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的生活观pdf: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及中西药治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00:19
-
来源:网络文章  作者: 王一乐      [ 2010-04-14 ]    编辑:
【关键词】  荨麻疹 发病机制 治 疗
荨麻疹是一种极其常见的皮肤病,荨麻疹可据其病程、过敏原、发病机制等分类,但最常见的还是依据病程分为急性及慢性两大类。荨麻疹的病理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通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主要表现为边缘清楚的红色或苍白色的瘙痒性风团。
笔者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借鉴先前临床病例资料等途径,对荨麻疹的病因、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荨麻疹的病因研究
1.1  急性荨麻疹病因探讨  急性荨麻疹多为骤然起病,先有皮肤瘙痒,很快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风团,数目不定,可局限或泛起全身,融合成大片。颜色因毛细血管扩张而呈现鲜红色,严重时局部高度水肿,压迫血管呈苍白色,因毛囊口内陷,呈桔皮样外观。
论文百事通
皮疹可历时数小时后逐渐消退,不留痕迹。但可反复发作,有时一日可发作多次。若消化道黏膜受累时,可有呕吐,恶心,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甚至可出现过敏性休克样症状。少数患者可导致喉头水肿,出现胸闷,心悸,呼吸困难,严重者可窒息。部分患者可伴有高热,畏寒等全身症状,急性荨麻疹病因复杂,可由多种内源或外源性的复杂因子引起,主要为食物、药物及感染等。①食物以鱼、虾、蟹、蛋类最常见,其次是某些肉类和某些植物性食物,如草莓、可可、番茄、花生、大蒜等。②吸入物如花粉、动物皮屑、真菌孢子、羽毛、灰尘,某些气体如甲醛、丙烯醛、化妆品中挥发成分。③药物常见的有青霉素、血清制剂、疫苗等,另一些为组胺释放药物,如阿司匹林、吗啡、阿托品等。④感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由病原体本身或其代谢产物所致的变态反应。⑤昆虫叮咬如虱子、跳蚤叮咬皮肤,黄蜂、蜜蜂、毛虫毒刺入皮肤而引起的变态反应。⑥物理或化学因素如冷、热、日光和机械刺激,摩擦压迫和某些化学物质的刺激。⑦精神因素如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等可引起乙酰胆碱释放。⑧遗传因素如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1]。
1.2  慢性荨麻疹病因探讨
1.2.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ter pylori Hp)感染  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是Hp感染增加了胃黏膜血管的渗透性,使机体与食物变应原接触机会增多,慢性感染刺激免疫系统后,释放炎症介质,增加了皮肤血管系统对血管渗透性促进因子的敏感性,导致风团样损害的形成,引起荨麻疹[2]。
1.2.2  自身免疫  大多数慢性荨麻疹患者找不到确切的病因,称为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大约25%~40%的患者血清中存在高亲合力IgE??Fc受体[3](FcεRI)的自身抗体或抗IgE自身抗体,该抗体滴度与组织胺释放活性相平行。试验结果提示,有这个自身抗体的患者,其嗜碱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释放组织胺活性[4]。抗体中含有与自身嗜碱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膜表面的IgE受体相结合的自身抗体,这种抗体能与lgE竞争结合IgE受体。此类荨麻疹以自身免疫机制为基础,有的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等。其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慢性荨麻疹患者,用一般的抗组胺药治疗往往无效,需采用皮质激素或免疫治疗方法。
