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农业gdp占比例:课堂实录:议论文之困的归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7:22:27

议论文之困的归因

主讲:张玉新  时间:2010329    班级:吉大附中高中部一年四班

整理:(吉大附中高中部语文组:姜雪萍、杨丽伟、王春)

 

王春:今天我们很荣幸的请到了我国语文教育界鼎鼎有名的专家,吉林省教育学院张玉新教授来给大家上课。(掌声)教授在教学一线经过了多年的教学实践,是有自己独到的理论体系的专家,教授曾经在东北师大附中担任语文教研组长、首席教师,在一线教学有20年的宝贵教学经验,是我们敬仰的专家,那就让我们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教授为我们畅谈学习之道!(掌声)

 

师:吉林大学附中的同学,大家好,我今天不是给大家上课,是跟大家聊天。用聊天的方式跟大家探讨一下高中阶段议论文写作的一些问题。昨天老师把同学们的意见都给我了,我也做了些简单的分类。但是我刚才听到呢,我们昨天有些同学因为竞赛种种因素,没有提出问题。那么今天就这样,所有交上来的我都看了,没提的同学请举手。那位女生,这位男生,还有谁?不多,那位女同学,就请你先现场提问题。你觉得你的议论文写作困惑是什么?

生:首先是材料的问题,问题一,就是有些东西我们知道的太少了,材料也太老了,写出来太不真实了。问题二,我们的文笔不够,写出来有点像小学生作文,没有什么提高。问题三,就是分段不会分。

师:那位男同学,你说说。

生:在写议论文的过程中,围绕着论点,没有太多语言去展开,只是围绕着一个小点,来回反复的说。

师:实际上你说的和刚才那个同学所说的表达是一个问题。还有别的吗?那么同学们稍微有一些怯场,没关系。我这种话语不太影响大家思考吧,这位男同学你说一下。

生:我有两个困惑,第一个题目如何才能起的精彩。第二个第一段如何才能写得简明扼要而且精彩。

师:哦,那你这个简明扼要精彩和结构也有关系。就是好刚要往刀刃上用。所以和这部分也有重复。好请坐。这位女同学你说说。

生:我觉得我的主要问题也是在结构上,议论文的结构是“引提议联结”嘛,我还是不知道如何构造文章。

师:好,请坐。这位男同学,请你说说。

生:做阅读的时候发现,很多议论文里也有不少叙述的部分,我们写议论文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些叙述。我不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记叙的部分。

师:那你就是说议论当中记叙占什么样的位置,占什么样的比重,是不是?广义来说也属于表达的方面。实际上和结构也有联系。都有交叉性,是不是?前面同学都已经提到了,好,你请坐。实际在我得到的这些问题当中,同学们提到的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命题的问题。刚才这几位同学是在立意能够确定的情况下提的这些问题,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在这些问题之前,就是立意怎么办,题目怎么办。如果我们把题目和立意摆在一起,这样的话我们把这个符号稍微做一个更改。第一个问题就是题目和立意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材料的使用的问题,你比如说有的同学说知道的很少,并且很陈旧,表达起来就很吃力。然后就有同学提到了语言表达的问题,表达方法的问题。包括语言的一种渲染。这是语言能力的问题。再一个呢就是关于议论文结构的问题。那么对这样的问题,老师也没有做特别充分的准备,因为我离开一线已经八年了,那么我们就现场的,关于议论文写作的思维的过程和同学们展现出来,我们共同的碰撞,看看我的这个思维能否给同学们一点启示。那么我们考虑一下关于题目的问题。

