去。有些人在数学方面天生就缺那么一根筋,而且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以前高考实行文理分科时,那些不得以进了文科班的一般都是数学不怎么学得好的,因为文科的高考数学试卷要比理科容易。
  那么是不是那些人天生就比较苯呢?
  当然不是的。想当年吴晗进大学那会儿数学可是考了个鸭蛋的呢,而钱钟书也不怎么争气,只有十三分,可人家后来都成了大作家、大学者,为社会做的贡献并不比哪个数学学得好的人少,我们总不能说他们也是大笨蛋吧。况且我们数学学得不好怎么了?那么多数学学得不好的人,还不是照样在好好的干四化为社会主义作贡献!
  其实数学也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对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真正能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也只有少数一些人,像那些科学家什么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搞出发明创造来的。因此,数学对大多数人来说,也不是很有用,用不着非要学得特牛逼不可,非要能计算出从地球飞到月球要用多少光年的时间。况且我们在学校学的数学,基本上已经脱离了实际,所以用处就更少了。
  我觉得在中国目前这种教育环境下,数学学到初中毕业已经基本上够用了,足以应付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数学问题了,如果还不够,以后再学也不迟,没有必要一下子就要把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学到手,当然,一些对数学很感兴趣,立志要在数学领域有所突破或者要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甚至要拿诺贝尔奖的人例外。一旦到了高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数学教育就已经基本上与实际生活脱离了,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在钻牛角尖。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中国的数学课程应该是世界上最难的,我们的高中教材估计都可以拿到别的国家去当大学教材用了。我们的数学试卷设计出来也是水平相当高的,即使叫一些科学家来做我们的高考试卷,估计也拿不了多少分,比不过我们的学生。这难道说明我们的学生智商比那些科学家还高了么?当然不是。人家好歹是个科学家来的,脑髓自然比我们多。
  在应试教育的威慑下,我们学习数学不是为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而是为了去解决试卷上的一道道超难度习题,做对的题目越多就说明数学学得越牛逼。那些出题者也恁缺德,总是要故意想尽办法来为难我们的学生,生怕自己的题目出得容易了失了水准。而我们的学生为了把握出题者的心理,掌握出题者出题的规律,于是便拼命地做题目,一直要做到出题者所有要出的题目都被做过了为止。这便是所谓的“题海战术”,几乎每一个学生在高考以前都做了好几本厚厚的习题集。因此我们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习数学,就像是在做游戏,出题者故意设置各种障碍来为难我们。我们不仅要熟知各种游戏规则,还有摸清出题者的心理,识破他们的诡计。因此整个中学时代,我们不过是陪出题者做了个游戏而已,规则由出题者定,主动权在出题者手里。在应试教育的训练下。中国学生成了世界上最能做题的学生,几乎每一次什么数理化方面的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国学生都能捧回不少大奖,但拿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却没有几个。
  至于大学里面学的高等数学,就更令人匪夷所思了,像求导、微分这类非常抽象的东西,许多人这一辈子除了考试之外恐怕再没有其他地方用得着了。如果不上大学,这类东西听都不会听说过。我在大学里面学了两本厚厚的高等数学,上课几乎从来没认真听讲过,无非是到快要考试的时候,临时抱一下佛脚,几个通宵把书看完就行了,一阵努力下来估计也能在试卷上拿个六七十分,也就心满意足了。一旦考试过后,就马上忘得差不多一干二净。
  从初中到大学,学的那么多数学知识,到现在为止,应该都忘得差不多了。那么多年宝贵的时间花在了数学上面,对我来说,真的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而已。
  其实数学的问题也代表了物理、化学等诸多学科的问题。我们的教育一直走在一个误区,那就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先学了,以后再谈应用,而不是为了应用,去学自己想要学的东西。我们把学习的顺序颠倒了。正确的学习顺序是,当我们在实际生活过程中,需要用到某些方面的知识的时侯,或者估计到今后不久极有可能要用到某些方面的知识的时侯,我们才去学这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我们不能为了以防万一将来会用到某些反面的知识,就什么都去学一学,只要将来有可能用到的,就不能放过,而且与之相关的一些知识也都不能放过。这样一来就会大大加重了我们的学习任务,而且自己暂时不想学习的东西,即使很努力地去学了,也不一定就学得好。举个很浅显的例子,我们总不能因为以后写文章时可能会用到某一个字,而要把一本新华字典都背下来吧?即使背了我估计你也记不住。最好的做法就是,写文章的时候某个字不会写,我们去查查字典就行了,这一查说不定还真就把那个字记住了。
  学习顺序的倒置,给我们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都带来了巨大的浪费,这也是我们的学制比较长的一个原因,因为学习任务太重了,没有这么长的学制就完不成。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有中国学生这么重的学习任务,有中国学生这么多的作业,有中国学生这么少的假期,有中国学生这么能吃苦耐劳。
  其实在我看来,除了小学的基础教育比较重要不能缩短以外,其他各阶段的学制都应该缩短。高中跟初中合并成三年就可以了,大学读两年也就够了。而这样做的前提,就是要减少对像数学、物理、化学这样并不是么一个人都要学得非常牛逼的大而无用的学科的学习。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在十八岁的时候大学毕业找工作了,而不至于都二十三四岁的人了,基本上都可以做父母了,却还要自己的父母养着。
  四.重理轻文的问题
  这年头,重理轻文思想的泛滥,比起重男轻女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原因是,理科生高考上线比较容易,上线后选择专业也比较容易,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也文科生容易,因此没有不受学生和家长青睐的道理。许多人都持有这种观点:学理科的,都是头脑聪明的学生;而学文科的,则是比较笨的,脑瓜子欠灵光的。就好比科学家都是天才,文学家都是疯子一样。受这种观点的影响,那些稍微有点头脑的学生,都会往理科班跑,不愿与智力低下的文科生为任;而那些头脑欠灵光的学生,也拼命往理科班挤,以提高身价,证明自己智力正常。
