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希奇:秦洞庭郡的发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6:54:25
庭秦洞郡的发现   2002年6月,在湖南湘西龙山县里耶镇的一个河滩上,考古队员发现了一口巨大的古代水井。经过二十七天的发掘,人们在深达十七米的巨大水井中,出土了三万六千枚的秦简牍,是全国秦简牍总合的九倍。这是继秦始皇陵兵马俑之后,中国秦代考古又一重大的发现。在随后的解读中专家看到,秦简牍涉及包罗万象,内容大到中央的政令、行政区划的设置、官吏的任免、军事物资的调配。小到村邑负责人里长和邮差的任免、村口渡船的添置等方面。在挖掘清理过程中发现一枚“迁凌以邮洞庭”的简牍,揭开了洞庭郡的面目,挑战了史学家们的权威,后经过简牍记载证实了,黔中郡就是洞庭郡。   史料1: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楚威王),天下之贤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战国策8226;楚一》)   史料2:西南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西面而朝於章台之下矣。(《史记·苏秦列传第九》)   秦郡考   王国维   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六年从廷尉李斯议,今天下以为三十六郡,于是言秦郡者分为二说,一以为三十六郡乃秦一代之郡数,而史家追纪之;一以为始皇二十六年之郡数,而后此所设置者不与焉。    前说始于班固《汉书·地理志》,后说始于裴骃之《史记集解》,而成于《晋书·地理志》。《汉志》所纪郡国沿革,其称秦置者二十七,(河东、太原、上党、东郡、颍川、南阳、南郡、九江、钜鹿、齐郡、琅琊、会稽、汉中、蜀郡、巴郡、陇西、北地、上郡、云中、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南海)称秦郡者一(长沙),称故秦某郡者八,(三川、汝水、九原、桂林、象郡、邯郸、碣郡、薛郡)中有始皇三十三年所置之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由余所考定,则九原郡亦三十三年置)裴骃不之数,而易以鄣郡、黔中,并数内史为三十六郡。《晋志》从之,益以后置之闽中、南海、桂林、象郡,(由余所考定,则闽中郡实始皇二十五年所置)为四十郡。近者钱氏大昕用班说,姚氏鼐用裴说,二者争而不决久矣。原钱氏之意,以《汉志》秦郡之数适得三十六,与《史记》冥合;又以班氏为后汉人,其言较可依据。余谓充〔允?〕钱氏之说,则以《汉书》证《史记》,不若以《史记》证《史记》。夫以班氏较裴氏,则班氏古矣;以司马氏较班氏,则司马氏又古矣。细绎《史记》之文,无一与《汉志》相合,始知持班、裴二说者,皆未尝深探其本也。今尽置诸家之说,而于《史记》中求始皇二十六年所置三十六郡之数,则《秦本纪》惠文君十年,魏始纳上郡十五县,秦于是始有上郡。后九年,司马错伐蜀灭之,秦于是有蜀郡。后十三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昭襄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三十年,蜀守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三十五年,初置南阳郡。庄襄王元年,初置三川郡。四年,初置太原郡。《始皇本纪》又谓,始皇即位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则巴郡、河东、上党三郡,亦始皇以前所设置也。嗣后始皇五年,初置东郡。十七年,内史腾攻韩,以其地为郡,名曰颍川。二十五年,王翦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    此十四郡,皆见于《本纪》者也。其散于列传者,则《穰侯列传》云,穰侯卒于陶,而因葬焉。秦复收陶为郡。案昭王十六年,封魏冉陶为诸侯,陶在齐魏之间,蕞尔一县难以定国。二十二年,蒙武伐齐,河东为九县。齐之九县,秦不能越韩、魏而有之,其地当入于陶。三十六年,客卿灶攻齐,取刚寿予穰侯,则陶固有一郡之地矣。《赵策》,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又云,甘罗说赵,令割五城以广河间。《史记·甘茂传》实用此文。河间共十七城,则亦有一郡之地。《樊哙传》,河间守军于杠里破之,是秦有河间守矣。汉初疆域,当因其故,故彭越王梁,实都定陶,辟疆分赵,乃王河间。由前后证之,则始皇时实有此二郡也。《东越列传》云,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皆越王句践之后也。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而《始皇本纪》系降越君于二十五年,则闽中郡之置亦当在是年。《本纪》但书降越君,置会稽郡,文有所略也。《匈奴列传》言秦昭襄王时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赵武灵王置云中、雁门、代郡,燕亦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是秦之北鄙,于上郡外固有陇西、北地二郡。及灭燕赵,又得其缘边八郡。