1.2.3  体液免疫  王冬云等[5]用流式细胞仪对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进行检测,发现慢性荨麻疹患者T淋巴细胞总数减低,CD3+细胞和CD4+细胞明显减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IL??2、INF?拨盟?平下降,而IL??4水平增高,IL??4主要由TH2细胞产生,主要介导体液免疫,促进B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和分化,产生IgE和lgG,参与速发型超敏反应.INF?拨糜?TH1细胞产生,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反应,促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生长和活化,巨噬细胞活化,辅助B细胞产生与吞噬有关的抗体(IgM、IgG、IgA),但不产生IgE,介导迟发型过敏反应。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IL??4水平增高、IL??2水平下降提示TH2淋巴细胞亚群功能明显亢进,产生了更多的IL??4,促进淋巴细胞合成IgE。IL??4可以增加IgE Fc段低亲和力受体的表达,并可释放可溶性CD3+/IgE结合因子,与IgE的产生有关,INF?拨枚?IL??4的生物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进一步促发过敏反应,而加重荨麻疹,他们认为荨麻疹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性紊乱。
2  荨麻疹的治疗
2.1  急性荨麻疹治疗
2.1.1  抗组胺药  荨麻疹有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等特点,基本损害是风团,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真皮毛细胞血管扩张及局限性水肿,血管周围伴有嗜中性细胞、淋巴细胞和少数嗜酸性白细胞浸润,有很多血管活性物质所引起,组胺是其中最主要介质。组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即发生风团。临床上一般采用H1受体拮抗剂进行治疗,但效果不佳。目前认为,皮肤血管上同时存在两种组胺受体,组胺引起血管扩张及血管壁增厚是作用两种受体的结果。治疗一般首选左旋西替利嗪、非索非那丁、地氯雷他定、氮斯汀和依巴斯丁等新型抗组胺药物,也可同时静脉缓推25%的葡萄糖和10%葡萄糖酸钙。
西替利嗪为选择性组胺H1受体拮抗剂,无明显抗胆碱和抗5?掺巧?胺作用,其特点为起效快,无心脏毒性,每天只需服用1次即可,患者易接受。西咪替丁为H2受体阻断药,作用持久,副作用轻而复发率低,西替利嗪和西咪替丁治疗急慢性荨麻疹总有效率达85.15%,对急性荨麻疹疗效更佳,总有效率93%,痊愈48.18%,用西替利嗪和西咪替丁这两种药物应用,对目前治疗荨麻疹非常安全有效,特别适合于治疗急性荨麻疹患者[6]。
此外,胡继荣[7]利用左西替利嗪治疗急性荨麻疹,对60例急性荨麻疹患者进行临床相关症状指标观察,结果显示治疗前和治疗后1天、3天相比较,总积分和各项症状指标积分明显下降,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说明服药后皮损水肿明显消退,小血管扩张消失,瘙痒缓解。本组治疗后3天有效率为95%。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急性荨麻疹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长,有效率、痊愈率高、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2.1.2  抗生素治疗  荨麻疹致病因素复杂,治疗中以抗组胺治疗为主。感染因素也是荨麻疹较常见的诱因,但在临床上对于仅有血象高而未找到明确感染灶的隐性感染患者,常常只注重抗组胺治疗,而忽略了血象的检查,不注意抗感染治疗,导致针对病因的治疗不够,因而延长了疗程,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及精神负担。
吴燕阳[8]在治疗荨麻疹的过程中,针对血象高的患者,在予抗组胺治疗的同时予庆大霉素抗感染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成人予庆大霉素注射液24万U、地塞米松注射液5mg加入500ml液体中静脉滴注,1天1次;扑尔敏片4mg口服,1天3次;小儿酌减药量。经临床观察,使用庆大霉素治疗荨麻疹不仅疗程短,而且在治疗过程中,大大减少了边输液边反复大量出现新皮损的现象。
