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米最经典的作品:关于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42:56
为全面系统掌握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深入分析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探索新阶段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扎实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对策,根据省农业厅通知要求,我们组织精干力量,采取市县两级联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全面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为期半月的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与主要特点

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战略,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快速提升,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不断膨胀,龙头带动明显增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日趋凸显。

一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快速发展,带动能力明显提高。2006年全市成规模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1375个,其中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03家,比2002年(下同)增加551家,年均增加138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57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9家,市级136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367.73亿元,利税33.92亿元,同比增长1.83倍、1.58倍,年均增长16.3%12.1%;其中157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达到265.5亿元、24.2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的72.2%71.3%。比较规范的农村中介服务组织462个,年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达到24.9亿元、2.7亿元;农村专业市场发展到210处,年经营额132亿元,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达到76处,年经营额87.8亿元。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种植基地410万亩,养殖基地规模1.1亿头(只),农户95万户,目前全市已有55%的农户和53%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纳入产业化经营轨道。

二是生产基地规模加快膨胀,主导产业日趋凸显。农产品区域布局和特色优势凸显,全市初步形成了瓜菜、大蒜圆葱、优质果品、速生丰产林、苗木杞柳、肉鸭蛋鸭、淡水产品、甜叶菊、食用菌和中药材等10大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种植业,建成以金乡鱼台为中心170万亩大蒜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15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邹城看庄为主10万亩优质土豆基地,以邹城平阳寺和鱼台王鲁为主600m2食用菌基地,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主10万亩甜瓜基地,以任城南张为中心5万亩甜叶菊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5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为主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130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达到10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2570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670处,年存栏2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基地,56处,存栏1600万只肉蛋鸭养殖基地;水产规模养殖基地发展到700余处,面积24万亩;林果业,建成100万亩用材林、90万亩干鲜果品、25万亩苗木花卉和10万亩苗木杞柳基地。

    三是产业链条不断拧紧,利益联结机制日趋完善。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围绕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从长期预期出发,通过订单、合同、股份合作、技术指导和服务等多种方式,逐步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接机制。从产业构成和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性质看,畜禽养殖产业和出口加工型企业利益联接关系相对紧密。像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兖州绿源公司围绕肉鸭产业化发展,实行一保、双扶、五统一的肉鸭产业化运作模式。“一扶”就是公司为养殖户提供贷款担保,并按年5.31%利率给予贴息补助;“双保”即保证苗鸭、饲料常年按约定的价格供应,保证成鸭常年按保护价回收;“五统一”即“统一供苗、统一供料、统一供药、统一防疫、统一宰杀”。通过这种紧密合作方式有效解决了基地养殖户贷款难、销售难、缺技术以及有效规避市场和技术风险问题,带动了当地肉鸭养殖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公司目前带动绿色种植基地30万亩,养鸭户3600余户,户均增收1.5万元。邹城华源食品公司采取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不断扩大食用菌种植基地规模,扶持带动平阳寺镇及周边地区的食用菌种植,镇内外食用菌基地面积达600m2,带动4000多名劳动力就业创收。

    四是农业标准化进程明显提速,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标准化助推产业化作用日益明显。通过不断健全体系、强化扶持政策,农业标准化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2006年,全市有181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三品”认证总数达到300个,面积158.6万亩,其中有机食品26个、面积2.54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48个,面积161.8万亩。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农产品出口创汇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4.17万美元,增长38.8%,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7.8%。金乡大蒜在宏昌、宏泰、东远、华光、山阳等一批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企业的带动下,标准化生产基地迅速扩大、水平快速提升。全县大蒜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35万亩,其中,有机基地1.5万亩,2006年全县大蒜出口创汇2.16亿元,占全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的52%。

农业产业化水平的迅速提升,有力推动了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拉动了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加快了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提升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87.06亿元,同比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90元,同比增加462元,增长11.2%,农业产业化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在60%以上。

二、主要做法和初步经验

调查情况表明,近年来全市上下遵循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律,立足破解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制约,明确主攻方向,狠抓关键节点和关键因素,强化政策扶持,推进要素结合,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抓规划制定,强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规划指导。把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作为科学指导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前提。一是在前三年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基础上,2006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工程的意见》,明确了今后五年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规划布局、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并制定了与《意见》相配套的《任务目标分解落实方案》,把十大优势特色产业生产基地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农业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专业市场等建设任务目标,层层进行分解,细化落实。二是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责任部门根据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和部门职责,制定了具体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强化措施。三是各县市区和乡镇,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实际,对照年度进度和任务目标完成情况,特别是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制约和薄弱环节,不断修订、完善原有规划方案,科学指导农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

