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t529 种子:大成拳系列功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07:25:13

大成拳系列功法
大成拳的学理渊源
李 康
大成拳作为中华武林绝技,自20世纪四十年代创建以来,遂成一大门系,形成了完整的功理功法和
架构体系,在中国武术史学上承续着深厚的学理渊源。
大成拳的创立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王芗斋先生所做出的开拓性贡献及其集大成者的历
史地位与丰功伟绩,早已为武术界和武术史学界所公认。
大成拳的形成是中国武术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大成拳的发展史与中华武术的形成与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曾多次对其得意弟子常志朗先生谈起过中国武术发展史及大成拳的传承脉系。
王芗斋先生认为,中国武术的发展经过了漫长时期,大体上可以分作以下几个阶段;大成拳作为单个
拳种应该属于中国武术发展史的一个新阶段。
第一阶段:“一拳一脚、一刀一枪”(按:这八个字乃王芗斋先生之原话,高度又形象的概括了中国武术
发展的最初阶段。芗斋先生观察事物一针见血,阐述事物一语中的,实非常人所能及)的阶段。上古时期,
人类赖以度日的主要生活来源之一是狩猎,于是,狩猎技术得以发展,以此来与猛兽互夺生存空间。原始
社会晚期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一时期,以掠夺物品和人口为目的的部落冲突频繁发生,单兵格斗技术
日益发展,人与人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也会发生搏斗。在长期的实践中,人类必然要总结出一套搏斗之术
及简单的训练方法。从这时就进入了“一拳一脚,一刀一枪”的武术发展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搏斗技术是原
始的,没有门派之分,以临阵杀敌为目的,技术简单实用,靠勇力刚猛,迅捷取胜,搏斗性较强。
第二阶段:研究动物的特性,取动物在搏斗中的特长为人类所用。聪明的人类在长期的搏斗实践和观
察自然界的过程中,发现动物有很多搏斗特长可资借鉴,以弥补人类自身的不足,来提高搏斗能力。这一
阶段出现了“五禽戏”。“五禽戏”为三国时期的华佗所创,虽然目前尚没有资料直接显示“五禽戏”具有技击性,
但是明显可以看出,“五禽戏”充分受到了动物特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格斗技术也必然受此影响(按:从五
禽戏到少林龙虎蛇豹鹤五拳,再到心意拳十大真形,乃至形意十二形,无一不是这一思想的延伸,渗透和
发展)。我们期待着古代文物和历史典籍对这一推测加以论证。这一阶段的搏斗术,使搏斗从训练到实践
都上了一个档次,并把养生结合到搏斗术中来,使搏斗术在训练时有了养生的成份。
第三阶段:锻炼筋骨的运用。南北朝时期,印度人达摩到中国传经,同时带来了锻炼筋骨之法,他的
锻炼筋骨之法在中国流传甚广,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影响。锻炼筋骨之法和中国本土武术有机地
融合在一起,使中国武术产生了质的飞跃。这一阶段,搏斗术从理论到实践以及训练方法都有了非常科学
的体系。
第四阶段:形意拳的形成。明末清初姬际可习拳术,善大枪格杀术,他总结了历史上以往的拳术精华,
结合了当时武坛取得的新认识(如重视能力、锻炼筋骨、改造人体等),“以枪为拳”,创出形意拳。这段历
史当初多以代代口传的形式流传下来,为历代拳家所公认。但苦于一直难觅相关证据,后山东济南孙业民
先生苦心孤诣,辗转多年,终于探明姬际可籍贯,并发掘出直接关键证据,撰成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拳史
论文《形意拳源首考阐真》,证明了前辈口述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其中原因在于中国武术虽然绵延千古,
但武术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体认功夫,没有亲身磨砺就难以得到其恩泽,就不容易真正认识其价值
之所在,历史上文武兼通的武术家毕竟只占少数,故而历来典籍少有记载,口述历史代代相传就成了武术
文化繁衍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研究武术史必须重视前辈口述史料。
形意拳有着完备的理论,崭新的拳学理念和系统高效的训练方法,因此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拳坛大家,
可谓能人辈出(如戴龙邦、李洛能、郭云深、车毅斋、宋世荣、李存义、韩慕侠、尚云祥等等)灿若星辰,
威震武坛。然而,由于形意拳派过于保守,当时并未得到弘扬。这个时期,由于社会环境及政治因素,中
华武术成了舞术花法(王芗斋先生称之为“花拳”)的天下,形意也不免受到严重污染,除了其真谛在少数弟
子中传宗接代之外,大部分人又回到了本质上的“一拳一脚”的认知水平上。
第五阶段:大成拳的创立。王芗斋先生因缘自幼从郭云深(史称郭先生“半步崩拳打天下”)习形意拳,
年少无欲,幼功纯正,敬师若父,得郭老倾囊相授,经十年磨砺,功臻大成。此时年未及二十。著名武术
家、武术史家金警钟先生《国术名人录》曰:“能深入形意三摩地者,只王一人而已。”王芗斋在此基础上,
自弱冠之年走出家乡,遍访大江南北,所遇拳家众多,拳理拳技更达炉火纯青、旷古通今之境,他针对当
时花法武术遍地开花已成积重难返之势,大力阐扬“改造生理,发挥良能”,“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不
立,无法不容”等拳学超前理念,并形成了站桩、试力、试声、摩擦步、推手、断手等系统的有别于形意拳
的新拳学,因效验显著、养练合一、体用兼备,故从者如流,名手辈出。四十年代,王芗斋先生使该系统
更加完善,其系统性、超前性、实效性、可操作性,更得以强化,因其出于意拳,友人谓其集武术技击、
养生健体之大成,故赠名大成拳,并得武林确认。
综上所述,可以这么说,大成拳是几千年来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然后才是王芗斋的创造。换句
话说,大成拳的形成,是中华武学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而王芗斋先生是这个领域内首屈一指的专家和学
者,他做出了革命性的开拓性贡献。大成拳也因而进入了中国武术发展史的新阶段(或称高级阶段)。
大成拳从既定套路中摆脱出来,走出了花法的迷惑,完全超越了“一拳一脚,一刀一枪”的层次和境界,
它着眼于人体良能的开发和搏击运动能力的培养,着眼于技击原则的应用(当然,大成拳之技击原则的运
用必须以人体良能的成功开发为基础和前提)。其拳学理念和训练方法,较之以往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学
人从之,效果惊人,不但王芗斋先生本人先后轻取李瑞东、薛颠、英格、八田、渡边、杰姆士、泽井健一、
大山倍达等中外技击顶尖高手,获得了“天下武艺二分半”之盛誉。其传人也出类拔萃,身手不凡,名手众多
(如张恩桐、卜恩富、赵道新、韩星桥、张长信、姚宗勋、李永琮、常志朗、王选杰、李荣玉、郭贵志等
等),其中张恩桐、常志朗、王选杰、李荣玉四位先生颇具代表性,使大成拳渊源承续,发扬光大。
摩擦步
摩擦步又称之为蛇形步、摩擦步试力,既是步法,又是腿的试力,乃大成拳中最基本的步法。选杰先
生曾有诗曰:“身形端正头顶悬,步若鸡形体略偏;进退自如凭肩胯,膝纵足兜起波澜。”
目的:
通过身体及手足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移动,将桩功的规模扩大,在符合桩功要领的条件下,把身体各
部连贯起来,从而体会自身各项力量的配备与大气之间的空气阻力感。
动作要领:
身体放松,自然站立,两臂左右分开置于身体两侧,与自身约成60度角,两手十指自然分开,两臂
两肩放松;膝盖略有弯曲,有“纵膝”之意,上体正直,含胸拔背,平心静气,呼吸自然,精神舒放,头往上
领,臀部下坐,两手掌心犹如按在两只大气球之上,慢慢将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呈半弧形由内往外平
行慢慢的向前移动,脚尖向前,脚掌落于身体右外侧,两脚距离约一脚之长,前脚着地踏实后,慢慢将重
心移至右腿,重心完全移到右腿后,再慢慢移动左脚,左脚也如右脚由内往外做半弧形平行移动,落于身
体左侧,如此左右脚交替进行练习(见图1、图2)。
注意事项:
练习摩擦步时动作应缓慢均匀,腿移动时要缓慢用肩胯之力将脚向前送出,两肩不能晃动,两眼应平
视前方,不可低头看脚步,前脚落实以后要有能抽回来的劲再奔前走,脚移动时脚脖子要挺上劲,要体会
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的感觉,同时又要有“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
行”之意。切记要用可以推动空气阻力的力去试着奔前问,单纯外形的协调,用处是不大的。
大势蛇形步
因大势蛇形步气势宏大,步法及身形的运动似蛇蜿蜒行进而得名。
目的:
增强腿的力量,提高腿在发力时与身体的整体配合,在实战中发挥脚法威力。
动作要领:
身体呈丁八步自然站立,两手徐徐抬起置于身体两侧,手心向前,双手十指自然分开,肘部弯曲,两
肩放松;然后,身体重心缓慢前移,身体稍侧,以肩带动腰胯,当重心完全移至前腿之后,后腿缓慢提起,
膝盖经胸收至最高时再往前蹬,慢慢落于身体的侧前方,脚掌着地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此腿,重心完全移
至此腿以后,再将后腿前移,膝盖尽量往胸部收至最高再蹬出去。如此周而复始,左右交替练习。
注意事项:
1、移动身体时要以肩带动腰胯将脚送出去,脚掌要往回勾,落地时要以脚前掌着地,足趾抓地。
2、膝关节要放松,尽量往胸前收,身体要往前探,脚要从嘴或鼻子处蹬出去。
3、膝盖能松下来,肩腰胯膝脚都走顺之后,可意念身后有棵大树缠着一条细皮筋与我掀起的脚相连,
前行脚抬起时皮筋被逐渐拉开,要用意不用力,只用脚脖子那点劲往前拉带。初级阶段,左右腿在互换掀
起时要连绵不断。
附:蛇形腿试力
目的:
在大势蛇形步有了一定基础后,需练习蛇形腿试力,其目的在于训练上手控制住人的情况下起腿踢人
的功夫。
动作要领:
身体呈桩功状态的丁八步站立,两手前伸护住自身中线,双手臂下按犹如按一物,要按实,依靠手臂
的力量,把脚掀起带出,将身体重心缓慢移至前腿,当重心全移到前腿之后,后腿再缓缓往回收,膝盖放
松,脚脖子挺住劲,在膝盖抬至最高处之后再缓缓蹬出,此时脚尖往上挑,脚掌往回勾,脚掌落于身体的
前侧方,然后再将重心移至此腿,待重心将要出尖时再将重心往后腿转移,移至重心全落于后腿时再将前
腿往回收,回收时腿自然提起,落于身体的右后方。如此周而复始,左右交替练习。
注意事项:
1、身体要放松,特别是两肩及腰胯膝要放松。
2、一定要在手按住了再起腿,这样方能体会出点重身松的要领。
3、往前移动时要以肩带腰胯,左腿移动时右肩用力,右腿移动时左肩用力。
4、前脚回收时离地面不能过高,也不能太低,约为20~30公分为妙,膝盖要与站立的那条腿的
膝盖摩擦,即所谓的“摩胫”。
5、动作宜缓慢轻柔,越慢越好,体会全身筋骨相争的力量。
试力
当桩功有了一定基础,能够在站桩时感觉到力的存在后,即可转入试力训练。试力乃大成拳关键性的
训练内容。芗老在《大成拳论》里曾言:“此项练习,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又言:“盖
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更由知始能得其所以用。”
大成拳的试力主要有三种,即前后试力,上下试力,左右试力。待功夫练至高级阶段,一举手,一投
足,无不具有上下、左右、前后之争力,也就是“浑元力”。
一、前后试力
前后试力又名钩锉试力。
以左势为例。两脚呈“左丁八步”站立,两腿微曲,两手缓缓抬起于胸前,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两手间
距约两拳,前后相差一手,掌心向下,手指自然分开、微弯曲并指向前方,后手腕距身体约尺余,肘部微
下坠,小臂保持有一个坡度,两肩放松,用身体催动双手向前斜上方缓缓推出,指尖朝前,手臂虽然也有
屈伸运动,但要保持弯曲状态,始终不可伸直,可意念推动水中一艘大船,待到形将破体时(当前膝与前
脚尖之连线快要达到与地面垂直时),两手掌缓缓向内翻转,掌心相对,用身体将手臂缓缓拉回,身体向后
运动到重心不能再向后移的程度时,再翻转手掌呈掌心向下,用身体催动手臂前行。如此周而复始,循环
练习(见图3)。
练习时动作一定要缓慢、均匀、连续,要做到身体松沉,筋肉空灵,力不空出,意不空回,要养成双
手时时护住自身中线,而指向对方中线的习惯。
二、上下试力
上下试力又名浮球试力。
以左式为例。两脚呈“左丁八步”站立,两腿略微弯曲,两臂徐徐抬起至胸前,掌心向下,两臂略微弯曲,
两肘横撑,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两手间距约为两拳,前后相隔半手掌之距,后手腕距离身体应大于一尺,
手指自然分开、略弯曲并指向前方,两手犹如按住水中两个浮球,球在水中起伏不定,轮转不已,周身松
沉,两肩放松,用身体带动两手臂随浮球的运动起伏而不断下按上抬,随时控制水中浮球的运动变化,体
会身体随球的运动而作出反应时的感觉。
练习本试力,身体可以缓缓下蹲,手的位置和形状不变,利用身体的下蹲带动双手将浮球按入水中,
身体直起时双手姿态不改变,控制浮球,不让其浮出水面。动作一定要舒展,缓慢,均匀(见图4、图5)。
三、左右试力
左右试力又名风帆试力。
以左式为例。两脚呈“左丁八步”站立,两腿略弯曲,两手抬起置于身体左右两侧,与肚脐同高,两臂略
弯曲,两肘横撑,两手掌心朝前,手指自然分开、略微弯曲并指向斜下方,两肩放松,头往上领,用身体
催动两手臂慢慢的前后摆动,自身犹如旗杆,两臂如同风帆,感觉自身双手好像被风吹动之帆。可以先求
大动,后求小动,最后练至外形不动而有内在的真动。
试力时应注意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用力则气滞,气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全体皆非点”,芗老的
这一练功原则要贯彻在试力当中,做到形松意紧,肌肉含力,骨中含棱。
习练试力全身要均整,筋肉空灵,动作慢优于快,缓胜于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
得止,止乎不得行之意。
初级试力要体会出控制放人及双臂间沉、托、分、闭等各种劲力,刚开始时身上的虚点很多,动
作不连续,前推时双手要有回拉之意,回拉时要有前推之感,上下左右尽皆如是,均应做到“力意相逆”,这
样在今后的推手中才能听得住对方点上的力,极快的感应出对方点上力的变化,而不会被对方所乘。要体
会出推断手中控制对方再打击对方的能力。比如欲放对方,先用身体带动臂回挂对方,对方若往回急拉,
重心不稳或往后以僵劲抗之,此时上步发放,必将我之力与对方之力相合,才会放得干脆利落。
到了高级层次的试力时,旁观者感觉是断续的,但实际上是由一连串细微的发力组成的,哪一个位置
都是实发力点,而外形可能什么也没有。此乃“形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试力时身体要保持含蓄,尤其是
体会身体在运动中的含蓄之势,养成含蓄的状态。只要一有力量接触,立即就能爆发。
更高层次的试力是在身体已经能体会到点上的细微发力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时可以体会空气的阻力,
用全身的毫毛去听劲,能感觉到全身各部位都有阻力,从而产生与大气争空间之争力,直至感觉身体被大
气固定起来,不用力根本动不了,用力时,用能推动空气阻力的力就行了,此时一搭手试技,即能感觉到
自身各部位都能发力,一动而无不动,妙不可言。此正是拳论中所讲的“周身无点不弹簧”,炸力无断续。
托婴桩
托婴桩又名托宝贝桩、勾挂桩,因其双手在身体前上方,而手上有夹抱及上托下挂之意,似抱婴儿状
而得名。此桩属大成拳技击桩,有一定基础者方可习练此桩。
目的:
托婴桩劲力意念较强,力度较大,间架结构比较紧凑,易出整劲,可有效训练上肢、肩、背等部位,
站低桩时,对下盘腰、腿、膝、脚等均有有效的锻炼,对增长自身功力效果较明显。
动作要领:
以左式为例。身体自然站立,左脚向前迈出一小步,呈丁八步站立,两腿屈膝下坐,双手缓缓抬起置
于头的前上方,十指自然分开,拇指在上,小指在下,手指指向前方,两手掌心相对,前手略高于后手,
两手距离可自由调整,舒适即可,两手一前一后,相隔约一掌之距,两手掌由腕部向小臂回拉,同时指尖
往前指,手指稍微用力,手腕要有上托下挂之意,前手掌与眉同高,目光从前手掌处平行视出,注意目光
含蓄,两肘微曲成大钝角,腕与肘要有一个向下的坡度,两肘稍外撑,后手掌根距面部约尺余,两手好似
托着一婴儿,手要高过肩,肩高于肘,两肩放松,即所谓的“沉肩坠肘”。头往上领,臀往下坐,将身体吊起
来;左膝往前顶,右胯内裹,形成前后争裹之力(见图6)。
注意事项:
1、体会手的上托、下沉、前指、后挂、分合之力。
2、体会自身头、肩、腰、胯、膝、脚等的连接关系。
3、练习此桩颇费力气,须有一定基础者方可练习。
伏虎桩
伏虎桩属于大成拳之高级桩法,对功力增长有非常大的作用。由于要求太高,非有技击桩之基础方可
习之。
目的:
伏虎桩步大身低,宜于锻炼下盘功力,能有效求出伏虎时的大无畏气势,当技击桩有基础后可作辅助
桩法训练。
动作要领:
以左势为例。两脚呈“丁八步”自然站立,左脚尽量前伸,把步子放大,以自己能下坐为度。臀部下坐,
前脚尖略向左分,前膝向前顶;后脚尖内扣,后膝向内裹,前膝后胯形成前后之斜面争力,上体正直,两
手向前伸展,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左手位于前腿内侧,手指指向身体斜下方,手心朝右,手背自腕部向
小臂回拉,肘部弯曲向外撑,肘高于手,肩高于肘,手背距离前腿内侧一拳左右,手高于膝约一拳;后手
位于后腿内侧,手掌心向左,与左手心相对,指尖亦指向身体的前下方。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两手间隔
两拳左右,前后相距约一拳,后手腕亦回拉,肘部微弯曲,肩高于肘,肘高于手。身体的重量可大部落于
右腿,具体可为前三后七、前二后八,头往上领,臀下坐,形成上下二争力,含胸拔背,两肩内扣,同时
又需放松(见图7)。
注意事项:
1、站此桩可意想身坐虎身,手掐虎颈,悠然自得,任其自然,豪气纵放,纵虎疾驰,但虎的野性未
驯,精神不可散乱。
2、由于此桩对下肢锻炼有非常大的效果,同时也易造成不良的僵紧,应多在松静上进行调整。
3、此桩应左右互换,以防单面练习而成畸形。
降龙桩
降龙桩属大成拳高级功法,是大成拳技击桩中两手两脚距离最远,体位最低的桩功,比伏虎桩的要求
更高,锻炼力度更强,是大成拳最难之功法。
目的:
降龙桩对身体素质要求极高,为众桩之首,对功力的增长也大于其它桩法。除对下盘有显著的功效外,
还对腰、臂以及整体的训练有强大的作用。
动作要领:
以左势为例。身体自然站立,左脚顺脚尖方向迈一步,步子尽量放大,前脚掌朝外拧,脚尖指向左前
方,脚跟不动,膝盖弯曲并前顶,后腿蹬直,脚内侧实着地,外侧虚起来,脚尖指向右前方,脚跟不能离
地。身体往前下方倾斜,与前大腿成锐角,头向左后扭转,两眼目光从左手指尖望出。右肩在前下,左肩
在后上,右手抬起置于面部前下方,手心向前,左手上抬置于身体左上方高过头,手心向左后方。两手手
指自然分开往外推,后手高于前手,两手距身体的位置可适当调节。右势相反(见图8)。
注意事项:
1、由于训练强度太大,没有一定的技击桩基础者不得练习。
2、此桩体能消耗太大,容易造成兴奋,不宜在睡前练习。
3、应左右互换练习。
4、练习此桩应循序渐进,以免因身体过度损耗而受伤。
独立桩
独立桩又称金鸡独立桩,属于象形桩法,因单腿独立而得名,与“子午桩”等有相同功效,但难度更大。
目的:
独立桩可较为迅速的提高自身功力、整体力、协调力和自控力等,重点训练腿的踩、踢、蹬、趟等各
项力量,可配合穿裆脚、跺子脚、蛇形腿等练习。
动作要领:
以左势为例。身体自然站立,右脚不动,左脚往上抬,膝盖弯曲稍大于90度角,膝部尽量往上提,
置于身体左前侧,小腿往里扣,脚掌往后绷,脚趾往上挑,脚尖在上,脚跟在下;同时,身体重心移至右
腿,膝盖稍曲,臀部稍下坐,身体向左侧扭转,右手往上抬,置于身体右前方,与眉同高,手指自然分开,
手心向前,肘微曲,左手抬起置于左胸外侧,手指也自然分开,肘微曲,两手与身体的距离可自由调整,
前手高于后手,前手距身体的距离比后手大,双目自前手内侧平行视出,目光含蓄,头直项竖,臀部往下
坐,身体自然放松(见图9)。
注意事项:
1、本桩可意念两手臂伸入一弹力极大的口袋当中,用双手臂将口袋撑起来,肩部要尽量放松,要有
似撑非撑之感,手的位置也可略高于头,前手要护住自身的中线。
2、左脚要往上抬,右脚往下踩,形成上下之二争力,同时,左脚应体会蹬、踢、踩、趟等力。
3、初练不易掌握平衡,身体容易僵紧,要求姿势应尽量的正确,身体放松。
4、应左右互换练习。
提抱桩
目的:
提抱桩适合身体较弱、肢体不能放松的学习者练习,通过本桩的站立,可使肢体初步放松,达到强身
健体,祛病延年的效果,并能在桩功过程中体察到手部腕关节和各指关节间的伸缩感觉。
动作要领:
身体自然站立,呼吸自然,全身肢体放松。两脚分开比肩稍宽,重心落于两腿之间,膝略微弯曲,臀
部稍下坐,身体略微后靠,头部往上领,下颏微收,嘴微闭,两齿相扣,舌抵上腭;两手指尖相对环抱于
腹前,两手间距可以适当调整,但不得小于25公分,肘部微上提,同时,肩部要放松,肩撑肘横,两眼
目光平视前方,目光含蓄,对外界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练习本桩功可意念双手指间拉着五条皮筋,体会皮筋的松紧和手掌各指关节与腕关节开合、拉伸的感
觉,但不要真的用手指去拉,要用意念保持在若有若无之间,待手指关节和腕关节有了明显强烈的感觉后
(如指间的透电感、腕部的膨胀感和伸缩感等),可进一步体会肘关节的感觉(见图10)。
注意事项:
1、站本桩除小臂以前可稍用力以外,全身肢体皆须放松。
2、意念拉细小的皮筋,如果一开始就拉大皮筋,会使力量全部捆在身上。
3、初练者可把手放在腹部,待肩部能放松,肘、腕、指关节感觉明显之后方可把手抬高一点,继续
体会以上感觉,如果有了再往上抬,最后定势为高不过眉、低不过胸,也就是大成拳的浑元桩。
4、练习本桩要任其自然,不要有意识地追求感觉,待身体发生生理变化后,坚持练功就不会再失去,
这就是“功深无拳,理明无法”之意蕴。
抱球桩
抱球桩又名矛盾桩,属于大成拳桩功中的技击桩。通过本桩的练习,可以获得丰富的拳劲。同时,本
桩又具有养生祛病、强身健体的效果,有志于技击的爱好者,当浑元桩有了一定基础,肢体能放松的情况
下,可以进行抱球桩的训练。身体强壮者也可直接站立本桩。
目的:
在站桩的过程中,通过正确的间架结构的定型,将周身大筋挑起,使骨骼发生生理性变化,从而出现
两手的强烈抱劲、双腿的合力和整体的弹性力,对自身的均整、松紧、虚实、含蓄等,都可以得到有效的
锻炼。
动作要领:
以左脚在前为例。身体自然站立,双脚跟靠拢,脚尖分开约45~60度,左脚顺脚尖方向伸出,不
得小于一脚之长,两腿站成半丁半八字形,即所谓的“丁八步”,身体下坐,重心大部落于右脚,力量分配可
以为前三后七,前二后八,前一后九,左脚脚趾抓地,脚跟虚起,膝盖往前指,右大腿往里裹,前膝与后
胯形成斜面争裹,两臂环抱,十指分开,自然弯曲,掌心向内呈抱球状,前手高度在眉与嘴之间,右手与
胸同高,肘微下坠,两手十指相对,距离稍大于一尺,前手必须高于后手,两手构成一个斜面,鼻尖与左
手腕、前脚尖形成一条直线,两眼目光从左手腕关节部含蓄望出,身体稍向后靠,小腹松圆,挺胸拔背,
头直项竖,头部毛发如有细线上提之意(见图11、图12)。
站立本桩可意念两手抱着一个气球,两手梢节稍微用力,细心体会各关节的里抱外撑,不能让汽球破
裂,也不能让汽球飞走。还可有“重”的意想,意想下肢从小腿肚到足趾皆有沉重之感,这样练习桩功梢节紧
了,浑身大筋如皮筋般迅速被拉开撑起。
注意事项:
1、身体的含蓄是本桩的要点,好像整个人靠在一个弹簧绳上,保持发而未发之感,要发力时随时可
以发得出来,总保持得劲的状态。
2、习练本桩应左右交替,以防止畸形。
3、遵守浑元桩的一切注意事项。
浑元桩
目的:
浑元桩起点高,上功快,一开始就讲“抱元守一,独立守神”,通过锻炼,能达到祛病延年、强身健体的
效果;同时,本桩也是通往技击途径的基础桩,能够让肢体放松,去除拙力,出现本能活力,为今后练技
击桩打下坚实的基础。
动作要领: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重心落于两脚之间,两脚掌平行,十趾抓地,意感抓有海绵,可
用足趾用力抓捏一两下,有个意思就行。膝弯曲,臀下坐,膝盖不超过脚尖,两膝向上提,两脚往下踩,
但不可用力,此亦为桩功中的提顿。小腹松圆,身体正直,稍微往后靠,下颏微收,头往上领,好似头部
有细线上拉之意,两手徐徐上抬至高不过眉,低不过嘴处停住,两手环抱于前,指尖相对,腕关节有外挺
上提之意,腕部两大筋要挑起,手指尖可稍微用力,两手间距比头稍宽,离胸部一尺左右,肩部放松,肘
微下坠,即所谓的“沉肩坠肘”。两手十指撑开,略微弯曲,好似搂空气似的,不让空气从自己身前漏掉,同
时肘部要向左右撑住,身体含蓄,上下齿相扣,好似咬着一块橡胶皮,舌抵上腭,两眼平视前方,神光内
敛,心情平和,呼吸自然。
站立浑元桩全身肌肉要放松,一点力也不要用,要完全松下来,只用骨骼支撑着,筋逐渐地挑起来,
站得肩膀极松,两手好似被吊起来似的。这也是求得梢节重的一个关键。双脚可以意念各踩一条船,或骑
在一条长木头上,这样可迅速体会出夹劲,今后感觉两腿轻轻一夹就有夹劲,再加力还能夹便松下来了。
初学者站此桩有一定体会后即可马上转入大成技击桩的练习(见图13、图14)。
注意事项:
1、站桩应尽量把桩架放低,尽量把练功时间延长。
2、脚腕手腕要带上点劲,即所谓的“四项挺劲力自实,沉气扣齿骨自坚”。
3、脖子和腰一定要挺上劲,其具体要求是,可以体会欲蹲身抱起重物但没有抱的那个劲,保持住那
种感觉,身体各部位骨骼全挺上劲了,没有任何打软的地方,头要正,脖子上的大筋要是挺住了,抱重物
时是不会缩脖子的。
4、目光要含蓄,要做到神不外驰,对外界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5、站桩期间和刚站完桩时不能说话,以免耗气。
6、站桩时有唾液要吞下,有痰要吐出来;收功时要将唾液吞下,如口腔干燥,搅动舌头,即可产生
唾液。
7、收功后双手应握拳,用拳背搓命门两侧肾的部位直至发热。
抓球桩
抓球桩是大成拳中极为重要的桩法之一,历来倍受识者珍视,绝不轻传。
大成拳一代宗师王选杰先生说过,抓球桩主要有助于技击,它和矛盾桩(抱球桩)、托宝贝桩(托婴桩)、
扶云桩配合在一起,才能练出实战中所需要的各种劲力和精神威力。
抓球桩能有效锻炼出大成拳中抓、拿、捋、带的手上功夫,还能使全身筋络开展、拉长、连接、增粗,
因为抓球桩的意念是两手抓两个铁球,开始意念抓汽球纸球,进而把意念变作抓木球,随着时日的延长,
内力的增强,即可意念抓铁球,这样能有效地锻炼出点紧身松的功夫。王选杰先生说过,要想练出点紧身
松的功夫,只有在站桩或摸劲之时,使根节尽量地放松,让梢节尽量地紧,有了点紧身松的功夫,梢节的
力量就沉重,杀伤力也极强,而且与对方搭手时能干脆利落的发放击打。
抓球桩还有一个优点,是矛盾桩所不具备的。有人站矛盾桩怀抱大山,或意念怀抱大树、大铁球等等,
往往只能练出一身拙力,一身僵劲,练得双重,呆滞,永远也发不出力来;而抓球桩意念抓铁球却不会僵
紧,双重。当然,练抓球桩也要循序渐进,其意念要随着功力的增长,循着按纸球→木球→铁球的锻炼规
迹来实施假借。
动作要领:
丁八步站立,后胯后拉里掖,前脚掌着地,足跟虚起,前膝前顶,后膝里裹,头顶项竖,臀部如坐高
椅,肩撑肘横,腕部稍下弯,五指舒展分开,掌心虚涵,虎口撑圆,双手如抓两球,身体似正非正,似斜
非斜。
每次可练功45分钟,每天2次。身体弱的练习者可以从5分钟开始,逐渐延长时间,练任何桩法都
要左右式互换练习(见图15)。
大成拳推手要义
王选杰
推手,又称揉手、搭手、打手。是中国武术所独有的一种训练方法,八卦掌、太极拳、大成拳、鹤拳
等诸多拳法均有推手练习。大成拳推手是大成拳“七妙法门”之一,可以这么说,“力由站桩而得,由试而知,
由推手而懂”。这里所说的力不是简单的力的概念,而是特指大成拳之劲力。换句话说,不经过推手训练,
在实作中就不具备大成拳的本质特征。王芗斋先生说过:“搭断是一,搭断不二”,“执于推手,操拳必败,
离开推手,上乘拳法”。“推手是拳术的升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大成拳是纯粹而典型的功夫拳,它的一
切都建立在“改造生理”之后“得力”的基础之上,推手这种功技合一的内容和形式亦不例外。
推手,按意图分为搭手和理手。
搭手,是指在推手中,双方可以训练出察觉对方虚实、强弱,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也就是说,对
方的拳术素质在一接手之际便摸得一清二楚。在此种情况下,在松紧互为的变化中击败对手。不需双方手
上断开,即可产生技击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推手是放慢的实作。
理手,是指在推手中,通过双方两手臂的接触,来体验自身是否舒适得力,俗称是否“得劲”,力量是否
均整圆满,在运用中,是否能够把握主动,得机得势。如有不得劲之处,则通过这种训练进行纠正和改进。
这种训练,从实质上说,是双人试力。
从形式上说,推手有单推手、双推手,其中又包括定步推手、动步推手、自由步推手等多种。不管是
哪种推手都要体现大成拳练用原则,否则就会流于形式,成了为推手而推手的单纯推手而与技击脱离关系。
或者表面上与技击有关(如在推手中使用摔跤、断点等法),实际上与大成拳技击素质无关,这些都应该
在训练中加以避免。
一、推手要领
1、守中用中,间架得当
“守中用中”是大成拳体用中应贯彻始终的重要原则,推手亦当遵守。所谓“守中”,就是护住自身之中线,
使之不被对方所攻击,中线即人体前面正中之部位,亦即中医经络之中“任脉”位置。一方面,中线皆为要害
部位;另一方面,人体的重心通过了任脉所在的矢状切面。故而控制了任脉,也就控制了对方的重心,这
样就能控制对方,或打或放皆由己定。守护己方中线即为守中,控制对方中线即为“用中”。在推手时要注意
时刻做到“守中用中”,这就需要一定的功夫和间架,结构要合理。即双手不论做何动作,总有一手护住自身
中线,同时控制对方中线。与站桩、试力要领近似,要求“腋半虚,臂半圆”,肩撑肘横,头顶项竖,胸窝含
蓄,小腹常圆,双手均不能低垂或闲置。
2、精神含蓄,力若牵牛
含蓄是大成拳体用之重要原则。含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要含蓄;二是劲力要含蓄;当然,
目光也要含蓄。所谓含蓄,是指无论精神还是力量能发不发,能放不放,保持住这个态势。大家在《动物
世界》中看到狮子老虎之类猛兽,在扑食猎物时瞬间的骇人状态就是“含蓄”。王芗斋先生说:“神不外溢,
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此即含蓄之奥。在推手时,不要把控制对方中线理解成指向对方,而是
精神及力量要有回收之意,要做到力若牵牛,才能控制住对方重心。这一点目前大多数大成拳练习者都理
解有误。
3、身形中正,肩胯灵活
推手时要求立身中正,即拳经所谓“尾闾中正”。“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脊柱是人体枢纽之所在,
只有尾闾中正,才能不失重心,放人发力时才能做到“力由脊发”。要注意胸窝微有含蓄,但切忌低头猫腰,
左歪右斜。所谓“低头猫腰,其艺不高”,其原因就是失去了上下抻拔枢纽之力。也只有立身中正,头顶项竖,
才能精神放纵,气势袭人。
大成拳推手与太极拳不同,不但不要求,而且要尽力避免腰部单独拧转。因为那样很难护住自身中线,
自己力量易向外侧无用方向偏斜,给对方造成可乘之机,同时也难于控制对方中线,违反了“守中用中”之原
则。大成拳推手要求肩胯同动,活若机轮,用自身的柔化之力及重心的改变来化解对方的力量,这就要求
肩胯灵活,使自身形成一动无不动的整体运动,不丢不顶,力量无过无不及。
4、点紧身松,我独知人
所谓“点”,就是在推手或断手时,自身与对方相接触的部位。在推手时多用自己的小臂与对方的小臂相
接触。推手时只有点紧,才能叫僵对手,才能控制对方,使对方像一根拐杖一样托着自己,同时体会对方
之力量大小及方向变化。若点上放松,则上述目的难以达到,若无限放松,则与断开无异,且造成推手训
练出的能力和拳学素质无法应用。因此,点上松是错误的,不可取的。在做到点紧的同时还要做到身松,
只有身松,自身才能变化,才能发力,从而做到打对方的劲。即自身力量之变化总在敌先,拳谱谓之“人不
知我,我独知人”。
5、不丢不顶,沾粘连随
所谓“不丢”,就是在推手时不要丢开对方不管,自己撤回手臂,或松软无力,要保持适当的掤劲。“不
顶”,就是不要顶住对方,不让对方进入,使双方处于“顶牛”状态。而是在撑住对方的同时大胆的把对方放
进来,但又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在推手过程中,只有做到不丢不顶,才能随时感知对方的劲力及变化,并
随时控制对手,打击对手。
6、重在功夫,技术其次
大成拳之推手重在功夫。即在站桩、摸劲上下一番大功夫。在刚进入推手训练之初,要重在单推手,
单推手练好了,双推手稍加熟练即成高手。而单推手则重在“打重轮”的功夫。通过“打重轮”的艰苦练习,才
能练出“头沉把轻”、“棉里裹铁”的功夫。当然这应是建立在站桩得力的基础之上的。
二、推手的三种境界
1、小乘的推手
小乘的推手,亦即推手的入门阶段。在此阶段,首先要明了推手之路线及自身之间架配备,和身体各
个部位要领的掌握如何。在此基础上,逐渐体会对方力量的变化,并能用自身柔化之力化对方的劲,在运
动中保持自身间架及均整之力。这一阶段应单纯练习单推手。
2、中乘的推手
这一阶段应保持上一阶段的训练成果,在此基础上体会如何控制对方,但不放人,即“定人”训练。在此
阶段应加入加大双推手的练习。
3、大乘的推手
这一阶段,主要训练目的是体会沾粘连随的内在力量,并做到随时随地得机得势,大成拳谓之“舒适得
力”或“得劲”。要随时调整重心,破坏对方重心,造成自己得劲而对方不得劲,在此基础上夺位放人。
4、上乘的推手
这一阶段,练习者已达“听劲”灵敏,有感皆应,力量不空亡,一触即爆发,发力无断续。
5、最上乘的推手
这一阶段,练习者毋须考虑别的因素,已达“五行归一处,放胆即成功”之境。即一触即放人于丈外,把
握胜利的必然性。
三、注意事项
1、练习时应注意肩胯带动小臂,避免腰部单独扭动。2、在双推手中,应特别注意单双重的问题。
切忌双手用力平均,力量不分虚实。拳学术语称之“双重”。一旦出现双重,双手就失去变化,灵敏度降低,
难以控制对方。重心放在两脚之间,叫“双重”。两脚双重,步法必死,身法必滞,而且也发不出浑元整体之
力。手与脚用力在一条线上,大成拳术语叫“单重”。单重容易产生偏面之力,力量不能圆满均整,易被对方
控制。
3、以上所述单双重,并非只体现在双推手之中,它在站桩和单推手之中也存在,是必须解决及重视
的问题。
4、在推手训练过程中,有的人因不易掌握要领而以体力补充;有的人则以摔跤等技术相补充。这些
都是错误的做法,虽能掩盖其不足,或一时取得小胜小效,但绝难走向拳学正轨,终难达“推断不二,搭手
放人”之境。
四、身体各部位要领
1、头
要做到“头顶项竖”“顶头悬”,“头直目正”。好似头部把全身吊起似的。
2、肩
要做到“肩撑肘横”,只有肩撑,腋若容球,才能形成自身间架“腋半虚,臂半圆”,则上肢筋络宜开展,
同时要避免肩部僵死,双肩要松活。这样,气血和力量则可直达梢节,练出“把轻头沉”之功。
3、肘
在推手练习中,要求撑住对方向自身回来时,肘要横,要撑。这样力量方能圆满,保持间架。而在推
向对方或放人之时,则要求垂肘与肩配合起来。要做到蓄力时肩撑肘横,发力时沉肩坠肘。这一点,世人
多有不知,而流入片面之途。
4、手
在推手过程中,手要半握拳,切忌用力握死,这样在技击时伸掌握拳或放或打极易相机而动。
5、胯
推手时要紧胯,只有紧胯才能使上身更好地得以放松,全身松紧得当,有松有紧,产生惊弹之力。
6、膝
双膝微曲,前膝似有上提之意。
7、足
在定步推手中,双足一定要稳固(但重心依然变化)。在活步推手中,足的要领与“摩擦步”相同,动则
若兜泥,静则趾抓地。
8、脊
脊柱为人体之枢纽,上下抻拔之力不能失,只有“尾闾中正”,才能产生弹力,气贯周身。最终做到力由
脊发。
9、胸
胸部放松,空胸下气,使肺活量增大,同时胸窝要微含,这样才能发出整体之力。
10、腹
腹部要充实,通过训练,自然达到逆腹式呼吸,但不可造作,小腹应常圆,发力时要实腹。
11、身
推手时立身要中正,八面支撑,六面得力,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两头动中间攻,牵一发而动全
身。
12、眼
双眼要含蓄,目光要冷静。双目不可游移弋慌乱,亦不可目露凶光。在发力放人的一瞬间,精光外露,
方可慑人心神,这在拳学上叫“收放”之法。
13、耳
要做到“敛神听微雨”,因为只有听,心才能静下来,才能全神贯注地投入训练及技击。
五、单推手具体练法
从前述可知,推手训练重在单推手。
1、定步单推手
甲乙双方以技击桩之步法站立,双方以右小臂相搭,由左向右缓慢的弧形运动,不可忽快忽慢,力量
要匀,不可忽大忽小。推手时两手半握拳,左手护住自己的下颏部位。练习时要牢记前述要领、原则及注
意事项。此为右式,左式与此相反,要领相同。
2、动步单推手
其要领大体与定步推手相同,同样以右式为例。甲乙双方以站桩步法站好,右小臂相搭。在推手时以
半鸡形步作相应的配合。也就是说,手往前去时,不仅要做缓慢的弧形运动,还要以左脚为动力,右脚略
往前划动,左脚立即跟上,两脚间距要始终保持一致。动步时要稳当自如,以辅助肩胯带动小臂。手往回
撤时要有外撑的力量,同时以前脚为支点,后脚略向后滑,前脚随即后撤,以配合完成手上运动,达到上
下齐到。要注意动步距离不得超过手的活动范围。
3、自由步单推手
要领与动步单推手相同,但所用步法不限于半鸡形步,摩擦步、三角步、圈步和划步均可使用,但上
下要齐到,全身齐动。以步法辅助肩胯带动小臂,将对方中线始终控制在自己手上,进步要攻击对方中线,
退步要威胁对方中线,做到“制人而不制于人”。左右两式的原则及其要领尽皆相同。
大成拳形意
李康    李健
一、形与意
大成拳的锻炼包括了形、神、意、气、力等方面的系统训练。它不拘泥于一招一式的演习和套路的串
联,而注重自身良能(先天)的发掘和运动能力(后天)的培养。
所以,每位大成拳演练者、探索者,都要切实注意体认练习的过程,不要只盯着结果。
形与意是这个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这对矛盾解决好了,练大成拳定能“百日一小成,千日一大成”。
形与意的问题,历代名家都非常重视,大成拳的母拳以之为名,就充分说明了其重要性。犹忆芗老早
年得意弟子赵道新先生曾云:“一些人讲究形骸成癖,一些人追求意念成疯。前者被三节、四梢、五形、六
合……捆成了五花大绑,后者则躲到幽处独享精神激战。”出现这种错误,就在于习拳者没有把握好形与意
之间的关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
对于这个过程,前人虽多有述及,但语焉不详。下面特作具体介绍,以增强大家对锻炼过程系统性和
预见性的把握,防止以偏概全,久习无功现象的发生。
就形与意来说,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锻炼阶段。
1、无形无意:指初习拳和不习拳者,既不知拳形,更谈不上拳意。
2、有形无意:习拳者经明师授以真传,主要是摆架子,掌握正确的桩架、动作。实践证明,这一关
至为重要。大成拳讲究掖胯、挺腰、足跷、腕挺等等,要努力一个劲一个劲的练出来,最后在一个桩或一
个动作中全体现出来,最后形成整体劲,浑元力。现在大部分意拳或大成拳爱好者,往往直接跨过了这一
关而流入意幻之虚。
3、有形有意:在形的物质基础上,可产生正确的意感(意自形生),这时可适当的加强意念,利用人
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来练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可达真正的“形与意合”,有的前辈
称之为“站出神了”。
4、得意忘形:习拳者对自身运动能力的把握和良能的开发已达较高程度,只要脑子一想,身上就有
了。因为自身筋骨、气血、肌腱、神经、脏腑、大脑等都已得到充分的协调训练。虽然是“但求意神足,不
求形骸似(王芗斋语)”,但自然是“筋含劲力骨存神”。现在很多人一上来就追求这一层次,只能是枉费心
机,水中捞月。
5、无形无意:可从三方面讲,从发力方面来说,习拳者可以作到微动发力;从技击方面讲,习拳者
可以作到推断不分;从反应方面讲,习拳者可以作到有感即应。《大成拳论》称之为“空灵”化境。前人云:“拳
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亦指此而言。
从表面看去,对形与意的理解、体认和把握经过了五个层次。从本质上看,其过程只是无形无意→有
形有意→无形无意。它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事物经过两次否定,会出现第一阶段的某一特征,但二
者具有本质的不同,其拳学水平实有云泥之别。拳学进步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过程。
二、不练不得,不练自得与练而不得
练大成拳要懂得这个道理。有些东西不加练习就得不到,有些东西不去练习而自然得到,有些东西练
了反而无所得。
现举例说明之。梢节要练,四梢都要练,指要练(挑、抓、撑、争等),腕要练(四腕挺劲力自实),
小臂要练,趾要练(顶挺等),小腿要练,肘以后,肩胯不能练,想都不能去想。大成拳讲肩胯,要作到肩
撑肘横,肩沉中有撑,肘坠中有横。但有些人练拳不是耸肩就是压肩,越练肩,越是错谬百出,这就是违
背了“不练自得与练而不得”的规律。实践证明,只要桩架大体正确,注意四梢,时间一长,肩部自然达到舒
适得力的正确状态。
另外,在站桩和试力时,要练向上的劲,千万别练向下的劲。向上的劲包括头向上顶劲、腕子向上提
劲、腰向上挺劲。经过一段时间苦练,松紧得当之后,胯部自然下坐,从而形成上下争力。所以,习拳时
胯部下坐不能去专门练习。一语概之,向上的劲不练不得,向下的劲不练自得,若故意专练向下的劲,可
能什么也得不到。
上述两例,关键是告诉大家要弄通这个道理,用以指导习拳,努力探讨习拳要练什么?什么能练?什
么不能练?什么要努力去练?什么是水到渠成,练而不得。了解并运用了上述规律,能避免“倒果为因”的现
象发生,从而找到练功的目标和重心,以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习拳效果。
大成拳实作
王红宇
很多人把实作断手视为寻常之举,更有人大谈某武术家在打斗中把对方的牙打掉了三五颗。其实,这
在拳术层次中水平是相当低的,有功夫出拳接触对手体重能追出的人,被击中者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偶见双方因琐事在街头发生争斗,一方以拳掌抡击对方头部,对方亦不过口鼻出血而已。
能把断手做漂亮的人太少了。有幸与高手试试,或目睹一次便会眼界大开。然而真正享有大名的武术
家是绝不会轻易与人比试的。很多上了年纪的有名拳师,在年轻人找上门来要求比试时,往往以身体早不
如昔,因病已退出拳界多年为借口来婉言拒绝。倘若有熟人带着进行友好的所谓听听劲尚可,如果不明来
意,又在众目睽睽之下,这时的老拳师出手会使尽平生之力,为捍卫半生的荣誉,凭着丰富的经验,原地
不动的三两下发力绝对相当重,因为他在撕扯中只有两三下的机会(这里所指的拳师,是真正掌握拳术整
体性的人,那些摇头晃脑大谈拳理而从不起身小试身手的人不列于此)。另外,同名气很大的武术家当众
比试,绝无小说中所谓听劲一笑即分胜负或点到为止之说,当是举手不让步,抬腿不留情的。
一日,我的一位练了近三十年八卦掌的朋友神秘地对我说:“当年我师父讲,程庭华与人比武一招塌掌,
打在对方肋骨上,对手当场口吐鲜血,功夫真是太深了。”我真是哭笑不得,此绝对外行杜撰,不知此友是
吹捧老先生呢!还是在糟踏中国武术。像程庭华那样的武学大师,连芗老都有“余幼年时曾与程庭华先生晤,
回忆其神情,类若神龙游空,百折千回,令人难追其功劲”之感悟。何况程老先生那样的好功夫,一旦接触
就会夺了对方的位。从没听谁讲过芗老与人比试时给谁一记栽拳或圈锤的,如果那样,老生先晚年绝对放
不了人。拳谱曰:“所谓力者,天然涨成,其效用随年龄疾病而增减。所称劲者则不然,由于多年苦练而成,
其效用不因年事疾病而减退。”
有相当多的人是不适合做实作断手的,练功多年却在打斗中输给常人所说的“掼打”,这是功夫练错了,
老师讲得太少了。当然,精神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断手中有很多常人想象不到的情况发生。有的人功
夫很好,但也极有可能在徒手搏击中遭受惨败。
欲在实作断手中取得胜利,先要在平时下大功夫练功,见到的手要多,才有可能在实战中少受伤。各
门派的好手(黑手)太多了,你没有那“硬打硬进无遮拦”的功夫就先要见得多。
有的人是文字上悟了,这不是真明白,有的人是在实际打斗中悟了。比如说让他守住中线,他就是不
注意,也明白不了。中线为人体之重心所在,技击实作中丢掉中心,失去重心,就等于失败。在实战中对
方被击,鼻子出血了,下次不用说也就知道守住中线了。那就要在站桩中真正体会出自身的“中”,方才可以
明白控制对方的中线。在实战中要做到连——不间断,爆炸无断续,身上劲的转换变化;严——间架防护,
身如弓弩,蓄势待发;准——力量变化,有准确攻击对方之重心;重——有份量,接触对方有身体奔里追
的劲。
还要注意心理素质的强化训练。平时练得不错,还没跟人家比心里就怕了,这就已经输了大半。功夫
真正练对了,身体有连通性,有拳术的真劲,遇到对手时会很轻松,感觉对方很弱,身体同薄纸一样,一
捅就破了,根本不会构成威胁。草原上的狮子,有的睡觉时四脚朝天,天生就是吃人的,谁敢吃它呀!
