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城解散:西方对中国经济预测为何屡屡不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2:28:48


亚洲周刊: 西方对中国经济预测为何屡屡不中?


纪硕鸣/二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西方对中国的预测屡屡不中,西方经济学、社会发展理论套用到中国,遇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例外”的不适用。

中国经济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引发楼市、股市的炽热,也引起西方专家、学者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热议,但一轮又一轮的评议,大多认为中国经济过热,楼市、股市呈现泡沫会随时爆破。美国前联邦储备局主席格林斯潘也开始为中国股市担心,发表中国股市会有“重大调整”的言论,但并未言中。

二零零四年夏,摩根士丹利的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和谢国忠两人,曾做出了中国房地产泡沫将迅即破裂的预测。谢国忠认为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已经接近爆炸的边缘”,罗奇则进一步指出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将在数月内破裂”。不过,今日的中国房地产依然是蓄势待发,升个不停,需要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跨市场资本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余南平教授接受亚洲周刊访问时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势并没有实现西方社会理论及实践家的唱衰预期,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取得经济成果的近二十年来,西方社会预测中国的经济发展没有一个准确的。”

最典型的论述是,一九九四年九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长篇报告,认为中国未来可能得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极大地影响全世界的粮食供应。余南平指出,这个预言破产了,这是西方理论家对中国农业劳动生产力通过制度性转换估计不足,包括对整个中国勤劳致富程度也估计不足的结果。

显然,经济学家们是将西方的经济学、社会发展理论套用到中国市场,却遇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例外”的不适用。余南平强调,数据增值表明,二十年中国经济增长,从来没有遇到萧条,大部分时段都是在经济过热,而且每次经济过热都超过预期。以下是访问的主要内容。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及西方的经验为什么失灵?

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中国有特殊的劳动力市场,是大规模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很多人来打工,收入比农村高时就选择了城市,但他的生活方式变化不大。但在欧美是完全城市化的,到城市就成为城市人口,生活质量会依城市考量,消化一些财富,财富积累的增长就缓慢。

中国人的节俭是西方理论家没有估计到的财富积累的重要源泉?

这只是一个方面,从劳动力角度讲是渴望财富的,有一百万他还是辛勤的干活,中国人的勤劳程度是全世界最高的,他的效率会高速增长。不像西方社会讲平衡,要休息。西方的理论是,当你的GDP增长到一定程度,人们会减少劳动时间去获得更多的休息,但在中国是例外,有钱人比没钱人工作的时间更长,大部分时间在管公司,有钱了想变得更有钱。

从去年年报看,大部分上市公司的业绩都很好,这和西方社会批评中国国有企业没有效率大相径庭,为什么呢?

西方质疑中国国有企业不规范、不透明、做假帐等,这都是早前的事了。经过不断改制,公司经营者调整,你看现在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大部分都经过专业训练,科班出身,甚至都是“喝洋酒”出身,对国际化管理很清楚,所不同的无非是产权所有,代理人机制,他是打工者,老板是国家。具有现代管理制度的国企效率是被西方社会低估的。

对于国有企业西方的理论研究给以了相当多的批评,但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规范和效率是相对的,最好的企业制度结构是与政治、法律、社会制度相匹配的,而今天中国国有大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包括在香港的成功已经说明,国有企业开始具备全球化视野,一个简单的问题是,为什么同是国有大企业,在香港上市就更透明?更规范?问题在于法律制度环境,我们希望的是加快国内规范市场制度体现建设。

格林斯潘说中国股市要作重大调整,全世界都应声而下,中国股市逆市而上,格老的预言为什么在中国股市中得不到验证?

格老依他西方理论的专业判断,但中国股市与美国不一样,中国有很多例外,股市例外主要来自制度性。西方所有上市公司背后没有一个集团,是整体上市。中国上市公司是部分上市,背后还有母公司,有注资概念,会产生制度性溢价,这些在美国是没有的。

不仅有注资的概念,而且也有操作实例,可以相信国有大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整合,包括整体上市,符合国家长远国家战略,这是今天发展资本市场、推动牛市产生的根本。如果没有整体利润更好的国有大企业集团,特别是中央企业上市改善上市公司盈利,那么仅靠现有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就估值角度看,中国股票的确不便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