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贼王帕西亚同人小说:克格勃 Комит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57:25
您的查询字词都已标明如下:契卡的 徽章 (点击查询词,可以跳到它在文中首次出现的位置) 如果打开速度慢,您可以尝试打开无图片的快照; 如果您想保存该页面,可以添加到搜藏(百度和网页http://bbs.godeyes.cn/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204&ID=155805&ac=nxt&rd=65100的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百度快照谨为网络故障时之索引,不代表被搜索网站的即时页面。) -------------------------------------------------------------------------------- 首页 | Google Earth 专题 | NASA WorldWind 专题 | 商业应用频道 | 地球漫游 | 软件下载 | 地标下载 | 地图资源 | 综合动态 | 地球论坛 注册 登录 查询 首页 >> >> 地球漫游区 >> 欧洲 >> 查看帖子 上篇 刷新 树型 下篇 帖子主题: 克格勃 Комит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克格勃 Комит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苏联KGB徽章 克格勃(俄文:Комит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简称КГБ,克格勃是此三个俄文字母的音译),即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是1954年3月13日至1991年11月6日期间苏联的情报机构。前身为捷尔任斯基创立的“契卡(Cheka 是全俄肃反特别委员会的俄文简称 All-Russian Extraordinary Commission。全名为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消除怠工特别委员会: All-Russian Extraordinary Commission to Combat Counter-Revolution and Sabotage (Всероссийская чрезвычайная комиссия по борьбе с контрреволюцией и саботажем), 在 1918 年改名为: All-Russian Extraordinary Commission to Combat Counter-Revolution, Profiteering and Power Abuse (Всероссийская чрезвычайная комиссия по борьбе с контрреволюцией, спекуляцией и преступлениям по должности).)”。克格勃的职权领域大致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的反间谍部门相当。在1930年代,由亚戈达和叶若夫领导的内务人民委员部成为“大清洗”的工具。 冷战期间,“克格勃”的职能过大, 涉及国内所有领域, 凌驾于苏联党和政府之上,在国际上也成为红色恐怖的代名词。克格勃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是安德罗波夫和贝利亚,安德罗波夫最后担任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而贝利亚在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赫鲁晓夫以叛国的罪名处死。1 克格勃名称变更史 1917年12月  全俄肃反委员会(契卡Cheka ( 俄语为ЧК )) 1922年2 月  国家政治保卫局 1923年7 月  国家政治保卫总局 1934年7 月  国家安全总局 1941年2 月  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 1941年7 月  国家安全总局 1943年4 月  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 1946年3 月  国家安全部 1947年1O月 至 1951年11月 国家安全部(对外情报机构归情报委员会管辖) 1953年3 月  内务部 1954年3 月  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 2 克格勃历任领导  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   1917-1926 Feliks Edmundovich Dzerzhinski (Belarusian language Фел?ск Эдмундав?ч Дзяржынск?, Polish: Feliks Dzier?yński, Russian: Феликс Эдмундович Дзержинский ) 维亚切斯拉夫·鲁道福维奇·缅任斯基   1926-1934 亨里希·格里戈里耶维奇·亚戈达     1934-1936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叶若夫       1936-1938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      1938-1941 弗谢沃洛德·尼古拉耶维奇·梅尔库罗夫  1941(2-7月)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      1941-1943 弗谢沃洛德·尼古拉耶维奇·梅尔库罗夫  1943-1946 维克托·谢苗诺维奇·阿巴库莫夫     1946-1951 谢尔盖·伊万诺维奇·奥戈利佐夫     1951(8-12月) 谢苗·杰尼索维奇·伊格纳季耶夫     1951-1953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      1953(3-6月) 谢尔盖·尼基福罗维奇·科鲁格洛夫    1953-1954 伊万·亚历山德罗维奇·谢罗夫      1954-1958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谢列平     1958-1961 弗拉基米尔·叶菲莫维奇·谢米恰斯内   1961—1967 尤里佛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1967-1982 维塔利·瓦西里耶维奇·费多尔丘克    1982(5-12月) 维克托·米哈伊洛维奇·切布里科夫    1982-1988 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克留奇科夫 