题目的问题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呢?我刚才也问我们王春老师了,大家都是以学理科为主的,你们的数理逻辑的能力特别强。那我们就转换一下,我们用数理的语言来体会一下作文的过程。那么张老师认为呢,文章的题目和立意,用你们数学的话说,这就是一个(板书)求证的目标。比如说我举个简单的例子,这是前北京大学教授,他叫吴组缃,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他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提过这样的一个命题,说:“吴组缃是人,这是第一个命题,第二个命题是吴组缃是狗。”然后请同学们对这个话题展开辩驳。我们现在不能辩论吴组缃老先生了,这对他不够尊敬,现在我们就辩驳一下张玉新。就是我了,我对自己没有贬义,第一是人第二是狗。对你来说哪个更有挑战性?显然是狗。(生笑)为什么呢?我们不是理科的同学吗?我们现在就来求证一下,现在提出的这个命题是什么。这个命题就是我们要求证的目标。这能理解吧?而这个求证的目标往往就是我们的立意。张玉新是狗,然后我们首先要考虑,为什么是,怎么是,到底是不是。是不是?这就有话题了吧?一看就是人,凡是根据这样的一种回答,钱理群先生是著名的作家,他说还是吴组缃先生是狗更有启发价值。因为吴组缃是人不需要验证,吴组缃是狗则需要验证。虽然吴组缃是人这个命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却没有启发性,而吴组缃是狗虽然需要验证却具有启发性。同学们从这是不是得到了一些启发性啊?这个我刚才和同学们说了,你如果说人家是狗,说张玉新老师是狗,那么好,我们得看看,他有哪些狗行,对吧?他有哪些狗事?经过验证,哪些蝇营狗苟的事他都没做,跟狗沾边的特征他也没有,狗咬人,他没有,咬穿的不好的人,他没有,看来这个论断是错误的。同学们想一想,这不就是归谬的方法的吗?我们假设,5等于某某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5=3,这显然就是个错误的论断,于是就把一开始的论断推翻了,那么推翻论断的过程是不是就求证了你的假设啊?于是呢,我只能是人,我是狗的这个命题就自然被否定了。

那么同学们所缺的是什么?缺的就是把文章的立意还有题目,设想为求证的目标的这一过程。同学们明不明确我说的这个意思?求证的目标。我们怎样设定一个求证的目标?怎么设定比较好?谁来随便举个例子,我就把它当做求证的目标。后面那个男同学?

生:我理解,这跟数学的反证法差不多,假如你想论证这个命题正确,你就先设想这个东西不正确。其实我一开始论证这个问题是不正确的时候是错误的。

师:是这个意思,这是一个程度,这一个程度一会儿涉及到关于材料的使用的时候就涉及到一个正反论证的问题。我刚才侧重的是一个反面论证。他是人,他长的像人,他做事像人,他种种行为都像人,最后证明他是人。那么反过来,刚才我说了,正反两个方面对比的话,你的思维的角度就丰富了。好,你请坐。有没有同学接着他的话题,谈一谈你对这个问题的想法?确切的说就是你如何把一个材料或一个观点设想成你的求证目标?我觉得这个问题理科学生应该更加得心应手。那么这样吧,从我这里找一个相关的材料,让同学们看一下,思考一下,看看如何确定这样一个目标。(PPT)

同学们看,我给大家找到一组图片,这张图片上的叫做“硅化木”,下面我把硅化木的解释给大家读一下,大家想如果这是一则材料,我想用这则材料求证一个什么样的目标?“硅化木也称木化石,数亿年前的树木,因种种原因被埋入地下,在底层中树干周围的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硅、硫化铁、碳酸钙等,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进入树木内部。替换了原来的木制成分,保留了树木的物质形态。经过石化作用,形成了木化石。因为所含的二氧化硅成分多,所以常常称为硅化木。”面对这样的一副图片,你们以为能够求证什么东西呢?

好,接着看第二幅图片。当我们的思维陷入一种沉思的时候,没有透亮的时候,我们用别的东西再来做一个启示。你看第二幅,前面的一副图是胡杨,生着的胡杨,下面这幅是枯死的胡杨。这两幅图和前面的相比你能否想到一些东西。这里面就可能涉及到一些提取公因式了,排列组合等等的方法了。那么同学们再看,这是在我们延边地区1800多年的松树,这是长白山死去的桦树。也是一生一死的对比。再看下一组,这是云南的茶树王。同学们看看茶树王的状况,周围修上水泥的围栏,这是人工干涉下形成的枯死的大茶树。

这几幅图我们可以设定怎样的求证目标。我敢保证同学们都进入了思考的状态。穿格衣服的男同学,你是怎样想的?