大成拳实作技击要有感皆应,头欲撞人,手要击人,足要踢人,步要过人,神要逼人,气势要袭人,
手足齐动,全身一动无有不动,手、肘、肩、胯、膝,无处不贴人,整体配备,协调变化。人们见过不少
练大成拳的,但真正懂拳的人太少了,真正的大成拳技击就是直取,高水平没有什么路线招法形式、闪展
腾挪,全看对手出劲接触之间,撕扯变化击出对手。下面就进一步谈谈实作技击。
一、关于手不空出,力不空回
拳术接触对手时,劲要透进去,好像自己的拳或掌是铁,而对方是吸铁石,我一接触对方便贴着对方
走。如果进击时一下没击倒对方或被对方格挡,此时不可以抽手,撕扯上运用刁、锉、勾、叉、挣、拧、
扯等身体变劲再次进去,即使回手也要抓着东西回来。倘若出拳后又迅速收回,既费体力又没有任何意义,
实与拳击无异。似此徒手搏击,再快的点击又有何用。再者,若遇高手,出去的拳是根本抽不回来的。这
只有在徒手搏斗中真正拼过命的人才最清楚。
二、关于戴拳套与徒手
练习传统拳术不提倡多戴拳套对抗,在桩中摸出手与身体的变劲,在推手中摸出控制撕扯变劲,戴上
拳套比划拳会很别扭,拳劲也无法发挥,戴拳套打惯了,徒手做时就没有一两下击倒对手的意识。徒手比
拳不可疏忽大意,头脑和动作要清楚,很多人欲打击前先攒劲,应该越想打越放松。
开始练习徒手打,可以在攻击对手时抡身不抡胳膊,肩胯摆动,中轴不要动,身上摆,手不摆,胯奔
回收,不论对手怎么抡,你只管直步前上,半步直着走也可以,靠身上的劲走当中进攻对手。要把自身松
紧配合节奏掌握好,在击中对手时身体整个一挺,手奔外送,落在对方身上是一个节拍。
三、关于踢法
踢法进攻有很多弊病,抬腿进攻的刹那间身体重心不稳,此时就怕对方冲撞我之中线。俗话说:“抬腿
半边空,抬腿就怕虎扑子。”运用踢法时要遵循明拳暗腿的原则。上手必须控制压迫住对方,在对整体吃劲
无法变化时才能借助敌上手之力运用踢法,此乃明拳暗腿。用脚要巧妙,拳脚穿插,对手跑时踢是最佳的
时机,踢完即刻拳上去,踢完再调整进攻来不及。
另外,踢法的运用必须遵循上领下随,下动上领的原则。发力伸腿的劲来源于全身的整体配合,光凭
腿的力量,好比空中楼阁。平时可以坐着奔起踢,或单腿悠着踢,膝盖放松,脚脖子挺上劲,会感觉份量
极重。
四、关于“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
鼓荡是拳学中深层次的概念,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它是习拳者达到较高水平的一种感觉,简单的说
就是两个“劲”的连接。两个“劲”的连接不等于外形两个动作的连接,内在的拳“劲”要比外形动作快得多,一
个动作可以做出多个“劲”。比如外形一个崩拳,内在“劲”可以有两个三个或更多,所谓的“挑打”、“按打”、“挂
打”,指的都是接触上“劲”的转换,或者外形不动都可以打出几个“劲”,两个劲连接得非常自然顺畅,可以做
几个发力,就是鼓荡,无数个“劲”的连接转换,其实就是两个“劲”的连接转换,只要两个“劲”的连接做好了,
多个劲的连接也就能做好,这时就可以称为“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形意拳所讲的起是横,落
是顺,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就是这个意思。要想体会出“鼓荡”,必须先做到全身筋骨能全天候挑撑起
来,肌肉有如惊蛇之状态,才能体会出鼓荡的感觉。
五、关于均整与“一触即发”
均整就是把人体的各部位锻炼成一个整体,就是把人体的头、两臂两腿、躯干等,通过科学的方法锻
炼为一个整体。
从外部看,人体是由头和两臂两腿及躯干组成;从内部看,则由筋、骨、肉(肌肉)、血(气血)组成。
习练者通过站桩、摸劲、推手等方法,可以全面锻炼筋骨气血。只要训练得法,久而久之,即可练出内部
一体的大成拳;通过严格正确的桩法练习,可使人筋骨挑撑起来,肌肉有效地放松下来,从而使气血灌溉
人体梢节,只有气血灌溉到梢节,方能得到全面正确有效的锻炼。
有人认为,整体锻炼是全身肌肉的锻炼,把人体各部位肌肉都练到了,就称为整体的锻炼。这是错误
的,不符合中国拳学思想。老祖宗们经过千百年的实践探索,总结出的筋、骨、气、血的锻炼方法,是祖
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可以说,练习大成拳就是继承传统文化。
“一触即发”是人们的一种自卫本能,当你练到筋骨可以全天候的挑撑起来,肌肉锻炼得有如惊蛇,即具
备了一触即发的能力。这是真正的自然力,是身体各部位遇到阻力时自然发出的力。
六、关于实作中的“精神要真”
恩师选杰先生讲:“只有在精神上的一往无前,没有任何可负担的条件下,再配以拳技和力量,方可使
自身达到神勇之境也!”较技者首重精神,技击实作都是在精神要真的基础上来谈的,没有精神就无从谈技
击。但精神不是万能的,学拳之人万不能觉得精神的重要而一味求“玄”论“神”而忽视实力的练习。只有精神
加物质,才是完整的。芗老在拳论中讲:“技击在性命相搏,一方面言之,则为决斗,决斗则无道义。更须
抱定肯、忍、狠、谨、稳、准六字诀要,且与对方抱有同死之决心。若击之不中,自不能击,动则便能致
其死,方可击之,其决心如此,自无不胜。”
七、关于拳术中的叫人
在推手和断手中,可以刹那间把对手叫整叫僵,叫他动作有一定方向时正好出击。可以说,让对方精
神、力量、体位、重心出尖和有点不平衡正在找平衡时,正是你发力的时候。如果对方已经不平衡奔前栽
了,你又给摆正了,等对方摆正了你再放,两人就顶上了,做在二上,劲没连续性。下面介绍三种叫人法。
精神叫人。精神出尖等于叫对方精神力量有出尖。我们从开始练习大成拳就经过严格的含蓄锻炼,无
论精神眼光,也无论周身肌肉骨骼,都应养成一种含蓄的习惯,从而在与对方照面时,会从精神上给对手
一种压迫感,犹如狮子扑猎物前的瞬间含蓄状态。使敌未曾与我接手,便从心理上先输了一筹。
动作叫人。通过常年站桩、摸劲和推断手的练习,使自身的动作非常的整合,相当的协调。使对方感
觉我动作起来相当高大威猛,给对方一种压迫感。
劲叫人。叫对方的力量有一定的方向。敌我双方搭手接触的一瞬间,我利用点重身松,把体重瞬间压
迫在对方身上,这时除了水平较高的对手,一般都会被整体叫僵,这便是我发力击敌之最佳时机。
上述三种叫人之法皆是在自身具备很大功夫的人才能做得出来。
大成拳试力
王红宇
“试力”又称之为“摸劲”、“找劲”,是大成拳七步功法训练中必不可少的训练内容。芗斋老人曾说:“此项
练习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由此可见,其在大成拳系列功法训练中的重要性。“试力”是
在桩功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就是在静止不动的站桩状态求出了力(内劲)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项训练。在
此所指的力,主要指筋骨之力。从生理学的角度讲,筋骨主要起着连接和支撑的作用。我们的身体主要靠
筋骨的力量才得以站立和行走,四肢才能屈伸。站桩是通过间架的定型,从而达到全身筋骨起生理性变化
而出现的拳术之力。此时身体已逐渐变整,能慢慢体会到桩功的愉快。笔者在随王先生习练大成拳期间,
是在一年之后方得先生传授大成拳试力之法的。
观当今大成拳界,刚开始站桩就进行试力练习,很多练习者居然能感觉到空气的阻力,还与大气溶为
一体,其实这一切都只不过是在意念的诱导之下的肌肤敏感而已,找一个从不练功的人随便在空中划动,
也能划出空气的阻力来,但身体内在的筋骨并没有发生生理性的变化,也没有产生拳术的力量,力从何而
试?再试也不过是耍动两个胳膊。如此练习,简直是本末倒置,形同枯井取水。其实,芗斋老人在《大成
拳论》中已明确指出:“以上的基本练习,既有相当基础后,则一切良能之发展,当日益增强,则应继续学
习试力工作,体认各项力量之神情,以期真实效用。”在此所谓的基础,是指通过站桩而使自身发生生理性
变化而产生的拳术之“力”。
然而,当今社会浮华喧嚣,名利诱人,吸引人们的活动日益增多,已没有多少人能静得下心来站桩了。
况且信息社会,工作效率提高,大家都想着速成,希望仨两月,甚或三两日,就能搭手飞人,但对于大成
拳来说,无异于痴人说梦。
站桩是在静止的状态下通过间架结构的定型,达到改变体内肌肉、筋腱、骨胳等的生理结构,从而产
生内家拳的力。也就是所说的“内劲”。“试力”则是在动的状态中体认各种力的运用。“试力”即是运动的桩功,
一切都遵循桩功的要领。“试力”与站桩相辅相成。可以说,站桩是大成拳的基础,它贯穿于大成拳的系列功
法之中,是通往技击高级境界的唯一途径。“试力”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关键,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大成拳桩功修炼所达到的层次不同,所以造成各阶段的试力训练也有所不同。具体可分为以下几
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找整体的大的协调感。求身体各部(头、手、肩、腰、胯、腿、脚等)的配合,把
动作做顺。刚开始时可能不大自然,要慢慢的去体会,时间长了自然也就顺了。不要一上手即求细微的变
化,那样将会陷入局部。
此时要求身体身然放松,不得使用拙力、蛮力,同时又要做到松而不懈,有力而不用力,不用力而力
自生,做到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注意形不能破体,力不能出尖。此阶段属于炼形的阶段,动作要舒
适大方,缓慢均匀。由于有了桩功的基础,身体已逐渐的变整,已能感觉到力的存在,只需很短时间即能
进入下一阶段的训练。
第二阶段:在外形做顺了的前提下,可以体会控制放人及双臂间的沉、托、分、闭等各种劲力,这一
阶段的试力也还是形体上的动作,运动当中虚点太多,力还显于外形。要求练习者在肢体运动的同时要有
向相反方向的意念。即双手在前推的同时要有回拉的意念,左右和上下也同此原理,这样才能练出深厚的
内劲,在今后的推手中方能听得住对方点上的“劲”,可以极快的感觉出对方点上劲的变化,而不被对方所乘;
如对方突然断点偷袭或滑点,还要体会出今后在推断手中控制对方,再做动作打击对方的能力。例如欲偏
对方,可先回拉,使对方重心不稳再偏,要把对方整体问动了,否则偏过去对方也会撞进来。再如欲挂对
方,先用身体带动手臂手腕回挂对方,对方若往回急拉,重心不稳或往后以僵劲抗之,此时上步发放,将
我之力与对方之力相合,定能放得干净利落。
第三阶段:在经过了上一阶段的训练之后,即可进入本阶段的训练。能进入本阶段的训练,即可以说
自身的功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层次。上一阶段的试力,要求在形体连续的情况下做出力来,而本阶段在形
体上可能令观者觉得是断续的,但它是由一连串的细微发力所组成,无论哪一个位置碰上都是实点发力。
即所谓的“形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反之,连绵不断的外形可能什么都没得。
这时的试力则应细心体会身体能不能动,能不能发出力来,发力是否能得劲,能动再动一下,身体要
保持高度放松的含蓄状态,犹如拉满弓的箭一样,体会在运动中的含蓄之势。
在初级推手时,往往一个动作给对方偏动了,只需要再给一下就能把对方扔出去。然而,动作就是跟
不上,做不出来,只有再调整自身。但此时对方也调整过来了。这是因为自身没有养成含蓄的习惯状态,
所发的力是单向的,没有在试力中体会出点上的细微发力。
第四阶段:在上一阶段的试力过程中能体会到身体各部位细微发力的情况下,可进行本阶段的训练。
本阶段主要体会整体的配合。由于桩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层次,身体各部位已能细微发力,此时就应该
体会身体的每个部位一动,其它部位是否都能配合,各骨骼关节肌肉等是否都能同时相挣发力,要有牵一
发而动全身之感。刚上手时可以先体会一两个劲,等熟练以后再慢慢加劲,随着桩功功夫的提高,逐渐就
能体会出全身骨骼关节肌肉都能很好的配合,身体会因外部环境的需要而同时出现各种劲力,再通过站桩
的强化训练,在试力时渐渐地能感觉到头、手、肩、腰、胯、腿、足等在运动中能成为一个整体,此时的
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
有了相当的认识之后,进一步可以体会空气的阻力,可意念全身毛发都竖了起来,体会身体与空气的
摩擦阻力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到感觉身体被空气紧紧裹住,固定起来,不用力根本动不了,用力
即用能推动空气阻力的力就行,此时用力就是发力的开始,动即是发力,一搭手试技才能感觉到自身各部
位都能发力,一动而无有不动。随着练功的深入,即会出现芗斋老人所说的“全身毛孔无不有穿堂风往返之
感”。这种真实的感觉到了身上,才真正的是妙不可言,其乐无穷,也正是达到了拳论中所讲的“周身无点不
弹簧,炸力无断续”。至此,即可进一步研究技击之法了。

大成拳劲力
李康
王芗斋先生搭手飞人的神技,张恩桐先生一触即发的功夫,常志朗先生“身上四把刀”,王选杰先生劲吐人跌,李荣玉先生发力如车撞,均得益于大成拳的劲力。
一、大成拳劲力之特点
大成拳劲力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冷、脆、快、重(透)、无断续、无方向、具体、受阻才发等八点。
冷。指发力非常突然,但绝非偷打人。劲力冷,能使对方猝不及防。与这样的高人搭手,你根本就无法预测自己的命运。如果他愿意,可陪你玩两下;如果他想施放,或许你一下就完了。有的人飞跌于地爬起来一个劲地埋怨对方,说“我还没有准备好”之类的话,或者内心责怪自己“精神不够集中”等等。其实这一切都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对方的劲太冷了。劲力冷,使对方把握不住节奏,往往造成对方无备(实际上就是准备了亦无效果)而受击,因此能造成对方心理恐惧。
脆。指发力干净利落,转瞬完成,绝无拖泥带水、拉拉扯扯的现象。
相比之下,快与重就较易理解了。但要知道,仅仅力量重、速度快就是大成拳的话,那大成拳也就豪无宝贵可言了。因为任何一种搏击运动,无论是拳击散打,还是摔跤,都讲究力量重,速度快。但反过来说,大成拳之劲力当然既重(透)又快(如恩师李荣玉先生曾以拳轻触我胸,当时我胸部尚有一棉枕保护,结果其劲又重又透,令我咳喘不止,且全身几乎崩溃)。
无断续。王芗斋先生常说“一触即爆发,发力无断续”。目前来说,无论是拳击散打,还是坊间流传的假大成拳和假形意拳,其练习者所发之力都是断续力。但内家拳的宗旨和特点都是力无断续。如果内家拳练习者只能发断续力,那么,内家拳的技战术运用只能是空想而遭到迎头痛击。只有力无断续,才能做到“发力总在敌先”,才能充分发挥“变招不如变劲”的内家威力,才能真正做好“顺力逆行”,“借力打力”。断续力的特点及其与无断续力的区别,可以拿拳击的例子来说明。拳击手无论其水平多高,他发出一拳总是一松一紧而发力,一拳之后放松收回,才能发第二拳,其两次发力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而大成拳高手因为做到了“松紧紧松勿过正”,所以其第一次发力结束的状态,正是第二次发力的蓄劲状态,其两次发力的时间间隔极短,因此称作“无断续力”。这就是社会上流传的“外家拳的招法再快也没有内家拳变劲快”的真实原因。无断续,不是指行云流水般之外形,真正的力无断续在外形上反而是断续的,行云流水般的大师可能连一个劲也发不出来,遑论力无断续了。
无方向。王芗斋先生多次谈到“含蓄”和“力不出尖”,“力有方向就是出尖”,即指此而言。未发力时处于含蓄状态,即含着劲,王芗斋先生称之“犹如翱鹰下鸡场”。发力时则“遍体皆挣力,无处不弹簧”,谓之“浑元爆炸”。因此,从某一角度讲,大成拳的劲力在发放前是无方向的,在发力时亦无方向。换言之,又是包含了任何方向。
具体。真正的大成拳劲力非常具体,发力出劲就像斧子刃似的,每一点都是清楚具体的,极其细微的。王芗斋先生谓之“持环而得枢”。在大成拳学里,力无方向和力具体是辩证统一的。
受阻才发。即“一触即发”。一触即发不是指刚一擦着人就被击出了,更不是什么“生物电击人”或“沾衣十八跌”。而是指发力者一瞬间接触磁实后受到真实的阻力,全身各关节互为根本,互为动力,浑元一争,力量马上就爆发出来。只有能一触即发,才能不抡拳头,甩胳膊,这才是拳击、外家拳与大成拳发力的根本区别。那种靠距离的惯性发力不是真大成拳。一触即发并不代表大成拳练习者在与人交手时不能大动了,而他们在未接触时是灵活多变的,一旦受力就应感而发。大成拳所谓“打实不打虚”,即指此而言。
以上从八个方面谈到了大成拳劲力的特点。其实这八大特点并非完全各自独立的,割裂的,而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根据大成拳劲力划分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多种,诸如螺旋力、杠杆力、二争力、吞吐力、滑车力等等,但从其本质上说,只有一种力,即整体惊弹力。一句话,整体惊弹力具备了上述八大特点,也只有完全具备了八大特点,才具备、获得了大成拳的劲力——整体惊弹力。众所周知,王芗斋先生与人交手,一触之间,对手就飞跌丈外,甚至昏迷过去。在旁观者看来,王先生的身体在发力的一瞬间,外形几乎是不动的。后人常常练习,一生无所得,百思不得其解,只好称“芗翁给后人留下了神秘课题”云云。其实,过去形意大家也是这样的,如郭云深、尚云祥等。在外形不动或微动的情况下把对方抖放出去,且使对方如受电击,不知自己是如何被击出的。这种现象只有发力者具备了较强的整体惊弹力才会发生。
可以尖锐的指出,凡不具备整体惊弹力的,即使能“弄”人丈外(原谅我不敢恭维其为“放”),也只是“抡、掼、摔、推”罢了,绝非真正的大成拳。这种拳,这种“劲力”,只能在表演中使用。这就是为什么王芗斋、张恩桐、常志朗、王选杰、李荣玉诸位先生能推断合一的关键所在。而目前的“大师”们却“推是推,断是断”,“推手”时挺潇洒(遇力大者则顶牛),断手时只能抡拳头打人。这也是很多人练了多年内家拳和坊间大成拳却无力实战的原因。
二、大成拳劲力的求取方法
怎样才能获得这种具有上述八种特征的整体惊弹力呢?两个字——站桩。李荣玉先生曾无数次告诫我们:“大成拳劲力的唯一途径就是站桩。”选杰先生在留给笔者的遗作中郑重地说:“拳学之道离开站桩别求它法,无有是处。”由于99.9%的人未识真法,发现经过长期站桩(其实站桩是一个空壳,形似而质异)也未得力,效果微乎其微,最多“闹个好身体”,于技击一道作用不显。于是猛练大动和小动,把主要精力放在试力和发力上,认为过于重视站桩是步入了误区,结果虽经长期锻炼,与人对搏仍是抡拳头,拼体力;与人比器械时因力臂的延长,其不足更加明显,只是大砍大劈,完全失去了大成拳实作之风采。对于这样的大成拳,有人称作“站桩加拳击”,其实只能称之为“错桩加胡抡”。
站桩在真大成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不站桩或站桩不过关,是无法获取整体惊弹力的。那么,站桩站到什么程度?有何标准?答曰:必须站到能在外形不动,不伸缩肢体,不依靠距离和惯性的情况下发出强大的力量,瞬间将人击出,才算具备了较好的整体惊弹力。能初步发出惊弹力,一般人须苦练3年左右。但是,这时的惊弹力仍还是较弱的。
当年王芗斋先生针对每日钟情于盘架行拳、开砖破石的各派“大师”,对弟子们说:“他们没站过桩,哪能发出这个劲?”如今我要说的是,现在很多人每日站那种错误的桩功哪能发出这个劲(整体惊弹力)?
在能于不动时发出惊弹力后,就要继续学习在小动或大动中能随时舒适得力,随时把劲含着,要发随时能发,更重要的是能变劲。这就要进行试力的练习了。试力的本质是变劲(当然其外形动作本身在技击当中也有技术作用)。真能在大动中随时发力,变劲得心应手,方可谓功臻上乘。达此境界,王芗斋先生谓之“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
对于上述原理,王芗斋先生早有明训。《大成拳论》说:“自卫,即技击之谓也。须知大动不如小动,要知不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此处是讲无功夫的人大动的技击效果没有有功夫的人小动或不动的技击效果好。《拳学要义》说:“所谓大动小动之别,实在乎个人之基础功夫,对各种力量身得意领否,如能抬手动足浑身处处含有力学的本领,大动亦可,小动亦可,不大不小亦可,若根本无力学的能力,任凭怎么都不可。”此处是讲大动小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和获得真劲与没有真劲之间的区别。《大成拳精义》说:“不会动的人,初练时更不应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此处是讲大成拳的训练程序问题。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三个结论:一是整体惊弹力只能由正确的站桩获得;二是大成拳的练功程序绝不能胡乱倒置;三是读拳论不能死抠字眼和断章取义,没有明师指点和切实体认,是绝对无法真正理解的。
三、大成拳的劲力对大成拳家战术原则的决定性影响。
大成拳的劲力有了上述八大特点,就决定了大成拳家在技击中应采用的战术原则。
大成拳的劲力具有冷脆快重的特性,才能在技击中力透敌背,一击必杀;具备了微动(不动)发力的能力,才能在技击中不像拳击那样抡拳头;具备了一触即发的能力,才能在双方搭手或纠缠时更好地发出令人震撼的力道;具备了力无断续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控制和打击敌人;做到了“出手不空回”,方能不靠组合拳和“连珠炮”取胜;具备了无方向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摆脱“以招破招”或“某式克某式”的困境;具备了具体的特点,才能准确攻击对方的中线和重心,真正做到“守中用中”,使对方拔根,遭受重创。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搭手作人;二是不抡拳头;三是打实不打虚;四是硬打硬进无遮拦;五是出手不空回,不靠“连珠炮”取胜;六是胜负的必然性增强,偶然性降低,能做到“五行归一处,放胆即成功”。
四、大成拳劲力的物质基础
大成拳劲力的特点具有众多优胜因素,因此大成拳重劲不重招,属于典型的功夫拳,而不是“上打咽喉下撩阴”的技术拳(当然,这种说法是相对的)。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武器致胜论”。
获得大成拳的劲力,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王芗斋先生当年反复谈到:“改造生理,发挥良能”。这二词八字,前一词与后一词是因果关系,内涵极深,颇堪玩味。只有通过训练,使生理得到改造优化,才能发挥良能,获得真劲。
大成拳着眼于人身筋、骨、气、血、肉、精、神的整体练习。首先通过站桩使人的精、神、气、血得到充实。精是人体精微物质,精足方能气旺,乃至神全。凡精不足者,体必弱多病,精力不佳,更何谈拳学。站桩者必先保精,然后逐步增强人体元气,使气血川流,百脉畅和。气血充盈,力气倍增;五脏充实,抗力增加。站桩炼气,增加肺活量,使膈膜动力增强,发挥出“呼吸弹力”。站桩使人体抑制系统与兴奋系统得到优化与平衡,从而起到养中练,练中养,整饰神经的效果;达到神清气爽,反应灵敏,自控力增强,能迅速进入应激状态。
站桩练筋。“筋粗(长)力大”乃拳学要言。大成拳劲力的基础是整,而整的基础就是筋拉长增粗并连接贯通全身。常志朗先生和李荣玉先生的筋比常人又粗又长,一受力就腾然而起。所以大成拳不是软绵绵的拳,王芗斋先生谓之“遍体筋撑弹簧似”。这样才有发人如草芥之威力。形意大师尚云祥先生晚年也说过:“我再有三十年阳寿,就再打它三十年阳劲。”其含义就是指注重筋骨的练习。拳学上所说“一动无不动,一挣无不挣”,若没有筋的连接是绝对做不出来的。
站桩练骨,能使骨小板重新排列,骨质密度增加,髓满坚实,拳学上谓之“骨重”。
站桩练肉,通过松紧的锻炼,逐步达到“松紧紧松勿过正”的高级状态,形成“肉如惊蛇”,“力无断续”。
王芗斋先生留有四如之说:“整体如铸,筋肉如一,毛发如戟,体如灌铅。”此乃真实境界,不是喻指。所说正是大成拳劲力所必需的物质基础。
大成拳的“含蓄”“虚实”“动静”
王红宇
一、含蓄
芗斋老先生在拳论中所描写的“含蓄”,在实作中,遇敌好似虎扑羊(老虎在扑猎物前瞬间呈现的含蓄状态)。势如龙驹扭丝缰(烈马被骑手拽住缰绳,使马首回扭时马所处的含蓄态,这时骑手一松缰绳,马就会飞奔出去)。势如翱鹰下鸡场,蓄势待发等等。
众多的大成拳练习者习练多年终无所成,对芗翁拳论无数次的阅读,反复的揣摩,对“含蓄”的理解仍然似是而非。今仅以个人之浅见,将大成拳的所谓“含蓄”、“虚实”和“动静”向广大武友读者简介一二,如有欠妥之处,还望指正。
人在发力之前都本能地有一个准备阶段,这一阶段在大成拳系列训练中称之为“含蓄”。前辈拳家在与敌人或野兽的生存斗争中深深地认识了“含蓄”的重要性,把发力前的这一准备阶段专门提炼出来,作为一项特定的训练内容。
大成拳的“含蓄”包括两个内容,即“神意”含蓄和“劲力”含蓄。
“神意”的含蓄又称之为“精神含蓄”,是指在功法训练中的“两眼平视前方,神光内敛,呼吸自然,舌舐上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神意”含蓄来源于道家炼丹术的“和合四象”。
“劲力”含蓄是指在大成拳功法训练中的发而不发,发而未发的状态,大成拳讲练“遒”不练放,练“收”不练发。
大成拳在训练中要求“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使之体内气血鼓荡,外示安逸之态。
“含蓄”贯穿于大成拳从桩功至实作的一系列功法,它需要在每一步功法中长期刻苦修炼,使自身身体和意识精神不管在任何姿势和环境下都能处于含蓄状态,使含蓄成为一种本能,一种习惯。经过这一方法的训练所发出的力量是相当快的,非常迅速、冷脆,对技击有很大的用处,并能在交手试技中迅速调整自身重心。
人处在“含蓄”的状态之下随时都能发力打击对方,比没有接触对方即怒目圆睁,舞姿弄势对敌人构成的威胁要大得多。当然,神意与劲力能否含得住,能含多长时间,这就要看所下功夫的大小与明师的指点了。含蓄只要练到了身上,就会在技击和养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运动在发力前都要有一个准备阶段,都没有脱离平常人发力程序的规律。西方科学较为发达,但他们在揭示人体本能比起我们的传统拳术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比如西方拳击、足球、篮球、排球等体育运动,尽管动用了不少科学手段来指导训练,但在发力这一点上仍脱离不了准备发力这个程序,尽管他们用放松来使发力准备阶段的时间尽量缩短,但放松终究代替不了“含蓄”。
二、虚实
虚实一道足可使拳术家为其琢磨一生,可谓其乐无穷。要懂得拳术中虚实的对立与调和、虚中有实的生发、实中有虚的转化、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只有深谙此道的拳道中人,在做动作时方能真实体会出“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
芗斋老先生拳论讲:“习时需假定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四周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与猛兽毒蛇蜿蜒而来,与其共争生存之情景,须当以大无畏之精神应付之,以求虚中之实也。一旦大敌林立,在我如入无人之境以周旋之,则为实中求虚。”在站桩、摸劲的一些阶段,要有假想之敌向我攻击,我在与敌人周旋扑打中,以求虚中求实。实际断手较量中,要视对手很渺小,不要等到把对手看得很清楚(敌人只不过两只胳膊两条腿、一个身躯一个头),我只随意一击即可摧毁对方间架,此正可谓实中求虚。
在站桩、摸劲、推手时,自己感觉能发力,能有变化时为实,相反则为虚。初练时实点很少,相反则虚点极多。随着自身功夫的不断加深,能够体会出实点越来越长,虚点越来越短,但人不可能没有虚的地方,虚实永远在相互的变换之中,关键在于桩功功夫的深浅。桩上功夫大的人虚点变化非常快,而且实点相对很长,虚点短不易被对手发现。芗斋老先生拳论曰:“何为实,何为虚,虚即是实,实即是虚,虚实变换枢纽处若非久历永不知”。恩师选杰讲:“如作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互变,此是大成拳实战的初级阶段。”
三、动静
静是动之体,动是静之用。不管是内在的动静还是外表的动静,都互为根本,静即是动,动即是静。
静是因,动为果。以站桩为例,“静”即是外形不动,外形不动即为外在的静,通过外在的静而求取内在的动,也就是在自身体内摸索各种劲的转换。例如撑抱、拧裹、撕挣、提踩等。无论体会出何种劲力都是内动,都是外部静的结果,只要身体内部的气血、骨骼、筋肉动了起来,必然需要外部的静,外面不静是不可能有体内的真动的。
“动”是指摸劲而言,摸劲时外形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动,在外形动的时候体会内在的静、体会各种劲的变化,身体内部肯定是静的,只有内在静的时候才能体会出外在的动。
动静看似矛盾,实则原为一体。在实作断手中亦有动静之分,在平时练拳和断手中一样要分清动静。断手较量时要像换了个人似的。正所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与敌相较未接之时,要以静待动,后发先至。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至。恩师选杰先生讲:“做拳时以静待动,虽后发制人而力总在先,触敌发力之时,由速动而反归于静,此所谓‘一动一静互为根用’。”
大成拳筋骨的锻炼
王红宇

当今大成拳界,谈功法者有之,试力者有之,推手、发力、试声、实作等等均有之,然而对筋骨的锻炼却闭口不谈,无人提及,仿若筋骨锻炼是大成拳习练的“禁区”。其实,筋骨的锻炼并不神秘,它贯穿于大成拳的每一步功法,但所占比例较少。我师王选杰在教导弟子时,第一课就讲大成拳炼的是筋骨之力。
我们知道,人体自出生以来,筋骨就是连通的,如果不连通的话,人就残废了。但是,由于人们生活中的用力习惯,使自身的筋骨没有得到良好的锻炼,不能有效地用力。通过大成拳站桩,可以改变和调整人们的用力习惯,除却后天的拙力,从而出现本能活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筋骨之力。
众所周知,大成拳练的是整体,要想把身体炼整,首先必须在桩功中让自身的筋骨发生根本的变化,也就是生理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筋腱的放长变粗,骨的密度增大变硬,就是俗话说的“筋长力大,筋粗力大,骨重筋灵”。大成拳可以运用桩功中的肌肉放松和间架结构的定型来达到改变筋骨的目的。
在谈骨肉放松和间架定型之前,让我们先认识一下筋骨。筋即是筋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韧带,其质地坚韧,柔软而滑溜,呈白色兼青色的带状或片状,是连接肌肉和骨骼的一种坚韧组织,筋腱不但质地坚韧,而且又富于弹性。因此人体四肢能够伸缩,五指能够开合,两足能够履行,两腿能够跳跃。大成拳中爆发出来的弹抖劲,除了气血、骨骼和肌肉的共同作用外,筋腱亦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在《神运经》中讲:“伸筋以拔力”,“松筋者涣也,汉筋者萃也。松涣者软之极也,汉萃者刚之极也,松如绳之系,汉如冰之清”。《黄帝内经·灵枢》中所言“筋为刚”,都讲了筋的作用,说明了人的力量来源于筋和腱。所以说筋腱不但是四肢伸缩转动的主宰者,也是力量的发生处(当然,筋腱本身之所以能有伸长弹性,仍是气血所营养的结果)。
骨骼和关节在人体起着支撑的作用。《黄帝内经·灵枢》的经脉篇说“骨为干”。这就是说,“干”有支撑的作用。所以我们把它称为骨架,在人体起着“支”和“撑”的作用。骨骼与关节的粗细及强壮程度,直接关系到劲力发挥时支撑力量的大小,所以骨骼粗壮的人,支撑的力量就大,劲力也就充分;反过来讲,骨骼和关节细小的人,支撑的力量就小,所发挥的劲力就弱。
由于人们后天生活和工作的用力习惯,用力时肌肉容易紧张,阻碍了筋骨劲力的传递,更妨碍了筋骨的有效锻炼。肢体的放松是大成拳锻炼筋骨的一个先决条件。这个放松不是绝对的“松”,它要求“松而不懈”,在意紧的情况下松,即所谓的“意坚形松”,“肌松力绷”。我们知道,筋腱生存在皮肤之内,分肉之间,它起着连接肌肉和骨骼的作用,人体的筋腱上包裹着许多的肌肉纤维,这些肌肉纤维呈现无序状态,粘在人体的筋腱上面,当我们用力时,肌肉纤维开始无规则拉扯,分化了我们的筋骨力量,致使筋骨的力量不能完全传递,力量不能完全有效利用。大成拳桩功中的肢体放松,主要是让部分肌肉纤维有序化,帮助筋腱传递筋骨的力量,让部分不能有序化的肌肉纤维剥离筋腱,防止其阻碍筋骨力量的传递,再通过紧梢节的锻炼,很快就能将周身大筋挑撑起来(在此指小臂以前,小腿以下部分)。俗话说:“指为筋梢”。指又称之为爪,既包括手指又包括足趾,手指、足趾都是筋的末端,故称指(趾)为筋梢。在肢体放松,手指足趾稍紧的情况下,通过长时间的桩架定型,周身大筋很快就能挑撑起来,就好像一张弓,弓的两头用弓弦一拉紧,弓身自然绷了起来。
身体放松是前提,桩架的定型是筋腱拉伸的关键。只有放松而没有正确的间架结构,是不能伸筋拔骨的。挑筋是大成拳的基础,要想迅速快捷的将周身大筋挑起,必须要有标准的间架结构。可以说,没有正确的间架结构,就不可能练好大成拳。
在练功的过程中,当我们的肢体处于一个正确角度时,我们身上的筋就能一下子绷起来。也就是说,筋腱的拉伸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好的角度,在肢体放松的前提下进行长时间的定型,经过量的积累,从而产生筋腱的生理性变化(从量变到质变),将筋腱拉伸放长,变得更加坚韧有力。
以技击桩为例,前手在眉和嘴之间,肘部微下坠,肩部放松。在这个角度下,手臂大筋和腋下大筋以及背侧大筋容易拉起,臀部下坐,头往上领,形成上下对拉,再通过掖胯、敛臀、含胸、拔背、项竖等锻炼,能很快将脊椎骨和前胸后背大筋拉起,前腿膝盖顺脚尖方向前顶,与后胯对拉,形成斜面争裹之力,腿部大筋将会迅速拉起。在掌握桩功要领的前提下,再经过长时间的间架定型,全身大筋连通以后,身体方能变整。
周身大筋的挑起,并不只是凭身体的感觉,而是明显的呈现于体表,手能触摸得到,肉眼也能观察得到。以前,芗翁著名弟子张恩桐背侧大筋高高挑起,连走路时两手都是往外张开的,他的腿一绷劲,腿上筋立即腾了起来,跟钢筋似的。笔者在教学时也时常让学员触摸和观察我的腕部、大臂和后背及大腿的大筋,以提高学员对筋骨的认识。
身上大筋挑起之后,就跨进了桩功的又一个新台阶。即骨的锻炼。我们知道,骨骼之间的软组织里有着非常丰富的血液,只有通过筋腱的拉伸,才能加强血液循环,从而增强骨的密度,骨的密度变大以后自然就重了,也就是所谓的“骨重筋灵”。再经过长时间的桩功锻炼,就能达到骨节争鸣的高级境界了。
大成拳伸筋拔骨的过程是一个异常艰苦的过程,它需要吃大苦,有坚强的毅力。笔者在追随王红宇先生练功的日子里,一直都是咬着牙一步一步挺过来的。先生对弟子要求极其严格,往往一个桩一站就是两小时,这其中的痛苦简直难以言表。在筋骨变化的过程当中,肢体会出现诸如麻、痒、酸、胀、软、痛等等功效反应,根本没有舒适得力的时候,特别是筋骨、肌肉的疼痛,有时让人感觉好似火烧身,有时又如同刀割锥扎痛难忍。肌肉的酸痛刚过,又会出现肌肉纤维断裂剥离筋腱的裂痛,接着又是筋腱拉伸的疼痛和骨骼发生生理变化的胀痛。此部功结束后,就会明显感觉到功夫上了身,一旦与他人搭手,即会产生对手很软的那种感觉。此时此刻,喜悦之情定会让你忘掉一切苦痛。
桩功的功效会因修炼者身体素质的好坏,有无桩功基础,以及年龄和对功法的理解程度等造成差异。能否经常得到老师或明家指点,也是导致功效优劣的原因。再者,练功量的大小和练功时间的长短,也是造成功效差异的重要原因。

大成拳修炼是“形、神、意、气、力”并重的系统训练,练的是筋、骨、气、血、肉、精、神诸类人体要素,周遍百骸。筋骨锻炼充分集中的体现在“形”的锻炼之中。王芗斋先生在《拳论》中曾有论述。
拳学讲究“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筋骨锻炼主要是通过“伸筋拔骨”进行的。传统功夫中,站桩和走架要求身体及四肢拧裹、对争,这样在静态和缓动状态下更易把关节伸开、骨缝拉开、筋腱拉长。此类训练方法,真传形意拳谓之“处处龙折身”(有些人错误的认为,仅腰部才是龙折身),真传大成拳谓之“拧裹”。
相比之下,大成拳的训练之所以科学完善,其重要体现即是筋骨的锻炼,站桩要求肩撑肘横(这两点有别于传统功法)、膝顶、胯坐、项拔、足扒、裆圆、掌扣、指抓。动作要领真正合乎要求,做到位了,自然全身大筋撑起,身形稳固挺拔,骨节间节节相抵相扣,含蓄有力(有力撑、拧、争、抱等),使筋骨以及气血等自然得到充分锻炼。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要点在入门的第一天就必须注意,把这个原则一直贯穿大成拳锻炼的始终,是把身体练整,获得整体力的唯一途径。否则就如芗翁等前辈所云:“胳膊是胳膊,腿是腿”,永难获得整体力,浑元劲。
经过长时间站桩、摸劲,全身筋膜腾起、筋腱坚韧、内气充盈、小腹充实、五脏坚实、肌肉如棉筋如铁(即所谓“棉里裹铁”),与别人搭手硌得对方痛彻骨髓,最后渐达“四如”之境。此时技击应敌,一触即胜。拳论有云:“骨梢,有勇在骨,切齿则发,敌肉可食,眦裂目突,惟齿之功,令人恍惚;筋梢,虎威鹰猛,以爪为锋,手攫足踏,气势兼雄,抓之所到,皆可奏功。”
然而,这一切必须是在舒适得力,不失松和,自然而然的状态中逐渐达到的。即通过锻炼使筋骨坚韧;肌肉富于弹性,骨骼中血液供给得到改善,使骨质及结构得到优化;关节囊与韧带厚度增加;筋腱连接贯通。王芗斋先生说得好:“筋肉不练而身练,神经不养而自养,周身舒畅,气质亦随之而逐渐变化,其本能自然之力由内而外,自不难渐渐发达。”
当然,明师在授徒时首先要注重“形”的传授。实践证明,初学者一般都有松紧不当的毛病。即该松的地方(部位)不能松,该紧的部位不能紧。而这一矛盾是锻炼筋骨所必须解决的,需要学者重视起来。一般情况下,如有明师或师兄调理,经过努力是可以度过这一难关的。初习时,千万不能完全松懈,掌指要撑,可微加用力,手如扣碗,“五个脖子”(指两手腕、两脚脖和颈)要紧,肩、腹、胸要尽量放松,勿努勿弊,时间一长就会松下来,这才是真正的“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这一切都是在桩功姿势正确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身心松和,又锻炼筋骨;才是“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结合和统一,才能真正做到养练合一,养生和技击并举。
大成拳的养生桩
李康
大成拳学首次提出了“养生是技击的基础,技击是养生的究竟”这一崭新的拳学观念,也引入了让学人很好地做到养中练,练中养的拳学思路,并创设了一系列功效卓著的具体桩功,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系统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练习大成拳在入手阶段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为健身阶段,以祛病养生健身为目的;第二步为寻求理趣、技击自卫阶段,以探索拳理,“制人而不制于人”为目的。众所周知,大成拳有养生桩和技击桩之区别,其实这是针对初学者而言,对于像王芗斋、张恩桐、常志朗、李荣玉、王选杰这样高水平的大成拳家,养生和技击就成了一码事。例如,晚年的王芗斋先生只站平步浑元桩,或来回走几步,就这么轻描淡写地完成了养生桩与技击桩。可以这么说,大成门中能养生者未必能技击,真正懂技击者只要遵守日常养生原则,必能养生。
对于初学者而言,养生桩和技击桩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除了养生桩一般是平步,技击桩是丁八步等外形上的区别之外,其本质区别在于养生桩重在气血精神之调养,技击桩则致力于筋骨血肉精气神之统一的锻炼。
下面从养生桩健身机理和养生桩与丹道的关系略作阐述。
一、养生桩健身机理
养生桩站桩之初,从正形开始,要求将全身间架配备妥当,内清虚,外脱换,松和自然,要求头直、目正、身端、项竖、神庄、力均、气静、息平、意识远望,发挺腰松。这种形态能使人涵胸宽腹,周身气脉经络畅通无阻,为气血流动提供了良好的结构条件。
练习养生桩要松静自然,能使人的中枢神经得到有效修整和优化。日常生活工作之中,人体绝大部分时间总是处在紧张状态,有的人坐在椅子上,腿还在不停的抖动,特别是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由于精神紧张造成的心理生理疾病屡见不鲜,实是人体健康之大敌。精神紧张时,机体器官多处于紧张状态,表现为心率加快,呼吸加强,血压增高,耗氧量增多,代谢率上升,是一个耗能的过程。而松静自然状态则是节能蓄能的过程,能有效解除疲劳,缓解紧张造成的不适。生理实验表明,松静能使交感神经兴奋减弱,副交感神经功能增强,从而使正副交感神经的兴奋与抑制功能趋于合理与平衡。从而使中枢神经功能优化,增强对人体内环境的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的控制与调整,使人体逐渐“合理”地迈向健康。
锻炼养生桩过程中有运用良性意念的要求。如“身在温泉之中”、“阳光和煦”、“微风吹拂”、“鸟语花香”等等,这样以良性意念逐渐代替紧张情绪,烦恼心事以及其它一切杂念,不但起到了以一念代万念的静化心神的效果,而且可使人轻松愉快,使体内在某个时刻或时间段产生快感因子,逐渐增强练习者的免疫力,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之目的。
王芗斋先生曾说过:“精满浑元身,充实如太仓”。精气神是人体三宝,精足方能气旺,气旺乃至神全。在练习养生桩的过程中要注意节欲固精。气的锻炼有两个含义:一是自身之元气,二是呼吸之气,这一点笔者在《大成拳劲力探微》中已有论述,不再赘言。
一般通过一周乃至一月的养生桩练习即能产生以下效果:睡眠改善、食欲增强、精神转旺、力量增加、动作敏捷等等。若是有识有志之士,用心钻研,苦习不辍,则会发现养生桩实乃入道之门径,它与丹道是息息相通的。
二、养生桩与丹道的关系
二千多年前,祖国医学及丹道经典《黄帝内经》有云:“自古有真人焉,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寥寥数语,即将站桩的内涵阐发的一清二楚。这便是关于站桩的最早记载。
在丹道修真一脉,历来重视心法,但外形在入手阶段能与心法做到最佳结合则易于进步,这一点和大成拳学是相同的,大成拳在初中级阶段十分重视形与意的结合,在高级阶段“但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了”。
脊柱正直是修习丹道的最佳体型,丹道入门之要诀是“端直其体,空洞其心,真一其意”。端直其体这一要点在大成拳站桩中极受重视。要求坐胯收颏敛臀,脊柱自然正直,能使五脏得位,气血放松,又能做到虚心实腹,气归黄庭,最为自然。在站桩过程中做到似笑非笑,似尿非尿,诱导全身放松,使任督二脉更为自然有序,逐步达到先天婴儿状态,启发生机。《性命圭旨》称之为“立禅”。
实践和科学研究发现,站忘(即指站桩达到物我双遗之境)比之坐忘更有利于生理与心理的谐同作用与进步,而长时间盘坐则容易造成关节受损;更有甚者,因气血受阻会形成肉眼看不见的细微血块,经过心脏时易造成栓塞。当然,这种现象和危害只发生在超长时间的盘腿打坐之中。
其实,自古以来,站桩就是丹道养生家的用功一途。古人云:“行则措足于坦途,站则凝神于太虚,坐则调丹田之息,卧则抱脐下之珠”。讲的正是行走坐卧皆可用功。如丹道古贤、北七真王玉阳先生,站桩九年而入大道,邱长春(龙门派祖师)赞之曰:“三夏迎阳立,九冬抱雪眠。”时人称玉阳为“铁脚先生”。当然,近代也有一些大成门人虽未得技击心法,但于养生一途不倦追求,最终亦强身健体,甚至达到了丹法层次。
综上所述,丹道并不是需要千奇百怪的姿势,复杂的手印等许多花样,真丹道是朴实的、科学的、平易近人的,大成拳养生桩就是步入丹道之门的最佳途径之一。恩师张义尚先生就对养生桩极为看重。他指出:大成拳之养生桩是由武入道之珍品。
王选杰拳学答问
李康    李健
一、泽井健一曾在日本创“太气拳”,请问其人其艺如何?