1988-1991  3 克格勃第一总局(对外情报总局)历任领导 米哈伊尔·阿布拉莫维奇·特里利瑟尔   1921-1929 阿尔图尔·赫里斯季安诺维奇·阿尔图佐夫 1929—1934 阿布拉姆·阿罗诺维奇·斯卢茨基     1934-1938 米哈伊尔·施皮格尔格拉斯        1938(2-7月) 弗拉基米尔·格奥尔吉耶维奇·杰卡诺佐夫 1938-1940 帕维尔·米哈伊洛维奇·菲京       1940-1946 彼得·瓦西里耶维奇·费多托夫      1946-1949 谢尔盖·罗曼诺维奇·萨夫琴科      1949-1953 瓦西里·斯捷潘诺维奇·里亚斯诺伊    1953(3-6月) 亚里山大·谢苗诺维奇·帕纽什金     1953-1956 亚里山大·米哈伊洛维奇·萨哈罗夫斯基  1956-1971 费奥多尔康斯坦丁诺维奇·莫尔京     1971-1974 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克留奇科夫 1974—1988 列昂尼德·弗拉基米罗维奇·舍巴尔申 1988苏联情报部门的创始人——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 尤里·安德罗波夫谢尔盖·列别捷夫 [ 这个贴子最后由aska飞鸟在2006-10-28 23:53:38编辑过 ] 谍海纵横:退役将军揭秘克格勃 日前,俄罗斯《政权》新闻周刊登载了一篇记者对一位前克格勃人员的专访。这个不愿透露姓名的老特工,曾在克格勃第一总局工作多年,亲身经历过克格勃招募、培训、派遣情报人员的全过程。他在谈话中讲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容,揭开了克格勃神秘面纱的一角。  克格勃最重心理素质 克格勃的全称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下设若干直属机构,其中第一总局专门负责对外情报工作。在苏联时期,克格勃作为一个特殊机构,拥有其它国家机关无法相比的特权:他们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任何单位选拔工作人员。当某个大学的学生或者哪个工厂的技术人员落入克格勃人事部门的视线,这个目标的所有档案材料马上就会摆在克格勃有关部门的办公桌上。   初步审查通过以后,考核工作就进入第二个环节:单独谈话。首次谈话一般是在候选者所在单位的人事部门进行,克格勃专家会提一些比较平常的问题,主要是了解对方对工作、生活的理解和看法。如果这一次谈话能顺利通过,候选人就会被请到克格勃指定的地点,进行下一轮谈话,这一次考核由克格勃人事部门和具体业务部门的专家共同主持,主要是测试对方的反应能力,问题千奇百怪,无所不包。   克格勃吸收新成员有一个不成文的原则:宁愿对工作无益,但绝不能对事业有害。按照这个原则,克格勃不仅对招收新人非常挑剔,而且对几个特殊人群有自己特别的看法和观点,有些甚至违反思维常规。   第一是坚决不收自告奋勇者。克格勃在苏联时期的威望,使一些年轻人对这个神秘机构有一种特殊的兴趣,主动提出加入克格勃队伍的志愿者大有人在。按照克格勃的逻辑,主动投靠者,肯定动机不纯,说不定是想借克格勃这块跳板叛逃出国。   第二是不要智商特别高的人。按照克格勃的用人经验,高智商者,特别是自认为比别人聪明的人,往往心理素质比较差,而对一个情报人员来说,心理素质比什么都重要。   第三是不要野心大的人。这种人的优点是为了能在事业和仕途上不断进步而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干起工作一定非常卖力气;但他们的最大弱点是,一旦感到前途无望,就会心灰意冷情绪消极,发展到极端甚至会做出出格的事情。   “在阶级斗争时代,采用任何方法都是正确的”  刚刚进入克格勃的新人,在正式开始工作以前都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外语、技术、心理等很多方面。具体培训时间主要取决于未来从事的工作和即将前往的国家。   克格勃拥有一个规模很大、设施很全的培训中心,授课教师几乎都是各个行当第一流的专家。尽管应召进入克格勃的年轻人对未来工作的性质已经基本了解,但在培训中还会出现一些对克格勃工作方式、方法的不解和疑惑。一次上招募课的时候,老师讲到,讹诈是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一个学员站起来发问:“我们是苏联特工,难道还要用这种肮脏的方法吗?”授课的老师指着墙上的马克思画像说:“在阶级斗争时代,采用任何方法都是正确的。”   克格勃业务培训中的重要阶段是模拟训练。在克格勃学校的教材中,“接头”是一个经典科目。按照要求,学员必须首先甩掉后面跟踪的尾巴,在指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与一个“退役军人”接头。这个化装成老人的谍报人员实际上就是主考官,他会以各种借口要求改变接头地点,这就要求学员必须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否则就过不了这一关。当两个人最后在饭店或者公园见面的时候,“老头”拿出一份文字材料,学员不能把它拿走,只能在几分钟的时间内熟记它的内容,这个环节考的是学员的记忆能力。由于这种考试在克格勃学校中年复一年地重复,以至于新学员还没有参加考试,就从上届同学那里摸清了考官的脾气,个别学员甚至把录音机带到现场,把“线人”提供的材料偷偷地录下来,以此获得高分数。   高干子弟到国外镀金的安乐窝   对出国工作的克格勃情报人员而言,评价哪个地方好哪个地方不好,主要依据两个标准:一是工作环境;二是生活条件。   据这位退役克格勃将军的解释,像印度这样的国家,由于当地反间部门对克格勃的活动看得不是很紧,工作比较容易开展。而相比之下,那里的生活环境不算好,但也不能说特别糟。克格勃人员最愿意去的地方是欧洲,这里的气候和自然环境与莫斯科比较接近,商品供应十分丰富,这对来自商品相当匮乏的苏联的人来说,尤其重要。但是,从工作角度看,这里就不是什么理想的地方,要想干出点名堂,实在非常困难。在欧洲国家中,荷兰和挪威的反间谍部门对克格勃人员行踪的监控是最严的,几乎是全天候、全方位跟踪。稍有不慎就会翻船:不是被报纸曝光,就是面临被驱逐的威胁。 到苏联解体前的一段时间,这些岗位逐渐演变成了苏共中央领导的子弟到海外镀金的安乐窝:拿着国内无法想象的高工资,开着奔驰牌高级轿车,每年有几次回国休假和出国旅行,在使馆内还享有普通外交官没有的特权……,至于工作开展得如何,没人深究。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永远是为他们开脱的最好理由。   克格勃和格鲁乌使命不同  在苏联时期,除了克格勃以外,还有一个单位从事对外情报工作,它是隶属于苏军总参谋部的格鲁乌。这个军方情报机构在国外同样也有自己的据点。克格勃和格鲁乌虽然都肩负着搜集情报的使命,但这两个机构各有侧重。   据这位克格勃老将军介绍,他在一个国家常驻期间,有一次与格鲁乌的同事搭伴到外地出差。这是当地政府对外国人严格限制的地区,平常很难有这种机会,这次是以观光旅游的名义好不容易得到当局批准的。   抵达目的地以后,装扮成旅游者的克格勃,总是寻找机会与当地人搭话,然后逐步把话题转入自己关心的问题。