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玉清与张菲演黄段子:图说清朝派驻各国外交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39:17

图说清朝派驻各国外交官

  郭嵩焘(1818年-1891年),字筠仙,湖南湘阴人。1847年中进士,1853年,随曾国藩组建“湘勇”。1856年任南书房行走,1863年署理广东巡抚,1875年初任福建按察使。1877年起,任清政府驻英法公使。1878年8月被清政府召回,从此闲居。郭嵩焘是第一个正式领衔出使西方、真正走向世界的中国人,也是中国近代洋务思想家、中国职业外交家的先驱,郭嵩焘对西方的观察,超越了他的时代,他的主张不容于当世,晚景甚为凄凉,1891年,郭嵩焘郁郁病逝。郭嵩焘的临终名言:“流传百代千年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1839-1890),是晚清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家之一

施肇基(1877年―1958年),字植之,祖籍浙江余杭,出生于江苏吴江。 施先求学于南京,后于1888年转入上海圣约翰书院学习。1893年,随同中国驻美国公使杨儒赴美,任翻译生,入华盛顿市立中心中学学习。1897年,伍廷芳代杨儒为驻美公使,施升任随员,旋辞职入康奈尔大学学习。 1899年,杨儒出任驻俄罗斯公使,将施调来圣彼得堡,并委其以参赞身份随同赴荷兰海牙出席国际和平会议。其后,施返美继续学业。 1902年,施获康奈尔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入湖广总督张之洞幕。1905年,随同端方、戴鸿慈出使各国考察宪政,回国后被保举为道员。之后历任邮传部、吉林省、外务部各职。辛亥革命爆发后,清驻美公使刘荫棠辞职,施被任命为驻美、西班牙和秘鲁公使,未及赴任,清廷已垮台。

  1912年3月,施入唐绍仪内阁,任交通及财政总长,不久因病辞职。1914年至1920年任驻英国公使,其中并与外交总长陆征祥、顾维钧(驻美)、王正廷(广州政府代表])、魏宸组(驻比)等人组成中国代表团出席1919年巴黎和会。会后,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出卖山东的和约上签字。 1921年,施赴任驻美国公使,并以首席代表身份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华盛顿会议。之后至1929年,除了曾于1923年短暂回国代理外交总长之外,一直担任中国驻美最高使节。1929年至1932年,再次任驻英公使,并任驻国际联盟中国全权代表。1932年至1937年再任驻美公使,1935年两国外交关系升格后任驻美大使。 1937年辞职回国,不久抗日战争爆发,隐居上海。1941年,施赴美,历任多职,其中包括联合国中国代表团高级顾问。1954年,因脑溢血逐渐淡出外交舞台。1958年病逝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梁敦彦(1857-1924) 字崧生,顺德人。早年由清廷派往美国留学。1881年回国,先后在福建船政学堂、天津“北洋电报”学堂任教习。历任清廷汉阳海关道、天津海关道,外务部右侍郎,外务部会办大臣兼尚书,会办税务大臣、弼德院顾问大臣等职。后曾任北祥政府交通总长。1917年参与张勋复辟,任“外务部尚书”、“议政大臣”。失败后匿居东交民巷。1924年4月10日卒于天津。

  胡惟德(1871-1933),字馨吾,浙江吴兴人。1888年以算学中举人,上海广方言馆毕业,清末历任驻俄使馆参赞,1904年使俄钦差大臣、外务部右丞,1908年使日钦差大臣,1910年外务部大臣,1911年清末袁世凯内阁外务部副大使,1912年民国唐绍仪内阁任外交次长,历任北洋政府驻法公使兼驻西班牙、葡萄牙公使、驻法国公使、1920-25年驻日公使、1922年外交部太平洋会议善后委员会理事、1926年北洋政府外交总长兼关税特别会议全权代表。1927年1月又任内务总长,11月北洋政府平政院院长高级文官惩戒委员会委员长,1918-1928年四次连任常设仲裁法院仲裁员等职,1933年病逝於北平。