  记得我上高中那会儿,理科班共有九个,而文科班却只有两个----本来是有三个的,学校为节约教学资源,硬是压缩成了两个,把教室挤得满满的。由此可见文科生受歧视的程度。并且文科班学生大多都是原来班级掉队的伤员,三教九流各色人物都有,汇聚在一起仿佛姻缘际会。
  当时流行这么一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其实真正的意思是:学好数理化,走进考场我不怕。
  就冲这这句话,许多人就自不量力地跑理科班去了。
  其实文理分科并没有什么不好,至少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学的东西去重点发展,而不必面面俱到,样样都要努力学好。
  问题是,因为这个分科是直接与高考挂钩的,所以就变了味了。
  比如说,有的人比较喜欢文科,但由于理科上线比较容易,所以就不得已选择理科了;再比如说,有的人文科与理科都有喜欢的科目,可为了高考,就不得不舍弃其中之一了。
  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文理分科往往成了高中生最难决策的事,因为关系到高考,关系到今后的命运,稍有差池便会一失足成千古恨。而难以决策的结果又往往是家长或老师的意见代替了学生自己的想法和爱好,替学生作出了选择,并且大多数会选择比较人们的理科。于是许多悲剧就酿成了,许多人到了高三才发现自己不是一块学理科的料,可那时想转科又嫌太迟了。
  记得我读高中的时候,是在高二的时候进行纹理分科的。因为我比较喜欢政治和历史,而且语文成绩很好,所以我自己打算学文科。
  可问题是,我的理化成绩也很好,并且化学还在全国奥赛中获过奖,于是老师建议我学理科。
  而最后的结果是,父亲说理科上线比较容易,所以他帮我选择了理科。
  于是我就进了当时学校最好的理科班之一,于是我就顺利地考上了大学,于是我才有机会学到了现在这个我一点都不感兴趣的专业,以至于差不多都要产生退学的念头了。
  其实我这种情况还算比较好的了,毕竟总算考上了大学。那些选择了理科后却发现自己根本学不好的人,才是最可怜的,想换文科又怕太迟了,于是就在进退两难中落榜了。以至于我现在都大三了,当年跟我一起奋斗过的兄弟,至今仍有一些还在当年的教室里继续奋斗,为母校争光。
  文理分科后,各班的课表一般会进行重大调整。理科班的政、史、地课程一般会被严重压缩,每周只剩下一节课,并且这一两节课也一般会成为学生赶做理科作业的自习课,而文科班的理、化、生课程也会享受到同样的待遇。总之就是,学理科的就可以不管文科了,同样的,学文科的也可以不用理会理科了。
  因此文理分科其实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多少选择的余地,反而造成了严重的科目歧视,并且扼杀了许多人的爱好。真正意义上的分科应该是任学生凭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一个或几个科目就行了,可在以追求高考升学率为主的应试教育下,根本就无法做到。
  我当时读书的时候选择了理科,本来是应该考语、数、外、物、化这几门课程的,可我们偏偏碰上了高考改革,于是我们考的便是"三加小综合"模式了。这个“三”指的是语、数、外,“小综合”则分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文科综合包括政、史、地三科,理科综合包括理、化、生三科。于是我们便重新拾起了生物课本。其实这种改革仍旧是变相的文理分科,换汤不换药,对我们影响不大,只不过在试卷的设计上有些不同而已。小综合的三科考试的时候是放在一张试卷上的,高考总分七百五,语、数、外各占一百五,一张综合试卷就占了三百分,因此综合试卷的分数几乎在高考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如果综合考砸了,其他的考得再好也是白搭。因为综合一张试卷就占了三百分,所以每个题的分值特别大,一个选择题就有五六分,而一个计算题会有好几十分,因此做起题来要特别小心,稍不注意出一点错就会丢掉几十分,让你在其他科目上拚死拚活都挣不回来。因此这样的高考其实是有太多的运气的成分在里面,就看你点儿正不正了。
  综合考试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加强各科目之间的联系,因此有的题目里面,既会涉及到物理知识,又会涉及到化学知识,还有可能会同时涉及到生物知识,三科缺一不可,否则解不了题。其实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任务就大大地加大了,不仅要学好每一科的知识,而且要学会把它们贯穿起来。我至今没搞懂出题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硬是要把几个几乎没什么关联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来折磨考生。难道只要是物理学家就一定要懂化学生物才能搞研究的么?简直就是狗屁!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些研究考试的专家们,闲着没事蛋疼,想尽法子来折磨我们的学生,说白了,就是逗你玩!
  综合考试是最关键的一场考试,一出考场,哭的笑的就都一起来了。
  在我离开中学校园之后,听说高考又进行了改革,说是要考大综合了。顾名思义,大综合就是把理、化、生、政、史、地几课统统放在一张试卷上了。不知道这又是那个专家放的屁,比先前那个小综合的屁更臭。先前来了个小杂烩还不够,现在居然要来大杂烩了。哪个出题的家伙,有种自己来做做好了!
  面对这样的改革,最苦的应该是那些原本学文科的学生,不得已又要学理、化、生了。由理科转学文科容易,可由文科转学理科就难了。
  其实高考改来改去,一直都只是停留在表面,做做形式而已,始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巢臼,受苦的仍然是学生,学生成了高考改革的试验品和牺牲品。
  五.公平的问题
  这是个瞎子用屁眼都可以看清楚的问题,可我的专家、学者看了那么多年却没有看出个所以然。
  其实,也有可能不是他们没有看出什么名堂,而是看出来了,但却装作视而不见。因为这个问题触痛了太多的人的神经,于是大家都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来维护这个美丽的谎言。
  高考最最“伟大”之处,还在于同样一张试卷,同样的评分标准,可在录取分数线的划分上,各个省份之间却有着几十分甚至上百分的差别。于是一些低分的考生进了好的学校,而一些高分考生却纷纷落榜。不仅如此,即使是同一省份的学生,有钱的学生跟没钱的学生又有差别。有钱的学生即使没有上线也可以通过“保送生”或“自费生”什么的理由进入理想的大学,而穷人的孩子则不能。有钱就有足够嘲笑中国教育的资本。
  一些人胡扯各地分数线不同是由各地的经济状况不尽相同决定的,这样做是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即便真是这样,有些现象还是解释不通的。比如说西藏、新疆等西部落后地区由于教育设施较差,分数线划得比较低还可以理解,但是像广东,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分数线也那么低就讲不通了。而为什么经济不算发达也不算落后的湖南、湖北等中部地区的分数线却高得出奇?因此前面的理由就不怎么站得住脚了,听起来就好比说西藏、新疆的考生考分低是因为他们比较穷,营养不良,而广东、深圳的考生考分也低则是由于他们比较富,营养过了度一样,没有半点狗屁道理!
  更令人气愤的是,还有些专家、学者放狗屁,居然说这样做是为了体现所谓的公平!
