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吃百香果的副作用:「好人」标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8:51:09
人生感悟——「好人」标准
文/陈晓凤
小时候,只知道世界上有「好人」与「坏人」之分,大人当然教育孩子要做好人。
儿时的「好人」标准,就是学习好,不挑吃穿以及听话。我成了循规蹈矩的好学生,还帮老师管那些淘气包。当了学习小组长,男孩子们不背好书就不让他们回家。知青上山下乡后,一位去吉林插队的16岁女友在给我的信中说,每当她向着初升的太阳驻立时,总会默默发誓要纯洁地度过一生。什么是「纯洁」?她的理解就是多付出,不索取。她那时就开始帮着农民进行沼气能源的试验,不求任何回报。知青大返城前夕,她却义无反顾地投靠亲戚去了美国留学。她说,受了多年海外关系连累,不出去太亏了,一定得让自己强起来。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我们那代人曾经奉为神圣的道德标准。刚去兵团时,大家天天挖掘自己的「私心一闪念」,从上海重点学校来的高中生,批判「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古老信条,从此除了红宝书之外什么书都不看。为了表现「无我」境界,有人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有人带病出工,有人上缴情书;有人去打扫吓人的厕所;有人被通知去灭山火时毫无防卫地冲在最前边。
不久前碰到一位女知青,她曾在兵团一次毫无防备的打火行动时被毁了容,结果终身独身,至今无人负责,不算工伤。在我们连队,为了表现无私无畏,有的女生来例假时还光脚跳进春天稻田的冰水中去整地,落下了终身疾病。我那时虽然也不怕苦,却对人生有着很多期待与渴望,感觉跟只知脸朝黄土背朝天干活儿的老农工比起来,简直罪孽深重。我虽然自觉很低调了,却被人怀疑深藏着个人小蓝图,彷彿背着「原罪」。
后来发现,号召知青「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头头,天天舒舒服服养在连部夸夸其谈;不准知青谈恋爱的领导,却经常「拈花惹草」闹出种种绯闻。喊「扎根边疆」最响亮的知青干部,却最先返了城。于是有的知青很快就学滑了,成了「泡病号专业户」。在茫茫雪原上打土方,人人闷头想自己的前程。
长长的一段青春岁月中,到底如何做才算是「好人」的问题困扰着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当时在知青中广为流传的苏联小说《怎么办》,第一次看到了「高尚的利己主义」这个词儿,让我茅塞顿开。心想,原来人可以这样活,原来于人于己都有利的行为,是能存在的。作者在故事中告诉人们:如果你为放纵自己的欲望背叛了朋友,就如同喝下了一杯有毒的美酒,伤害了自己的良知。人类的克己行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完善自己。于人于己都有利的行为,就是高尚的利己主义。于是我爱上了理性人生,从遵循良知中寻找快乐。
在后来的人生中,见到无数以忍为德之人。曾去一大国企职工宿舍,见到很多老工人祖孙三代居于狭窄的陋室之中。那些老劳模奉献30多年后带着一身病痛退休了,房子也没分上。与此同时,厂长却连孙子的房都准备好了。有些老工人勤劳几十年,近退休时被几万元买断工龄下了岗。一些有「小算盘」的工人,却早早停薪留职出去挣钱。企业倒闭后,「嘎小子」们变身为家境富足的小老板,过去的「好工人」成了无谋生之道的弱者。循规蹈矩者总是吃亏,所以「好人无好报」,竟成了当代流行词。
当代的年轻人从小就明白,自己活得好就是对社会最好的回报。他们的脑海中没有传统中「好人」与「坏人」概念,只有「强者」与「弱者」之分,从小就被教育要当强者。学习成绩要成为班里前三;考大学要上北大、清华、211工程认定的学校;学历最好硕士以上;工作单位要进世界500强,进垄断企业,进国家机关。人生成为一场无止境向上攀升的竞赛,是弱者就要挨打。大家庭式的管理模式被认为老土,丛林法则横行于各个单位。量化考核在无情地淘汰弱者,让员工天天有吃不上饭之忧,生活于惊恐之中。老好人被人怜悯,现在是强人时代。人人都被卷入了竞争,任何行为背后都有经济利益。
在后来的记者生涯中,我曾因一心想出好稿被同仁指责为「自私」,我回敬道:不想当「名记」的记者不是好记者!到底怎么做才是「好人」?我以为,以奉献者面目出现的好人,内涵已经太单薄。好人,不仅是克己助人者,也应该是自强者,自强才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奉献文化渊远流长。奉献,曾被当成弱者的义务。很久以前,国企工人干着最苦的活儿拿着最低的工资,养育着庞大的厂办行政人员;农民以其极端的吃苦耐劳、极低的维持生命消耗,支援着城市化及工业化进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口号,在鼓励奉献同时,也纵容了另一个阶层的泛滥的特权。
城市拆迁时,在拆迁办眼里,告示一出麻利走人的就是顾大局的「好人」,结果最先走的补偿最低,钉子户只要不到自焚的份上,补偿最高。开发商以低价拆迁高价卖房一夜暴富。拆迁办嘴里的「国家利益」,其实就是开发商自己的利益。
常在报道中听到克己「奉献」的好人好事:或一年到头只吃咸菜稀饭,或母亲临终都来不及去见一面,或不顾自己孩子的安危。这样的行为很伟大,但我不敢苛同这样的彻底的舍己。我以为,在履行社会责任同时,人也要善待自己,善待至亲,不能忽略任何生命。
有个熟人被人称为「好人」。并不富裕的她待自己到了吝啬的地步。成年累月不穿一件像样的衣服,不吃一点像样的伙食;对父母子女却无比大方,大包小包买去孝敬父母,孩子要多少钱眼睛都不眨。结果呢,父母子女全不自觉地把她当「下人」,她偶尔小小享受一下,倒让家人都看不惯了。对外人,她也一向忍让成性,人家出言不逊她也从不计较。时间长了,朋友也就根本拿她不当回事,聚会时也把她支来支去。
有位相熟女士为人厚道,自己倾其所有买房后,房产证写的是女儿、女婿的名字。可她丧偶与女儿女婿一起居住后,两个年轻人却把她当成带薪的保姆,成天劳累伺候女儿一家三口,年轻人还动辄对她恶语相加。已无家可归的她,经常以泪洗面,后悔没有给自己留下后路。
相反,很多父母在尽到对子女的养育责任同时,也不忘善待自己,给自己保留充分的生存空间。他们去继续教育的大学充电,锻炼身体,旅游交友,尽情享受生命的快乐。这样经济独立、健康的前辈才更受儿女尊敬。谁都愿意有一个充满活力与自信的母亲,而不是邋里邋遢的黄脸婆。极端的「利他」,结果往往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
早有哲人说过,「只有爱自己的人,才能去爱他人;只有自己是太阳,才能照耀他人。」
当代年轻人更喜爱的是比尔盖茨、巴菲特、陈光标式的「好人」,他们都是先致富,再高调散财。有人说陈光标做骚,更多人说,这样做骚的人多了,中国也就有希望了。你可以选择默默无闻做好事,也可能选择风风光光做慈善,只要自身足够强大。
当然,如何做人每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有位朋友本来已经离异,可当前老公与前公公都重病缠身时,她又回到了那个家庭,担起了照顾两个病人的重担。有人说她精神有毛病,她却坦然说,这么着我心里踏实!如此行事,不由人不佩服!
纵然有千百种「好人标准」,但与人分享生命的快乐,大概是永远是善的灵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