生:每组图片都有一颗活着的树和一刻死了的树。

师:你想得很正确,你启发了大家。这位女同学。

生:事物的发展和环境有关系。

生:胡杨活着死着的时候都是不倒的,暗示人在困境中不屈服的精神品质。

师:我提醒你,可是桦树死了它就倒下了。我给的是一组照片,我们让同学们对对这一组照片进行理解。

生:它们全都留着固有的状态。

师:你再过两天再看看。

生:除了胡杨,其他树都发生变化。

生:树死后化为化石。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生与死,更多停留在生与死,尤其是死的描述,但是同学们没有从另一个角度思考。

生:不同事物处在不同的情况受到的待遇也不同。倒下的就烧毁,活着的就保护。

生:胡杨无人关注,茶树和桦树有很多人关注。

师:思维有拓展,非常贴近正确的思维状态了。

生:这些图片都有死了的树,那我就想它为什么死?它是怎么死的?

师:太聪明了!(师与学生握手,全场掌声爆响。)

师:我们往往看到生和死的状态,他深入思考了生和死的原因。好!你接着讲。

生:跟人工有一定的关系。

师:“人工”这两个字千斤重!最好的立意!

生:活着的树在自然环境中,死的树是人工所为。

师:也就是人为的干预和与自然的选择有什么关系。

师:日本福岛核泄漏是人工干预还是自然导致的呢?

生:先是人工干预。

师:“干预”不够劲!能不能换个更有说服力的字眼?

生:干涉。

师:不够劲!

生:毁灭。

师:不够劲!

生:人工。

师:不够劲!

生:人祸。

师:好!人祸!(掌声)

师:我们想到人祸自然想到天灾。

师:我们由刚才的一组图片已经可以确定一个求证目标,就是关于人或与天灾的某种对应。也就是我们在纷繁的材料中理出一条线索,而这条线索就是提取公因式中的公因式。它能够统辖每一则材料,按照这种办法去一个一个求证,比如说硅化木,怎么求证?用这个标准怎么去求证它?能不能对这两则材料再进行一次细分析?

生:硅化木是天灾导致的,桦树是由于天灾,胡杨是由于天灾。

师:同学们关于天灾人获得判定是围绕我给定的材料,然后我们怎么做?求证的目标我们确定了,下一步是材料的使用以及表达,就是求证的过程,这个求证的过程我们怎么做,给大家一个方法,就是有内到外、由此及彼,刚才同学们局限老师给的几幅图片,那你能举出图片以外的例子呢?让我们的求证越发多呢?求证的过程就是使用已知条件的过程,我给的几幅图片是已知条件,你还有没有别的。

师:我们能仅仅停留在对一幅树的图像的关于天灾人祸的思考吗?我们应该把它推而广之。

生:三鹿奶粉。

生:土地沙漠化。 

生:利比亚战争。 

生:生物灭绝。

生::汶川地震时因为房子的建筑是不合格的,导致倒塌,这是天灾人祸。

师:非常好!这样思路就打开了。记住,凡是由此及彼,由一个具体的事物推移为一种抽象的现象,我国古人常有一种方法叫借题发挥,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借题发挥是非常好的思维方式。刚才同学们提了那么多,还有没有同学用这种思维方式把它框架起来?

生:日本地震。

师:日本地震,你能不能较为具体地说一下。

生:日本地震这是一个天灾,但人祸就如同老师所说,就是那个核电站,就是核泄漏造成的后果。那是人祸。

师:管理不到位,很好。这不就连起来了吗?道理并不多,并且都是非常抽象,非常简单的。我们把它验之于生活的时候,你才会觉得这个道理呀是生动的。刚才这个男同学提到的这个问题让我马上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大家不是说怎么才能更新吗?表面上看是福岛核电站的问题是管理不善,网上有消息我看是这么说的,说日本的核电站居然没有纳入《国家安全条例》,可见其管理之松散。但是你们想过没有,是这么简单的问题吗?对于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全球那么大的一个经济实体,它居然没有把这么重要的一个核设施纳入到《安全条例》之中?肯定是另有隐情的,它实际上是暗自里用民间的方式把核设施军事化。一旦纳入《管理条例》那就是国民行为了。军事就泄密了。其实它是在造原子弹,它马上就可以把民用的东西转为军用的东西。所以我们有个居心叵测的邻居。这能看出什么?我们要善于发觉材料内涵的东西。所以我们在求证当中,我们要尽量地使用已知材料,就涉及了同学们的认知能力以及材料的把握。接下来我们稍作一下总结:从设立求证目标到求证过程,也就是使用已知条件的这个过程中,你得到的最大的启示是什么?这就是老师要求同学们吧课堂现场成果化。如果我们会听课,会学习的话,老师现在所提问的才是最关键的,并且它可能是奏效的。你来说,你现在若有所思。