  他们眼中的公平就是,不要歧视低分考生,要让六百多分的考生与四百多分的考生进同一所大学一起学习,而让更多的高分考生回家修地球去。考得不好不是他们的错,是因为他们太穷了或者太富了,营养不良或者营养过了度。
  据我所知,一些高考大省,每年的分数线都要比其他省份高出许多,从几十分到上百份不等。于是这些高考大省,考生之间的竞争就比其他省份激烈得多,每年的高分落榜几乎成了普遍现象。而这些落榜的考生,若是放在其他省份,基本上还可以上比较好的大学。例如,如果把湖南的考生都放到北京去考试,估计大部分都能上清华、北大。
  中国教育的不公平,不仅表现在同一所大学在不同的省份投档线不同,还表现在同一所大学在不同的省份招生人数也不同,一般在本省招生的人数要比在其他省多得多。也就是说高校的招生具有向本地考生倾斜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不是那么一点点。我曾看到一则报道,浙江大学在本地的招生名额达总名额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武汉大学有一半招的是湖北人,复旦在上海招生的名额也超过了百分之四十,至于其他大大小小的地方性院校就不一一列举了。其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本科招生名额在各省份之间分配的不公平,有的省份百分之五十的人能上大学,而又的省份却连百分之十都不到。因此各省考生之间的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不同,像湖南考生相互之间的竞争就比北京的考生要激烈得多。北京地区的考生基本上一半都能够上大学。也许有人会说,那时因为北京的考生生源比较好,素质比较高,人比较聪明,所以招得多。真不知道这个生源比较好、素质比较高、人比较聪明是怎么比较得出的结论,有种就叫北京的考生跟湖南的考生一起来考考全国卷,比一比就知道了,北京的考生在湖南考生面前一定会相形见拙。
  因此高考没考上大学,不要怪自己没学好文化知识,怪就怪自己投胎没投好,要是出生在北京或上海就好了,因为中国现在的学生,在教育上生来就是不公平的。
  基于以上原因,近年来高考“移民”现象也愈演愈烈,这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一个表现。所谓“移民”,就是指每年临近高考,一些竞争激烈的高考大省,像湖南、湖北,总有一些人会想方设法转移到其他分数线比较低的省份去考试,像新疆、西藏等西部落后地区,或是广东、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一般来说,转移到西部地区的比较多,因为这要比转移到沿海地区花的钱少。转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通过比较铁的关系直接把户口转过去的,也有改名换姓忍辱偷生寄名到所谓的亲戚家去的,总之一个前提也就是要有钱或者有所谓的关系。转移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宁为鸡头不为凤尾,譬如说一些成绩很差的湖南考生一转移到新疆,则成了那里的佼佼者;如果转移到了北京,那就更不得了,说不定还能考上清华、北大。你说是湖南的考生素质高呢,还是北京的考生素质太差了?
  一些地区的学校也乐于接受这样的考生移民,因为这样可以增加几个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和知名度,故移民现象屡禁不绝。可以说移民现象是中国教育不公平的一个有力的证据。试想,如果公平的话,人家花那么大的精力在各省之间跑来跑去干什么?
  为了掩饰这种不公平,于是一些学者专家又弄出了许多的政策,比较有效果的就是允许一些省份自行命题,高考不采用全国卷。这样一来,因为各省的考生做的试卷不同,所以考生之间的水平到底谁高谁低也就失去了可比性,看起来似乎就能掩盖高考的不公平了。
  我们姑且不论中国的应试教育有多少弊端,也姑且不论高考作为衡量考生的标准存在多少缺陷,但既然我们采用了高考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那么就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要全国一碗水端平,而不能搞特殊。否则,高考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
  教育是一件大事,教育的不公平是社会最大的不公平,教育不公平带来的后果比其他的公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教育改造的是人的意识,它可以帮助弱势群体提自身的素质,从而改变自身所处的劣势环境。如果教育还要对劣势群体不公,就会把把弱势群体跟优势群体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形成恶性循环。同为中国公民,同为纳税人,为什么考生却要分三六九等?这说轻一点,是教育公平的问题;说重一点,则是侵犯了我们的人权。
  六.升学的问题
  作为一名中国学生,很不幸的,一生下来就要面对三次至关重要的考试,其中任何一次出了问题,都将会对今后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次考试,就是小学毕业的升学考试。其实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已经中了应试教育的毒了。从小学开始,我们就一直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小学本来是一个人培养兴趣爱好最关键的阶段,这时候人才开始懂事,许多东西都才开始模仿和尝试,一些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在这个时候才开始形成的,可我们在这个阶段却把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全抛弃了,无偿的把青春奉献给了两门课程,即语文跟数学。整整六年,我们就学习了几本语文书和数学书,而在性格与兴趣的培养和挖掘方面几近于零。这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是失败的。小学的升学考试也很糟糕。拿我读书的时候来说,像我们那个小镇,每年能考上县中学的学生只有那么几个,而其他上不了县中的学生,一般在镇中学读完义务教育拿个毕业证就背起行囊南下打工了,一辈子的读书生涯就这么结束了。当然,我说的只是农村的情况,也许城市里的情况不同,但无论如何,在中国,农村目前绝对还是大多数。
  第二次考试是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同样的道理,也要拼命往重点高中挤,进了重点高中考大学才比较有保障,否则,希望渺茫,整个高中就有白读的可能。
  第三次便是高考,这一次可就比较的壮烈了。至于高中生活有多苦,不用说了,经历过高考的都有体会。十年寒窗,为的就是博这么一次,但这一次,不一定就博得准,发挥失常是常有的事,一失足成千古恨者大有人在,考场晕倒或高考跳楼的事也不新鲜。高考就是这么回事,拼死拼活努力学习不一定就学得好,学好了也不一定就考得好,这与心理素质和考场发挥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十年寒窗,感觉就像是高考最后三天去考场上摸了一下奖,赌了一把运气而已,谁也不敢对自己的高考打包票。当然,少数成绩稳得像火车头一样的人例外。退一步讲,就算是你一不小心中奖上了线,也不一定就能够上理想中的学校。有人把填志愿当作第二次高考,也就是说是高中岁月的第二次摸奖,其中奖率比第一次更低,只有两次都中奖了才能跨入理想中的高校。许多上线了的考生往往因为志愿填得不当而落榜。即便被理想中的学校录取了,也不一定就能学到自己想学的专业。因此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就这么给毁了。
  记得我当初高考的时候,第一志愿填了三个,结果三个都上了线,不过我想去的那个学校分数线比较低,于是我便被一个我不怎么喜欢的分数线却比较高的学校录取了,而且被调配到了一个我做梦都没想到的专业。我都大三了,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了,可至今还未对我学的专业产生兴趣。我估计自己这个大学是白读了。
  如果高考失败了怎么办?估计学多人会选择复读。十年寒窗就这么付诸东流,当然不甘心,于是一定要卷土重来,痛定思痛,忍辱负重,争取下一次的胜利。有句话说得好,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许多的学生就这么年复一年地复读,坚持抗战了好几年。这也是考生一年比一年聪明,高考成绩一年比一年辉煌,而落榜者却一年比一年多的原因之一。听说现在全国各地复读已蔚然成风,有志青年层出不穷,长江后浪推前浪,真是可喜可贺。复读考上了还好,可如果还是考不上呢?几年的大好青春谁来赔?你说中国的教育害不害人。
  由此可见,这三次升学考试对一个人的一生是多么重要。很多人的天赋和特长,在小学时代根本就还没来得及体现,就被糊里糊涂地淘汰了。到了中学,历经种种艰辛,又经历两次大淘汰;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但却不一定能学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况且许多人因为平时只顾学习,没有注意爱好的培养,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专业,到了大学才知道,可惜已经晚了。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小学时代忽略了兴趣挖掘和培养,中学时代繁重的学习任务又扼杀了我们的天分,到了大学,仅有的一点兴趣也不一定就能够得到自由发挥,还有那一次次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的不合理的筛选,也不知道淘汰了多少天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真还应了鲁迅先生那句话:我们不是缺少天才,而是缺少培养天才的土壤。
  七.枪手的问题
  不知从何时起,一个名词开始在校园悄悄出现,并很快风行起来了!
