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城漫画版:中国近代武术名家大全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5:30:48
    中国近代武术名家大全   释永信
 释永信法师,俗姓刘,名应成,法名永信,1965年出生,安徽颍上人。现为少林寺方丈、少林慈善福利基金会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永信法师出生于佛教家庭,幼即颖悟,好静喜佛。1981年,父母遂其志,至嵩山礼少林寺方丈行正长老为师,披剃出家,旦暮依侍,亲炙师教,锤炼有年,慧行俱进。后又参学江西云居山、安徽九华山、北京广济寺等处,开阔眼界。1984年回寺,仍侍奉长老左右,时值少林寺成立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被推选为成员之一,协助行正方丈处理日常寺务,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本年9月,赴江西普照寺受具足戒。

永信法师少年壮志,以恢复少林、振兴祖庭为己任。1986年,即组织人力物力,开展挖掘、整理、出版少林武术典籍工作,成立少林寺拳法研究会,任副会长;第二年,又发起成立少林寺武术队,后发展为武僧团,任团长。

1987年8月,行正长老圆寂,得师衣钵,接任少林寺管理委员会主任,全面主持寺院工作。其间除了繁重的日常寺务、接待和外访,还亲自主持了法堂、钟楼、鼓楼、白衣殿等重建工作,从查找原始资料,到筹集资金,废寝忘食,劳苦功高。10月,被选为河南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1988年2月,为解除寺院周边地区群众病痛,成立少林寺红十字会。10月,创立少林书画研究院。 1989年6月,带领少林寺武僧团在全国巡回表演,宣扬少林文化,并为黄河游览区炎黄二帝巨型塑像筹集资金义演;并先后带团访问日本、韩国、香港、台湾、澳门、俄罗斯、英国、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增进中外友谊和理解,作出很大贡献。特别是1993年6月份,应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邀请,率少林寺佛教文化团访问台湾,这是海峡两岸宗教界隔绝四十年以来,第一个访问台湾宝岛的佛教团体,访 问的效果和意义都特别重大;访问期间,与台湾佛教界著名高僧悟明、净心、圣严等法师共同主持法事,并受到俞大维、蒋纬国、郝柏村等名士接见,成为岛内一大盛事, 中央电视台、台湾电视台、日本电视台及韩国电视台等作了报道。
  
  1993年3月,当选为河南省政协委员。1993年5月,成立“中华禅诗研究会”,每年编辑出版《中华禅诗》年集o 10月,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理事。1994年2月,创立少林慈善福利基金会,任会长。基金会成立以来,积极开展扶贫助残救灾活动,包括为“希望工程”募捐义演,定期资助贫困学生就学,为缺水村庄打深井,为少数民族贫困村民发放救济粮,向贫困乡村卫生院捐赠药品,组织义诊团在省内巡回义诊,资助学术团体,向洪水灾区群众捐钱捐物等,得到上级有关部门高度赞扬和社会各界好评。1995年9月,少林寺喜逢建寺1500周年大庆。策划、筹备并主持“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庆典法会”大型活动。法会为期5天,邀请外宾1000多人,内宾10000多人,参予活动的信众和群众达10万多人次。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家新闻单位,共派出四百多名采访人员,对法会作了报道,盛况空前。为全面、深入宣传少林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1996年1月,朝拜印度、尼泊尔佛教圣迹,包括佛陀诞生地兰毗尼、开悟地菩提伽耶、初转***地鹿野苑、涅 地拘尸那罗,以及灵鹫山、竹林精舍、那烂陀等。5月,创办《禅露》杂志。1997年1月,再次当选为少林寺寺务委员会主任,主持少林寺工作。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积极建议加强宗教法制意识,促进宗教法制建设。7月,当选为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1999年8月,荣升少林寺方丈。10月,应英国白金汉宫邀请带团访问英国,受到了伊丽莎白女王、菲利普亲王的亲切接见。11月,创办少林文化研究所,致力少林文化学术研究。2000年2月,应澳洲国家旅游委员会邀请,率领访问团参加在悉尼举行的“龙腾澳洲贺千年,中华文化大汇演”大型演出。国际奥委会副主席格斯帕先生受萨马兰奇主席之托专程前来观看,对节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此次演出增加了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说服力。8月,组建少林寺网站,前期工作已经展开。

永信法师精力充沛,勤奋好学,每日只睡五六小时,不论日常寺务多忙,每日总要抽出时间阅读,还勤于著作,近年已出版专著《禅露集》(第一辑)、 《禅露集》 (第二辑),主编和合编著作《少林寺》、《禅林意趣诗》、 《国际禅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等,并组织出版大型图书《少林武功医宗秘笈》,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蔡龙云
蔡龙云教授,中共党员;我国著名的技击家、全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上海体育学院教授,中国武术九段;1928年11月生于山东济宁,1944年毕业于上海市博仁中学;原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副院长;出身于武术世家,是我国武术前辈蔡桂勤的儿子。

  济宁地近梁山,盛习武之风,多义士侠客。蔡家历代好武,相传武艺,享有盛誉。蔡桂勤身材不高,外貌不扬,看似瘦骨嶙峋,实却武艺高强。他的拳,出手敏捷如电,力似千钧,打遍山东,未逢敌手,人称“拳魔”。他还精熟长短兵器和擒拿诸技。使用暗器快似闪电流星,也是他的绝招。本世纪初,在晋、陕、甘、宁及大江南北,说起蔡桂勤,武术爱好者无一不晓。蔡桂勤十八岁应招到苏州锦源镖局效力,曾屡次到强盗出没的西北一带走镖,从未出过差错。蔡龙云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

  四十年代,上海人民受着国民党反动派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那些洋人向来看不起中国人,更看不起中国武术。他们耻笑中国人是“东亚病夫”,那些搞武术的人是“走江湖”、“耍拳头”的,“中国武术是没有实用价值的。”因此,西洋拳击界的一伙人曾多次向中国武术界进行挑战,试图比个高低。1943年12月,又正式提出要与中国武术界进行对抗赛,这一挑战,激怒了整个上海武术界,以著名武术家王子平、蔡桂勤为首的武林前辈,为了给中华民族争气,依然决定应战,并选出八名选手和他们决一胜负。在这八名选手中,年龄最小的就是蔡龙云,当时他刚年满十四岁。蔡龙云出生在武术世家,四岁时便跟随父亲习武,受着严格的家教和训练。他练起“迎面三脚”、左右腿,常常一练就是一百次,一口气三百腿,有时摔倒在地,也要爬起来再练。“马步桩”一练就是半个小时。由于他的好学肯练,打下了扎实而深厚的功底。十九岁那年,蔡龙云的拳术已相当精熟。迎面三脚、八步连环、罗汉十八手、少林疯魔棍,这些难度较大的功夫,他都练得得心应手。当他还在念初中时,就已练得一身好武艺。以后,蔡龙云来到上海,广拜名师,又学会了各种少林、形意、八卦套路。当然,他最拿手的还是祖传的华拳。华拳是唐代流传下来的古老拳种。蔡龙云操练的一套华拳,讲究动迅静定,式正招圆,心动形随,意发神传。十二套拳路,具有刚猛、飘逸、挺拔、俊美的风格。一位武术老前辈,曾这样称赞蔡龙云的查拳:“动如本獭,静如潜鱼,进如风雨,退若山岳。”后来,蔡龙云击败马索洛夫,应用的就是华拳和少林拳的拳法和腿法。在他的身上确有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  

 听说要与外国人打擂,压抑在蔡龙云心头的怒火和激情一下子爆发了出来。他激动地对父亲说:“让我参加吧。”父亲说:“你的年龄还小,等长大了再说,仗有你打的。”“不,咱得为中华民族争这口气!”蔡龙云斩钉截铁地说。满怀民族自信心的父亲被他说通了。可是还有母亲。因为蔡龙云是独生子,母亲对他登台打擂,实在放心不下,板着面孔说:“出个万一怎么办?”蔡龙云请来父亲帮忙,在父亲的耐心劝导下,母亲终于被他说通了,他积极准备,决心战胜洋人,为中国人争口气。

  1943年的12月8日,上海各报纸发出这样一条消息:“国术亦为国人所重,惟中西同冶一炉,则殊属空前之创举。十三日晚八点在回力球场国术与西洋拳举行对抗赛。”消息一发出,顿时轰动了整个上海。五十、七十、一百、一百五十元四种门票被一抢而空。看热闹的,助威的,把一个三千多人的回力球场挤得满满的。 经过抽签,蔡龙云的对手是西洋拳击界名手、俄籍拳师马索洛夫。马索洛夫年约三十,体格魁梧,技术全面。当他步入赛台,那股傲慢的神情,使得不少观众为蔡龙云提心吊胆:“这么小的孩子能对得过我么个大个子吗?”而蔡龙云面对强手,面不改色,不心跳。他牢牢记住父亲在比赛之前对他讲的话:“为了咱中国人的尊严,要灵活多变,沉着应战,一定得把洋人打败。” “当”的一声,锣声响了,马索洛夫凭借他那高大的身材象猛虎一样向蔡龙云扑来。蔡龙云为了试探对方的实力,有意露出破绽。接着马索洛夫用直拳连续猛击蔡龙云的脸部。机智灵活的蔡龙云一面左躲右闪,一面注意观察对方的拳路。抓住对方的破绽后,用少林拳的“连环”手法和华拳的“迎面三腿”向对方反击。他长短拳法兼用,上下连环兼攻,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柔相济,变幻莫测。“迎面三腿”用得更为精妙,使对方防不胜防,马索洛夫的头部不时地受到重击。在蔡龙云的连续重击下,马索洛夫难以招架,一次又一次地被击倒在地,上场时的那种傲慢劲已无影无踪。这时,蔡龙云抓住有利时机,步步逼进,趁胜追击。不出五分钟,刚打了两个半回合,马索洛夫已被摔倒十三次。第三个回合即将结束时,马索洛夫孤注一掷,倾尽全力,猛然突击,朝蔡龙云脑门狠狠冲出一拳。蔡龙云早有准备,一个下蹲,避开拳锋,尔后看准破绽,乘隙飞起一脚,正中对方腹部,只听得“啊”一声,马索洛夫高大的身躯晃了两晃,倒了下去。“......七、八、九、十”,裁判员数到十秋,马索洛夫躺在地上仍无反应,蔡龙云获得了胜利,回力球场内爆发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比赛全部结束后,《新闻日报》以“中西拳击对抗,中华队获大胜”为标题,发表了:“中国队以五胜二负一和获得大胜”的消息。他们为中国人出了一口气,他们为中国武术界扬眉吐气。因他的小名叫“大龙”,故蔡龙云被武术界誉为“神拳大龙”。

  可是,战败了的马索洛夫并未甘心,他四处扬言,我们西洋拳击是用拳不用腿的。他向蔡龙云挑衅:“不用腿你敢打吗?”蔡龙云坚定地回答:“敢!”三年之后,马索洛夫挑起美国重量级拳手鲁塞尔(黑人)与蔡龙云打擂。三年来蔡龙云从未停练,技术上更加娴熟。经过较量,他用中国华拳、少林中的拳法,又战胜了鲁塞尔,再次展示了中华武术的威力。他的武功技艺威震上海十里洋场。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在赠给他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少林拳击世莫当,动迅静定力蕴藏,蔡君得之制强梁;柔非终柔刚需刚,刚者先折柔转强,妙门洞辟唯东方;技与道合乃有此,一洗东亚病夫耻。”

  全国解放后,民族体育项目受到了党和国家ZF的重视,蔡龙云才有抬头之日。1952年,他光荣地参加了全国第二届青年代表大会。1953年他作为华东区的代表参加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会。在这次会上他以“华拳”,“峨眉刀”、“华拳对打”获得金质奖章。1954年他又首批进入国家武术队,后担任国家武术队队长。自1957年至1960年,他在国家体委同其他同志一起担任了武术的整理研究工作,和同志们一起起草了第一个《武术竞赛规则》,进行初级刀枪剑棍拳书籍的编写,并对广州、浙江、少林寺、武汉等地的武术进行了考察。1960年1月,他担任了上海体院武术教研室的负责人,1978年他被提为副教授。1981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这些年来,在全国的历次武术比赛和表演赛中,屡任全国及国际武术比赛裁判长、总裁判长。

  他多年从事武术教学、科研和管理,卓有建树。培养有邱丕相、王培锟、陈春茗、高雪峰、许金民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和高级教练。

