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首任首相是:学会拔火罐告别腰酸背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53:48
',1)">
品名 天然砭石 拔火罐 大中小一组
【材质】砭石
【规格】小号:罐口直径55MM,罐高45MM
中号:罐口直径60MM,罐高60MM
大号:罐口直径65MM,罐高70MM(以上均为最宽、最高处,每件宝贝稍有不同,请以实际尺寸为准)
【产品说明】采用优质天然的浮石加工而成,集微晶、远红外、超声波等物理特性于一身,具有温助阳气,疏通经络;逐寒祛湿,祛瘀止痛;潜阳安神,止悸定惊的作用,结合中医脏腑阴阳及经络腧穴理论,应用新砭石疗法:温、凉、推、压、滚、按、刮、擦、点、拨、揉、扣、拍等手法的综合使用,对颈椎病、腰椎病、偏瘫、慢性疲劳综合征、电脑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效果明显。是一种携带方便、操作容易、行之有效、无创无损的纯天然绿色保健器具。
【使用方法】
拔罐操作方法:
投火法:用纸条卷成似小喇叭状,点燃后投入罐内,快扣于皮肤上。注意:纸卷要长一些,投入罐内后仍能站立,不致烫伤皮肤。
闪火法:用纱布绕在铁丝的一端,制成酒精火焰棒,蘸以适量酒精点燃,左手拿罐,罐口斜向上,右手将火焰迅速送入罐内,快进,快出,快扣于皮肤上。
贴棉法:将酒精棉贴于火罐壁,然后点燃,快扣于皮肤上。
滴酒法:将白酒或酒精滴入几滴,然后点燃,快扣于皮肤上。
布架法:吧铜钱用纱布包上,做成鞬子样,留1寸左右长,上端沾酒精,点燃后立放在皮肤上,然后将火罐扣上。
拔罐种类:
闪罐:火罐吸住马上拔下,反复多次,至局部潮红为止。用于局部麻痹或功能低下的患者。
走罐:多用于背、下肢等肌内比较丰厚的地方。在火罐吸住皮肤后,医者左手在火罐前部按压皮肤,使之绷紧皮肤。右手持罐平推,或将火罐前进侧略提起,向前、后、左、右移动,至皮肤潮红为止。多用于麻痹、肌萎缩、痛症以及失眠、消化不良等病。
充血性罐:吸住后达到皮肤潮红。
瘀血性罐:吸引后达到皮下出血,皮肤呈紫点或紫斑。
砭石拔火罐功效与疗法:
头痛:太阳区拔充血性罐,背部大椎穴处拔瘀血性罐。
肩痛:局部拔充血性罐,相对应的健侧处拔淤血性罐。
胸痛:前胸拔充血性罐,后背、肩胛间区拔瘀血性罐。
背痛:前胸乳房上部拔淤血性罐,背部肩胛间区拔充血性罐,殷门穴处拔淤血性罐。
腹痛:局部拔充血性罐,背部肩胛间区拔瘀血性罐。
上肢痛:局部拔充血性罐,相对应的健侧处拔淤血性罐。
感冒:前额及太阳穴处拔充血性罐,大椎穴及肩胛间区拔淤血性罐。
咳喘:前胸乳房上部、背部肩胛间区拔充血性或淤血性罐。
胃痛:上腹部中脘穴处拔淤血性罐,下肢足三里穴处拔充血性或淤血性罐。
消化不良:脊住两侧拔走罐,下肢足三里穴处拔淤血性罐。
疖、痈:当疖、痈形成浓汁切开后,可拔火罐排出浓汁。
【材质对比】
材料
平均脉冲次数
频率范围(KHz)
砭石
3698
20-2000
木鱼石
2480
20-1000
羊脂玉
2249
20-1000
青玉
1938
20-800
岫岩玉
1720
20-700
大理岩
688
20-400
水牛角(常用刮痧板)
353
20-200
结果:砭石具做治疗可产生的超声波脉冲最多,频率范围最广。
砭石拔火罐 价格 一套400元 大中小 罐各一个  批发价格另议
拔罐常见情况及处理方法
在拔罐过程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青紫:拔罐后可见有的拔罐部位青紫,有的殷红,有的则不变色。青紫及发红部位往往病情较重,瘀阻较重。有时这些部位并非是疼痛最重的部位,只要坚持在原处拔罐,青紫就会慢慢消退,疾病也能治愈。
(2)发泡:这种情况比较多见。有的一日起泡,有的则至三五日甚至十余日起泡。所起的泡有较为清亮的水泡,也有紫红的血泡等。发泡现象多为局部病情的反映,一般受病情轻重(一般瘀阻较重的发泡较快)、季节(夏天较易发泡而冬季则较慢,这也是拔罐治疗提倡“冬病夏治”的一个原因)、皮肤疏密(一般皮肤细嫩的易发泡,如青年女性,而壮年男性则发泡较慢)等因素影响。正常生理条件下,血管内渗透压和血管壁通透性处在一较恒定的水平,拔罐的抽吸很难将其改变,不易起泡。
发泡后可用消毒针灸针将较大的泡刺破,放出其中的液体。对于发泡后的创面如何处理,如今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为防止感染,用无菌纱布覆盖,按时换药,直至愈合;另一种观点则是继续在发泡部位拔罐,以抽吸其中的病理产物。笔者比较倾向于后一种。大家都知道,以前有“血罐”的治疗方法,即在拔罐前先用三棱针或梅花针点刺拔罐部位,可以抽吸出一些暗紫色的血液凝块,疗效比较明显。但缺点是如何确定被拔罐部位是瘀血瘀阻的部位呢?如果确定准确,能够抽出瘀血,症状明显减轻,如果确定不准,将会拔出红色血液,症状也不能减轻。现在拔罐发泡已经证明局部有病,所以更应该在发泡处继续拔罐以抽吸出病理产物。
