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软 徐坚:关于时间的新观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2:12:31
决策:空间型  时间型  时空型

 作者:高桦  Time:2004-6-29 14:30  来源:原创  阅读:3318  打印 〖内容提要〗


高科技不是美国领先的秘诀所在,而是其时空型决策的结果。时空型决策才是美国领先全球的真正秘诀。谁不明白这点,谁就永远超越不了美国。


〖文章正文〗


    如果说还有什么对生产力的影响比科学技术还要大,那就是决策方法论。
    作为市场经济的后来者,中国人不知不觉间已经在“言必称美国”,像学太极拳一样跟在美国老师身后出拳划步。对于曾经自恃为中央帝国子民的中国人,这无疑是一个进步。虚心使人进步嘛。但是,美国之所以是美国,根源并不在于其如何出拳划步,而在于其超越于我们之上的决策思维。
    决策是对未来进行的管理。决策方法论从低到高可以划分出等级,这就是空间型、时间型、时空型。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人自身的治理水平,其实是其决策方法论的外在表现。这一点,是98年初亚洲金融危机进入谷底前后,我旅行东南亚期间悟到的。我发现,这些国家或地区金融危机的程度,与其政府决策思维方式的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空间型决策  肉眼可见的空间最容易被我们感知。只能根据肉眼空间可见的东西(杂多)进行的决策,是空间型决策。
    这种能力,在一个两岁小孩身上就已经初步产生了。小孩子搭积木,木块儿一歪,他意识到“不好,要倒!”这是他根据肉眼可见空间的情形对未来做出的判断。可见感知肉眼空间的能力在幼儿就发育出来了,是一种初级决策能力。
    有些成人的思维方式基本定留在空间型决策水平。改革开放了,他意识不到要学几手以备变革。下岗了,才意识到大锅饭饭碗会强行搬掉。再找工作,还认定“去'国营’最好”。他只相信“眼见为实”。他能回顾过去的经验,如生活困难时期回农村种地的都丢了城市户口,所以坚决不能离开已经占领的位置;但不会沿着时间发展脉络,触摸到“计划经济干'国营’,市场经济干'私营’” 这个变化着的潮流。所以,他不能对变化做好实实在在的准备。
    一个空间决策型的饭馆老板,不相信质量、服务、低价会给他赚钱,只看见一个个“长腿的钱包”走进饭店来,他要做的就是把这个“钱包”狠砍一刀,此所谓短期效益。
    印度尼西亚的苏哈托总统,大致是一个空间型决策者。他把国家的重要行业都放到自己的子女手中,全家团聚时,印尼的经济要员也就集合了,看得见,也摸得着了。结果,他的国家在金融危机中货币贬值最深。
    时空型决策  时间比肉眼空间难于感知。能够认知时间运动趋势的人,拥有时间型人生。
    幼儿把火柴丢在草垛旁,看见冒烟,光知道害怕逃跑,却想不到一小时里会把家一块儿烧光,更想不到烧光之后家里的困境。幼儿对时间的感知能力还没形成。一般人到少年时期就能感知时间的性质。拼命考大学的人,起码是具备时间决策能力的人(也包括没上大学,却勤奋学习的人)。他们具有良好的时间想象力,明白,今天看似没用的知识,未来会很有用,所以他放弃种种玩乐的机会,去从事艰苦的学习,实实在在把今天借给明天。
    金融危机前的马来西亚和泰国,是时间决策型国家,他们拼命发展经济。马来西亚大面积砍倒不再赚钱的橡胶树改种棕榈树,泰国则不惜大兴色情业来推动旅游经济。那些短寿而没有婚姻的“人妖”,把生命和幸福借给了泰国的未来。这两个国家在金融危机中货币贬值率居中。
    时空型决策  时空型决策所指的空间是三度空间,除了肉眼空间,还包括更大的宏观空间和更小的微观空间。这样的三度空间,还在时间线上不断变换着运动的角度,构成复杂多变的时空模型。根据复杂多变的时空模型进行的决策,是时空型决策。
    一个时空型决策者,对于时间的远、中、近观,和空间上的宏、中、微观,拥有层次丰富而分明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基于天赋、教育、信息和不断被实践检验着的理性与悟性的积累,而可以高瞻远瞩的社会立足点和广阔的视野,也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
    金融危机前的新加坡和香港,是有时空型决策倾向的国家和地区。他们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时空中找到比较准确的定位,从而比较有效地掌控住自己的命运。这一点,可能也得益于其地域之小。新加坡和香港在金融危机中货币贬值率最低,在化解危机中也显得有些余地。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是一个典型的有时空型决策能力的人。他在70年代,就准确预见到人类社会在大机器生产后、电脑带来的今天我们的生存状态。那些在历史上成功地把握国家和企业的航向,引导人们顺应潮流的人,是时空型决策者。从事战略决策的政府、企业决策者和他们的决策咨询顾问,也应该是这样的人。
    这种人必是在关乎时代命脉的关键位置或环节上刻苦实践,总结经验,追求成功。在这个剧烈变化的时代,他们是那些把变化看作最佳生活方式的人。他们的秘诀是建立和不断建立与客观规律相切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把自己融入社会时空的命运共同体。他们绝不会置身于变化之外去抱怨指责,他们永远是乐观主义者,把一切困境都当作据以创造的环境、幸运与机遇。
    据说联合国招收那些45岁以下、从事过5种以上工作、每种工作都取得优异成绩的人为官员。这些人的生活经历说明了他们拥有与客观规律相切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预示了他们有超越政治、经济、民族、文化障碍的理解力与行动力。 
    美国政府在时空型决策方面所占的优势,尚没有其他国家可比。这种优势使美国得以把自己的“夕阳”趋势嫁接到发展中国家的“朝阳”趋势上持续增长。这种优势也使得美国常常把国际危机当作战略起跳的跳板。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成为废墟,各国处在生存危机之中。对于时空型决策者而言,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去建立一个全球化的利益共同体了。马歇尔将军历史性地意识到了这一点,马歇尔计划的提出、批准和实施,是美国二战以后逐步形成世界霸权的基础所在。无独有偶,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的老布什,在经济学家预言美国将重演英国“日不落帝国之日落”的叹息之中,利用伊拉克侵略伊朗这一危机,邀请戈尔巴乔夫跳舞,跳一支“共同解决两伊战争问题”之舞。随着戈尔巴乔夫应声起舞,开始谴责萨达姆并断绝其武器供应,美苏发表关于海湾问题的联合声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立刻混为一体。同时,老布什让日本人出钱,让联合国批准出兵,在全世界众目睽睽下,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爱国者”导弹和“飞毛腿”导弹的对手戏。对于美国国会而言,这是一次兵谏,美国人认识到高科技的威力,从此发展高科技成为义无反顾的美国国策。高科技就这样把美国从经济衰退中抢救过来,经济曲线10年长线上扬。这是又一次利用国际战争危机建立利益共同体,为本国发展战略服务的例证。
    所以说,高科技不是美国领先的秘诀所在,而是其时空型决策的结果。时空型决策才是美国领先全球的真正秘诀。谁不明白这点,谁就永远超越不了美国。
    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与这个国家的人的修养息息相关。有了托夫勒、比尔.盖茨、索罗斯这样的典型的时空型决策者群体,美国才有可能有一个时空型决策的政府。
    说起来,当年东南亚国家的“空间型”和“时间型”政府,输给了“时空型金融杀手”索罗斯,实际上,他们也不单单是败给索罗斯,同时败给的还有时空性极强的“金融业”本身。他们驾驭不了现代金融复杂而多变的规律。朱镕基政府请海外金融里手帮自己提高金融管理水平,不失为一招决策妙棋。不拘一格、超越常规地培植中国自己的金融智囊,更是人力资源策略的重中之重。
    提高决策者思维方法论的档次,是中国第一重要的课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正确的决策方法论是第一生产力。