  在理论的研究上,蔡龙云也作出了显著的成绩。他撰写的一至五路《华拳》、《五路查拳》、《武术运动基本训练》、《剑术》、《少林寺拳棒阐宗》等,都博得了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
尚云祥
尚云祥,字霁亭,生于1864年,卒于1937年,“尚氏形意拳”创始人,近代武史上的形意拳三大名家之一,有“铁佛脚”之称。尚云祥聪慧过人,嗜武成性,虽缺乏精武之先天条件,但他却以超人毅力和惊人精神成为一位身怀绝技、名扬武坛的一代师表。

  投奔名师 苦练功成  
  尚云祥自幼随父在京开马蹬铺。白天打铁晚上随拳师马天义学功力拳,十载春秋,武功卓著,但却败于形意拳名家耿继善之手。  
  尚云祥没有气馁,他为投名师,历经三年奔走,方得见威震武林的形意拳大家李存义先生。初时,因身材矮小,李先生不同意收徒,认为其难以成材,幸得周明泰先生说情才成就一桩美事。由于其身矮力亏,人戏称之为“小糖瓜”,激得他发誓说:“糖瓜虽小,却要让他崩牙!”于是不计寒暑,汗洗朝夕,终于功力大进,艺冠群英,倍得老师青睐。  
  期间,郭云深对他钟爱有加,传授他三绝艺:一是大杆子;二是号称打遍天下的“半步崩拳”;三是腹部的“丹田气打”。在练大杆子时遇到困难受到老师批评,但他不气馁,利用护院守夜机会,一练就是几百下,最后练得两掌肌肉与茧子难分,已成铁板之状,终成神功;练“半步崩拳”时,每日往返三里地,均以拳代步,后与人会拳,所向披靡;“丹田气打”经苦练亦是功深坚实。
  民国初年,一习“双跺于脚”的马拳师,脚蹬墙倒,前力邀战。尚云祥站了一个“三体式”,那人一蹬未动,再踢反而被震出丈余。尚云祥的声誉在京华大震。

    艺高手善 仁厚待人  
  尚云样成名之后,为增阅历,验武功,到处寻访武林名家高手。誉满武坛后,来访者亦甚多,但他注重武德只求以武会友,故习武一生,未结下任何怨仇。他的“半步崩拳”满天下,功艺精湛,但与人较量时却总是改拳为掌,以免伤人。他常说:“以武会友,行遍天下;逞强伤人,寸步难行。”  
  李存义先生在天津创办“中华武士会”时,大摆擂台,由尚云祥首出擂场,设擂一百天,终无一人将他打下擂来,尚云祥于是誉满津沽,通过比武,友遍燕赵。  
  密云铁掌冯洛正,威名远扬,自负怀有绝技,便约尚云祥比试。尚见其徒全在,不与动手,后待其徒全散时方与其比武。一交手,冯便左腿疾出,又以左手去扣尚伸出的右腕,而用右手使出“挂面拳”直取尚的面门。在这面临骨折体伤的一瞬间,尚云祥振臂一抖,将冯摔出一丈开外。冯虽败却末伤名声,遂感尚云祥之德馨,清结为友。
  疾恶如仇 深明大义
  尚云祥为人正直,疾恶如仇。当时,通州有个大盗叫康天心,人称康八太爷,德行不正,为害甚多,但武功高超,轻身功了得,连官府也拿他无法,尚云祥决定除之。康曾找上门来败退而去。后又在怀柔做案,尚云祥专去怀柔,在东皇庄将康俘获并送往官府,人们大喜,将此事编成现代戏《拿康八》、《大闹东皇庄》,进行颂唱。
  “七·七”事变后,日寇侵占北京,尚云祥磨刀霍霍。不久,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的警卫营长尚其英拜尚云祥为师,并聘他担任警卫营的武术教官。宋哲元见其艺精品高,便请他在全军中传“五行刀术”,他欣然前往。二十九军的大刀片,在与日寇作战时大显神威。这些都是尚云祥先生的杰作。  

  甘守清贫 桃李通神州  
  尚云祥耿直刚正,厌恶旧社会的虚伪应酬,更不满官场上尔虞我诈。他不辱武林气节,不应权贵们的高薪聘请。即使在张之江主持南京国术馆时,请他任教,亦被他婉言谢绝。他闭门授徒,以慰晚年。  
  尚云祥先生教人不择贫富,却要求品行端正,勤学苦练。不计学费,不计报酬,任凭弟子量力而行,家贫无力者就白教。在动作劲路上,还保存了许多人们忽视或鲜为人知的技法更耐人寻味和探索。  
  他一生之中,育人无数。比较出名的高足有:靳云亭、赵克礼、许笑羽、刘华甫、尹声远、陈子江、孙梦芝、孙金桐、韩伯言、李文彬、李绍武。连台湾的桑丹柒、曹连肪都是出自尚云祥先生的门下。他一生为振兴中华武术立下了不朽功绩。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藏,一个人只有像采宝一样去探求,方能得到最心爱武技,这也是武术练习者最高境界。  
  尚云祥先生晚年已是功成名就,虽年过古稀,仍探索不止,而且追究益切,终于见地成熟。
  他教的“五行拳”,按中医内经治病健身,五行相生的道理,以劈、崩、钻、炮、横的顺序练,既明理义,又增效益,并且纠正了以“鹰捉”为“劈拳”的做法。  
  凡此种种,多处改进拳法。  
  在练劲上,不论拳术和器械,都要求打好刚劲(即明劲)。他所说的明劲,必须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周身完整一气的基础上身力能发,达到“硬打硬进无遮拦”的劲力,达到“起如风,落如箭,打倒遍嫌慢”的速度。只有这样根据运动生理等科学理论,根据这个逻辑去理解,方可练刚劲,否则凭使拙力是练不出他所要求的刚劲的。  
  故尚云祥先生的风格、练法、劲路皆不同于山西、河南、河北形意拳。出手柔寓于刚,催且长;发劲快而猛,刚且实;进步快而远,恰似卷地之风;趟劲大且疾,又如犁杖翻地。动作舒展完整,内劲充盈,爆发力大,终成一统闻名于武林的“尚氏形意拳”,为中华民族武术宝库又添一瑰宝。

李景林
近代武术大师李景林,字芳宸,号“广古川”。生于清光绪十年(1885),河北省枣强县人。幼承父艺,从学技击。于塞外得皖北异人陈世钧(1821-1932)授以剑术。早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22年夏,直系之战起,当时任奉军第三梯队司令之职的李景林,亲率第七混成旅戟津浦路,参与马厂之战。战后升任东北陆军第一师师长,驻防辽西。其部下、营长丁齐锐当时携眷住于北镇西门辘轳把胡同宋宅外院,得以结识武当剑九代传人宋唯一。丁随即电告师长李景林此事。当时随同李前往拜会宋唯一者,沿有郭岐凤、林志远等。此后李景林遂拜宋唯一为师,精研武当剑术。宋唯一,名德原,号启臣。辽宁锦州地区北镇县正安堡人。满族,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十五岁时,因祖母过世,其父结庐墓旁,守孝三载。一日有道人来访,俗姓张,道号野鹤,河北省曲阳人氏。恰值唯一在父身旁,父命拜之。道人问:“此为谁?”,其父答:“此不肖生也,性好武,不爱读书,屡戒不悛。”道人复云:“有文当有武备,似武亦未可少也。吾有空中妙舞剑法,原系武当内家九派三乘也,吾习下乘剑法,已传八人,再传汝已成九数也。:宋唯一遂师事之,其自序中言:十六岁立志练剑,昼夜攻习,寒暑无间,一年之久能使六尺之剑,形体飘飘空作舞,后因事废学引为憾事。1922年因感湮没国粹,而抱病著书,同年,与其弟宋德朴(1881-1927)二人编著的《武当剑谱》一书完稿。曾先后在北京西单等地发售,全书分三册为油印本。宋唯一的《武当剑谱》记述的均为习剑之基础与剑决散式。笔者曾于京城八卦名家周遵佛先生处见得此书。另据传,宋唯一先生当年所著原稿本,现存于蒋馨山(1888-1981)先生次子蒋炳光手中。

  民国十四年(1925)一月,李景林出任直隶军务督辨之职,再度请师宋唯一至天津随军执教,学艺者有张骧伍、蒋馨山等。同年农历十一月宋唯一病故原籍,享年六十六岁。十二月,直隶局势突变,冯玉祥占领天津,李景林避入租界,直至次年三月复出。在此期间,李景林曾以重金礼聘当时武林名家诸如八卦名师贾凤呜、武学泰斗孙禄堂等人聚其寓所,彼此间相互参学,共同切磋剑术技艺。据傅永辉老师生前回忆,其父傅振嵩当时任督辨公署卫队长之职,每晚与郭岐凤二人各持竹剑示范对击,诸公取剑中攻防有效,实用性强之法加以定名,总结出抽、带、格、击、刺、点、崩、搅、洗、压、劈等十三势,继承发扬了武当剑原有击、刺、格、洗之法。李景林集思广益,从进击攻防角度创编对剑一套,谓之“武当对剑”,此后发展到五趟,其中不同者约六十余势。李景林据此将其随意串连示人,故而今日武当剑单练套中繁杂不一。

  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李景林出任副馆长。1929年杭州国术游艺会后曾一度执教浙江国术馆,受教者有黄元秀、高振东、诸桂亭、钱西樵、苏景田等。其中黄元秀(1884-1964)于是1931年、1944年分别有《武当剑法大要》和《武当剑法笔记》两部专著问世。其重要价值在于向今人提供了当时(即时1930前后)武当剑体系的内容与风貌。李景林曾为该书亲笔题词:“练剑之要身如游龙,切忌停滞。习之日久,身与剑合,剑与神合,于无剑处,处处皆剑,能知此义,则尽道矣。”

  民国十九年(1930),因阎锡山、冯玉祥联合反蒋,引发中原大战,李景林奉国民ZF之命在济南策动反击并创建山东国术馆,在此期间从其学艺者有郝家俊、万籁声、李天骥等人。因突患痢疾,于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三日在济南病故,年仅四十七岁。生前友好邹声远曾有诗云:“龙泉之尺鬼神惊,起舞寒光耀眼明,君家绝技应无各,传与群美后代光。”李景林先生一生戎马生涯而致力于中华武学,堪称楷模。


王芗斋
王芗斋为大成拳的开山鼻祖,在现代武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王芗斋自幼体弱,又患喘疾,家人恐其不寿,遂送其至形意拳名家郭云深处学艺。郭为形意拳承前启后的人物,素以半步崩拳打天下而独步武林,有“不倒翁”之美誉。当时郭已年迈,不良于行,本不欲再收弟子,郭的弟子们也多不愿再有个年幼的小师弟,但时值郭之爱子郭深坠马身亡,正虑无理想传人,遂破例收王芗斋为入事弟子,且留住于郭氏家中学艺,爱若己出。王芗斋则侍师如父,加之聪颖过人,练功刻苦,进步极快,深得郭氏欢心,将形意拳秘诀倾囊相授。起初,王芗斋因年幼好奇,不满于每天站桩等功法训练,偷偷从师兄处学练拳套招法,被郭发现之后,狠狠训斥道:“玉皇大帝在此,你跟土地爷学什么!”郭云深逝世后,师兄弟们知郭独传王芗斋功法,遂问王得何得何秘法,王说仅桩功等等。诸师兄不信,商定以武相逼,其必还手,则可看清用何招法,王芗斋情急之中,急忙招架相应,而相触之瞬间,来者已飞出丈外,双方皆惊而不知何故。

郭云深在世时,保定一镖局主持人曾从郭学艺,因失镖誉落,生意萧条,门可罗雀,镖局主持人遂派人送厚礼请郭出山,以挽回声誉,郭因年迈不良于行,乃派王芗斋携书扎前去。镖局主持人见王年幼,故颇为不满,态度冷淡。次日,王芗斋于院内散步,见武器架上有许多兵器,随手拿起一白腊杆试手,伙计见后大惊,马上入报总镖头。因为过去镖行有规矩,如有动兵器者,即表示要寻衅比武。镖头赶来喝道:“小孩子不许乱动!”并奔来夺王芗斋手中的白蜡杆,王顺手一抖,镖头已摔出丈外,仰跌于地。从此镖局才知道王身手不凡,遂以礼相待,称郭所谴人得当。

1907年,王芗斋来到北平,投军中当伙夫,常与兵卒嘻闹。一次,王芗斋担水前行,一兵卒以足钩绊其腿,谁知王仍照常行走,而兵卒却跌翻在地,众皆目瞪口呆。适值吴三桂后裔武状元吴封君过此,见状甚喜,遂以其女吴素贞相许。吴夫人亦喜习武,所练为形意拳,且书法诗文均有较深造诣,这对王芗斋影响很大,使他后来成为文武双全的上乘拳学家。

