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入门txt百度云:怎样听评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1:00:34

怎样听评课

 

一、课堂教学的本质

 

(一)什么是课堂?

 

在不同的时期,教育界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并赋予它不同的内涵。

 

第一种理解,认为课堂教学的活动本质上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或者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

 

比较传统的,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在教育的执行者手中,学习者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学过程往往是以教师活动为主,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这种把教学当做是传递,把学习当做是听讲,把学生当做是“容器”的课堂显然是落伍的。   

 

第二种理解,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合起来的共同活动过程。如果没有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只算“独白”而非教学;没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只能算自学而非教学中的学,因此构成这个教学过程的基本成分有:(1) 讲解(教师的活动);(2) 学习(学生的活动);(3)教材。此观点认为: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材这三者的相互作用中展开的。其中教与学是以教材为媒介的,是师生双方共同的认识活动。这种对教学活动本质的重新认识,确实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三种理解,即后现代教育观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是“交流”、是“沟通”,认为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的过程。

 

这种认识以实践理论为依据,强调人与人的交往实践活动对人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主张教师通过“对话”、“交流”与学生实现共同活动,

 

学生在交往活动中学到知识、掌握能力,学生是这种交往活动中的最大受益者,而教师作为交往的另一方,他们更多的却是责任,是想方设法地给予学生交往的环境与机会,让学生在“交往”中获得有效的、有意义的学习与发展的责任。

 

课堂教学本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由学生完成、并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活动。因此:

 

1、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场所(注重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教学不只是向学生展示前人认识的成果,应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在共识共享的基本形式下,让不同见解和主张相互碰撞,让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对话和交流,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实践性的本质。

 

2、课堂不是学生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注重课堂教学的发展性)

 

课堂不只是给学生以知识,而应给他们继续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关注生命,关注学生的发展,才能实现: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孩子们的未来做准备的教育理想。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注重课堂教学的探究性)

 

现代的课堂要从简单的传递知识的过程变为多角度、多维度的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过程。

 

因为知识绝不是固定不变的,知识本身的获得就是一个不断探究过程的结果,同时,知识又将成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教学中我们必须以问题为载体,或教师设置问题,或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知识形成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4、课堂不是教师行为机械运动的场所,而是展现教育智慧的场所(注重课堂教学的创造性)

 

现代的教学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与创造中,才能实现教育的新发展,才能实现课堂的新创造,才能让学生在创造性的课堂中,实现学习的再创造。这其中必然浓缩着教育者的创造与智慧。   

 

注重现代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发展性、探究性与创造性,让更多的教师把握素质教育的要求,让更多的学生在对话、交流中体验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质量,必将成为我们追寻的课堂教学的本质。

 

(二)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演变过程:一维(知识);二维(知识和能力);旧三维(知识、能力、情感);新三维(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一维)

 

知识目标,主要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

 

所谓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

 

技能目标可为分“四种”:一是基本技能。如读、写、算的技能。二是智力技能。如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推理等技能。三是动作技能。如绘画、做操、打球等。四是自我认知技能。即认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监控技能。

 

课堂教学怎样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

 

首先要顺次展开三个层次:

 

一是情境创设: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二是新知探究:解决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

 

三是知识应用: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

 

其次要落实四项训练:要始终贯穿训练,即观察能力的训练、操作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以四项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二维)

 

所谓“过程与方法”就是指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过去教学重结论轻过程,现在要求学生不仅知道简单的结论,更要知道一些过程。过去重教法,现在要重学法。

 

“桶水”“碗水”关系应重新审视。“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是传统的教育格言,相信它使我们长期以来对脑袋里虽然装满东西却例不出来的老师保持了极大的克制和原谅。面对未来教育,(1)我们首先应当面对知识的快速更新,今天出生的小孩,到大学毕业时,世界上的知识总量将增加4倍;当这个小孩50岁时,知识总量将是他出生时的32倍,而且97%的知识都是在他出生以后才研究出来的。似这样,教师再想灌满自己这一桶水再去教学生,很可能你灌的就已经是污水。(2)有人估计,在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业中,每三到五年就有50%的技能过时,在20年的期限里,可能有50%的职业发生变化。(3)开放社会必然带来学习开放,未来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将不会是只此一家。课堂上,老师面对的将是真正的社会人,如果这时老师依旧在课堂上抱残守缺,总觉得自己一定比学生懂得多,许多时候会劳而无功。

 

基于此,老师与其在课堂上老考虑用这一桶水灌满学生那一豌水,还不如给他们找水工具,直至教会他们找水的方法。

 