实践发现,在发泡处继续拔罐,的确可抽吸出不同的病理产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暗紫色瘀血:大多病程较长,瘀滞日久,多因劳累引起。
②黄色粘稠胶冻样物:多因感受寒湿引起。
③无色清稀水样物:多因受凉引起。
如果病程较长,瘀阻较重,则这一阶段历时较长,一般10天左右病理产物出净,出净后拔罐处即结痂愈合。
在拔出病理产物的过程中,尚可见“类炎症反应”,即发泡部出现红肿,根部发硬,按之疼痛,这是病理产物聚集导致,一般只需在原处拔,待病理产物抽吸净后,类炎症反应即可消退,根部自然柔软,触之如同正常肌肤,结痂愈合,疾病治愈。如发泡后不在原处拔罐,则拔罐出不易结痂,愈合亦慢。愈合后皮肤可留有黑疤,也可慢慢恢复至正常皮肤的颜色。
传统的“走罐”疗法,用新式拔罐更为方便。方法:在拔罐口涂适量润滑油(用红霉素或以凡士林和甘油按适当比例调和),拔住,不宜太紧,缓慢移动罐体,可同时起到拔罐和刮痧的双重作用。适用于面积较大且平滑的部位,如颈、肩部及腿部等,皮肤有破溃者不宜用此法。
24罐疗法
一、概述:
24罐疗法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根据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创立的一套全新的保健和治疗方法。它虽然只是在局部或经络腧穴穴位上刺激,但可循经传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起局部乃至全身反映,从而调整机体功能,达到通其经脉、调整气血、平衡阴阳、活血散淤、消肿止疼、祛风除湿、逐寒、祛病强身的目的。如果将24罐同时叩拔于人体督脉和膀胱经上的俞穴,可强行快速疏通人体五脏六腑之经气,调整内分泌,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整体治疗效果。还可以达到保健强身,预防疾病的目的。
二、24罐疗法三大功能:
(一)诊断病情:就是将24支大小不同口径的罐依据各穴位的情况,从上至下依次叩拔于背俞穴上。留罐10分钟后起罐。根据罐印色素反应来诊察病症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早期发现体内五脏六腑的异常变化,然后再依诊断结果进行治疗。
罐印色素反应如下:
1、罐印紫黑而暗:一般表示供血不足,行经不畅有血淤现象。
2、罐印发紫伴有斑块:一般表示寒凝血淤症。
3、罐印呈散在紫点状且深浅不一:表示气滞血淤症。
4、罐印鲜红而艳:一般表示阴虚、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
5、罐印红而暗:表示血脂高,且有热邪。
6、罐印灰白,触之不温:多为虚寒和湿邪。
7、罐印表面有皮纹或微痒:表示风邪和湿症。
8、罐体内壁上有水气:表示该部位有湿气。
9、罐印出现水泡,说明体内湿气重;如果水泡内有血水,是热湿毒的反应。
(二)治疗疾病:采用以华佗夹脊穴和背俞穴为基础,运用留罐、闪罐、走罐等十余种方法,对几十种急慢性疾病的治疗。治疗前可先外用活血药水喷在需要拔罐的部位,再将24罐按照一定的规律叩拔于体表背俞穴上。吸拔10分钟后全部取下。可以再喷药一次,并用手快速揉搓到药液全部吸收,皮肤发涩、发热止。主要的24罐排列顺序如下:
1、背部督脉(后背脊柱正中)上的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2、督脉上的腰阳关穴(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
3、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4、 足太阳膀胱经上的心俞( 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5、 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肝俞( 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6、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胆俞( 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7、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脾俞( 