1913年,王芗斋在京城已颇有影响,虽未至而立之年,而武功已达上乘,为一代形意拳名家,人称少壮派武术家。山东临清武术名家周子炎,功夫深厚,喜与名家较技而少有失手,后闻王芗斋之名,专程来北平找王比武而败北。第二年他与王比试仍败,但还不服气,回去后继续苦练,第三次比武又败,自此周子炎才心悦诚服,恳求随王芗斋练形意拳,后来成为王芗斋的得意门生。

是年,王芗斋应当时军政界名人徐树铮之邀请,任陆军武技教练所教务长。王聘刘奇兰之子刘文华,李存义弟子尚云祥,师兄李魁元弟子孙禄堂任该所教练,可谓群英荟萃,盛极一时。

1928年,王芗斋应李景林、张之江之邀,随师兄张占魁同赴杭州,参加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并以王宇僧之名在会上表演了发力、试声及游龙、惊蛇、挥浪、白鹤等舞蹈。使同道大开眼界。运动会结束后,应师兄钱砚堂之约而赴上海,钱一直闻听王芗斋功夫出众,颇得老师真传,一定要听听劲,看看到底如何;王则不便真作,故称不敢,但钱氏一定要试,并说:如果你功夫不行,单凭郭老的名字,在上海滩是站不住脚的。王芗斋遂回答道:“如兄愿看小弟之学业,弟请兄坐于身后中间沙发之上。”钱氏一笑,随即以上步崩拳直取之,王以臂迎击来拳,钱即飞落于指定沙发之上。王芗斋赶忙上前,扶起师兄,钱氏则激动的说:“没想到你真的得到了老师的真传,一定要多多指教于我。”

在上海期间,王芗斋广收门徒,从学者甚众。许多人是与其比武失败后而从师的。在众多弟子中,很多在比武大赛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张长信曾夺得上海市拳击公开赛冠军,卜恩富则是拳击和摔跤的全国冠军,高振东亦为威震武林的高手,与王自平先生友善。尤彭熙号称“神拳”,在上海颇负盛名。王芗斋在教学中,发现许多人过于注重外形及招法的练习而忽略了精神意念的重要性,于是提出了“但求神意足,何须形骸似”的练功要领,并将自己所教的形意拳又改称“意拳”。一方面是强调精神意念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自己继承了传统心意拳的真义,因为意拳即是心意拳的简称。

王芗斋认为,意拳乃达摩所创。他在《意拳正轨》序中写道:“追至梁山临中,达摩东来,以讲经授徒之余,兼及锻炼筋骨之术,采禽兽性灵之特长,参以说髓易经之法,而创意拳,又日心意拳...芗虽赋性不敏,而于技击一道,窃焉心喜,即获得亲炙真法大道之指导,每日承其教诲之言语...."。可见,王芗斋是意拳的传人而非创始人,且只是继承了郭云深的衣钵而已,当时并无多少创新。

1940年,王芗斋在北平创立了大成拳,并著《大成拳论》一书,在总纲中写道:“拳本服膺,故名大成”。李英昂先生写到:“时先师发扬拳学之旨,公开声称访友,期求一同研究拳学,各派名家成先师拳学已臻大成之境,而称此拳为大成拳。王芗斋在答《实报》记者问中,多次自己提到大成拳,从未有意拳字样出现,只是在《大成拳论》中有一句提到意拳:“本拳在二十年前曾一度称”意拳”。

是年,日本在东京召开“大东亚武术竞赛大会”,并通过伪新民会顾问武田熙邀请王芗斋出席,王认为汪精卫是儿皇帝,所以不参加他的代表团,托病谢绝之,但欢迎日本拳界派人来京切磋拳技。后来的日本著名拳术家八田一郎、日野、渡边、字作美及泽田健一等先后来京,但均败北而回。后泽井健一经一周左右的下跪请求才得以拜在王芗斋门下习大成拳。

1947年,中国拳学研究会在北京太庙成立,王芗斋任会长,会员有二百多人,其中包括王少兰、秦重三、胡耀负、陈海亭等。

1957年,在中山公元,王选杰与王芗斋弟子李星推手,搭手不久王选杰即将李抖放而出,在一旁的王芗斋大为惊异,认为此子可教,遂收为弟子,并令其三年不出,秘授大成拳功法,以期真功流传于世。

1960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聘请王芗斋为顾问,在广安门医院推广站桩功,后来站桩功在全国广为流传,并被卫生部列为推广普及的五大气功功法之一。但王芗斋坚持叫站桩功或站桩疗法,而不叫气功,对气功界的一些不良习气很后看法,也较少与气功界来往。1961年,气功界门派斗争激烈,王芗斋无意与人争斗,曾作诗云:“时年壮志堪降虎,晚岁一人总让猫。”深居简出,主要在家中辅导弟子王选杰等人。

1963年7月12日,王芗斋病逝于天津,但他创立的大成拳,却已流传到国内外,成为当代最手欢迎的拳种之一。


郭云深
郭云深,名峪生,河北深县马庄人,清朝末年的一位武术名家。云深幼年习练拳术,练了好几年,一无所得,心中很不乐。

他从几年练功认识到,自己光苦练,若没有明师指导是断无成就的。于是便到处打听到本县有一位高手姓李名羽飞字能然,又号洛能,三十七岁时因经商到山西太谷,遇到形意名家戴龙邦先生,苦学十年得其真传。

回乡后,每与武士较量,无不随心所欲,名望甚著,北方数省没有不知道他的,世称“神拳李洛能”,郭云深以虔诚之心,晋谒能然先生。

能然先生说:“形意拳形式极简单,但道理很深奥。”郭云深甚为爱慕,即拜能然先生为师,先生口传心授。郭云深昼夜练习数十年,深得形意拳之精义。后来因铲除恶霸,犯了人命官司,被关进监牢,仍苦练功夫,由于项上有枷,脚上铁铐的缘故,练就了只能迈出半步的绝技——半步崩拳,所以,后来郭云深名扬大江南北,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著称。后来遍游各省,与同道者广为结交,其中包括八卦掌名家董海川先生。

郭云深在当时武术界很有声望。他的练拳,静如泰山,动如飞鸟。如遇不测之事,只要耳闻目见,不管对方拳棒有多快,皆能避之。有一次郭云深想试试自己的功夫,让五个壮士各持一木棍,其一端顶住郭云深的腹部,郭云深一转腰,将五人打出一丈开外。

郭云深的名声甚嚣尘上,当然有人不服,河北正安县有个绰号叫“鬼八卦”的焦萝夫曾用杆子战胜大枪刘德宽而闻名遐尔,就对郭云深很不服气。并前来与郭云深较量。交手仅一个回合,焦洛夫就被打倒在地。他遂闭门不出,终日琢磨破解崩拳之法。一天,他从庖丁刀切萝卜中悟出砍法可破崩拳,于是苦练多年,直到掌力将碗口粗的白蜡杆一格即断后,这才又邀郭云深较量。

对于三年之后的重会,郭云深知道焦功夫必然大进。只见他嘿嘿冷笑一声,喝道:“鬼子焦,看拳。”人还是那个人,拳还是那个拳,可怜焦洛夫三年的卧薪尝胆,仍然难以阻挡这疾愈迅雷的攻势。他虽然如庖丁解牛般挥动双臂施展烂熟于胸的砍法破解崩拳,但他砍向郭云深的手刀,一与攻来的崩拳相交,就如同波涛汹涌的巨浪扑向铜墙铁壁,“嘭”的一声闷响,犹如山墙倒塌,焦洛夫再次坐在地上。

焦洛夫屡与高手较技,可说未有败绩,此番两次栽在郭云深手上,仍是心有不甘,总觉得自己苦练的“砍法”似乎缺少点东西,便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想出一招,于是,他又邀郭云深比试。

二人搭手进招,郭云深再以崩拳进击;只见焦洛夫这次施展砍法不是向下,而是小臂上挑。郭云深隐然一惊,急变崩拳为化劲卸掉了对方的上挑之力;焦洛夫只微微一楞神,就觉一股惊涛拍岸般的崩拳又一次打在胸上,他第三次扑翻在地。

焦洛夫万丈雄心立时收起,不仅喟然长叹:‘好崩拳。”他挽起胳膊上的衣袖,露出绑着的利刃,欲在对方崩拳打来,挑断其臂,可是郭云深的半步崩拳实在出神入化,方使其谋算落空。

从此,郭云深以半步崩拳三胜“鬼八卦”焦洛夫的事迹不经而走,为形意拳史上又添上绚丽的一笔。

郭云深在北方数省教授学生多人,晚年隐居乡间,七十余岁而终。

云深文武双全,不仅拳法独步一时,又熟练兵书,对形意拳理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和总结,遗著有《能说形意拳经》一书。

先生对形意拳理论的论述,其要点如下:“形意拳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三种练法。三层道理是:一练精化气,二练气化神,三练神还虚。三步功夫是:一易骨,二易筋,三易髓。三种练法是:明劲,暗劲,化劲。”

郭云深在论述形意拳理论时,特别强调桩功,指出三体式(形意拳基本桩法)为万形之基础。这些理论对于后人学习形意拳有着重要的帮助。

韩慕侠
韩慕侠(1877-1954),又名金镛,天津芦北口人。自幼习武,13岁从师周斌义习少林拳。后拜师张占魁习形意拳、八卦掌,技艺精湛。1916年到华山投应文天学艺多年。1912年在天津河北创办武术馆(1919年改名为韩慕侠武术专馆)。1916年在天津南开学校任教期间,结识周恩来,并授拳于周,两人关系密切。1918年,随师张占魁等赴京,在六国饭店击倒号称“世界第一大力士”的俄国人康泰尔,其事迹在当年京、津多种报刊中多有记述。1927年,任天津市武术团教官。晚年弃武行医,后因病去世。传人有郭书蕃(1893-1985)、子韩琦等。


王子平
王子平,回族人,生于一八八一年,卒于一九七三年,生前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他生于武术之乡河北沧洲的一个武术世家,和佟忠义并称"沧洲二杰",有"神力千斤王之称"。从学于鲁人杨洪修,精查拳、八极拳、龙泉剑,早岁行商关东,后投身军伍,以武术教练将士。一九一九年,俄国大力士康泰儿在北京中央公园献技,势甚嚣张,王激于义愤,当众挫败之。后又挫败西方力士马志尼、阿拉曼、柯芝麦、沙力文。在青岛时,曾遭日帝宪警围攻,王子平把他们一一掷至楼下,表现了我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精神和魄力。

  他热爱武术运动,毕生不渝,在旧社会,为维持生计,他曾走南闯北,颠沛流离,但他对中国武术的深挚热爱丝毫不减,刻苦练功的意志愈来愈坚。他从六岁开始习武,直至晚年,八十多年练功不錣。他早年研习查拳、子午剑,遍行大江南北,看到了许多名家的各种优秀剑术以后,就博采各家之长,推陈出新。他的“青龙剑”就是集各家之长,并吸取了西欧击剑和日本剑道的优点,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而创造的。

  他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使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升华到更高的境界。为抗美援朝捐献大炮,他率领全家参加义演。他以八旬高龄出国参加表演,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国武术。

  一九六零年他荣幸地随周总理访问缅甸。那年他已八十高龄,担任武术队总教练。为了表达他满怀喜悦和宣传武术的心情,在仰光春山体育场炎热的阳光下,表演了他那身法灵活、动作连贯、剑法纯青、又跳又转的“青龙剑”,整个体育场掌声雷动。

  王子平十分注重挖掘祖国武术宝库和普及武术,当他八十岁高龄的时候,著名导演谢晋请他在《大李小李和老李》中做配角,拍摄打太极拳的镜头。他作为少林门门长,在全国来说是为德高望重的武术家,竟毫无彝议,不取分文,高高兴兴的去客串拍片。他认为,在电影中表演“简化太极拳”,对开展武术有利。他说,只要对党对国家有利我都干。

  王子平又是一个著名的伤科医生,在晚年,他以高超的医术解除了许许多多患者的病痛,还创编、出版了《祛病延年二十势》,深受群众欢迎。

  王子平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闪耀着爱国主义精神,他的年轻时代,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瓜分中国的年代。有一年,为了应付青洲车站德国鬼子的挑战,他一气之下举起了一个大磨盘,从此赢得了“神力千斤王”的称号。他的威名,也随着他不断打败列强拳师而震动武坛。其中最有名的是一九一八年在北京打擂击败俄国大力士康泰尔一战。

  一九一八年的初秋,古老的北京城连日风沙,昏沉沉,惨淡淡,漫天弥黄,在人们已经够沉重的心头更蒙上了一层阴影,北京天桥一带,在一家武术馆斜对面的得兴茶馆,人们清一色地议论着一桩大事——俄国大力士康泰尔明天起在北京摆擂三天。

  摆擂台,打擂台,本来算不了什么稀罕事,以武会友,广结武英,历古以来,习以为常。可这个康泰尔却不然,他是傲气逼人,口出狂言,自诩打遍四十六国无敌手。这番来华,讥讽中国无人;而崇洋媚外的官复府还在为他摇旗呐喊,肉麻吹捧他为世界唯一大力士,这种自卑的行径,怎不激起一切爱国之士的义愤。

  人们纷纷议论着,有的担心,有的气愤、、、这时,只见武馆教练洪亮走进来,神秘地轻声说道:“明天看新闻”说完抬腿又想往外走。众人哪里肯放,拉他在堂中桌边坐定,满满的到了一杯浓茶,一定让他立刻说个明白——

  原来那个号称世界第一大力士的康泰尔,确实有些来头,高头大马,间宽腰粗,不但有蛮力,还懂拳术、摔跤,仗着有西方强国撑腰,更加飞扬跋扈,不可一世。不久前在上海、武汉等地已经摆过擂台,伤了我们不少同胞,现在来到首都又摆起擂台来了,其实设擂是假、辱华是真。然而,物极必反,这下可动了众怒,四方武林高手云集北京,准备与他一决雌雄,公开提出与他比武者达二十多名英雄。洪亮最后说道:“如今老百姓怕官府,官府怕洋人,洋人怕老百姓,全国各地武士来了不少,明天够这洋人受的了!”