课堂教学怎样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掌握了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那样就好了,那样就会一通百通。因此我们有时候说经历对一个人的得成长太重要了。

 

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通过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

 

所谓情感,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如:情绪、热情、兴趣、动机、求知欲、道德体验、美的体验。

 

所谓态度,这里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所谓价值观。本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也可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课堂教学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身教,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十七大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对学校德育提出很高的要求。德育应贯彻在始终,落实在课堂上。言行一致、以身示范。如果教师缺乏职业幸福感,怎样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师不读书,怎样教学生读书。现在学校德育中存在如下问题:“堵”多,“疏”少;批评多,表扬少(特别是发自内心的);说教多,体验少;抱怨多,赏识少;言教多,身教少;考虑共性多,个性少;“恨”多,“爱”少;(恨铁不成钢,是意识的问题,推卸责任)

 

4、课堂教学怎样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三维的课程目标不是三个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如同一个立方体都有长、宽、高三个维度一样。

 

其实我们学习知识得同时,经历了过程与方法,当学习了知识的同时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也经历得过程与方法,在这样的经历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世界观就发生了变化。所以不是很难得事情。

 

概而言之,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

 

(三)新课程理念

 

“理念”一词来自希腊语,通常指思想,概念、观念、信念。“理念就是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任何理念都是有时代性和前瞻性,是两者的统一。

 

课标的新理念是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的:

 

发展观。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①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②要面向每一位学生;③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仅仅看作为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发展应是全面、和谐的,而不只是某一个方面的发展。(4)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双赢理念。教师为“春蚕”、“蜡烛”,表明教学工作对教师自身来说是消耗型的。新理念则强调教师不仅要“放电”更要“充电”;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而且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通过对新课程的研究、探索,观念及时得到更新,知识视野不断扩展,知识结构逐步完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得到发展,而且要让教师得到提高,从而实现互动共进的双赢局面。

 

发展观追求的目标是全人教育。①力求把德育目标与时代要求相结合。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人才标准的国际化已是一种趋势,强调人的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品德高尚、有责任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康的个性、灵活的合作、协调、交往能力。②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这是新世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且,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创新精神是这些素质的重中之重。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语)。③把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与终身学习联系起来。④既强调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又强调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而且关注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也就是学生生活的未来发展趋势。

 

课程观。新的课程观体现这样的几个基本理念:

 

新理念1 :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课程内容要注意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扩大知识接触面,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完善和发展。课程内容还要关注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不仅仅是在大脑中复制大千世界的万象景观,而且要注意更高的需求,精神生活的需要,提高生活质量,生命质量,体味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

 

新理念2 :课程内容要面向社会实践。也就是要面向社会,课堂学习要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要反映社会、科技的发展水平,要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状况、科技发展动态。要注意拓展课程时空,使学习不仅仅只是一节课的内容。

 

新理念3  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不仅对他本人的成长起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他的同伴也是一种资源。同伴可以从他那里获得知识和经验。

 

学习观。

 

新理念1: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一种在自我监控下的学习,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它是相对于“被动学习”和“他主学习”。自主学习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的自我确定,学习方法的自我选择,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学习结果的自我反馈。合作学习是从学习的组织形式上分类的,它相对于个别学习。合作学习要求学习者在团队中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是一种互助式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但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与审美过程。这种学习让人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探究学习是指获得知识的途径是探究式的。它相对于接受学习,探究学习常常是从某一种情况入手,通过自主、独立的发现需要探究的问题,并且伴随着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新理念2 :学习的过程是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学习是建立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的。同时学习的过程又是在原有基础之上的自我生成过程。学习强调自我构建,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注意采用探究式学习,注意留课堂“空白”,注意放手让学生去构建、去生成。建构主义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

 

对知识的理解:知识不是东西,学习不是接受东西 ,教学不是传递东西,教师要做学生的支架。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l搭脚手架----围绕当前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理解框架。

 

l进入情景----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l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问题情境中所蕴涵的意义,抽取出问题的实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l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l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学习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教学观。新的教学观的重要理念有:

 

新理念1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这里的“参与”是指积极参与,而不是过去的被动的听老师讲,课堂应是活动、民主、自由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处于一种平等、宽松的交流与互动中,思维才容易被激活,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才容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当然, “积极参与”到“有效参与”的前提,教师要调控。

 

新理念2 :课堂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理念3:教师是学习活动和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督促者。

 

师生应当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教学的功夫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指导、启导、引导、疏导,举一反三。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教是为了不教;善于结合教材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如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逆向思维;善于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即保障教学不偏离教学目标,又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循循善诱人。

 