〖声明: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章标题〗 文化的时间性与时间的文化性

 作者:非洛  Time:2004-9-13 10:15  来源:原创  阅读:3040  打印 〖内容提要〗

人们往往赋予文化以时间性,在时间范畴内讨论和思考文化问题。这就是文化的时间意识或文化时间意识。文化具有时间性,它总是在时间中存在。

〖文章正文〗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是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时间是客观的,时间来源于运动,时间观念来源于人类的实践。自然的变化,社会的变化,生命的变化,都是具有连续性的过程。这种连续性,无间断性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中来就形成了持续与间隔的时间概念。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感觉到时间的存在,时间经验和体验构成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极为重要的成果,时间观念成为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形式,同时也构成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时间具有文化性,文化也具有时间性。我们把时间看作文化的一种属性,时间与人的意识和人的文化具有密切联系。文化的时间性表现为文化的过程性,连续性,非间断性,变化性以及发展的方向性,等等。
    人们往往赋予文化以时间性,在时间范畴内讨论和思考文化问题。这就是文化的时间意识或文化时间意识。文化具有时间性,它总是在时间中存在。文化是人类的存在形式,人是文化的主体,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人是文化的动物,人的存在的时间性就是文化的时间性,这是毫无疑问的。人对自己的时间性的把握似乎优先于对其他事物的时间性的把握,人类把人的生存时间划分为许多阶段即时段,人的一生从生到死,经历了各个年龄段。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需求以及实现人生理想的特殊条件。作为个体的人,他的一生是划分为阶段的,作为人类的总体也是划分为阶段的,人类已有300万年历史,人类已经过了按不同尺度划分的若干阶段。人类的概念是指人的世世代代的总和,包括了同时代人,也包括了历代人,是世代人们的不断的接续和持续的总体。人类的时间远远超过作为个体的人的时间,每个人都生活在人类的时间之中。人的生命存在就是人的文化存在,人创造了文化。人类的总体的生命存在就是人类的文化存在,人类创造了文化。人类的生命与文化这两种存在都具有时间形式,都是“时间”中的存在。总之,人类是“时间的”,人是“时间的”,文化是“时间的”。
人类是如何在时间的境域中看待自己的文化?又是如何在自己的文化境域中看待时间?
一种是“创世论”的时间观念和文化观念。基督教的时间观念,其它宗教的时间观念都属于这个范畴。时间是上帝或神的时间,在上帝创世之前没有时间。宇宙本来是静止的,上帝创世开始有了时间,有了人类,时间是有起点的。在此之前,没有时间,也没有人类,宇宙是一片混沌。宇宙的创造着处于时间之先,时间之外,具有时间的世界产生之后,特别是人类出现以后,其它事物是有时间的,而时间世界的创造者却是没有时间的。它是没有时间的永恒存在。这种时间观认为,时间没有序列,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划分。时间只有现在,时间就是现在,“过去”是现在的“回忆”,“未来”是现在的“期望”,现在消失了,时间也随之消失。
这是第一推动者的静态时间,它与世间万物的运动和变化的时间性构成了尖锐的矛盾。人的生命存在也是有时间性的,然而,人们在这种时间观念指引下,不得不听天由命,任凭命运的摆布,度过自己的“时间性”的生命存在。一切宿命论的思想,都与这种时间观念有关。另外,人们向第一推动者的驱动,对它的崇拜和皈依,产生了一系列宗教的和非宗教的活动。上帝被视为至高至上全能者,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这样就产生了与此相关的文化内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论所蕴含的时间观与上述时间观有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区别。“天”既有自然的品格,又有超自然的品格。荀子说“天行有常”,就是说,天行是永恒的,无时间性的。有时间性的是人事,是人的活动。但是,无时间性的“天行”却是有时间性的“人事”的根据和最高裁判者。人的活动必须在天行的维度内进行,也只有这样,人的活动才是有意义的,合乎天意的。违背天意者,人间便有灾祸;顺应天意者,人间便有福祉。时间就是命运,时间就是命令,人的活动不能违背天时。老子的“道”是无时间性的,“道可道,非常道”,道是永恒的无限的存在,没有时间性。但是,它创造的万事万物是有时间性的。这种时间上的“有”与“无”的矛盾构成了文化世界的特有内容;它同时表明,人们对时间的认识还没有达到普遍性无限性意识。
与此相联系的时间观念(意识),最为突出的就是循环论。这种时间观念承认时间的无限性,认为文化的存在是一种时间的循环圈内的存在。一切都处于循环圈之内。时间的循环流程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它的无限性就表现为它的循环性,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正如老子说的,“周行而不殆”。时间的循环就是文化的循环,反过来也是一样,文化的循环就是时间的循环。人们首先看到的是文化图景的循环,然后从中认识了时间的循环形式。时间如环形的奔腾巨流,而文化则随波逐流,归根到底,两者走的是同一条路径。循环论的时间观念反映到文化上面就是循环论的思维方式,转世和轮回的人生观,世界观。按照这种观点,一个人的一生一世,一个民族或国家所处的时代,都是无限时间中的一个片断,它们要依次重复经历各个阶段,必然要被来生来世所取代。于是,那些因果报应的说法就有了“理论”根据。甚至对著名话剧家曹禺的话剧《雷雨》的评价中,也掺和着因果报应的观点。认为它的主题是所谓因果报应。最近,央视播出的电视剧《云淡天高》中的被判处死刑的反面人物——黄阿大——竟然也对老公安说,等到来生再见。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循环论的时间观的影响所致。
循环论的时间观,是各个民族文化的共同特征。古代人们的智慧还没有达到真正认识无限性的水平,他们理解的循环的无限性,是对无限的理性设定,带有很多想象和猜想的成分,这是一种朴素的时间观和文化哲学思想。依照这种观点来看的无限性,从根本上说来,是循环圈内的时间性。从外部来看,无所谓时间性,它是不动的实体。