而同行的格鲁乌情报官却截然不同,一路上两眼紧盯着天空,当他突然发现几架飞机从头顶掠过时,激动的表情难以形容。这不是普通的民用飞机,而是一种远程轰炸机。按照这个格鲁乌特工掌握的情况,这种飞机平常在这个地区是不应该出现的,它此时成群结队地在这里出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况。旅行还没结束,这个格鲁乌特工就急着返回汇报去了。   尽管各有分工,克格勃和格鲁乌之间还是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同一个地方工作的两类情报人员之间相互贬低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在克格勃内部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苏联驻某国大使在走廊里看见一个生面孔,就问道:你是谁?对方恭敬地回答,他是今天刚来的,是使馆的二等秘书。大使自言自语:一闻味儿就知道是格鲁乌来的! 苏联情报部门精通暗杀 三大暗杀事件轰动世界 近日,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了新的反恐法修正案,批准总统普京动用特工人员到境外从事反恐行动,为在伊拉克受害的4名俄外交官复仇。一场令全世界瞩目的海外追杀行动即将展开。回顾历史,俄特工部门的前身——苏联情报部门可以说是组织海外追杀行动的高手,其中有三次成功的追杀行动曾轰动整个世界。 托洛茨基喋血墨西哥城   在苏联时代,影响最大的海外追杀行动就是追杀托洛茨基。托洛茨基是苏联早期的重要政治人物,曾参加俄国十月革命,为建立苏维埃政权做出过重要贡献。列宁去世后,托洛茨基与斯大林等人在政治上产生严重分歧,结果被开除出党,并被驱逐出境。离开苏联后,托洛茨基在法、美、德、意、英等国建立了托派组织,从事反对斯大林和苏联***的活动。1937年,托洛茨基移居墨西哥,此时战争的阴云已经逼近欧洲,为了防止敌对势力与托洛茨基勾结,苏联政府决定刺杀托洛茨基。  1938年3月,苏联最高法院缺席判处托洛茨基死刑,紧接着,一个个苏联特工小组潜入墨西哥,准备对其实施追捕和暗杀。为保证托洛茨基的安全,墨西哥政府在他的住宅附近专设了一个警察所,配备了一支警备队。托洛茨基自己更是小心翼翼,随身携带着手枪。然而,托洛茨基最终仍难逃厄运。  1940年8月20日,天气十分晴朗,托洛茨基刚刚完成写作,欣赏着蔚蓝的天空。这时,一个名叫莫尔纳尔的人前来拜访托洛茨基,此人是托洛茨基女秘书西尔维亚的情人,也是托洛茨基家的常客,但他这次来却有些异样,大晴天他竟穿了一件雨衣。托洛茨基刚刚把莫尔纳尔迎入书房,莫尔纳尔突然从雨衣里拿出一把登山用的冰斧,用力向托洛茨基头上砍去。由于事出突然,托洛茨基来不及触按报警器,也来不及拿起手边那把刚刚擦拭过的手枪,满脸是血的他在情急之下大声呼叫,跌跌撞撞地往门外奔去。听到喊声,托洛茨基的卫士们迅速冲进书房,抓住了莫尔纳尔。尽管托洛茨基被及时送进医院,但由于伤势过重,还是没能逃过一死。   事后,墨西哥警方才搞明白,莫尔纳尔原来是西班牙人,真实姓名叫拉蒙·麦尔卡捷尔,其母是著名的职业革命家。受母亲影响,莫尔纳尔参加了革命活动,并接受了苏联内务部的委派。他利用自己的容貌征服了托洛茨基的女秘书西尔维亚,终于完成了任务。 美国间谍丧命慕尼黑   1957年,苏联特工一次干净利索的海外追杀行动再次震惊了世界。当时,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发现,一个叫列夫·利比特的美国中央情报局间谍在德国慕尼黑活动十分猖獗,此人专门训练间谍到苏联活动,还与反共的“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来往密切。克格勃总部决定除掉此人,并将这一任务交给了特工保格丹·史塔辛斯基。  史塔辛斯基出生于乌克兰,青年时期加入克格勃,曾经历过严格的训练。1957年9月,史塔辛斯基领到了一件用于执行任务的特殊武器,它的样子像一支手枪,但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毒药。这种毒药和空气接触后,立即化成雾状,在两公尺距离上对准一个人的面部喷射,可以引起这个人的心脏麻痹,立即致死,死后没有任何痕迹。使用者预先要服用一粒解毒丸,发射后再吸入解毒气体,就不会中毒。   1957年10月9日,史塔辛斯基从柏林飞往慕尼黑。第二天,他来到利比特工作的地方,等候利比特的出现。他买了一份报纸,坐在利比特办事处的对面,耐心地等待着。这样的等待整整持续了两天,第三天上午,利比特的身影终于出现了。史塔辛斯基快速进入利比特工作的大厦,上了二楼,把武器掏出来,用报纸掩盖着,等待时机。当利比特上楼出现在面前时,史塔辛斯基抬起右手,扣动了扳机。只一瞬间功夫,利比特往后一仰,从楼梯上重重摔下去。史塔辛斯基立即打碎装有解毒剂的玻璃瓶,深深吸了一口解毒剂,逃离了现场。几十分钟以后,利比特工作的大厦被围得水泄不通,警车、急救车的笛声响成一片。这时,史塔辛斯基已经登上了飞往柏林的飞机。几天后,从慕尼黑传来消息:“10月12日10点40分,利比特被发现倒毙,经过法医鉴定,他死于心脏病。” 保加利亚叛逃者魂断伦敦   上世纪70年代末,苏联特工再次主动出击,在英国的土地上成功地实施了一次精密的追杀行动,极大地震慑了在海外流亡的反共分子。   冷战开始以后,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追随苏联,这些国家的一些反共人士在西方的蛊惑下,不断攻击执政的***和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保加利亚作家马尔科夫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作为一名在国内小有名气的作家,马尔科夫经常倚仗着自己的身份攻击政府。20世纪70年代,马尔科夫终于背叛了自己的祖国,逃到英国继续从事反共活动。  在伦敦,马尔科夫通过岳父介绍,进入英国广播公司,成了一名节目制作人。像所有叛逃者一样,马尔科夫想在西方混下去,必须配合西方的政治宣传,攻击***政府。于是,在他的节目中,通篇都是反共言论。马尔科夫的言行激起了苏联人的愤怒,很快,他就上了克格勃的猎杀名单。   1978年9月7日,马尔科夫步行上班,当他走上滑铁卢桥时,右脚突然一阵刺骨的痛疼。他回头一看,是一个年轻男子将雨伞掉在了他的脚上。马尔科夫看到年轻人一脸愧疚,也就没有深究。晚上下班回家时,马尔科夫的右脚疼痛加剧,出现了小红点,体温也迅速上升,高达40摄氏度。9月11日,马尔科夫终于不治身亡。经医生解剖发现,在马尔科夫右脚的肌肉里,有一个微小的空心金属球,里面装着一种毒素。球上有两个针尖大小的小孔,原本用蜡封着,马尔科夫的体温将它熔化,毒素从球里流了出来。据英国化学防御研究所检验,这种毒素是蓖麻毒素,毒性极强,1克就能杀死1千多人,马尔科夫正是死于这种毒素。   英国警方一直没有找到杀死马尔科夫的凶手。由于克格勃曾生产过一种特种雨伞,伞柄尖端设有机关,可将毒剂刺入受害者身体,因此他们几乎可以确定这是克格勃干的,但苦于没有证据,只好不了了之。这就是当年在英国轰动一时的“雨伞谋杀案”。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后,保加利亚前情报部门负责人才公开承认,刺杀马尔科夫的行动是苏联克格勃与保情报部门联手所为。 