  孙宝琦(1867―1931)字幕韩。浙江杭州人。年轻时便有经世之志,1886年起,历任直隶道台、顺天府尹、驻外公使等职。1902年,出使法兰西,力主效法日本图自强。1907年出使德意志,筹措讨还青岛事宜。1909年回国,任津浦路公办,曾疏请录用党人,罢宦官。1911年升山东巡抚。武昌起义后,一度宣布山东独立,任都督。1913年9月任外交总长。次年代国务总理。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即辞职。次年出任审计局长,此后历任财政总长兼盐署督办,经济调查局总裁等。1924年任国务总理兼外交委员会委员长,任内竭力维护国家利益和主权。后任汉冶萍钢铁公司及招商局董事长,中法大学董事长。1931年病逝。

  周自齐(1871-1923),山东单县人。早年入北京同文馆学习,后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1896年任驻美公使馆秘书。1899年任纽约领事。1990年任驻古巴代办。1903年任驻旧金山总领事。次年任驻美公使馆一等秘书。1908年任驻美公使馆代办,游美学务处总办。管理庚款留学事宜。1909年署外务部左参议,后升任外务部右丞。

  1911年任袁世凯内阁度支部副大臣。次年改任山东都督兼民政长。1913年历任中国银行代总裁、交通总长、代理陆军总长。1914年改任财政总长兼盐务署督办。1915年任农商总长,支持洪宪帝制,任大典筹备处委员。1916年7月,作为帝制祸首八人之一被黎元洪通缉而亡命日本。次年回国。1918年获特赦后任参议院副议长、总统府高等顾问。10月,与熊希龄等24人通电发起“和平期成会”。12月任北京总统府财政委员会委员长。1919年任币制总裁。1920年任北京政府财政总长。次年,以中国代表团顾问身份出席华盛顿会议。1922年任国务总理兼教育总长。后退出政界,出游美国,考察电影工业,回国后拟筹办孔雀电影制片公司。1923年10月21日,周自齐病逝,葬于京西门头沟城子村西面的九龙山山坡上。  

  伍廷芳(1842-1922),字文爵,号秩庸,广东新会人。1874年留学英国伦敦林肯学院,成为第一位取得英国法律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1882年担任李鸿章幕僚,其后主持办理了因北洋水师军舰停泊日本发生的“崎案”。1896年被清政府命为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1899年奉命同墨西哥签订《中墨通商条约》。1902年应召回国,与沈家本共同主持修订法律,拟订了民刑律草案,提出了包括删除酷刑、禁止刑讯、实行陪审和律师制度、改良狱政等等一系列先进的主张,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1907年再次出任驻美国、墨西哥、秘鲁、古巴公使,两年后回国。

  辛亥革命爆发后,伍廷芳在上海宣布赞成共和,致函清廷,劝告清帝退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出任司法总长。临时政府北迁,退居上海。伍廷芳对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极力加以反对。1916年出任段祺瑞内阁外交总长,次年代总理,旋因拒绝副署解散国会令解职出京。1917年追随孙中山赴广州参加护法运动,任护法军政府外交总长。1921年任广州军政府外长兼财政总长。北伐战争时,曾代行总统职权。1922年4月孙中山撤陈炯明广东省长职,由伍廷芳兼任广东省长。陈炯明叛变时,6月23日伍廷芳因忧愤过度逝世,终年81岁。

  梁诚(1864-1917),原名丕旭,字义哀,号震东,广州市海珠区黄埔村人。1875年,未满12岁的梁诚便在家庭的资助下考取第四批留美学生。1881年,梁诚与其他留学生一起尚未毕业就被召回国。起初在总理衙门做事,不久随张荫桓公使赴美,后任使馆参赞,从此开始了他的外交官生涯。任满回国后,曾两次跟随我国特使,先后赴英国和美国,表现了爱国精神和出色的外交才能,博得赞誉。1903年至1908年初,以三品卿衔资格,出使美国、秘鲁、古巴等国。他不负国家重托,经过反复交涉,争回我国庚子赔款多出部分用于教育;争回粤汉铁路筑路权益。他在美国时多次函知国内,对诱骗妇女、华工出洋者缉拿惩办。1906年三藩市大地震,无数华人遇难,他即电驰海内外募款助赈,并率属捐俸,亲临该埠处理后事。