新理念4: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教师不只是教书,还应对课程做出创造性工作,开发校本课程也是教学的一项任务。教学就是一种课程开发。

 

评价观。评价不只是考试,评价对于学生来说,不应当是压力,而应是动力。

 

新理念1:评价的标准要多方位。有专家指出“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评价学生的标准不应当只看他掌握了多少知识(会背多少个单词,会解多少道难题),还应当看他是否有创新的品质,对事物有没有认真的思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是否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否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是否有健康丰富的情感等等,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新理念2:评价的方法要多样化。不应当是“一考定乾坤”,要注意过程性评价、发展性。

 

新理念3: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要评价学生除了教师的评价外,还应有学生自评、互评,家长、管理者的评价等等,要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发展,是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新理念4:人人可成才理念。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特长得以发挥。要善待每一个学生,真正视其人人可成才,个个能成功。

 

新理念5 :新的问题观. 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头痛的问题是学生不提问题。如果学生提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是学生提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难怪有人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了问题,所以,中国学生年级越高,问题就越少;国外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会不断发现问题。学生的问题连老师也回答不了,就算很成功了,所以,国外学生年级越高,越会突发奇想,富有创意.

 

(四)教学行为

 

教师要转变角色,要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发者。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要发生变化,其主要表现如下:

 

1、在教学关系上,教学行为应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引导不是主宰,而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

 

帮助不是包办,而是服务,在此指导思想下,教师应帮助学生反思自我: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

 

2、在师生关系上,教学行为应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尊重学生还表现在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在“对话”中,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要注意人格引领,注意情感交融,心理相容,心理换位,注意尊重人格,精神指导。

 

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在对待自我上,教学行为应表现为:反思与改进

 

反思可指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课前反思会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课中反思会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完成,课后反思会使教学经验理性化。

 

改进,指在教学观念上的改进,对教材及“课标”钻研方面的改进,对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改进,对教师自身素养方面的改进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4、课堂上教师行为还应表现为“五要”

 

一要注意“调控”

 

调控。首先是目标调控,即要考虑三维目标的贯彻度和达标度;其次是“度”的控制,即控制思维的密度,内容的深广度,教学的进度,训练的程度,使师生处于“共振”状态。

 

二要善于“生成”

 

在学习过程中,当课堂现场出现了新情况,当学习主体创造出新情境,当自然生成的教育时机冲击预案的时候,教师要打破按预案实施的思维定势,能够凭借教育机智从预案中超越出来,顺应并推动新的态势有效发展,做到预设性和生成性因势融合,做到预设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融合达成,力争取得最佳效果。

 

所谓预设就是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的规划,使得教学在一定的程序上运行

 

所谓生成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或情境为契机,善于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使教学获得成功。

 

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教学不再仅仅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通过对话、互动,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活动,它鼓励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再创造,拥有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课堂要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好的课堂效果也只有在师生的互动中才能生成。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因强调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循序渐进性而过分注重教学过程的预设与控制,上课就是执行教案,师生教学的理想局面是完成教案,课堂上学生智慧的闪光大多被认为是节外生枝或影响进度而被无情扼杀。课堂教学因此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

 

三要开发“资源”

 

所谓“资源”是指学习资源,包括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种教学材料,支持系统,环境和人际等。应包括:教材文本的开发资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媒体资源、生活资源、环境资源等。

 

四要巧用“媒体”

 

“媒体”可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电子教学媒体,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要求每节课都用,要用得巧妙和得当,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工具,注意不要被工具牵着走。

 

五要及时“反馈”

 

教师对学生落实三维目标的反馈信息接受应该敏感,判断应当准确,处理应当果断,对后续落实目标的教学要调节,回授、补偿应及时。反馈的方法可以用提问、观察、质疑、训练等收集信息。反馈包括当堂反馈和课后作业的反馈。

 

(五)传统课堂教学和新课改要求的课堂教学的区别

 

接受学习课堂活动结构

 

1. 教师复习课内相关知识;

 

2. 教师引出问题、任务或者主题;

 

3. 学生参与教师所预期的推导过程;

 

4. 全班归纳学习结果,统一理解和表示方法;

 

5. 课堂练习,巩固新知识.