与循环论的时间观不同,线性时间观念主张时间的线性无限性。时间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人的生命存在,人的文化存在,处于永恒的无始无终的时间之流中。这里的时间成为人的生命,人类的生命,一切事物的量度。它被用来度量量生命和事物的过程,这就需要选取某一个时点(时刻)作为时间的原点(设定的起点),并选取长短不同的时段作为时间单位来标记时间。各个民族的记时方法不尽相同,这是文化的差异性使然。时间既有其自然性的一面,也有其社会性的一面,即文化的一面。“年”,“月”,“日”都是标记时间的刻度,也是时间单位,同时也是几段长短不一的时间。作为自然的一面,它们是太阳的时间,月亮的时间,动植物的生长时间。作为文化的一面,它们与人的社会活动,生存活动,息息相关。每一年,人们都有新的任务,新的筹划,新的使命。每过一年,人的生命就长了一岁,或是正在成长,或是走向衰老,人们都是处于某种文化之中,人们的生命时间都具有文化的意义。
线性时间观念确认时间的方向性,一维性,无始无终性。时间的原点的设定,具有人为的性质,原点和以它为起点的时间测量及其结果,都具有文化时间的内涵。与线性时间意识基本一致的是“进化论”时间意识。这种时间观念在人类未来的某一时点上设定文化的最高目标,即最高的文化质量。它反对那种“退化论”的文化时间意识:认为古代比现代好,崇古尊古,人类应当回到古代去。进化论认为,远古时代是落后的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进步,人类越来越有文化,人类才摆脱了那个落后的时代。时间是进步的尺度,文化是历史的投影,人类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过程就是创造自己的文化的过程。人类将越来越完善,人类文化的前景越来越美好。由此可见,进化论的时间观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时间意识,是一种乐观主义,理想主义的文化态度。这种时间意识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会越来越进步,文化会越来越提高其质量。它鼓励人们对未来充满理想,充满希望,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困难是暂时的,一切都会好起来,胜利一定属于我们。海德格尔的时间意识也是重视未来的,应该说,这是一种积极的时间观念。
与此相反的一种时间意识就是退化论的时间意识。这种时间观念认为,古代比近代好,近代比现代好,一句话:过去比现在好。很显然,这是一种重视过去的时间意识。它与线性时间观没有丝毫共同之处,毋宁说,是对线性时间观的反动。它是循环论时间观的变形,认为时间可以倒流,可以回流。这那里是线性时间,分明是循环论时间。持有这种时间意识的人,怀古,崇古,尊古,厚古薄今,颂古非今,一切都是古代的好,过去的好。上古时代,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融洽的,协调的,后来人与人的关系出现了矛盾和对立,变得紧张和无情,为了协调这种变得恶化的关系,出现了“仁义”。正如老子所说:大道废,有仁义。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自然而然的,是和谐的。后来人们开发自然,征服自然,与自然对立起来。至于时间意识是不是退化论的,要做具体分析。确实,中国古代人的传统文化时间意识有退化论的一面,比如美化“三皇五代”时期,认为那是一个理想的世界,“大同世界”,一个理想的时代,因此,言必称“三代”。不论儒家和道家,都以古代作为样板,把古代社会作为文化追求的最高理想。然而,也要看到,他们的许多思想并非真的要把社会拉向倒退,采取一种彻底的复古主义路线,让历史回归到古代,让人们重新过一种茹毛饮血的野兽一般的生活。他们思想深处有一种追求进步,追求理想的文化意识,因而对现实的一切心怀不满,充满了激愤甚至是敌视的情绪。他们针砭时弊,横扫一切变坏了的东西,他们心目中不可能有远大的目标,他们的时间意识的无限性是一种循环圈内的无限性,因此只能在圈内提出自己的文化理想和社会理想。他们以古代为参照,为标准,但绝不是完完全全的复古。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体,严格的说,他们要恢复的古代社会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而是那个社会的政治方面。就政治方面说,古代社会的民族制度确实有令人向往的一面。后来一切都变了,甚至是变坏了,他们当然是感到极为气愤的。他们那里知道,根据黑格尔的观点,“恶”是历史进步的杠杆。据此,它也是文化时间的必然环节。总之,对于怀古情结不能一概而论,要做具体分析。
文化是历史的投影。文化时间包含着历史事实。历史就是经历的时间,即文化时间。历史是时间性的文化形态,历史意识是时间性极强的意识,人们的历史意识,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时间意识或观念。人们都生活在历史中,但是不可能经历全部历史,作为个体的人,他的生命是有限的,他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片断,不用说是人类历史,就是他生前的几十年的历史,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因此,他的历史并非实际经历,而是一种历史观念,历史知识。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或多或少的历史知识,我们民族的历史,其他民族的历史等等。人们掌握了历史知识,就是掌握了文化。文化时间意识对于掌握历史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时间意识,我们就不能辨别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历史的分期。历史事件的时间定位,是历史的基本特征。
从文化时间的阶段来说,历史属于过去的时间,从文化的社会内容来说,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过去”时间中的事件的积累和综合。我们无法亲身感受历史,也不能直接参与历史过程,如果是那样,这种历史,对于我们就不是历史了。它是后人的历史。历史不是现场的存在,而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它是写在书本上,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的存在。没有纯粹的客观的历史,历史是历史学家的作品,在历史事件的描述中,渗透着历史学家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他们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我们是通过他们的历史著作来了解真实的历史的,因此,我们了解真实的历史,一个很重要的要求是,要做解释学的工作,解读历史文本,把历史文本还原为真实的历史事件。
时间与文化的结合,时间的文化化,使得时间具有了文化质量,文化价值。不仅各种时间观念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甚至语言中的时间副词也无不蕴含文化的意义。