  有人问道;“洪哥,咱北京谁上台?”“这....”洪亮欲言又止,众茶客心痒难耐。“洪哥,说嘛,吞吞吐吐多别扭。”洪亮平时心直口快,今日可不便在此多言,但被众人缠住了,一时难以脱身,只得用右手食指在茶盏里蘸了茶水在桌子上写下三横一竖一个“王”字,眼睛向斜对门武术馆一扫,众人不约而同地叫好,有的高高翘起了大拇指。

  这“王”字指的是谁?原来是指这所武术馆另一位武艺出众的教师,人称沧洲二杰之一,性王名子平,当年他三十五岁,拳棒娴熟,尤以查拳见长,双臂有千斤神力,但又身轻如燕,游水登山,拳击摔跤,无一不能。且崇尚武德,虚怀若谷,所以这武术馆大半学生慕名投他门下,更有不少军队士兵和学校学生也来拜他为师,他平生最忌讳、追名逐利,张大其事,故而洪亮不敢在此张扬他明天打擂之事。

  “卖报卖报,要知明天比武会改作演武会,请看《顺天时报》。”

  一个卖报童走进茶馆,不消一盏茶的功夫,一叠报纸已经卖完,报上有一段消息,其中写到:“警察总监吴镜潭发布命令:双方比赛武力,势必互不相让,偶一失手,必致危害生命....故派员阻止武力比赛,仅让其各自演出所能之武技而分优劣可也。”云云。

  茶馆里一阵喧哗,猜测着不知当局使的什么鬼花招。洪亮拿起报纸三步并做两步回到武术馆。几位教师和学员也正在议论明天打擂的事,洪亮拍拍手中报纸喊到:“诸位,变卦了....”大家都回过头来,惊疑地望着洪亮气呼呼的脸色,围拢来看完了这段消息,愤懑之火不禁在大家心底燃起。此狂徒在武汉、上海一时得逞,以比武为名,在擂台上暗算伤害了我们不少同胞,今日我等正要找他算帐,却把比武改作演武,真是岂有此理!沸沸嚷嚷,愤怒之声不绝。

  其中一位英雄正襟危坐,一言不发,他中等身材,二颊方长,红润微紫,钢眉凤目,眉宇宽阔,可容三指,故而显得格外威武。笔挺的鼻梁下留着整齐的一排浓黑剑须,二片稍厚的红唇,一口洁白的牙齿。一望便知,此人性情豁达,体格健壮,似乎有一股永远不可战胜的力量。他就是名驰遐迩的王子平。

  众师徒见他神色严肃,双目含愠,便渐渐低下声来。洪亮开口问道:“王老师,依您看此事该如何对待才好?”

  王子平对身旁的爱徒魏指薪使了一个眼色,指薪立即会意,去将大门关上。王子平从椅子上立起身来,凤眼扫视了一个周围的同事和学员。缓缓说道:“官府干涉,我等何惧!若洋人自知没趣,是他的造化,若出言不逊,傲慢夸耀,必败之以雪国耻!”

  这几句话,说得大家眉飞色舞,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接着便商议明天如何打擂的计划。

  康泰尔原是俄国一个贵族,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流亡国外。只因力大如牛,为西方国家所豢养,专门到一些弱小国家去煊耀武力,倒也被他捞到了好几块金牌,颇得帝国主义者的青睐,最后连自己的国籍也不要了。此番来华,表面仍以个人名义献艺比武,实质上是帝国主义者的一条狼犬。他通过比武,向中华***,大放“东亚病夫”的厥词。康泰尔一到北京,“西洋拳击社”便接到一大叠中国武术界人士的战书,有闻名全国的前辈宿将,也有初出茅庐的武坛新手。康泰尔胆怯了,他的主子也惊慌了。于是,由使馆出面,向北洋军阀ZF施加压力,导演了这一出改“赛武会”为“演武会”的丑剧。康泰尔又神气起来了,此刻正在东交民巷附近“西洋拳击社”宴请各国使馆的外交官员,同时也把吴镜潭也请来了。席间,吴镜潭代表段祺瑞ZF想洋大人门陈述了奉命不止禁止比武的情况。洋主子们表示十分满意,盛赞北ZF这种俯首贴耳的配合,按中国礼节敬了他三杯威士忌,那警察总监受宠若惊,不住点头哈腰,鞠躬称谢。

  九月十四日上午,中央公园(即今中山公园)里里外外早已人山人海,虽然比武性质已变,但这些日子整个北京城的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这次擂台非比寻常,全国名手聚会京都,所以大家都想一睹自己同胞的高潮武艺,也想看看那个洋鬼子,究竟有什么了不起。自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人手够了洋人的窝囊气,忍辱负重,被压得抬不起头来。此刻公园的大门虽已挤得水泄不通,但四面八方的人群还在向内拥去。

  公园门前长条横幅上写的是:“热烈欢迎打遍四十六国无敌手之世界第一大力士康泰尔先生来京献艺。”

  巨幅广告上画的是:一个洋大力士顶天立地,脚下竟踩着一个华人。

  中西乐队吹的怪调有气无力,好比病中呻吟。

  五色土边搭的擂台,器械陈列,杀 气腾腾,一张方桌摆满奖品,铜架金牌黄橙橙。

  二根旗杆插云霄,白幡红字血   腥腥,右一幅:威震支那;左一幅:全球扬名。

  擂台两侧,布满巡警。左右蓬账,专迎贵宾。

  这边厢:各国及其夫人,个个挺胸凸肚,碧眼金发,盛气凌人。

  那边厢:ZF权贵管长顺民,人人长袍马褂,奴颜婢膝,阿谀奉承。

  台下广场,观众如云,擦间接踵,议论纷纷。

  这一幅场面哪里还象什么演武会,分明是对中华民族的公然挑衅。

  五色土原是明清二朝祭奠天地的圣地,在此设擂,更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随着几声刺耳的喇叭声,横冲直撞驶来二辆小汽车,在后台更衣室门口停下,康泰尔及其随从翻译等人下车入内。

  台山一阵铃响,全场渐渐静了下来。只见八个身穿白色制服的侍者出场在台上左右二厢站立,随后一名翻译,走到台口,高声宣布:

  “诸位肃静,我们欢迎康泰尔先生来京献艺,康泰尔先生乃世界第一大力士,打遍四十六国无敌手,声誉载世,金牌满襟。此次来华,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只因他艺高力强,擂台比武不免失手伤人,故由ZF发令,将今日之“比武会”改为“演武会”。不论何人,均可上台演武,互不争斗。现在请康泰尔先生与各位见面。”言毕,回身侧腰把手一挥,台下中西乐队一齐演奏起来,中不中,洋不洋的乐曲刺痛着人们的耳膜。

  康泰尔昂首挺胸,目空一切地站在擂台中央,赤裸的上体涂着一层橄榄油,在阳光的照射下油光铮亮。他间上斜搭着一条红黄宽缎带,胸前一条金项链上吊着一个十字架。短裤衩,长筒袜,橡胶鞋,克罗米护腕手上套,这一身装束,在中国确是少见。台下不免发出阵阵议论。

  “肃静,肃静,现在请警察总监吴镜潭长官代表ZF致欢迎词。”

  乐声有起,吴镜潭从蓬帐内走上擂台,一套警官制服,全身墨黑。他先向康泰尔一躬到底,又向左蓬帐弯腰行礼,但面对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却突然变得威严起来,他清了清嗓子,拉起了官腔。

  “本长官首先代表ZF欢迎世界第一大力士康泰尔先生来京献艺康泰尔先生乃世界之奇才,臂力过人,拳术不凡,此番屈架来华,辗转各地,屡设擂台,均立于不败之地。今日在此与国人演武竞技,乃亲善友好之举,敝人再以个人名义想康泰尔先生深表谢意!”又是一个九十度鞠躬退下擂台。

  康泰尔瞪了瞪眼,昂了昂头,说了一通俄语,翻译翻出:“我,康泰尔,久慕中华武术而来,但遗憾得很,至今没有遇到对手,今日为了尊重贵国ZF之意,恐我拳下伤人,将“比武会”改为“演武会”,实在令人扫兴。”这一番话,气得观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王子平也在台下观众之中,他向身旁的洪亮、魏指薪使了个眼色,仍站在那里不动。

  演武开始,报名者不下数十人,以报名先后为序,不分派别,不论长幼,均表演各自的那手好戏。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南拳北脚,各有千秋。只因康泰尔出口狂言,各路英雄虽不能与他决一雌雄,但也让洋人看看,中华民族岂能欺侮,因此台上少林、形意、八卦、太极等各门各派均亮出绝招,看得观众目不暇接,彩声四起。李存义率领的天津中华武士会也进行了团体表演。王永韩、韩慕侠等表演了“四把拳”、“徒手夺双刀”等等。

  康泰尔设此擂台,原想用西洋武力来证明中华民族乃是一个劣等民族,洋人是不可战胜的,从而使中国老百姓俯首听命于殖民主义者的宰割。哪里知道擂台一开始,其风光都被中国人沾去了,不觉怒形于色。吴镜潭从台下望去,见康泰尔铁青着脸,而报名演武者越来越多,知道事情不妙,连忙站起来宣布:

  “中国方面表演告一段落,现在请世界第一大力士表演。”

  中华武士的表演方兴未艾,群情沸腾,听到了此项宣布,顿时冷了下来。

  擂台上一番忙碌,搬来铁链、铁球、沙袋、杠铃等洋玩艺儿,康泰尔神气活现,双目睥睨,打了一个响指,便开始了他的表演,无非是抛大铁球,打沙袋,举杠铃之类的杂耍。翻译在一旁为他吹捧:铁球重四十五磅,沙袋重二百磅,杠铃重七百五十磅,他的臂力可谓天下第一,他的铁拳可谓无坚不摧,世上有谁能和他相比等等。

  最后他表演“颈断铁链”。一根手腕粗细的铁链盘在颈间,两头各有四个侍者使劲地拉扯,只见他双手分左右抓住长链,两足一瞪,大吼一声,铁链竟然崩断,八名侍者因用力过猛,向两旁跌去。观者无不瞠目结舌。

  表演完毕,康泰尔大笑着通过翻译向台下说道:“这就是真正的武功,征服世界的力量,你们有谁能这样干吗?!”

  洋人如此肆无忌惮地侮辱我们,这口恶气怎么咽得下去。王子平轻轻咳嗽一声,他身旁的徒弟--一个军人模样的年轻人穿过人丛,跃上擂台,抱拳一恭道:“翻译先生,我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军人,适才听你们说康泰尔先生的武功表演世上独一无二,我不自量力,也想借他的器械一试,不知可行?”