  这个名词就是“枪手”!
  其实枪手古已有之,古时叫“捉刀”,专指那些为人家写文章的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枪手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含义,也就不仅仅限于称呼那些为人家写文章的人了,凡是那些以别人的身份来顶替为别人做事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枪手。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枪手,但校园里的枪手队伍尤为壮观。譬如说那些替人代考的,帮人家写论文的,为人家写情书的,等等等等,都已经司空见惯了。
  记得我还是在读高中的时候,对枪手这一名词就已有所耳闻。那时我所在的理科实验班,是全校最好的两个班之一。在我们还在上高二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学完了高中所有的课程,这时,我们的水平就已经跟普通的高三学生基本上可以持平了,有的甚至还要比高三的那些学生厉害很多。于是在临近高考的那段日子里,许多人便经常来我们这两个高二实验班客串了,几乎是踏破了门槛。这些来客串的一般都是那些高三的体育生或特长生,文化成绩都不怎么好,来我们这两个班为的就是找人代考,也就是找枪手。甚至一些老师也在其中穿针引线,为那些人提供详细的花名册和成绩单,以便捞取一些中介费。于是那一届,我们班很多人都接了活,而且都获得了几千元甚至上万元不等的报酬。当然,一些胆小的或是成绩不怎么好的,也只有看的份了。其实那时枪手不仅在高二年级有,高三、甚至复读班(复读班都是些高三时没考上大学的学生,继续复习以争取来年考上)那边都有,有的甚至是以此为业的,一年又一年地复读,专门为人家代考。当时复读班有一个枪手名气很响,此公高二时便开始沦为枪手,此后一直替人代考,久经沙场,几乎次次都能上重点线。我还在念高中的时候就听说那人已经靠当枪手致富了,估计现在都已经奔小康去了。学校对这样的枪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这些人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学校也乐意让他们存在。
  进了大学后,才知道大学校园比中学校园还要开放,枪手都已经成了普遍现象,甚至还到处可以看到征集枪手或是出售枪手的广告,有的还明码标价的,搞得像模像样。在网上搜索一下,枪手广告到处都是,甚至还可以找到一些枪手公司,真是匪夷所思。像我所在的学校,每遇比较重要的考试,像计算机等级考试或是英语四六级考试,总有许多的高手出动,甚至你的手机也会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话或短信,问你要不要找枪手。就连平时一些普通的考试,只要你有钱,都有人愿意为你披挂上阵。所以说,大学里混个毕业也不是件难事,只要你有钱,什么都会有人为你打点好。有时大学里面的竞争,归根到底,还真的就是钱的竞争。这也体现的钱的万能。
  不仅学生当中有枪手现象存在,就连我们那些德高望重的师长们,照样有找枪手的。许多老师因为评职称什么的,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可又出于年纪或是其他方面的原因,上考场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于是便找来了我们的学生。我知道的好多的教师进修什么的考试,都是找在校大学生去代考的,我的几个同学就经常接这样的活,因为这个查得不怎么严,安全。
  近年来,枪手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了,批评也越来越多了,有的人还给它戴上了诚信啊,良心啊什么样的大帽子,也采取了一些严厉的措施,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枪手现象还是杀之不绝生生不息。这跟校园里的早恋一样,光是防和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并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
  枪手现象也不能完全就归罪于我们的学生,毕竟枪手也不是那么好做的,是需要真才实学的,并且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枪手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审视一下我们的教育。我觉得,枪手的出现与以下几点是很有关系的:
  一是知识的价值在降低。这里所说的知识,不是指所有的知识,而是指我们在学校学的那些书本知识。我们在学校的学习已经很大程度上与生活脱节了,所学的知识实际用途不多,也就是说学校知识贬值了,知识还在,力量已经没有了。所以许多人宁愿找个枪手,也不愿意浪费精力去学那些大而无用的东西。
  二是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不同。许多人家里有钱,或是有权,关系网络好,无论在学校学得怎么样,毕业了照样有好工作,衣食无忧,所以他们不愿意去学习,宁愿找枪手。这也是社会的原因,不能全怨学生。
  三是教育评价制度的不合理。我们的教育一直就是应试教育,把考试成绩作为了唯一的评价手段,考试不合格就要付出代价,像高额的重修费等等,还有可能拿不到学位证。像我们的英语四级考试,过不了就拿不到学位证,大学就白读了。我真搞不懂,一个中国人,能力如何居然要用一门外国的语言水平来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英语不能考六十分为什么就不能大学毕业了?可英语有些人就是学不通的啊,有种你叫老外学学汉语看看。况且一个中国人英语学不好丢中国人的脸了么?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并不那么想,非要你过四级不可。既然自己过不了,那只好找枪手了。于是每年的四级考试枪手多得不得了,答案也搞得满天飞。
  四是社会对文凭的畸形需求。现在的社会,对文凭要比对能力看重得多,许多的用人单位招人时对文凭都有硬性的要求,没达到要求的,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当然,这也不能怪我们的用人单位,怪只能怪我们的教育。既然我们的教育把考试成绩当作了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的用人单位也只能是这样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这种唯文凭用人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
  五是贫富差距的加剧。像大学,已经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有钱的人找几个枪手,那点钱不在话下,所以不愿意去好好学习。穷人的孩子,没钱找枪手,所以好好学习,成绩也好,也乐于帮人代考赚点外快。另外还有些职业枪手,很大程度上都是出于对经济的考虑。
  当然,枪手的出现,学生自己肯定也有责任,但总的来说,我觉得还是教育制度的责任大于学生的责任。目前的应试教育制度一日不改革,枪手与舞弊现象就一日不能得到很好的扼制!
  八.大学的问题
  据说许多年以前,大学生一毕业便如馒头出笼新股上市,很快便会被一抢而空。然而最近却传来消息,说本科生现在找工作都很是问题了,照目前这个发展趋势来看,过不了多久,研究生毕业了也没多少人要了。以前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现在,恐怕就是一饺子了。
  那到底是社会进步了,还是大学生的素质普遍降低了?或是二者兼而有之?据我看来,目前中国的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还远没赶上欧、美的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也并不完善,因此社会正值用人之际。在那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学生尚且不见得就无用武之地,何况是在中国?