                  




〖声明: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章标题〗 文化的时间性与时间的文化性

 作者:非洛  Time:2004-9-13 10:15  来源:原创  阅读:3040  打印 〖内容提要〗

人们往往赋予文化以时间性,在时间范畴内讨论和思考文化问题。这就是文化的时间意识或文化时间意识。文化具有时间性,它总是在时间中存在。

〖文章正文〗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是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时间是客观的,时间来源于运动,时间观念来源于人类的实践。自然的变化,社会的变化,生命的变化,都是具有连续性的过程。这种连续性,无间断性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中来就形成了持续与间隔的时间概念。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感觉到时间的存在,时间经验和体验构成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极为重要的成果,时间观念成为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形式,同时也构成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时间具有文化性,文化也具有时间性。我们把时间看作文化的一种属性,时间与人的意识和人的文化具有密切联系。文化的时间性表现为文化的过程性,连续性,非间断性,变化性以及发展的方向性,等等。
    人们往往赋予文化以时间性,在时间范畴内讨论和思考文化问题。这就是文化的时间意识或文化时间意识。文化具有时间性,它总是在时间中存在。文化是人类的存在形式,人是文化的主体,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人是文化的动物,人的存在的时间性就是文化的时间性,这是毫无疑问的。人对自己的时间性的把握似乎优先于对其他事物的时间性的把握,人类把人的生存时间划分为许多阶段即时段,人的一生从生到死,经历了各个年龄段。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需求以及实现人生理想的特殊条件。作为个体的人,他的一生是划分为阶段的,作为人类的总体也是划分为阶段的,人类已有300万年历史,人类已经过了按不同尺度划分的若干阶段。人类的概念是指人的世世代代的总和,包括了同时代人,也包括了历代人,是世代人们的不断的接续和持续的总体。人类的时间远远超过作为个体的人的时间,每个人都生活在人类的时间之中。人的生命存在就是人的文化存在,人创造了文化。人类的总体的生命存在就是人类的文化存在,人类创造了文化。人类的生命与文化这两种存在都具有时间形式,都是“时间”中的存在。总之,人类是“时间的”,人是“时间的”,文化是“时间的”。
人类是如何在时间的境域中看待自己的文化?又是如何在自己的文化境域中看待时间?
一种是“创世论”的时间观念和文化观念。基督教的时间观念,其它宗教的时间观念都属于这个范畴。时间是上帝或神的时间,在上帝创世之前没有时间。宇宙本来是静止的,上帝创世开始有了时间,有了人类,时间是有起点的。在此之前,没有时间,也没有人类,宇宙是一片混沌。宇宙的创造着处于时间之先,时间之外,具有时间的世界产生之后,特别是人类出现以后,其它事物是有时间的,而时间世界的创造者却是没有时间的。它是没有时间的永恒存在。这种时间观认为,时间没有序列,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划分。时间只有现在,时间就是现在,“过去”是现在的“回忆”,“未来”是现在的“期望”,现在消失了,时间也随之消失。
这是第一推动者的静态时间,它与世间万物的运动和变化的时间性构成了尖锐的矛盾。人的生命存在也是有时间性的,然而,人们在这种时间观念指引下,不得不听天由命,任凭命运的摆布,度过自己的“时间性”的生命存在。一切宿命论的思想,都与这种时间观念有关。另外,人们向第一推动者的驱动,对它的崇拜和皈依,产生了一系列宗教的和非宗教的活动。上帝被视为至高至上全能者,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这样就产生了与此相关的文化内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论所蕴含的时间观与上述时间观有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区别。“天”既有自然的品格,又有超自然的品格。荀子说“天行有常”,就是说,天行是永恒的,无时间性的。有时间性的是人事,是人的活动。但是,无时间性的“天行”却是有时间性的“人事”的根据和最高裁判者。人的活动必须在天行的维度内进行,也只有这样,人的活动才是有意义的,合乎天意的。违背天意者,人间便有灾祸;顺应天意者,人间便有福祉。时间就是命运,时间就是命令,人的活动不能违背天时。老子的“道”是无时间性的,“道可道,非常道”,道是永恒的无限的存在,没有时间性。但是,它创造的万事万物是有时间性的。这种时间上的“有”与“无”的矛盾构成了文化世界的特有内容;它同时表明,人们对时间的认识还没有达到普遍性无限性意识。
与此相联系的时间观念(意识),最为突出的就是循环论。这种时间观念承认时间的无限性,认为文化的存在是一种时间的循环圈内的存在。一切都处于循环圈之内。时间的循环流程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它的无限性就表现为它的循环性,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正如老子说的,“周行而不殆”。时间的循环就是文化的循环,反过来也是一样,文化的循环就是时间的循环。人们首先看到的是文化图景的循环,然后从中认识了时间的循环形式。时间如环形的奔腾巨流,而文化则随波逐流,归根到底,两者走的是同一条路径。循环论的时间观念反映到文化上面就是循环论的思维方式,转世和轮回的人生观,世界观。按照这种观点,一个人的一生一世,一个民族或国家所处的时代,都是无限时间中的一个片断,它们要依次重复经历各个阶段,必然要被来生来世所取代。于是,那些因果报应的说法就有了“理论”根据。甚至对著名话剧家曹禺的话剧《雷雨》的评价中,也掺和着因果报应的观点。认为它的主题是所谓因果报应。最近,央视播出的电视剧《云淡天高》中的被判处死刑的反面人物——黄阿大——竟然也对老公安说,等到来生再见。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循环论的时间观的影响所致。
循环论的时间观,是各个民族文化的共同特征。古代人们的智慧还没有达到真正认识无限性的水平,他们理解的循环的无限性,是对无限的理性设定,带有很多想象和猜想的成分,这是一种朴素的时间观和文化哲学思想。依照这种观点来看的无限性,从根本上说来,是循环圈内的时间性。从外部来看,无所谓时间性,它是不动的实体。