克格勃普京重游德国,获赠超级特工利器普京10日访问德国的首站是德国东部城市德累斯顿。巧合的是,那里也是普京曾经工作过5年的地方。普京曾在间谍机构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系统工作15年,其中1985年至1990年在当时的民主德国工作,而具体工作所在地就是德累斯顿。当地时间11日,在慕尼黑附近的阿英镇上,普京获赠vintage原型手枪。俄罗斯爱枪,也喜欢用枪做礼物,尤其是对克格勃要人。显然,普京也很喜欢这份礼物,很是爱不释手啊!此主题相关图片此主题相关图片此主题相关图片此主题相关图片 普京曾独守克格勃大楼ZT  众所周知,俄总统普京曾是克格勃特工,并在德国德累斯顿工作5年。然而鲜为人知的,东德剧变期间,普京曾持短枪保卫克格勃在当地的办公楼,孤身面对准备强攻的抗议者。日前,俄媒体对此作了报道。   拿手枪普京独挡抗议者  “这是苏联领土,我将向越境者开枪!”   近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德国,并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德累斯顿举行了会晤。会晤地点选在德累斯顿决非出于偶然———1985年至1990年,在克格勃工作的普京曾在这里工作,并且经历了东德政治剧变。对他来说,这次访问可谓故地重游,也让他想起了那段动荡的岁月。   据俄罗斯电视一台最新报道,当时经受剧变的东德社会生活动荡,抗议示威浪潮席卷全国,普京工作的德累斯顿也不例外,新纳粹甚至在街上张贴了“占领军滚出去”的标语。后来,德累斯顿的抗议者还冲击了克格勃分部所在地。一位当地居民披露,普京那时勇敢地扮演起孤胆英雄角色,单枪匹马拦住了抗议者。   见证普京英勇行为的德国人名叫戈茨,他在接受俄电视一台采访时说:一队抗议者围困了克格勃分部大楼,并准备强行闯入。由于武装警卫已经撤走,形势十分危急。就在这时,一位年轻的苏联人拿着手枪站了出来。他用纯正的德语平静地告诉抗议者:“这是苏联领土,你们已经站在边境线上!我郑重声明,我将向越境者开枪!”   据这位目击者说,面对这位平静而自信的工作人员,抗议人群停了下来,大声吵嚷了一阵之后,就解散离开了。“我们后来才知道,这位工作人员成了你们的总统!”   风险大普京机敏化危机   “为啥你的德语这么好”,“因为我是翻译”   据电视台节目的制作者索申说,普京当时其实冒了非常大的危险。“如果抗议者真的发起强攻,他一个人根本守不住。好在他机敏地处理了这一切。”   不过,普京本人在谈及这段经历时,却只是轻描淡写。他曾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过了一会儿,抗议人群再次骚动起来,我到他们面前,问他们想干什么,并向他们解释说:这里是苏联军事机构。人群中有人问道:‘那你们怎么会有挂着德国车牌的汽车?’我回答说:根据协议,我们有权挂德国汽车牌照。这时又有人问:‘你又是什么人?德语为什么说得这么好?’我回答说:‘因为我是翻译。’当时,这些人的情绪都很激动,我打电话给驻德苏军,但是得到的回复只是:‘没有莫斯科的命令,我们什么都不能做,而莫斯科一直沉默……’不过,几个小时后,我们的军队还是来了。”   做间谍普京比较“失败”   5年只发展俩间谍,一人还被抓   普京曾在东德待过5年,然而无论是官方还是他本人,对当时的情况都鲜有提及,这段历史也就因此成了谜。不过,在昔日同事和东德同行眼里,一切并没有那么神秘。   德国一份政治杂志曾发表文章,称“普京不过是克格勃间谍中的一条小鱼”,并且援引了前东德安全部门“施塔西”领导人沃尔夫的说法:在德累斯顿工作时,普京根本就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而普京只获得了一枚“为民主德国军队服务”铜质勋章的事实,似乎也证明了这种说法。沃尔夫甚至说:“就连清洁工都能获得那种勋章。”   曾与普京一起在德累斯顿工作的前克格勃特工乌索里采夫也表示,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整理“没有任何意义的报告”。乌索里采夫说,普京的主要任务是招募到西德工作的间谍,他5年只发展了两名间谍,其中一人后来还被西德反间谍机构逮捕,导致至少15名克格勃间谍被挖出。此主题相关图片此主题相关图片此主题相关图片 [ 这个贴子最后由aska飞鸟在2006-10-29 0:13:19编辑过 ] 解密:克格勃残杀两万波兰军 罪名推给德国纳粹 时间: 2006-01-11 11:14:39   文/刘彦顺 俄罗斯总统密档第一卷尘封半个世纪之后,终于在1992年10月14日揭开了一层层面纱。于是,关于1940年春苏联内务部在波兰卡廷森林杀害波兰被俘军人、并将罪名按到纳粹德国头上的全部真相被披露出来,引起波兰上下的极大震动。   苏联本打算永不解密档案   戈氏叶利钦看后头发竖立 俄罗斯总统密档第一卷是关于卡廷事件的专卷。它开始存放在苏共中央总务部第六处,尔后转归为苏共中央政治局档案,1990年夏转归苏联总统档案馆,存放在克里姆林宫。1991年12月24日由俄罗斯总统接管。 当时,关于密封的档案袋内究竟装了什么文件,除了前苏联领导层中几位核心人物外,谁都不知道。俄罗斯总统档案馆工作人员非经特别批准也无权拆阅。在大部分档案袋上甚至标有“永不开启”的禁令。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承认,他在1991年12月23日阅读过密档第一卷,是在移交总统权力时同叶利钦一道阅读的。 戈尔巴乔夫讲述了这前前后后的情景:总统档案馆工作人员在得知戈尔巴乔夫即将向叶利钦交权后,对密档第一卷的命运感到担忧。他们认为戈尔巴乔夫事先应当了解密档的内容,因此,总统办公室主任向戈尔巴乔夫报告了情况,并将密档第一卷摆在总统办公桌上。数小时后,戈尔巴乔夫会见了叶利钦。当时,协助戈尔巴乔夫的“苏联改革设计师”雅科夫列夫也在场。 在开启封印看了文件之后,戈尔巴乔夫说,“我们的头发都竖起来了”、“我们无权向波兰隐瞒事实,我们三个人当即认为,不论后果如何,也应向波兰方面通报”、“我对叶利钦说:‘鲍里斯,现在该由你做这件事了’”。 其实,在1990年4月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访苏时,在澄清卡廷事件真相问题上,戈尔巴乔夫已经向前迈了一步。他承认卡廷惨案是“斯大林主义的罪行”,并向雅鲁泽尔斯基转交了一部分有关卡廷事件的档案材料,但密档第一卷却紧锁在总统密档铁柜中。   三份绝密文件再现惨案   克格勃头目竟然是元凶 一年半后,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向叶利钦交权,特地移交了这卷密档。又过了十个月,叶利钦决定将这卷密档的副本转交波方。叶利钦的特使、国家档案馆馆长鲁道尔夫·皮霍亚前往华沙,完成了这一使命。在1992年10月14日举行的转交仪式上,波兰总统瓦文萨手接密档,语音嘶哑地说,他“感到全身颤抖”。 至此,前苏联当权者坚持半个世纪的弥天大谎被戳穿。原来,枪杀成千上万名波军战俘的人,不是苏联一口咬定的德国法西斯,而是苏联自己。 密档第一卷内共有三份文件。第一份是斯大林等人签署的1940年3月5日联共(布)中央的决定;第二份是1940年3月5日贝利亚给斯大林的报告。 贝利亚的报告详细说明了自1939年9月17日苏联出兵波兰后,被苏联关押在三个大战俘营以及其他营地和监狱中的波军被俘军官及其他人员的人数、军阶、职业和政治态度。