  因此,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我们的大学生落伍了,素质降低了,赶不上时代的发展了。这说明我们的大学教育也是一个失败的教育。于是我们也就有必要来分析一下我们的大学教育了。
  其实大学教育的失败早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埋下了祸根。应试教育在中国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在中学阶段,我们天天做题,拼命考试,练就了一身应试的通天本领,进入大学后,我们把中学时代练就的绝世武功用在挣学分上面,简直就是牛刀小试大材小用了。我们上课基本可以海阔天空不用听讲,只要声音不是太大不会影响老师讲课的情绪就行了。下了课照样睡觉。中学时代我们太累了,我们要努力把中学时代被老师剥夺的休闲时间玩回来或者睡回来。因此大学老师最可怜,中学老师欠下的债要大学老师来还。至于考试,临时抱一抱佛脚,混个及格就行了。以前听说大学里流行一句话叫什么“及格万岁”我还不相信,等自己上了大学才知道确实是那么回事,别人没有骗我。
  以前以为大学这个象牙塔里装着的都是些品学兼优的人,后来进了大学才知道这群人其实大多也都是在混混噩噩地过日子,并且自己也不幸地成了其中一员。在大学里呆了三年了,对大学生也比较了解了,我把他们归了一下类,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类是专长于玩的一类。譬如玩网络游戏上了瘾的那些人。这类学生简直把大学当成了疯狂的迪斯尼乐园,学习与知识在他们眼中的价值约等于零。这类学生当中不乏许多的富家子弟,因此学分可以用金钱摆平,并且对生活无后顾之忧,来大学不过是养养身体,反正花的是老头子的钱。这类学生对生活基本上没有什么憧憬,极有可能将来一无所长,甚至沦为社会的渣滓。
  第二类是专长于学的一类,学习非常认真、刻苦、仔细,但对外界并不怎么热心,基本上不理世事。这类学生在大学所占的比例极小,通常是拿奖学金一族。他们当中大部分人会顺利毕业,然后找一份较为舒适的工作,并且能干好本职工作,是中国工薪或白领阶层的主要预备队伍,但老气横秋,干事没有魄力,恐怕难当大任。当然,他们当中也会有不少的人能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开辟一片天地做出一番卓越的贡献。
  第三类是专长于钻的一类,喜欢钻空子。这类人学习成绩也许只是一般,但人挺聪明,有些头脑,在学校各方面都吃得比较开,比较有代表的就是那些在学生会混的学生,很能适应里面的勾心斗角。对这类人比较恰当的评价就是:有点小聪明,难成大气候。这类人攻于心计,比较会钻营,将来很有可能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领导,但干不出什么大业绩。他们当中不乏一些小心眼者,自己干不了大事,却要在别人脚下使坏。这样的人是最可恶的。
  当然,这样的划分不一定十分准确,毕竟有些人是比较另类的,不再此三类之列,像我,就觉得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类。另外,我也不是八字先生,不一定对他们的未来就看得那么准。因此这只是比较笼统的归类而已。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就不难知道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了。社会需要的至少是那种能够干好本职工作,对社会能做出一定贡献的毕业生;社会最需要的那种有理想、有魄力、有道德、能够为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毕业生。我们姑且把前者称之为人才,把后者称之为精英。社会需要的是人才或精英,而不是人渣或碌碌无为之辈。比人才和精英更高一层次的自然就是天才了,不过对于天才,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我无意否认大学是成才的摇篮这么个事实,毕竟念大学还是许多人的梦想,进了大学总会长那么一点点见识,提高那么一点点档次。不过我们为那么一点点见识和一点点档次,付出的代价也恁多了点。大学几年下来,四五万块钱应该是花了的----这在许多农民眼中还是个天文数字呢----并且还要赔上几年宝贵的青春。我也不是说大学就培养不出人才或精英,而是说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和精英太少了点,这与我们对大学的巨大投入是不怎么成比例的,也是有负于我们对大学的“精英教育”的期望的。中国的大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先前曾写过一篇《大学校园十大定理》,比较现实地概括了大学生活的种种,在此不妨拿来,以飨各位读者,让大家看看,现在的大学生活到底是怎么个样子:
  定理一:上课要睡觉。有这么一则笑话:一天某教授突然停止授课,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如果中间聊天的同学,能像后面玩牌的同学那么安静的话,前面睡觉的同学就不会受干扰了。可见教授对睡觉的同学还是颇为照顾的。毕竟睡觉不会影响别人。毛主席都说了,允许学生上课睡觉。
  定理二:考试要作弊。上课睡觉过了头,一觉醒来就要考试了,啥都不会,不作弊一下怎么行?一个学分可是百来块啊,挂一科就得交好几百,总不能拿家里的血汗钱开玩笑吧?有诗云:考试不作弊,来年当学弟;宁可没人格,不可不及格。说得真好!真应该给该诗的作者颁个矛盾文学奖什么的。
  定理三:老师要尊敬。老师都比较喜欢听话一点的学生,所以我们对老师要尊敬。时不时给老师送点小礼物,孝敬一下,老师一定很开心。这样一来,考前老师不仅会给我们划重点,而且会关了门——怕被学校领导看见——给我们讲题目,试卷上的三十分也会变成六十分。可如果你把老师得罪了,你的六十就会变三十。
  定理四:马屁要勤拍。不要以为拍马屁是件丢人的事,要光明正大地拍,马屁拍好了你才能当选班干,才能进学生会,才能左右逢源吃香的喝辣的,并且这一招练好了终身受用。你把上面的拍舒服了,你才会被提上去,然后才能享受被拍的乐趣。
  定理五:关系要搞好。关系搞好了你才能拿奖学金,才能评优干、优团和三好,才能推优入党。否则即使你成绩再好,也只是一普通学生,人家说你发展不够全面。至于如何才能把关系搞好,应该去问问那些在学生会狐假虎威,或是在领导面前装孙子的学生。
  定理六:恋爱要趁早。大学女生本来就不多,质量好的就更少,如果你还在做着守株待兔的美梦,等你一觉醒来美眉都成二手的了。于是你只好每年开学之际,排着长长的队伍,等着为新来的小妹妹提皮箱献爱心去。
  定理七:做爱要学习。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爱的,可学校又不开做爱课,所以我们只好自学了。平时看看A片,欧式的美式的国产的都要,多多益善,观后互相交流心得,保证技术进展神速。有的还四处寻找试验的目标,于是打胎队伍便不断壮大了。
  定理八:网吧要常去。如果现实让你郁闷了,那你就去网吧,上好的游戏等着你。在虚拟的世界里,杀人放火都是不犯法的。随便找个网吧看看,装得满满的几乎都是玩游戏的学生。不过以后公安局铁笼子里关的,可能也有他们当中许多。
  定理九:未来一边去。未来是什么,估计很多人都答不上来了。我们的未来都在睡梦中、网吧里、或是宾馆的床上给挥霍掉了。校园里行走着的只是我们的肉体,我们的灵魂不知道在哪里挂着。要找个真正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比上妓院找处女还难。
  定理十:金钱是第一。这条定理最牛逼,能推翻前面所有的定理。有钱能使磨推鬼,一切规则定理对金钱无效。有了钱,面包会有的,房子会有的,女人会有的,未来会有的,即使你杀人放火被判了死刑,也能弄个缓期执行。
  九.教师的问题
  因为先前写过一篇《我来剥中国教师的皮》,该说的都已经基本在里面说过了,在此只引用其中的一些观点,尽管那些观点遭到了许多人的驳诘,但经过一个多月的痛定思痛面壁思过,我还是,基本上坚持我的观点。