与循环论的时间观不同,线性时间观念主张时间的线性无限性。时间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人的生命存在,人的文化存在,处于永恒的无始无终的时间之流中。这里的时间成为人的生命,人类的生命,一切事物的量度。它被用来度量量生命和事物的过程,这就需要选取某一个时点(时刻)作为时间的原点(设定的起点),并选取长短不同的时段作为时间单位来标记时间。各个民族的记时方法不尽相同,这是文化的差异性使然。时间既有其自然性的一面,也有其社会性的一面,即文化的一面。“年”,“月”,“日”都是标记时间的刻度,也是时间单位,同时也是几段长短不一的时间。作为自然的一面,它们是太阳的时间,月亮的时间,动植物的生长时间。作为文化的一面,它们与人的社会活动,生存活动,息息相关。每一年,人们都有新的任务,新的筹划,新的使命。每过一年,人的生命就长了一岁,或是正在成长,或是走向衰老,人们都是处于某种文化之中,人们的生命时间都具有文化的意义。
线性时间观念确认时间的方向性,一维性,无始无终性。时间的原点的设定,具有人为的性质,原点和以它为起点的时间测量及其结果,都具有文化时间的内涵。与线性时间意识基本一致的是“进化论”时间意识。这种时间观念在人类未来的某一时点上设定文化的最高目标,即最高的文化质量。它反对那种“退化论”的文化时间意识:认为古代比现代好,崇古尊古,人类应当回到古代去。进化论认为,远古时代是落后的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进步,人类越来越有文化,人类才摆脱了那个落后的时代。时间是进步的尺度,文化是历史的投影,人类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过程就是创造自己的文化的过程。人类将越来越完善,人类文化的前景越来越美好。由此可见,进化论的时间观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时间意识,是一种乐观主义,理想主义的文化态度。这种时间意识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会越来越进步,文化会越来越提高其质量。它鼓励人们对未来充满理想,充满希望,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困难是暂时的,一切都会好起来,胜利一定属于我们。海德格尔的时间意识也是重视未来的,应该说,这是一种积极的时间观念。
与此相反的一种时间意识就是退化论的时间意识。这种时间观念认为,古代比近代好,近代比现代好,一句话:过去比现在好。很显然,这是一种重视过去的时间意识。它与线性时间观没有丝毫共同之处,毋宁说,是对线性时间观的反动。它是循环论时间观的变形,认为时间可以倒流,可以回流。这那里是线性时间,分明是循环论时间。持有这种时间意识的人,怀古,崇古,尊古,厚古薄今,颂古非今,一切都是古代的好,过去的好。上古时代,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融洽的,协调的,后来人与人的关系出现了矛盾和对立,变得紧张和无情,为了协调这种变得恶化的关系,出现了“仁义”。正如老子所说:大道废,有仁义。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自然而然的,是和谐的。后来人们开发自然,征服自然,与自然对立起来。至于时间意识是不是退化论的,要做具体分析。确实,中国古代人的传统文化时间意识有退化论的一面,比如美化“三皇五代”时期,认为那是一个理想的世界,“大同世界”,一个理想的时代,因此,言必称“三代”。不论儒家和道家,都以古代作为样板,把古代社会作为文化追求的最高理想。然而,也要看到,他们的许多思想并非真的要把社会拉向倒退,采取一种彻底的复古主义路线,让历史回归到古代,让人们重新过一种茹毛饮血的野兽一般的生活。他们思想深处有一种追求进步,追求理想的文化意识,因而对现实的一切心怀不满,充满了激愤甚至是敌视的情绪。他们针砭时弊,横扫一切变坏了的东西,他们心目中不可能有远大的目标,他们的时间意识的无限性是一种循环圈内的无限性,因此只能在圈内提出自己的文化理想和社会理想。他们以古代为参照,为标准,但绝不是完完全全的复古。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体,严格的说,他们要恢复的古代社会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而是那个社会的政治方面。就政治方面说,古代社会的民族制度确实有令人向往的一面。后来一切都变了,甚至是变坏了,他们当然是感到极为气愤的。他们那里知道,根据黑格尔的观点,“恶”是历史进步的杠杆。据此,它也是文化时间的必然环节。总之,对于怀古情结不能一概而论,要做具体分析。
文化是历史的投影。文化时间包含着历史事实。历史就是经历的时间,即文化时间。历史是时间性的文化形态,历史意识是时间性极强的意识,人们的历史意识,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时间意识或观念。人们都生活在历史中,但是不可能经历全部历史,作为个体的人,他的生命是有限的,他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片断,不用说是人类历史,就是他生前的几十年的历史,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因此,他的历史并非实际经历,而是一种历史观念,历史知识。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或多或少的历史知识,我们民族的历史,其他民族的历史等等。人们掌握了历史知识,就是掌握了文化。文化时间意识对于掌握历史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时间意识,我们就不能辨别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历史的分期。历史事件的时间定位,是历史的基本特征。
从文化时间的阶段来说,历史属于过去的时间,从文化的社会内容来说,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过去”时间中的事件的积累和综合。我们无法亲身感受历史,也不能直接参与历史过程,如果是那样,这种历史,对于我们就不是历史了。它是后人的历史。历史不是现场的存在,而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它是写在书本上,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的存在。没有纯粹的客观的历史,历史是历史学家的作品,在历史事件的描述中,渗透着历史学家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他们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我们是通过他们的历史著作来了解真实的历史的,因此,我们了解真实的历史,一个很重要的要求是,要做解释学的工作,解读历史文本,把历史文本还原为真实的历史事件。
时间与文化的结合,时间的文化化,使得时间具有了文化质量,文化价值。不仅各种时间观念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甚至语言中的时间副词也无不蕴含文化的意义。