 

基于问题学习课堂活动结构

 

1. 呈现问题情境;

 

2.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引发相关经验和认知冲突;

 

3. 在教师支持下,学生合作探究并解决问题;

 

4. 在教师的监控下,全班交流问题解决的结果和过程,达成深层理解;

 

5. 呈现新问题,促进知识的应用和整合。

 

(六)课堂结构

 

“五个环节”:(《 构建和谐课堂实施意见》)

 

一是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向学生出示或说明课堂三维的学习目标。三维的目标不是三个目标,可以写成几个方面,也可以写成一段文字。要尽量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二是自学指导,整体感知。教师首先提出自学的要求,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在自学的过程中本着先整体后部分、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学生应整体感知、理解教材,直奔主题。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高效率的学习。

 

三是精讲点拨,探寻规律。“精讲”既可是教师对疑难问题进行必要的点拨指导,也可采用“兵教兵”,学生互助解疑释疑,在“精”上下功夫,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是新课程提倡的“过程与方法”的问题。学生一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就很容易掌握,不需要教师反复的讲解。

 

四是练习达标,拓展提高。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包括教师的点拨),在初步找到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后,运用这一规律和方法进一步理解和分析教材,完善、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要培养学生整体思维的习惯和能力,把小的系统放到更大的系统中去,使学生从更大的整体、更高的层次看问题,把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要立足“当堂达标”,把课后时间真正还给学生。

 

五是反馈评价,反思升华。教师的评价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和培养,让课堂评价成为师生心灵的对话。力求做到认知评价和情感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知情共育。通过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多方面的评价,促进学生在新型的人际关系与学习交往中得到和谐的发展。要养成反思的习惯,勤于反思,善于反思,在反思中实现师生共同提高。以上“五个环节”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内容及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

 

二、有关听课的几个问题

 

(一)确立听课的指导思想,然后依据这个指导思想再去听课或评课就不会偏离方向。这个指导思想体现在四方面,一是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三是促进教师成长;四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

 

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为参考,来听或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

 

(二)确定听课对象。

 

听课的有关类型。

 

每次听课都有一定的目的,任务,为完成一定任务而确定听课对象。一般情况把教师分成新手或教学能力教弱的教师、一般水平的教师、骨干教师、毕业班教师等。还可以根据调研的具体任务确定听课对象,力图达到一定的目的。

 

(三)怎样去听课?

 

1、课前要有一定准备。一是熟悉课标,掌握教材。在听课前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等要求;二是在听课前对听课学校、教师、学生等情况尽可能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解。三是要了解执教者的基本情况。只有做到评课前有准备,才能在听课中看到教师的经验和找出闪光点,才能在评课中意见提得准确且具有指导意义。对不同层次的教师的课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

 

2、听课中要认真观察。

 

听课既要看教师的教,又要看学生的学。

 

一看教师的教,主要关注以下四个维度:

 

组织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能抓住知识主线,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有讲有练,组织严密,能根据学生学习现状实时调整教学计划;

 

调控能力,看教师能否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与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教学环节,保证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教学机智,观察教师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是否能灵活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果断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调整教学计划,重组教学结构,激活课堂教学;

 

练习设计,看教师能否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具有弹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题,达到巩固新知、拓展提高的目的,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

 

二看学生的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通过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感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体现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和人格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探索,主动发现与创新。在评课中,主要评价学生学习中的四种状态:

 

参与状态,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是否全员参与、参与的面有多大;

 

交往状态,看课堂上是否有多向信息联系与反馈、学生的活动时间是否充足、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交往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技能(合作的方式,合作的态度,合作的成果)怎样;

 

认知状态,看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探究问题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具有独创性;

 

情绪状态,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能否自我控调学习情绪。有时课堂会突然爆出笑声戛然而止,有时会从激烈的讨论转入冷静专注的聆听,这就是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

 

3、要适时地进行教学记录和教学评点。

 

要边听边思,随时记好听课笔记。不但要尽可能如实的记录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且及时把自己对教者某一教学环节的感受写在听课笔记相对应的地方,为评课准备好第一手材料

 

听课记录:我们一般把“课堂教学案例记录本”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教学步骤(教学流程),二是板书设计,三是总评(又分特色评述和改进建议两部分)。根据上课实况着重做好记录,同时还要记录学生的发言人次,占全体学生的百分之几,从而得知学生的参与率。

 

4、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

 

课后要对记录进行整理,要思考: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换个角度行不行;如果是自己来上这节课,应该怎样上,进行换位思考;新课程的理念、方法、要求到底如何体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并内化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等。如果我是学生,我是否掌握和理解了教学内容。

 

拟好评课提纲。写提纲之前,应先对所听的课进行较全面的回顾,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拟出评课的提纲,如本节课的优点或经验、主要特点、不足和需要探讨的问题、建议等。

 

三、评课遵循的原则和步骤

 

(一)评课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评课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一要准确。评课观点要鲜明,语言要准确,评析要有理有据,不能似是而非,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准确的实例,准确的尺度,去评析。