  不等翻译回话,台下顿时象沸腾的油锅里撒一把盐,群情振奋,喊声此起彼落。翻译被这突如其来的场面,吓得傻眼无所适从,尴尬地向康泰尔看去。康泰尔不知如何是好,在大庭广众之下,只勉强点了点头。

  这小伙子一个箭步蹿到四只沙袋中间,展开武术散手的技击,窜跳腾翻,指、掌、拳、肋、腿、脚并举,霎时向沙袋飞舞,人影莫辩,忽闻一声大喝,“砰”地一声,其中一只沙袋崩断绳索,抛向空中,落到台下。观众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当侍者把沙袋抬回擂台时,这小伙子不知何时已悄然离去。

  “我也来试一下。”

  洪亮上台,不由分说拾起二只排球相仿的大铁球,掂了一掂,微笑向众,两球相叠,双手下托上压,一运功力,两铁球渐渐变形,须臾之间成了二只铁饼,原来那是二只“空心汤圆”,台下一阵哄笑。洪亮摔了铁饼,返身离台。

  这时一个侍者突然脱下白制服,走到台口大声说道:“同胞们,刚才铁球是空心的,而那根盘颈铁链也是假的,其中有一节是用软铅制成,糊弄大家,说事后赏我们八个人每人二块光洋。我是堂堂一个中国男子汉,我不愿帮洋人欺侮自己的同胞,这肮脏臭钱我不要!”说完,丢了制服,跳下擂台,消失在人海之中.其余七名侍者也纷纷脱下制服离台而去。

  康泰尔完全被这突变震蒙了,半晌没有醒过来。只见他两片厚唇乱抖,面色白里泛青,青里冒紫,最后终于恼羞成怒,挥着双拳,面对观众,用生硬的中国话歇斯底嚎叫起来:“东亚病夫!”

  “洋人休得无礼!”

  骤然,一声洪钟般的嗓音划破长空,王子平从人群中闪出,一个“白鹤冲天”,轻轻飞身上台。

  康泰尔冷不防见一个中国武士已站在他的面前,黑布短袄,紧袖口,灯笼裤,脚下一双麻筋牛皮练功鞋。康泰尔见来者的个子只齐他的肩膀,轻蔑地笑了笑,暗想:你来得正好,刚才被你们撕去的面子,就从你身上捞回来。他对翻译叽咕了几句,翻译向王子平问道:“你来干什么?”

  王子平淡淡地说:“不干什么,只是想问问这位洋力士,今天说是演武会,缘何左一个世界第一,右一个所向无敌?为何大门口画着脚踩华人的广告?凭什么用空心铁球、软铅铁链糊弄人!凭什么出言不逊侮辱人!”

  翻译传说,康泰尔又怪笑起来,通过翻译说到:“你想知道吗?听我用拳头告诉你!”

  王子平觉得心脏在剧烈地跳动。他心里非常清楚,和这个洋力士交手输了,不是被打死,便是被打残;赢了,不是被官府拿住杀头,便是抓去做牢,所以,不论是胜是败都是死路一条。但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高尚的武德,使他把个人的生死安危和妻儿老小置之度外。此刻,他唯一的信念就是非把这个洋人打倒不可!

  台下的观众也忍无可忍,怒不可遏,此起彼伏地吼叫起来——

  “英雄,打!打掉这只洋擂台!”

  “英雄,打!打倒这个洋鬼子!”

  吼声似排山倒海,王子平双眼湿润了,这呼声不正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觉醒吗?世道昏暗,ZF媚洋腐败,致使国土沦亡,任人宰割,民族蒙尘,洋人猖獗。在五色土之上,朗朗乾坤之下,中华民族如此受辱,我虽一介武夫,国耻当头,我岂可贪生.....王子平沉思着。

  康泰尔却洋洋得意起来,以为他这一句话已吓退了这个中国人,不禁得意忘形得又讲了一句话,翻译道:“康泰尔先生说,他自出世以来,还没碰到过能和他交手的人,你若能将他打倒,这钢架上的金牌全数奉送。”

  王子平不屑地向身后桌上的一排金牌瞥了一眼,不料康泰尔一个“饿虎扑羊”迎面向王子平偷袭过来。着一下来得实在突然,速度之快,猝不及防。但是好一个王子平,一个“白蟒翻身”让过来拳。康泰尔接着又是飞腿一脚,王子平轻轻一跃,康泰尔踢空。王子平连让二招不还手,此乃中华之武德。武林高手决不轻易动手,更不肆意伤人,若对方知趣而退,也便罢了,可是,骄横一世的康泰尔以为有中国官府撑腰,对方不敢还手,软弱可欺,便更加狂妄起来,再次向王子平进犯,忍耐是有限度的,武术界向有“让二不让三”的格言,当康泰尔第三次扑过来时,王子平出击了。

  王子平趁康泰尔又猛扑过来的一刹那,迅速下蹲,巧妙地利用自己身材不高的特点,避过攻势,而康泰尔却张开双臂,整个胸部一个大开门,只听得“啪”的一声被王子平击中。不料康泰尔安然无恙,动也不动。王子平立即意识到对手身躯高大,气壮如牛,光靠力博恐难取胜,看来只能技巧与功力相结合,武术与摔跤相辅行,才能出奇制胜。而康泰尔挨了这一掌,丝毫不动,以为这个中国人只是个平庸之辈,没有什么了不起,便哈哈大笑起来。那知笑声未歇,王子平迅如雷电发出绝招,只见他右手抵住康膝,左手抓住康腰,腰随胯转,动如蛇之行,柔似蚕做茧,转身一拧,康泰尔做梦也没想到,糊里糊涂,身不由己地被摔倒在地。

  此时台下观众如痴如狂,喊啊!叫啊!噙着泪花互相拍间握手。可叹中国百姓,自一八四零年被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大门以来,在洋人面前一直未抬起头来,今天可以扬一扬眉,吐一口气了。中华民族的力量是不可征服的,号称世界第一大力士的洋人已经倒在中国人脚下,这是何等振奋人心的事啊!高昂清脆的唢呐突然吹奏起雄壮的“得胜令”乐曲,和震天的掌声一起在五色土的上空回荡。

  “呜——”警乱鸣,军警从四面八方向擂台涌来!

  “不好,军警抓人来了,英雄快跑啊!”

  台下一片混乱,王子平见洪亮、魏指薪等人和许多不相识的观众组成了层层人墙,使军警们无法近台。“呸,爱国有罪,卖国得利,这是什么世道!”王子平愤恨地扫视了一下蓬帐的军政权贵,吴镜潭已不在其内,想是调遣他的爪牙去了。王子平向台下左右观众一恭手,不留名,不留姓,转身一跃,踢翻后台芦屏,跳下擂台,穿过丛林,越出围墙,趟过小河,悄然离京而去。

  康泰尔从地上爬起,愧怍万状,抱头而窜,三天的擂台,只几个小时就倒了。

  王子平凭一身功夫,打擂雪耻,在中国的武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当时由李大钊同志编辑的《晨钟》报刊,于九月十六日以《大力士偃旗息鼓》为题,将此事作了披露,原文是这样的:

  “大力士偃旗息鼓。所谓俄国大力士康泰尔日前发出广告,在中央公园万国赛武大会,原定十四、十五、十六赛演三天,乃仅一天即止。昨日有人前往观赛,竟闻无人,探其原因,前日赛演之时,最初有中国武士多人登台献技,观者皆甚满意;其后俄国大力士登台献技,忽有数名中国人登台,将外国力士号称过万斤或数千斤之铁球等物举起轮流舞弄,大有举重若轻之态,于是相与一笑而散...最后,竟有一中国武士手推康力士扑地,于是康等大败,愧怍万状,抱头窜去,昨日遂不敢再登台矣。”

霍殿阁
霍殿阁(1886年—1942年),字秀亭,出生于河北省沧州城南60里的小集镇,是我国著名武术家,其一生武术技艺超群,人生经历坎坷,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八十年代中有长篇小说《皇帝武师传奇》和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康德第一保镖传奇》相继问世。但我们这里所要讲的却是霍殿阁真实的一生……
  霍殿阁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少年时代便酷爱武技,15岁时随李姓老师习练飘洒拳,17岁拜八极拳一代名师“神枪李”——李书文门下,系统习练八极拳和六*合枪。专心苦练一十二载,习得一身惊人的武艺,便随恩师行走江湖磨砺武技,更使武功日趋精纯。后又被推荐到哈尔滨许兰州(原为驻军某师师长,后任东北剿匪总司令)部,任军官学校武术教官,继而又随军到沈阳。此期间多有武林高手同其比武过招,他都以高超的武艺战胜对手,但又不伤对方情面,武术界朋友皆敬其人品武艺,一时间名扬关东。

  1924年,奉军入关后,霍殿阁随军来到天津,携其侄霍庆云盘桓于许兰州、李景林(直隶督办)处,自此在津门广交武林高手,切磋武功,由于他武功精纯、义气深重,很快又享誉津门。
  

  1927年,由许兰州、商衍瀛(清末翰林)二人介绍,霍殿阁携侄霍庆云来到张园(清逊帝溥仪潜居天津日本租界的住处)应试,叔侄二人战胜两名日本武士后,溥仪聘任霍殿阁为自己的武术教师,再任霍庆云为御前侍卫。从此,霍殿阁除了教溥仪与后宫人等练武外,还组织了部分徒弟,在霍庆云的率领下,长住张园,白天练武,夜间轮流值班护卫溥仪。
  

  1932年,霍殿阁随溥仪到东北长春,溥仪做了伪满洲国傀儡皇帝,并以霍殿阁的徒弟为骨干组成护军,保卫溥仪的安全。在此期间,霍殿阁、霍庆云及其弟子常与日本武士比武 ,均获胜利,充分证明了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为弘扬中国武术的技艺和精神,霍殿阁又在宫内府外开场授徒,传播八极拳技艺。

  1932年6月28日,霍殿阁在护军的部分徒弟,到大同公园游园,与日本关东军发生摩擦,导致了一场激烈的械斗,护军打伤一名日军少校,踢死一条日本军犬,打伤几十名日本宪兵。这就是当时震惊全国的“大同公园事件”,也叫“护军事件”。日军以反满抗日的罪名,捕杀霍家弟子,整编护军,霍殿阁被排挤出宫内府,霍庆云被逼到奉天(现沈阳)避难。

  霍殿阁回家后,由于对弟子们的牵挂,对溥仪的绝望,对日本关东军的仇恨,心中烦闷,常饮酒解愁,酒后便大骂“小日本”。如此天长日久,终于气结成疾,经多方医治无效,最后竟致疯癫,于1942年秋含恨辞世,时年57岁。

  1994年笔者到霍殿阁的家乡河北沧州小集,参加和组织霍氏立碑活动,在霍青锋师伯家中居住时,与师伯谈及师爷霍殿阁坎坷的人生旅途,提出请师伯将师爷霍殿阁的事迹全面地回忆一下,形成一个完整的资料,以便更加真实地反映霍殿阁的一生,师伯不顾年老多病,扶案疾书,撰写了《对父亲的回忆笔录》草稿,并于近年陆续将手稿交给笔者,希望整理后公之于世。笔者又于这些年里多次向师父霍青山、师兄霍文伯、霍文学及霍氏家族成员询问和认证一些细节,又向众多知情者了解情况。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现将陆续整理并公之于世。

  现在所要陈述的不是小说、不是传奇,而是如实地记录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历史地看待霍殿阁的荣与辱,武功方面的成功与政治生涯中的迷罔;把霍殿阁这个人物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放在当时历史情况中去看待去表述;把一份真实献给大家,留给后人。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笔者整理时的基本原则。所以,现在呈现给大家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一段感人的历史片段,既有轰轰烈烈的重大事件,又有普普通通的常人生活。这就是——历史的真实再现。


吴鉴泉

吴鉴泉(一八七0年——一九四二年),又名爱绅,满族,河北大兴人。他的父亲全佑是太极拳的高手。全佑先跟杨露禅学习太极拳,后又拜杨露禅第二个儿子杨班候为师,学习杨式小架太极拳。全佑善于柔化,自成一格,成为太极拳高手。吴鉴泉自幼跟父亲学习小架太极拳,并改汉姓为吴。

  吴鉴泉自幼喜练武功,善于骑射。在父亲教导下,对太极拳苦心钻磨,增益修订,造诣日益精深。一九一二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从那时起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使拳架更加柔化,形成吴式太极拳流派。吴式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作轻松自如,连绵不断,松静自然。吴式太极拳虽然架式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又舒展自如。

  吴鉴泉还对太极拳推手作了改进,他的吴式太极推手别具一格,要求立身中正安静,细腻绵柔,宁静而不妄动。他的推手不仅手法严密,而且招数特别多。因此,吴鉴泉的武艺也非常高超。他在上海时,一次,遭到几个壮汉的同时袭击,吴鉴泉虽已古稀之年,竟能轻快地将他们一一击倒。