(二)抓政策扶持,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撑体系。把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加大资金扶持,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大举措施。近几年来,紧紧抓住并利用好各级重视加强“三农”尤其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机遇,着眼加快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不断调整、完善和强化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2003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经济薄弱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政策,每年市财政列支4000万元专项经费,对7个经济基础薄弱县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贷款贴息。2005年针对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为最大限度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吸附作用,及时调整了使用方式,由原来单一贴息变为龙头企业贴息和对规模种养基地进行补贴。2006年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形势要求,在认真总结汲取前几年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使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扶持力度更大、范围更广、操作性更强的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济政发[200645号)。对与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配套的新建扩建重点龙头企业给予支持。2006年全市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资金4000万元。对规模种养基地、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建立担保组织补贴2382万元,其中对种养基地补贴2125万元,农产品质量认证奖励177万元,金融担保组织扶持80万元);对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相配套的新建、扩建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扶持和奖励1618万元,其中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奖励150万元,龙头企业贷款贴息1468万元,拉动银行贷款7亿多元。据调查统计,2001年以来,全市各级用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扶持资金总额达到5.62亿元,2006年市和县市区财政扶持资金9624万元,其中市级财政4000万元,县市区财政5624万元。邹城市政府制定出台了《2006年度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政列支3100万元专项资金,对新建农业龙头企业、重点龙头企业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进行贷款贴息、奖励和补助。

(三)抓宣传发动,营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浓厚氛围。为营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浓厚氛围,十分注重加强宣传发动和引导工作。各级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开辟专栏,强化宣传;层层召开会议,连续部署发动;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开阔思路;组织专题报告会和巡回报告,典型引导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宣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意义、任务目标和各级优惠扶持政策,激发农业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积极发动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农产品展销会、出口商品交易会和农业博览会,加大我市优势农产品和龙头企业优质产品的推介力度。

(四)抓配套服务,构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保障体系。围绕影响和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打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入手,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一是产前信息服务。加快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网络终端向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村、专业户延伸,及时向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传递农产品市场需求和政策扶持信息。二是产中技术服务。围绕结构调整和基地建设中的关键技术,有重点地组织联合攻关和有针对性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指导,特别是围绕种养基地项目建设,市政府制定了《关于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工作的意见》(济政发〔200519号),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以技术服务为切入点,以农业建设项目为载体,深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市有2200名农业科技人员与1485处种养基地实现有效对接。三是产后营销服务。充分发挥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在市场开拓方面的独特作用,从重点产业和产品入手,大力发展合同订单农业,全市订单合同种植面积达到350万亩、销售数量380万吨。四是为有效解决农业龙头企业金融支持条件、业务拓展、市场开拓等方面的需求,连续组织开展了农业产业化市重点龙头企业的组织申报工作。到2006年底,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57家。同时为解决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制约,组织开展了银企对接活动。

(五)抓督导考核,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激励机制。把建立健全督导考核机制作为抓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措施,一是成立专门领导和办事机构。市和县市区都建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具体办事机构,负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督导调度,做到重大问题及时研究决策,重大活动及时部署安排,工作动态及时调度。二是加强督导调度。市县两级普遍建立了督导调度制度。市政府连续四年坚持向县市区派驻督导组制度,建立了市农口部门包县市区督导责任制,实行平时督导和关键环节督导相结合,督导县市区搞好各项任务措施的落实。各县市区普遍建立了主要领导包点、包项目制度和层层包保责任制。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几大班子领导齐抓共管,各级各有关部门配套联动,全市上下形成了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合力。三是实行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各级普遍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考核奖惩力度。市里连续三年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考核位居前三名的县市区和全市10特色大种养基地、12个种养大户进行表彰奖励,颁发奖金430万元。

(二)初步经验

回顾总结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并体会到,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必须坚持农业结构调整主线不动摇。对农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是提高农业综合素质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紧紧咬定农业结构调整主线不放松,对农业结构实施集中调整和优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重要原因。二是必须坚持产业化发展方向不动摇。按照产业化思维和工业化要求谋划农业发展,紧紧围绕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培育壮大产业体系、延伸拉长产业链条,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大方向,必须长期坚持。三是必须坚持政府强力推动不动摇。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强力推动和严格督导考核。实践证明,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快农业发展,必须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引导作用,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引导和推动,这是一条成功的经验。四是必须坚持项目带动和科技推动不动摇。实施项目带动和科技推动战略,是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也是农村工作方式创新的重要内容。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种养基地项目为载体,以科技承包服务为切入点,通过加大资金扶持和科技投入,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种养基地规模和档次,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事实说明,现代农业就是项目型农业、投入型农业、科技型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抓项目带动、投入拉动和科技推动。