答:泽井健一先生的大成拳水平不错,但还不是真正的大成拳。因为他的基本功不符合大成拳的原则。譬如他练“太气拳”所站的浑元桩,两小臂的姿势是“沉肩坠肘”,而不是大成拳要求的“肩撑肘横”。再有,站桩时身体重心放在中间或偏前方,这样对技击没有意义,只有把身体重心放在后面,才能往前方发力。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二、练习大成拳怎样正确使用意念?
答:意念不能过重,不能总想它,过于执着是不对的,但又不能没有意念,妙在有意无意之间,过河需用筏,到岸不需船。
三、王芗斋先生艺业曾受过谁人影响?
答:先生幼随郭云深先生习形意拳,得郭老独授心法。先生非常人,毅力智力均有过人之处,用功刻苦一般人难以想象,更无法承受,因此自弱冠功成即罕遇敌手。后在随军南游期间借机遍访名家隐士,有方恰庄、金绍峰、谢铁夫等人,武技及见识能与先生精良互见。心意六合八法名家吴翼辉先生亦常与先生交流,互换心得。尤值一提的是,先生曾在四川遇到川水道人,名陈方舟。陈方舟武功精绝,别开生面,先生潜心求学,受益极深。
四、王芗斋先生的弟子中谁的功夫最棒?
答:王先生弟子众多,成名者较多,这些弟子的实力均非一般拳家可比,技击风格各有千秋。但功夫最棒的是张恩桐先生。张恩桐追随王先生终生,深得法奥,下的功夫极大,断手实作达到一触即发,力量很整,有王先生的味道。
五、您曾提到王芗斋先生自身有着独特的练功方法,只不过鲜为人知罢了,请谈一下这种方法?
答:站桩,这种方法就是桩要正确,要在桩里面找出真劲,找出虚实的劲。
六、您常在著作中提到“无节不顶,无曲不夹”,怎样求得?
答:初习大成拳应首先做到“三夹两顶”。三夹指腋下、裆内、颌下要夹,但不可执着。裆内似夹一平放圆木,牢不可拔,腋下及颌下似夹一气球。两顶是头要上顶,膝盖前顶。随着功夫的加深,周身更加全面照顾,做到全身“无节不顶,无曲不夹”,纵横牵连,六面得力。
七、拳学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答:通过某种途径发挥良能,大成拳就是本能之学。
八、大成拳桩法众多,最主要的有哪几种,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答:1、矛盾桩,可以求得整体真劲;2、扶云桩,能求得实战状态;3、托宝贝桩,能增加放人的能力;4、抓球桩,不但增强指力,而且能练出点紧身松的功夫;5、降龙桩,主练身法变换中不失整体之力。这几种桩配合在一起,方能求得大成拳均整灵变之力。
九、站桩在大成拳学中的位置?
答:王芗斋先生说过一句话:“拳学之道,离开站桩别求它法,无有是处”。
十、推手在大成拳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没有推手绝不是真正的大成拳。推手的技术是建立在站桩得力的功夫之上,推手就是要自己得劲,要对方不得劲。功夫高时,胜负只在一搭手之间。所以芗斋先生说:“离开推手,小成拳法”。
十一、王芗斋先生跟陈方舟学过哪些功夫?
答:主要学的步法,包括摩擦步、三角步、梅花步等。通过步法的锻炼,芗斋先生在实战中身法非常灵活,常常是步子一趟,对手即跌丈外。
十二、大成拳和拳击的异同?
答:有人说大成拳就是站桩加拳击,这是外行话。大成拳是典型的中国武术,与拳击有质的区别,无论在训练思想、训练宗旨、训练手段、训练方法上都有显著区别,当然一些人愿意吸取拳击打法及训练手段,这是应用问题,效果如何你们可以自己验证。在学术上要分清,泾渭要分明,否则就成了“四不象”,从而失去了传统真义。
十三、如何发力?
答:发力训练方法是站桩和摸劲,发力是一种能力,芗斋先生称作良能。因此大成拳的发力和一般运动的发力是不一样的。获得发力只能是“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芗斋先生称之为“自然力”。自然力的来历和含义就在于此。老先生第一次放人就很脆,他自己都不知是咋回事。那时,先生哪练过发力啊?这才是真正的自然力,大成拳求的就是这个劲。
王选杰先生谈拳语录
王红宇
一、养生桩
(一)身上哪疼哪不舒服哪就紧了,哪舒服哪放松就对了,千万不能使劲。
(二)浑元桩要站透了,身上要有松沉笃实的劲。
(三)站桩要很舒适,自然得劲,忘记呼吸都可以,但触觉要灵活。
(四)眼光先往远处看,再收回来。
(五)站桩可以先紧一下再松一下找找感觉。
(六)养生桩在某种意义上讲,与技击桩是一念之差。
(七)手脖子要保持往上提的劲。
(八)站时要把胯掖起来。
(九)头上有虚领顶劲,脚下有五趾抓地,脚脖子挺住劲,体现了上下伸拔之意。
二、技击桩
(一)开始站桩,架子要撑起来,最关键是头要领起来。
(二)裹胯,后脚尖在一定程度中尽量不过膝盖,后大腿外侧吃劲就对了。
(三)站得脚有力了,打一拳,劲自然拥上去。
(四)矛盾桩前手不是往前绷,而是往回搂着劲。
(五)站桩时一次保持的时间要长,尽量多体会。
(六)站桩应配合相应的神意活动,使之通过神活而达到力活,再由力活而使周身产生错综复杂的力。
(七)桩上下的功夫一定要多于动的。
(八)站桩出来的东西无形中拳非常重。
(九)要体会出浑身无处不在的阻力感。
(十)要把要求、意念全变成力。
(十一)不站桩时也有桩劲的感觉方可站矛盾桩。
(十二)站桩要改变人的生理变化,否则等于没练,出不了功夫。
(十三)如果手形不对,筋梢不通,那全身不对的地方可太多了。
(十四)臂半圆,腋半虚,才可以将关节和韧带伸展开。
(十五)站桩要有点修炼的心态,感觉烦了不要强忍。
(十六)要养成站桩的习惯,站对了才可以得到拳术的真劲。
(十七)站桩过程中不要动,站就不动,动就不站。
(十八)劲有奔起提的感觉,接触对方等于要把一百多斤的物体移走。
三、试力
(一)手前推时要沉肩含胸,用身体前摧。
(二)双手回拉时意念要往前,前推时意念要往回。
(三)推拉试力放人时不是平放而是点放。
(四)直拳摸劲要打对方中线,要有坡面,打一个点,肩胯动,中轴不动。
(五)要想着手比身上重,用手把身体带起来。
(六)平常可以试试手按着东西,把身体给悠起来。
(七)摸劲是摸本身的劲,站桩到一定程度才可摸劲。
(八)身体意念要奔起提,不是形式上奔起提,而是劲奔起提。
(九)试力高级阶段是手底留痕。
四、步法
(一)要兜泥,要和对方联系,把泥扔出去。
(二)“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棒,得配好马,让他骑个驴也不成,所以腿要好。
(三)桩上没功夫是走不好步子的。
(四)摩擦步要用脚脖子保护着这个劲走。
(五)有些步子要擦着地皮往起踢。
五、推手
(一)单双推手点上一定要紧,要重,才有意义。轻搭着还不如自己练呢!何必让对方如拐棍一样托着你。
(二)推手是断手的放慢动作。
(三)发力要发自脊柱,要配合步法。
(四)劲随时要蓄着,力都是向回的,不能向前,打人如牵牛。含蓄也有很多变化。
(五)不是指着对方中线,要控制对方中线。
(六)推手要学会听劲,要多在打轮上下功夫,意念要多放在对方身上。
(七)推手不要平行,要有高低顿挫的变化。
(八)推手不要怕输而顶着对方,要敢于把对方放进来,听着对方劲的变化,打对方的劲。
(九)不要学牛羊的顶撞劲,要学狮虎的控制劲。
(十)接触就要让对方不得劲,有劲使不出来。
(十一)接触人身,要松才能发出力来。
(十二)要像鱆鱼似地把人捆住,用身体摧起来。
(十三)推手当中要有身体劲的变化。
六、实作
(一)拳打在对方身上,前胸后背都疼,神意足,这和李广射虎同理。
(二)平时练得不错,还没比心里就怕了,这就已输了一半。“五行合一处,放胆即成功”。
(三)接触对方时身体要有变化。
(四)要八面精神六面力。
(五)越想狠打应该越松,一般人越想打越紧,成了棍了。
(六)技击意识差,你功夫一定要比别人大的多。
(七)要在虚无中求真切,角度中求变化。
(八)有了拳术的真劲,功夫大怎么做都对。
(九)真打实作就是功夫大的赢功夫小的,不对都对了。
(十)进击当中,对方在架你防你手的过程中要把他赶起来。
(十一)双手结合迎面击,要堵着对方的劲走。
七、杂谈
(一)大成拳练的是原则,用的是变化。
(二)不是筋长力大,是筋粗力大。
(三)老虎不考虑怎么吃你,只是吃不吃你的问题。
(四)大气碾子撞不伤人,可以顶着人跑,不要练成气碾子。自行车都能撞伤人。
(五)练重不如练轻,练轻不如练空。
(六)孙子兵法讲打,从开头到结尾总结“不打就胜利”是最高的。
(七)中国拳术和文化有一个共性,即讲一个整体性。
(八)武术和拳击不一样,拳击精神不好也许输了,功夫今天赢你明天还赢你,除非你功夫比我棒了。
(九)自己跟自己比,不跟第二个人比。
(十)搞学术最重要是学风。
(十一)一时胜败在于利,千秋胜败在于理。
(十二)人要想成才,方方面面好才成。
(十二)猎人要杀狗熊太容易了。干什么要了解什么,干什么有什么学问。
(十三)王芗斋说:“你想赢我时我就把你赢了。”
大成拳与意拳的区别
佚名
供稿者按:《大成拳和意拳的区别》一文,是先师20世纪八十年代所作,一直收藏未发。试观此文,详细论述了大成拳和意拳的异同,解答了困扰大成拳学子的一大疑问,并对大成拳和意拳拳学本质做了颇为深入的讲解,可以此文作为分辨大成拳与意拳的标准。
大成拳是由中国著名武术家王芗斋先生于20世纪四十年代在北京创立的。王芗斋先生曾多次与国内外拳法高手较技,从未败北。近年来,作为先师的关门弟子,我和一些国内外高手切磋武技(诸如拳击、泰拳、空手道等),都取得了胜利。现在,有许多国家的武术爱好者都慕名来中国学习大成拳。
王芗斋先生早期曾传授过意拳,随着大成拳的声望日隆,有人就把大成拳和意拳混同起来,说什么“意拳就是大成拳”或“意拳曾名大成拳”等等,使得我的一些学生也产生了疑问,多次向我提出这个问题。实际上,这种观点违背了事实的真相,抹杀了王芗斋先生创立大成拳的功绩。先师晚年除了将自己所创的大成拳传授给我以外,还多次向我提到了大成拳和意拳的区别,作为先师的关门弟子,有责任澄清事实真相,以告慰先师在天之灵。
意拳虽然也是先师传授过的拳法,而且与大成拳还有部分相近的地方,但意拳只是从形意拳向大成拳的一个过渡阶段,二者仍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1、从时间上来看,意拳是先师于20世纪二十年代在上海传授的拳法,而大成拳是先师于20世纪四十年代在北京创立的拳法。也就是说,意拳只是先师早期的拳法,而大成拳则是先师晚期的拳法,就像一个艺术家的早期作品和晚期作品一样,往往会有很大不同。况且大成拳是先师综合了形意、八卦、太极、少林等多种拳法创立的一种新兴拳法,与意拳有着本质的区别。
2、从拳理上来看,意拳的理论基础是先师早年所著的《意拳正轨》(此书是先师早年著作,近年由香港李英昂先生重作出版),而大成拳的理论基础则是先师晚年所著的《大成拳论》(1941年在北京著作)。《意拳正轨》一书主要有周天、定慧、五行的论述,还包括龙虎二气以及践钻裹三拳等,基本上还保持着形意拳的窠臼。与形意拳相比,意拳着重强调了意念的重要性,并且强调每一个动作都要赋予一定的意义,技击时要做到有的放矢。但是意念太重,反而会使身体不适,甚至带来危害。故意拳尚有许多不完备之处。先师创意拳以后,又寻师访友,游历大江南北,进一步吸取许多门派的经验,尤其是吸取了老庄和禅的思想,终于创立了大成拳,并著成《大成拳论》。在《大成拳论》中,先师认为,拳法决不能只强调意念,而应该包含神、形、意、气、力、法等许多方面,不能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其它方面,应该“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气贯周身,法合自然”,并且要破除执着,要求精神不放在一处,却又无处不在,最后达到无我的类似禅的境界,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本能,产生巨大的威力。
3、从具体功法上来讲,意拳主要有龙虎二气以及践、钻、裹三拳的训练,和形意拳没有太大的差别。意拳虽然也有站桩,但是过分强调了意念训练的重要性。意念太重,时日一久,必然会对身体产生危害,影响体能的发挥。现在有些意拳门人,还吸收了拳击和散打的训练方法,练习打沙袋,手靶等。这样训练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取得一些效果,而且比一般重套路的武术会有一些优越性,但却从根本上违背了先师“切莫练拍打,天然本能失”的教导。丧失了身体的灵敏性,阻碍了本能的最大化发挥,所以很难达到上乘境界,而且由于丢掉了自身的长处,不靠本能力量的发挥,就很难应付真正的拳击散打。
大成拳的功法比起意拳要丰富完善的多。她包含着站桩、试力、摩擦步、推手、试声、单操手、实作等。站桩是大成拳的基础,由站桩积蓄力量,通过试力知道如何运用力量,推手就是两人的试力,摩擦步是腿部的试力,试声是为了气贯全身,单操手除了有劈、崩、钻、炮、横五拳和十二形外,还吸收了八卦的掌法,太极的“沾粘连随”,三皇炮捶的“夫子三顿首”和“穿裆脚”等。
大成拳功法也重视意念的训练,但不执着于意念。认为意念应如同过河所用的船一样,渡过河以后就应该把船舍弃,不应在再背在身上。
应该指出的是,随着大成拳的声望越来越高,有些意拳门人也开始练习站桩、试力、摩擦步等,应该说这是一件好事,说明了大成拳深入人心。
4、从技击上来看,意拳主要是在精神训练的基础上,采用劈、崩、钻、炮、横等五拳的技击方法。而大成拳则是在站桩、试力、摩擦步、试声、单操手和意念训练的基础上,通过推手达到知己知彼,主要是靠本能的发力,达到有感皆应,一触即发的目的。在一些具体的技击方法上,大成拳除了五拳、十二形之外,还有八卦的削掌、塌掌、掖掌,和三皇炮捶的夫子三顿首、穿裆脚,以及著名的技击十八法等。
5、从技击风格上看,由于意拳是先师早期所授的拳法,有很多不足之处,显得有些粗糙、生硬、粘滞,而大成拳是先师晚年综合四十年练拳经验而创立的上乘拳法,又经过了多次与国内外技击高手实战的检验,因而在风格上更加成熟神妙。先师往往能于不知不觉之中将对方打出丈外,观先师演练或实践,给人一种清逸大勇、飘飘欲仙的感觉,不但技击高妙,还有无上的艺术享受。
拳禅不二
佚名
王选杰先生,当代大成拳名家,武功卓著,多次击败国内外武林高手,是以实战称誉武坛的大成门代表人物。同时,他还在全面继承王芗斋先生拳学的基础上,将大成拳科学理论与我国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精粹相结合,提出了“拳禅不二”的拳学主张,并以此为指导,取得了显著成就,被誉为大成拳的“中兴之主”。
王选杰先生于五十年代末,经李永宗、杨德茂二位先生的推荐,拜在王芗斋先生门下。当时,大成拳已日渐成熟,而芗斋先生已入“无相”之境。他此时已很少谈拳,外人甚至是大多数门人都难得一见他练拳。许多早中期弟子也因各种原因不在他的身边。这期间有年少聪慧的选杰随侍在侧,王芗斋老先生十分高兴,遂授大成秘要,有时一直督促指点选杰练功至深夜。外出时还不忘写信指点选杰习拳。最后,王先生嘱咐选杰:该教的我都教给你了,若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须参究禅理。王选杰先生遵从老先生教诲,一面刻苦用功,一面参究禅理,终至漆桶打破,圆证“拳禅不二”,以深厚的功力和学识成为一代拳学大师。
那么,如何理解选杰先生“拳禅不二”思想呢?
人们在进行大成拳训练时,通过放松身体,合理意念诱导,可以使气血通畅,身体强健,这种锻炼方法,《黄帝内经》中早有记载。再加上合理的间架配备,运用各种力学原理,通过精神广大等训练,即可产生较强的技击作用。
但是这种强调放松和意念训练的方法,在取得较好效果的同时,也往往使人执着于此,精神反受拘束。许多人练功多年而难有重大进步和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此。如何才能使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充分调动和发挥人体的良质良能?选杰先生通过参悟禅理,认识到“过河需用筏,到岸不需船”,只要不执着于法,放下身体和精神负担,心无所住,才能产生“真心”,也就是人的本来面目,在拳学上即是人的先天良质良能。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所提到的“明心见性”,明见的即是这个。真性人人具有,本来俱足,只因被妄想执着所覆,其作用不能充分显现。大成拳通过“七妙法门”的训练(大成拳学的七妙法门首先由王选杰先生总结完善),就是要恢复人的良质良能,然后才能发挥其巨大威力。
拳和禅看似各不相干,但都要明心见性,根本上是一致的。参禅的目的在于明心见性,练拳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明心见性,恢复本能,达到较好的养生和技击作用。二者的核心在于“明心见性”,故选杰先生提出要“以禅为体,以拳为用”。拳和禅非一非二,故选杰先生提出“拳禅不二”的拳学主张。
王选杰先生“拳禅不二”的拳学思想,不仅仅局限在拳和禅的关系上,实际上是对王芗斋先生圆融和矛盾思想的发展。大成拳发展过程中,曾有过一和二的争论。一和二是矛盾范畴里的两个概念,也是大成拳重要的理论基石。事物是由矛盾的两个方面构成的,传统文化里称之为阴阳,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比如拳学中的二争力,二力方向虽异,但又相互依存,才能产生共同的打击效果。在技击中,先挂后放是二,将二者统一起来,直接将对方放出去即是一。有些人认为,欲放人,须先往回挂,然后再放。有些人认为,应将挂放合一,才能放得漂亮,干脆。究竟要一,还是要二?选杰先生认为,二者其实并不矛盾。二是一的基础,一里面其实已含有了挂和放,不过由于功力深厚,已能做到“发力无断续”。也只有含有挂和放,才能符合力学原理和实作规律,从而放得干脆,漂亮。选杰先生进一步考虑到,称其为一,里面又含有二;称其为二,二者又相互联系,不可截然分开,故是非一非二。执着于二固然不对,执着于一,也易挂一漏万,仍是有所执着。“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故此应向上一路,非一非二,心无所住,方能契入本源,发挥本能,体现在挂放问题上即是要做到有感皆应,一触即发。
拳禅不二思想体现在训练中,意念要做到若有若无,非有非无,连绵不断,在乎有意和无意之间。如果偏于有意,容易使精神受到拘束,如果偏于无意,容易站成死桩,造成顽空(禅学上称为枯禅)。
在对待招法和本能的问题上,选杰先生以为,“无心操拳,即是本能;有意操拳,即是招法”。招法和本能不是根本对立的,只要做到“心无所住”,招法训练即是本能的训练。“有形有意皆是假,用到无心始见奇”。禅学上称之为“非法非非法”,“真空妙有”。
拳禅不二的思想在体现实战精神状态及其训练手段中,要求做到《金刚经》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选杰先生在《大成拳、泰拳临战精神境界与因素之比较》一文中创造性的提出了“灭四相”。“无我相者,就是有忘我之精神,能做到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全然不动于心。无人相者,就是视对手如幻相,无论对手如何高大凶猛,或矮小猥琐,也要做到不惊不怖,不骄不傲,利之与害,胜之与负,难存我心。无众生相者,就是在大敌当前,即使围观者有百万之众,无论何人喧哗私语,说长道短,能够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清静之心,不受干扰。无寿者相,就是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做到生亦不欣,死亦不戚,生死不二,生死是一,或生或死,全不介意”。如此方能放下一切挂碍,充分发挥人体潜能,日久功深,不战即可从精神上慑服对方。
很多亲见选杰先生作拳的武林人士,都认为选杰先生已达拳学大乘之境,其中常志朗先生衣钵弟子李荣玉先生(曾以实作称誉京都武林,深得大成真义)回忆说:“他(指选杰先生)在举手投足盼顾之间显得非常协调得劲。看得出,他是一个非常有功夫的人,可以说到了‘行走坐卧,不离拳意’的地步”。此种境界反映在禅学上,即是“搬柴运米,无非佛法;锄禾种地,总是禅机”。可以说,选杰先生所达到的拳学境界,为其所提倡的“拳禅不二”的拳学思想,提供了一个最有力的诠释和说明。
(附言:王选杰先生的拳学思想十分丰富,“拳禅不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先生留给后人的宝藏,有待于有识之士进一步发掘。谨以此文纪念王选杰先生逝世三周年。)
王红宇拳学答问
陈延刚
一、为什么将大成拳“三口不传,六耳不授”的心法写之于书并公开传授?
答:大成拳属于中国传统功夫的范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是老祖宗们的经验总结,有许多人为她付出鲜血和汗水,甚至于生命,它属于整个中华民族,我为我们民族有如此优秀的文化而感到自豪。我能从选杰恩师处继承到真正的大成武学,我感到非常的幸运,但同时又有着巨大的压力。自古以来就有“宁可失传,也不滥传”的拳学古训,造成了大量优秀民族文化的流失。作为一个生活在信息时代的炎黄子孙,痛定思痛,为了能让我们优秀的民族国粹得到弘扬,为了传统文化的复兴,我只有打破陈规,公开传授。
二、大成拳能速成吗?
答:芗老曾言:“大成拳三年小成,十年大成”。练大成拳要吃大苦,耐大寂寞,在练拳中磨炼人的心性。现在的许多武术爱好者,由于受浮华社会的影响,急功近利,都希望能在短期内练好大成拳,这种想法我能理解,但这是不现实的。大成拳练的是筋骨力,必须在练功的过程中,让周身的筋骨发生变化才能出拳术的劲。俗话说:“筋长力大,筋粗力大,骨重筋灵”。
让人的筋骨在短时间内发生质的变化,人的身体是承受不了的,只会是拔苗助长,伤害身体。
三、大成拳与传统医学的渊源是什么?
答:我国传统医学已有几千年历史,自古中医学内容就已有丰富的养生益寿锻炼之法,大成拳桩功便源于传统医学。正如《内经·素问》一书“上古天真论”所记载:“自古有真人焉,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其表述即指导着大成拳桩功基本要义及功效。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心为十二宫之大主,神明藏焉。大成拳重精神,重意感,重自然力的练习,真是与之不谋而合。
四、大成拳站桩的健身原理是什么?
答:大成拳在站桩时要求心态平和,精神内敛,由于站桩时身体处于一种轻度静力收缩状态,这样会促进血液流动加快,血液循环的良性改善,对温养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有着极佳效果,促进身心同时得到锻炼,有利于发挥人体良能。
由于站桩对身体的松紧转换有着许多要求,对肌体的耐力、柔韧、灵活、协调和整体性有极大的作用,所以健康的身体不仅仅表现为有力量。
练习大成拳对很多慢性疾病有良好的疗效。如站桩、走步两功法,对骨关节病的康复就有着良好的治疗作用。因为站桩时关节撑裹,能加强关节韧带弹性,改善关节局部血液循环;站桩时脊柱挺拔,对脊椎的养护修复,减轻神经刺激有很多益处。走步训练对人体平衡系统是良性锻炼,良好的平衡系统对维护人体的骨关节有重要作用。平衡系统的好坏,对突发事件造成人体损伤有直接关系。故应多练习走步。
五、何谓“形不破体,力不出尖”?
答:大成拳所讲的形与骨骼有密切关系,外形一种姿势,在内就是骨骼的一种排列,如果形破体,骨骼必不合理,影响发力,也违背养生原理,在技击方面也会表现出不严密,失重。所谓“力不出尖”,指大成拳训练有素者,力是浑圆惊弹的,力出尖必然不是浑圆惊弹力(爆炸力)。此种力没有方向,既然没有方向,它就能适用于对手从任何方向来的力。惊弹力是一种高级力,它需要在掌握正确要领的情况下,经过长时间的站桩方能获得。
六、何谓“打实不打虚”?
答:大成拳练的是破坏对方整体间架,而不是打空档,要撕开对方间架打击对方。须知对方实处随变化马上可以化为虚,而虚处也易化为实。另外,自身要练得实点多,对方若没练过搭手的功夫,在断手一次进攻路线中实点只有一个,搭上手后实处发不出劲来。所以要打实,打实处也可以说是控制住对方,用自身的功夫赢人,因为搭手做实了,没任何水分,技击断手就相对安全。
七、何谓“遇敌好似火烧身”?
答:此句比喻人在技击断手中的一种精神,好似房中着火,如果我不及时跑出去,就会被烧死。但有人挡在门前阻止我逃命,必须撞开对方才能脱离危险。
再如断手中设想自己身上着火,前面有一条河,我必须跳入水中才能灭火。但对方挡住了我的去路,我只有抱住对方下水。这是让我们在与敌技击断手中高度戒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在触敌的刹那间合身扑上,不给对方丝毫喘息的机会,下绝手将对方致于死地,从而获得自身的安全。
八、拳术讲悟性,开悟后,一切皆可迎刃而解。请老师谈谈是这样吗?
答:悟性非常关键,“悟”是个讲不清的东西,我觉得怎样学会去“悟”,对学拳的人很重要。多年以来,练拳自感“悟”得很少,从不曾“顿悟”何种“真谛”,只是用汗水和心血慢慢地实践总结思考,才有些许收获。真正佛家“顿悟”也不是一旦“顿悟”,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没那么轻松。但悟性确是有用的东西,只是不可总想着“顿悟”,以小德小智误认为“顿悟”了拳之真谛,从而封闭了智慧之门。怎样学会“悟”呢?省时省力的方法没有,只有靠明师的指导,加上自己的勤学苦练,用全部的身心投入到拳术的切实体认中。
九、功夫高低是否能从外形上看出来?