  吴鉴泉演练的太极拳,除了慢架子外,还有快架子。快架子是一种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太极拳术,演练起来既轻快又柔和。

  吴鉴泉不仅精于太极拳,对各种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对剑、太极刀、太极十三枪等也非常精熟。

  一九二七年,吴鉴泉由北京迁居上海,一九二八年他被上海精武会和国术馆聘为教授。一九三三年起,他创设鉴泉太极拳社,教授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从此吴式帮极拳广为传播,他的门人遍布海内外。鉴泉太极拳社自创设以来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它的分社目前已发展到香港,以及新加坡、菲律宾、加拿大、美国等地区和国家。

  吴鉴泉(1870--1942年),河北省大兴县人,满族,自幼从其父吴全佑学太极拳。吴全佑(1834--1902年)又在北京从杨露禅学拳。许禹生在《太极拳势图解》里写道:“当露禅先生充旗营教师时,得其真传盖三人:万春、凌山、全佑是也;一劲刚、一善发人、一善柔化;或谓三人各得先生之一体,有筋骨皮之分。”

  吴全佑先学杨露禅的大架,后又学杨班候初改的小架,两面三刀者互相吸收溶化,传至其子吴鉴泉时,又经数十年的溶化和发展,遂形成柔化为主的一种紧凑、大小适中的拳术,即吴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共84式,不仅在国内,而且在美国和东南亚一带也颇为盛行。

梁以全
梁以全,1931年出生于登封市东金店乡骆驼崖村一个武术世家。骆驼崖村的梁氏家族,是当地的大家族,历代以武术、诗书传家。梁以全的父亲梁兴绍是当地有名的少林拳师,1963年在河南省武术比赛中,81岁的梁兴绍曾经获得过“技艺精湛奖”。再往上追溯,梁以全的爷爷、太爷也都是当地的武术名家。习文练武,劳动耕作,是梁家的传统。
  受父辈的影响,梁以全从6岁就开始习文练武,不仅练就了扎实的武术功底,还具有比较深的文化素养。1948年,梁以全到骆驼崖小学担任教师,后任小学校长。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梁以全蒙冤受屈,被错化为极右分子,接踵而来的就是一连串的厄运——预备党员资格被取消、到农场下放劳动改造、被开除工职回到农村劳动。从1958年回乡劳动改造,到1978年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他在骆驼崖过了20年炼狱一般的艰苦生活。在农田里干农活,到山崖上放羊,风餐露宿,一个汗珠子摔八瓣,辛辛苦苦地养育着妻子、儿女。虽然历尽了艰难困苦,可是梁以全从来没有被厄运所屈服。在困境中,他仍不忘传播少林武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散了罩在梁以全头上的乌云。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后的梁以全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传播少林武术的工作中。1979年4月,他接待了来访的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武术代表团,他的精湛的少林功夫让日本武士赞不绝口。1980年,他应邀出访日本,把少林武术带出了国门。1981年,河南登封县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武术学校——登封县体委少林武术学校,他担任学校校长兼总教练。以后,梁以全又出任河南省武术馆副馆长兼少林寺武术馆馆长。在他任登封县体委少林武术学校校长的几年中,他亲自带学生披挂上阵,先后取得了县、市、省、国家武术比赛的四连冠,并且培养出了杨建芳、杨锐等武术散打冠军。由于在传播少林武术方面,梁以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各种荣誉纷至沓来——1985年,他当选为登封县政协常委,获得河南省武术先进工作者称号;1988年晋升为高级教练;1990年被评为登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1年当选为河南省第八届人大代表;1993年获得国家ZF特殊津贴;1995年12月,当选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
  1995年,65岁的梁以全光荣离休。按照常理,历尽坎坷,饱经忧患的梁以全在功成名就之后,应该在家安度晚年,可是他却仍然一心扑在武术事业上。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虽然已经是65岁高龄,却人老雄心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以豪迈的雄心,创建了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
  建立一所高级的少林武术学校,传播少林武术,一直是梁以全的梦寐以求的理想。从1978年担任登封县体委少林武术学校的校长起,梁以全先生就一直想创建一所自己的武术学校,这所学校要文武兼修,包括从学前班到小学,再到初中、高中,以至大专等班级层次。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少林寺地区已经是武术馆校林立,一些规模庞大的武术学校已经如参天大树巍然屹立。在这种情况下创办新的武术馆校,无疑要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可是梁以全先生却知难而上。他先是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再向亲友借贷,筹资21万元,租借了一个场地创建了少林武术专修院。1995年6月,他又购买下了登封市西郊鹅坡岭的12亩地,开始施工建设现在的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
  这里之所以叫鹅坡,是因为在明代,一群天鹅飞来,落在山坡上鸣叫,流连再三不肯离去,以后就留下了鹅坡岭的美名,这里是白天鹅落脚的地方。当年,梁以全先生站在山岭上,面对山下的207国道,东看嵩阳书院,西眺千年古刹少林寺,充满豪情地说:“校址就选在鹅坡,将来在这里,我要叫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经过三年的建设,1997年5月新学校正式建成。梁以全把原来在登封市的少林武术专修院的学生也都迁入新学校,正式改名为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
  在以后的几年里,梁以全和梁少宗父子二人同心协力,不断地扩大学校的规模,经过五次征地、扩建,终于使学校发展成现在的占地180亩,总投资达2000多万元,在校生6000多名的全国一流的武术学校。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在梁以全先生的带领下,逐步走出了一条“以德治校、文武兼修、注重素质、激励潜能”的文武育人之路。
  除了兴办教育,传播少林武术外,梁以全先生还编写出版了《少林武术简史》、《少林武术研究》、《嵩山少林拳法》、《少林武术教材》等武术专著。在武术界享有“儒雅武师”的美誉。

释德扬
释德扬   1969年6月生,字慧刚,号息尘,原名史万锋,河南太康人,嵩山少林寺武僧团团长兼总教练。系嵩山—泉州少林联谊会副秘书长。14岁出家入嵩山少林寺,从师于素喜,擅长少林拳械,尤精罗汉拳及疯魔棍、五虎群羊刀。自1989年始,应邀担任《少年张三丰》、《少林雄风》等电影、电视片武术总教练。多次参加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表演比赛,获特别优秀奖。曾先后赴意大利、日本等国家传拳授艺,多次率嵩山少林寺武僧团出访东南亚及西欧、北欧、北美诸国,为少林武术走向世界做出了努力。1997年夏,英国独立制片公司专程赴中国拍摄其带领的武僧团。筹划、创建了嵩山少林寺武僧后备队。《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中华武术》、《搏击》、《少林与太极》、《功夫》(美国)等新闻媒体专题介绍过其事迹,并被《武林》、《少林功夫》等海内外杂志选为封面人物刊登。业余爱好书法、摄影。


马金镖
马金镖,山东济南人,回族,1881年1月23日出生,山东派查拳名家,终生教授拳术。少时爱武,曾与王子平的叔叔王振山同拜于济南洪拳名家白子敬和赛和洪门下,后又从师于查拳名家杨洪修、张崇生、沙正涛。经过勤学苦练,功力日深,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艺成后,凭着强国强民的民族气节,周游大江南北,为普及和宣传中华武术不辞辛苦。1928年杭州擂台赛,仅以“斜步倒插一竿旗”一招,便把当时的一位武林高手踢倒在地而显露头角。1936年任南京中央大学体育系教授时,该校体育系主任美国人麦克鲁轻视力中国武术,要与马金镖较量剑术。马金镖从容应战。当时,麦克鲁见马身材不高,剑又粗短,便冷笑一声,举剑向马金镖的胸口猛烈刺攻。但马胸有成竹,连忙向左面闪身,同时右手持剑从对方剑下顺时针方向缠点对方手腕。麦克鲁顿时嗨的一声,紧接着又当的一声,手创剑落,威风尽失。马金镖就这样,以传统的中华剑术,攻败了麦可鲁的西洋剑术,为国争光。在南京定居期间,还先后在中央国术馆、金陵大学、金陵女子中学等校任教。四十年代移居常洲。1947年夏秋之交,其子马峻岭,门生宛长胜、张孝才等人在上海曹家渡析康里一带会同拳友沙师爷及沙家四兄弟商议成立群英武术社事宜,并拟定以兆丰公园作为群英武术社的活动地点。后迁湖南路上的一处小花园。1952年马金镖从常洲到上海南路会馆安家定居后,便正式操持群英社武术总教练工作。当时的顾问有佟忠义、王子平;执教的有宛长胜、张孝才、王玉庆等人;培养的第一代高足有徐志彬、姜扣宝、陈正秋、陈恩溢等人。1969年二月,“文革”中湖南路会馆被街道里弄造反队非法强占,以会馆为家的马金镖只得携妻带儿,卷起铺盖跑路,被撵往长宁区天山新村。1973年6月11日,马金镖因水肿病不幸逝世,享年94岁。

  马金镖一生为人忠厚正直,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地位,早在南京中央大学战胜麦克鲁成名后,校方曾慷慨地以轿车、保镖相赠,但都被他谢绝了。马金镖以步代车,坚持一人独身走路。王子平与马金镖素有师兄弟的笃深情谊,当青年王子平刚从沧洲到济南时,马金镖曾为王子平解决生活问题,而当马金镖移居上海时,王子平也鼎立相助。

  马金镖拳技精湛,精通查拳、华拳、洪拳及其它流派的拳、刀、枪、棍、棒、剑诸器械套路数百种。在群英社素有“百人百拳,千人千刀”之称。如今在群英社老学员中流传操练的尚有一0六套。仅枪的对练就有单刀进枪、双刀进枪、三节棍进枪、大刀进枪、双手带进枪、月牙铲进枪、三尖两刃刀进枪、双棒进枪、峨眉刺进枪、拐子棍进枪等套路。

  马金镖对朋友肝胆相照,授徒热心,凡投师于他门下学武的武林同道,不管属于什么门派,他都毫无保留的悉心指导。在当代武术史上尚有名气的山东武术家如马永奎等都曾受益于他的拳技。

  马金镖品艺兼优,深受武林人士的爱戴和尊敬。原中共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先生,以及佟忠义、王子平等老先生,在1947年群英武术社成立时,亲自出席贺喜。1956年张之江重返群英武术社湖南路会馆时,还和马金镖摄影留念。

  每十年来,马金镖为中华武术和群英社呕心沥血,他本人虽然没有什么武术著作留馨后世,但通过其学生,把他的武功介绍于世的却不乏其人。原中华武术社吴志清先生于1928年7月出版发行的《六路查拳》一书中,就有张之江、马金镖、于振声的照片。校阅者:马金镖、于振声,由大东书局发行。江苏武进名人缪省飞于1933年11月出版的《六路查拳》国术教本,在自序中也提到马的功绩:“....济南查拳名家马金镖先生南来,遂请益于马先生门下,从先生游者约四年。马先生技术精纯,而为人诚恳,教授热心,承以六路短打授余,并为余详解其击守之用法,练习年余,略能领会,至此,始知今日之是而日前所学之非也。其后就食四方,多交海内拳术专家,更加研究之功,乃知各种拳术之用法,大都集中于此短打,神而明之,无往不利。故此种拳术,至为名贵。学者精熟此拳,虽大敌当前,亦不患不能应用。”


李书文
李书文(1862年至1934年),字同臣,南良村人。八极门代表性人物,人称“神枪李”。武术文献中记载:“清朝是武术兴盛时期,同治年间,河北省沧县东南乡的南良镇,出现了一名八极门中不世高人李书文……”。

  李自幼从八极传人黄四海先生习练八极技艺,并参研劈挂掌,使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致使一句谚语:“八极参劈挂,神鬼都不怕。”在武术界流传至今。

  李书文是八极门中的杰出人物,也是中国武术界的奇才,他身材短小瘠瘦,但精悍逼人。习武昼夜无间,寒暑不避,多讲野外训练,力求实战。他的武功、武艺、武德在武术界享有很高的名望。李书文的武功是用令人叹为观止的超群技艺,用一生闯荡武林屡与高人较技而未逢敌手的业绩,赢得了武术界的公认,并永载史册。

  1886年5月,李书文去燕京故宫访友,行至天桥,见到有一位人称“沙回子”的人设场献艺,该人面对众多围观者,出口不逊,大话连篇,狂妄以极。李书文当时年轻气盛,便想教训此人,于是越过人群,来到场地中间,双手抱拳问武。二人比试枪法,只见李书文上去用枪一搅再往上一挑,就把“沙回子”挑出几丈以外。刹时间,掌声雷动,众人齐声叫好,“沙回子”因手重伤而被抬走。这就是在武术界广泛流传的“神枪李”枪挑“沙回子”一事的由来。