  首先有必要声明一点,那就是我对教师向来是极其敬重的,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教师还应该是中国最值得称道的职业之一。因此,下文决不是有意辱骂我所敬爱的教师,即使用词有些刻薄,也是针对教师中的某些败类,还请各位师长见谅。
  中国的教师队伍,实在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一刀,不剥不快。
  先说说小学教师的问题。中国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小学教师的素质,实在是太低。之所以说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因为在许多发达国家,越是低学年的教学,往往要求教师的素质越高;而在中国,恰恰相反。中国的小学教师是教师队伍中,学历最低的,许多都只是高中、中专或大专毕业,很少有本科毕业的,甚至还有许多是通过种种关系,不知怎么糊里糊涂就当了教师的。中国教师的招聘有很大问题,在小学教师这一块尤为严重。很多的小学----有的还是私立小学----到处乱招人,而所招的人,无非是能识几个字、做几个算术题而已。中国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具有小学水平的人,教小学;具有中学水平的人,教中学;具有大学水平的人,教大学。因此对小学教师的任聘,不是很严格。别以为小学生是最容易糊弄的一群人,其实小学生才是最伺候的。小学生处在一个极易受影响的年龄阶段,教师对他们的潜移默化作用非常大。一个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往往一辈子的。小学生对老师是非常崇拜的,哪怕是个流氓老师,在他们眼中都是个神。然而不幸的是,中国的小学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就充当了这么一个角色。中国的应试教育,从小学开始就已经初露端倪。为了提高升学率,老师是可以不择手段的。于是乎,大发淫威,作业扑面而来,考试接连不断,有时还要学生放学后继续加班加点。小学生处在一个多么需要自由与乐趣的年龄啊,为了提高升学率,为了自己的奖金,就把学生的自由剥夺了,你说这不是流氓行为是什么?耍了流氓还要说那是为了学生的前途作想,真是卑鄙。小学老师耍流氓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暴力。这个问题在报刊杂志上时有所见,不知道大家小时候受过老师的虐待没有?反正我是受过,而且我周围的人大多也都受过。老师虐待我们比较有代表性的方式,一般有罚站、罚抄作业、罚扫地或冲厕所、打手掌、通知家长----当然是通知家长打你的屁股,而不是老师为自己的失职向你的家长道歉----或是罚款现金等等。我几乎全都领教过。我领教过的最厉害的,是一次因跟同学打架而被老师打手掌,至今记忆犹新。具体打了多少下,当时没有数,不过反正是打得很厉害,我痛得哭了,可那老师仍不肯停手。那老师我至今仍记得的,虽然谈不上仇恨。以那些卑鄙的手段,来对付一个毫无反抗能力的小学生,与流氓何异?看到这里,大家千万别以为我小学就是一个很差劲的学生。我小学时成绩很好,很少有掉出年级前三名的时候。小学毕业,我是以小镇最高分升入县一中的。吸取教训,以后我的儿子,尽可能要不让他念小学。那些小学教师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啊,凭什么骑在我儿子头上作威作福的?中国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有一个童话作家郑渊洁。他就偷偷帮他儿子郑亚旗写作业呢。他儿子也并不比别人的儿子差,是个电脑高手,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中国的中学教师,知识水平要比小学教师高得多,在自己所教授的领域,应该还是比较有权威的,因此我不怀疑他们的教学能力。我想说的是,中学教师是一群很没有正义感的人。俗话说,才高为师,身正为范,单就这一点,很多中学教师就不够资格为人师表。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病入骨髓,在中学教育这一块尤为严重。对于这一点,体会最深的,我想,除了学生,应该就是教师了。学生虽然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但他们大多要为前途而拼命读书,无暇分析自己受害的原因;而一旦他们熬到中学毕业,也早已经变得麻木了,况且已经脱离中学教育的苦海了,不会为了曾经受过的苦难而奔走呼吁。于是乎,我们的青少年,一届又一届地受着应试教育的折磨,接受黑色七月----现在是八月了----的洗礼。我们的教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难道就没有什么感想?作为与中国应试教育接触最密切的一群人,他们为什么对中国教育的弊端,闭口不提?在大家对中国的应试教育吵得风风火火的时候,他们为什么还要保持沉默?他们的良知在哪里?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又在哪里?要知道,他们才是对中国的应试教育最有发言权的一群人!其实我们的教师,是知道应试教育的不足的,也知道学生在中学阶段受的苦。可他们却这样劝我们的学生,说什么考上大学后就好了,就轻松了,仿佛大学就是游乐园似的。可真能考上大学的人却是很少,并且如果他们知道考上大学,对许多人来说,就意味着彻底堕落的时候,就不会找这个蹩脚的借口了。他们看到的却只是眼前的利益,看到的只是班上多考上一个本科给他们带来的奖金。对于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他们不敢提,也不愿意提,更不会在教学过程中为反抗应试教育做出努力。于是乎,就剩下我们这样的一帮还算有点良心的小辈写写杂文,发一点微弱的呼声。单从这一点看,作为中国最为典型的一群知识分子,他们真的是有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中国的大学教师,问题的严重,就不仅仅是停留在责任和良知这一层面上了。中国的大学教师,头上顶着学术和知识的漂亮的帽子,骨子里却是腐败,既包括学术上的腐败,也包括生活上的腐败。在许多国家,大学都是有充分的自主招生权的,可中国大学的自主招生权,虽然也在下方,但却谨慎得很,而且一不小心就会出事,报纸上、电视上闹得不亦乐乎。为什么会出问题,就因为教师腐败。本科招生自不必说,花钱买学校读几乎已经是公开的了;研究生的招生问题也很严重,在互联网上一搜索,到处都是,腐败的几乎全都是很有些分量的教授什么的。学术成果上的剽窃也时有耳闻,官司打得不亦乐乎。如果说这些都还算道听途说的话,那么我想讲一讲我身边的事。我所就读的学校,也是全国正规的本科院校之一,教师的素质,实在不敢恭维。其实,在我看来,大学教师,是教师队伍中最轻松的,也是钱拿得最多的。你知道大学老师是怎么上课的么?在讲台上全都是瞎扯。有的老师上课讲得不好,没有学生听课,或是懒得讲课了,就放碟给学生看,一张碟可以放两节课,这工资拿得还真是舒服。快考试了又怕太多的学生挂科有损自己的面子,于是关了门----怕被学校领导发现----才给学生漏题目划重点。给我上过课的老师,有几个都是这样的。有的老师更是懒得出奇,一份考试试卷可以用好几年。因此如果能从上届的师兄师姐手中搞到考过的试卷的话,差不多都应该能拿高分。即便如此,学生的分数还与教师的态度有很大关系,主动权在教师手里。一些没有考过的学生,通过种种手段也会获得一个称意的分数。还有那些英语四六级什么的考试,每年的泄题,基本上也是出在教师手里。教师之间的勾心斗角拉帮结派也是非常严重的。现在的大学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了,大学生的素质实在不敢恭维。以前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现在估计顶多是一饺子。我想,这些与我们的大学教师素质的低下不无关系吧?