答:能看得出来。但前提是自身功夫修炼到一定的程度。可以从对方的一举一动中看出功夫的深浅,合身的劲是否协调自然。功夫深厚之人,其精神目光功劲呈含蓄之态,举手投足无不倍显厚重;功夫浅的,动作生硬,毫无协调之感。神意亦往往外露,虽显表面凶猛,内在却毫无东西可言。如自身水平低,只有搭手摸劲或干脆实作较量,方可看出对方层次高低,功夫好坏。
十、请讲讲单操手的练习。
答:功夫要多下在站桩、摸劲上,单操手有了功夫怎么使都成,否则皮毛外相的东西用上也不会有什么威力可言。单操手的练习是前辈技击家对传统武术的继承,又在实践中验证了真实的威力,但有些方法不见得适合所有人。
这里为大家介绍崩拳单操手。
脚下丁八步站立,腿部姿势要领参照技击桩。双手臂徐徐抬起,高不过眉,低不过嘴,肘部略微弯曲,头部如系有细线向上方提拉,后背竖起,臀部略有向下坐靠之意。以左腿在前为例,左拳比右拳略靠于前,拳不可握死,食指中节要凸顶出来,拳眼向上,大拇指放在食指末端之关节上,好像用食指、拇指攥扯鸟尾巴,既不可让它飞走,亦不可把鸟尾扯掉。手腕关节要挺上劲,出左拳时左小臂向外拧转,右小臂有向内侧拧转之意,出每一拳都应全神贯注,护住自身中线,每一微动,内在劲的感觉都相当丰富,要做到“形不破体,力不出尖”。如此左右拳轮番向前缓慢操出。
外形动作比较合顺了,双臂间可摸索出沉、托、分、闭、挣、拧、撕、裹等与全身劲的松紧转换后,要体会空气的阻力,意感全身的毛发竖了起来,腿要蹬上劲,不可左右摆,有拔地欲飞之感。尤其要体会食指中节和大拇指与空气产生的阻力感,从无到有,由小到大。
十一、请谈谈杆子的练法。
答:练习杆子对身上劲的松紧转换帮助很大,但须在桩上有了一定的功夫,否则没有任何的益处。
这里介绍一下拿杆子站桩的方法。
以左式为例。脚下丁八步站立,姿势要求同技击桩,右手在后持杆子之末端,离腰部三拳左右,左手在前,掌心向上握住杆子,头顶自然竖起,肩部放松,呼吸自然,杆子头部上扬冲自己前脚尖方向。意感大杆顶部挂有皮筋与地面相连,把皮筋挑起来,要把劲力和意识放在杆子顶部,身体不可用力。

大成拳螺旋力
大成拳螺旋力
螺旋力是大成拳最常见的发力形式它是建立在三角力基础上的融杠杆力、定中力、滑车力、斜面力、开合力、惊力、弹力、惰性力等劲力于一体的、与大气阻力相应合的,经内意导引、气血激荡、筋肉争拧而形成的一种旋转力。
王芗斋在《拳道中枢》(试力章节)中指出:“盖螺旋力,以余之体认观之,非由三角力不得产生者也。而所有一切力量,都是筋肉动荡与精神假想而互为,皆有密切连带之关系,若分而言之,则又走入方法之门,成为片面耳。”
习练大成拳螺旋力,首先要站浑元桩、矛盾桩、降龙桩、伏虎桩,通过站基础的浑元桩,可使人体增强自然力量;通过站矛盾桩、降龙桩、伏虎桩,可使人体周身与大气建立起相互争拧的矛盾力量,这些皆是人体建立螺旋力的基础力量。
通过站桩具备螺旋力的基础力量后,还需进行试力训练。螺旋力的试力,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一、基础的螺旋试力;二、综合的螺旋试力;三、精神假借的浑元螺旋试力。
一、基础的螺旋试力
在基础的螺旋试力中,首先可进行螺旋力的定向训练,如横向螺旋、纵向螺旋、立面螺旋、斜面螺旋试力训练。
1.横向螺旋试力:在三角力的基础上将由斜面力所形成的身体的左向转动转换为右向转动,再由右向转动转换为左向转动,如此周而复始所产生的螺旋运动为横向螺旋试力,其状若翻缸倒水或珠走玉盘。技击中该试力常用于崩拳、圈捶及单撞掌的发力中。
2.纵向螺旋试力:在三角力的基础上将由杠杆力所形成的脊椎的开合力,通过滑车力而形成身体上下的踩提之力再转换为向下的定中力,如此周而复始所产生的螺旋运动为纵向螺旋试力,其状若摇辘轳或揉球。技击中,该试力常用于劈拳及双撞掌的发力中。
3.立面螺旋试力:在三角力的基础上将由斜面力所形成的身体的左向转动转换为前后相争的开合力,再由左向转动转换为右向转动的开合力,如此周而复始所产生的螺旋运动为立面螺旋试力,其状若以锨扬沙。技击中,该试力常用于钻拳、横拳及拂打、撩打、弹打的发力中。
4.斜面螺旋试力:在三角力的基础上将由斜面力所形成的身体的左向转动转换为滑车力的上下踩提之力,并由踩提之力转换为前后相争的开合力,如此周而复始所产生的螺旋运动为斜面螺旋试力,其状若熊的摇臀摆臂行走。技击中,该试力常用于炮拳及栽捶的发力中。
二、综合螺旋试力
它是将前后、左右、上下及横向螺旋、纵向螺旋、立面螺旋、斜面螺旋综合起来进行训练的一种多角度螺旋试力。在技击中,它是一种混合劲力。
三、浑元螺旋试力
它是精神假借与宇宙力波相应合的、立体的、全方位的螺旋试力。浑元螺旋试力,在试力时首先要以内意为枢纽进行螺旋鼓荡,其内意是不定向的。通过内意的导引,调动起人体的气血为之激荡、筋肉为之争拧,这种精神假借既游移于身体之内,又游移于身体之外,通过人体与外界大气摩擦的应合,可产生人体内外相争的浑元争力,它包含了浑元桩、矛盾桩、降龙桩、伏虎桩中所有的桩法内容。
通过浑元螺旋试力,使身体建立起与外界大气摩擦相应合的自然争力后,当外力击中自己身体的一瞬,这种游移的本能意识可自然地反应到遭受打击的部位上,本能地与来力发生作用,产生自然而然的螺旋发力,使外力沾之则飞。
具体讲,螺旋力的发力形式,从身体的内部来说,在头项上领的前提下,以脚为力源,以头与脚相争的上下之力为枢纽,使身体做螺旋争拧运动。
初练螺旋力的人,由于不得要领,往往只是转腰或是只转膀和转手,换言之,是腰先起动,或是膀先起动,然后其力才从腰、膀传导到手和脚,双腿和双脚因此也就只能起一个力量的支撑作用,腰是主动的,而脚是被动的。这样的发力违背了螺旋力的发力宗旨,这只是一种局部发力,而没能充分开发和调动起人体的全部体能进行整体发力。真正的螺旋发力,应是身体在发力的瞬间,四肢百骸、筋肉气血同时做整体的螺旋争拧运动。
初练螺旋力时,可假借在两脚及两腿中夹一根粗大的圆木,拧转发力时,把这根圆木扫来扫去。意念在脚上,而不要只在腰上,腰的运动形式是随着脚的争拧运动做整体的旋转,即转脚转腰要同时进行。另外,还可意想臀下如吸、坐一球,用两脚的争裹力旋动整个身体下坐,把这个球旋转着挤进地里,然后再意想旋转着把这个球吸拔出来。在下坐和上吸球的同时,身体要有上领下踩的争力意念,最后,吸中有坐,坐中有吸,吸坐一体,劲力意念顺力逆行同时存在,这是一种矛盾争力,它使身体如同拉满的弓,上承于天,下接于地。螺旋力在发力时,应有转动天地的感受。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螺旋力发放时,脚的旋转,不是脚的外部形状的真正旋转,而是脚与地、脚与脚、脚与全身的争裹旋转,在外观上,基本上是外不露形的内在力量的旋转,正如王芗斋所说“有形则力散,无形乃神聚。”
螺旋力的精神意感练到一定水平后,可不必再拘泥于某一具体的意念活动及身体内部的筋肉争拧的传导状态,而应以周身“神光离合旋绕”的真实意感为主。大成拳的这种与大气相应合的训练方法,是大成拳有别于其它拳种,即浑元螺旋力修炼的不二法门。通过意念假借与外界建立争力的训练,可诱发人体的巨大潜能,产生超越常人的力量。
孔系意拳功法系列----螺旋试力 冯兴时
功法指明:
定步螺旋试力可划分为两部分,一是下肢部分,即双腿的双弓互换的动作要领;其二是上肢部分,即双手的运动规则要领。下肢是根本,是力量的源泉,上肢是应用,是发挥,无论上肢如何变化,双弓互换的要领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上肢的运动要领要明确鼓瘪,好象轮刀劈砍一样,要分辨哪是刀背,哪是刀刃,做到心中清楚方能掌握运动的规律。最后的目的是应用,应用的前提是把力量的形式变化、速度变化、力量变化完美融合(混合、或者混化)在一起,并高度协调一致。
预备:采取斜面技击勾挂桩姿势站立,凝神静气,通体松灵,神经活跃.
第一、向前螺旋滚动:在斜面勾挂桩基础上,双手掌相对,指尖向内,高与胸齐,从重心在后腿开始,后腿就是一张被压缩的弹簧或者是勒弯了的弓,后腿这张弓的张力(蹬力、或者弹簧力)把身体推送到前腿,前腿这张弓(或者弹簧)由伸展被压缩,当重心转移到前腿、前脚的时候,重心的70%压在前脚上,前腿为支撑点,后腿是力点;同时双肘关节下方支点,整体为动力臂,以整体的杠撬之力螺旋着前拧,把对方手臂依靠杠杆和螺旋的作用力撬压下去,使其身体被撬起来支撑出去,双手臂同时滚裹前撞,手心略向下,指尖略向上。
第二、向后螺旋滚动:前腿伸展张力(蹬力)(或者弹簧力)把身体重量、重心转移到后腿、后脚跟,后腿的这张弓(弹簧)由伸展被压缩,此时前腿为力点,后腿是支持点,运动时,身体沿腰脊椎--尾骨--后脚跟这根斜线为支撑轴斜下压缩(中心主体弓),接上动作,同双手继续螺旋滚动由掌心向下旋转至掌心向上、指尖向上,以肘关节以前的阳面为支点向下鼓,继续往后勾挂拧裹,当拧裹旋转至立掌时,正好为一个周期。
第三、五弓合一:双手臂前送时有撬压、锉拧之劲,后滚裹时具有挂撑、捋带之劲,称之为“螺旋滚裹试力”。以身体的整体运动带动手臂旋转运动。无论重心在前后,双腿始终好象是压紧的两张弓(或弹簧)不能松懈,一直处于“紧”的状态,速度越慢越好,动作均衡用力,注意始终不能破坏腰脊椎这张中心弓的斜线支撑轴。
注意事项:全身整体协调一致,达到“五弓合一,双弓互换”的技术要求,两点一心(前脚着力点,后脚着力点和重心)在同一剖面上。
匹配意念:往前螺旋时设想身体处于齐腰深的急流中,脚下十趾抓地,不但要与迎面冲击之流抗衡,还要把一物体撬压锉送至远无穷。往后旋转时,不但要保持身体不被水流冲走,还要把对手身体钩撬旋转拉至身体“飘”起来而失去重心。
易犯错误:在运动时容易破坏塌腰、合胯和破坏斜面支撑轴的要领,不能保持“丹田”聚合力。前后互换易断劲,提劲,耸肩。
修正方法:后挂拉撬时,从头顶至腰脊椎直至后脚跟形成一条坚固斜向弹簧,前腿始终保持一条被压缩的弹簧,全身肌肉同时往双脚下降沉。
“五弓合一、双弓互换,”是拳学的核心和精华,是攀登拳学颠峰之载体,是浓缩了的浑圆框架结构之核心,是浑圆力的核心主体功法,无论其层次达到任何境界,都必须以此为载体进行扩展,因此是功法中的重中之重,也是训练难度最大的功法之一。

大成拳站桩
大成拳站桩运动中的内调
“要知拳真
髓,首由站桩起”,大成拳的桩功在整个训练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相信每个大成拳修习
者都曾尝试过不同姿势不同角度的桩法,但是大成拳的桩功内涵要求修习者不仅要有其形,而且
要会其意。芗老创拳早期曾将“形意拳”去形而取“意拳”,正有提醒学者注重意念的修持之意。
“但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的谆谆之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衷心感喟,让我们后来者
对大成拳桩功的内蕴真义不得不身体力行孜孜以求,以期更多地去理解体悟汲取大成拳学中的精
髓,以告慰先贤。今笔者将在大成拳修习过程中对站桩时内部调整(内调)的些许体会努力整理
成文,与广大同道共勉。
所谓大成拳桩功的内调,简单地讲,就是指在大成拳的桩功运动训练过程中,通过正确的意
念诱导使桩功运动合乎原则要求,以达到大成拳桩功运动训练目的的活动。每位大成拳修习者都
知道大成拳桩功的重要作用,但并不是每位学者都能通过正确的桩功训练来促进自己功夫的进程。
不少人在运动过程中,不是忽视了桩功内调的作用,就是对桩功内调的一知半解,以致使桩功训
练变成了量的叠加,而不是质的跃进,不是主动的训练,而是被动的坚持。如此以来,不但与拳
学原则背道而驰,更会戕害身体,又何谈“日有进步消息”,登堂入室功臻佳境?
具体说来,大成拳桩功的内调,可分为被动内调和主动内调。被动内调存在两种情形:
一、宏观内调,即持桩时外部间架不合理,调整间架使之合理并保持,以此调动身体内部参与运
动,而达到内调之目的。此过程适于初学者或初习某桩者,有师父在侧不断地调整纠正桩功姿势,
直至达到对桩功的适应。我们初习站桩,往往坚持不到10分钟甚至5分钟,桩势就会变形走样,
因为这时我们自身内部还没有“东西”,只有不断调整纠正姿势,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训练,才
能完成桩势的适应定型阶段,这一阶段也可叫做重形轻意阶段。只有通过正确的形,才能导出正
确的意。形到意自导,意到形自真,形意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那种将
形意截然分开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是不符合拳学运动规律的。
二、微观内调,在完成了桩势的适应阶段后,就会渐渐感知自身内部“物”之存在,同时对自身
内部不舒适不均衡不浑圆的感知就会逐渐更加明显,这时只有通过意念调整使之逐步趋向舒适均
衡浑圆。比如在站浑圆桩时,虽能正确地保持桩法粗迹,但在练功过程中逐渐感知到两臂存在左
高右低之不均衡,通过多次外形的调整仍不能起到较好效果。此时可通过意念慢慢进行调整:意
想我右臂有上抬与左臂同趋均衡之意,不即不离,勿忘勿助,就会渐渐引起右臂内部产生变化,
诱导物之生成,而达不知至而至均衡之用。这种运动方式在大成拳整个训练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它贯穿于整个大成拳训练体系的始终。可以这样说,如果内调不到位,要想练好大成拳
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笔者以前对于内调的认识和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忽略了其对大成拳运
动的诸多奇妙功用,后来在师父的再三提示及耐心讲解亲身示范下,才逐渐有所体悟并受益非浅。
忆想师父身外留痕视之有物的示范动作,闭目如在眼前,时时激励我奋进追求,叫我不敢稍有懈
怠。
站桩这种运动,就像大树牢固根植大地一样,外形虽不动,而内中运动生生不息,所谓“大
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乃是生生不已之动”。有不少习者练功时片面追求持桩时
间而忽视了站桩时的内在质量,孰不知,消极站桩与一截枯木何异?试想,一根枯树朽木,又怎
么能扎根大地并从中汲取养分?这种站桩只是对桩势被动消极的疲劳适应,桩外有其形而内中无
物,最多不过是徒增蛮力而已,而不能使内部运动有质的跃进,达不到真正的拳学所要求的运动
训练目的。“离开己身,无物可求”,这时就应运用意念调动自身内部,使之积极参与站桩运动,
以求站桩运动实现层的递进质的跃升,此即为大成拳站桩运动中的主动内调。我们在站桩过程中,
上肢功感效应远比下肢要明显强烈得多,这是因为上肢运动的分工远比下肢精细,上肢神经对运
动的体认远比下肢灵敏的缘故,所以我们在运动时对上肢的内调较易感知并运用,而对下肢来说
则要相对困难。这时就应该加强对下肢内调的锻炼。站桩时可设想我临池跳水,腿曲而欲伸,将
伸而未伸,体会腿之松而欲紧,紧而又松,持之以久,恍兮惚兮之中,腿部之物自不难求得。
许多大成拳家,在进行站桩运动时都十分重视站桩前后的调整,即站桩前先静立片刻,然后
再慢慢抬起双手,开始练功,站桩后先慢慢放下双手,再渐渐结束练功。这种调整,其实也可以
把它看作是桩功内调的外延。桩前桩后的慢动调整,是为了保持体会不动时的自身内部整之状态,
在动中的存在与不失不散,这之于试力有着异曲而同工——试力就是运动的桩功。我曾目睹师父
演示桩功的束与展,那种身体内部内劲之涌动,动而欲止,止而欲动之神态,一刹时使我对桩功
与试力的关系有了更进一层的煳颉粤Φ拿恳桓龆ǜ穸际亲Α?
在大成拳站桩运动过程中,内调之运用程度是衡量习者功力深浅及神意运用是否之表征,它
具有检查自身内部运动状态并不断调整之功能,使站桩运动不断推进,习者功力不断提高,而每
进一步都会使习者有一种全新的运动感觉,一种全新的运动境界,从而对桩功的内在运动规律有
了更加切实本质的体认。同时学者须知,大成拳桩功的内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可以使习
者日有进步时有收益,切不可急于求成,否则有损无益。学拳贵在明理,更要知行合一,“师父
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正有此意。平常都是非常事,大道至简直指人心的大成拳,修习者何止
万千,至于能否有成,则要看各自的实践功夫和悟性了。
王玉芳谈大成拳站桩 砺剑,2007-04-14 14:27:15
大成拳是河北省深县先父王芗斋创始的(1885~1963年)。先父幼年从深县郭云深老
先生习心意拳(形意拳之母拳),后遍游祖国各地,博采各拳术名家之长,创造了“内外一体”、
“意动一致”的大成拳;并在一生数十年实践中,对该拳理论和实用有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大成拳站桩具有简便易学、不讲场地、不费力、不求外形多变化的特点,故不论男女老幼、
体质强弱,只要思维正常均能掌握功法要领。注重意感与精神
站桩不讲求套路和招数,无论动静都以意为导引。
大成拳兼重养生与自卫两个方面,桩法也分养生和技击两种。养生桩是基本功,从拳术来说,
养生桩在于变动求整、祛病健身、增强体力,为学习拳术创造条件。桩法特点
在运动锻炼中,使人全身各个器官、细胞同时获益,这就是本桩法的特点。此外,由于没有
任何招式、套路的限制,在运动时脑神经不受刺激、不紧张,能够得到休息,这也是与一般运动
不同的地方。
“桩法是锻炼全身的功夫”,人身是一个整体,虽然分身、手、头、足等不同部位,但不能分
别而论,故不能偏重某一部分锻炼。意拳桩法是统一意念、统一动作、统一力气、全身同时一致
锻炼的基本方法。
站桩虽然仍属肌肉筋骨的锻炼,但若要身体内部起变化,则要“以形为体,以意为用,意灌
全身,以精神内敛为主”。所以,在站桩锻炼时,一切动作、意念活动都要从整体出发,从整体着
想。
这是大成拳桩法的特点。站桩注意三个基本要点
1.精神集中(思想、意念集中):站桩时,首先要凝神定意,默对长空,目光远望,扫除万
虑,什么都不想,使思想意念高度集中,所谓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最后要做到即便有人、
物在身边走过或移动,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2.周身放松:要做到内外都放松,四肢百骸、大小关节和内脏尽可能放松,但是要求“松
而不懈”。松是很重要的,从练习意拳来说,“松”要贯彻始终,而“松”和“整”又是相辅相成
的。
整体放松以后,可以适当用意,不过用意时不要过于紧张,要用意而不用力,否则容易有不
舒服的感觉。
3.呼吸自然:呼吸不要人为的有意造作,气不可提,也不可故意沉,要求做到匀静自然,
和平常一样。
站桩时,思想意念集中是基本要求,而初学站桩时,精神集中却很难做到,有时越想摆脱杂
念,反而想的越多,这样就会影响练功。如果遇到杂念纷至、一时摆脱不了时,站桩者可以任凭
思想驰骋,想到一定时间自然就不想了,也就静下来了,这是先父王芗斋教拳过程中讲的一个道
理,可以试一试。另外,站桩者如患有某种疾病,往往越静越要考虑病灶,我们要求站桩者尽量
不去想,这才有利于身体的康复。
站桩时身体各部位的要求
头:头要正,收颏直颈,好像有绳上提,但要似顶非顶,面部似笑非笑。
足:两足平放,意向下坐,足趾有扒地之意,足心虚涵,膝部微屈同时上缩,不可用力,用
力则不稳。
胸腹:脊骨要自然竖直,松肩坠肘,臀部似坐高凳,心窝微收,小腹常圆。
颈:要求头直目正。
齿:牙齿上下衔接,但不要用力扣合。
舌:舌尖微卷,似顶非顶,自然为主。
口鼻:呼吸自然,口微张,露一缝隙,不要闭气,呼吸方面达到舒适为原则。
目:两目前视,稍向上方,远望眼前景物好像为轻雾所遮,隐约可见,这是精神内敛的意思。
如两眼轻轻闭合,则要精神内视,“收视听内”,但切忌意守眉心。
耳:凝神静息,好像极远处微细的声音都能听到,这就是先父王芗斋讲的“敛神听微雨”的
意思,也有助于精神内敛的锻炼。站桩一般要领和姿势
姿势以站式为主。
站桩时,首先要气静神怡,思想集中,而后双手下垂,自然直立,足跟并齐,足尖外分,约
成45度,要平要稳,再将全身挺拔一下,使身体尽可能放松,然后两足左右分开,距离与肩同
宽,膝稍屈,身体略向下坐。头之百会,毛发数根如线系,用意不用力。
至于间架安排,主要是手臂,因人而异。因为大成拳桩功是双重桩,只要符合前述原则和要
求,左右或插、或抱、或推、或按都可以,只要两侧对称而站桩者做着感觉舒适就行了。
但要注意全身不许有平面,大小关节都要六处不曲,同时如两手轻轻提起,要“高不过眉,
低不下脐,臂半圆,腋半虚,左手不往鼻右来,右手不向鼻左去,往怀抱不贴身,向外推不逾尺,
双手变化在这范围里”。
大成拳桩法基本姿势有五种,虽可因人而异,或增或减都不出此范围。下面着重介绍两种桩
法,适于治疗各种常见慢性病。
1.按上述要领做好准备后,双手下垂,十指有直插入地的意思,但只能用意不能用力,两
肘稍屈向斜上方微提,以舒展筋络,并有外撑里裹之意,肩要平,腋虚含。
2.两手向上抬起,高与肩平,两手位于胸前,不超越脚尖。手心向内,形如抱球,手指分
开而微屈,手稍下垂,腋下虚涵。
在意念中,两手像抱着一个纸球,如果抱紧了,球就要瘪下去;如果抱松了,球就要掉下去。
可是只许用意念想,而不能用拙力抱。站桩前的准备和站桩后的整理
站桩时首先要气静神怡,精神集中,而后全身挺拔一下,尽可能放松,这些准备活动在前面
已经讲到了。
初练者在站桩的过程中,由于原则要求、要领还掌握不好,也可能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如
胸堵、肩紧、腿酸等。胸堵是上下没有抻开,上提下坠抻开,胸部自然舒畅。肩紧是松的不够,
用意放松,肩紧自消。腿酸是初站时间过长,肢体还不适应的缘故。所以开始可以少站,以后站
的时间逐渐加长,肢体适应了,腿也就不酸了。至于肝胃疼痛,心跳没有减少,反而感觉加速,
则是本身疾病的反应,只要坚持站下去,这些现象自会减少、消失,疾病也就得到适当治疗。
站桩开始时还要注意取下手表,放松裤带,脖不要扣过紧也要解开放松,免得影响血液循环
流动。
这里再讲一下站桩的时间,开始站桩,可以尽自己可能,站五六分钟、七八分钟以至十分、
二十分钟都可以,一感觉疲惫,就可以停止,保有余力,也就是适可而止。还可以增加次数而减
少时间,按累计时间计算。总之,站的次数和时间可以逐渐增加,以站完感觉舒畅为主。
站桩后,可以来回走一走,或双手背抵腰际左右晃一晃,还可以两手五指聚拢,分别在左右
臂、腿、上下身轻轻敲打几遍,都有疏散筋络、缓弛筋肉的作用,和一般运动后的整理活动的作
用相同。在站桩的过程中,如能用大成拳内劲按摩腹部等部位,效果更好,但这需要有人辅助,
一般不易做到。站桩练功姿势
大成拳站桩功的基本姿势分为站式、坐式、卧式和行走式四种,其中以站式应用最广、效果
最佳,但每个类型又有几种不同的姿势。为什么要设这么多的类型和姿势呢?因为人有性别、年
龄、体质、病情的差异,不同情况的人所能承担的运动量也不同,为了扩大大成拳功适应范围而
设置各种不同的姿势来适应于各种不同的人,使学者根据自己体质来加以选择。
撑抱式:自然直立,气静神怡,意念与天地合一。头居人体最高处,为一身之主宰,不宜倾
斜;周身舒展,微有挺拔之意;横步展开时,两足尖向前平行站齐与肩宽,不可前后参差,脚心
涵虚不可吃力,如果足用力,则站不稳,心顶于头,气机受阻,全身关节不灵,怎能求其稳定;
臀部略向下坐,似坐高凳,膝关节微有弯屈,小腹常圆,双手慢慢移至胸前,高不过眉,低不过
脐,松肩坠肘,腋半虚,臂半圆,双手距胸一尺左右,手心向内如抱球状,手指分开而微屈,两
手指相距二三拳远,心窝微收,头直目正,面部似笑非笑,牙齿上下衔接,不要用力扣合,舌尖
似顶非顶,自然为主,呼吸求自然,嘴微张,以达到舒适原则。远望景物好像为轻雾所遮,隐约
可见,或两眼轻轻闭合,要精神内视(“收视听内”),切忌意守眉心。静气听极远处微细的声音,
由近到远,渐渐就听不到了,感到耳边有声响,就像下雨一样作响(图1)。
浮托式:两脚同前式,两膝略屈,但不过脚尖,臀不过腿跟,两脚力量平均,全身重心置于
两脚中间,两手提于肚脐左右,臂半圆,腋半虚,松肩坠肘,手心向上,十指分开略弯屈,双手
手指相对,距离三拳左右,似托一个气球,头直目正身直,臀部似坐高凳,目似闭非闭,自感全
身漂浮,有虚灵挺拔之意(图2)。
浑元式:身体直立,双腿站成丁八式,双臂抬起,小臂下落,手心向内,十指分开,双腕用
力,手指用意下指地;设想自己如千年松柏挺立,两足稳如生根,不怕飓风吹动,因而站如松,
适合体力强者(图3)。
矛盾式:设想自己如千年松柏挺立,两足稳如生根,成弓箭步,撑肘,目从虎口远视,此架
式讲求形、意、气、力相合(图4)。
形(姿势)与意(意念活动)二者不可偏废,才能收到灵活适宜的配合。
单侧揉球式:两足站成丁八步,两臂抬起在胸前。两手相距约2~3拳,十指分开,手心相
对,似揉一球。目远视,左手在前、右手随后。要领是:左手背向外撑拉,右手随着左手推,推
到前方时,云手换位,右手背向外撑拉,左手随着右手推,左右两手反复互换,慢慢转动;臂半
圆,腋半虚,前进后退或原地活动都可(图5)。
丁八式:身体直立,精神集中,目远视,虚灵挺拔,脚站成丁八步,两脚距离与肩同宽,撑
裆,两膝分争,三夹两顶(大腿根夹、膝窝夹、脚脖子夹;膝盖顶、足趾顶),前脚着地,脚跟略
抬起,后脚吃力(前四后六或前三后七,指的是腿的担负力量),双手抬至胸前,手心相对,十指
向前(图6)。
金鸡独立:身体直立,精神集中,双臂抬起,手心向下,平放胸前,三分撑,七分抱,十指
分开,似按水中气球,虚灵挺拔,臀部似坐,左腿抬起,脚向外蹬,脚尖稍微回勾,右腿弯曲,
臀部和脚跟成直线,目向前视,两腿可轮换,时间以自身体力而定(图7)。
加力降龙:两脚大步分开,身体前倾,前脚脚尖向外横平放,前腿弓,后腿绷,两臂分撑,
一手向前似推物状,一手向后成搓按式,头向后扭,目视后手虎口,精神集中图8-1 。
降龙式:见加力降龙式,动作减小,神意要足(图8-2)。
伏虎式:身体直立,大步分开,形如丁八式,前四后六,前腿弓,后腿撑,三夹两顶,两手
在膝盖上部,两臂撑抱,似捉一虎,左手提爪,右手搓按,头带动全身,目向前平视,精神集中
(图9)。
分争式:头要撑拧顶缩,肘似横,手腕勾错敛抗,抽胯提坐,撑膝,手往后拉,力量放远,
手拉前指,力量则后来。全身处处都有逆力,动时要给自己设立阻意,大小关节才无处不争。总
之,在多种力量的分争中求统一(图10)。
前后分水式:两足站成丁字步,膝微屈,双手不要高过胸,两臂分开,手心向前,为前分水
式;手心向后,拇指向下,肘带小臂后拧者为后分水式。全身放松,似在水中游泳,此式要稳缓,
双腿可倒换,要用意来领会(图11)。
蜻蜓点水:身直立,面向前方,利用手的弹力,斜面展开双臂,脚随双臂动作幅度自然前伸,
稳踏重心,用腕带动手指,似按水中球,两脚总是一实一虚,起落自由,随意念掌握(图12)。
神龟出水(1):设想自己身体如浸水中站立。缩身若有钻提放纵之形,同时双臂得势扬起呈
环抱状。臂半圆,腋半虚,双手变化,搜索裹其力抽胯下坐,重心移向后足(图13)。
神龟出水(2):卷身催胯,以腰为轴,螺旋扬其身如龙出水,同时头、身、手、足、肩、肘、
膝、胯等大小关节同时牵动,重心前移,双臂与身成反向运动(图14)。
神龟出水(3):身体重心前四后六时,双手如按水面之球,头带全身起伏,要均整,气贯一
致,目光如视汪洋大海,显示出波澜壮阔之势(图15)。
大成拳名师王玉芳
张树新
大成拳是宗师王芗斋先生(1885~1963年)经数十年实践和理论研究,于20世纪20年代创
立的一种极具搏击意义的实战拳学。该拳深邃的武学哲理、丰富的养生内涵、简捷的修炼方式以
及突出的搏击效果,在海内外产生着强烈的影响。
大成拳名师王玉芳(1919年生于北平)为芗老之次女,13岁开始随父习拳练功,悉得芗老
之心法。1938年,王芗斋先生在上海授拳时,她即与师兄尤彭熙等人站桩、试力、发力、走步、
推手、实作等习练意拳、切磋武艺,虽身为女子却不让须眉。芗老见其如此爱拳,便针对其身体
状况进行特殊调教。如今,王玉芳师年已83岁高龄,依旧精神矍烁,与人动手搭劲仍能一触即发。
1996年底,在王玉芳师家中,已学习拳术多年的法国人明某要求与王玉芳师搭劲,双方刚一接触,
明某就被惊弹到屋边的沙发上,所受震荡之猛烈,令明某惊悸之极。至今,凡是求教过王玉芳师
的人,无不被其精湛的功夫造诣所折服,其拳术之独到,为国内外武界所公认。
王玉芳师从上世纪50年代起即随父授拳。1960年,王芗斋先生创立的大成拳站桩功通过了
国家体委的鉴定,获得国家体委的确认和倡导。在国家体委的统一安排下,北京各大公园正式开
办了大成拳站桩功辅导班,王玉芳师亲临执教,从学者逾千人。芗老谢世后,王玉芳师以继承和
发扬大成拳为己任,为传播大成拳,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1989年7月,香港意拳学会力邀
王玉芳师赴港讲学,香港各大媒体竞相采访、报道,以1989年7月31日的《香港·商报》的报
道最具代表性:“……王玉芳是王芗斋的女儿,也是王氏五个儿女中最能打的一个。昨天主讲站桩
功法,且示范站桩原理,又与一本港大成拳中人做双推手,在一牵一推之间,显示功力迫人,以
七十二岁高龄妇女而且右腿曾受过伤,仍然能发劲自如,说明其拳之厉害……大成拳门人会后异
口同声说:‘学到唔少 ,增广知识’”。香港大成拳学会会长霍震寰先生代表香港大成拳学会向王
玉芳师赠送金盘和锦旗一面,阿根廷大成拳学会也向王玉芳师赠送了锦旗。1992年3月,王玉芳
师再次赴港讲学,香港大成拳界为能再一次亲眼目睹名师风采而欣喜若狂,为能长期得到王玉芳
师的指点,香港大成拳学会特聘王玉芳师为香港大成拳学会师资培训导师。王玉芳师返京后,许
多香港大成拳界的学生又从香港追到北京,继续向她请教。王玉芳师平易近人,讲拳时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在她和香港大成拳学会的共同努力下,现在,大成拳在香港地区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1999年12月,应法国拳术界的邀请,王玉芳师赴法进行为期两个多月的拳术交流活动。在法国,
王玉芳师受到了该国拳术界的隆重欢迎,许多人为了能亲聆王玉芳师的教诲,很早就从遥远的地
方赶来,王玉芳师讲拳时,楼上楼下都挤满了人,无论她走到哪里,都会被众多的追随者所簇拥。
由于王玉芳师已达到立、行、坐、卧皆不离拳意的自然之境,故她的一举一动均被法国的学者们
所关注,无论王玉芳师站、走还是坐着,他们都会不停地录像、拍照,王玉芳师站桩、试力、推
手时更是镁光灯闪个不停。王玉芳师除了传授大成拳“健身试力十节功”外,还讲解了大成拳“技
击试力十节功”。在讲解中,许多法国拳手提出要体会“技击试力十节功”的实战性,王玉芳师欣
然应允,谈笑间,只见她稍做松紧,便将法国拳手们轻松地发了出去。很难想象一个80岁高龄的
女士,竟能将许多比她高出一头多且体重有的多达二百多斤的法国小伙子们牵来抖去,让法国拳
术界为之震惊。大成拳理论的博大,王玉芳师功夫的精深,震动了法国拳术界,使大成拳在法国
得以迅速地传播与发展。
王玉芳师在积极传授、普及大成拳功法的同时,还认真总结经验,力求在拳学理论上精益求
精。多年来她勤于笔耕,著书立说,先后出版了《奇功妙法》、《意拳养生站桩功》、《意拳站桩》、
《王芗斋站桩功》、《十节动功》等武学论著,这些拳学经典一经出版就被抢购一空,在武界产生
了极大影响。王玉芳师还将大成拳与传统的中医理论相结合,在继承、实践、发扬大成拳功法中
发展出一套系统、科学的站桩功疗法,该功法对高血压、神经衰弱、慢性气管炎、慢性肠胃病、
风湿病、类风湿病、肝病、冠心病、哮喘病、脂肪瘤、红斑狼疮、青光眼、半身不遂、高位截瘫、
精神分裂症及各种癌症等病症以及一些医药刀石难以治愈的疑难杂症皆有意想不到的疗效。几十
年来,她义务地为患者治病疗伤,不求回报,使许多人摆脱了伤病的折磨。现在,王玉芳大师仍
孜孜不倦地为大成拳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地耕耘着,她教授出众多优秀弟子,使大成拳后继有人。
大成拳站桩之神、形、意、力
站桩之“神”
大成拳站桩之神、形、意、力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依而存。在这“四要素中”,神为首,
为君,是人体精神和感应的总体概括。故神者,“神觉”是也。前辈们对“神”均有过精辟之描述。
因较抽象,而多表达的是一种意境,所以习练者在站桩中如不从身体各部位上求得具体,则难以
达到这样的意境,还易失之偏颇,甚至不知所得。而人体的这些“部位”,原始确有其各自之本能,
恰恰是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变得钝化、麻木,甚至其灵己尽失。站桩之目的就是要恢复这些
固有本能,并使之更优化。站桩之“神”需从调身、调息做起。调身,是要求间架配备端正条件
下,两目之神光内敛而不外溢,既不着物,使神不往,又有涵照之余。口鼻之呼吸在调息自然之
态下,两耳方有内省之顾和外感之辨。周身肌、筋、肤要松而有度,百骨之节骨节相拄,涵脚宽
腹,腰脊项头虚顶(即发有长伸竖直之意),周身气血脉始能通畅,神经末梢和周身之发肤才能有
空灵感,产生体悟空气中精微变化之灵气,具有随机应物而发之本能。调息,是在身相既定条件
下方可调。息有四相,即风、喘、气、息。风相出入有声;喘相滞而有结;气相出入无细;息相
则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故前三者为不调和之相,后者为调和相。因此站桩
时,口需微张,呼吸自然,鼻人口出,意想气遭毛孔出入,与大气连通,无阻无隘,周身自然轻
爽。上述调身、调息,实际密不可分,互扶互拄,和融不二。身调息方顺,息调能无我。故身调
是资神安稳的重要条件,息调身体方能放松自然,肢体之苦自能减轻。身、息调和后,枯燥、乏
味、焦虑、心绪不宁自然可定。周身毛发肌肤、神经末梢和感官方能产生视、听、顾、辨之能。
这些均属于“神觉”的锻炼范畴,切忌杜撰为练意而混淆之。功夫高深者可以视、听、顾、辨为
触,达到“有感皆应”和“一触即发”的高深境界。正可谓:“神淡气血畅,觉灵始为敏,拳禅悟
深意,返璞方归真”。
2.站桩之“形”
所谓站桩之“形”,形为条件,为神、意之表象。故“形正神意足,出形探本源,求得真原意,用
时法无边”。具体而言,形有两层含意,身体和四肢五梢构成的整体的合理间架之配备谓之定型。
而通过站桩使身体和心理均发生本质的变化后谓之出形。大成拳入门的基本桩法混元桩(撑抱桩),
初习该桩法需有撑抱“六面力”的意识,即砸不动,挑不起,推不进、拉不开(前后左右)。而通
过身息调整,整体上方能达到“混元”,故该桩也有其抗击和技击之内涵。该桩法因其强度小,均
平稳,易得力,这对初习(养生)者而言是练“神”、“意”的绝佳桩法。从相对意义讲,此桩法较
类似于修文习武之“文”,文火炖煎之“文”,是内功修为之重要途径。因此有“入门三年养生桩”
之说,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大成拳技击桩也分多种桩法,矛盾桩是其代表桩法,技击桩间架配备
之定型,完全出于实战意义。各桩法稍有变形即成为意拳实战对恃式或双手械的实战式,这也体
现了练与战实为一体、拳与械殊途同归之原意和操法技击桩锻炼强度远比养生桩为大。故初习技
击桩时当以—种桩法为主,定型后再加练其它桩法。在出形阶段,则可根据本人的身体条件,较
固定的选几种桩法深习之。站桩练形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入门、定型、出形、在入门阶段,通
常要不断自我(和老师帮助)纠正和调整姿势。这个阶段是很痛苦的,有似在黑暗中独自寂寞苦行,
其姿势或偏、或曲、或低、或昂,极易变形,不易持久,时间似有凝固之感。但调身、调息均是
从这个阶段开始进行,因此这个阶段是对习练者的体力、毂力、耐力和定力的考验阶段。这个时
期最好是采用分段突击式,分段逐步增大“剂量”过入门关。定型阶段,这个阶段练神已初步有
成,兴趣也悠然而生广b理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刘站桩意境的个中三昧已有较深的体会、此时
身体器质已略生变化,手足已有变粗、膨胀、灌铅、蚁行、发热、气血运行和得力之感。此时所
发之力虽非整力,但已是非常沉重。出形阶段,是质的飞跃阶段,此时站桩已极为愉悦,身心如
——,如醉如痴,站达数小时犹若不知。评价这一时期的训练者常赞谓之:“站出形了”。这是指
身体的梢节、筋肉骨和皮肤层已发生了结构和本质的变化,如手(脚)背肌肤凸起,握之似尤骨,
皮肤细腻有光泽。似婴儿之手状。面部天庭饱满,祥光四溢,太阳微凸,头皮发胀,眉宇鼻梁如
物鼓胀,两目炯炯,神光威慑之深不可测。颈部有变粗之感,背脊、肾腰有圆凸膨胀之感,周身
皮肉筋骨紧密无分融为一体,皮下层变厚,肌肉呈丝而均匀并有方向性,极富弹性并不易衰老。
若以拳、械击之似绵里裹铁,能极柔软,也能极坚刚。出形阶段的发力已是出于根基,极为均整,
发放人如击气球,轻易可将人作起或放出。应说明的是上述站桩中的心理的变化和生理上的反应
均为过程,是自然之产物,不可追求和妄想。若心无取,取之自然,无欲无求,方得其真:笔者
认为,大成拳学是一门孤独的学问,真正能成为金字塔之尖的拳学大乘者是少之又少。但对于少
数习练者,只要有数力和恒心,拳学造诣达到中、上乘也并非难事。而对大多数习练者特别是职
业工作者而言,站桩要拿出大段的时间也许非常之难,甚至无法接受,望而生畏。
但站桩这门功夫的确又是从心理到生理都将发生质的变化的较漫长的过程,儿无捷径可寻。因此,
合理的安排时间是最佳之法,明白拳理和科学的“精”练也许是景捷之径。即平时的点滴闲暇和
日常的行、立、坐、卧皆可川于放松身心、凋“神”用“意”。温养在平时,神觉日常中,那么达
到养生和拳学小乘也是轻而易举之事。
3.站桩之“意”
所谓站桩之意。神为帅,意为军,意自神生。“初习神人手,神具意为先,间架出形后,神意—脉
连”。在具体站桩中,意要在抽象虚实中找,在”虚无度其有”,“有处揣其无”。大成拳早期曾名
意拳,其脱胎于形意拳。前辈在这里强调的“意”则是指应敌的意识。故习练时要度其理而求之,
其理则在于练是为战,以实战的意识而练。具体当如前辈所言:“假定三尺之外、七尺之内,四周
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或毒蛇猛兽蜿蜒而来,其共争生存之情景”。只有在长期的站桩中持此“意”,
方能在突发事件中产生应敌之本能反应。但初期练意,还应至简、至明而实用,假设还可简化,
有一定基础后再由简人深。在神意合练时,可进一步假设己身已放大为一约为三尺的神意气之球,
随时碰击不测之敌;初期该球不坚而极易破,尚需意想以周身之能辅之以搏,而球强壮后可设想
将其逐步扩大到七尺,使碰敌即飞。上述假设切忌着意精细、繁杂、真切、面面俱到,以致使“神”、
“形”拘谨,喧宾夺主,本末倒置,犯执着之病。
4.站桩之“力”
所谓站桩之力,力源于形,用力神意为先,力必紧相随,意力互根用,似流本同源。神意与
力骨肉相亲血水相融。芗老曾言:”用力则滞,用意则灵”。笔者认为这是针对当时武林花拳绣腿
之弊端和没有经过大成拳特殊站桩训练者而言,故彼力而非此力。而大成拳作拳特点是形无定、
虚无边、刚兼猛、无遮拦。那么何谓大成拳之拳,拳者力之奋也,力者内劲之爆发是也,而内劲
则是通过站桩了却了凡力,换劲而生。芗老曾描述:“持桩而达于‘体整如铸’、‘身如灌铅’、‘肌
肉如一’、‘毛发如戟’之境界,始可言拳”。可见大成拳之拳是通过神、形、意、力锻炼的最终产
物和高级体现,是在站桩中自然形成并通过多种锻炼方式体认而求得。
综上,将大成拳站桩之神、形、意、力分开论实是难为之举。实际站桩中,神形意力四者熔
融一体,或无先后,能掌握其精髓,得其精要者,全凭悟性使然。然而这仅是“筑基”功夫,纵
观大成拳之全貌远非仅此一端。大成拳的种种佳境也绝非妄语,功夫小乘者一、两招即能制敌,
中、上乘造诣者在实战中令对手非仆即飞、劲力失泄的战例比比皆是。而芗老等前辈一个照面使
对手飞出丈外之战例则更是精彩绝伦,其“神、形、意、力”尽在其中矣。
大成拳学一道,虽形成较晚,却削尽冗繁,返璞归真,汇众艺所长,融中华古老文化和佛庄
老哲学之底蕴于一身,揭示了拳艺之理的“根基”所在,故可谓之博大精深,其修身、养性、营
卫、摄生之功能的科学性更是值得称道。笔者虽习艺多年,也常有彷徨之感,且自知学识浅陋,
经验之谈不敢作为一己之私,又恐有不当之处,还望天下有识之士斧正,即获一益已足。
站桩
生命在于运动,现代人的身体缺乏运动,所以更应该通过运动来调节身体的问题。但是,稍有见
识的人都感到,跑步等体育运动、健身房里的各种健身运动,似乎都少了点什么,不够味儿,只
是锻炼形体,而不是调节身心的养生。所以,现在年纪大一点的人练太极拳,年轻人比较喜欢练
跆拳道,瑜珈。这些都是很好的调整身体的方法。
但是,每每在一些大型企业给员工做养生培训的时候,或是在高校做讲座的时候,总是有人
问我:“武老师,像太极拳啊、瑜珈啊、跆拳道啊,还有各种拳法、武术,我都曾试着练过,但总
是学不会,套路记不住,或者是动作不到位,怎么办?”更常见的提问比如:“俗话说,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拳要天天练才能有效,三天不练手生。我根本不能够花那么多时间去学,更没有时间
去练,怎么办?”