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议论文启示很有条理,用我们立刻的知识来看题目就是求证的目标,既提出了求证目标就要有求证过程,过程中要会用已知条件来求证这一目标,然后就是,嗯······

师:你说的没有错,是把我说的内容重复了一遍。重复是一种加深记忆的方式。那么是不是还要检验呢?用什么东西来检验呢?

生:以你举的那些例子来检验。

师:以你作为作者所论析的这些东西来检验,对吧?

生:对。

师:我们检验的结果要看这两面是不是等式,如果不是等式就说明是证伪不是证明。那么就要把证伪的抛掉。好,你请坐。非常好。我再给大家举一个初中的例子,你们现在的这个初中教材我不是特别熟悉,你们曾经学习过吴晗的一篇叫《谈骨气》的文章吗?

生:没学过。

师:吴晗是建国初的北京市副市长,文革时被弄死了,写过《海瑞罢官》等等,是明史的研究专家。他在文章里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并举了孟子的那几句话,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又分别举了三个例子来证明。从简单的例证来看,这个文章一点毛病多没有。我和王帮阁老师前一阶段在酒席上还谈了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这篇文章用的都是孤证。就等于说2+2=4,2×2也等于4,也是他就认为3×3和3+3相等。明显就错了。吴晗的论证就存在一个巨大的逻辑漏洞,因为人家可以轻易举出一个没有骨气的中国人做反例,因为中国历代都有大量的没有骨气的中国人,一直到我们抗战时期还有大量的汉奸。我们也有很多威武能屈,甚至不用威武就屈的。他干脆就屈,压根就屈。(生大笑)什么样的都有,还有不用富贵他就淫,你看孟子写的那个齐国人,一个乞丐还俩媳妇呢,“齐人有一妻一妾”嘛。所以当我们举出一个反例来推测他的论证时,就说明他的逻辑结构是存在巨大缺陷的。如果想让我们的逻辑证明充满一种逻辑的力量,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就要严格地使用你的语言来论证你的文章。那我们就可以说,一般说来,或者从整体上看

同学们在你们的数学验证中当,你经常要用一个数字来代入验证看等式成不成立。当你在行文的过程中使用一个材料的时候,你就用老师的这个办法:这个已知条件能否证实这个等式,能否证明我这个求证。因为你们都是理科的尖子生,我们用这种数理逻辑的推导,我相信你们都能听懂老师说的这个意思。因为这堂课呢,我是昨天晚上才接到的王春老师给我的你们的这些提问,我并没有做十分充分的这种论证,我只是随机想到了这样的一些问题,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呢,同学们不是讲到了这个结构问题吗?实际观点、题目的问题都属于求证目标的问题。材料、表达、结构它属于求证的过程,是验证已知条件的过程。其实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文章才是高考阅卷老师认可的文章呢?这就是关于好文章的标准的问题,(板书:好文章的标准)那么同学们看,文章标准,我为什么把它放在最后?你得到上面这些都能成立的时候,你才能有下面这个结论。这个结论是什么呢?就是再一次验证后证明你的假设或目标(板书:再次证明目标),那么同学们看一看,求证是确立的一个目标,而最后的结论是证明你这个求证。那么中间的这个过程用我们议论文当中的术语来说就是这事论点,这是使用论据求证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论据又有论证的过程,然后是最后的结论,这样的一个结构同学看一看就是一个圆合的结构。他是一个非常严密的逻辑推论。我先提出假设,然后我经过运算来证明这个假设,最后我证明假设的确成立,或者假设是不成立的。对刚才这样一个推论的过程,我们再做一个归纳,比如在这个部分,同学们看一看,这都是我们提出的关于议论文写作的问题(板书:议论文写作的问题),这是我们语文的问题,而这边我要给同学们归纳的是一个逻辑问题(板书:逻辑问题)这样我们就把语文这个学科和数理逻辑整合在一起了。同学们可以采取比较擅长的逻辑推理来应用于语文的议论文写作,包括结构的设定。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要知道这样一个大的环境,大的步骤,是不是就可以把语文和数学打通。实际上我一向认为哪科和语文最亲呢?数学。因为数学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二语文提供的是思维的载体。二者正好互为表里。这位女同学,你有什么想法?你刚才在说什么?自言自语都是课程资源,来请你说一下。

生:我是感慨数学太重要了。(众笑)

师:好,那你可能马上想到的就是那我以后真要好好学好数学啊,于是就把我们语文扔在一边去了?