  民国年间,军阀混战,奉系许兰洲延之李书文为师。许兰洲之孙许廉先生在世时,谈起李书文的武艺称赞不绝,赞誉:“李书文是武术界的奇人!”。

  李景林在天津任督办时,曾邀李书文来津教授将弁。在此期间燕京武术界因久闻其大名,心中不服,选武艺最精者二人,赴津与其较艺,李书文逊谢,并由李景林设酒款待之。酒间,来者终请一试,李不得已撤席,双手抱拳,曰:“请!”乃进步一掌击其前立者,并往下微按,对方头顶受掌,“头入于项内,而睛出眶尺许”。后者复欲较,李抱拳曰:“请!”仍以掌扑其头,那人头微偏,掌落其肩,肩骨折节脱。

  李书文的掌法与室内排击空气,离窗五尺许,窗纸震动有声(过去农村的窗户大多以纸糊之,玻璃还很鲜见)。民国时所修《沧县志》记载,李书文拳艺高超、掌法奇妙、功力深厚,其“拍击燕客,若摧枯然。”

  1923年的一天,李书文从河北老家沧县前去许兰洲公馆(天津市河北区瑞安街六号),由霍庆云先生随同前往。馆内有位从山东枣强县请来的拳师李文波,绰号“神掌李”。二人见面,畅谈中国武术。李文波话中口气太大,看不起短小瘠瘦的李书文,便提出较艺。李书文婉言辞之,李文波疑其徒有虚名,便使出神掌之功,直指李书文的胸部而来,李书文刹时缩身,只用八极拳中的一个翻背掌的着数猛击而出,正击中李文波的腹部,李文波被击悬空飞出三丈多远,撞在客厅的墙上,落地吐血,后服七副汤药不治而死。因为李文波是李景林的父亲请来的,李景林为处置后事,用去现大洋三千多元。

  李书文的武艺中,最精妙者为八极六*合大枪,尽得吴钟枪法之壶奥。他的枪法,“蝇集于壁,以枪刺之,应手落地,而壁不留痕。其与人较枪,恒以枪杆与之相搅,急掣枪柄,敌即前扑于地。”“又有单手托枪法,以一手插腰间,一手托枪杆,枪柄亦插于腰际,而运枪如神,人莫能挡。又以拱把铁椎长三尺许,锤之入壁,有力者拔之不能出,撼之不能动。李书文以殳搅之,随搅而去,出若拔芥然。”

  1922年秋后的一天,年仅十七岁的霍庆云在家门口的场院搬运玉米,李书文先生看见后,提起花枪,只见他老人家用枪一搅,就把一满袋玉米搅起放在霍庆云的肩上,其枪法之奥妙由此可见一斑。

  燕京武师刘得宽,因武艺高深,曾在燕京名噪一时,获有燕京“赛九城大枪刘”之称。他闻之李书文的大名,便专程到天津拜访。二人谈毕,便又试艺。当时刘得宽年龄大,看李书文太年轻,有不服老的劲头。刘得宽拿起大枪就往李书文面前扎去,李书文来得更快,一招“劈袖”,就把刘大枪的前把批掉,随之轻轻一拨,刘即腾空转了圈,李书文向其背后连刺三枪,刘得宽无法招架,立即抱拳认输。

  由于李书文的武功高深且又精妙,而大枪之术尤为精绝,闯荡天津、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及东北各省,一生未逢敌手,武术界尊之为“神枪李”。         中华当代10大高手     第一名——张礼义:大成拳研究会会长。大成拳第一高手。绝技:浑圆整变。   
  第二名——廖白:孙式内家拳传人,台湾第一高手.绝技:两园一针。   
  第三名——张志俊:陈式太极拳第一高手。绝技:梢节领劲,两头卷曲。   
  第四名——杜振高:中国武警总教练,大内第一高手。绝技:虎扑崩拳。   
  第五名——牛胜先:孙式内家拳传人,推手第一高手。绝技:中和虚变。   
  第六名——姚承荣:意拳传人,北京意拳第一高手。绝技:高频振颤。_   
  第七名——邓志祥:武林中的孤独求败,在武术杂志发出只求一败的豪语 。绝技:螺旋卷变。   
  第八名——陈守浮:心意拳传人,上海心意第一高手。绝技:灵劲翻天。   
  第九名——卢正文:卢氏结构创始人,对桩功研究达到无人能及的顶峰地步。绝技:提重心出体外。   
  第十名——柳海龙:三届擂台赛散打王,散打第一高手。绝技:柳挂劈腿。   
    
  排名第一:——张礼义:中国第一武术人,专修内功,击败泰拳冠军两名,其中一名泰拳冠军被击飞后, 又被栏索反弹在地而使双手臂断裂。下一挑战者:曾经美国拳王霍里非而德得知此事后表示自当认输,正当防卫把一练少林铁布衫30年高手一掌致其内脏破裂而亡。曾将一碗口粗树连根拔起,推一土墙,轰然倒塌。站桩时,衣衫无风自鼓。|   
    
  排名第二:——廖白:是中国武术界出拳力度最大之人,以太极拳多次击败全国散打冠军,一抖发力一千多磅,比泰森还重500磅。泰森曾表示想参与挑战,但一直未出武林请贴,八步之内,触人必飞。人称廖八步。   
    
  排名第三:——张志俊:多次击败国内成名人物。日本太跆拳道武团去郑州,十几人排队按序与之交手,皆被其摔到在地,日本九断高手在其手下走不上两个会合。能打临空劲。被美国拳击界称为世界级技击魔术师。   
    
  排名第四:——杜振高:获多次全国散打冠军,击败意拳高手崔瑞斌而名振武坛。   
    
  排名第五:——牛胜先:战胜多名成名高手,本人与弟子一百多次获全国推手冠军。   
    
  排名第六:——姚承荣:第一次全国散打赛中,第一回合第一拳把对手击得休克被判犯规(不能连续两击拳)。   
    
  排名第七:——邓志祥:战胜王安平,技胜杨鸿尘。挑战张礼义(没比成)。对来比武的高手,198米高,体重达200多斤,5招竟被其腾空打出。   
    
  排名第八:——陈守浮:在上海战胜多名成名高手,一掌可把人打得皮开肉绽。   
    
  排名第九:——卢正文:在石家庄武林聚会中,与之交手高手,均被其一扑而飞。   
    
  排名第十:——柳海龙:后起之秀,拳,脚,摔组合套路灵活多变的散手运动员,世界撒打竞击排名第一,曾击败美国重量级拳王。                万籁声记八大武林异人  阳精若足千年寿,灸法生阳第一方. 有了旺盛的阳气,何愁你的气血不足呢?  希望大家多思考,有所收获吧!---说老实话,你还没有领悟我将的这句话后的真正含义!!! 正所谓,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 我在多说一句,药补不如食补,食不不如神补!--多想想,你会有收获吧!   在这把自然门的情况介绍如下:

自然门一代宗师——万籁声http://www.chinese.cn 2009年11月20日 18:15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字号:

万籁声
万籁声(1902~1992)武术教育家,技击家。字常青。湖北省武昌县人。自幼喜爱武术,中学期间,从同学中擅武者习之。1920年考入国立北平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从赵鑫洲、杜心五、刘百川、杨畏之、邓芷灵、王显斋、王荣标等学习武术内外功、道功与药功。因其刻苦好学,悟性亦高,为诸师垂爱,深得拳功之真谛,成为自然门拳法一代宗师,并为六合门、罗汉门、张三丰太极拳等主要传人。1928年在南京参加第一届国术国考,在数百人中成绩列为第三等(中等)。
同年偕顾汝章到广州创办两广国术馆,任馆长。1931年到长沙创办湖南国术训练所,任所长。1933年应邀赴香港主持武术比赛大会。1934年,出任广西大学体育部主任。抗日战争期间,在重庆任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国术总教官。1940年赴福建创办永安体育师范专科学校,任校长。1944年任福建农学院体育教授。1951年退休,从事骨伤科研习与医疗。1956年、1957年分别参加全国武术表演赛。
1992年受特邀出席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万籁声长期从事武术著作撰写与教学工作。早年撰写的《武术汇宗》。据说是中国近代首部武术专著。后又陆续著有《原式太极拳图解》、《国术教本》、《药功秘》、《自然拳法汇宗》、《国际武术体育教范》、《国际技击武术教范》、《国际武术体操教范》、《国际气功武术教范》、《武术言论集》、《中国伤科》、《治平之道》等。他在教学方面,贡献了毕生精力,去世前一年,还在福州开办了“万籁声武术馆”。其门徒弟子遍及海内外,名徒有罗开明、洪正福、吴明怀等。万籁声历任中国武术学会委员,福建省政协委员,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福州市武术协会顾问组长,市武术馆名誉馆长,武当拳法研究会总顾问等。
万籁声是一代爱国武术家、武术教育家,省政协委员。他1903年出生于湖北,1926年毕业于北平国立农林大学,1942年入闽,1945年定居福州。他先后授徒3000名,培养出众多全国冠军和武林高手,1992年8月去世。
万籁声一生从事武术事业,六十年不易其志。1992年12月在北京召开全国武术工作大会期间,福建老人万籁声是位最引人瞩目的人物。在他的住室里,武术界、新闻界以及体育界的领导同志,来拜访的络绎不绝。当时报纸称他为武术工作大会的“新闻人物”。
老武术家万籁声,1903年出生于湖北武昌,原名万常青。少年时代即住北京,十七岁考入国立大学森林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他自幼爱好武术,在校期间,曾拜沧州神枪手刘德宽的高足赵鑫洲为师。赵鑫州是位彪形大汉,虎背熊腰,练得一身好武艺。
万籁声学了三年少林六合之后,听说有个叫杜心五的,以前是湖南一带著名的武术家,因“神经不正常”流落到了北京。他抱着好奇之心前往拜访,从头到脚将杜心五打量了一番,见此人中等身材,体格削瘦,衣衫褴褛,满嘴疯话,行为放荡不羁,但两眼炯炯有神,知道不是等闲之辈,便要拜他为师。

杜心五听后哈哈大笑说:“我根本不会什么武术,你还是赶快走吧。”
万执意恳求,几次往访。杜心五终于被这位求学心切的青年的诚意所感动,便收了他。原来杜心五练的是自然门内功,此门功夫历来只单传不传其二。
万得自然门内功秘传之后,又先后拜刘百川、王芗斋、王荣标等名师,均得到了他们的传授。万当时在读书和任教的八个寒暑里,除了上课之外,几乎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到了练武上。他除了擅长少林六合门和自然门内功外,对其他各大门户如行意、八卦、太极、猴拳、劈卦、罗汉、南拳及枪器械、暗器等主要功法无不涉猎。
1927年初,万籁声第一次在武坛显露锋芒。《北京晨报》连续两个月发表了他的数篇武术论文,引起了武术界人士的注目。1928年,他又撰写了十几万字的《武术汇宗》,并从此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万籁声。
1928年10月11日在南京举行武术国考,各地高手云集。万籁声代表北京队前往南京比赛。临行前,师父杜心五对他说:“我们师徒之间的情缘就到这里吧!你这一走,将来我们见面之日也就很难了,我没有什么东西可送你的,你就把这一尺长的短剑带在身上,它跟着我已经几十年了,你看到它就象见到我一样。”
万籁声捧着剑,含着热泪对师父说:“比赛一结束,我就会回来看你的。”于是拜别了老师南下,果然不出杜师父所料,万到南京之后,一举成名,再也没能回到师父身边。从此,万籁声带着这把短剑,走南闯北,每天睡觉的时候,总将它压在枕头下,如今这件珍品已跟随他数十寒暑。
万籁声由于技艺高超,在这次比赛中被当时两广总指挥兼广东省主席李济琛先生看中,被选聘广州担任两广国术馆馆长,授少将级军衔,时年25岁。他到广州后,当地名手不服,纷纷前来要求比试一番,万籁声使出六合门和自然门的神打功夫,两手如绳索,五指似钢钩,来如疾风暴雨,去如奔洪汇江,以绝对的优势压倒对手,而令其折服。
从此,万籁声在两广的名声大震,各地名手云集而来。但人事沧桑,李济琛下野,两广国术馆解散。此后,万籁声又辗转南北,在上海、河南、武汉、广西等地从事武术活动。
抗日战争期间,万籁声先后任重庆中央训练团武术总教官、湖南国术训练所所长、广西大学体育部主任、永安体育师范学校校长,福建省等地学院体育教授等职。
解放后,万籁声改行当了伤科医生,和妻子张玉瑛在福州安家。但依旧习武练身,传授徒弟,并从事武术著述。万籁声早年撰写的《武术汇宗》,据说是中国近代首部武术专著。后又陆续著有《原式太极拳图解》、《国术教本》、《药功秘》、《自然拳法汇宗》、《国际武术体育教范》、《国际技击武术教范》、《国际武术体操教范》、《国际气功武术教范》、《武术言论集》、《中国伤科》、《治平之道》等。
他在教学方面,贡献了毕生精力,去世前一年,还在福州开办了“万籁声武术馆”。其门徒弟子遍及海内外,名徒有罗开明、洪正福、吴明怀等。
万籁声历任中国武术学会委员,福建省政协委员,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福州市武术协会顾问组长,市武术馆名誉馆长,武当拳法研究会总顾问等。
网友赛贤斋主人曾赋诗赞万籁声先生曰:
人名叫常青,
少时有威名。
继承自然门,
伤科甚精通。
文武集一人,
武林汇宗成。
一代奇才去,
传世有秘功。  同时我在这里把我的粥介绍如下: 在中里出书介绍山药意米州之前,我已经吃了我以下的粥很久很久了. 这是我认识的一长者所授!