其实,现在很多人都想学一点功夫,一来防身
中医 22:16:46
,二来养生。但这些顾虑又把他们拒绝在养生和功夫的门外,大家工作忙了,心情浮躁了,而且,
现代人以脑力劳动为主,大脑发达,运动细胞少,招式一多就比划乱了,练不会。其实,我又何
尝不是这样?小的时候手脚特别笨,一个简单的动作比划半天还不得要领,但这并没有减少我对
练拳的兴趣;因为我找到了一种简单易学又不占时间而轻轻松松的方法!所以尽管现在我也很忙,
除了正常的门诊外,还有各种社会应酬,甚至晚上在家还冷不丁有病人上门求治,但这并不妨碍
我养生。
我从小练习中国传统武术,练的是意拳,也叫大成拳。这个拳没有什么招数和套路,就是两
手往胸前一抱,静静地站着,叫“站桩”。这是民国后期一个著名的武术家王芗斋老先生创立的。
站桩是很多武术门派的基本功,王老先生把这种桩法单独提炼出来,作为一种养生和保健的方法,
调整我们的
中医 22:16:47
形体。这是我目前所见到的所有调整形体的训练方法中最简捷、最便利,而且见效最快的一种方
法。
我这给大家介绍一个最平常、最有效,也是最省时间和不占地方的桩法,叫做“浑元桩”。两
脚平铺于地,与肩同宽,全身很随意地放松下来,双手在胸前环抱,慢慢地臀部往后靠,如同坐
一个高凳,似坐非坐。这样就站好了。
接着,还有一些讲究:手要求掌心内凹,十个手指张开以后,里面的关节往里面夹,外面的
关节往外面顶,虎口是圆撑的,腕关节不能僵死,两个肩膀撑开。十个手指之间要如同夹一根香
烟,不能让它掉下来。双手如同抱抱一个氢气球,用力轻了这个气球就飞出去了,用力紧了这个
气球就爆了。用心体会这种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感觉。头呢,下颚稍微往回收一下,和脖子之
间好好像夹住一个乒乓球;同时,感觉头上面有跟绳子吊着。腿稍微往前弯
曲一点,身体的全部重心落在脚掌的前三分之二处,这样,后脚跟就稍稍抬起来了,又不能完全
抬起来,要像踩着一个蚂蚁似的,不能让它跑了,也不能把它踩死。
姿势固定好了以后,可以前后晃一下,如同在游泳池里,体会水和人激荡的感觉,幅度不要
太大。眼睛似闭非闭,什么高兴想什么。就是短短的三到五分钟时间,我们的手就会发热发胀,
里面有蚂蚁爬的那种感觉,这就是“蚁行感”,说明体内气血的流动了已经加快了。身体在轻微摇
摆晃动的时候,如果不能很好控制,可将意念集中在尾椎骨上,慢慢地用这个尾椎骨画一个小圆
圈,带动身体的细微晃动,此时,五指的蚁行感随着身体的晃动而尤为明显。
虽然初站桩的时候要求比较多,但只要你站好了,要求就变得很宽松了。如果累了,可以举
高一点或者举低一点,都没关系,只要高不过眉、低不过脐就行了;两手还可以左右调整位置,
只要左手不放到鼻子右边,右手不放到鼻子左边就可以。
这个桩就是浑元桩——大成拳里的开山第一桩。
浑元桩在形上是很简单的,在锻炼的初期,我们看着电视也可以做,聊着天也可以做。我经
常建议我的一些朋友,每天下班回家后看着电视这么站半个小时,什么时间都不浪费。他们都反
映说,只要站了这个浑元桩,一夜就能睡得安安稳稳的。有人说,浑元桩站久了会感觉后背发热,
这是怎么回事?我们都知道后背有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总督和统领人一身之阳气,后背发热,
意味着阳气被鼓动起来了,气血循行更为通达了。在这个普遍阴盛阳虚的年代,鼓动阳气是养生
的根本。
如果你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忽然接到一家大型企业的面试通知书,欣喜之余,你是不是有点紧
张?
如果你是一家大型企业的员工,忽然被提拔到了经理的位置,让你负责一个大型项目,在感
受成就感的同时,你是否马上就感觉到有压力了?
如果你临时担任一个宴会或者婚礼的主持人,开始之前,你是不是有些微妙焦虑?
……
所有的这一切,恐怕人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其实,这一切本不是什么大事、难事、危险事,
为什么我们在面对它们的时候会紧张、焦虑呢?这是因为,人在面对外在环境的时候,有一种本
能的恐惧意识。平常的事尚且如此,何况那些风险大、把握小的事情?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所有的
所谓压力、紧张和焦虑其实都是这么来的。带着这种本能的恐惧意识,任何事情都会或多或少地
给我们带来焦虑,使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打一个折扣,也使我们的健康打一个折扣!
怎么办呢?别着急,让我们先站桩。脚步站好,再把手抬起来,在胸前做抱球状。初学站桩
的人,问题马上就出来了,往往双肩耸起。人什么时候会耸肩呢?我们知道,西方人感到有些难
为情或尴尬的时候,就会耸耸肩。人在紧张的时候,会耸肩、颈项前倾。现代得颈椎病、肩周炎
的人很多,就是因为人们的心灵长期处在紧张的状态下导致的。初学站桩,面对站桩这样一个动
作,潜意识中也会有紧张情绪,所以双肩耸起,肩臂紧张。那好,我们可以先把肩膀放松下来。
然后便是双手,双手的掌心后缩,手指之间要像夹着一支香烟似的,初学者这样做,手就开始紧
张了,这时候,要试着放松,又不能完全放松,要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这样,我们的上肢、
肩背就完全放松下来了。可能站着站着,身上有开始紧张了,这时候可以把手动一动,稍微抬高
点或放低
点,仍以放松为目的。
练习站桩,就是在练习放松。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哪个部位都要放松,不能绷得太紧,绷得
太紧,气血就行不通了。这就是站桩与太极拳相比的优越性之所在。打太极拳的时候,膝关节弯
曲幅度很大,承受的压力也很大,而且总是那样一直弯曲着,久而久之,容易对膝关节炎造成一
定的损害。我接触到很多这样的病人,以老人为主,退休后在家,儿女不让他们闲着,下令说:
“从今天起,给您一个新的工作,就是保养好自己的身体;给您一个新的课题,就是研究如何养
生。”老人于是在家里琢磨养生的事情,然后每天一早就出去练太极拳,练到后来,身体倍儿棒,
胃口也好了,脸色也红润了,指尖有酸胀感、蚁行感了,一家老小非常高兴,因为书上都说,太
极拳练得好、练到一定的境界后,会使人五脏安和,气血通畅,指尖会有酸胀或蚁行感。这不全
应验
了吗?但是,这个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事情总是那么少,老人虽然身体很好,但是膝关节出问题了,
所以还是得上医院。这样的病人,如果练太极拳时间不长,做一两次手法推拿就没事了;但是,
如果练太极拳的时间太长,就不太容易治愈了,往往针药并用,坚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见成效。
这就是膝关节过渡用力对半月板造成伤害惹的祸。
每个人都是这样:哪里紧张哪里病,心里紧张病全身。练习了一段时间站桩后,我们会有这
样的感觉,把手一抬起来,刚做抱球状,肩背马上就放松了,心里也马上就放松了,进入了一种
喜悦的状态。我在给我的学生或病人做站桩示范的时候,很多人会说:“武老师,我觉得您最亲切
的时候就是站桩的时候,脸上真是笑容可掬啊!什么事情让你那么兴高采烈啊?”其实,这是习
惯成自然了,哪怕是在做站桩示范的时候,只要两手一抬,我心里也会马上就会进入一种轻松愉
悦的状态,快活无比。这时候,不管干什么,心里都有说不出的高兴。
站桩,学会了放松,快乐就是水到渠成的。有人向我反映,说,他站桩站了一段时间后,胆
子变大了。有一位大学生,以前在公共场合非常腼腆,说话语无伦次,练习站桩半年后,无论什
么场合都应付自如,有时还喜欢出点小风头。有一位恐高症患者,站桩两个月后,和同事一起去
黄山,在黄山上发短信给我说,他现在正站在黄山最高最险的地方体会临风飘举、腾云驾雾的感
觉,他的恐高症没有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其实,胆子小源于心理上的压力大,心理被与生
俱来的恐惧感占领着,而站桩通过放松全身放松心灵,心灵上没有了压力,胆子不就大了吗?心
灵上没有焦虑、恐惧和紧张,剩下的就是喜悦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千万不要一味的认为胆小是天生的,不要以为压力
、焦虑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站桩能用最简单的方法使身心放松,一切与紧张相关的健康问题,
包括身体紧张带来的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心理紧张带来的失眠、健旺、胆怯、多梦、恐高
症、恐水症、恐血症、抑郁症,等等,都可以通过站桩来解决。我曾用站桩治好过一位老书法家
的关节炎和失眠,老人非常高兴,送我一幅字,很有意思:“何以解忧?唯有站桩。”
学过物理的都知道,机械在做功的时候存在一个“机械效率”,比如一台拖拉机,发动后,声音
特别大,发热特别多,它真正用于行驶和运载的能量比例就小,机械效率就低;而一辆轿车呢,
发动后,声音小,发热低,它的机械效率就高。所以,越是高级轿车,越能用最少的油跑最多的
路,就是机械效率高的缘故。
人的运动也存在一个“运动效率”。运动的目的,在于调畅气血,只有气血畅通了,才能身
强体壮。一般的体育运动,比如跑步、跳绳之类的,在调畅气血的同时,一定会让人心跳加快、
呼吸基础,最后汗流浃背,这就好比一台拖拉机在行驶的同时噪音震耳、大量发热,效率是不高
的。浑元桩站上几分钟后,两个肩胛会发热、发沉,手心、脚心也会发热,继而全身气血都在涌
动,可见其运动量是很大的,这是静中之大动,肢体的运动缩减到最小,而气血的运动达到最充
分。这一定不会引起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这样,就等于把调畅气血之外的那些不必要的因素剔
除掉了,好比一辆高级轿车,发动机没有声音,也丝毫不发热,机械效率近乎百分之百。这样的
轿车目前世界上是没有的,但通过站桩养生,我们的健康快车就能有这么好的性能。
为什么?
王老先生在世的时候,很多跟他练习站桩多年的一些弟子和学生都没能完全悟透其中的奥义,
我是在跟了胡海牙老师之后,运用中医的方法,才对浑元桩的养生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中医
对于养生有一个口诀:“要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就是说要想身体好,要用艾条灸足三里,灸
出疮来,让这个穴位一直处于一种化脓状态。这个方法在中国秦汉时期用得比较多,后来慢慢就
没有人用了,因为它有一定的痛苦性。但是日本人到现在用得还是很多。我有好几个日本朋友曾
撩起裤腿让我看他们在足三里灸出来的瘢痕,我问他们是如何知道这个方法可以养生的,他们有
人说是家传的,有人说是师传的,还有人说那是他们那里的一种风俗习惯,每年立春那天全家老
小都要在足三里做瘢痕灸。这真是一个执着得令人可敬可畏的民族!但中国人抛弃灸足三里的养
生方法,另有智慧。通过站桩,直接把就能把两个足三里穴调动起来。为什么要把重量放在前脚
掌的三分之二处呢?放在三分之二处实际上是要向外一夹,整个足阳明胃经的气血瞬间就全都充
盈起来了。因为足阳明胃经是一条多气多血的经络,所以它对动荡人体气血是非常之快的,比做
瑜珈、打太极拳快得多。我也是通过多年的时间才摸索出来。
因此,站桩就是在调动足三里,它兼容足三里的一切养生功能。其实,站桩调动的何止足三
里这一个穴?我们站桩的时候,要感觉头顶上有一根线悬着,这就调动了头顶的百会穴;手掌的
状态,正好调动了劳宫穴,脚掌的状态,正好调动了涌泉穴,这是补心和养肾的两大要穴正在起
作用,所以站桩的时候手心、脚心会发热;还有,胸部、腹部和背部充分放松,则又调和了任督
二脉……全身所有对人体有用的穴位和经络,通过站桩,都能充分地调动起来,可谓一站通经穴!
你练站桩,等于就在练所有的养生功法,在使用所有的养生之穴!只不过,在练的过程中,这些
功效要一个一个地开发出来。
我站桩已经站了二十多年,刚学习站桩的时候,感觉特别好,但也略微觉得有些单调,站了
一两个星期后,体会多了,感觉前面站得很不到位;站了一两年后,体会更多了,仍感觉从前站
得不好;三年后,又是一番感觉。很多养生功法,只有完全得到其要领才能起作用,而作用也是
一定的,没有多少提高的余地。只有站浑元桩,对初次站桩的人就有效,对练习了
中医 22:17:46
多年的人则有更高的效果。你站得越多,体会越多,虽然只是一个姿势站着不动,但你永远不觉
得枯燥,永远感觉自己是在进步。所以,我们站桩,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有些枯燥,但只要坚持一
两周,习惯了、接受了之后,就能乐意把它当作日常的功课来做。长此以往,它能够调动人自身
的能量,而免去打针吃药的痛苦。
意拳大成拳的创始人王芗斋先生,在七八岁的时候,身体极度虚弱,得了很严重的哮喘,相
当于现在的顽固性哮喘,这种病在当时是没有什么好的治疗办法的!医药无效。万般无奈时,王
老先生家的一个远亲,著名的形意拳大师,武林界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美誉的郭云深先生,
将瘦弱聪灵的王芗斋收留下来,在家中指导他用拳术来锻炼身体,但是怎么锻炼呢?你让他去跑
步,去跳高?肯定不行,消耗太大,身体受不了。郭云深先生就把形意拳中的不传之秘站桩
中医 22:17:46
养生功传授给了他,王芗斋先生就通过这种武术站桩的刻苦锻炼来调养身体,两三年下来,不仅
病完全好了,而且身上不知不觉有了很大的功夫了,甚至有一些修炼多年的老师兄在和他动手比
武时也甘拜下风了。有人练武是三招五式一套一套地练,而王老先生先为治病养命,只是通过站
桩练内功,不但哮喘治好,在武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哪个效率更高呢?明显是后者。因为前
者可能练到最好还只有一些花拳绣腿。
中医 22:18:22
心理调节方法的主要核心就是缓和内心的紧张和压力,现在,让我们暂时躺在一张舒适的床上,
闭上眼睛,先来体会一下“放松”的感觉。'放’就是将一切思虑统统放下,让喜怒忧思悲恐惊,
这些人之常情,归于淡然,心如止水。'松’就是令四肢关节,生理感觉完全松弛下来,毫不用力,
或者说无法用力,肌肉骨骼似乎已经不受自己支配。然后细细的感知一下身体自然出现的反应,
处于一种静静的观察之中,一会儿知觉在皮肤上游走,一会儿思想在呼吸间起伏,一会儿肚腹里
自然涌动出一两声肠鸣,一会儿头脑中无意间闪现着三四个情景......各种状态,不一而足。这
时,您只是个旁观者,对自体发出的任何信号,不做应答,不加评判,放弃思考,只是默默的观
望。这就是放松的全过程,您学会了吗?
有人说,我心乱如麻,焦虑不安,瞬间也无法平静下来,你说的放松,
中医 22:18:22
我根本就做不到,有没有更为简单的放松入门之法?您可以放心,这个世界,就是不缺方法,而
且无处不有,下面随便说它几个,您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去练习。
嗅玫瑰法:当心爱的人送给我们一只,含着微笑,带着露珠的新鲜玫瑰,我们都会情不自禁的,
把它放在鼻子下面,闭上眼晴,慢慢的摇着我们的头,深深的闻上一闻。这令人陶醉的一嗅,似
乎能给我们的身体带来无尽的喜悦和满足。似乎在瞬间便吸入了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这么轻松
的一嗅,为什么样会有如此的魔力?因为,您无意之中使用了一种最养人的呼吸方法――腹式呼
吸法。
腹式呼吸法的要领,就是用肚子来呼吸,吸气时鼓肚子,肚子此时就变成了一个正在被吹起的气
球,当气球被慢慢越吹越大,肚子已经鼓到最大限度了,稍停片刻,马上放气,放气可象叹气一
般,瞬间从口中,一叹而出。注意,您在整个呼吸
中医 22:18:22
过程当中,胸部不要用力,所以观察胸部,不要起伏,否则,就成了我们平常的呼吸法:胸式呼
吸法。胸式呼吸一次吸收的氧气也就是腹式呼吸法的三分之一。一年下来,我们平常人要少吸入
多少氧气呀,我们都知道,氧气是制造新鲜血液的原料。所以,我们想要健康,就要多做腹式呼
吸,而且腹式呼吸最容易使我们的心情平静下来,让我们轻意的体会到放松的感觉。
有人说,我这人好动不好静,你那种浪漫的感觉,我体会不了,一做腹式呼吸,我就着急,反而
觉得憋闷.我想来点运动放松的方法,有没有呢.当然有了,大自然是不会有半点匮乏的.要什
么就会有什么.下面就介绍给您一个有趣的放松之法:
抓蝴蝶法:还记得儿时,我们在绿草地,花丛中奔跑嘻闹时的情景吗,抓蝴蝶似乎成了我们所有
孩子的游戏.现在想起来,仍然是历历在目,就象昨天发生的事情.我们要想让
中医 22:18:22
自己年轻,充满活力,那就多些孩子们的情怀,做些孩子们的游戏吧.现在想象您的眼前有许多
蝴蝶在飞.飞上飞下,忽左忽右,您的头跟着蝴蝶的飞行轨迹左右摇摆,您的眼睛也随着它上下
转动.跟踪追赶.然后看准目标,伸出双手,快速出击,左抓一只,右抓一只,上抓一只,下抓
一只,五彩蝴蝶,被您随抓随放,随放随抓,好不有趣.这就是运动中的放松法。您可以自己随
意再创造出许多放松之法。就象街舞中模仿的“擦玻璃”“太空步”。都是将现实生活的真实情景
放置于虚拟的想象之中。
放松,是养生健身的法宝,是留住青春的灵丹.是这里面的关键
中医 22:18:49
去年夏天,一位老前辈来访,老人家七十多岁了,喜欢研究养生之道。闲聊的时候我问他:“您最
近在练什么呢?”他说在练静坐,每天练三个小时,感觉挺好,就是有冠心病,心律不齐,住了
五次院了。我跟他讲,像您这种情况,养生要以动为主,活动活动嘛,要活就得动。为什么呢?
老人家在家里,儿女都有出息,很孝顺,他在家无忧无虑,颐养天年,加上每天打坐三个小时,
他的心已经够安静了。但物极必反,静中无动,全身的肢体不能配合心脏行血,心脏的工作量就
大了,能不犯冠心病吗?形象地说,怡然自得的、健康的心脏面对静止不动的身体,好比励精图
治的君王遇到慵懒的臣民,怎么都不听使唤,无奈之际,他就躁动不安,心烦意乱长久下去就会
导致心脏出现各种问题了。这也是养生不得法的一种表现。我给他一个建议,把每天打坐的三个
小时用来站桩。老人以前练过
中医 22:18:49
站桩,有基础,所以回去后一练就上手,马上找到感觉了,两个月以后,他再次登门,非常开心
地说他的心脏已经恢复正常,全身都比以前舒爽多了。
一般来说,遇到养身不得法的人,我不会猛然让他放弃以前的养生方式而换成另一种。但是,
只要遇到静坐出了问题的,我会断然让他停止静坐,改为站桩。根据现在人的体质和生活特点,
站桩往往比打坐更有养生之功。
静坐是为了让我们的心安静下来,因为我们一天到晚劳心劳神,心灵需要休息了。所以,静
坐要求意守丹田,摈除杂念。但是,实际生活中有几个人能做到这一点呢?往往是一念未息,一念
又起,心里还一面想着:“哎呀,我怎么又起杂念了?不行啊,不能有任何念头……”想来想去,
徒增烦恼,可谓坐而无功。我曾遇到一个倡导静坐的人,他说他静坐入定后,“心静如水,毫无
杂念,整个意识界就像清秋之夜
中医 22:18:49
的江面,风清月白,波澜不惊,无比清静。”后来再看一本书,上面也这样描述静坐的感受,一字
不差。莫非这是巧合?抑或这位仁兄在背书?我不知道。在这个问题上,最老实的是国学大师钱
穆先生,他也有静坐的爱好。他曾说,自己打坐多年,也只有惟一的一次真正做到了无我无他、
离形去知,但是他的境界已经很高了。
既然心不能静下来,那就别静下来了,让它放松吧,平时,我们的心如野马狂奔,不能急刹,
站桩的时候,我们让自己的心灵放慢脚步,散散步吧。站桩无须意守丹田,既然做不到摈除一切
杂念,那就想点欢喜的、令人愉悦的事吧,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而且对于养生
也大有裨益,心主喜,微微的喜悦就是养心的良药。站桩的时候,我们全身放松,无忧无虑,悠
闲自在。心灵得到了美妙的享受,以后一站桩,你自然也会心生欢喜。
静坐就
中医 22:18:49
得坐着。现在的人,尤其是身处都市的人,多从事脑力劳动,上班的时候坐在办公桌前,出门有
车坐,回到家里又一屁股坐进沙发看电视,一天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坐着,缺乏运动,身体的气血
都淤滞了,很多病就是这么坐出来的。病人谈病色变,医生则是“谈坐色变”、“谈静色变”,因长
期坐着或缺乏运动而生出来的病,不仅复杂,而且不容易治愈。一天到晚坐着的人,好不容易有
了点养生的闲暇,为什么还要坐在那里静坐呢?他需要站着,需要运动,需要让全身的气血动起
来,让肢体肌肉灵活起来。对于打坐功力肤浅的人来说,很难做到静中有动。
站桩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看似不动,其实是不动之中有大动。这种大动又不同于跑步、跳绳
等体育运动,那是剧烈运动,一般只适合年轻人,对于那些素体虚弱,津乏气短的人来说,剧烈
的运动会增加内耗,伤津动气,不增其益,
中医 22:18:49
反受其累。尤其是那些身患严重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炎等疾病,以及隐匿性疾病的人,剧烈
型运动更是要不得的。因此,有养生经验的老人经常说:大动不如小动。其实,小动不如微动,
站桩的动是一种微动,确切地说,是一种蠕动。我们可以把意念集中在尾椎骨尖上,慢慢地用尾
椎骨尖画小圆圈,以此带动身体的微动,此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十个手指的指尖有微微发麻的
感觉,随着身体的微动,这种感觉从手指传向手臂。腿部、背部也会有相应的感觉。身体这样轻
微晃动着,感觉自己就像站在温泉里,像海藻一样,随着迂缓的水流飘飘荡荡,荡荡悠悠。在晃
晃悠悠中身体四肢得到怡养,全身血液也像安静的溪流,周流而不息。
简简单单的站桩,就这样养身和养心完美地结合起来。多年的站桩经验使我体会到,站桩是
静中有大动,看似静静站着,只有轻微晃动,实则全身
中医 22:18:50
的奇穴都在动,这是真正的动,是最具效率和效果的动,站桩又是不静而真静,虽则不能全无杂
念,但却能心生欢喜,精神愉悦。
我们普通的人,对于练功充其量也只有皮毛的功夫,在没有掌握内在的技术和要领之前,形
和意都是必须的。形者养身,意者养心,养心在静,养身在动。古人讲“性命双修”,实际上就
是我们现代的“身心锻炼”,通过性命双修,方可益寿延年。站桩就是要强你的身,收你的心。
实际上,通过站桩养生,已经有很多人在实践了,只不过目前练桩的人多集中在社会上层—
—这也是我倡导站桩的重要原因,希望能够把她推广开来,让所有的人都获益无穷。国际上很多
著名的实业家,也经常到内地来拜访我的老师王玉芳先生,向她老人家请教养生秘诀,先生就教
给他们一个站桩,简简单单,让他们去练、去感悟。他们也一直在坚持着。
养生在动
中医 22:18:50
,不宜静;安心在喜,不唯虚。动非浮躁妄动,喜非刺激狂喜,能够做到这两点,我们就是养生
的高人了。
记住,慢慢增加时间,心态放好,不要过于劳累去练
人的天性:男人好色,女人爱美!呵呵,怎样让自己更美丽,是女人永远的话题.世上很多的男
人不喜欢浓妆的女人,可有些女人不靠化妆品,又达不到更好的容颜,嗨!娇好粉嫩的面容,其
实还得有内而外地保养呢,会让女人变得出水芙蓉的水灵感来!
中医理论:“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女人的很多妇科病症都是因为体内的气血动行不畅
造成的。我们人体自有“良药”来整治,在这里我来给女性朋友开一贴穴位方子:用手指按压关
元穴位。大家不妨去试一下呢!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功效哦!
了解关元穴的功效:
医古书中有记载:关元穴“主治积冷,诸虚百损,脐下绞痛渐入阴中,冷气入腹,少腹奔豚…
白浊、五淋七疝、溲血、小便赤涩、遗沥、转脆不得溺、妇人带下瘕聚、经水不通不妊,或妊娠
下血、产后恶露不止、血冷月经断绝。”
由此可见,常
中医 22:25:16
按压关元穴位不但能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的病症,包括小便不正常等泌尿系统的防治,还能改善女
性的性功能,治疗痛经及性欲冷淡、性欲减退等症状,提高女性生育能力,让松弛的腹肌恢复弹
性,让松弛的脸部皮肤恢复光泽,重现女人的青春、健康和妩媚!
找准关元穴位的取穴方法:元穴取穴方法:让我们来放松身体,躺下仰卧的姿势,用右手按压
在位于肚脐下三寸的位置。怎么定位中医上的三寸?针灸手法上有个横指同身寸说法,就是食指、
中指、无名指和小指4个指头的宽度,四指并拢就是三寸了。因人的胖瘦存在个体差异,所以要
用自己的手找到肚脐眼正下方大约四个横指的位置,当你用手指按下去时出现酸胀感的位置处,
就是你找对了自己的关元穴位了。
当你经过一段时间的关元穴位按压后,发现腹肌恢复了弹性,那就到了一定的境界啦,再
比较一下前后
中医 22:25:16
的身体效果哦!
温馨提示:
在做关元穴位按压时,应该先让体内的小便排空,选择在早上醒来后躺床上用指腹按压穴
位10分钟,晚上睡觉前再按压20分钟,这样达到的功效会更好哦!
中医 22:25:49
中医理论,胸部是“宗气”所居之处。“宗气”是我们日常饮食中的水谷精气和吸入人体的自然之
气中结合而成的,它是一种积聚于胸、搏动不止的大气。宗气推动肺的呼吸,推动人体经脉气血
运行。因此,当宗气虚弱时,则呼吸会出现短气、少气,声音低微,甚至出现血脉凝滞。
在《内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左乳下“虚里穴”,其动应手是宗气之脉;如果跳动急速
中断,是膻中(气海)有病;如果绝而不至,就要死亡;如果动而应衣的,是宗气外泄的反映。
由此可见,宗气在我们人体生命活动中是极为重要的。无论是对我们女人还是男人都是大
有好处的哦!
⒈经常抚摸你的胸部,让你心胸开阔,安神健身。
⒉经常抚摸你的胸部,改善心脏和肺部的血液循环。
⒊对于患有心脏疾病的人,经常轻轻地抚摸左胸,能达到改善心脏功能缓解病症的功
中医 22:25:49
效。
⒋女性经常抚摸胸部,会让乳房丰满起来.胸部是女性的第二特征,是最为敏感的部位,经
常抚摸它,丰胸功效会更好。
抚摸胸部的方法:
左手轻轻地抚摸左胸,右手轻轻地抚摸右胸从两乳的中间(此处是膻中穴位)由里向外画八
字状。
经常或每天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留给你身体的胸部会产生心境宁静的感觉,会让你的身体
更强健起来哦!
中医 22:26:15
在日常的饮食中,有很多的补血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按下面介绍的方法去做,也可换换花样,
让自己更爱吃。
红枣是补血最常用的食物,可以生吃.烤着吃.煮着吃和泡酒喝。
红枣.花生.桂圆,再加上红糖,加水在锅里满满的炖,炖得烂烂的,经常吃,补血效果很好。
红枣十粒切开,枸杞子十粒,煮水喝,补血补肾,专治腰膝酸软,常年吃,有养颜祛斑的作
用。
红枣十粒切开,生姜三片,煮水喝,是开胃的良方。
木易堂养生
这是一种简便易学的健身方法,只要每天锻炼25分钟,通过3种不同方式锻炼经络,有计划地激
发经络系统,可以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关节炎、失眠等多种常见疾病,使人达
到精力充沛、延年益寿的良好效果。
“三一二”中的“三”是指从14条经脉线中找出3条主导全身经络系统的经脉线,并进一
步从全身300多个穴位中,找到这3条主导经脉线上的3个最敏感的穴点,即合谷、内关和足三
里,只要直接按摩这3个穴位来刺激3条主导经脉线,就牵动并激活了全身的经络运动。“一”
是根据人体内有9条经脉线贯串在腹部的分布情况,用腹部的起伏呼吸动作来强化锻炼腹腔内的
9条经脉线,使人的精力充沛。“二”是用双腿的屈伸运动带动全身经络,防病治病,提高体力。
“三一二”经络健身法防治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关节炎、失眠、青少年近视眼、头
痛、牙痛、肩周炎、脑中风、帕金森氏病、肺脏疾病、冠心病、哮喘病、癌症冠状动脉阻塞、心
梗塞、神经官能症等),百分之百无伤害、无意外、无副作用,是最科学、最简便、最大众的绿色
健身法,它适合中老年人,尤其方便老年朋友。
练习方法:
1.穴位按摩的方法和使用
(1)合谷。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在第二掌骨
的中点,桡侧边缘边。也可以用另一只手的每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
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正确按摩合谷穴的方法,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紧一松地按压,频率约为每
2秒1次,即每分钟30次左右。重要的是按压的力量需要较强,穴位下面要求出现酸、麻、胀,
甚至有窜到食指端和肘部以上的感觉,即“得气“现象。这样才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但是,
要注意对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以较强刺激,孕妇一般不要按摩合谷穴。
(2)内关。内关穴属心包经,位于腕横纹上两寸,在掌长肌腱和挠侧屈腕肌腱之间。就是
从手腕横纹向后量三横指,在两筋之间取穴。
和按摩合谷一样,按摩内关穴也一定要得气才行。按压内关的方法是:一只手的四个指
头握住被按摩的前臂,使这只手的大拇指垂直按在内关穴,指和两筋平行,指甲要短,以指尖有
节奏地按压并配合一些揉的动作。
(3)足三里。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膝盖关节膑骨下外侧凹陷的犊鼻穴下三寸,相当
胫骨嵴外一横指处。
中医认为脾胃后天之本。人出生以后,成长和健康的维持与脾胃的消化营养功能密切相
关,而胃经又属于多气多血的经脉,这条经脉受到激发,气血旺盛,热将影响五脏六腑与全身各
器官的功能,从而达到保健长寿的效果,因此历来足三里穴被认为是一个医疗和保健的重要穴位。
按摩足三里最好采用推拿按摩相结合的方法。由于足三里下面肌肉较丰满,手力小的有时
难以达到得气的效果,这时也不排除应用一些辅助器械和别人帮助按摩。
以上三个穴位,一个(合谷)管上肢和头面,一个(内关)管胸腔,一个(足三里)管
下肢和全身,以及五脏六腑。结果使全身的气血通畅,自然起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之目的。
2.腹式呼吸的方法和作用
做一种腹式呼吸就是坚持一种最基本的气功锻炼,即内养功,顺式腹式呼吸。这种功法安
全、无副作用,可以在平卧,也可在端坐姿势下进行,只是要求全身尽量放松,意念集中在丹田
穴,每天早晚做两次,每次5分钟即可。做时要尽量消除杂念,保持胸部不动,使呼吸频率尽量
放慢。开始练习可以达到每分钟10次,以后逐渐减到每分钟4-5次为好。吸气时用鼻,慢慢地
吸,意想所吸之气自然地到达丹田,这时腹部肌肉尽量放松,小腹慢慢地膨大起来,稍停片刻,
再从口把气慢慢地呼出去。呼气时,腹肌尽量收缩,小腹凹进去。呼、吸都要自然,不憋气,不
紧张。开始有时意念不易集中,但也无妨,只要坚持每天锻炼,自然逐步养成习惯。
腹式呼吸除了活跃小腹部的九条经络、充实先天后天之气外,还增加肺泡通气量和直接
对腹腔的自然按摩作用,从而促进这些脏器的经络气血的活动,增强这些脏器的功能。所以说腹
式呼吸是锻炼经络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3.以两条腿为主的体育锻炼
进入中老年后,最好采取一种以两条腿为主的适合于个人的体育活动,使人体维持健康
水平。打太极拳,各种健身武术,轻微的跑步、散步以及各种室内健身运动,如中老年迪斯科、
各种保健操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体力和身体善、爱好自由选择。
为什么要以两条腿为主的运动?这是因为人的两腿各有足三阴、三阳六条正经运行。这
12条经脉,加上奇经八脉,包括主管人体活动的阴跷和阳跷,主管阴阳平衡的阴维和阳维等。两
条腿的活动,自然地激发了这近20条经脉的经气。另外腿部的肌肉运动,也必须通过神经的反射
作用引起上肢躯干和全身运动,并刺激心血管呼吸中枢,增加心脏的输出量和肺的通气量,使全
身气血的畅通,脏腑的功能达到一种产析的平衡。
木易堂养生
这是一种简便易学的健身方法,只要每天锻炼25分钟,通过3种不同方式锻炼经络,有计划地激
发经络系统,可以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关节炎、失眠等多种常见疾病,使人达
到精力充沛、延年益寿的良好效果。
“三一二”中的“三”是指从14条经脉线中找出3条主导全身经络系统的经脉线,并进一
步从全身300多个穴位中,找到这3条主导经脉线上的3个最敏感的穴点,即合谷、内关和足三
里,只要直接按摩这3个穴位来刺激3条主导经脉线,就牵动并激活了全身的经络运动。“一”
是根据人体内有9条经脉线贯串在腹部的分布情况,用腹部的起伏呼吸动作来强化锻炼腹腔内的
9条经脉线,使人的精力充沛。“二”是用双腿的屈伸运动带动全身经络,防病治病,提高体力。
“三一二”经络健身法防治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关节炎、失眠、青少年近视眼、头
痛、牙痛、肩周炎、脑中风、帕金森氏病、肺脏疾病、冠心病、哮喘病、癌症冠状动脉阻塞、心
梗塞、神经官能症等),百分之百无伤害、无意外、无副作用,是最科学、最简便、最大众的绿色
健身法,它适合中老年人,尤其方便老年朋友。
练习方法:
1.穴位按摩的方法和使用
(1)合谷。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在第二掌骨
的中点,桡侧边缘边。也可以用另一只手的每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
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正确按摩合谷穴的方法,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紧一松地按压,频率约为每
2秒1次,即每分钟30次左右。重要的是按压的力量需要较强,穴位下面要求出现酸、麻、胀,
甚至有窜到食指端和肘部以上的感觉,即“得气“现象。这样才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但是,
要注意对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以较强刺激,孕妇一般不要按摩合谷穴。
(2)内关。内关穴属心包经,位于腕横纹上两寸,在掌长肌腱和挠侧屈腕肌腱之间。就是
从手腕横纹向后量三横指,在两筋之间取穴。
和按摩合谷一样,按摩内关穴也一定要得气才行。按压内关的方法是:一只手的四个指
头握住被按摩的前臂,使这只手的大拇指垂直按在内关穴,指和两筋平行,指甲要短,以指尖有
节奏地按压并配合一些揉的动作。
(3)足三里。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膝盖关节膑骨下外侧凹陷的犊鼻穴下三寸,相当
胫骨嵴外一横指处。
中医认为脾胃后天之本。人出生以后,成长和健康的维持与脾胃的消化营养功能密切相
关,而胃经又属于多气多血的经脉,这条经脉受到激发,气血旺盛,热将影响五脏六腑与全身各
器官的功能,从而达到保健长寿的效果,因此历来足三里穴被认为是一个医疗和保健的重要穴位。
按摩足三里最好采用推拿按摩相结合的方法。由于足三里下面肌肉较丰满,手力小的有时
难以达到得气的效果,这时也不排除应用一些辅助器械和别人帮助按摩。
以上三个穴位,一个(合谷)管上肢和头面,一个(内关)管胸腔,一个(足三里)管
下肢和全身,以及五脏六腑。结果使全身的气血通畅,自然起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之目的。
2.腹式呼吸的方法和作用
做一种腹式呼吸就是坚持一种最基本的气功锻炼,即内养功,顺式腹式呼吸。这种功法安
全、无副作用,可以在平卧,也可在端坐姿势下进行,只是要求全身尽量放松,意念集中在丹田
穴,每天早晚做两次,每次5分钟即可。做时要尽量消除杂念,保持胸部不动,使呼吸频率尽量
放慢。开始练习可以达到每分钟10次,以后逐渐减到每分钟4-5次为好。吸气时用鼻,慢慢地
吸,意想所吸之气自然地到达丹田,这时腹部肌肉尽量放松,小腹慢慢地膨大起来,稍停片刻,
再从口把气慢慢地呼出去。呼气时,腹肌尽量收缩,小腹凹进去。呼、吸都要自然,不憋气,不
紧张。开始有时意念不易集中,但也无妨,只要坚持每天锻炼,自然逐步养成习惯。
腹式呼吸除了活跃小腹部的九条经络、充实先天后天之气外,还增加肺泡通气量和直接
对腹腔的自然按摩作用,从而促进这些脏器的经络气血的活动,增强这些脏器的功能。所以说腹
式呼吸是锻炼经络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3.以两条腿为主的体育锻炼
进入中老年后,最好采取一种以两条腿为主的适合于个人的体育活动,使人体维持健康
水平。打太极拳,各种健身武术,轻微的跑步、散步以及各种室内健身运动,如中老年迪斯科、
各种保健操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体力和身体善、爱好自由选择。
为什么要以两条腿为主的运动?这是因为人的两腿各有足三阴、三阳六条正经运行。这
12条经脉,加上奇经八脉,包括主管人体活动的阴跷和阳跷,主管阴阳平衡的阴维和阳维等。两
条腿的活动,自然地激发了这近20条经脉的经气。另外腿部的肌肉运动,也必须通过神经的反射
作用引起上肢躯干和全身运动,并刺激心血管呼吸中枢,增加心脏的输出量和肺的通气量,使全
身气血的畅通,脏腑的功能达到一种产析的平衡。
木易堂养生
这是一种简便易学的健身方法,只要每天锻炼25分钟,通过3种不同方式锻炼经络,有计划地激
发经络系统,可以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关节炎、失眠等多种常见疾病,使人达
到精力充沛、延年益寿的良好效果。
“三一二”中的“三”是指从14条经脉线中找出3条主导全身经络系统的经脉线,并进一
步从全身300多个穴位中,找到这3条主导经脉线上的3个最敏感的穴点,即合谷、内关和足三
里,只要直接按摩这3个穴位来刺激3条主导经脉线,就牵动并激活了全身的经络运动。“一”
是根据人体内有9条经脉线贯串在腹部的分布情况,用腹部的起伏呼吸动作来强化锻炼腹腔内的
9条经脉线,使人的精力充沛。“二”是用双腿的屈伸运动带动全身经络,防病治病,提高体力。
“三一二”经络健身法防治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关节炎、失眠、青少年近视眼、头
痛、牙痛、肩周炎、脑中风、帕金森氏病、肺脏疾病、冠心病、哮喘病、癌症冠状动脉阻塞、心
梗塞、神经官能症等),百分之百无伤害、无意外、无副作用,是最科学、最简便、最大众的绿色
健身法,它适合中老年人,尤其方便老年朋友。
练习方法:
1.穴位按摩的方法和使用
(1)合谷。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在第二掌骨
的中点,桡侧边缘边。也可以用另一只手的每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
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正确按摩合谷穴的方法,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紧一松地按压,频率约为每
2秒1次,即每分钟30次左右。重要的是按压的力量需要较强,穴位下面要求出现酸、麻、胀,
甚至有窜到食指端和肘部以上的感觉,即“得气“现象。这样才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但是,
要注意对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以较强刺激,孕妇一般不要按摩合谷穴。
(2)内关。内关穴属心包经,位于腕横纹上两寸,在掌长肌腱和挠侧屈腕肌腱之间。就是
从手腕横纹向后量三横指,在两筋之间取穴。
和按摩合谷一样,按摩内关穴也一定要得气才行。按压内关的方法是:一只手的四个指
头握住被按摩的前臂,使这只手的大拇指垂直按在内关穴,指和两筋平行,指甲要短,以指尖有
节奏地按压并配合一些揉的动作。
(3)足三里。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膝盖关节膑骨下外侧凹陷的犊鼻穴下三寸,相当
胫骨嵴外一横指处。
中医认为脾胃后天之本。人出生以后,成长和健康的维持与脾胃的消化营养功能密切相
关,而胃经又属于多气多血的经脉,这条经脉受到激发,气血旺盛,热将影响五脏六腑与全身各
器官的功能,从而达到保健长寿的效果,因此历来足三里穴被认为是一个医疗和保健的重要穴位。
按摩足三里最好采用推拿按摩相结合的方法。由于足三里下面肌肉较丰满,手力小的有时
难以达到得气的效果,这时也不排除应用一些辅助器械和别人帮助按摩。
以上三个穴位,一个(合谷)管上肢和头面,一个(内关)管胸腔,一个(足三里)管
下肢和全身,以及五脏六腑。结果使全身的气血通畅,自然起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之目的。
2.腹式呼吸的方法和作用