 

  张荫桓(1837―1900),字樵野,广东南海人。纳赀为知县,累迁至按察使,命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擢户部左侍郎。1885年,充出使美国、日斯巴尼亚(西班牙)、秘鲁三国大臣,办理华工被害案交涉事宜。中日甲午战争议和之初,命偕湖南巡抚邵龙濂赴日谈判被拒。1897年又出使英、美、法、德、俄诸国。1898年3月,受贿50万两白银,协助李鸿章与俄国签订《旅大租地条约》。戊戌变法时,调任管理京师矿务、铁路总局,倾向变法。戊戌政变后遭弹劾充军新疆。1900年被杀。著有《三洲日记》。

  郑藻如(1824~1894年),字志翔,号豫轩,又名玉轩,中山市濠头村人。清咸丰元年(1851年)辛亥恩科第30名乡试举人。获内阁中书衔,并得曾国藩、李鸿章赏识,罗致为幕僚,办理洋务外交。官累升内阁侍读学士、鸿胪寺卿、通政司副使、光禄寺卿,并获赐赏花翎二品。 1881年,郑藻如以三品官衔大臣出使美国、日斯巴尼亚(西班牙)、秘鲁三国。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停止华工入美20年的排华法案,郑向美国总统提出抗议,要求否决这一议案。郑出使美、西、秘三国共四年,至1886年因患病请辞回国,归里养病,息影家园。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90年代)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中国晚清主管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并兼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事务的中央机构。初称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或译署。咸丰十年(1860)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北京条约》后,对外交涉事务增多。

  光绪二十六年(1900)北京被八国联军攻占,次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并依约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列为六部之首。

恭亲王奕欣

  奕欣(1833——1898),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弟。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遵宣宗遗诏,封为恭亲王。咸丰三年(1853年),被令署理侍卫内大臣,参与京城防御,随后以亲王身份在军机大臣行走。 咸丰四年(1854年),补镶红旗蒙古都统、宗人府右宗正、镶黄旗汉军都统、宗人府宗令、正黄旗满洲都统。咸丰五年(1855年),母静黄贵妃死,因为母亲争皇后封号,招致咸丰不满,遂被罢免一切职务。咸丰七年(1857年),复授都统。咸丰九年(1859年),授内大臣。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奉命以亲王身份留守北京,负责与英、法议 和,并分别与英、法、俄签订了《北京条约》。同年十二月,请求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具体办理涉外事务,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机构 。并以亲王身份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恭亲王奕欣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驾崩于热河,立遗诏让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等人为赞襄政务八大臣,把亲王身份的奕欣排斥于政局之外。九月三十日,同两宫太后联合发动政变,即辛酉政变,逮捕了八大臣。随后,被封为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集各种大权于一身。同治四年(1865年),因受慈禧太后猜忌,被罢去议政王等一切职务,旋复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等职。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时,被慈禧太后借口“委靡因循”,罢去一切职务,令居家养疾。开始了在家达十年之久 的闲居生活。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际,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奕欣病逝,时年67岁,懿旨赐谥“忠”。死后葬在今昌平崔村乡麻峪村翠华山下。王爵由其次子载滢之子溥伟承袭。其著作有《乐道堂文钞》、《乐道堂文钞·续钞》、《乐道堂诗抄》、《萃锦吟》等。

  文祥,姓瓜尔佳氏,字博川,号文山,盛京正红旗人。道光进士。咸丰九年(1859年),在军机大臣上行走,调户部左侍郎。十一年(1861年)同奕欣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任总理衙门大臣,后升为协办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等职。力主推行洋务“新政”,成为清政府洋务派首领之一。卒谥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