                  




〖声明: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时间段与时间流

 作者:非洛  Time:2004-9-13 10:10  来源:原创  阅读:2351  打印 〖内容提要〗

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这反映到时间上面,我们可以说,时间是时间段与时间流的统一。

〖文章正文〗

    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这反映到时间上面,我们可以说,时间是时间段与时间流的统一。时间段反映事物的周期现象。事物的运动可以说都存在着周期现象。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春天过去了,夏天来了,夏天过去了,秋天来了,秋天过去了,冬天来了,这是年周期。日出日落也是循环交替进行,白天过去了,是夜间;夜间过去了,是白天;这是日周期。地球冷暖的变化是一个周期;彗星的出现和再度出现也是一个周期。周期就是阶段,人的一生,依次经历过幼儿,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各个阶段。植物的生长也经过发芽,长出植物的茎叶,开花,结实各个阶段。由此可见,时间具有阶段性,时间段普遍存在于事物的运动过程中,时间段就是事物运动的或长或短的周期及其构成部分。最短的时间段是时间点,它是周期不断分割的结果。时间的周期是时间点的延续和延长,或者说两个时间点之间的距离。事物都处于某一时间点中,也可以说是处于某一时间周期中。我们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时间是世纪初。在某一个时间内,某项科学研究成果正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完成了科学研究的一个周期。
周期运动的无限循环往复,使得运动的纯粹数量关系变得十分突出,人们从中抽象出一些相关的数目,数目的出现使时间的计算有了可能性。于是,人们在对时间段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时间单位的概念。每一个用来计算或测量的时间段都是一个时间单位。这里我们看到了时间段与时间单位的关系:从科学的角度看,时间段是某一时间与已知识较大或较小的时间换算的结果。时间段未必是时间单位,但是时间单位一定是一个时间段。一切事物的单位都是“一”,因此,数量为一的时间段是时间单位。比如一年,一月,一小时等等。一系列人为的时间单位构成了计时体系。所谓计时,就是对时间段的计算或测量,计算后形成的时间成为“标度时间”,一系列标度时间(时间段)构成了时间体系。比如,一年包括12个月,一周包括七天等。最初的时间单位是日,从时间段的意义说,就是一天的时间。从事物的运动来说,它表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开始的“日”指白天,它又被细分为早间,午间和晚间,或者上午和下午。继“日”的时间单位概念之后,产生了月的时间单位概念,它是比日更长的时间单位。实践证明,任何的时间单位,都是在已知时间单位的基础上形成的,因为前者要依赖于对后者的换算关系。比如一个月是多少天,如果没有日的基础,月的时间段(单位)是无法确定的。比“月”更长的时间段是年,它是人们通过对月的时间换算得出的。在事物的运动的意义上,它表示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时间段是可以分割的,它反映了事物运动的较小的时间距离。分割实质上是较大的时间段向较小的时间段的换算。比如,一年有几个月,一月有多少天,一天又分为几段等等。不能用整数分割的,就用分数形式,比如万分之一秒。我们通常用比时间段小一两级的时间单位来描述一种时间段。比如,说一年有12个月,或者说一年有365天,很少看到有人说一年有多少秒,那可是一个巨大的天文数字。分割的工作是一种科学,那就是历法。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就是历法科学的作品。当然,它比较科学的反映了一年四个时间段的不同特点。最小的时间段就是时间点,我们所说的此时此刻,当时,当下,即刻,即时,都是时间点。我们说“你来的正是时候”,其中的时间也是时间点。时间点是换算的结果,也是事物本身实际上经历过的时间。时间单位是时间换算和测量的产物,时间的“标度体系”构成了“标度时间”。它的本质是太阳运动的时间抽象,抽象化之后,可以用来描述其它事物的运动时间,但不能代替其它事物的运动时间。它是一切事物的时间参考系,是具体事物时间的背景时间,是测度具体时间的工具。人们不要以为它就是一切事物的时间。事物有自己的时间体系,时间段。不能把标度时间作为时间的本质,我们是借助于它来表明具体事物的时间。比如,在母亲怀孕期间,她与胎儿之间有一个共同的时间,它是用“标度时间”来计算的。但是他们各自有自己的特殊的时间段,母亲正处在生育期,胎儿是儿女生命的起点。还比如说,我们都已经从上个世纪过来了,但是所说的“跨世纪的一代”应该指青年一代,夕阳红年龄的人正处在自己生命时间的尾声。
人类对时间的“测量”(经验的推测),产生了两种非常的时间段。其一是“超时间段”;其二是“模糊时间段”。所谓超时间段,是任何时间单位都不适用的时间段,它无法用时间单位来进行最后的测量。汉语中的“宙”和“久”所指的就是这样的超时间段。根据古代文献,“宙”指的是“古往今来”,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总和,是一个绵延的时间实体。人们无法说出它是多少年,多少月,从那里开始,到那里结束。它似乎就是时间本身,因而成为人们最早的时间概念。其实不是,它仍然是一种时间段,一种超时间段。“久”也是如此,它是一个时间长度的概念。它是一切时间的总和,是自在的时间实体,是时间的更长的持续。我们常说的“永久”,“长久”,“久远”都是表示很长很长一段时间。至于模糊时间段是指时间没有确定的界限或间隔,时间长度是不确定的,人们只能模糊的划分它的时间段。这种时间段一般用模糊语言来表现:比如,过去,现在,未来,我们无法用时间单位概念确切指出它们的界限或长度。它们的区分必须依赖一定事物的过程,对于一个过程来说,过去是指已经完成的过程;现在是指正在进行的过程;未来是指尚未到来的过程。时间从过去来到现在,还要奔向未来。过去也曾是现在,现在要成为未来,未来要成为现在和乃至过去。然而,它们的长度是不确定的,以“现在”而论,几分钟内是现在,几小时内也是现在,几天内,几个月内是现在,几年内也是现在。最好识别的仍该是未来,现在过去了就是未来。可是也有难题,持续多长的时间称为未来呢?最近的将来是未来,较远的将来也是未来,总之,它的长度也是不确定的。其它用普通语言描述的模糊时间段如,开始和结束,也是模糊时间。它要和具体的时间结合起来,才能确定它的时间段的长度和界限。比如说,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抗击“非典”战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很难说的清楚。“开始”既是一个时间点,又是一个时间段,它应该包括开始前的准备时间在内。
时间流就是时间的流逝和绵延。从逻辑上说,人类似乎先有时间流(时间的持续或绵延)的概念,然后用时间单位(时间段)去量度时间流,得到一个时间体系。实际上,人们在没有时间单位(时间段)的概念之前,不会有清晰的时间流概念,对时间流的认识只能是感性的,直观的时间观念。时间流是时间段的延续和持续,人们在实践中发现的,经验到的,首先是时间段,时间一天一天过去,生命一点点接近死亡。有了时间段的认识之后,就以某些时间段为时间单位去量度时间。随着计量时间的工具的进步,人们发现时间是均匀的流逝的,而且是必然的流逝。人的生命也是如此,或许人正是从对自己的生命的观察中,体验到了时间流的存在,个体生命不可抗拒的不知不觉的生长,成长,衰老和死亡。由此及彼,由己推人,由人推物,一切事物莫不如此。英国思想家卡莱尔在他的《神圣英雄》中对时间作了一段精彩的描述:“那无边无际,缄默不语,永不静止的东西就叫做时间;它匆匆流逝,奔腾而去,既迅速又宁静;它就象是把一切都包含在内的大海的潮汐,而我们和整个世界就象是游浮在它上面的薄雾;它就象是个幽灵,一会出现,一会消失:这确确实实的永远是一个奇迹,是一种使我们哑口无言的事物。”
构成时间流的三种要素,过去,现在和未来,交替更迭循环,永无停止的时候。现在总要成为过去,未来总要成为现在。时间像滔滔的河流,奔腾向前,永不倒退。时间永远沿着一个单一的方向前进,过去的时间不会再返回来。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时间会改变一切,它毁灭一些东西,又再生一些东西,它在这里毁灭,在那里再生。人们珍惜时间,就是因为它过去了就不再回来。如果一种事物,能够失而复得,那就不值得珍惜了。
总之,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顺序性,持续性,接续性,它表明一个事物和它事物,一个运动过程和另一个运动过程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表明事物或过程的长短持续。时间是时间段与时间流的统一。“时间段”体现事物或过程的阶段性,它的物理内容是事物的存在和过程;时间流表现了时间段的持续性,接续性。它的物理内容是过程的统一性。时间段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事物过程中一系列阶段的时间形式,没有时间段,就没有持续的实体,当然持续的是过程,可是过程是分为阶段的,它的时间形式就是时间段。而时间段也只能是持续的时间流的阶段,不是没有着落的时间段。仅仅从时间段或仅仅从“时间流”还不能得出时间的科学概念。我们不能把“一年”等时间段看作时间本身,也不能把从现在到未来的时间流看作时间本身。