做一种腹式呼吸就是坚持一种最基本的气功锻炼,即内养功,顺式腹式呼吸。这种功法安
全、无副作用,可以在平卧,也可在端坐姿势下进行,只是要求全身尽量放松,意念集中在丹田
穴,每天早晚做两次,每次5分钟即可。做时要尽量消除杂念,保持胸部不动,使呼吸频率尽量
放慢。开始练习可以达到每分钟10次,以后逐渐减到每分钟4-5次为好。吸气时用鼻,慢慢地
吸,意想所吸之气自然地到达丹田,这时腹部肌肉尽量放松,小腹慢慢地膨大起来,稍停片刻,
再从口把气慢慢地呼出去。呼气时,腹肌尽量收缩,小腹凹进去。呼、吸都要自然,不憋气,不
紧张。开始有时意念不易集中,但也无妨,只要坚持每天锻炼,自然逐步养成习惯。
腹式呼吸除了活跃小腹部的九条经络、充实先天后天之气外,还增加肺泡通气量和直接
对腹腔的自然按摩作用,从而促进这些脏器的经络气血的活动,增强这些脏器的功能。所以说腹
式呼吸是锻炼经络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3.以两条腿为主的体育锻炼
进入中老年后,最好采取一种以两条腿为主的适合于个人的体育活动,使人体维持健康
水平。打太极拳,各种健身武术,轻微的跑步、散步以及各种室内健身运动,如中老年迪斯科、
各种保健操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体力和身体善、爱好自由选择。
为什么要以两条腿为主的运动?这是因为人的两腿各有足三阴、三阳六条正经运行。这
12条经脉,加上奇经八脉,包括主管人体活动的阴跷和阳跷,主管阴阳平衡的阴维和阳维等。两
条腿的活动,自然地激发了这近20条经脉的经气。另外腿部的肌肉运动,也必须通过神经的反射
作用引起上肢躯干和全身运动,并刺激心血管呼吸中枢,增加心脏的输出量和肺的通气量,使全
身气血的畅通,脏腑的功能达到一种产析的平衡。
在缺医少药的古代,人平均寿命很低。往往现在看来很小的疾病,在那时就足以夺去成千上
万人的性命。可是古代的医生,却常常可以年逾古稀,这是为什么呢?除了保持恬淡乐观的生活
态度以外,自我保健是必不可少的。在这里,我们将古人总结出的六个“特效保健穴”的自我按
摩方法教给大家。
内关穴:心脏的保护伞
适宜症状:绝大多数心脏疾患,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等。尤
其对预防心梗发作具有最突出的效果。
内关穴是心包经的“络”穴,它自古就是中医用来治疗心脏疾病的核心用穴。几乎所有与心
脏异常有关的症状均可使用。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面的下段,曲泽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大陵穴(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
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按揉内关穴,不论时间地点,随时可做,以感觉酸胀为度,常常按揉时会
感到一种莫名的刺激感沿着前臂内侧传至心脏,此为较好的刺激效果,但注意适可而止不要用力
过度。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三指拿捏法拿捏内关穴处的表皮。
坚持操作一个月后,患者就可以感到呼吸憋闷、心烦心悸等感觉明显减轻或消失了。
太溪穴:慢性肾病的良药
适宜症状:绝大多数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特别是对患
有慢性肾病,同时表现为浮肿、腰酸腿冷、浑身乏力的患者效果最为明显。
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之“输”穴,古代又称其为“回阳九穴之一”,重在补肾,具有明显提
高肾功能的作用。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用对侧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注意力量柔和,以感觉酸胀为
度,不可力量过大以免伤及皮肤。
对于肾炎病人,按揉后可使高血压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尿蛋白明显减少。按摩虽然有很好的
效果,但是仍然需要配合药物治疗。
足三里穴:效如参茸的滋补品
适宜症状:一切虚损性疾病,如治疗营养不良引起的贫血、产后术后、大病初愈、久患消耗
性疾病等。是强壮身体,延年益寿的良穴。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为强壮及保健的要穴。具有扶正培元,调理阴阳,健脾
和胃,通经活络之功。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面的上部,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处。
用同侧的拇指按揉或用光滑木棒按揉,也可以用艾条灸。因为小腿部皮肤较厚,力量可以适
当大些。但用力时不可以憋气,否则容易引起血压上升。操作不限时间和场地,但注意每天都要
按揉,持之以恒才能有效。
合谷穴:抗击疼痛的自然疗法
适宜症状:各种疼痛,无论外伤还是内科疾病引起的疼痛,均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尤擅缓解
晚期癌症病人的恶性痛。此外,还可以治疗头晕、恶心等各种异常症状。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具有疏风止痛,通络开窍之功。中医认为,合谷穴能够调
节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坚持按揉刺激该穴,可以获得自然治愈疾病的功效。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掌骨间隙之中点处,或第2掌指关节与阳溪穴之间的中点处,稍靠近
食指侧。
用对侧拇指按揉即可,也可用三指拿捏合谷穴处皮肤,随时随地都可以操作。力量可以大些,
没有副作用和危险。以感到酸胀且能够忍受为度。
关元穴:恢复老人青春活力
适宜症状:各种生殖系统疾病。尤其擅长治疗不孕不育、阳痿、遗精早泄、痛经、月经不调
等症。
中医认为,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临床上多用于泌尿、
生殖系统疾患。现代研究证实,按揉和震颤关元穴,主要是通过调节内分泌,从而达到治疗生殖
系统疾病的目的。
关元穴位于腹下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耻骨联合上2寸处。
常用的方法是按揉法或震颤法。震颤法是双手交叉重叠置于关元穴上,稍加压力,然后交叉
之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动。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注意不可以过度用力,按揉时
只要局部有酸胀感即可。
中脘穴:治疗胃病的专家
适宜症状:绝大多数的胃及十二指肠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
胃下垂等。尤其对缓解胃痛和治疗消化不良十分有效。
中脘穴是四条经脉的会聚穴位,同时号称胃的“灵魂腧穴”。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功。
主治各种胃腑疾患。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处。
常用的方法是按揉法或摩揉法。摩揉,即是双掌重叠或单掌按压在中脘穴上,顺时针或逆时
针方向缓慢行圆周推动。注意手下与皮肤之间不要出现摩擦,即手掌始终紧贴着皮肤,带着皮下
的脂肪、肌肉等组织做小范围的环旋运动。使腹腔内产生热感为佳。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
做,但以饭后半小时做最好,力度不可过大,以免出现疼痛和恶心。
(责任编辑:叶惠玲)

大成拳
技击大师王选杰 李 康 李 健[/COLOR]   王选杰先生,大成拳正宗传人,我国著名武术家,素以实战享誉武坛,著作等身,桃李三千。其为人谦逊温和,又极具风骨;眼光锐利老辣,能使奸人现形。先生精通佛学儒学,旁通道学等传统学术,兼擅书法,尤喜颜体。为“文革”后首次在媒体上公开谈及大成拳之第一人。常只身或率徒南征北战,千里传艺,勇于实战,广泛交流,身经百战,鲜有败绩,被誉为“技击大师”,“大成拳中兴之主”。在全国乃至海外掀起了大成拳学习热潮,使世人打破了“花拳绣腿等于中国武术”、“中国武术没有实战价值”等错误观念,为武坛吹入了清新的务实之风,功莫大焉。先生为学拳传拳,放弃了京城铁饭碗,终生未婚,堪称胆识过人。其一生大名在外,轰轰烈烈;察其内心,宁静淡泊,大隐于市,怡然超脱,生平艺业事迹颇具传奇色彩。   先生祖籍山东,1939年2月17日出生于北京一户书香世家。先生四岁发蒙读书,读完了《论语》和《古文观止》等典籍。1945年进入东教场小学读书,1951年就读于北京三中。因自幼体弱多病,其父只好让王选杰学习武术,以增强体质。经文执介绍,初随月朗禅师习禅门内功、立禅功、弹腿及少林五形拳,选杰先生遵师密嘱苦习打坐站桩,精神逐渐饱满,内劲滋生。复闻熊德山先生勇力过人,跤艺卓绝,遂拜其为师学艺,如鱼得水。一日,先生与同门试艺,连连获胜,被在旁的大成门高手李永琮先生瞧见,颇为嘉许。盖李先生只喜胆识过人之智勇之人也。后经先生兄长王选良先生介绍,被李先生收录门下,自此得识大成拳学。李永琮先生剑胆侠骨,视刀剑如草芥,功力深厚,在当时北平武术界堪称一代勇士,曾只身怒惩恶名昭著的流氓团伙“三十六友”于西单商场,人所共仰。人见之,均敬呼“李二爷”以示尊重,有“大成门实作第一”之称。在李先生倾力栽培之下,王选杰先生技艺大进,渐渐体会到了中国武术的精髓。同时,王选杰先生亦得到了有“大成门推手第一”之称的杨德茂先生倾囊相授。选杰先生天资聪慧,锻炼刻苦,毅力超常,尊师重道。尤为难得的是勇于实战验证,故深受李师喜爱,遂举荐给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精心培育,以期大成。   1958年至1960年,先生在南口铁路工厂工作,为专心习拳自动辞职。此后三年,先生经常在西城山门胡同芗斋先生处度过疲累而又兴奋充实的时光。三年磨剑,出匣惊人。先生终得大成拳学心法,功臻大成。1964年入西城福绥境房管所工作。   自五十年代中期,选杰先生遍访各派名家高手,频繁实战,验证大成拳法,打出了大成雄风,在北京武术界声名大振。   先生22岁时收下了第一个徒弟和振威先生。当时和先生年方十九,如今和先生已是海内外著名的大成拳家,在欧洲授徒数千人众。1968年前后,先生又收下了张宝琛、朱之琦等人。这些早期入室弟子,是王选杰先生手把手带出来的,拳艺拳理极为精深。如和振威先生以深厚的实战功夫屡屡制服人高马大的洋人,并出版了英法等国文字的大成拳专著,在海外影响很大。   1957年,王芗斋在中山公园教拳,学员中有一杨式太极名家李福寿,精于推手及摔跤。当时芗斋先生众多弟子与之推手,竟无一人能胜之,芗斋先生颇为不悦。选杰先生见状,遂主动上前与李福寿搭手试技,放李于丈外;后又比试摔跤,复胜;令人惊诧的是第三场比试断手,选杰先生让李福寿随便攻来,自己则运用高巧之内劲控制对方,但不反击。这种境界正是内家武学所谓“打人容易放人难,放人容易管人难”中最难的“管人”功夫。这次比试被京城武林传为“王选杰三胜李福寿”。此后,选杰先生先后战胜闻名京师的硬功大师吴长印、全国中量级摔跤冠军李柳根、吴氏太极名家舒玉清、北京市散打冠军刘小雨和泰拳高手香港刘胜等多名技击高手。   改革开放,百业共举,先生率风气之先,在《百科知识》、《武林》、《体育报》、《人生》、《精武》等报章杂志上发表文章,介绍大成拳学;与此同时,美国《时代报》、香港《新晚报》、北京《北京体育》以及日法等国报刊纷纷对王选杰作了专题报道。   1983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在北海公园豪濮涧,美国拳击家乔治与王选杰先生不期而遇。乔治精通拳击,身高力猛,他邀请周围的几位中国武术师进行友好比试均遭谢绝,失望之余,对中国武术作出了无实战意义的评语。选杰先生看在眼里,主动要求切磋。乔治突用左直拳冲刺王先生面门,王先生以极其快速的身法避闪到对方左外侧,同时抬手一挂乔治左臂,乔治迅即栽倒于地。二次比试,乔治运用右勾拳进攻,王选杰双手一抖,乔治跌飞丈外。再试,选杰先生伸出一个手指贴身一抖,乔治仰面跌倒。比武结束后,乔治真诚的表示心悦诚服,由衷地感到中国武术深奥无比。著名武术家杨鸿尘先生为之赞曰:“一指扬国威”。   1986年,王选杰第一本专著《王芗斋与大成拳》由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短短数年内,广州出版社、香港上海书局、香港海峰出版社、奥林匹克出版社、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大成拳法要集成》、《大成拳实作绝技》、《大成拳学》等9本专著。其中,《大成拳学》还被译为英文出版发行。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农业大学、中国佛学院、北京商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中医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先后举办讲座,请王选杰先生讲授大成拳学。   大成拳在海外的影响亦随之扩大。海外一些武术机构团体先后来电来函邀请先生出国讲学。一些拳界人士纷纷来到中国,向先生学习大成拳的养生与技击。在这些人高马大、威猛过人,又怀着种种心态的老外面前,选杰先生不卑不亢,以诚待人,以实力服人,先后战胜郑义松、明山、鹈沼宏树等国外技击好手,有力的促进了海内外文化交流,后来上述人士均拜入王门学习大成拳。至此以后,海外学子来访络绎不绝。美国技击名家黎达冲和心意名家徐谷明、黄耀桢等人对先生评价极高。其中美国武术协会副会长、旧金山国术馆长黄耀桢先生是南拳高手,复随王芗斋先生得意弟子“神拳”尤彭熙先生习拳,自在北京与师叔王选杰先生会晤后,由衷的感叹道:“这才是真正的大成拳”。   1989年7月,大成拳高手云集湖南湘潭,全国性的组织“王芗斋大成拳研究会”正式成立。在此次大会上,由于王选杰先生功深德望,被一致选为会长。稍后,大成拳研究会会刊发行全国。   90年代初,《精武》杂志正式邀请王选杰先生举办全国大成拳函面授工作。在一年一度的面授班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成拳学子,见到了王选杰先生身如游龙、气势磅礴、浑元重厚的大成绝学——健舞。在芗斋先生的传人之中,能真正作健舞者仅数人而已。   王选杰先生不但注重实践,还善于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进一步完善大成拳的理论体系,总结归纳了《大成拳七妙法门》、《大成拳技击十八法》、《八擒八拿十二打》、《大成拳、泰拳临战精神境界与因素之比较》等前人未有的技术及理论体系,提出了拳禅不二的拳学思想,使大成拳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而更加丰满。   为了弘扬大成拳学,选杰先生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四十年的授拳生涯,培养的人才辈出。其早期弟子深得真传,早为人师。中晚期弟子中也涌现了众多优秀人才,如王尚文、王红宇、张礼仪、李照山、宋琰琪、王一俊、玉海昆、赵祯永、聂秀东、苏海波等等。   同时,很多其它门派的高手亦曾受益于先生,很多意拳名家的弟子亦曾暗自问艺于先生。   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选杰先生宣布离开喧嚣的武术界,“隐居修禅”,以乐晚年。大部分时间用于修禅、读经、课徒、著书,这期间,绝大多数拜师者都被先生转荐给京城其它传人或自己的弟子。在最后的数年里,先生只收下了王红宇、苏海波、李康、唐成根等数位弟子。   因为教授拳功,选杰先生在“文革”中遭到迫害,使心脏严重受损。但他依然乐于授拳,以致积劳成疾。2000年3月16日,先生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享年63岁。 [/SIZE]
砺剑
2008-5-12 20:43:04
追忆先师王选杰 李 康[/COLOR]   先师王选杰先生去世三周年了,回首前尘,不胜悲怆。老师高怀清抱之德,孜孜探索之志,悲天悯人之情,气吞万里之功,一直使我感动,为之激动,难以释怀。无庸置疑,王先师将影响我的今后乃至一生。   第一次见到王选杰先生是在1998年的夏季。在此之前,先生的大名早已是如雷贯耳。当时,为了探索内家武学之奥义,以及丹道与内家武学的关系,已经接触大成拳数年了,并曾随某意拳名家学习,虽有提高,但觉得与理想中的境界相差太远,一直没有找到中国功夫所追求的一触即发的“劲”。于是拜访选杰先生成了我的强烈愿望。   缘份所致,使我终得赴京面谒先生,并与先生爱侄法振居土结为挚友,十二天后举行了拜师仪式,介绍人是王一俊、聂秀东师兄和法振居士。   “你要好好练,我会好好教。”先生的两句“法言”,至今宛在耳畔。   在见到王选杰先生之前,我练过意拳、心意拳,接触过一些武坛名人,并与河南省拳击冠军、新乡市的穆飞先生交过手,但我觉得还是王选杰先生的拳技更有威力。这不是谁能胜谁的问题,而是功夫层次和认识境界有大的差异。一次,先生在椅子上盘腿坐着看电视,叫我摆个格斗式随时准备进攻,他的双手腕在我两小臂上轻轻一挂的瞬间,我眼前一黑,金星乱舞,待我回过神来,先生依然自得的在看节目呢!我深深地感到在老师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然而先生告诉我,他只用了二分劲。   先生乐善好施,同情弱者。有一次,一位边远地区的失学少年来了一封信,诉说失学之苦和习拳之奢望,先生立即取出300元钱,让我去邮局汇寄。我问先生,如果是骗子怎么办?先生说“先把钱汇过去,同时让他把有关贫困证明寄来一份,我们失钱事小,人生失望事大,他还是个小孩子嘛!”   对于王选杰先生的了解,大多数人仅限于他老人家叱咤武坛的比武事迹,和弘扬大成拳的杰出贡献。其实在我心中他是一位很不平凡的平常人,他有超人的思维和决断,也有常人的情感和无奈。生活上他是一个人,但在武功上,他是我心目中的一尊神。 [/SIZE]
砺剑
2008-5-12 20:43:39
李荣玉与《大成拳论》 李 康 李 剑 梁媛媛[/COLOR]   当前,大成拳界出现了一个令人忧虑的奇怪事实。大成拳风行世上,习者众多。然而,大成拳学之最高经典《大成拳论》却绝少有人能真正读得懂,更无全面理解、体认、贯通,甚或更不能进一步用于指导训练了。《大成拳论》好像成了一本天书;另一方面,这一现象也真实的反射出了当前大成拳界的普遍水平。   其实说穿了并不奇怪。类似情况在其它领域亦有存在,如丹道界,大家都知道《参同契》、《悟真篇》二部丹经的地位和价值,知道书中所叙乃道家古哲先圣千百年来辗转相传之金丹内秘。然而,纵观天下求道者多如牛毛,又有几人明之?据笔者辛勤参访十数年之所见所闻,海内外仅数位前辈能真正读懂,如果条件具备的话,能用来指导修丹。丹道界自古有句行话:“得着诀来好看经”。也就是说,求道者只有获得明师真诀,方能读懂丹经。研习大成拳等传统武术更不例外,只有先得明师真传,方能通过苦练逐步理解、印证拳谱拳论,进而融会贯通,在今后的训练或教学中方能加以运用和获得指导之益。   《大成拳论》世乏知音是铁的事实(近来有关大成拳的争鸣也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但至少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技击大师李荣玉先生——一个用功夫诠释《大成拳论》的人。他诠释该拳论,既非引经据典,又非训诂考据,而是用自己高深纯正的大成拳功和切实体认来全面剖解个中真诠。换句话说,李荣玉先生的功夫和作拳时的一举一动,或者说李荣玉先生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大成拳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技击是验证拳学真伪、功夫高低的试金石。李先生认为,辨别真假大成拳的最好办法就是实作。这种认识绝非单纯的片面的拳头论高低,而是内行看门道。如果一个人能打出大成拳的风格,重现当年王芗斋试艺风采,那么他的东西肯定是真正的大成拳,否则其拳其法只能是形似而质异。例如,弄人丈外不一定就是大成真功。如一个人一抡拳头能把人掼出丈外,而另一个人搭手之间只能将人惊弹至三尺之地,这时得出前者法正功高结论的只能是外行人。   数年之前,著名大成拳家王选杰先生曾在《大成拳法要集成》一书中坦诚相告:现在的一些意拳人土在实作上已经失去了大成拳的本来面目,并暗指其基本功法亦为错误。此语虽惊天下,然除了颇招人忌之外,竟未能引起广大拳友的深入思考,实在令人遗憾。我们无意批评广大大成拳爱好者的素质,但我衷心希望大家都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鉴别力和接受能力,要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认真地想一想大成拳实作的本来面目究竟什么样?当年,王芗斋先生身躯并不魁伟,四肢亦不发达,他若靠抡着拳头闪展腾挪能赢那么多身高力壮,快若疾风的海内外各派高手吗?并且赢得干净利落,轻松自如,一二个照面,胜负立判。谈到这里,我想诉说一下自己的亲身经历。当初,我第一次拜谒李荣玉先生时,曾一口气连提二十二个问题,李先生均一一作答,并指出所提问题并非关键。我闻之,不禁心中愕然!因为这些问题均是自己多年习拳中发现的疑难,是有一定深度的。不得已,我大胆请教李先生,说:“我再问一个您可能觉得比较幼稚的问题,即王芗斋先生为什么总能在实作搭手之间放人丈外而取得胜利?”说心里话,在提问时我心中甚是忐忑。因为这个问题许多大师都不屑一顾,最多扔出一句:那是因为王老功夫深。哪知李先生一听,甚是高兴的回答说:“孺子可教,这才问到了点子上。”因为笔者的最后一个问题一点也不幼稚,正触在了大成拳实作的本来面目之上。而这一点恰恰正是正确认识大成拳的开端。   原来,大成拳和形意等许多传统拳术一样(有的拳派例外),追求的不是单纯的拳脚重,速度快,也不是在实作中靠组合拳、“连珠炮”取胜,大成拳追求的是“整体发力”,“一触即发”,拳脚更重,变劲更快。大成拳着重于人体技击运动能力的发掘和培养。例如整体发力的能力,发自然力的能力,微动或不动发力的能力,持重发力的能力,舒适得力的能力,鼓荡的能力,懂劲的能力,空灵的能力。一言以蔽之,即制人而不制于人的能力。只有拥有了整体发力的能力,才能在实作中力透敌背,一击必杀;只有具备了微动或不动发力的能力,才能做到在实作中不抡拳头;只有具备了持重发力的能力,才能在双方搭手或接触时仍能发出令人震撼的力道;只有具备了鼓荡的能力,才能发力无断续;只有具备了懂劲的能力,才能更好的控制敌人,更安全的保护自己,才能更好的运用引进落空,借力打力,顺力逆行等方法和原则,更漂亮的战胜对手。只有全面具备了上述能力(功夫),才能做到实作中“双手结合迎面出,自然把定五道关”,“搭即是断,断即是搭,搭断不二,搭断是一”。才能达到把握胜利的必然性,即拳论所谓的五行归一处,放胆即成功。   李荣玉先生对《大成拳论》体会极深,绝非一般拳家可比。诸如松紧、虚实、含蓄、动静、遒放、螺旋、单重、双重、伸缩、提顿、吞吐、蓄弹、惊炸、四如等拳学要点,李先生均有切实的体认,这些字眼在《大成拳论》中均甚为简明,甚至一笔带过。其实这些东西都有具体实在的操作方法,不得明师口传心授,就容易默然滑过,以至终生无成。本文限于篇幅,不可能详加论述,下面仅举三例即可窥见一斑。   目前,筋骨训练在拳界传得沸沸扬扬,但练之有成的却少之又少。当李先生的梢节一受外力作用,全身大筋立即腾起,仔细观之,其筋要比常人粗了许多,一击之下,皆震颤不已。拳论所言“筋长(粗)力大”,“筋如弹簧骨如针”,在李先生身上体现的极其直观而生动。   有人对“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提出了质疑,而李先生就能在实践中做出来。我们且看他的诠释:“鼓荡是拳学中较深层的概念,简单的说就是二个‘劲’的连接,内在的‘劲’要比外形动作快的多,一个动可以作出多个‘劲’。比如外形一个崩拳,内在的‘劲’可以有二个三个或更多,所谓‘挑打’、‘按打’、‘挂打’,指的都是劲,甚至外形不动都可以打出几个‘劲’,两个‘劲’连接的非常顺畅,可以做出一个发力就是鼓荡,只要两个‘劲’的连接做好了,多个‘劲’的连接也能达到,这时可称之为‘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形意拳论所讲的‘起是横,落是顺,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也是这个含义。要体会出鼓荡,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即‘筋如弹簧,肉如惊蛇’。”   又如《大成拳论》所讲“大气呼应”,有人未达此功境,解释为是指呼吸不失衡而言。其实不然,李先生很早就对此有着真实不虚的体认,习者经过艰苦的站桩摸劲,习之有得之后,人体渐与大气发生联系,感觉周身全被大气笼罩,要克服阻力才能动,此为发力之始(发力刚入门),动即是发,发即是动。使出与大气阻力相当的力微微一动即是发力,只有全身与大气相呼应,才能发力自然,无过无不及,才能大面积发力,否则只为片面力。真达此境方能体会出芗老所言发“自然力”,“抒发感情”之真义,芗老诚不我欺!   李荣玉先生注重实践,且工作繁忙,故文字行世较少,目前仅有《论大成拳的自卫》刊于《武魂》。其文全面深入地论述了大成拳的自卫功用,纵观全文无一引用《大成拳论》原文,但句句都是李先生的切实体认和认真总结,充分体现了《大成拳论》所论自卫原则与方法,是李先生用自己的功夫,对《大成拳论》之局部所作的上佳注解。由于该文真实透露了许多大成拳秘密,一位大师善意的劝告李先生,别把金子全拿出来,就是拿也要掺些沙子一起拿。但李先生不同意,原因在于李先生自己的学拳经历也颇为曲折,还是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遇到了常志朗先生,才得以洞悉拳学奥秘,深知学拳之不易。   由于背离了《大成拳论》及《意拳正规》等经典的指导,绝大多数大成拳学练和教者均把大成拳练成了站桩加拳击,放松了加意念,在实作上均是你来我往,闪展腾挪,或瞅冷子,打空档,或横冲直撞,靠桩冲杀,以蛮力服人。胜负的偶然性很大,而且稍遇强手,即使能取得胜利,自己也累得趴了下来。究其原因,不是功夫下得不够,而是路子有误,这样的练法即使一百年也不会成功。量变引发质变必须有一个大前提:方向正确,方法无误。鉴于此,李荣玉先生下定决心拿起笔来,潜心著述《论〈大成拳论〉》等大成拳系列著作。届时,广大拳友学者会一睹大成拳之本来面目。昔岁,王芗斋先生曾雄视武林,纵论天下英雄。他明确指出:“我在国内参学万余里,拜见拳家逾千人,堪称通家者仅有两个半,即湖南解铁夫,福建方怡庄,上海吴翼辉耳。”其师兄张占魁(与王芗斋先生感情甚笃)等人均未能入选,得罪了不少拳界大师。很多人会觉得王先生失之狂放,但李荣玉先生却认为王先生可谓是一位千古难遇的至诚之士,“通家”是指真正懂拳的人,这三位与王先生的武技在伯仲之间。大家都知道,并非除了这三人,当时国内就一定没有能战胜王先生的高手了。但“虽偶有局部深邃之绝大功力者,然终不易走上拳学规道”(王芗斋语)。所以他(们)称不上通家。李荣玉先生技击功夫高妙,比武事迹颇丰,击败过不少各路好手,其中既有国家级散手运动员,也有现在活跃在武坛的大师,但是他最引为自豪的,是他懂大成拳,他是中国传统拳学的明白人。   太极拳名家沈家祯说过这样一段话:“太极拳谱《行功心解》和《太极拳论》是太极经典论著,一为练习之用,一为技击之用。学者必须刻苦钻研,并经常指导自己练拳,定得正果,千万莫离开此谱原则而另辟其源,否则尽管技击高妙,就不是太极拳,只能称之为其它拳类”!沈先生此语发人深省,我等大成门人闻之,是否应有深刻的感触呢?现在有人把大成拳传成了站桩加拳击,放松加意念,抗打加散打,有人在其它项目中引入了大成拳功法,在先后天条件不错的情况下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一点只能证明大成拳具有较广的应用性,而真正的大成拳绝不能脱离《大成拳论》的指导,绝不能违背《大成拳论》的原则。   有感于世人对大成拳的认识水平,李荣玉先生认为,要面对现实,莫唱高调。面对形形色色的大师对大成拳学的“开发利用”、“发展创新”,李先生认为,做学问讲究真才实学,要脚踏实地,不能浮躁,广大有识之士尽可大力开发大成拳的应用领域,造福于世,本就是拳学一道的责任和应备的主题,但也必须有一批有志之士全面继承大成拳的真髓。发展要以继承为基础,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继承应以发展为前提,没有发展也谈不上继承。所以,目前当务之急是继承。李荣玉先生表示,愿意为做好大成拳学的继承工作而尽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目前,李先生正不辞辛劳,脚踏实地的培养拳学人才,其弟子有李康、李剑(健)、梁媛媛。受过李先生精心指点的有李凤林(李先生师弟)、袁延胜、阎启奎、杨东、于鸿坤(阿龙)等诸多大成名家。 [/SIZE]
砺剑
2008-5-12 20:45:10
大成拳系列功法 王红宇[/COLOR]   摩擦步      摩擦步又称之为蛇形步、摩擦步试力,既是步法,又是腿的试力,乃大成拳中最基本的步法。选杰先生曾有诗曰:“身形端正头顶悬,步若鸡形体略偏;进退自如凭肩胯,膝纵足兜起波澜。”   目的:   通过身体及手足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移动,将桩功的规模扩大,在符合桩功要领的条件下,把身体各部连贯起来,从而体会自身各项力量的配备与大气之间的空气阻力感。   动作要领:   身体放松,自然站立,两臂左右分开置于身体两侧,与自身约成60度角,两手十指自然分开,两臂两肩放松;膝盖略有弯曲,有“纵膝”之意,上体正直,含胸拔背,平心静气,呼吸自然,精神舒放,头往上领,臀部下坐,两手掌心犹如按在两只大气球之上,慢慢将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呈半弧形由内往外平行慢慢的向前移动,脚尖向前,脚掌落于身体右外侧,两脚距离约一脚之长,前脚着地踏实后,慢慢将重心移至右腿,重心完全移到右腿后,再慢慢移动左脚,左脚也如右脚由内往外做半弧形平行移动,落于身体左侧,如此左右脚交替进行练习(见图1、图2)。注意事项:   练习摩擦步时动作应缓慢均匀,腿移动时要缓慢用肩胯之力将脚向前送出,两肩不能晃动,两眼应平视前方,不可低头看脚步,前脚落实以后要有能抽回来的劲再奔前走,脚移动时脚脖子要挺上劲,要体会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的感觉,同时又要有“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意。切记要用可以推动空气阻力的力去试着奔前问,单纯外形的协调,用处是不大的。      大势蛇形步      因大势蛇形步气势宏大,步法及身形的运动似蛇蜿蜒行进而得名。   目的:   增强腿的力量,提高腿在发力时与身体的整体配合,在实战中发挥脚法威力。   动作要领:   身体呈丁八步自然站立,两手徐徐抬起置于身体两侧,手心向前,双手十指自然分开,肘部弯曲,两肩放松;然后,身体重心缓慢前移,身体稍侧,以肩带动腰胯,当重心完全移至前腿之后,后腿缓慢提起,膝盖经胸收至最高时再往前蹬,慢慢落于身体的侧前方,脚掌着地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此腿,重心完全移至此腿以后,再将后腿前移,膝盖尽量往胸部收至最高再蹬出去。如此周而复始,左右交替练习。   注意事项:   1、移动身体时要以肩带动腰胯将脚送出去,脚掌要往回勾,落地时要以脚前掌着地,足趾抓地。   2、膝关节要放松,尽量往胸前收,身体要往前探,脚要从嘴或鼻子处蹬出去。   3、膝盖能松下来,肩腰胯膝脚都走顺之后,可意念身后有棵大树缠着一条细皮筋与我掀起的脚相连,前行脚抬起时皮筋被逐渐拉开,要用意不用力,只用脚脖子那点劲往前拉带。初级阶段,左右腿在互换掀起时要连绵不断。   附:      蛇形腿试力      目的:   在大势蛇形步有了一定基础后,需练习蛇形腿试力,其目的在于训练上手控制住人的情况下起腿踢人的功夫。   动作要领:   身体呈桩功状态的丁八步站立,两手前伸护住自身中线,双手臂下按犹如按一物,要按实,依靠手臂的力量,把脚掀起带出,将身体重心缓慢移至前腿,当重心全移到前腿之后,后腿再缓缓往回收,膝盖放松,脚脖子挺住劲,在膝盖抬至最高处之后再缓缓蹬出,此时脚尖往上挑,脚掌往回勾,脚掌落于身体的前侧方,然后再将重心移至此腿,待重心将要出尖时再将重心往后腿转移,移至重心全落于后腿时再将前腿往回收,回收时腿自然提起,落于身体的右后方。如此周而复始,左右交替练习。   注意事项:   1、身体要放松,特别是两肩及腰胯膝要放松。   2、一定要在手按住了再起腿,这样方能体会出点重身松的要领。   3、往前移动时要以肩带腰胯,左腿移动时右肩用力,右腿移动时左肩用力。   4、前脚回收时离地面不能过高,也不能太低,约为20~30公分为妙,膝盖要与站立的那条腿的膝盖摩擦,即所谓的“摩胫”。   5、动作宜缓慢轻柔,越慢越好,体会全身筋骨相争的力量。试力      当桩功有了一定基础,能够在站桩时感觉到力的存在后,即可转入试力训练。试力乃大成拳关键性的训练内容。芗老在《大成拳论》里曾言:“此项练习,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又言:“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更由知始能得其所以用。”   大成拳的试力主要有三种,即前后试力,上下试力,左右试力。待功夫练至高级阶段,一举手,一投足,无不具有上下、左右、前后之争力,也就是“浑元力”。   一、前后试力   前后试力又名钩锉试力。   以左势为例。两脚呈“左丁八步”站立,两腿微曲,两手缓缓抬起于胸前,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两手间距约两拳,前后相差一手,掌心向下,手指自然分开、微弯曲并指向前方,后手腕距身体约尺余,肘部微下坠,小臂保持有一个坡度,两肩放松,用身体催动双手向前斜上方缓缓推出,指尖朝前,手臂虽然也有屈伸运动,但要保持弯曲状态,始终不可伸直,可意念推动水中一艘大船,待到形将破体时(当前膝与前脚尖之连线快要达到与地面垂直时),两手掌缓缓向内翻转,掌心相对,用身体将手臂缓缓拉回,身体向后运动到重心不能再向后移的程度时,再翻转手掌呈掌心向下,用身体催动手臂前行。如此周而复始,循环练习(见图3)。   练习时动作一定要缓慢、均匀、连续,要做到身体松沉,筋肉空灵,力不空出,意不空回,要养成双手时时护住自身中线,而指向对方中线的习惯。   二、上下试力   上下试力又名浮球试力。   以左式为例。两脚呈“左丁八步”站立,两腿略微弯曲,两臂徐徐抬起至胸前,掌心向下,两臂略微弯曲,两肘横撑,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两手间距约为两拳,前后相隔半手掌之距,后手腕距离身体应大于一尺,手指自然分开、略弯曲并指向前方,两手犹如按住水中两个浮球,球在水中起伏不定,轮转不已,周身松沉,两肩放松,用身体带动两手臂随浮球的运动起伏而不断下按上抬,随时控制水中浮球的运动变化,体会身体随球的运动而作出反应时的感觉。   练习本试力,身体可以缓缓下蹲,手的位置和形状不变,利用身体的下蹲带动双手将浮球按入水中,身体直起时双手姿态不改变,控制浮球,不让其浮出水面。动作一定要舒展,缓慢,均匀(见图4、图5)。   三、左右试力   左右试力又名风帆试力。   以左式为例。两脚呈“左丁八步”站立,两腿略弯曲,两手抬起置于身体左右两侧,与肚脐同高,两臂略弯曲,两肘横撑,两手掌心朝前,手指自然分开、略微弯曲并指向斜下方,两肩放松,头往上领,用身体催动两手臂慢慢的前后摆动,自身犹如旗杆,两臂如同风帆,感觉自身双手好像被风吹动之帆。可以先求大动,后求小动,最后练至外形不动而有内在的真动。   试力时应注意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用力则气滞,气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全体皆非点”,芗老的这一练功原则要贯彻在试力当中,做到形松意紧,肌肉含力,骨中含棱。   习练试力全身要均整,筋肉空灵,动作慢优于快,缓胜于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止,止乎不得行之意。   初级试力要体会出控制放人及双臂间沉、托、分、闭等各种劲力,刚开始时身上的虚点很多,动作不连续,前推时双手要有回拉之意,回拉时要有前推之感,上下左右尽皆如是,均应做到“力意相逆”,这样在今后的推手中才能听得住对方点上的力,极快的感应出对方点上力的变化,而不会被对方所乘。要体会出推断手中控制对方再打击对方的能力。比如欲放对方,先用身体带动臂回挂对方,对方若往回急拉,重心不稳或往后以僵劲抗之,此时上步发放,必将我之力与对方之力相合,才会放得干脆利落。   到了高级层次的试力时,旁观者感觉是断续的,但实际上是由一连串细微的发力组成的,哪一个位置都是实发力点,而外形可能什么也没有。此乃“形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试力时身体要保持含蓄,尤其是体会身体在运动中的含蓄之势,养成含蓄的状态。只要一有力量接触,立即就能爆发。   更高层次的试力是在身体已经能体会到点上的细微发力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时可以体会空气的阻力,用全身的毫毛去听劲,能感觉到全身各部位都有阻力,从而产生与大气争空间之争力,直至感觉身体被大气固定起来,不用力根本动不了,用力时,用能推动空气阻力的力就行了,此时一搭手试技,即能感觉到自身各部位都能发力,一动而无不动,妙不可言。此正是拳论中所讲的“周身无点不弹簧”,炸力无断续。托婴桩      托婴桩又名托宝贝桩、勾挂桩,因其双手在身体前上方,而手上有夹抱及上托下挂之意,似抱婴儿状而得名。此桩属大成拳技击桩,有一定基础者方可习练此桩。   目的:   托婴桩劲力意念较强,力度较大,间架结构比较紧凑,易出整劲,可有效训练上肢、肩、背等部位,站低桩时,对下盘腰、腿、膝、脚等均有有效的锻炼,对增长自身功力效果较明显。   动作要领:   以左式为例。身体自然站立,左脚向前迈出一小步,呈丁八步站立,两腿屈膝下坐,双手缓缓抬起置于头的前上方,十指自然分开,拇指在上,小指在下,手指指向前方,两手掌心相对,前手略高于后手,两手距离可自由调整,舒适即可,两手一前一后,相隔约一掌之距,两手掌由腕部向小臂回拉,同时指尖往前指,手指稍微用力,手腕要有上托下挂之意,前手掌与眉同高,目光从前手掌处平行视出,注意目光含蓄,两肘微曲成大钝角,腕与肘要有一个向下的坡度,两肘稍外撑,后手掌根距面部约尺余,两手好似托着一婴儿,手要高过肩,肩高于肘,两肩放松,即所谓的“沉肩坠肘”。头往上领,臀往下坐,将身体吊起来;左膝往前顶,右胯内裹,形成前后争裹之力(见图6)。   注意事项:   1、体会手的上托、下沉、前指、后挂、分合之力。   2、体会自身头、肩、腰、胯、膝、脚等的连接关系。   3、练习此桩颇费力气,须有一定基础者方可练习。      伏虎桩      伏虎桩属于大成拳之高级桩法,对功力增长有非常大的作用。由于要求太高,非有技击桩之基础方可习之。   目的:   伏虎桩步大身低,宜于锻炼下盘功力,能有效求出伏虎时的大无畏气势,当技击桩有基础后可作辅助桩法训练。   动作要领:   以左势为例。两脚呈“丁八步”自然站立,左脚尽量前伸,把步子放大,以自己能下坐为度。臀部下坐,前脚尖略向左分,前膝向前顶;后脚尖内扣,后膝向内裹,前膝后胯形成前后之斜面争力,上体正直,两手向前伸展,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左手位于前腿内侧,手指指向身体斜下方,手心朝右,手背自腕部向小臂回拉,肘部弯曲向外撑,肘高于手,肩高于肘,手背距离前腿内侧一拳左右,手高于膝约一拳;后手位于后腿内侧,手掌心向左,与左手心相对,指尖亦指向身体的前下方。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两手间隔两拳左右,前后相距约一拳,后手腕亦回拉,肘部微弯曲,肩高于肘,肘高于手。身体的重量可大部落于右腿,具体可为前三后七、前二后八,头往上领,臀下坐,形成上下二争力,含胸拔背,两肩内扣,同时又需放松(见图7)。   注意事项:   1、站此桩可意想身坐虎身,手掐虎颈,悠然自得,任其自然,豪气纵放,纵虎疾驰,但虎的野性未驯,精神不可散乱。   2、由于此桩对下肢锻炼有非常大的效果,同时也易造成不良的僵紧,应多在松静上进行调整。   3、此桩应左右互换,以防单面练习而成畸形。      降龙桩      降龙桩属大成拳高级功法,是大成拳技击桩中两手两脚距离最远,体位最低的桩功,比伏虎桩的要求更高,锻炼力度更强,是大成拳最难之功法。   