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琳娜的歌曲:论美国海权之路中的外交因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5:49:47

论美国海权之路中的外交因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赵    峰    李志东/文 2010年05月21日15:26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论美国海权之路中的外交因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海权是“权力”内涵的延伸,即国际关系行为体(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在海洋上的延伸和拓展。美国海权之路以1898年的美西战争为转折点。美西战争之前,美国致力于西部拓殖,海权发展缓慢。战后,随着海军实力的不断增长,美国逐步发展为全球性海权大国。

  美国外交与海权

  历史上,美国外交为其全球海权的实现起到了铺路石的作用。反过来,不断拓展的海权又为美国外交提供了实力保障。

  一、外交为海权铺路

  美国外交对其海权的发展功不可没。美国选择了太平洋方向拓展其海权,实际上就是出于避免与英国对抗的外交考虑。如果美国发展海权选取大西洋方向,必将会与英国的海权发生重叠,从而引发英国的激烈对抗。相反,“如果与英国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就没有任何欧陆强国能够越过大西洋,给美国造成严重的损失”。有鉴于此,美国外交承认英国的既得海权利益,避开了英国的锋芒,选择在太平洋方向拓展海权。

  早在1843年7月,美国就趁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新败,与中国签订了《望厦条约》。1854年美国强迫日本德川幕府签订《日美亲善条约》(即《神奈川条约》)。1867年,美国通过外交途径,从俄国手中购买了阿拉斯加,同年还兼并了中途岛。1882年,美国与朝鲜签订贸易条约。1887年1月,美国与夏威夷订立条约,取得了在珍珠港建设海军基地的权利。1899年,美国与德国达成协议,以西经171度为界瓜分了位于南太平洋的萨摩亚,美国得到了东萨摩亚。十九世纪后半期,美国在太平洋的外交活动之频繁,以至于“太平洋被当成了美国的内湖”。

  这些外交活动既打通了贸易往来,又获取了海外领地,为美国商船队和海军打了前站。

  美西战争之后,美国相继在夏威夷、东萨摩亚的帕果帕果、菲律宾和关岛创建了殖民地和海军基地。

  在外交的引领下,一战后,由美国海军、商船队、殖民地和海军基地构成的海权体系基本覆盖了太平洋。二战后,美国又通过外交手段促使英国接受民族自决的原则,将其写入《联合国宪章》。随着英国全球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英国的全球海权不复存在。继承了英国海权衣钵的美国,凭借外交与他国订立多个针对苏联的联盟条约,借机将其海权辐射到全球海域。

  二、海权为外交护航

  海权为美国外交提供了实力支持。在当今航母时代,了解美国派驻世界各地的航母的动态,就能洞悉美国外交的关切所在。有了海权大棒的支持,美国才能在外交谈判桌上占到上风。

  1898年美西战争中,美国海军在菲律宾击败西班牙海军,实际控制了菲律宾。凭借海军在美西战争的胜利,美国国务卿约翰?M?海遂于1899年提出了针对中国的“门户开放”的外交政策。

  日俄战争之后,战胜的日本对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1908年10月,罗斯福总统派遣的“大白色舰队”适时地达到了日本横滨。美国向日本彰显海权,炫耀海军大棒,以实力支持其“门户开放”的外交政策。

  1962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将世界拖向了核战争的边缘。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各种可能的决策预案中选择对古巴进行海军封锁。既发挥了美国在加勒比海上相对于苏联的海权优势,还规避了一触即发的美苏核对抗,为外交解决危机提供了可能。而且当前,伊朗核问题、朝鲜核危机和历次的台海危机都有美国航空母舰战斗群的身影。

  实际上,海权对于美国外交的支持力度之大,以至于一旦有外交危机发生,美国决策者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派遣最近的航母赶往出事地区实施威慑。由是观之,海权为美国的外交提供了实力支持。

  在二百多年的海权发展中,美国外交不断地引领其海权在全球范围内的拓展,为海权铺路。反过来,不断延伸的海权又增加了美国外交谈判桌上的筹码。外交与海权形成了良性的互动。

  美国海权之路给中国的启示

  美国发展海权的一些经验,对中国发展海权不无启示意义。

  首先,中国应从战略的高度制定海权发展的规划,走外交主导的海权发展道路。中国在东海、南海与海上邻国存在着复杂的划界和主权争端。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海权发展进入了一个战略机遇期。海权的诸要素之中,海军的力量尤为薄弱。针对这一现状,中国建造航空母舰实乃发展海权的关键性战略决策。中国有了航空母舰,不仅可以震慑侵犯中国海上权益的行为,海军远洋兵力投送问题也将迎刃而解,中国海权才真正有了延伸和拓展的可能。

  其次,中国海权的发展应优先选择印度洋方向。当前,中国已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到2030年,中国每天消费的石油将达到1200万桶,其中990万桶依赖进口。中国在该地区的海军力量的存在,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确保石油运输线的安全和畅通,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海上对反华情绪强烈、与中国存有领土争端的南亚强国形成强有力的牵制。为此,中国应对友好国家(如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和缅甸)展开积极有效的外交活动,本着互利的原则,促请这些国家为中国海军提供驻泊权。

  外交对于发展海权的另一大作用就是消除误解,中国应通过外交(包括军事外交)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展开全方位的交流,增进互信,打消它们的疑虑。

  再次,中国发展海权应与海权大国寻找利益的共同点,避免与海权大国发生对抗。中国发展海权,尤其应当谨慎地处理与美国的关系。毋庸置疑,在当今“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下,美国超群的实力,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挑战的。实际上,弱国选择不与强国对抗,原因并不在于弱国认可强国霸权的合法性,而不过是因为弱国与强国相争,引发本可规避的对抗,实非明智之举。

  在拓展海权的道路上,中国应与美国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如维护石油通道的畅通,打击海盗、构建和谐海洋等。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与美国展开合作,增进互信,避免不必要的摩擦。

  第四,中国发展海权应保持大国心态,不必过于在意西方的过激反应。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的崛起至少有两大特征。其一是中国发展的速度之快,令世界震惊。中国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就走完了西方几百年才完成的发展之路。其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崛起是以一种西方不愿认可的方式进行的,即中国的崛起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西方的恐慌,恰恰解释了“中国威胁论”在西方甚嚣尘上、大有市场的原因。同样,中国发展海权,很自然会引起西方的警惕、大肆渲染甚至强烈反弹。对此,中国要泰然处之,不必做出过度的反应。

  最后,中国拓展海权应着眼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循序渐进,走防御性的道路。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有赖于良好的外部环境。毋庸置疑,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发展海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有鉴于此,中国外交应大力宣扬中国海权的防御性本质。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分步走的战略决定了海权的发展也应是逐步拓展的过程。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增长拓展了中国的海外利益,海军防御的主体也势必要增添新的内容。但是海军的防御性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使将来中国强大了,也不会像美国那样称霸海洋,但是中国也决不能在捍卫国家海洋权益的问题上仰人鼻息。

  美国海权之路对中国发展海权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美国海权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外交的引领和铺路,尤为值得中国外交借鉴。中国六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为发展海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外经济联系的增多使中国海上权益处于亟待捍卫的境地。在这样的形势下,2006年和2008年,胡锦涛主席曾两次强调,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有必要推动海军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胡主席的指示必将会对今后中国海权的发展产生重大的积极意义。

  (作者单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当代世界》杂志
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