1.山药
2.意米
3.红枣
4.枸极
5.有时加桂圆干和造米.

晚上放在水里泡一晚,第二天放在电动堡里压一下就可以吃了.一年四季我大都吃这早餐. 同时吃一个(国外叫自由放样的鸡的)鸡蛋,

我觉的任何事千万不要搞复杂化了,论坛里的很多文章说这粥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搞的跟吃药一样的,同时好向把这粥奉为仙丼,搞地太过了一些了吧!!!--大家要记住"道法自然" 这句话!  万籁声记八大武林异人
刘百川

刘百川(1870—1964)安徽六安人。少年家贫,放牧时期从山上老僧习少林拳术,后从杨澄云专习罗汉拳和罗汉神打功。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中武举。后开始走镖,曾任叶十九世班禅大师保镖。入关后,在山东、河南、河北、安徽、上海、江苏、浙江和香港等地活动,有“江南一条腿”之称;在香港,曾用“子母鸳鸯连环腿”击败英人大力士,获孙中山赠匾“尚武精神”,曾任黄埔军校武术教官。北伐时任蒋介石保镖。1929年,在南京收徒万籁声,同年被南京叶,央囤术馆聘为名誉教导主任。后应邀任杭州国术馆一级教席,旋任教务长。另被聘为湖南国术研究所顾问。抗日时期回家乡六安、金寨等地活动,五十年代赴杭州定居。1956年被选为浙江省武术协会副主席。1961年,周恩来总理出访缅甸等国,邀其同往,因年事已高婉谢。

赵鑫洲

赵鑫洲(1876—约1930),名铨,号鑫洲,著名武术家,北京顺义人。历代擅长技击,先得家传,后投沧州“神枪”刘德宽(1826—1911)师祖习枪及武功十余年(六合门功夫都是他传授的)。 后又从孔吉泰老师习剑九年。孔师任职御前带刀四品护卫,精技击,尤精于剑。孔师有子不能继承父业,见先生习艺认真,把所有功夫都传给了他。孔师死,以御前带刀四品护卫职归先生。后清帝逊位,先生也解职去,然孔师之学只授先生一人,视他为自己的独子。先生能具此绝技,都是孔师一手栽培的。先生自光绪二十五年任北京锦衣队教头;光绪二十八年开设“永胜镖局”,十余年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真诚接待,意气纵横半天下。闲时常为我讲述他过去的事情,所以我知道的很多。在北京还向刘天向习少林门拳械。重侠气,曾为刘天向老师当牢中替身,天向师临终向其留下医书一部。
民国以来,赵师深藏家中,被有缘的人相请,以他的绝世武功被湮没而感到惋惜,遂受农科大学聘,挑选一二人继承武功,流行天下,才不荒费他一生的心血。先生在农大十余年,我朝夕和他在一起,先生没把我当学生看,把我看成他的门里徒,我才学到他的真功夫。然而只要有一线光明,挑选门徒继承少林绝技,才能对得住先生的恩赐。先生为人刚直不阿,因以上原因,想跟随先生的人太多,而先生都不与他们接近。先生爱好收藏古玩,对古玩很有研究,到了晚年,不乐意参于武术界的事,开设“德记”古玩店,以此

杜心五

杜心五(1865—1953),又名星武,字慎愧,号儒侠,道号“斗米观”居士。湖南慈利人。9岁习武,曾拜数名拳师习少林拳及鹰爪拳、梅花桩等。13岁已有武名,并从徐霞客 (又称徐矮子)习自然门武艺,尤以此艺更精。因以腿功著,世称“神腿”。曾走镖于川滇间,毁黑店,灭盐枭,行侠仗义,誉满南北,又有“南北大侠”之称。原毕业于常德高等普通学堂。1900年赴日,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农科。就读期间加入同盟会,为孙中山和同盟会作保卫工作。参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任北京农业传习所气象学教授,民国政府农林部佥事。先生自归国后,常想收一门徒,传其绝技,历行三十年,没遇到一个合适的人选,每想及此事,总增添一些孤寡之感。是时,杜心五已年逾半百,正拟择徒受教。我无意中听到他的名字,登门拜访,一见知为高手,虚心求教,师亦不吝教诲,我追随杜师学艺七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半年杜门谢客,潜心学道。1939年复出,在重庆任全国人民动员会主任,在各地发展党会组织,与日伪军周旋。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顾问、省人民政府参事、省政协委员。

邓芷灵

邓芷灵,原名昭孔,字希圣,芷灵是他的别号。四川人都说他具有待人诚恳,言辞吉利的素质。他从小就承接家里的教育,年青时喜欢四处走访,对于探寻孔孟思想渊源的途径常行不通,却非常愿意致力于佛学,只是世人不知道罢了。我接受他的指导,可以得到的益处很多。先生在为我讲道之余暇,常讲孔孟哲学一贯的道理,他有自己聪慧的见解,不是现在人所能窥探得到的。他著有《大中一贯解说》,但没有发行。先生年青时游泮水,致力于国学。到晚清,毕业于师范政法及高级警校。他很了解治理兵步军校的方法。民国元年,地方人民选举他为开县革政总司令;民国三年,被袁世凯聘任为政治顾问;民国六年,选为参议院议员;民国十年,又被任命为全国财政讨论会委员。他认为,政局日益黑暗,革新没有希望,决心辞职。买了很多卷书,每天的事情就是批阅书籍,不问国家大事;民国十五年,由于经济困难,而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常感叹说:“也许是上天的安排吧?”在先生生日时,太师母梦见一古刹上面挂着一块匾,写了“心中如一”四个字。当时太老师摹仿孔门忠恕一贯的意义,所以给他取名叫昭孔,宇希圣。著有《万殊》一书,万殊图一幅,附著有人生原始要终图二十四幅,发表前人所没有发表的图画。然而他的学问却不是偶然得到的。先生常说,儒学可以学,道学可以学,佛学也可以学,三教各有各的真谛,不必合为一体。事物有多种情况,真理只有一个。但最终还要追求有益于你自身的真理。

杨畏之

杨畏之,川西大侠也。名禀三,祖籍四川会理。因为小叔被有势力的人陷害,所以杨畏之含冤学习武艺,艺成昭雪大仇。15岁开始收徒,且行侠仗义。先生精轻功与飞镖,少林内外功夫都很精通。看见有伤害老百姓的人,晚上就越墙去取他的头,再刺他的尸体,然后离去。人们都知道这是先生干的,是为人民除害的,所以都与他和睦相处。因此后来官兵追捕先生时,邻居都为先生解围。先生行侠仗义十多年,威名远扬。所以心中有恨的人,都甘愿跟随先生。先生善交朋友,手下的弟兄很多,其中也有仿效先生所为之人,官兵都把责任归于先生身上。先生看到当时环境恶劣,有大丈夫生下来就不是万户侯的感慨。然而每每考虑到要靠行小惠来养老,也不是长久之计,遂决定投靠军队来报效国家。光绪十一年,率弟兄四十人投靠到鲍超将军旗下,征讨越南,与法人交战,都打胜了;多次建立大功,将军非常赞赏他,把先生升为副将军,后一直任职为统领。先生能尽职尽责,又对老百姓非常体贴。先生所到之处,百姓都有壶浆来欢迎他。先生德政都非常好,众人相传。他勤于公事,而不说自己的难处,以致心力交瘁,到光绪二十年告老引退。先生家历代精于岐黄,就继承家业,非常有成就。晚年以行医为主,治好了病从不收人家的钱。先生精通内外医科,而最精通针灸,可称绝技。民国以来,在京城避居,闭门谢客,从事佛理。我与先生在路上相遇,即有一见如故的感觉,来往多年,他把我当作家人,尽量把他的药功武功传授给我。先生为人义气豪爽,从行侠到人官场总是一个样,一点没变他的本来面目。

王显斋

王显斋是奇人,隐居北京十多年,人人都知道。先生通晓古今,资质非凡,像百工杂技这一类,只要他看过就没有不通晓的,而且非常善于使用多种方法,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诸子百家,他都了如指掌,所以好学的人,都登门拜访。先生崇尚佛法,以教育人为己任,所以他认为任何人都不应该予以排斥;然而他之所学,虽然是多年好友,也还是得不到他渊源的真谛。甚至人们并不知道他的地址和历史,只听说其家在甘肃省而已。人们都觉得他与众不同,有人说他是隐士,有人说他是避世者,最终因为他所学精深,竟然以半仙来看待他。先生处世超前,然而收入微薄,穿粗布衣服,吃五谷杂粮,没有觉得有什么简陋的。有人送东西给他,他都婉言谢绝,从不接受。他没有把东西留下过夜的习惯,对于吃饭也同样对待,从没有恼怒的脸色。他平常总是买铁石当作器皿,用锯锉出隆隆声,所以我说这是金石的性格。我亦因此借以磨练自己。先生白与我相遇,不管春夏秋冬,都谈到深夜才回去。在与我告别的时候,告诉我说,你是个能成大器的人,现在我助你一臂之力,你将有自己的迹遇,我在京师都会知道你在做什么,你不要忘记。对于先生的这些话,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先生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但有嫉妒他的人,把他由于古刹兰若之中。先生常说:“大丈夫得志则走遍天下,不得志则只能好好善待自己的身体。”

刘师祖

刘师祖,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他自己忌讳说他的年龄,头发花白,面容微红,看起来你八九十岁的老头。然而他的精神非常好,功夫无所不通,但从不喜欢多说。他没有固定的住处,至于他怎么神通,我就不多说了。只是医道高深,活着的人观察肉体,死了的人观察白骨,都知道病的由来。别人认为他是神仙,所以就以神仙来称呼他。杜心五、杨畏之、邓芷灵诸位老师,都跟从他学习医学,对他非常尊敬礼貌。然而师祖更乐意跟我一起游玩,顾及我年幼,未能多加指导教诲,只不过略微纠正了我所学的功夫而已。师祖这个人没有固定的形踪足迹,没有什么可以的,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没有多么亲近的人,也没有多么不亲近的人。问他的年龄,就说五十了。问在洪杨之乱(太平天国运动)时,“您都在干什么呢?”说,我仍在行医,并且他对当时的情景非常熟悉,曾经有陈家三代人见过师祖,都说师祖像今天这个样子。师祖和蔼又善忘,厌恶别人说他的身世。我也就只能说这些了,这就是他之所以被称为“神仙”的原因吧。

王荣标

王荣标(1875——1949),河北安次人,自幼嗜武,尤精于接骨,手术精妙,早年即以医行世,是北京的正竹医生,专治跌打损伤,就医者无不痊愈。我曾以踝骨伤为先生所治,方才不得伤残,非常感激。因而知道习武功者,不可不学跌打针灸医治手术,所以请求先生教益,先生未得我一点回报而慨然允许,绝无江湖习气。先生为人直爽,喜谈笑,人多乐于同他交谈。自力我治好伤后,直称我的骨骼与平常人不问,所以把医道传给了我,这也许是前世的缘份吧!民国初午,与盟兄赵鑫洲等在北京开设“国强武术社”任教师。与刘月庭、修剑痴交往颇密,互相交流,学得通臂豢法,后以扭长通臂拳著称。1936年曾在长沙民众国术俱乐部任教,传授通臂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