目的:   降龙桩对身体素质要求极高,为众桩之首,对功力的增长也大于其它桩法。除对下盘有显著的功效外,还对腰、臂以及整体的训练有强大的作用。 [/SIZE]动作要领:   以左势为例。身体自然站立,左脚顺脚尖方向迈一步,步子尽量放大,前脚掌朝外拧,脚尖指向左前方,脚跟不动,膝盖弯曲并前顶,后腿蹬直,脚内侧实着地,外侧虚起来,脚尖指向右前方,脚跟不能离地。身体往前下方倾斜,与前大腿成锐角,头向左后扭转,两眼目光从左手指尖望出。右肩在前下,左肩在后上,右手抬起置于面部前下方,手心向前,左手上抬置于身体左上方高过头,手心向左后方。两手手指自然分开往外推,后手高于前手,两手距身体的位置可适当调节。右势相反(见图8)。   注意事项:   1、由于训练强度太大,没有一定的技击桩基础者不得练习。   2、此桩体能消耗太大,容易造成兴奋,不宜在睡前练习。   3、应左右互换练习。   4、练习此桩应循序渐进,以免因身体过度损耗而受伤。      独立桩      独立桩又称金鸡独立桩,属于象形桩法,因单腿独立而得名,与“子午桩”等有相同功效,但难度更大。   目的:   独立桩可较为迅速的提高自身功力、整体力、协调力和自控力等,重点训练腿的踩、踢、蹬、趟等各项力量,可配合穿裆脚、跺子脚、蛇形腿等练习。   动作要领:   以左势为例。身体自然站立,右脚不动,左脚往上抬,膝盖弯曲稍大于90度角,膝部尽量往上提,置于身体左前侧,小腿往里扣,脚掌往后绷,脚趾往上挑,脚尖在上,脚跟在下;同时,身体重心移至右腿,膝盖稍曲,臀部稍下坐,身体向左侧扭转,右手往上抬,置于身体右前方,与眉同高,手指自然分开,手心向前,肘微曲,左手抬起置于左胸外侧,手指也自然分开,肘微曲,两手与身体的距离可自由调整,前手高于后手,前手距身体的距离比后手大,双目自前手内侧平行视出,目光含蓄,头直项竖,臀部往下坐,身体自然放松(见图9)。   注意事项:   1、本桩可意念两手臂伸入一弹力极大的口袋当中,用双手臂将口袋撑起来,肩部要尽量放松,要有似撑非撑之感,手的位置也可略高于头,前手要护住自身的中线。   2、左脚要往上抬,右脚往下踩,形成上下之二争力,同时,左脚应体会蹬、踢、踩、趟等力。   3、初练不易掌握平衡,身体容易僵紧,要求姿势应尽量的正确,身体放松。   4、应左右互换练习。提抱桩      目的:   提抱桩适合身体较弱、肢体不能放松的学习者练习,通过本桩的站立,可使肢体初步放松,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效果,并能在桩功过程中体察到手部腕关节和各指关节间的伸缩感觉。   动作要领:   身体自然站立,呼吸自然,全身肢体放松。两脚分开比肩稍宽,重心落于两腿之间,膝略微弯曲,臀部稍下坐,身体略微后靠,头部往上领,下颏微收,嘴微闭,两齿相扣,舌抵上腭;两手指尖相对环抱于腹前,两手间距可以适当调整,但不得小于25公分,肘部微上提,同时,肩部要放松,肩撑肘横,两眼目光平视前方,目光含蓄,对外界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练习本桩功可意念双手指间拉着五条皮筋,体会皮筋的松紧和手掌各指关节与腕关节开合、拉伸的感觉,但不要真的用手指去拉,要用意念保持在若有若无之间,待手指关节和腕关节有了明显强烈的感觉后(如指间的透电感、腕部的膨胀感和伸缩感等),可进一步体会肘关节的感觉(见图10)。   注意事项:   1、站本桩除小臂以前可稍用力以外,全身肢体皆须放松。   2、意念拉细小的皮筋,如果一开始就拉大皮筋,会使力量全部捆在身上。   3、初练者可把手放在腹部,待肩部能放松,肘、腕、指关节感觉明显之后方可把手抬高一点,继续体会以上感觉,如果有了再往上抬,最后定势为高不过眉、低不过胸,也就是大成拳的浑元桩。   4、练习本桩要任其自然,不要有意识地追求感觉,待身体发生生理变化后,坚持练功就不会再失去,这就是“功深无拳,理明无法”之意蕴。抱球桩      抱球桩又名矛盾桩,属于大成拳桩功中的技击桩。通过本桩的练习,可以获得丰富的拳劲。同时,本桩又具有养生祛病、强身健体的效果,有志于技击的爱好者,当浑元桩有了一定基础,肢体能放松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抱球桩的训练。身体强壮者也可直接站立本桩。   目的:   在站桩的过程中,通过正确的间架结构的定型,将周身大筋挑起,使骨骼发生生理性变化,从而出现两手的强烈抱劲、双腿的合力和整体的弹性力,对自身的均整、松紧、虚实、含蓄等,都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   动作要领:   以左脚在前为例。身体自然站立,双脚跟靠拢,脚尖分开约45~60度,左脚顺脚尖方向伸出,不得小于一脚之长,两腿站成半丁半八字形,即所谓的“丁八步”,身体下坐,重心大部落于右脚,力量分配可以为前三后七,前二后八,前一后九,左脚脚趾抓地,脚跟虚起,膝盖往前指,右大腿往里裹,前膝与后胯形成斜面争裹,两臂环抱,十指分开,自然弯曲,掌心向内呈抱球状,前手高度在眉与嘴之间,右手与胸同高,肘微下坠,两手十指相对,距离稍大于一尺,前手必须高于后手,两手构成一个斜面,鼻尖与左手腕、前脚尖形成一条直线,两眼目光从左手腕关节部含蓄望出,身体稍向后靠,小腹松圆,挺胸拔背,头直项竖,头部毛发如有细线上提之意(见图11、图12)。   站立本桩可意念两手抱着一个气球,两手梢节稍微用力,细心体会各关节的里抱外撑,不能让汽球破裂,也不能让汽球飞走。还可有“重”的意想,意想下肢从小腿肚到足趾皆有沉重之感,这样练习桩功梢节紧了,浑身大筋如皮筋般迅速被拉开撑起。   注意事项:   1、身体的含蓄是本桩的要点,好像整个人靠在一个弹簧绳上,保持发而未发之感,要发力时随时可以发得出来,总保持得劲的状态。   2、习练本桩应左右交替,以防止畸形。   3、遵守浑元桩的一切注意事项。浑元桩      目的:   浑元桩起点高,上功快,一开始就讲“抱元守一,独立守神”,通过锻炼,能达到祛病延年、强身健体的效果;同时,本桩也是通往技击途径的基础桩,能够让肢体放松,去除拙力,出现本能活力,为今后练技击桩打下坚实的基础。   动作要领: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重心落于两脚之间,两脚掌平行,十趾抓地,意感抓有海绵,可用足趾用力抓捏一两下,有个意思就行。膝弯曲,臀下坐,膝盖不超过脚尖,两膝向上提,两脚往下踩,但不可用力,此亦为桩功中的提顿。小腹松圆,身体正直,稍微往后靠,下颏微收,头往上领,好似头部有细线上拉之意,两手徐徐上抬至高不过眉,低不过嘴处停住,两手环抱于前,指尖相对,腕关节有外挺上提之意,腕部两大筋要挑起,手指尖可稍微用力,两手间距比头稍宽,离胸部一尺左右,肩部放松,肘微下坠,即所谓的“沉肩坠肘”。两手十指撑开,略微弯曲,好似搂空气似的,不让空气从自己身前漏掉,同时肘部要向左右撑住,身体含蓄,上下齿相扣,好似咬着一块橡胶皮,舌抵上腭,两眼平视前方,神光内敛,心情平和,呼吸自然。   站立浑元桩全身肌肉要放松,一点力也不要用,要完全松下来,只用骨骼支撑着,筋逐渐地挑起来,站得肩膀极松,两手好似被吊起来似的。这也是求得梢节重的一个关键。双脚可以意念各踩一条船,或骑在一条长木头上,这样可迅速体会出夹劲,今后感觉两腿轻轻一夹就有夹劲,再加力还能夹便松下来了。初学者站此桩有一定体会后即可马上转入大成技击桩的练习(见图13、图14)。   注意事项:   1、站桩应尽量把桩架放低,尽量把练功时间延长。   2、脚腕手腕要带上点劲,即所谓的“四项挺劲力自实,沉气扣齿骨自坚”。   3、脖子和腰一定要挺上劲,其具体要求是,可以体会欲蹲身抱起重物但没有抱的那个劲,保持住那种感觉,身体各部位骨骼全挺上劲了,没有任何打软的地方,头要正,脖子上的大筋要是挺住了,抱重物时是不会缩脖子的。   4、目光要含蓄,要做到神不外驰,对外界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5、站桩期间和刚站完桩时不能说话,以免耗气。   6、站桩时有唾液要吞下,有痰要吐出来;收功时要将唾液吞下,如口腔干燥,搅动舌头,即可产生唾液。   7、收功后双手应握拳,用拳背搓命门两侧肾的部位直至发热。抓球桩      抓球桩是大成拳中极为重要的桩法之一,历来倍受识者珍视,绝不轻传。   大成拳一代宗师王选杰先生说过,抓球桩主要有助于技击,它和矛盾桩(抱球桩)、托宝贝桩(托婴桩)、扶云桩配合在一起,才能练出实战中所需要的各种劲力和精神威力。   抓球桩能有效锻炼出大成拳中抓、拿、捋、带的手上功夫,还能使全身筋络开展、拉长、连接、增粗,因为抓球桩的意念是两手抓两个铁球,开始意念抓汽球纸球,进而把意念变作抓木球,随着时日的延长,内力的增强,即可意念抓铁球,这样能有效地锻炼出点紧身松的功夫。王选杰先生说过,要想练出点紧身松的功夫,只有在站桩或摸劲之时,使根节尽量地放松,让梢节尽量地紧,有了点紧身松的功夫,梢节的力量就沉重,杀伤力也极强,而且与对方搭手时能干脆利落的发放击打。   抓球桩还有一个优点,是矛盾桩所不具备的。有人站矛盾桩怀抱大山,或意念怀抱大树、大铁球等等,往往只能练出一身拙力,一身僵劲,练得双重,呆滞,永远也发不出力来;而抓球桩意念抓铁球却不会僵紧,双重。当然,练抓球桩也要循序渐进,其意念要随着功力的增长,循着按纸球→木球→铁球的锻炼规迹来实施假借。   动作要领:   丁八步站立,后胯后拉里掖,前脚掌着地,足跟虚起,前膝前顶,后膝里裹,头顶项竖,臀部如坐高椅,肩撑肘横,腕部稍下弯,五指舒展分开,掌心虚涵,虎口撑圆,双手如抓两球,身体似正非正,似斜非斜。   每次可练功45分钟,每天2次。身体弱的练习者可以从5分钟开始,逐渐延长时间,练任何桩法都要左右式互换练习(见图15)。 [/SIZE]
砺剑
2008-5-12 20:46:33
大成拳推手要义 王选杰[/COLOR]   推手,又称揉手、搭手、打手。是中国武术所独有的一种训练方法,八卦掌、太极拳、大成拳、鹤拳等诸多拳法均有推手练习。大成拳推手是大成拳“七妙法门”之一,可以这么说,“力由站桩而得,由试而知,由推手而懂”。这里所说的力不是简单的力的概念,而是特指大成拳之劲力。换句话说,不经过推手训练,在实作中就不具备大成拳的本质特征。王芗斋先生说过:“搭断是一,搭断不二”,“执于推手,操拳必败,离开推手,上乘拳法”。“推手是拳术的升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大成拳是纯粹而典型的功夫拳,它的一切都建立在“改造生理”之后“得力”的基础之上,推手这种功技合一的内容和形式亦不例外。   推手,按意图分为搭手和理手。   搭手,是指在推手中,双方可以训练出察觉对方虚实、强弱,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也就是说,对方的拳术素质在一接手之际便摸得一清二楚。在此种情况下,在松紧互为的变化中击败对手。不需双方手上断开,即可产生技击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推手是放慢的实作。   理手,是指在推手中,通过双方两手臂的接触,来体验自身是否舒适得力,俗称是否“得劲”,力量是否均整圆满,在运用中,是否能够把握主动,得机得势。如有不得劲之处,则通过这种训练进行纠正和改进。这种训练,从实质上说,是双人试力。   从形式上说,推手有单推手、双推手,其中又包括定步推手、动步推手、自由步推手等多种。不管是哪种推手都要体现大成拳练用原则,否则就会流于形式,成了为推手而推手的单纯推手而与技击脱离关系。或者表面上与技击有关(如在推手中使用摔跤、断点等法),实际上与大成拳技击素质无关,这些都应该在训练中加以避免。      一、推手要领      1、守中用中,间架得当   “守中用中”是大成拳体用中应贯彻始终的重要原则,推手亦当遵守。所谓“守中”,就是护住自身之中线,使之不被对方所攻击,中线即人体前面正中之部位,亦即中医经络之中“任脉”位置。一方面,中线皆为要害部位;另一方面,人体的重心通过了任脉所在的矢状切面。故而控制了任脉,也就控制了对方的重心,这样就能控制对方,或打或放皆由己定。守护己方中线即为守中,控制对方中线即为“用中”。在推手时要注意时刻做到“守中用中”,这就需要一定的功夫和间架,结构要合理。即双手不论做何动作,总有一手护住自身中线,同时控制对方中线。与站桩、试力要领近似,要求“腋半虚,臂半圆”,肩撑肘横,头顶项竖,胸窝含蓄,小腹常圆,双手均不能低垂或闲置。   2、精神含蓄,力若牵牛   含蓄是大成拳体用之重要原则。含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要含蓄;二是劲力要含蓄;当然,目光也要含蓄。所谓含蓄,是指无论精神还是力量能发不发,能放不放,保持住这个态势。大家在《动物世界》中看到狮子老虎之类猛兽,在扑食猎物时瞬间的骇人状态就是“含蓄”。王芗斋先生说:“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此即含蓄之奥。在推手时,不要把控制对方中线理解成指向对方,而是精神及力量要有回收之意,要做到力若牵牛,才能控制住对方重心。这一点目前大多数大成拳练习者都理解有误。   3、身形中正,肩胯灵活   推手时要求立身中正,即拳经所谓“尾闾中正”。“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脊柱是人体枢纽之所在,只有尾闾中正,才能不失重心,放人发力时才能做到“力由脊发”。要注意胸窝微有含蓄,但切忌低头猫腰,左歪右斜。所谓“低头猫腰,其艺不高”,其原因就是失去了上下抻拔枢纽之力。也只有立身中正,头顶项竖,才能精神放纵,气势袭人。   大成拳推手与太极拳不同,不但不要求,而且要尽力避免腰部单独拧转。因为那样很难护住自身中线,自己力量易向外侧无用方向偏斜,给对方造成可乘之机,同时也难于控制对方中线,违反了“守中用中”之原则。大成拳推手要求肩胯同动,活若机轮,用自身的柔化之力及重心的改变来化解对方的力量,这就要求肩胯灵活,使自身形成一动无不动的整体运动,不丢不顶,力量无过无不及。   4、点紧身松,我独知人   所谓“点”,就是在推手或断手时,自身与对方相接触的部位。在推手时多用自己的小臂与对方的小臂相接触。推手时只有点紧,才能叫僵对手,才能控制对方,使对方像一根拐杖一样托着自己,同时体会对方之力量大小及方向变化。若点上放松,则上述目的难以达到,若无限放松,则与断开无异,且造成推手训练出的能力和拳学素质无法应用。因此,点上松是错误的,不可取的。在做到点紧的同时还要做到身松,只有身松,自身才能变化,才能发力,从而做到打对方的劲。即自身力量之变化总在敌先,拳谱谓之“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5、不丢不顶,沾粘连随   所谓“不丢”,就是在推手时不要丢开对方不管,自己撤回手臂,或松软无力,要保持适当的掤劲。“不顶”,就是不要顶住对方,不让对方进入,使双方处于“顶牛”状态。而是在撑住对方的同时大胆的把对方放进来,但又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在推手过程中,只有做到不丢不顶,才能随时感知对方的劲力及变化,并随时控制对手,打击对手。   6、重在功夫,技术其次   大成拳之推手重在功夫。即在站桩、摸劲上下一番大功夫。在刚进入推手训练之初,要重在单推手,单推手练好了,双推手稍加熟练即成高手。而单推手则重在“打重轮”的功夫。通过“打重轮”的艰苦练习,才能练出“头沉把轻”、“棉里裹铁”的功夫。当然这应是建立在站桩得力的基础之上的。      二、推手的三种境界      1、小乘的推手   小乘的推手,亦即推手的入门阶段。在此阶段,首先要明了推手之路线及自身之间架配备,和身体各个部位要领的掌握如何。在此基础上,逐渐体会对方力量的变化,并能用自身柔化之力化对方的劲,在运动中保持自身间架及均整之力。这一阶段应单纯练习单推手。   2、中乘的推手   这一阶段应保持上一阶段的训练成果,在此基础上体会如何控制对方,但不放人,即“定人”训练。在此阶段应加入加大双推手的练习。   3、大乘的推手   这一阶段,主要训练目的是体会沾粘连随的内在力量,并做到随时随地得机得势,大成拳谓之“舒适得力”或“得劲”。要随时调整重心,破坏对方重心,造成自己得劲而对方不得劲,在此基础上夺位放人。   4、上乘的推手   这一阶段,练习者已达“听劲”灵敏,有感皆应,力量不空亡,一触即爆发,发力无断续。   5、最上乘的推手   这一阶段,练习者毋须考虑别的因素,已达“五行归一处,放胆即成功”之境。即一触即放人于丈外,把握胜利的必然性。      三、注意事项      1、练习时应注意肩胯带动小臂,避免腰部单独扭动。2、在双推手中,应特别注意单双重的问题。切忌双手用力平均,力量不分虚实。拳学术语称之“双重”。一旦出现双重,双手就失去变化,灵敏度降低,难以控制对方。重心放在两脚之间,叫“双重”。两脚双重,步法必死,身法必滞,而且也发不出浑元整体之力。手与脚用力在一条线上,大成拳术语叫“单重”。单重容易产生偏面之力,力量不能圆满均整,易被对方控制。   3、以上所述单双重,并非只体现在双推手之中,它在站桩和单推手之中也存在,是必须解决及重视的问题。   4、在推手训练过程中,有的人因不易掌握要领而以体力补充;有的人则以摔跤等技术相补充。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虽能掩盖其不足,或一时取得小胜小效,但绝难走向拳学正轨,终难达“推断不二,搭手放人”之境。      四、身体各部位要领      1、头   要做到“头顶项竖”“顶头悬”,“头直目正”。好似头部把全身吊起似的。   2、肩   要做到“肩撑肘横”,只有肩撑,腋若容球,才能形成自身间架“腋半虚,臂半圆”,则上肢筋络宜开展,同时要避免肩部僵死,双肩要松活。这样,气血和力量则可直达梢节,练出“把轻头沉”之功。   3、肘   在推手练习中,要求撑住对方向自身回来时,肘要横,要撑。这样力量方能圆满,保持间架。而在推向对方或放人之时,则要求垂肘与肩配合起来。要做到蓄力时肩撑肘横,发力时沉肩坠肘。这一点,世人多有不知,而流入片面之途。   4、手   在推手过程中,手要半握拳,切忌用力握死,这样在技击时伸掌握拳或放或打极易相机而动。   5、胯   推手时要紧胯,只有紧胯才能使上身更好地得以放松,全身松紧得当,有松有紧,产生惊弹之力。   6、膝   双膝微曲,前膝似有上提之意。   7、足   在定步推手中,双足一定要稳固(但重心依然变化)。在活步推手中,足的要领与“摩擦步”相同,动则若兜泥,静则趾抓地。   8、脊   脊柱为人体之枢纽,上下抻拔之力不能失,只有“尾闾中正”,才能产生弹力,气贯周身。最终做到力由脊发。   9、胸   胸部放松,空胸下气,使肺活量增大,同时胸窝要微含,这样才能发出整体之力。   10、腹   腹部要充实,通过训练,自然达到逆腹式呼吸,但不可造作,小腹应常圆,发力时要实腹。   11、身   推手时立身要中正,八面支撑,六面得力,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两头动中间攻,牵一发而动全身。   12、眼   双眼要含蓄,目光要冷静。双目不可游移弋慌乱,亦不可目露凶光。在发力放人的一瞬间,精光外露,方可慑人心神,这在拳学上叫“收放”之法。   13、耳   要做到“敛神听微雨”,因为只有听,心才能静下来,才能全神贯注地投入训练及技击。      五、单推手具体练法      从前述可知,推手训练重在单推手。   1、定步单推手   甲乙双方以技击桩之步法站立,双方以右小臂相搭,由左向右缓慢的弧形运动,不可忽快忽慢,力量要匀,不可忽大忽小。推手时两手半握拳,左手护住自己的下颏部位。练习时要牢记前述要领、原则及注意事项。此为右式,左式与此相反,要领相同。   2、动步单推手   其要领大体与定步推手相同,同样以右式为例。甲乙双方以站桩步法站好,右小臂相搭。在推手时以半鸡形步作相应的配合。也就是说,手往前去时,不仅要做缓慢的弧形运动,还要以左脚为动力,右脚略往前划动,左脚立即跟上,两脚间距要始终保持一致。动步时要稳当自如,以辅助肩胯带动小臂。手往回撤时要有外撑的力量,同时以前脚为支点,后脚略向后滑,前脚随即后撤,以配合完成手上运动,达到上下齐到。要注意动步距离不得超过手的活动范围。   3、自由步单推手   要领与动步单推手相同,但所用步法不限于半鸡形步,摩擦步、三角步、圈步和划步均可使用,但上下要齐到,全身齐动。以步法辅助肩胯带动小臂,将对方中线始终控制在自己手上,进步要攻击对方中线,退步要威胁对方中线,做到“制人而不制于人”。左右两式的原则及其要领尽皆相同。 [/SIZE]
砺剑
2008-5-12 20:47:45
大成拳形意李 康 李 健   一、形与意      大成拳的锻炼包括了形、神、意、气、力等方面的系统训练。它不拘泥于一招一式的演习和套路的串联,而注重自身良能(先天)的发掘和运动能力(后天)的培养。   所以,每位大成拳演练者、探索者,都要切实注意体认练习的过程,不要只盯着结果。   形与意是这个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这对矛盾解决好了,练大成拳定能“百日一小成,千日一大成”。   形与意的问题,历代名家都非常重视,大成拳的母拳以之为名,就充分说明了其重要性。犹忆芗老早年得意弟子赵道新先生曾云:“一些人讲究形骸成癖,一些人追求意念成疯。前者被三节、四梢、五形、六合……捆成了五花大绑,后者则躲到幽处独享精神激战。”出现这种错误,就在于习拳者没有把握好形与意之间的关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   对于这个过程,前人虽多有述及,但语焉不详。下面特作具体介绍,以增强大家对锻炼过程系统性和预见性的把握,防止以偏概全,久习无功现象的发生。   就形与意来说,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锻炼阶段。   1、无形无意:指初习拳和不习拳者,既不知拳形,更谈不上拳意。   2、有形无意:习拳者经明师授以真传,主要是摆架子,掌握正确的桩架、动作。实践证明,这一关至为重要。大成拳讲究掖胯、挺腰、足跷、腕挺等等,要努力一个劲一个劲的练出来,最后在一个桩或一个动作中全体现出来,最后形成整体劲,浑元力。现在大部分意拳或大成拳爱好者,往往直接跨过了这一关而流入意幻之虚。   3、有形有意:在形的物质基础上,可产生正确的意感(意自形生),这时可适当的加强意念,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来练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可达真正的“形与意合”,有的前辈称之为“站出神了”。   4、得意忘形:习拳者对自身运动能力的把握和良能的开发已达较高程度,只要脑子一想,身上就有了。因为自身筋骨、气血、肌腱、神经、脏腑、大脑等都已得到充分的协调训练。虽然是“但求意神足,不求形骸似(王芗斋语)”,但自然是“筋含劲力骨存神”。现在很多人一上来就追求这一层次,只能是枉费心机,水中捞月。   5、无形无意:可从三方面讲,从发力方面来说,习拳者可以作到微动发力;从技击方面讲,习拳者可以作到推断不分;从反应方面讲,习拳者可以作到有感即应。《大成拳论》称之为“空灵”化境。前人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亦指此而言。   从表面看去,对形与意的理解、体认和把握经过了五个层次。从本质上看,其过程只是无形无意→有形有意→无形无意。它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事物经过两次否定,会出现第一阶段的某一特征,但二者具有本质的不同,其拳学水平实有云泥之别。拳学进步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过程。      二、不练不得,不练自得与练而不得      练大成拳要懂得这个道理。有些东西不加练习就得不到,有些东西不去练习而自然得到,有些东西练了反而无所得。   现举例说明之。梢节要练,四梢都要练,指要练(挑、抓、撑、争等),腕要练(四腕挺劲力自实),小臂要练,趾要练(顶挺等),小腿要练,肘以后,肩胯不能练,想都不能去想。大成拳讲肩胯,要作到肩撑肘横,肩沉中有撑,肘坠中有横。但有些人练拳不是耸肩就是压肩,越练肩,越是错谬百出,这就是违背了“不练自得与练而不得”的规律。实践证明,只要桩架大体正确,注意四梢,时间一长,肩部自然达到舒适得力的正确状态。   另外,在站桩和试力时,要练向上的劲,千万别练向下的劲。向上的劲包括头向上顶劲、腕子向上提劲、腰向上挺劲。经过一段时间苦练,松紧得当之后,胯部自然下坐,从而形成上下争力。所以,习拳时胯部下坐不能去专门练习。一语概之,向上的劲不练不得,向下的劲不练自得,若故意专练向下的劲,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上述两例,关键是告诉大家要弄通这个道理,用以指导习拳,努力探讨习拳要练什么?什么能练?什么不能练?什么要努力去练?什么是水到渠成,练而不得。了解并运用了上述规律,能避免“倒果为因”的现象发生,从而找到练功的目标和重心,以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习拳效果。
砺剑
2008-5-12 20:52:02
大成拳实作王红宇   很多人把实作断手视为寻常之举,更有人大谈某武术家在打斗中把对方的牙打掉了三五颗。其实,这在拳术层次中水平是相当低的,有功夫出拳接触对手体重能追出的人,被击中者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偶见双方因琐事在街头发生争斗,一方以拳掌抡击对方头部,对方亦不过口鼻出血而已。   能把断手做漂亮的人太少了。有幸与高手试试,或目睹一次便会眼界大开。然而真正享有大名的武术家是绝不会轻易与人比试的。很多上了年纪的有名拳师,在年轻人找上门来要求比试时,往往以身体早不如昔,因病已退出拳界多年为借口来婉言拒绝。倘若有熟人带着进行友好的所谓听听劲尚可,如果不明来意,又在众目睽睽之下,这时的老拳师出手会使尽平生之力,为捍卫半生的荣誉,凭着丰富的经验,原地不动的三两下发力绝对相当重,因为他在撕扯中只有两三下的机会(这里所指的拳师,是真正掌握拳术整体性的人,那些摇头晃脑大谈拳理而从不起身小试身手的人不列于此)。另外,同名气很大的武术家当众比试,绝无小说中所谓听劲一笑即分胜负或点到为止之说,当是举手不让步,抬腿不留情的。   一日,我的一位练了近三十年八卦掌的朋友神秘地对我说:“当年我师父讲,程庭华与人比武一招塌掌,打在对方肋骨上,对手当场口吐鲜血,功夫真是太深了。”我真是哭笑不得,此绝对外行杜撰,不知此友是吹捧老先生呢!还是在糟踏中国武术。像程庭华那样的武学大师,连芗老都有“余幼年时曾与程庭华先生晤,回忆其神情,类若神龙游空,百折千回,令人难追其功劲”之感悟。何况程老先生那样的好功夫,一旦接触就会夺了对方的位。从没听谁讲过芗老与人比试时给谁一记栽拳或圈锤的,如果那样,老生先晚年绝对放不了人。拳谱曰:“所谓力者,天然涨成,其效用随年龄疾病而增减。所称劲者则不然,由于多年苦练而成,其效用不因年事疾病而减退。”   有相当多的人是不适合做实作断手的,练功多年却在打斗中输给常人所说的“掼打”,这是功夫练错了,老师讲得太少了。当然,精神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断手中有很多常人想象不到的情况发生。有的人功夫很好,但也极有可能在徒手搏击中遭受惨败。   欲在实作断手中取得胜利,先要在平时下大功夫练功,见到的手要多,才有可能在实战中少受伤。各门派的好手(黑手)太多了,你没有那“硬打硬进无遮拦”的功夫就先要见得多。   有的人是文字上悟了,这不是真明白,有的人是在实际打斗中悟了。比如说让他守住中线,他就是不注意,也明白不了。中线为人体之重心所在,技击实作中丢掉中心,失去重心,就等于失败。在实战中对方被击,鼻子出血了,下次不用说也就知道守住中线了。那就要在站桩中真正体会出自身的“中”,方才可以明白控制对方的中线。在实战中要做到连——不间断,爆炸无断续,身上劲的转换变化;严——间架防护,身如弓弩,蓄势待发;准——力量变化,有准确攻击对方之重心;重——有份量,接触对方有身体奔里追的劲。   还要注意心理素质的强化训练。平时练得不错,还没跟人家比心里就怕了,这就已经输了大半。功夫真正练对了,身体有连通性,有拳术的真劲,遇到对手时会很轻松,感觉对方很弱,身体同薄纸一样,一捅就破了,根本不会构成威胁。草原上的狮子,有的睡觉时四脚朝天,天生就是吃人的,谁敢吃它呀!   大成拳实作技击要有感皆应,头欲撞人,手要击人,足要踢人,步要过人,神要逼人,气势要袭人,手足齐动,全身一动无有不动,手、肘、肩、胯、膝,无处不贴人,整体配备,协调变化。人们见过不少练大成拳的,但真正懂拳的人太少了,真正的大成拳技击就是直取,高水平没有什么路线招法形式、闪展腾挪,全看对手出劲接触之间,撕扯变化击出对手。下面就进一步谈谈实作技击。      一、关于手不空出,力不空回      拳术接触对手时,劲要透进去,好像自己的拳或掌是铁,而对方是吸铁石,我一接触对方便贴着对方走。如果进击时一下没击倒对方或被对方格挡,此时不可以抽手,撕扯上运用刁、锉、勾、叉、挣、拧、扯等身体变劲再次进去,即使回手也要抓着东西回来。倘若出拳后又迅速收回,既费体力又没有任何意义,实与拳击无异。似此徒手搏击,再快的点击又有何用。再者,若遇高手,出去的拳是根本抽不回来的。这只有在徒手搏斗中真正拼过命的人才最清楚。      二、关于戴拳套与徒手      练习传统拳术不提倡多戴拳套对抗,在桩中摸出手与身体的变劲,在推手中摸出控制撕扯变劲,戴上拳套比划拳会很别扭,拳劲也无法发挥,戴拳套打惯了,徒手做时就没有一两下击倒对手的意识。徒手比拳不可疏忽大意,头脑和动作要清楚,很多人欲打击前先攒劲,应该越想打越放松。   开始练习徒手打,可以在攻击对手时抡身不抡胳膊,肩胯摆动,中轴不要动,身上摆,手不摆,胯奔回收,不论对手怎么抡,你只管直步前上,半步直着走也可以,靠身上的劲走当中进攻对手。要把自身松紧配合节奏掌握好,在击中对手时身体整个一挺,手奔外送,落在对方身上是一个节拍。      三、关于踢法      踢法进攻有很多弊病,抬腿进攻的刹那间身体重心不稳,此时就怕对方冲撞我之中线。俗话说:“抬腿半边空,抬腿就怕虎扑子。”运用踢法时要遵循明拳暗腿的原则。上手必须控制压迫住对方,在对整体吃劲无法变化时才能借助敌上手之力运用踢法,此乃明拳暗腿。用脚要巧妙,拳脚穿插,对手跑时踢是最佳的时机,踢完即刻拳上去,踢完再调整进攻来不及。   另外,踢法的运用必须遵循上领下随,下动上领的原则。发力伸腿的劲来源于全身的整体配合,光凭腿的力量,好比空中楼阁。平时可以坐着奔起踢,或单腿悠着踢,膝盖放松,脚脖子挺上劲,会感觉份量极重。      四、关于“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      鼓荡是拳学中深层次的概念,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它是习拳者达到较高水平的一种感觉,简单的说就是两个“劲”的连接。两个“劲”的连接不等于外形两个动作的连接,内在的拳“劲”要比外形动作快得多,一个动作可以做出多个“劲”。比如外形一个崩拳,内在“劲”可以有两个三个或更多,所谓的“挑打”、“按打”、“挂打”,指的都是接触上“劲”的转换,或者外形不动都可以打出几个“劲”,两个劲连接得非常自然顺畅,可以做几个发力,就是鼓荡,无数个“劲”的连接转换,其实就是两个“劲”的连接转换,只要两个“劲”的连接做好了,多个劲的连接也就能做好,这时就可以称为“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形意拳所讲的起是横,落是顺,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就是这个意思。要想体会出“鼓荡”,必须先做到全身筋骨能全天候挑撑起来,肌肉有如惊蛇之状态,才能体会出鼓荡的感觉。      五、关于均整与“一触即发”      均整就是把人体的各部位锻炼成一个整体,就是把人体的头、两臂两腿、躯干等,通过科学的方法锻炼为一个整体。   从外部看,人体是由头和两臂两腿及躯干组成;从内部看,则由筋、骨、肉(肌肉)、血(气血)组成。习练者通过站桩、摸劲、推手等方法,可以全面锻炼筋骨气血。只要训练得法,久而久之,即可练出内部一体的大成拳;通过严格正确的桩法练习,可使人筋骨挑撑起来,肌肉有效地放松下来,从而使气血灌溉人体梢节,只有气血灌溉到梢节,方能得到全面正确有效的锻炼。   有人认为,整体锻炼是全身肌肉的锻炼,把人体各部位肌肉都练到了,就称为整体的锻炼。这是错误的,不符合中国拳学思想。老祖宗们经过千百年的实践探索,总结出的筋、骨、气、血的锻炼方法,是祖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可以说,练习大成拳就是继承传统文化。   “一触即发”是人们的一种自卫本能,当你练到筋骨可以全天候的挑撑起来,肌肉锻炼得有如惊蛇,即具备了一触即发的能力。这是真正的自然力,是身体各部位遇到阻力时自然发出的力。      六、关于实作中的“精神要真”      恩师选杰先生讲:“只有在精神上的一往无前,没有任何可负担的条件下,再配以拳技和力量,方可使自身达到神勇之境也!”较技者首重精神,技击实作都是在精神要真的基础上来谈的,没有精神就无从谈技击。但精神不是万能的,学拳之人万不能觉得精神的重要而一味求“玄”论“神”而忽视实力的练习。只有精神加物质,才是完整的。芗老在拳论中讲:“技击在性命相搏,一方面言之,则为决斗,决斗则无道义。更须抱定肯、忍、狠、谨、稳、准六字诀要,且与对方抱有同死之决心。若击之不中,自不能击,动则便能致其死,方可击之,其决心如此,自无不胜。”      七、关于拳术中的叫人      在推手和断手中,可以刹那间把对手叫整叫僵,叫他动作有一定方向时正好出击。可以说,让对方精神、力量、体位、重心出尖和有点不平衡正在找平衡时,正是你发力的时候。如果对方已经不平衡奔前栽了,你又给摆正了,等对方摆正了你再放,两人就顶上了,做在二上,劲没连续性。下面介绍三种叫人法。   精神叫人。精神出尖等于叫对方精神力量有出尖。我们从开始练习大成拳就经过严格的含蓄锻炼,无论精神眼光,也无论周身肌肉骨骼,都应养成一种含蓄的习惯,从而在与对方照面时,会从精神上给对手一种压迫感,犹如狮子扑猎物前的瞬间含蓄状态。使敌未曾与我接手,便从心理上先输了一筹。   动作叫人。通过常年站桩、摸劲和推断手的练习,使自身的动作非常的整合,相当的协调。使对方感觉我动作起来相当高大威猛,给对方一种压迫感。   劲叫人。叫对方的力量有一定的方向。敌我双方搭手接触的一瞬间,我利用点重身松,把体重瞬间压迫在对方身上,这时除了水平较高的对手,一般都会被整体叫僵,这便是我发力击敌之最佳时机。   上述三种叫人之法皆是在自身具备很大功夫的人才能做得出来。
砺剑
2008-5-12 20:54:42
大成拳试力王红宇   “试力”又称之为“摸劲”、“找劲”,是大成拳七步功法训练中必不可少的训练内容。芗斋老人曾说:“此项练习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由此可见,其在大成拳系列功法训练中的重要性。“试力”是在桩功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就是在静止不动的站桩状态求出了力(内劲)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项训练。在此所指的力,主要指筋骨之力。从生理学的角度讲,筋骨主要起着连接和支撑的作用。我们的身体主要靠筋骨的力量才得以站立和行走,四肢才能屈伸。站桩是通过间架的定型,从而达到全身筋骨起生理性变化而出现的拳术之力。此时身体已逐渐变整,能慢慢体会到桩功的愉快。笔者在随王先生习练大成拳期间,是在一年之后方得先生传授大成拳试力之法的。   观当今大成拳界,刚开始站桩就进行试力练习,很多练习者居然能感觉到空气的阻力,还与大气溶为一体,其实这一切都只不过是在意念的诱导之下的肌肤敏感而已,找一个从不练功的人随便在空中划动,也能划出空气的阻力来,但身体内在的筋骨并没有发生生理性的变化,也没有产生拳术的力量,力从何而试?再试也不过是耍动两个胳膊。如此练习,简直是本末倒置,形同枯井取水。其实,芗斋老人在《大成拳论》中已明确指出:“以上的基本练习,既有相当基础后,则一切良能之发展,当日益增强,则应继续学习试力工作,体认各项力量之神情,以期真实效用。”在此所谓的基础,是指通过站桩而使自身发生生理性变化而产生的拳术之“力”。   然而,当今社会浮华喧嚣,名利诱人,吸引人们的活动日益增多,已没有多少人能静得下心来站桩了。况且信息社会,工作效率提高,大家都想着速成,希望仨两月,甚或三两日,就能搭手飞人,但对于大成拳来说,无异于痴人说梦。   站桩是在静止的状态下通过间架结构的定型,达到改变体内肌肉、筋腱、骨胳等的生理结构,从而产生内家拳的力。也就是所说的“内劲”。“试力”则是在动的状态中体认各种力的运用。“试力”即是运动的桩功,一切都遵循桩功的要领。“试力”与站桩相辅相成。可以说,站桩是大成拳的基础,它贯穿于大成拳的系列功法之中,是通往技击高级境界的唯一途径。“试力”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关键,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大成拳桩功修炼所达到的层次不同,所以造成各阶段的试力训练也有所不同。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找整体的大的协调感。求身体各部(头、手、肩、腰、胯、腿、脚等)的配合,把动作做顺。刚开始时可能不大自然,要慢慢的去体会,时间长了自然也就顺了。不要一上手即求细微的变化,那样将会陷入局部。   此时要求身体身然放松,不得使用拙力、蛮力,同时又要做到松而不懈,有力而不用力,不用力而力自生,做到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注意形不能破体,力不能出尖。此阶段属于炼形的阶段,动作要舒适大方,缓慢均匀。由于有了桩功的基础,身体已逐渐的变整,已能感觉到力的存在,只需很短时间即能进入下一阶段的训练。   第二阶段:在外形做顺了的前提下,可以体会控制放人及双臂间的沉、托、分、闭等各种劲力,这一阶段的试力也还是形体上的动作,运动当中虚点太多,力还显于外形。要求练习者在肢体运动的同时要有向相反方向的意念。即双手在前推的同时要有回拉的意念,左右和上下也同此原理,这样才能练出深厚的内劲,在今后的推手中方能听得住对方点上的“劲”,可以极快的感觉出对方点上劲的变化,而不被对方所乘;如对方突然断点偷袭或滑点,还要体会出今后在推断手中控制对方,再做动作打击对方的能力。例如欲偏对方,可先回拉,使对方重心不稳再偏,要把对方整体问动了,否则偏过去对方也会撞进来。再如欲挂对方,先用身体带动手臂手腕回挂对方,对方若往回急拉,重心不稳或往后以僵劲抗之,此时上步发放,将我之力与对方之力相合,定能放得干净利落。   第三阶段:在经过了上一阶段的训练之后,即可进入本阶段的训练。能进入本阶段的训练,即可以说自身的功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层次。上一阶段的试力,要求在形体连续的情况下做出力来,而本阶段在形体上可能令观者觉得是断续的,但它是由一连串的细微发力所组成,无论哪一个位置碰上都是实点发力。即所谓的“形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反之,连绵不断的外形可能什么都没得。   这时的试力则应细心体会身体能不能动,能不能发出力来,发力是否能得劲,能动再动一下,身体要保持高度放松的含蓄状态,犹如拉满弓的箭一样,体会在运动中的含蓄之势。   在初级推手时,往往一个动作给对方偏动了,只需要再给一下就能把对方扔出去。然而,动作就是跟不上,做不出来,只有再调整自身。但此时对方也调整过来了。这是因为自身没有养成含蓄的习惯状态,所发的力是单向的,没有在试力中体会出点上的细微发力。   第四阶段:在上一阶段的试力过程中能体会到身体各部位细微发力的情况下,可进行本阶段的训练。本阶段主要体会整体的配合。由于桩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层次,身体各部位已能细微发力,此时就应该体会身体的每个部位一动,其它部位是否都能配合,各骨骼关节肌肉等是否都能同时相挣发力,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感。刚上手时可以先体会一两个劲,等熟练以后再慢慢加劲,随着桩功功夫的提高,逐渐就能体会出全身骨骼关节肌肉都能很好的配合,身体会因外部环境的需要而同时出现各种劲力,再通过站桩的强化训练,在试力时渐渐地能感觉到头、手、肩、腰、胯、腿、足等在运动中能成为一个整体,此时的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   有了相当的认识之后,进一步可以体会空气的阻力,可意念全身毛发都竖了起来,体会身体与空气的摩擦阻力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到感觉身体被空气紧紧裹住,固定起来,不用力根本动不了,用力即用能推动空气阻力的力就行,此时用力就是发力的开始,动即是发力,一搭手试技才能感觉到自身各部位都能发力,一动而无有不动。随着练功的深入,即会出现芗斋老人所说的“全身毛孔无不有穿堂风往返之感”。这种真实的感觉到了身上,才真正的是妙不可言,其乐无穷,也正是达到了拳论中所讲的“周身无点不弹簧,炸力无断续”。至此,即可进一步研究技击之法了。
砺剑
2008-5-12 20:55:17