我们的时间经验

 作者:非洛  Time:2005-10-12 19:21  来源:原创  阅读:2987  打印 〖内容提要〗

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经验,其中也有时间经验或称时间体验。我们不是经常感受到它,但也绝非偶尔感到。

〖文章正文〗

                               

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经验,其中也有时间经验或称时间体验。我们不是经常感受到它,但也绝非偶尔感到。我们生活在时间之中,我们离不开时间,然而有些事情的时间性很弱,它还没有对我们产生强烈的刺激,所以我们没有感觉到它的存在,也可说是忽略了它的存在。有些事情的时间性比较强,它强烈的刺激了我们,我们对它深有感受,于是形成了不同形式的时间经验。比如说,高中应届毕业生对高考的时间很敏感,他们在班级黑板的一角醒目的写道:距离高考还有Χ天。总是计算距离考试的时间还有多少,以便认真安排和调整自己的复习计划。时间一天一天过去,确实有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特别是今年高考提前了,这种感觉就更加明显和突出。人们赶火车的时候,意识到时间的存在,生怕赶不上准车点。世纪之交,人们感到,一个世纪就要结束了,新的世纪就要到来。申奥成功后,我们盼望着2008年的到来。

人们的时间经验不仅受到客观时间的制约,比如,人们肯定能够区分一天的时间和一个月的时间,那个距离长,那个距离短。因为客观上,一个月的时间确实比一天的时间长的多。由此可见,时间观念是人们对时间的主观反映。正是因如此,人们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经验也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同一时间(距离相等)的感受和体验,由于各人所处的境遇和心理状态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表现。就是说,感受是不同的,甚至有很大的差异。比如,考试时间对考生和监考老师来说是平等的,但是考生觉得时间过很快,时间很短,不够用,他希望多一些时间,或者延长一些时间,使他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获得好的成绩。而监考老师觉得那单调而且带有风险的时间过的慢,希望考试时间快些结束。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境遇不同。然而,这只是他们的心理经验,不能代表他们的实际做法,考试的客观时间受到纪律和制度的保证,双方都要按照规定做事。由于心理状态不同,距离比较短的时间会被看得距离很长,反之,距离很长的时间,会被看得很短。对于新婚的当事人来说,婚前等待结婚的一个月时间要比他们结婚后一年的时间还要长;老年人把经历过的时间看得很短,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而他在年轻时把这段时间看得很长。他总是期望,盼望过年,总有新的理想,新的打算。希望这些快点实现。对时间价值的体验也不同,人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觉得时间特别充分,他不觉得时间有多么重要,好像时间是自然的自由的东西。而在一个人生命垂危的时候,人们希望他能够多活一些时间,哪怕是几分钟也是好的,听一听他的临终遗言,那些话平时觉得没什么了不得,可是此时说出来,似乎具有法律文件或重要指示那样的重要地位。上述这些心理体验形成的时间,我们可以称之为心理时间。说到心理时间,我们不妨引用《诗经》的一首诗——“采葛”——来说明心理时间的奥妙。那诗是这样的:[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似乎不用翻译我们都能了解诗的意思。这里的三月,三秋,三岁就是一种心理时间。人们面对着两种时间:心理时间和真实的时间。热恋中的情人的心理时间与真实的时间不同,情人分离,度日如年,觉得时间过得太慢,分离的太久。此时,心里时间远远长于真实的时间。他们相聚时觉得时间过得太快,相聚短暂,此时,心理时间远远短于真实的时间。但是,这是一种完全主观的内心状态,真实的时间是客观的,一日就是一日,不会是三日,更不会是三秋和三岁。     