报告说他们是苏维埃“不共戴天的敌人”,因此建议按“特别程序”审理,处以极刑——枪决。据此,联共(布)政治局当日通过决定,授权内务人民委员会对报告中所列25700人执行枪决。 第三份文件是1959年3月3日克格勃头目谢列平给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的报告。报告核实卡廷惨案中被枪杀的总人数为21857人。报告强调档案馆继续保留这些人的人事档案对苏联和对“波兰朋友”已无必要和价值,而且“一旦泄密,必将危害国家”,因此建议全部销毁。这份文件无可争辩地表明,苏联领导人坚持将错就错,继续歪曲和隐瞒真相。   波媒体将叶利钦比作勃兰特   也有人指责叶氏玩政治游戏 密档第一卷解密后,波兰总统瓦文萨致信叶利钦,称赞他的“勇气”,并说波俄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已掀开“面向未来,以相互谅解、合作和理解为基础的新的一页”。 波兰报刊也称赞叶利钦做出的“悔罪的姿态”,“其伟大可同1970年12月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起义英雄纪念碑前的跪拜请罪相提并论”。 但令波兰人不解的是,为什么1992年4月瓦文萨访俄时,叶利钦没有转交密档第一卷,而要选择当年10月俄宪法法庭准备弹劾他时才转交呢? 有人据此指责叶利钦也在有意地拖延和隐瞒,并利用密档玩政治游戏。叶利钦则反唇相讥,说“这个问题不应该问我,苏联应对罪行负责”。他还说戈尔巴乔夫很早以前就看过密档,是他长期“保持沉默”。(作者为中国前驻波兰大使) 贝利亚 此主题相关图片此主题相关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此主题相关图片此主题相关图片 俄罗斯情报组织三大情报部门各有侧重    历史上俄罗斯是个尤为注重情报工作的国家,在沙俄时期,彼得大帝不仅向欧洲国家派出大批间谍广泛搜集情报,他本人也曾经化装成学徒前往西欧偷偷学习先进技术,这本身就带有间谍性质。苏联时期克格勃的情报工作更是达到了巅峰,让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英国军情六处自叹弗如。现在的俄罗斯,不仅总统普京曾在情报战线上工作过15年,而且俄政府许多高官也来自情报部门,这为俄情报机构壮大提供了诸多便利。     目前,俄罗斯从事谍报工作的部门主要有三个:对外情报总局、联邦安全总局和俄军总参谋部情报总局,他们被称为21世纪的“新克格勃”。这三大机构各自独立,工作相互配合,业务相互验证,各有侧重,在世界各地拥有庞大的间谍网。     对外情报总局是境外情报的主力军,其核心任务是:参与旨在反对北约东扩的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全面搜集有关地区纠纷、军火交易、国际恐怖活动及毒品走私等情报。据英国情报部门2004年底透露,在英国活动的间谍来自对外情报总局和俄军情报总局。     联邦安全总局的工作重点在国内。由于该局主要针对反间谍、反恐怖等领域,近年来它的触角伸向境外。据报道,该局2004年抓获了40名间谍。俄《消息报》报道,俄各级安全局总人数已经由最初的8万人增至20多万。不久前,俄成功粉碎一起类似别斯兰人质事件的恐怖阴谋,这就归功于联邦安全总局。     俄军总参谋部情报总局俗称“格鲁乌”,是俄军事情报系统的最高机关。目前,设法弄清西方各国对北约东扩持何种立场及分歧、监视独联体其他成员国军队动向已成为该局的工作重点。“格鲁乌”在全球的谍报活动不仅活跃,而且富有成效。在伊拉克战争时,“格鲁乌”向普京总统提供了战争发展的准确预测,普京评价称:“他们的预测与每天的战事进展几乎完全相同。”     俄情报部门经历几番风雨     现在的俄罗斯情报机构,除了俄军情报部门“格鲁乌”外,主要脱胎于苏联的“克格勃”。1991年底,当时的俄总统叶利钦对克格勃进行拆分和改组,只有联邦安全总局继承了“克格勃”衣钵,留在莫斯科市中心卢比扬卡广场“克格勃”总部大楼里。“格鲁乌”虽然没有被裁撤,但也大伤元气。     叶利钦的一番动作之后,俄情报部门的工作很快陷入被动。首先是分而治之带来职权上的混乱,造成外国间谍乘虚而入。其次由于“克格勃”的改组和裁员,大批特工投身商界或被西方国家利用,对俄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普京于2003年和2004年先后对情报部门实施了几次大手术。俄联邦安全总局逐渐收复“失地”,成为“克格勃”的缩版。     俄加强情报搜集也是无奈之举   目前,俄罗斯向西方国家派遣间谍主要依靠两种渠道:有官方身份掩护的外交官和无官方身份掩护的民间交流者。《时代》周刊披露,目前在美国活动的俄罗斯外交官间谍有100多人。他们享有外交豁免权,处理方式也比较温和,往往以驱逐为主。而无官方身份掩护的俄罗斯间谍则以商人、学者、记者等身份进入西方国家,结交进入国的政要、军官、技术专家和学者,利用他们可以接触到美国核心机密和关键技术,或拉他们下水为俄罗斯服务。当然,俄罗斯间谍结交美国“朋友”的方式五花八门,但主要归为三点:一是施之以利,以金钱为诱饵;二是施之以色,以美女为诱惑;三是抓住其弱点或错误,进行要挟。    俄罗斯间谍针对西方国家的情报搜集目标十分广泛,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情报都被纳入搜集范围,其中美国和欧洲大国是重点,比如俄重点搜集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情报,因为该系统对俄核威慑能力造成巨大威胁。     专家指出,近年来,西方国家借北约东扩频繁干涉独联体事务,打压俄战略空间,俄罗斯对美国和英国等国加强情报搜集工作,也属一种无奈之举。 前苏联克格勃第16局情报侦搜系统揭密 2003年9月22日,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伊万诺夫发表声明称,自2001年12月开始的从驻古巴和越南军事基地的撤军进程已经完全结束。一同撤出的还有部署在这两个国家的无线电电子和无线电技术侦察中心。在冷战时期,前苏联克格勃的这些境外技术侦察中心曾侦获了一大批绝密的军政情况,为俄军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现实依据。 系统庞大 主要针对美国 上个世纪50年代初,苏联无线电侦察的活动领域开始大幅拓展。超短波和超高频信号的侦收技术得到了长足进步,从外国无线电电子设备截获情报的无线电技术侦察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负责此项工作的是武装力量总参谋部情报总局(即通常所说的格鲁乌)下属的有关部门以及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即通常所说的克格勃)所属的第8总局。 60年代,克格勃组建了第16局,主要执行以下任务:从外国驻苏机构的通信线路上截取有关信息;测定无线电设备所处方位,对截获信号进行解密;对境内外的外交使馆及代表处实施技术渗透;从境外的国家和军事通信线路获取有关信息,必要时通过使用窃听等其它技术手段获取情报。 