大成拳劲力李 康   王芗斋先生搭手飞人的神技,张恩桐先生一触即发的功夫,常志朗先生“身上四把刀”,王选杰先生劲吐人跌,李荣玉先生发力如车撞,均得益于大成拳的劲力。      一、大成拳劲力之特点      大成拳劲力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冷、脆、快、重(透)、无断续、无方向、具体、受阻才发等八点。   冷。指发力非常突然,但绝非偷打人。劲力冷,能使对方猝不及防。与这样的高人搭手,你根本就无法预测自己的命运。如果他愿意,可陪你玩两下;如果他想施放,或许你一下就完了。有的人飞跌于地爬起来一个劲地埋怨对方,说“我还没有准备好”之类的话,或者内心责怪自己“精神不够集中”等等。其实这一切都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对方的劲太冷了。劲力冷,使对方把握不住节奏,往往造成对方无备(实际上就是准备了亦无效果)而受击,因此能造成对方心理恐惧。   脆。指发力干净利落,转瞬完成,绝无拖泥带水、拉拉扯扯的现象。   相比之下,快与重就较易理解了。但要知道,仅仅力量重、速度快就是大成拳的话,那大成拳也就豪无宝贵可言了。因为任何一种搏击运动,无论是拳击散打,还是摔跤,都讲究力量重,速度快。但反过来说,大成拳之劲力当然既重(透)又快(如恩师李荣玉先生曾以拳轻触我胸,当时我胸部尚有一棉枕保护,结果其劲又重又透,令我咳喘不止,且全身几乎崩溃)。   无断续。王芗斋先生常说“一触即爆发,发力无断续”。目前来说,无论是拳击散打,还是坊间流传的假大成拳和假形意拳,其练习者所发之力都是断续力。但内家拳的宗旨和特点都是力无断续。如果内家拳练习者只能发断续力,那么,内家拳的技战术运用只能是空想而遭到迎头痛击。只有力无断续,才能做到“发力总在敌先”,才能充分发挥“变招不如变劲”的内家威力,才能真正做好“顺力逆行”,“借力打力”。断续力的特点及其与无断续力的区别,可以拿拳击的例子来说明。拳击手无论其水平多高,他发出一拳总是一松一紧而发力,一拳之后放松收回,才能发第二拳,其两次发力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而大成拳高手因为做到了“松紧紧松勿过正”,所以其第一次发力结束的状态,正是第二次发力的蓄劲状态,其两次发力的时间间隔极短,因此称作“无断续力”。这就是社会上流传的“外家拳的招法再快也没有内家拳变劲快”的真实原因。无断续,不是指行云流水般之外形,真正的力无断续在外形上反而是断续的,行云流水般的大师可能连一个劲也发不出来,遑论力无断续了。   无方向。王芗斋先生多次谈到“含蓄”和“力不出尖”,“力有方向就是出尖”,即指此而言。未发力时处于含蓄状态,即含着劲,王芗斋先生称之“犹如翱鹰下鸡场”。发力时则“遍体皆挣力,无处不弹簧”,谓之“浑元爆炸”。因此,从某一角度讲,大成拳的劲力在发放前是无方向的,在发力时亦无方向。换言之,又是包含了任何方向。   具体。真正的大成拳劲力非常具体,发力出劲就像斧子刃似的,每一点都是清楚具体的,极其细微的。王芗斋先生谓之“持环而得枢”。在大成拳学里,力无方向和力具体是辩证统一的。   受阻才发。即“一触即发”。一触即发不是指刚一擦着人就被击出了,更不是什么“生物电击人”或“沾衣十八跌”。而是指发力者一瞬间接触磁实后受到真实的阻力,全身各关节互为根本,互为动力,浑元一争,力量马上就爆发出来。只有能一触即发,才能不抡拳头,甩胳膊,这才是拳击、外家拳与大成拳发力的根本区别。那种靠距离的惯性发力不是真大成拳。一触即发并不代表大成拳练习者在与人交手时不能大动了,而他们在未接触时是灵活多变的,一旦受力就应感而发。大成拳所谓“打实不打虚”,即指此而言。   以上从八个方面谈到了大成拳劲力的特点。其实这八大特点并非完全各自独立的,割裂的,而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根据大成拳劲力划分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多种,诸如螺旋力、杠杆力、二争力、吞吐力、滑车力等等,但从其本质上说,只有一种力,即整体惊弹力。一句话,整体惊弹力具备了上述八大特点,也只有完全具备了八大特点,才具备、获得了大成拳的劲力——整体惊弹力。众所周知,王芗斋先生与人交手,一触之间,对手就飞跌丈外,甚至昏迷过去。在旁观者看来,王先生的身体在发力的一瞬间,外形几乎是不动的。后人常常练习,一生无所得,百思不得其解,只好称“芗翁给后人留下了神秘课题”云云。其实,过去形意大家也是这样的,如郭云深、尚云祥等。在外形不动或微动的情况下把对方抖放出去,且使对方如受电击,不知自己是如何被击出的。这种现象只有发力者具备了较强的整体惊弹力才会发生。   可以尖锐的指出,凡不具备整体惊弹力的,即使能“弄”人丈外(原谅我不敢恭维其为“放”),也只是“抡、掼、摔、推”罢了,绝非真正的大成拳。这种拳,这种“劲力”,只能在表演中使用。这就是为什么王芗斋、张恩桐、常志朗、王选杰、李荣玉诸位先生能推断合一的关键所在。而目前的“大师”们却“推是推,断是断”,“推手”时挺潇洒(遇力大者则顶牛),断手时只能抡拳头打人。这也是很多人练了多年内家拳和坊间大成拳却无力实战的原因。      二、大成拳劲力的求取方法      怎样才能获得这种具有上述八种特征的整体惊弹力呢?两个字——站桩。李荣玉先生曾无数次告诫我们:“大成拳劲力的唯一途径就是站桩。”选杰先生在留给笔者的遗作中郑重地说:“拳学之道离开站桩别求它法,无有是处。”由于99.9%的人未识真法,发现经过长期站桩(其实站桩是一个空壳,形似而质异)也未得力,效果微乎其微,最多“闹个好身体”,于技击一道作用不显。于是猛练大动和小动,把主要精力放在试力和发力上,认为过于重视站桩是步入了误区,结果虽经长期锻炼,与人对搏仍是抡拳头,拼体力;与人比器械时因力臂的延长,其不足更加明显,只是大砍大劈,完全失去了大成拳实作之风采。对于这样的大成拳,有人称作“站桩加拳击”,其实只能称之为“错桩加胡抡”。   站桩在真大成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不站桩或站桩不过关,是无法获取整体惊弹力的。那么,站桩站到什么程度?有何标准?答曰:必须站到能在外形不动,不伸缩肢体,不依靠距离和惯性的情况下发出强大的力量,瞬间将人击出,才算具备了较好的整体惊弹力。能初步发出惊弹力,一般人须苦练3年左右。但是,这时的惊弹力仍还是较弱的。   当年王芗斋先生针对每日钟情于盘架行拳、开砖破石的各派“大师”,对弟子们说:“他们没站过桩,哪能发出这个劲?”如今我要说的是,现在很多人每日站那种错误的桩功哪能发出这个劲(整体惊弹力)?   在能于不动时发出惊弹力后,就要继续学习在小动或大动中能随时舒适得力,随时把劲含着,要发随时能发,更重要的是能变劲。这就要进行试力的练习了。试力的本质是变劲(当然其外形动作本身在技击当中也有技术作用)。真能在大动中随时发力,变劲得心应手,方可谓功臻上乘。达此境界,王芗斋先生谓之“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   对于上述原理,王芗斋先生早有明训。《大成拳论》说:“自卫,即技击之谓也。须知大动不如小动,要知不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此处是讲无功夫的人大动的技击效果没有有功夫的人小动或不动的技击效果好。《拳学要义》说:“所谓大动小动之别,实在乎个人之基础功夫,对各种力量身得意领否,如能抬手动足浑身处处含有力学的本领,大动亦可,小动亦可,不大不小亦可,若根本无力学的能力,任凭怎么都不可。”此处是讲大动小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和获得真劲与没有真劲之间的区别。《大成拳精义》说:“不会动的人,初练时更不应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此处是讲大成拳的训练程序问题。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三个结论:一是整体惊弹力只能由正确的站桩获得;二是大成拳的练功程序绝不能胡乱倒置;三是读拳论不能死抠字眼和断章取义,没有明师指点和切实体认,是绝对无法真正理解的。      三、大成拳的劲力对大成拳家战术原则的决定性影响。      大成拳的劲力有了上述八大特点,就决定了大成拳家在技击中应采用的战术原则。   大成拳的劲力具有冷脆快重的特性,才能在技击中力透敌背,一击必杀;具备了微动(不动)发力的能力,才能在技击中不像拳击那样抡拳头;具备了一触即发的能力,才能在双方搭手或纠缠时更好地发出令人震撼的力道;具备了力无断续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控制和打击敌人;做到了“出手不空回”,方能不靠组合拳和“连珠炮”取胜;具备了无方向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摆脱“以招破招”或“某式克某式”的困境;具备了具体的特点,才能准确攻击对方的中线和重心,真正做到“守中用中”,使对方拔根,遭受重创。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搭手作人;二是不抡拳头;三是打实不打虚;四是硬打硬进无遮拦;五是出手不空回,不靠“连珠炮”取胜;六是胜负的必然性增强,偶然性降低,能做到“五行归一处,放胆即成功”。      四、大成拳劲力的物质基础      大成拳劲力的特点具有众多优胜因素,因此大成拳重劲不重招,属于典型的功夫拳,而不是“上打咽喉下撩阴”的技术拳(当然,这种说法是相对的)。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武器致胜论”。   获得大成拳的劲力,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王芗斋先生当年反复谈到:“改造生理,发挥良能”。这二词八字,前一词与后一词是因果关系,内涵极深,颇堪玩味。只有通过训练,使生理得到改造优化,才能发挥良能,获得真劲。   大成拳着眼于人身筋、骨、气、血、肉、精、神的整体练习。首先通过站桩使人的精、神、气、血得到充实。精是人体精微物质,精足方能气旺,乃至神全。凡精不足者,体必弱多病,精力不佳,更何谈拳学。站桩者必先保精,然后逐步增强人体元气,使气血川流,百脉畅和。气血充盈,力气倍增;五脏充实,抗力增加。站桩炼气,增加肺活量,使膈膜动力增强,发挥出“呼吸弹力”。站桩使人体抑制系统与兴奋系统得到优化与平衡,从而起到养中练,练中养,整饰神经的效果;达到神清气爽,反应灵敏,自控力增强,能迅速进入应激状态。   站桩练筋。“筋粗(长)力大”乃拳学要言。大成拳劲力的基础是整,而整的基础就是筋拉长增粗并连接贯通全身。常志朗先生和李荣玉先生的筋比常人又粗又长,一受力就腾然而起。所以大成拳不是软绵绵的拳,王芗斋先生谓之“遍体筋撑弹簧似”。这样才有发人如草芥之威力。形意大师尚云祥先生晚年也说过:“我再有三十年阳寿,就再打它三十年阳劲。”其含义就是指注重筋骨的练习。拳学上所说“一动无不动,一挣无不挣”,若没有筋的连接是绝对做不出来的。   站桩练骨,能使骨小板重新排列,骨质密度增加,髓满坚实,拳学上谓之“骨重”。   站桩练肉,通过松紧的锻炼,逐步达到“松紧紧松勿过正”的高级状态,形成“肉如惊蛇”,“力无断续”。   王芗斋先生留有四如之说:“整体如铸,筋肉如一,毛发如戟,体如灌铅。”此乃真实境界,不是喻指。所说正是大成拳劲力所必需的物质基础。
砺剑
2008-5-12 20:56:14
大成拳的“含蓄”“虚实”“动静” 王红宇   一、含蓄      芗斋老先生在拳论中所描写的“含蓄”,在实作中,遇敌好似虎扑羊(老虎在扑猎物前瞬间呈现的含蓄状态)。势如龙驹扭丝缰(烈马被骑手拽住缰绳,使马首回扭时马所处的含蓄态,这时骑手一松缰绳,马就会飞奔出去)。势如翱鹰下鸡场,蓄势待发等等。   众多的大成拳练习者习练多年终无所成,对芗翁拳论无数次的阅读,反复的揣摩,对“含蓄”的理解仍然似是而非。今仅以个人之浅见,将大成拳的所谓“含蓄”、“虚实”和“动静”向广大武友读者简介一二,如有欠妥之处,还望指正。   人在发力之前都本能地有一个准备阶段,这一阶段在大成拳系列训练中称之为“含蓄”。前辈拳家在与敌人或野兽的生存斗争中深深地认识了“含蓄”的重要性,把发力前的这一准备阶段专门提炼出来,作为一项特定的训练内容。   大成拳的“含蓄”包括两个内容,即“神意”含蓄和“劲力”含蓄。   “神意”的含蓄又称之为“精神含蓄”,是指在功法训练中的“两眼平视前方,神光内敛,呼吸自然,舌舐上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神意”含蓄来源于道家炼丹术的“和合四象”。   “劲力”含蓄是指在大成拳功法训练中的发而不发,发而未发的状态,大成拳讲练“遒”不练放,练“收”不练发。   大成拳在训练中要求“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使之体内气血鼓荡,外示安逸之态。   “含蓄”贯穿于大成拳从桩功至实作的一系列功法,它需要在每一步功法中长期刻苦修炼,使自身身体和意识精神不管在任何姿势和环境下都能处于含蓄状态,使含蓄成为一种本能,一种习惯。经过这一方法的训练所发出的力量是相当快的,非常迅速、冷脆,对技击有很大的用处,并能在交手试技中迅速调整自身重心。   人处在“含蓄”的状态之下随时都能发力打击对方,比没有接触对方即怒目圆睁,舞姿弄势对敌人构成的威胁要大得多。当然,神意与劲力能否含得住,能含多长时间,这就要看所下功夫的大小与明师的指点了。含蓄只要练到了身上,就会在技击和养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运动在发力前都要有一个准备阶段,都没有脱离平常人发力程序的规律。西方科学较为发达,但他们在揭示人体本能比起我们的传统拳术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比如西方拳击、足球、篮球、排球等体育运动,尽管动用了不少科学手段来指导训练,但在发力这一点上仍脱离不了准备发力这个程序,尽管他们用放松来使发力准备阶段的时间尽量缩短,但放松终究代替不了“含蓄”。      二、虚实      虚实一道足可使拳术家为其琢磨一生,可谓其乐无穷。要懂得拳术中虚实的对立与调和、虚中有实的生发、实中有虚的转化、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只有深谙此道的拳道中人,在做动作时方能真实体会出“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   芗斋老先生拳论讲:“习时需假定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四周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与猛兽毒蛇蜿蜒而来,与其共争生存之情景,须当以大无畏之精神应付之,以求虚中之实也。一旦大敌林立,在我如入无人之境以周旋之,则为实中求虚。”在站桩、摸劲的一些阶段,要有假想之敌向我攻击,我在与敌人周旋扑打中,以求虚中求实。实际断手较量中,要视对手很渺小,不要等到把对手看得很清楚(敌人只不过两只胳膊两条腿、一个身躯一个头),我只随意一击即可摧毁对方间架,此正可谓实中求虚。   在站桩、摸劲、推手时,自己感觉能发力,能有变化时为实,相反则为虚。初练时实点很少,相反则虚点极多。随着自身功夫的不断加深,能够体会出实点越来越长,虚点越来越短,但人不可能没有虚的地方,虚实永远在相互的变换之中,关键在于桩功功夫的深浅。桩上功夫大的人虚点变化非常快,而且实点相对很长,虚点短不易被对手发现。芗斋老先生拳论曰:“何为实,何为虚,虚即是实,实即是虚,虚实变换枢纽处若非久历永不知”。恩师选杰讲:“如作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互变,此是大成拳实战的初级阶段。”      三、动静      静是动之体,动是静之用。不管是内在的动静还是外表的动静,都互为根本,静即是动,动即是静。   静是因,动为果。以站桩为例,“静”即是外形不动,外形不动即为外在的静,通过外在的静而求取内在的动,也就是在自身体内摸索各种劲的转换。例如撑抱、拧裹、撕挣、提踩等。无论体会出何种劲力都是内动,都是外部静的结果,只要身体内部的气血、骨骼、筋肉动了起来,必然需要外部的静,外面不静是不可能有体内的真动的。   “动”是指摸劲而言,摸劲时外形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动,在外形动的时候体会内在的静、体会各种劲的变化,身体内部肯定是静的,只有内在静的时候才能体会出外在的动。   动静看似矛盾,实则原为一体。在实作断手中亦有动静之分,在平时练拳和断手中一样要分清动静。断手较量时要像换了个人似的。正所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与敌相较未接之时,要以静待动,后发先至。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至。恩师选杰先生讲:“做拳时以静待动,虽后发制人而力总在先,触敌发力之时,由速动而反归于静,此所谓‘一动一静互为根用’。”
砺剑
2008-5-12 20:56:53
大成拳筋骨的锻炼王红宇   一      当今大成拳界,谈功法者有之,试力者有之,推手、发力、试声、实作等等均有之,然而对筋骨的锻炼却闭口不谈,无人提及,仿若筋骨锻炼是大成拳习练的“禁区”。其实,筋骨的锻炼并不神秘,它贯穿于大成拳的每一步功法,但所占比例较少。我师王选杰在教导弟子时,第一课就讲大成拳炼的是筋骨之力。   我们知道,人体自出生以来,筋骨就是连通的,如果不连通的话,人就残废了。但是,由于人们生活中的用力习惯,使自身的筋骨没有得到良好的锻炼,不能有效地用力。通过大成拳站桩,可以改变和调整人们的用力习惯,除却后天的拙力,从而出现本能活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筋骨之力。   众所周知,大成拳练的是整体,要想把身体炼整,首先必须在桩功中让自身的筋骨发生根本的变化,也就是生理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筋腱的放长变粗,骨的密度增大变硬,就是俗话说的“筋长力大,筋粗力大,骨重筋灵”。大成拳可以运用桩功中的肌肉放松和间架结构的定型来达到改变筋骨的目的。   在谈骨肉放松和间架定型之前,让我们先认识一下筋骨。筋即是筋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韧带,其质地坚韧,柔软而滑溜,呈白色兼青色的带状或片状,是连接肌肉和骨骼的一种坚韧组织,筋腱不但质地坚韧,而且又富于弹性。因此人体四肢能够伸缩,五指能够开合,两足能够履行,两腿能够跳跃。大成拳中爆发出来的弹抖劲,除了气血、骨骼和肌肉的共同作用外,筋腱亦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在《神运经》中讲:“伸筋以拔力”,“松筋者涣也,汉筋者萃也。松涣者软之极也,汉萃者刚之极也,松如绳之系,汉如冰之清”。《黄帝内经·灵枢》中所言“筋为刚”,都讲了筋的作用,说明了人的力量来源于筋和腱。所以说筋腱不但是四肢伸缩转动的主宰者,也是力量的发生处(当然,筋腱本身之所以能有伸长弹性,仍是气血所营养的结果)。   骨骼和关节在人体起着支撑的作用。《黄帝内经·灵枢》的经脉篇说“骨为干”。这就是说,“干”有支撑的作用。所以我们把它称为骨架,在人体起着“支”和“撑”的作用。骨骼与关节的粗细及强壮程度,直接关系到劲力发挥时支撑力量的大小,所以骨骼粗壮的人,支撑的力量就大,劲力也就充分;反过来讲,骨骼和关节细小的人,支撑的力量就小,所发挥的劲力就弱。   由于人们后天生活和工作的用力习惯,用力时肌肉容易紧张,阻碍了筋骨劲力的传递,更妨碍了筋骨的有效锻炼。肢体的放松是大成拳锻炼筋骨的一个先决条件。这个放松不是绝对的“松”,它要求“松而不懈”,在意紧的情况下松,即所谓的“意坚形松”,“肌松力绷”。我们知道,筋腱生存在皮肤之内,分肉之间,它起着连接肌肉和骨骼的作用,人体的筋腱上包裹着许多的肌肉纤维,这些肌肉纤维呈现无序状态,粘在人体的筋腱上面,当我们用力时,肌肉纤维开始无规则拉扯,分化了我们的筋骨力量,致使筋骨的力量不能完全传递,力量不能完全有效利用。大成拳桩功中的肢体放松,主要是让部分肌肉纤维有序化,帮助筋腱传递筋骨的力量,让部分不能有序化的肌肉纤维剥离筋腱,防止其阻碍筋骨力量的传递,再通过紧梢节的锻炼,很快就能将周身大筋挑撑起来(在此指小臂以前,小腿以下部分)。俗话说:“指为筋梢”。指又称之为爪,既包括手指又包括足趾,手指、足趾都是筋的末端,故称指(趾)为筋梢。在肢体放松,手指足趾稍紧的情况下,通过长时间的桩架定型,周身大筋很快就能挑撑起来,就好像一张弓,弓的两头用弓弦一拉紧,弓身自然绷了起来。   身体放松是前提,桩架的定型是筋腱拉伸的关键。只有放松而没有正确的间架结构,是不能伸筋拔骨的。挑筋是大成拳的基础,要想迅速快捷的将周身大筋挑起,必须要有标准的间架结构。可以说,没有正确的间架结构,就不可能练好大成拳。   在练功的过程中,当我们的肢体处于一个正确角度时,我们身上的筋就能一下子绷起来。也就是说,筋腱的拉伸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好的角度,在肢体放松的前提下进行长时间的定型,经过量的积累,从而产生筋腱的生理性变化(从量变到质变),将筋腱拉伸放长,变得更加坚韧有力。   以技击桩为例,前手在眉和嘴之间,肘部微下坠,肩部放松。在这个角度下,手臂大筋和腋下大筋以及背侧大筋容易拉起,臀部下坐,头往上领,形成上下对拉,再通过掖胯、敛臀、含胸、拔背、项竖等锻炼,能很快将脊椎骨和前胸后背大筋拉起,前腿膝盖顺脚尖方向前顶,与后胯对拉,形成斜面争裹之力,腿部大筋将会迅速拉起。在掌握桩功要领的前提下,再经过长时间的间架定型,全身大筋连通以后,身体方能变整。   周身大筋的挑起,并不只是凭身体的感觉,而是明显的呈现于体表,手能触摸得到,肉眼也能观察得到。以前,芗翁著名弟子张恩桐背侧大筋高高挑起,连走路时两手都是往外张开的,他的腿一绷劲,腿上筋立即腾了起来,跟钢筋似的。笔者在教学时也时常让学员触摸和观察我的腕部、大臂和后背及大腿的大筋,以提高学员对筋骨的认识。   身上大筋挑起之后,就跨进了桩功的又一个新台阶。即骨的锻炼。我们知道,骨骼之间的软组织里有着非常丰富的血液,只有通过筋腱的拉伸,才能加强血液循环,从而增强骨的密度,骨的密度变大以后自然就重了,也就是所谓的“骨重筋灵”。再经过长时间的桩功锻炼,就能达到骨节争鸣的高级境界了。   大成拳伸筋拔骨的过程是一个异常艰苦的过程,它需要吃大苦,有坚强的毅力。笔者在追随王红宇先生练功的日子里,一直都是咬着牙一步一步挺过来的。先生对弟子要求极其严格,往往一个桩一站就是两小时,这其中的痛苦简直难以言表。在筋骨变化的过程当中,肢体会出现诸如麻、痒、酸、胀、软、痛等等功效反应,根本没有舒适得力的时候,特别是筋骨、肌肉的疼痛,有时让人感觉好似火烧身,有时又如同刀割锥扎痛难忍。肌肉的酸痛刚过,又会出现肌肉纤维断裂剥离筋腱的裂痛,接着又是筋腱拉伸的疼痛和骨骼发生生理变化的胀痛。此部功结束后,就会明显感觉到功夫上了身,一旦与他人搭手,即会产生对手很软的那种感觉。此时此刻,喜悦之情定会让你忘掉一切苦痛。   桩功的功效会因修炼者身体素质的好坏,有无桩功基础,以及年龄和对功法的理解程度等造成差异。能否经常得到老师或明家指点,也是导致功效优劣的原因。再者,练功量的大小和练功时间的长短,也是造成功效差异的重要原因。      二      大成拳修炼是“形、神、意、气、力”并重的系统训练,练的是筋、骨、气、血、肉、精、神诸类人体要素,周遍百骸。筋骨锻炼充分集中的体现在“形”的锻炼之中。王芗斋先生在《拳论》中曾有论述。   拳学讲究“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筋骨锻炼主要是通过“伸筋拔骨”进行的。传统功夫中,站桩和走架要求身体及四肢拧裹、对争,这样在静态和缓动状态下更易把关节伸开、骨缝拉开、筋腱拉长。此类训练方法,真传形意拳谓之“处处龙折身”(有些人错误的认为,仅腰部才是龙折身),真传大成拳谓之“拧裹”。   相比之下,大成拳的训练之所以科学完善,其重要体现即是筋骨的锻炼,站桩要求肩撑肘横(这两点有别于传统功法)、膝顶、胯坐、项拔、足扒、裆圆、掌扣、指抓。动作要领真正合乎要求,做到位了,自然全身大筋撑起,身形稳固挺拔,骨节间节节相抵相扣,含蓄有力(有力撑、拧、争、抱等),使筋骨以及气血等自然得到充分锻炼。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要点在入门的第一天就必须注意,把这个原则一直贯穿大成拳锻炼的始终,是把身体练整,获得整体力的唯一途径。否则就如芗翁等前辈所云:“胳膊是胳膊,腿是腿”,永难获得整体力,浑元劲。   经过长时间站桩、摸劲,全身筋膜腾起、筋腱坚韧、内气充盈、小腹充实、五脏坚实、肌肉如棉筋如铁(即所谓“棉里裹铁”),与别人搭手硌得对方痛彻骨髓,最后渐达“四如”之境。此时技击应敌,一触即胜。拳论有云:“骨梢,有勇在骨,切齿则发,敌肉可食,眦裂目突,惟齿之功,令人恍惚;筋梢,虎威鹰猛,以爪为锋,手攫足踏,气势兼雄,抓之所到,皆可奏功。”   然而,这一切必须是在舒适得力,不失松和,自然而然的状态中逐渐达到的。即通过锻炼使筋骨坚韧;肌肉富于弹性,骨骼中血液供给得到改善,使骨质及结构得到优化;关节囊与韧带厚度增加;筋腱连接贯通。王芗斋先生说得好:“筋肉不练而身练,神经不养而自养,周身舒畅,气质亦随之而逐渐变化,其本能自然之力由内而外,自不难渐渐发达。”   当然,明师在授徒时首先要注重“形”的传授。实践证明,初学者一般都有松紧不当的毛病。即该松的地方(部位)不能松,该紧的部位不能紧。而这一矛盾是锻炼筋骨所必须解决的,需要学者重视起来。一般情况下,如有明师或师兄调理,经过努力是可以度过这一难关的。初习时,千万不能完全松懈,掌指要撑,可微加用力,手如扣碗,“五个脖子”(指两手腕、两脚脖和颈)要紧,肩、腹、胸要尽量放松,勿努勿弊,时间一长就会松下来,这才是真正的“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这一切都是在桩功姿势正确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身心松和,又锻炼筋骨;才是“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结合和统一,才能真正做到养练合一,养生和技击并举。
砺剑
2008-5-12 20:57:23
大成拳的养生桩李 康   大成拳学首次提出了“养生是技击的基础,技击是养生的究竟”这一崭新的拳学观念,也引入了让学人很好地做到养中练,练中养的拳学思路,并创设了一系列功效卓著的具体桩功,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系统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练习大成拳在入手阶段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为健身阶段,以祛病养生健身为目的;第二步为寻求理趣、技击自卫阶段,以探索拳理,“制人而不制于人”为目的。众所周知,大成拳有养生桩和技击桩之区别,其实这是针对初学者而言,对于像王芗斋、张恩桐、常志朗、李荣玉、王选杰这样高水平的大成拳家,养生和技击就成了一码事。例如,晚年的王芗斋先生只站平步浑元桩,或来回走几步,就这么轻描淡写地完成了养生桩与技击桩。可以这么说,大成门中能养生者未必能技击,真正懂技击者只要遵守日常养生原则,必能养生。   对于初学者而言,养生桩和技击桩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除了养生桩一般是平步,技击桩是丁八步等外形上的区别之外,其本质区别在于养生桩重在气血精神之调养,技击桩则致力于筋骨血肉精气神之统一的锻炼。   下面从养生桩健身机理和养生桩与丹道的关系略作阐述。      一、养生桩健身机理      养生桩站桩之初,从正形开始,要求将全身间架配备妥当,内清虚,外脱换,松和自然,要求头直、目正、身端、项竖、神庄、力均、气静、息平、意识远望,发挺腰松。这种形态能使人涵胸宽腹,周身气脉经络畅通无阻,为气血流动提供了良好的结构条件。   练习养生桩要松静自然,能使人的中枢神经得到有效修整和优化。日常生活工作之中,人体绝大部分时间总是处在紧张状态,有的人坐在椅子上,腿还在不停的抖动,特别是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由于精神紧张造成的心理生理疾病屡见不鲜,实是人体健康之大敌。精神紧张时,机体器官多处于紧张状态,表现为心率加快,呼吸加强,血压增高,耗氧量增多,代谢率上升,是一个耗能的过程。而松静自然状态则是节能蓄能的过程,能有效解除疲劳,缓解紧张造成的不适。生理实验表明,松静能使交感神经兴奋减弱,副交感神经功能增强,从而使正副交感神经的兴奋与抑制功能趋于合理与平衡。从而使中枢神经功能优化,增强对人体内环境的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的控制与调整,使人体逐渐“合理”地迈向健康。   锻炼养生桩过程中有运用良性意念的要求。如“身在温泉之中”、“阳光和煦”、“微风吹拂”、“鸟语花香”等等,这样以良性意念逐渐代替紧张情绪,烦恼心事以及其它一切杂念,不但起到了以一念代万念的静化心神的效果,而且可使人轻松愉快,使体内在某个时刻或时间段产生快感因子,逐渐增强练习者的免疫力,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之目的。   王芗斋先生曾说过:“精满浑元身,充实如太仓”。精气神是人体三宝,精足方能气旺,气旺乃至神全。在练习养生桩的过程中要注意节欲固精。气的锻炼有两个含义:一是自身之元气,二是呼吸之气,这一点笔者在《大成拳劲力探微》中已有论述,不再赘言。   一般通过一周乃至一月的养生桩练习即能产生以下效果:睡眠改善、食欲增强、精神转旺、力量增加、动作敏捷等等。若是有识有志之士,用心钻研,苦习不辍,则会发现养生桩实乃入道之门径,它与丹道是息息相通的。      二、养生桩与丹道的关系      二千多年前,祖国医学及丹道经典《黄帝内经》有云:“自古有真人焉,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寥寥数语,即将站桩的内涵阐发的一清二楚。这便是关于站桩的最早记载。   在丹道修真一脉,历来重视心法,但外形在入手阶段能与心法做到最佳结合则易于进步,这一点和大成拳学是相同的,大成拳在初中级阶段十分重视形与意的结合,在高级阶段“但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了”。   脊柱正直是修习丹道的最佳体型,丹道入门之要诀是“端直其体,空洞其心,真一其意”。端直其体这一要点在大成拳站桩中极受重视。要求坐胯收颏敛臀,脊柱自然正直,能使五脏得位,气血放松,又能做到虚心实腹,气归黄庭,最为自然。在站桩过程中做到似笑非笑,似尿非尿,诱导全身放松,使任督二脉更为自然有序,逐步达到先天婴儿状态,启发生机。《性命圭旨》称之为“立禅”。   实践和科学研究发现,站忘(即指站桩达到物我双遗之境)比之坐忘更有利于生理与心理的谐同作用与进步,而长时间盘坐则容易造成关节受损;更有甚者,因气血受阻会形成肉眼看不见的细微血块,经过心脏时易造成栓塞。当然,这种现象和危害只发生在超长时间的盘腿打坐之中。   其实,自古以来,站桩就是丹道养生家的用功一途。古人云:“行则措足于坦途,站则凝神于太虚,坐则调丹田之息,卧则抱脐下之珠”。讲的正是行走坐卧皆可用功。如丹道古贤、北七真王玉阳先生,站桩九年而入大道,邱长春(龙门派祖师)赞之曰:“三夏迎阳立,九冬抱雪眠。”时人称玉阳为“铁脚先生”。当然,近代也有一些大成门人虽未得技击心法,但于养生一途不倦追求,最终亦强身健体,甚至达到了丹法层次。   综上所述,丹道并不是需要千奇百怪的姿势,复杂的手印等许多花样,真丹道是朴实的、科学的、平易近人的,大成拳养生桩就是步入丹道之门的最佳途径之一。恩师张义尚先生就对养生桩极为看重。他指出:大成拳之养生桩是由武入道之珍品。
zhejiang123
2008-5-12 21:30:46
狂顶一个慢慢看!
天城赌侠
2008-5-12 21:55:12
顶一个
砺剑
2008-5-13 12:45:08
王选杰拳学答问作者:李 康 李 健一、泽井健一曾在日本创“太气拳”,请问其人其艺如何?   答:泽井健一先生的大成拳水平不错,但还不是真正的大成拳。因为他的基本功不符合大成拳的原则。譬如他练“太气拳”所站的浑元桩,两小臂的姿势是“沉肩坠肘”,而不是大成拳要求的“肩撑肘横”。再有,站桩时身体重心放在中间或偏前方,这样对技击没有意义,只有把身体重心放在后面,才能往前方发力。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二、练习大成拳怎样正确使用意念?   答:意念不能过重,不能总想它,过于执着是不对的,但又不能没有意念,妙在有意无意之间,过河需用筏,到岸不需船。   三、王芗斋先生艺业曾受过谁人影响?   答:先生幼随郭云深先生习形意拳,得郭老独授心法。先生非常人,毅力智力均有过人之处,用功刻苦一般人难以想象,更无法承受,因此自弱冠功成即罕遇敌手。后在随军南游期间借机遍访名家隐士,有方恰庄、金绍峰、谢铁夫等人,武技及见识能与先生精良互见。心意六合八法名家吴翼辉先生亦常与先生交流,互换心得。尤值一提的是,先生曾在四川遇到川水道人,名陈方舟。陈方舟武功精绝,别开生面,先生潜心求学,受益极深。四、王芗斋先生的弟子中谁的功夫最棒?   答:王先生弟子众多,成名者较多,这些弟子的实力均非一般拳家可比,技击风格各有千秋。但功夫最棒的是张恩桐先生。张恩桐追随王先生终生,深得法奥,下的功夫极大,断手实作达到一触即发,力量很整,有王先生的味道。   五、您曾提到王芗斋先生自身有着独特的练功方法,只不过鲜为人知罢了,请谈一下这种方法?   答:站桩,这种方法就是桩要正确,要在桩里面找出真劲,找出虚实的劲。   六、您常在著作中提到“无节不顶,无曲不夹”,怎样求得?   答:初习大成拳应首先做到“三夹两顶”。三夹指腋下、裆内、颌下要夹,但不可执着。裆内似夹一平放圆木,牢不可拔,腋下及颌下似夹一气球。两顶是头要上顶,膝盖前顶。随着功夫的加深,周身更加全面照顾,做到全身“无节不顶,无曲不夹”,纵横牵连,六面得力。   七、拳学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答:通过某种途径发挥良能,大成拳就是本能之学。八、大成拳桩法众多,最主要的有哪几种,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答:1、矛盾桩,可以求得整体真劲;2、扶云桩,能求得实战状态;3、托宝贝桩,能增加放人的能力;4、抓球桩,不但增强指力,而且能练出点紧身松的功夫;5、降龙桩,主练身法变换中不失整体之力。这几种桩配合在一起,方能求得大成拳均整灵变之力。   九、站桩在大成拳学中的位置?   答:王芗斋先生说过一句话:“拳学之道,离开站桩别求它法,无有是处”。   十、推手在大成拳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没有推手绝不是真正的大成拳。推手的技术是建立在站桩得力的功夫之上,推手就是要自己得劲,要对方不得劲。功夫高时,胜负只在一搭手之间。所以芗斋先生说:“离开推手,小成拳法”。   十一、王芗斋先生跟陈方舟学过哪些功夫?   答:主要学的步法,包括摩擦步、三角步、梅花步等。通过步法的锻炼,芗斋先生在实战中身法非常灵活,常常是步子一趟,对手即跌丈外。   十二、大成拳和拳击的异同?   答:有人说大成拳就是站桩加拳击,这是外行话。大成拳是典型的中国武术,与拳击有质的区别,无论在训练思想、训练宗旨、训练手段、训练方法上都有显著区别,当然一些人愿意吸取拳击打法及训练手段,这是应用问题,效果如何你们可以自己验证。在学术上要分清,泾渭要分明,否则就成了“四不象”,从而失去了传统真义。   十三、如何发力?   答:发力训练方法是站桩和摸劲,发力是一种能力,芗斋先生称作良能。因此大成拳的发力和一般运动的发力是不一样的。获得发力只能是“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芗斋先生称之为“自然力”。自然力的来历和含义就在于此。老先生第一次放人就很脆,他自己都不知是咋回事。那时,先生哪练过发力啊?这才是真正的自然力,大成拳求的就是这个劲。(李康李健)   (注:本组照片摄于选杰先生中年时期,十分珍贵。)
砺剑
2008-5-13 12:46:13
王选杰先生谈拳语录作者:王红宇一、养生桩   (一)身上哪疼哪不舒服哪就紧了,哪舒服哪放松就对了,千万不能使劲。   (二)浑元桩要站透了,身上要有松沉笃实的劲。   (三)站桩要很舒适,自然得劲,忘记呼吸都可以,但触觉要灵活。   (四)眼光先往远处看,再收回来。   (五)站桩可以先紧一下再松一下找找感觉。   (六)养生桩在某种意义上讲,与技击桩是一念之差。   (七)手脖子要保持往上提的劲。   (八)站时要把胯掖起来。   (九)头上有虚领顶劲,脚下有五趾抓地,脚脖子挺住劲,体现了上下伸拔之意。   二、技击桩   (一)开始站桩,架子要撑起来,最关键是头要领起来。   (二)裹胯,后脚尖在一定程度中尽量不过膝盖,后大腿外侧吃劲就对了。   (三)站得脚有力了,打一拳,劲自然拥上去。   (四)矛盾桩前手不是往前绷,而是往回搂着劲。   (五)站桩时一次保持的时间要长,尽量多体会。   (六)站桩应配合相应的神意活动,使之通过神活而达到力活,再由力活而使周身产生错综复杂的力。   (七)桩上下的功夫一定要多于动的。   (八)站桩出来的东西无形中拳非常重。   (九)要体会出浑身无处不在的阻力感。   (十)要把要求、意念全变成力。   (十一)不站桩时也有桩劲的感觉方可站矛盾桩。   (十二)站桩要改变人的生理变化,否则等于没练,出不了功夫。   (十三)如果手形不对,筋梢不通,那全身不对的地方可太多了。   (十四)臂半圆,腋半虚,才可以将关节和韧带伸展开。   (十五)站桩要有点修炼的心态,感觉烦了不要强忍。   (十六)要养成站桩的习惯,站对了才可以得到拳术的真劲。   (十七)站桩过程中不要动,站就不动,动就不站。   (十八)劲有奔起提的感觉,接触对方等于要把一百多斤的物体移走。三、试力   (一)手前推时要沉肩含胸,用身体前摧。   (二)双手回拉时意念要往前,前推时意念要往回。   (三)推拉试力放人时不是平放而是点放。   (四)直拳摸劲要打对方中线,要有坡面,打一个点,肩胯动,中轴不动。   (五)要想着手比身上重,用手把身体带起来。   (六)平常可以试试手按着东西,把身体给悠起来。   (七)摸劲是摸本身的劲,站桩到一定程度才可摸劲。   (八)身体意念要奔起提,不是形式上奔起提,而是劲奔起提。   (九)试力高级阶段是手底留痕。   四、步法   (一)要兜泥,要和对方联系,把泥扔出去。   (二)“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棒,得配好马,让他骑个驴也不成,所以腿要好。   (三)桩上没功夫是走不好步子的。   (四)摩擦步要用脚脖子保护着这个劲走。   (五)有些步子要擦着地皮往起踢。   五、推手   (一)单双推手点上一定要紧,要重,才有意义。轻搭着还不如自己练呢!何必让对方如拐棍一样托着你。   (二)推手是断手的放慢动作。   (三)发力要发自脊柱,要配合步法。   (四)劲随时要蓄着,力都是向回的,不能向前,打人如牵牛。含蓄也有很多变化。   (五)不是指着对方中线,要控制对方中线。   (六)推手要学会听劲,要多在打轮上下功夫,意念要多放在对方身上。   (七)推手不要平行,要有高低顿挫的变化。   (八)推手不要怕输而顶着对方,要敢于把对方放进来,听着对方劲的变化,打对方的劲。   (九)不要学牛羊的顶撞劲,要学狮虎的控制劲。   (十)接触就要让对方不得劲,有劲使不出来。   (十一)接触人身,要松才能发出力来。   (十二)要像鱆鱼似地把人捆住,用身体摧起来。   (十三)推手当中要有身体劲的变化。六、实作   (一)拳打在对方身上,前胸后背都疼,神意足,这和李广射虎同理。   (二)平时练得不错,还没比心里就怕了,这就已输了一半。“五行合一处,放胆即成功”。   (三)接触对方时身体要有变化。   (四)要八面精神六面力。   (五)越想狠打应该越松,一般人越想打越紧,成了棍了。   (六)技击意识差,你功夫一定要比别人大的多。   (七)要在虚无中求真切,角度中求变化。   (八)有了拳术的真劲,功夫大怎么做都对。   (九)真打实作就是功夫大的赢功夫小的,不对都对了。   (十)进击当中,对方在架你防你手的过程中要把他赶起来。   (十一)双手结合迎面击,要堵着对方的劲走。   七、杂谈   (一)大成拳练的是原则,用的是变化。   (二)不是筋长力大,是筋粗力大。   (三)老虎不考虑怎么吃你,只是吃不吃你的问题。   (四)大气碾子撞不伤人,可以顶着人跑,不要练成气碾子。自行车都能撞伤人。   (五)练重不如练轻,练轻不如练空。   (六)孙子兵法讲打,从开头到结尾总结“不打就胜利”是最高的。   (七)中国拳术和文化有一个共性,即讲一个整体性。   (八)武术和拳击不一样,拳击精神不好也许输了,功夫今天赢你明天还赢你,除非你功夫比我棒了。   (九)自己跟自己比,不跟第二个人比。   (十)搞学术最重要是学风。   (十一)一时胜败在于利,千秋胜败在于理。   (十二)人要想成才,方方面面好才成。   (十二)猎人要杀狗熊太容易了。干什么要了解什么,干什么有什么学问。   (十三)王芗斋说:“你想赢我时我就把你赢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