  教师队伍之所以有这么多的问题,一方面,与教师队伍的老化有关。中国的教师,应该来说,还是终生制的,只要你不犯什么大错误,并且你愿意,就可以在教师这一职务上呆一辈子,直到你退休。可时代是发展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而教师的知识体系和人生价值观什么的却基本没变,你叫他们怎么去引导学生?有些教师在教师这一职位上,一呆就是十几年或是几十年,而这十几年或几十年却一直沿用一套教法,只不过把以前上的课重复了一遍而已。如果你有兴趣回母校看看,听听以前教过你的老师的讲课的话,你应该会发现,他们讲课的内容与方法,还是跟以前差不多的,连活跃气氛用的三流笑话都没什么改变。这样想想,当老师还真是挺幸福的,不过是简单的重复而已。十几年或几十年如一日。也许有人会说,现在不是有什么教师进修的么?教师的水平不也是在不断提高么?说这话的人,应该还是不知道教师进修为何物的人。现在的教师进修,不过是一群成年人在一起聊聊天而已,有几个是认真听课学习的?聊天睡觉抽烟的倒是不少。这是我一个给进修的教师上过课的朋友对我说的,应该不会有错。况且,凭他们那么一大把年纪了,还能学到什么东西?至于进修教师的考核,那就更糟糕了,走走过场而已,代考的很多,答案也是抄得满天飞,这些是我亲眼见过的,你不要怀疑。可他们是老师啊,以后如果你考试舞弊被抓了,他们会义正词严地告诉你,考试是不对的,说不定还会因此给你严重处分或开除。大学里面,考试舞弊的处分是很严重的,开除是常事,就看老师抓不抓你。说到底,教师进修一点作用都没有,跟中国的大多数考试一样,无非是想赚取你的报名费创收而已。
  另一方面,中国教师的问题,与教师的产生有关。拿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我想,跟我一样,受教师微薄工资的影响,立志不当教师的人,应该不在少数。教师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一直就是一个被人拿来敬重的职业,而不是一个被人向往的职业,好比许多人敬重舍己救人的英雄,但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做这样的英雄一样。教师之所以比较受冷落,是因为教师这个职业,收入不是很高----特别是普通乡镇的中小学教师----并且比较没有前途,做来做去,还是一个教师。就我身边熟悉的一些人来说,没有几个是愿意做教师的,除非成绩实在不行,是不愿意报考师范类院校的,因为师范类院校的分数线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并且还有这门那门的补助,目的是为吸引别人报考,这也是师范不景气的一个表现。于是,上师范的都是那些成绩或智力比较差的学生。而进入师范后,那些稍为成绩好一点的,或是长得漂亮点的,又比较喜欢找其他方面的工作,不愿意做教师,只有那些混得实在不行的人才会留下来乖乖地做一名教师。当然,这是我所看到的现象,不能一概而论,我想,应该还是有一些人是很愿意做教师的,并且水平也不错,但那应该是少数。一次我去一个朋友所在的大学玩,离他们宿舍一点点远,仅隔一个围墙,便是一所师范学校的女生宿舍。无聊时,大家拿了望远镜看过去----别说我们没素质,大学里很多人都这样的,天下男人差不多一般色的----结果发现她们那边也在用望远镜看过来呢。朋友还告诉我,平时他们还经常跟她们吵嘴呢,她们语言也脏得很,那热闹气氛,跟妇女骂街或刘三姐对歌有得一拼。可她们进入社会后就是道貌岸然的教师啊。教师队伍的素质,可想而知。
  以上是我的《我来剥中国教师的皮》一文的主要观点。当然,中国教师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主要责任还是在教育制度,不能把责任全部归罪于我们的教师。中国的教育在走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把办学当作办企业,教育围绕着升学率运行,而在深层次,升学率又是围绕着经济效益运行的,因此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跟学生一样,教师照样是现行教育制度的受害者,中国的教育制度不改,老师也只能这样。教师这个职业,从本质上来说,绝对是一个神圣而又高尚的职业,一个国家的前途从很大的角度来说就是取决于教师这个行业。可在中国目前的这种教育体制下,教师们迷失了自我,丧失了思想,没有发言权,不能改变任何东西,只能跟着考试这根无形的指挥棒走,缺乏特立独行的精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行教育产业化政策之后,教师这个行业实就很难让人敬佩了。
  当然,教师当中也不乏一些有识之士,但是太少了;他们也为中国的教育说过话,但是这声音太轻了,根本不会有人听进去。并且大多数的教师,在饭碗面前,选择并认同了我们现在的的教育制度,尽管是被迫的。
  总之,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师的问题,但老师难辞其咎!