截至70年代末,第16局的工作人员就达到2千人,下辖以下各处: 第1处——从事密码破译工作,为此配备了当时苏联最为先进的计算机“大马士革钢”。 第3处——从事情报翻译工作,将所侦获情况翻译成俄语,该处后来并入第4处。 第4处——对第3处通报上来的材料进行整理编辑,挑选出有价值的情报报送相关用户。通常汇编成两本小册子,一本只呈送苏共中央政治局的个别成员(在70年代,这些人包括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戈罗梅科、基里连科、苏斯洛夫和乌斯季诺夫等),另一本则上报克格勃第一总局(情报局)和第二总局(反谍局)的负责人。除此之外,第二本册子中的某些情况会在删去来源的情况下发送到某些相关部门。 第5处——从事密码系统的分析研究工作,负责同华沙条约成员国及其它苏联盟国情报机构的协作。 另外还有一个分局负责技术窃听、以及其它技术渗透手段。其所属第1处负责分析研究外国的密码通信设备,找出采集其信号的方法;第2处负责信号拦截和分析工作。第3处专司同海关等部门保持联络,同他们合作安放或和拆除窃听器。第5处负责排除对所获信号的干扰。 第16局组建之初,就将美国锁定为其主要侦察对象。除此之外,从60年代起,克格勃就在其第一总局驻外间谍机构设立无线电截收站。首站于1963年在墨西哥开通,代号为“雷达”。三年后,代号为“创举”的另一所无线电截收站在苏联驻华盛顿大使馆开始运行,1967年又在纽约设立了“试样”站。截至1970年,“创举-1”站(站址为苏驻美使馆)、“创举-2”站(站址为使馆住宅区)、“试样-1”站(站址为苏联驻联合国使团办公楼)、“试样-2”站(站址为苏联使馆在长岛的别墅)已经能够截获阿根廷、巴西、加拿大、法国、葡萄牙等国外交官拍发的电报,以及通过美国军用通信线路传送的一些信息。其中很多情报得到了时任苏联外长的安德烈·戈罗梅科和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雅科夫·马里克的高度评价。   成功截获美国大量军政机密 1970年5月15日,苏联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批准了将无线电截收站推广至15个驻外间谍机构的计划,至70年代末,境外便已经设立了30余个这样的截收站。除上面提到的“创举-1”、“创举-2”和“试样-1”、“试样-2”站,还有设在圣弗朗西斯科的“春天”站、蒙特利尔的“金星”站、墨西哥的“雷达站”、哈瓦那的“白蚁”站、巴西的“枫”站,雷克雅未克的“岛”站、伦敦的“水星”站、奥斯陆的“北方”站,巴黎的“木星”站、波恩的“半人马座-1”站,科隆的“半人马座-2”站、萨尔茨堡的“蒂罗尔-1”站,维也纳的“蒂罗尔-2”站、柏林的“埃尔布鲁斯”站、日内瓦的“高加索”站、罗马的“起航”站、里斯本的“阿尔泰”站、雅典的“虹”站、海牙的“郁金香”站、布鲁塞尔的“织女星航”站、贝尔格莱德的“帆”站、安卡拉的“虹-T”站、伊斯坦布尔的“天狼星”站、德黑兰的“火星”站、开罗的“猎户星”站、大马士革的“西格玛”站、东京的“霞”站、北京的“蟹”站、河内的“阿穆尔”站、雅加达的“海豚星”站、以及内罗比的“克里木”站。可谓是星罗棋布,遍地撒网。 所有这些无线电截收站中,最重要的当推设在纽约和华盛顿的站点。1975年,“创举-1”和“创举-2”站截获了2千6百条信息,1976年猛增至7千条。其中包括美国防部长出席北约核计划小组会议、美国务卿基辛格同英法德和南非领导人会晤情况等重大要情。另外,还成功窃听到美国总统、国务卿等政府要员在出访时在专机上通过安德鲁空军基地同白宫的谈话(“创举-1”站的一名工作人员还因此荣获红星奖章)。在这些截获情报的基础上,向莫斯科发送了800条通报。 “创举-1”站和“创举-2”站不仅截取政治情报,还截取军事机密,其中包括“三叉戟”、“潘兴”弹道导弹和其它巡航和防空导弹,以及F-15、F-16、F-18、B-52、B-1等战机的相关资料。自1973年起,设在纽约的“试样-1”和“试样-2”就开始获取一些非常珍贵的科技情报。他们成功地截获了波音公司、通用公司、格鲁曼公司、休斯、洛克希德、IBM以及其它美国军工巨头的传真信息。还获取了A-10、B-1、F-14飞机以及反导和反潜计划的绝密资料。而1976年开始启用的圣弗朗西斯科“春天”站一直控守着位于美国西海岸的五角大楼承包商和大型公司的电话线路。 作为对无线电截收站的补充,克格勃还在华盛顿、纽约和圣弗朗西斯科分别设立了“西风”、“火箭”、“红宝石”三个无线电站,用于窃听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通信联络,跟踪他们进行的反谍行动。设在纽约的“火箭”站在70年代所控守的对象就包括:联邦调查局观测车同负责监视苏联驻联合国代表机构工作人员动向的6个站点之间的无线电通信信道以及联邦调查局间谍使用的无线电通信信道等。 到了80年代,克格勃第一总局的所有驻外谍报机构都设立了无线电截收和监测站。这些站每年11月份都要向中心上报年终总结材料,内容包括其获取的加密和公开信息,破获的新的有情报价值的通信线路、驻在国的无线电技术侦察环境、保密措施以及下一年的工作计划。尽管如此,第16局局长克拉萨文还嫌这些情报数量不够。他向克格勃领导层提出了一个更富野心的计划:争取在80年代末之前在苏联各驻外机构再增加40-50个无线电侦收和监测站。这样,所获取的情报数量将扩大5-8倍。   窃密装置大行其道 除了无线电侦察手段之外,克格勃第16局还在其境内外的外交代表处的办公居住场所内大量安装窃密装置。其中一起成功的行动发生在70年代,当时俄罗斯窃听专家们巧妙地在日本驻莫斯科使馆的一套新密码设备中安装了窃密装置。 1983年1月,法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在维修馆内的一台电传打字机时发现了安装在机内的窃密装置。后经调查发现,这套窃密装置已经“卧底”了很长时间,从1987年起开始就开始源源不断地向克格勃提供使馆收发的所有外交信函,其中包括一些绝密函件。1984年,克格勃第16局的专家们给提供给美国驻莫斯科使馆和驻列宁格勒总领馆的30台打字机逐一动了“手术”,“植入”了精巧的窃密装置。 针对美国驻苏联大使馆的规模最大的一次窃密行动发生在1979年,当时美国人准备重建8层高的使馆大楼。克格勃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他们将窃听装置直接安装到各种建筑构件上,结果使馆大楼成了一个超级传感器,可以截收馆内发出的所有无线电信号、监听馆内的人员谈话。当然,美国人不是傻瓜,他们成功地排除了一些窃听装置,但是有没有“漏网之鱼”就很难说了…… 克格勃还在境外大量使用窃密装置。1965年,在美国驻几内亚的一位外交官的寓所成功安装了一枚窃听器,1972年,美国驻该国大使也被克格勃窃听。 第一总局纽约间谍处也不甘落后。1969年底,他们成功实施了“紧逼”计划,将数个遥控无线电发射机藏在了安理会主席的办公室。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完成了在联合国秘书长住所安装窃密装置的“螃蟹”计划。也是在1969年,第一总局华盛顿间谍处在美国国会国际事务委员会会议厅成功安置了窃密装置,运行了4年多之久。最近一次著名的窃听计划发生在90年代末。当时俄联邦对外情报局的间谍汉森在美国国务院会议厅成功安装了窃密装置。 谍报同盟 华沙条约组织的盟国在无线电技术侦察行动中给予了克格勃很大的帮助。