人们的时间经验概括起来有两方面,一方面,我们感到时间是流动的,日子不停的流过去。在经验中我们感到时间过得很快,时间在飞速流逝,人们常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另一方面,我们感到了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节律,时间是可以分开的,可以度量的,可以计算的。我们习惯于把时间分成许多小的单位,如日月,分秒等等。与此相联系的,我们感到时间更替的周期性,一天一天,一周一周重复出现,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我们经常问到现在是什么时间,是那一年,是第几月,是星期几等等。常常是指比这些更具体的时间,几小时和多少分的时间。  还可以举出许多这样的例子,这些就是我们的时间经验。时间经验是对时间的感性认识,是科学的认识时间的基础,但是它不能代替科学的时间观念。

 

〖文章标题〗 时间与时间观

 作者:非洛  Time:2005-10-12 19:19  来源:原创  阅读:2896  打印 〖内容提要〗

在人类文化史上,人们不断的探讨时间问题,提出各种各样的时间理论。究竟什么是时间?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文章正文〗

 

 

在人类文化史上,人们不断的探讨时间问题,提出各种各样的时间理论。究竟什么是时间?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马克思主义时间学说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科学概念。明确的阐明了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揭示了时间的客观性,历史性,持续性等性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物体的存在和发展,都要经历一定的时间,时间是存在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顺序性,持续性以及过程的接续性。

时间既然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那么它必然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们的认识对象,实践对象,也是人类本身客观存在的基本形式。时间离开了物质及其运动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是绝对的子虚乌有。否认时间的客观实在性是错误的,那样势必导致唯心主义的时间观。时间不是人们从外面赋予客观事物的东西,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先验形式。时间是客观的存在,不是人们为了活动的需要编制出来的体系。那些度量时间的单位(年月日等)反映了人们对客观时间的认识,它们是时间的理论形态,是人们的认识成果。它们本身并不是时间,我们可以用它们来进一步认识时间。不能把时间单位看作客观存在的时间,正如不能把米尺等长度单位看作具体的物体一样。可能时间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认识根源即在于此,即把人们的时间概念理解为时间本身,他们认为这些概念可以在极不相同的时间内适用。而且,在同一个时间范围内,可以存在许多事物的活动,它们共有一个时间,比如说,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这些现象都成为唯心主义时间观的认识上的依据。不要把唯心主义看作是很玄虚的东西,认为它是唯心主义哲学家的“主义”。其实,我们许多人对时间的认识很难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因而不知道自己的观点也是唯心的。

时间既然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那么它与运动就有着必然联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也是物质的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运动和时间不可分。它们是三位一体的。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本质,时间是运动的,时间的本质就是运动。时间离不开物质的运动,运动是时间的本质,“时”者“逝”也,逝就是流逝,就是运动。孔子曾把时间比作河水的流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他看到了时间的运动特点。同时,物质的运动也离不开时间,物质是在时间中运动的。物质是无限的,运动是无限的,当然时间也是无限的。时间无始无终,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时间是永恒的,而永恒的时间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时间是无限的,但它是在一点点流过。我们正在经历的是有限的时间,然而,它包含着无限的成分。永恒的时间与无限的空间的统一构成了无限发展的世界。

上述这些论述反映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时间概念和时间观。他是人类关于时间的科学理论,是人类时间思想的最高发展。

时间观是世世代代的人们对时间的理性认识,它产生于人类最初的时间观念。时间观念是社会意识的基本组成部分,它的结构反映出社会进化和人类生活演进的韵律和节律。时间观念揭示了人类生活的诸多根本趋向,它在人的“世界模式”中占据着一个突出的地位。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必然同自然频繁的接触,形成了最初的时间观念或体验。他们看到了自然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和死亡;太阳的周期运转,季节的更替;天空中的斗转星移;大海的潮汐变化。特别是对自身生命的理解:生命不是永恒的,总是有生有死,人们无法改变这种命运。时间的“时”就是“死”,人们用时表达对死的无奈或认可,对生的追求或向往,它是对生命本质的概括。人们把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想法寄托于未来,那尚未到来的时间,在那里获得新生和复活。原始人的太阳神崇拜,祖先崇拜,都包含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对往昔的追忆,对未来的渴求,是人类的永恒的情结。

时间观念在各个民族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划分,有不同的时间观。从时间与物质的关系的角度看,有唯物主义的时间观和唯心主义的时间观两种;从时间与运动的关系的角度看,有辩证法的时间观和形而上学的时间观(如绝对时间);从时间本身的特性看,有线性论时间观,循环论时间观以及还有一类测度时间观。后边这几种时间观分别反映了时间的两种特征;持续性和周期性(节奏性)。从语言的角度看,汉语中“时间”一词恰好反映了这两种特征:时间的“时”就是流逝,持续性的意思;时间的“间”就是间断性,周期性,因而可以测度。

唯物主义时间观和唯心主义时间观在上述内容中已经涉及,不再重复。现在要说的是下面几种。其一是循环论时间观,它把时间理解为一个圆圈,时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老子的时间观就属于这一类。他认为道是永恒的运动的,而运动的轨迹是一个圆圈。孔子似乎是主张线性时间观,他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乎家喻户晓。但是在别处,他又表现出循环论的特点。其二是线性论时间观,它认为时间是一维的,一去不复返,从过去走来,向将来走去。基督教的时间就是线性时间。时间不会循环的,更不能倒流。其三是测度时间观,它认为时间总是一段接续一段(周期)的出现,时间可以划分为不同级别的时间单位。其四是绝对时间观,这里主要是指牛顿的经典力学的时间观。他把时间同物质的运动割裂开来,把时间孤立起来研究,因而使它变成绝对化的抽象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