  十.腐败的问题
  在中国,很早就流行这么一句话了,那就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这么多年过去了,孩子仍然是苦孩子,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应试教育的逼迫下,孩子不分昼夜的拼命做着习题,没有快乐,没有自由,许多人也因此早早的戴上了厚厚的玻璃镜片。中国学生有多苦,不需要过多的证明,只要统计一下中国的学生有多少近视眼就知道了。其实受苦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孩子的父母。一个孩子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应该差不多要花十来万人民币,这对广大的农村家庭来说,还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于是许多的孩子,在享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就不得不背上行囊南下打工了。当然,城市里的孩之一般不会遇到这种情况,这也是中国教育不公平的一个表现。
  这么多年过去了,可教育却不再穷了,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这些年来不是在搞什么教育产业化么?既然是产业化,那么就要追求经济利益;既然有经济利益在里面,就不可避免的会滋生腐败。这本来也是很正常的,但腐败严重到一定的程度就不正常了。教育的腐败,已经不是普通的个人的行贿受贿问题了,而已经上升到了机制的问题,特别是目前的招生制度,存在很大的漏洞,导致了腐败的大面积滋生。每年通过各种金钱或关系弄进大学的人不计其数,这不仅私囊了一些人的腰包,更造成了严重的教育不公平,使更多的优秀学生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都说未来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可我们在人才的选拔上却存在如此多的问题,真令人心痛!教育是件大事,一个国家在教育上的腐败,绝不容忽视。
  在我看来,中国教育的腐败,主要表现在三处。
  一是招生上的腐败,前面已经提到过,并且这事我自己也比较有体会。招生的腐败直接导致的就是人才选拔的不公平。记得我小学升初中那会儿,跟同村另一名学生都是小镇最高分。因为考前对自己的实力估计不足,我们都填报了县三中,结果成绩出来后,远远的超过了三中的录取线,甚至还高出一中的分数线好些分。后来伯父通过种种关系把我弄进了一中,因为当时一中的高考升学率要比三中高许多,几乎就是三中的好几倍。那位学生因为关系没那么铁就留在三中了。再好来我考上了大学,而那位同学却读中专去了,现在已经毕业了,但还未找到理想的工作。我想无论将来会怎样,这都将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小学那次升学,对那位同学来说,影响毕竟是很大的。我至今仍觉得有些对不住那人,因为那人填志愿时是参考了我的意见的。
  初中升高中,问题就比小学升初中严重了。一般的重点高中的门槛是比较高的,若分数不够,一般要交好几千块的附加费什么的才能进去。这对家里有钱的城市孩子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但一般的农村孩子,可能就没这福气了。我有一个表哥,当年为了进县一中,一手就交了三千块。并且即使进去了,要进比较好的班级,也需要一定的关系。
  至于高考的招生,那就更不简单了。只要你有钱,估计除了清华、北大比较难进以外,其他大学的门都会很爽快地向你敞开。只要你有钱,就有足够嘲笑中国教育的资本。当然,这个钱的概念比较模糊,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第二种腐败是人事上的腐败。这个问题也是目前谈得比较多的,报刊上,网络上,随处都是。我只想说说自己身边的或是朋友告诉我的,这样比较真实一点。
  我的一个亲戚,以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但很快就当上了镇中心小学校长,而现在已经是中学校长了。他告诉我,这其中的关键,是钱。
  我的一个同学,马上就要师范毕业当老师了,她不是急着去应聘,而是急着去找教委的这个,学校的那个,这个伯伯,那个叔叔,其中的因素,也离不开钱。
  还有我的一个跟我关系很好的大学老师,她告诉我,大学里面老师之间的勾心斗角比社会上更甚,而且评职称什么的也需要关系,否则你再认真再辛苦也白搭。别看大学里的那些小科长们素质不高,但人家就是身居要职,你惹不起。
  还有那些在学生会混的学生,一个个嚣张得不得了,里外不是人。都说学生会里面黑得很,一句话,要有关系!并且这些人毕业了学校是要重点推荐出去的,一些用人单位还以为捡了宝,其实大多数是垃圾!
  第三种腐败便是学术上的腐败。以前没上大学之前觉得大学里面的人应该是最有本事的人,后来进了大学才知道错了。大学的人是最能弄虚作假的人,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我们的老师。学生担心考试过不了于是就跟老师套近乎拉关系,老师担心自己的学生考不好丢了自己的老脸也会向学生漏题。毕业的时候如果成绩单上的成绩不是很好,你肯交点钱学校就会帮你改一改,只要你不把每一科都改成满分就行了。我还听我的一个同学说他们的老师居然拿答案来卖钱。还有为了迎接上级的评估,老师、学生联合起来造假材料的,还有我们德高望重的老师剽窃学生作品把学生的成果拿来放进自己的论文的,还有我们的研究生在报刊上发一篇文章要交几百块钱版面费的,还有交钱学校就给发文凭的……太多了,不一一列举。这年头,真正安得下心在象牙塔里搞研究的不多,为了评职称,评院士、搞立项、搞出版、弄文凭什么的而到处送礼、请客、找熟人、打招呼、批条子、送红包的倒是如过江之鲫,杀之不绝。
  至于腐败的源头在哪里,我曾看到过一篇文章,写得很好,至少比我总结得好,我就不多说了,引用其部分内容,拿来与大家共享:
  教育产业化是教育腐败的理论源头。“教育产业化”是一批文人学者依据教育行政官员的改革思维和教育改革现状提炼出来的理论。在一些教育官僚的头脑中,“教育产业化”已经等同于“教育商业化”,引申开来就出现了公立教育机构“企业化”,公办学校学位“商品化”,义务教育“市场化”。正是打着教育产业化的旗号,一些公办教育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不择手段“扩大财源”,从“一校两制”、学费“双轨制”、形形色色的教育乱收费,到“名校办民校”、“民办公助校”等等。我们的学历教育终于“市场调节”成功,公办教育机构也成为市场上的“寻租者”。
  暗箱操作是教育腐败的制度源头。现行的各种条例和制度安排,事实上使教育经费分配、学校收费项目管理和收费使用过程暗箱操作合法化,成为缺乏监管的灰色地带。国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不能收“择校费”、“借读费”,地方上只要把名称换成“捐资助学款”就可以照收不误了。无论是“财政收支两条线”,或者是教育收费“统收统支”政策,只是从学校的小暗箱扩大到教育行政部门的中暗箱,最后到地方政府的大暗箱,区别只是暗箱操作的级别高了。哪些公立学校“改制”、哪些公立学校“出售”、多少学位“市场调节”,纳税人完全不了解决策过程和依据,更谈不上参与决策了。
  高度垄断是教育腐败的体制源头。高度垄断是教育行政官僚利益的源泉。“应试教育”是实施教育垄断的法宝,抓住“分数”这个纲,任何教育机构和家长都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大到高考,小到学校的期末考试甚至单元考试都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起来了。教育行政官僚把“应试教育”推到新的颠峰,把教育事业培育成暴利行业。资源的垄断是体制的经济基础。90年代在现行体制外发展起来的“民有民办学校”,这两年被教育行政部门一“促进”,立即土崩瓦解;终于重新在公办学校和“公办民校”体制内重新统一起来。“公办民校”成为新的丰厚利益的源泉。
  结束语
  写了这么多,其实归纳到一点,还是教育制度的问题,制度是根源。中国的应试教育可谓根深蒂固,所有的种种都是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转的。我觉得任何学习都应该是自发性的,是因为自身的需要,而一旦套上考试的模子,就会变了味,失去了学习的本意。中国的应试教育,说到底,就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与太多的功名利禄挂上了钩,因此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模式。至于中国教育到底该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模式,就不是我一个学生所能解决得了的了,我有自知之明,只能是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谈谈自己对教育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引起大家对教育的一点点关注。至于那种制定制度的经天纬地的大事,主要还是应该由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们来搞掂,他们可是吃国家皇粮的,否则,国家用那么多钱来养着他们干什么?
  不过我可以肯定一点的是,中国目前这种教育模式,特别是应试教育,绝对是要不得的。应试教育一日不改,中国学子一日回头无岸苦海无边。
  教育制度的10宗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