60年代,克格勃的工作人员在保加利亚同行的协助下,顺利潜入意大利驻索菲亚大使馆,拷贝了两本密码本。不久之后,法国驻保加利亚使馆内的法国对外情报部门的密码本也遭克格勃剽窃。克格勃同社会主义阵营其它国家的情报部门在无线电侦察和密码破译领域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1975年,安德罗波夫批准了由克格勃第16局起草的《在密码破译领域同社会主义国家安全部门合作的指导原则》,该文件的主要内容是:其一,同盟友之间的合作应置于克格勃领导之下。其二,发送给盟友的信息“不应披露苏联在密码破译领域的最新成果”。简而言之,这是一个极不平等的情报交流机制,克格勃是在单方面要求盟友提供合作。尽管条件苛刻,但是克格勃同盟国情报机构的合作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仅1974年一年,第16局就成功地从驻布拉格的8家使馆、从驻索菲亚的5家使馆、从驻华沙的2家使馆,以及驻布达佩斯的2家使馆窃取了馆内的机要资料。 辉煌不再 苏联解体之后,苏联克格勃也分崩离析。1991年12月24日,叶利钦签署命令,将原隶属于克格勃的第8总局、第16局和国家通信局合并成联邦通信和信息局。根据1993年2月19日颁布的《联邦政府通信和信息机构法》,该局的职责范围包括特种信息系统内的情报侦察工作。具体实施部门为在第16局基础上组建的通信手段无线电侦察总局。至于境外的数十个无线电截收站,其命运也于2001年被决定。当年10月16日,莫斯科突然通知哈瓦那,称准备关闭设在古巴境内的无线电侦察中心。第二天,普京在俄国防部会议上证实了这一决定,并补充说俄将撤出越南金兰湾海军基地和设在该地的无线电电子侦察站。据有关分析家指出,俄作出上述举措,主要基于经济方面的考量。维持古巴的无线电侦察中心是笔不菲的费用,每年俄罗斯要向古巴支付2亿美元,近10年来的费用高达30亿美元,这还不算中心的技术维护费和工作人员及其家属的工资和福利。至少越南的金兰湾基地,虽然在2004年前供俄联邦免费租用,但是每年的维护费也高达100万美元。 时任俄军总参谋长的克瓦什宁大将对俄政府的这一决定持支持态度。他说:“2亿美元我们可以购置和发射20侦察和通信卫星,或者购买100座雷达站。”他表示,俄罗斯并非放弃对美国本土实施无线电电子侦察,只是将来要通过更为先进的太空卫星来实施。 顺便提一下,废除境外无线电技术侦察中心仅仅是个开端——2003年3月11日,俄总统普京签署命令,解散联邦通信和信息局,其所属部门转隶安全局和国防部。解散工作于2003年7月正式结束。无线电技术侦察和密码破译部门划归国防部,其它部门则归属安全局。这一重组方案对俄罗斯情报工作的影响如何,我们还将拭目以待…… 金唇”行动——世界间谍史上的经典之作 从1945年到1951年,克格勃窃听美国驻苏联大使馆的一项代号为“自白”的间谍行动一直持续了8年。这项成功的窃听行动既是苏联特工引以为荣的惊世之举,也是世界间谍史上屈指可数的经典之作。“燕子”探底1933年11月16日,苏联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这一天起,克格勃特工便从未停止过对美国驻苏使馆的监听与监视。1938年,为了更详细具体地了解美国使馆的内情,克格勃开始向美国使馆放飞“燕子”。那些克格勃的职业“燕子”们装扮成国家芭蕾舞剧院演员,凭着沉鱼落雁的美貌轻而易举地飞进了美国外交官的卧房。与此同时,那些负责守卫使馆大楼的苏联女兵也不断向热情潇洒的美国男士抛送秋波。“燕子”们探明,美国使馆大楼顶层是其“要害”所在,会议室、武官处、密报室及大使办公室都设在这层楼上。1943年,德黑兰会议结束后,斯大林责令当时苏联克格勃领导人贝利亚,要不惜一切代价、动用一切手段对美国大使阿维列拉·卡里曼的办公室进行窃听。贝利亚与其手下高参开始绞尽脑汁,设计窃听使馆心脏部位的行动方案。国徽的正面“金唇”行动1943年12月17日,贝利亚向斯大林报告说,针对美国使馆专门设计的窃听设备已顺利通过检验,其性能“无与伦比”,功效“令人称奇”。这种特制“窃听器”被命名为“金唇”。将其安放到美国大使办公室的行动被命名为“金唇行动”。“金唇”窃听器在当时的确代表了世界顶级水平,它不需要电池,也不需要外来电流,从而使当时的反窃听设备不可能捕捉到任何信号。“金唇”可以接收到300米以内大耗电量振荡器所发出的微波脉冲,其工作寿命可以无限延长。从外表上看,这种窃听器就像一个带尾巴的蝌蚪。苏联特工机关将微波振荡器及蓄电池安装在美国使馆对面居民楼的顶层,并将那里的居民全部换成克格勃工作人员。家家户户的阳台上经常挂着“家庭主妇们”的劳动成果,每逢星期天,克格勃的女中士们都要在阳台上抖落和晾晒地毯及被褥,她们非常自然地将灰尘一样的“蝌蚪”撒到美使馆大院内。但是将“金唇”安放到大使办公室却并非易事。为此,克格勃特工人员费尽了心机。他们曾精心在美国使馆内设计了一起火灾,但是那些扮成消防队员的特工人员却始终没机会进入卡里曼大使的办公室。几经周折后,克格勃的高参们最终想出将窃听器放在礼品中送给美国大使这一妙计。于是,二十几种木制及皮制的贵重工艺品送进了克格勃高官的会议室,经过精心筛选,黑色檀木制成的斯基泰盾牌、两米长的猛玛象牙、瑞典国王送给尼古拉二世的象牙电话机及用象腿骨制成的一米高纸篓被确定为“金唇”载体。贝利亚特地请来窃听器研究权威、苏联科学院院士贝尔格和伊奥费对选定的礼品进行最后检验。两位专家检测后一致认为,这些礼品无法胜任运载“金唇”的使命,最佳选择是根据“金唇”的特殊性能制作相应礼品。贝利亚接受了两位专家的意见,并指示礼品制作与窃听器安装工作要同步进行。国徽的反面精美国徽1945年2月,世界三大政治巨头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雅尔塔会面。克格勃认为这是实施“金唇”行动的绝好时机,关键问题是如何将美国大使卡里曼从莫斯科引到克里米亚。苏联特工制定出一整套诱引方案。2月9日,苏联宣布在黑海之滨举行“阿尔台克全苏少先队健身营”开营典礼,并以苏联少先队员的名义向罗斯福总统及丘吉尔首相发出敬请光临的邀请。少先队员们在请柬中用尽动听的词句,诚挚感谢两位政治家在战争期间对苏联人民的帮助。克格勃预想,宣扬“平等与博爱”的美国人绝对不会拒绝孩子们的邀请,但是百忙之中的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又不可能应邀而来,委派其他官员前来参加孩子们的活动也并不合适,最合适完成这一使命的非两国驻苏大使莫属。果然不出苏联特工所料,美国大使卡里曼与他的英国同行如期从莫斯科赶到黑海之滨出席开营典礼。乐队奏响了美国国歌,苏联少先队员用英语合唱美国国歌,开营典礼进入了高潮。卡里曼大使完全沉浸在孩子们纯真稚嫩的歌声中,应有的戒备与警惕早已被欢歌笑语所淹没,恰恰在这一时刻,四名苏联少先队员抬着一枚精美绝伦的巨大木制美国国徽走到卡里曼大使面前。斯大林私人翻译瓦列里·勃列日科夫马上向贵宾们翻译这枚国徽的做工及用料是如何讲究:这枚美国国徽是由名贵的紫檀木、黄杨木、红杉木、柔美棕、波斯帕罗梯木、红木及黑木拼装而成。苏联工匠高超精湛的制作工艺使这位见多识广的美国外交官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天哪!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把它放哪儿最合适呢?”勃列日科夫不失时机地低声对卡里曼说,“就把它挂在您的办公室,英国人肯定会嫉妒得发疯。”