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8、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胃俞( 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9、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三焦俞( 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0、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肾俞( 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1、足太阳膀胱经上的大肠俞( 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2、足太阳膀胱经上的小肠俞( 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一骶后孔)
13、足少阴肾经上的涌泉穴(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
然后再根据病症选择相应的经络上的穴位进行拔罐,方法按一喷二拔再喷再搓的顺序进行。选穴根据临床辨证进行。
(三)保健强身:按照以上方法在背俞穴和华佗夹脊穴上进行,施以24罐叩拔或走罐。根据罐印色素反应来观察出现的反应,然后做进一步调理。单纯的保健可以疏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整全身之气血,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白天拔手增活力,晚上拔脚去浊气,疏通经络元气补,健体强身不用急!
三、24罐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除有以下情况的,各科各证几乎能都有所作为。
如果有下列情况不宜用拔罐:
1、病人狂躁不安,或全身剧烈抽搐者。
2、精神失常,精神病发作期。
3、久病或身体极度虚弱,皮肤失去弹性者。
4、有血友病、白血病、恶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血液性疾病,绝对禁止拔罐。
5、广泛的皮肤病,皮肤严重过敏或疥癣等皮肤传染病,皮肤破损溃烂者。
6、恶性肿瘤患者。
7、孕妇,妇女月经期。
8、血压过高,中重度心脏病,心衰,呼吸衰竭,肝硬化腹水患者不宜拔罐。
9、五官及前后二阴不宜拔罐。
10、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劳者。
11、外伤、骨折部位,静脉曲张,大血管体表投影处,疤痕处,等不宜拔罐。
12、三岁以下儿童慎用。
四、拔罐时和拔罐后的注意事项:
1、晕罐的处理:拔罐当中有极少数患者发生休克和晕厥,此时患者感到头晕眼花,面色苍白,心烦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厥冷,冷汗淋漓,唇甲青紫,呼吸急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甚则昏迷等现象,应立即将罐取下,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重者可针刺十宣、人中或指压人中,即可恢复常态。继续平卧休息15分钟后,才能离开治疗室。
2、拔上罐后应询问病人感觉,如有发热,发紧,凉气外出,温暖舒适的感觉都属正常反应。如病人感觉过紧,灼疼,难受可能是吸力过大或此处不易拔罐,应起罐重拔,或改变拔罐位置,或改用小罐。
3、拔罐,起罐时应保持室内温度,避开风口,防止受凉。
4、起罐后,局部潮红,瘙痒不可以乱抓,经几小时或数日后,可消散。
5、拔罐后局部皮肤出现水泡、水珠、出血点、淤血等现象均属正常治疗反应。水泡轻者只须防止擦破,待其自然吸收即可;水泡较大时,常提示病情较重,可在水泡根部用消毒针刺破放水,敷以消毒纱布以防感染。如较重的按烫伤处理。
五、拔罐时间和力量选择:
一般吸拔的时间为10-15分钟,短为5分钟,长可达30分钟。根据病情,病人反应,病人身体状况,病人的耐受力和局部变化来决定。
经常拔罐的老病人时间要长。新接受治疗的新病人时间要短
需要兴奋、提高机体功能状态的,吸拔时间要短,力量要小,罐数量要少,如闪罐,一般5-10分钟,用于治疗各种麻痹;对于各种疼痛,需要抑制的,吸拔的时间要长,力量要大。
急性病应每日拔罐治疗一次,慢性病应隔天拔罐治疗一次,连续治疗10-15次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