生:没有没有。(众笑)

师:好,那么我们再具体地说这么一个问题。你们想一想,就你们所能学过的这些数学常识或者说逻辑推理的问题,你知道那些重要的逻辑推理方式?

生:假说演绎法。(众笑)

师:是数学当中的吗?

生:虽然是生物书中提到的,应用于数学中也是可以的。

师:可以认为是演绎法,非常好,请坐。还有没有?

生:反证法。

师:反证法就是归谬法。

生:归纳法。在我们的议论文写作中经常使用的就是归纳法、演绎法和类比法。我们没有时间展开,大家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什么是演绎?什么是归纳?什么是类比?

生:归纳就是从例子中得到一般性结论。

师:你所说的例子是什么?

生:特殊的例子,是个案。

师:对。这名同学是男同学,那名同学是女同学,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一般性结构,那就是我们班是由男女同学组成的。那么演绎呢?是不是正好相反?

生:演绎是先一般,然后再推出特殊的。

师:那怎么推,你推一下。

生:我班男同学,女同学都有,我先找出一个是男同学,再找出一个是女同学。

师:这就是演绎吗?

生:因为有男同学,有女同学,那么我肯定能找出一个男同学,一个女同学,于是我找到了。(众大笑)

师:这个问题从三段论角度来讲你到没有什么毛病,但是不是我要证明的更加生动、准确的语文上使用的那个演绎推理?请这位男同学说说。

生:假设地球是转的,所以有黑天和白天。正因为存在昼夜交替,所以我的结论是对的。

师:这叫假言判断,但你这是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这是个数理逻辑的问题,形式逻辑的问题。这个我们不必过多地去讨论,但你说的是对的。类比推理是什么特点?

生:别的班有男同学也有女同学,同样是班级我们也有男同学和女同学。(众笑)

师:那不一定,有的就是女子学校,那怎么办呢?(众大笑)

生:两个很像很像的班。

师:啊,那你说的是由一个个别到另一个个别,最精彩的例子你们学过。就是初中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生:啊!(众恍然)

师:“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这是一个集合。我们可以用映射的关系来表示。甲集合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然后得出结论,可是他们都骗了我,徐公一来,我就露馅了。大王您呢?乙集合,“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所以,注意,前面已形成的一一映射,大王您可能像我一样,同样的结论,也受骗了。(生鼓掌!)

师:但是这种推理得出的结论都是或然性结论而不是必然性结论。所以邹忌的讽谏才能成功。

那么同学们把我们共同演绎的东西共同整理一下,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之中存在的问题不可能一堂课都解决。那么,我们做的是什么?就是(板书)“议论文之困的归因”。今天的讨论只是一个开始并非终结。希望同学们回家思考一下老师说的这个道理,然后寻找已知的条件来验证这个假设。让我们的议论文写作更成熟。好吧,这堂课就上到这。(掌声)

 

王春:通过这堂课我们既领略了先生深邃的理性,又体会了先生绚烂的文采。可谓是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真有如坐春风,入沐秋阳之感。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有诵诗以迎师长的传统。在《诗经·小雅》中有一首诗叫做《菁菁者莪》,《诗经》里的这首诗就是赞美师长的,那么我就诵读这首诗来感谢我们的先生。(掌声)“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泛泛杨舟,载沉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掌声)欢迎先生下次来再到我们学校讲学论道!谢谢!(掌声)

 

附:板书

 

            

 

     1、题目 立意           ——求证的目标

     2、材料(少、旧、假)                            

     3、表达(认识力)          求证的过程     

     4、结构                                                         

     5、文章的标准          ——证明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