 

二要一分为二,坚持两点论,不能走向极端。在评议中既不能掩盖问题或蜻蜓点水,也不能吹毛求疵。首先要看到教者的长处,不能说得一无事处。实话实说对于听评课教师来讲,是一种很重要的责任心问题。它是执教者与其他与会者学习借鉴的一个机会。

 

2针对性原则。一是评课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评课对象区分对待。对于老教师应多帮助他们挖掘教学上的经验,让他们多年的教学经验更加完善;对于青年教师既要充分地肯定成绩,又要多帮助他们找出教学中的差距,使他们感到不奋进就有一种压力感,只有这样青年教师才能在指导下逐步提高自己。

 

二是重点要突出。要抓住关键和要害,突出重点,讲究针对性,要提倡“一课一得”的课堂教学评价。切忌空话、大话、好话连篇,面面俱到,不深入实际。

 

3、激励性原则。评课要从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出发,要善于发现教师教学过程的闪光点,要给教师理论上指导,方法上点拨,过程上反馈,使教师在评课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

 

应该承认,教师上的每一节课,都是经过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花了很大功夫的。每位教师都想把课上好,但由于教师个体的差异,不可能都十全十美。因此,我们在评课时,要多侧面地去考虑问题。评议要能让教师接受,达到肯定成绩,克服不足,鼓励奋发向上的目的。

 

4、艺术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之处,也要以虚心的态度,商量的口气与教者共同分析研讨,善意地提出自己的建议或希望。给执教者一个中肯的指导意见,特别是要用一种十分诚恳的态度去评课。让执教者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在充满“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感觉到你的善意,容易接受你的意见。否则,不仅使评课的目的大打折扣,而且会挫伤了教者教学的积极性。再说,水无常形,教无定法.对任何一堂课的评价是无法用条条框框的标准准确量化的,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决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头上。

 

同时,还要善于倾听教者的自评,以体现对教者的尊重。这样才有助于执教者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准的提高。不可讽刺、挖苦。这里面可能会出现“话重”的情况,所以实话实说也要讲究方法与策略,讲究谈话的艺术。

 

5、教评相长的原则。让执教者感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共同促进。帮助他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措施。执教者才会痛有所悟,喜有所获,想方设法提高执教水平,激励听评双方共同提高。

 

(二)评课的步骤方法

 

评课活动一般先由执教者自评,然后由富有经验的教师、教研组(备课组)长、教研员或专家主评,再由听课者(教师、学生、家长等)评议。

 

同时,除了教师的他评外,讲课教师也可以先自我评价,提出问题,引发大家讨论,还可以邀请部分学生和学生家长参与评课,征求他们的意见,也可以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征求学生和学生家长的评价意见。

 

四、评课的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教学思想(10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和改革、创新精神;贯彻“以学为主”的思想,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激发主动意识,尊重其独特体验,保护其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5分):1.明确、具体,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考虑。2.符合新课标、大纲要求和教材、学生实际。3.教师有较强的目标导向意识。

 

三、教学内容(15分):1.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创造性地理解、驾驭教材,正确取舍教学内容,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增强探究密度和份量。2.体现学科特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养成、积累与运用。3.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4.突出重点,有效化解难点;善于发现和运用教学内容的创新点和对学生思维的激发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习惯和能力。

 

四、教学过程(30分):1.体现学科的实践性特点,注重形成立体学科教学环境,使学科学习成为探究、发现和创造的活动。2.着力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反对形式主义,追求高质实效。3.科学调控教学进程,自然出现探究的层次性和梯度。4.创新教学方法,讲求教学艺术,面向全体,启发、点拨到位,师生交流充分。5.学生学习紧张有序,问题暴露充分,解决透彻,学习效果好。6.教学反馈及时,课堂练习设计典型、合理、有梯度。7.课堂结构完整,时间安排得当。8.教学手段运用得当。

 

五、教学素质(10分):1.教态自然、从容、规范。热爱学生,作风民主,注重师生平等对话和情感交流。2.课堂语言准确、生动、简洁,有启发性和感染力;普通话标准流畅。3.板书规范,字体美观,条理清楚,设计合理。4.具备较深厚的知识功底和学科素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

 

六、教学效果(30分):1.学生活动多,学习效率高,学习质量好,做到堂堂清。2. 学生理解知识透彻,知识运用准确、熟练。3.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参与范围广、过程长、程度深。4.学生思维空间大,思考时间充分,思维状态活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价值、有力度、有成效。创新思维习惯和能力得以进一步养成。5.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的目标有较高达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