三、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有力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但综合分析,优势产业布局不够集中、产业规模总量小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无论与提高农业综合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还是与发展现代农业、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都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结构层次偏低,区域主导产业板块基地规模小。在大农业结构中,林牧渔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不到50%;在农产品结构上,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比重低;在区域布局结构上,区域主导产业聚集度低,连片规模化基地数量少、档次低,真正像金乡大蒜、鱼台圆葱、任区苗木、兖州肉鸭等形成几十万亩、上百万亩、几千万只的种养基地为数很少。二是农业产业链条短,利益联结关系松散。在农产品加工结构上初级产品、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多,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处在初级阶段,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停留在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在严格意义上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联接关系的为数很少。三是农业标准化、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标准化体系还不够完善,农业龙头企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数量少、规模小,农民标准化意识有待提高,农产品产地和质量认证发展不快。农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带动能力强、辐射半径大、管理规范的现代化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数量少,农产品市场营销方式和手段落后,优势农产品推介宣传相对薄弱。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民获得信息的手段落后、渠道狭窄。四是农业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机制没有形成,村企互动还没有真正破题。村企互动面临着一系列矛盾和现实问题。如农业龙头企业受自身经济实力条件的限制,加之目前各级对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不配套等问题,村企互动共建新农村还没有真正破题。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层次分析主要有:一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机制不够完善,没有真正形成市场引导、政策驱动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完善有效的推进机制;二是受诸多因素制约科技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贡献率不高,助推作用不强,农业龙头企业总体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基地生产者的科技文化整体素质低,农业增长方式落后;三是对农业产业化特别是对龙头企业发展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不够,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不快;四是促进农村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条件没有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载体建设水平不高。

四、下步对策与建议

根据中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中央、省委1号文件“关于增加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投入和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的指示精神,真正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大事,根据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任务要求,按照“重点抓龙头、抓重点龙头”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工程,以完善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为核心,以培植一批骨干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继续强化政策扶持,着力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档次和水平,着力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辐射能力,争取在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到2010年,确保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突破1000家,带动种植业基地达到600万亩,养殖规模3亿只头,农户140万户。

(一)加快培植优势特色产业,打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按照“一村一品、几村一品”发展要求,围绕十大农业优势产业布局,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种养基地,力争每一个种植品种都能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每一个主导产业都能形成较大规模优势产业带、产业区,形成与龙头企业配套的标准化基地,推进农业产业不断优化和升级。突出抓好微山湖域水产养殖、东部山区与中西部优质果品、南部与西部大蒜圆葱种植、中南部肉蛋鸭饲养、西北和东部奶肉牛饲养、中西部精细瓜菜种植六大特色农业生产区建设。到2010年,争取建成大蒜圆葱、精细瓜菜、经济林、速生丰产林、水产养殖等五个百万亩种养基地和1000个奶牛养殖专业村。

(二)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坚持把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带动农业结构深度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突出重点。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调整优化农业投入结构,整合农业投入资源,集中更多的财政、金融和社会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坚持扶优扶大扶强,筛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辐射能力强,特别是与农民增收联系密切的龙头企业,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技改扩产支持等多种方式进行扶持。二是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监测、管理和指导。加大对国家、省和市重点龙头企业的监测、管理和指导力度,适时开展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申报和认定工作。三是搞好推介宣传。有重点地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分期分批到国内大中城市和国外重点地区参加农产品展销、展览和洽谈等推介宣传活动。四是加快农民企业家队伍建设。从强化龙头企业内部管理、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和产品竞争力的高度出发,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家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采取培训考察、专题讲座、举办论坛等多种有效形式,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

(三)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档次水平。在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管、农业投放品综合整治和农产品市场准入“三项制度”建设。用足用好市里对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规模,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和卫生安全水平;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加快区域特色品牌农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质量认证,提高我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到2010年,全市标准化种养基地覆盖面达到90%以上,其中50%以上达到无公害标准,30%以上达到绿色食品标准,10%以上达到有机食品标准。

(四)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强化农业产业化组织载体功能。把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措施。坚持“自愿互利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能人牵头创办协会,培育发展各类农村中介服务组织,探索创新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好标准化原料基地“农业第一车间”,发展订单生产、合同收购、股份合作。研究出台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措施。择优选择一批基础好、运作比较规范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重点扶持。

(五)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规范农业产业化运行秩序。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核心。着眼规避和降低农户自然和市场经营风险,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引导企业与农户签订规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实行农产品最低保护价收购。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紧密型利益联接方式,逐步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利益联接机制、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和行为约束机制。

(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进机制。根据农业产业化在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吸附和杠杆作用,各级应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扩大扶持对象、调整扶持内容、增加扶持规模。在使用方式上由贷款贴息单一方式,向贷款贴息、技术创新、市场开拓、村企互动等多种扶持方式并行。继续做好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工作。按照最大限度利用好4000万的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金,最大限度发挥引导和带动效应的要求,对农业产业化贷款贴息、认证奖励、规模种养基地建设补贴等扶持项目,及早谋划安排,及早申报立项,加强项目建设监督和管理。

(七)创新工作方法,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和服务。建立农业产业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搭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平台,健全高层决策、重大问题研究、重要活动组织等项制度,营造农业产业化发展创新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形成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合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