2.1.3  激素类药物  急性荨麻疹的病因较多,其中由氨苄青霉素及痢特灵所引起的最常见,后者引起的血清样反应较多。药物、食物及感染是急性荨麻疹患者的主要病因。患者中77%有黏膜症状,而白细胞升高的患者出现黏膜症状更多见,且临床表现重,常见的为胃肠道反应、胸闷,较重的腹痛需与急腹症鉴别。该类患者单独用抗组胺药物疗效不佳,因此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抗生素联合应用。
百事通
给予维生素C、钙剂及抗组胺药物联合治疗,有黏膜症状者给予甲基强的松龙40mg/天静脉滴注。对于有白细胞增高的患者,有较重的黏膜症状,单独用甲基强的松龙40mg/天,静滴疗效差,需加用抗生素联合治疗。姜向阳用头孢三嗪抗炎,头孢过敏者予罗红霉素口服。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平均疗程6天,取得较好的疗效[9]。
2.1.4  中医中药  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中医文献有“瘾疹”、“风瘙隐疹”等病名,俗称“风疹块”[10]。部分医家认为急性荨麻疹治在肺、肠胃型荨麻疹调肝脾,慢性荨麻疹治肾为主。急性荨麻疹属风寒束肺者,可用解表化饮汤加减:属风热犯肺者,用银翘散加减[11]。朱越洋等[12]用消疹散敷贴穴位治疗急性荨麻疹52例,总有效率100%。消疹散药物组成:蝉蜕、细辛、防风等量,研成细末,加入适量冰片。取消疹散0.2~0.4g置于麝香虎骨膏中,外贴曲池、大椎、悬钟、梁丘穴。风寒型加列缺,风热型加外关(除大椎外均为双侧),腹痛、腹泻加神阙。1天1次,外治期间停用其他任何药物。王光鼎[13]采用温针加灸治疗急性荨麻疹。取穴:合谷、曲池(温针)、足三里(温针)、太冲、血海、风市、风池、百会、大椎、中脘(灸)、神阙(灸)。治疗114例,总有效率为96.49%。
2.2  慢性荨麻疹治疗进展
2.2.1  组胺H1受体拮抗剂  自1933年发现2??[N?策哙ぜ谆?]??1,4?脖芥槎?氧六环具有抗组胺活性至今,抗组胺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此间出现的抗组胺药有苯海拉明、安替根等;自80年代起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此间出现的药物有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阿伐斯汀、特非那定、贝托斯汀、依巴斯汀、咪唑斯汀、非索非那定、诺司咪唑、阿司咪唑等。第二代抗组胺药的心脏副作用或中枢系统镇静作用由于结构上的改进或纯化比第一代都明显降低[14]。
2.2.2  白三烯受体抑制剂  自二烯受体抑制剂,如孟鲁司特、扎鲁司特,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方面显示出了一定的作用。这类药物能有效预防和抑制白三烯所导致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并抑制气道高反应。对二氧化硫、运动和冷空气等刺激及各种变应原如花粉、毛屑等引起的速发相和迟发相炎症反应均有抑制作用。
2.2.3  环孢素(Cyclosporin A)  环孢素(Cyclosporin A)是霉菌(Tolypocladium inflatum)生成的一种脂溶性环状十一肽化合物。可选择性作用于T淋巴细胞活化初期并抑制活化后的辅助性T细胞合成白介素2(IL??2),抑制淋巴细胞合成干扰素。由于上述作用,该药近年来被用于顽固性慢性荨麻疹治疗的试验。低剂量短期应用环孢素治疗慢性荨麻疹可获较好的疗效,顽固慢性荨麻疹在抗组胺类药物治疗不太理想时可使用环孢素治疗。
2.2.4  中医中药  中医认为,荨麻疹病因与风、湿、热三方面因素有关。龚勤[15]用消荨汤治疗慢性荨麻疹16例取得满意的效果。吴海斌等[16]用穴位埋线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30例,有效率达92.5%,表明在传统治疗中加曲池及肾俞穴埋线之法治疗慢性荨麻疹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急、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对于急、慢性荨麻疹的治疗近年来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在抗组胺药方面,已经研制出安全、高效的制剂,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荨麻疹复发的问题。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荨麻疹患者,采用联合用药,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如药物治疗同时运用针灸疗法、穴位疗法,可以给荨麻疹治疗方法开辟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