“金唇”的工作原理 “自白”行动八年自1945年2月,从这枚内藏苏联克格勃“金唇”窃听器的美国国徽被悬挂在卡里曼办公室的那一刻起,克格勃窃听美国大使的代号为“自白”的行动便开始启动。这一行动共持续了八年。八年间,“金唇”送走了四任美国大使。最令人惊奇的是,每一位新大使到任后从墨水瓶到地板块全部更换一新,就是从未动过这枚美国国徽。它无与伦比的艺术美感赢得了四位美国大使的钟爱,甚至大使办公室的窗帘及家具色调也相应做了些改变,以与这枚国徽相匹配。美国中情局在发现“金唇”窃听器后,始终没有勇气公开他们的“耻辱”。直到1960年5月,苏联击落由巴乌埃尔森驾驶的美国U2高空侦察机后,华盛顿才公开“金唇”的秘密。当时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卡勃特曾将那枚国徽及“金唇”窃听器拿到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会议上做了一番展览。事实上,美国特工和英国特工曾多次试图制做同样的窃听器,但却都是枉费心机,“金唇”的秘密技术无法破译。时至今日,克格勃的“金唇”仍旧陈列在美国中情局的博物馆内。 传奇的卢比扬卡神秘的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总部   一提起卢比扬卡, 人们立刻会想到苏联的克格勃,因为这里是苏联克格勃的所在地。如今,这里已成为俄联邦安全局总部的所在地,是俄罗斯最强大的特种勤务机关的中枢,担负着保卫俄罗斯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 卢比扬卡的由来   莫斯科的卢宾斯基广场和斯列坚斯基大门之间的地段从12世纪起就闻名于世。它的出名是由于这里出了一个以残酷无情、大脑迟钝、性情暴躁著称的大地主,他叫库奇卡。后来,库奇卡被大贵族多尔戈鲁基处死,此后这里开始流传起库奇卡的鬼魂不断向多尔戈鲁基的后代复仇的恐怖传说。   公元15世纪,“卢比扬卡”一词才开始出现在俄罗斯的词典里。这一称谓的由来直到现在还有争议,最可信的版本就是该名称来自于下诺夫哥罗德的说法。在俄罗斯帝国建立的过程中,追求自由的下诺夫哥罗德人一直使统治者难以征服。为了磨灭下诺夫哥罗德人的战斗精神,伊凡三世在16世纪初将几千名执拗的下诺夫哥罗德人强行迁往了其他城市,包括莫斯科。来到莫斯科的这部分下诺夫哥罗德人,就被安置在现今的卢比扬卡地区。为纪念自己的故乡,下诺夫哥罗德人就将自己在莫斯科的定居地称为“卢比扬卡”了。 苏联时期强力部门落户   1918年3月,苏俄政府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契卡”(全俄肃反委员会)的办公地点就设在卢比扬卡的2号楼。1919年5月,卢比扬卡的2号楼成了苏俄内务人民委员会的办公地点。同年9月,2号楼里进驻了第一批苏俄新特种勤务的代表,以作为莫斯科契卡的特科。几个月后,在这里正式成立了契卡中央机关。从此,契卡在这里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20世纪世界各国情报系统最有影响的总部所在地之一。   20世纪20年代末,契卡机关的任务不断增加,编制不断扩大,在卢比扬卡的办公地点显得拥挤不堪。于是,苏联政府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在该楼房后面的伏尔卡索夫斯基胡同一侧,根据设计师兰戈曼和别兹卢科夫的方案于1932-1933年建了一幢新的大楼。新建大楼的正面正对着伏尔卡索夫斯基胡同,沿着两个侧面则分别对着大小卢比扬卡。新大楼的平面图像一个俄文字母“Ш”,与正面对着的卢比扬卡广场的老楼浑然一体。   为加强对在押囚犯的管理,苏联政府还对位于2号楼院内的卢比扬卡监狱进行大规模改造,这座监狱从1920年开始使用。根据方案,在旧监狱的上方又加盖四层楼房。为解决在押囚犯的散步问题,著名设计师兰戈曼决定采用独特的方法,在监狱楼房的顶部再建6个散步的小院子,并在楼顶的周围再砌上高墙,以防止囚犯逃跑。在放风期间,罪犯可乘特殊的电梯或沿着楼梯到楼顶来散步。   如今,这所令人恐怖的卢比扬卡监狱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关闭,这里已改做工作人员的食堂了。   长期以来,卢比扬卡已成为极权的象征。随着苏联解体,克格勃创始人捷尔任斯基雕像轰然倒地,人们对这一地区的恐惧也随之消失。俄罗斯人感到自己可以长出一口气,昔日威严神密的克格勃总部大楼看上去突然间和蔼了许多。人们觉得自己可以放松紧张的心情,在卢比扬卡广场和联邦安全局总部大楼周围散散步,说几句玩笑话了。外国人也开始在这里有意调侃一下苏联或者现在的俄罗斯了。 联邦安全局改革职能   苏联解体,叶利钦登上俄罗斯总统宝座后,为巩固自己的权力,解散了当时极为强大的克格勃,导致克格勃元气大伤,盛极一时的克格勃总部大楼一下子变得空空荡荡。原克格勃人员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成为人们避之不及的对象。   然而,两次车臣战争和频发不断的恐怖事件,让俄罗斯领导人清醒地意识到国内的安全问题已面临着严峻威胁。为防止恐怖分子对国家重要的军民设施和公民进行袭击,俄联邦安全局时刻经受着严峻考验。普通平民被劫、自杀式炸弹爆炸,甚至是车臣首任总统卡德罗夫也未逃过被炸死的命运。2004年9月1日至3日在别斯兰市发生的人质被劫造成331人遇难的事件,更是让全世界震惊。国家安全问题频频受到威胁,致使普京总统痛下决心,将联邦安全局进行了彻底改组。   2004年11月,俄联邦安全局改组完成,最终确定了组织和结构。俄联邦边防局和联邦信息通信局的一部分转归联邦安全局管辖,至此,联邦安全局恢复了苏联克格勃时期的大部分功能。目前,俄联邦安全局在从事反侦察和防止恐怖犯罪活动的同时,还从事着侦察、政治刑侦和边防等勤务,在编制上设置了反侦察勤务、反恐怖勤务、边防勤务、经济安全勤务、作战情报和国际联系勤务、组织干部勤务、监察勤务、科技勤务、事务保障勤务及一些直属分队等。 向aska飞鸟致敬,敬仰你,对你的知识表示致敬,向你学习。 獲益不淺,樓主您好嘢..,我都向您行個軍禮..立正..首長好..! 此主题相关图片 9 7 1 8 : 此主题共有14帖 此页14帖 每页20帖 ===切换论坛至……==== 返回论坛首页 ├┬软件交流区│├Google Earth软...││├Google Earth...│├GE世界大战(GE...││├GEWAR认证会...│├World Wind软件...│├World Wind 插...│└上帝之眼俱乐部├┬地球漫游区│├中国│├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地图专区│├地图交易专区│├卫星图资源交流区│├老地图交流区│└新地图交流区├┬上帝之眼活动专区│├我与Google Ear...│└上帝之眼,眼尖...└┬其它综合区 ├斑竹交流区 ├GodEyes版务专区 ├合作会务区 └回收站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用户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内容(最大16K) 含UBB代码 帮助 T 上帝之眼 www.GODEYE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