故如皇二十六年前之郡,明见于《史记》者共二十有七。至《项羽》《高祖》二纪中之砀郡,《高祖纪》之泗川郡,《纪》有泗川监平,泗川守壮。守、监皆郡官)《陈涉世家》中之陈郡、东海郡,皆见于始皇二十六年后。然不得谓二十六年未有此郡。秦郡之见于史记者共三十有一,今姑不论。而于《汉书·地理志》求之,则邯郸、钜鹿二郡当为十九年灭赵后所置,砀郡当为二十二年灭魏后所置,长沙、九江、泗水、薛郡当为二十三年灭楚后所置,齐郡、琅琊当为二十六年春灭齐后所置。《汉志》之秦郡中,除与《史记》复出外,求其真为二十六年前所有之郡,又得九郡,以益《史记》之二十七郡,共为二十六郡。(比之《汉志》之三十六郡,则有陶郡、河间、闽中、黔中,而无九原、南海、桂林、象郡)《史记》于始皇二十六年大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即谓是也。自是以后,则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又前年使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是年又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匈奴列传》作四十四县)此三十四县者,优足以置一大郡。以地理准之,实即九原郡之地。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自是九原之名始见于史。故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归巡北边,自上郡入,至三十七年始皇崩于沙邱,其丧乃从井陉抵九原,从直道至咸阳,明始皇三十二年以前,未有九原郡也。至二世时,则有陈守、东海守见于《陈涉世家》,则秦之末年又置陈与东海二郡。故二十六年以后于《史记》中又得六郡。并前为四十二郡。此秦一代之郡数也。然则秦郡遂尽于此乎?曰:据史文言之,似不能有他说矣。然以当时之建置言之,则余未敢信也。今以秦四十二郡还之六国,则除六郡为秦故地(汉中、蜀郡、巴郡、陇西、北地、上郡),六郡取之胡越(会稽、闽中、南海、桂林、象郡、九原)外,楚得其八(南郡、九江、泗水、东海、长沙、薛郡、黔中、陈郡),赵亦如之(太原、上党、钜鹿、云中、雁门、代郡、邯郸、河间),燕得其五(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韩、魏共得其七(河东、三川、东郡、颍川、南阳、定陶、砀郡),齐得其二(齐郡、琅琊),夫齐地之大,虽不若楚赵,以视韩、魏,固将信之。且负海饶富,非楚、赵边地之比也。今举全齐之地,仅置二郡,其不可解一也。燕之五郡,皆缘边郡而无腹郡,自蓟以南,古称天府之地,今虚不置郡,其不可解二也。余以为三十六郡之分,在始皇二十六年,齐国之灭,近在是年之春,距燕之亡亦不过一岁。二国新定,未遑建置,故于燕仅因其旧置之缘边五郡,于齐略分为齐与琅琊二郡,其于区画固未暇也。讫于疆理既定,则齐尚得五郡,燕尚得一郡。何以征之?曰:《汉书·高帝纪》曰: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城,立子肥为齐王。   博阳者,济南也。《史记·项羽本纪》以田安为济北王,都博阳。《田儋列传》亦云“田横走博阳”,《汉书》作“田横走博”。苏林以为即泰山博县。案《汉书·王子侯表》,齐孝王子博阳顷侯就下,曰在济南。则汉初博阳当在济南,而田安之王实兼济南北之地也)此汉初之郡,当因秦故,而临淄郡,实齐郡之本名,加以琅琊,共得七郡,为田齐故地。如此则秦之疆理列国,庶得其平。故《史记·项羽本纪》云,从齐王田市为胶东王。立田安为济北王。《曹相国世家》云,还定济北郡,《田儋列传》云,田荣反击项羽于城阳。此济东、济北、城阳者,皆非县名,(胶东治墨,城阳治营)则非郡奚属矣!故曰,齐于临淄、琅邪外,尚有五郡也。秦于六国故都,多为郡治,临淄、邯郸,即以齐颍赵之都名之郡也。余如韩都阳翟,则秦颍川郡所治;楚都寿春,则秦九江郡所治。唯三川郡则不治魏都之大梁,而治国都之洛阳。燕则据《汉志》所载,仅得缘边五郡,而自蓟以南膏腴之地,以《汉志》郡国当之,当得广阳国之四县,涿郡之八县,与渤海郡之若干县,此燕宗庙社稷所在,八百余年藉以立国者也。其在秦时,不宜虚不置郡。《水经·漯水注》,言始皇二十一年灭燕,以为广阳郡,高帝以封卢绾为燕王,更曰燕国。全氏祖望《地理志稽疑》力主是说。由今日观之,此郡果名广阳与否,虽不可知,然其置郡之说,殊不可易。故曰燕尚有一郡也。此六郡者,于史虽无明征,然以建置言之,乃所当有;且其分置,或前乎南海六郡矣。由此言之,则秦郡当得四十有八。秦以水德王,故数以六为纪。二十六年,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三十六者,六之乘数也。次当增置燕齐六郡为四十二郡,四十二者,六之七倍也。至三十三年,南置南海、桂林、象郡,北置九原,其于六数不足者二,则又于内地分置陈、东海二郡,共为四十八郡。四十八者,六之八倍也。秦制然也。如谓不然,则请引贾生之言以证之,曰秦兼并天下,山东三十余郡。秦汉之间,自关以东谓之山东。今四十八郡,除六郡为关中地,六郡得之胡越外,其余六国故地,适得三十六郡,故云山东三十余郡。若秦郡之数不至四十八,则山东安得有三十余郡乎?故三十六郡者,始皇二十六年之郡数,又六国故地之郡数。此语习于人口久矣,而班固遽以是为秦一代之郡,不已疏乎!后人眩于《汉志》之说,而于贾傅之所论,史迁之所纪,瞢若无睹,或反据《汉志》以订正《史记》及《汉书》纪传,此余所以不能无辨也。   秦郡(百度)   秦朝政区。郡县制形成于战国时代,以郡统县,郡直属于国君。但战国时各国领土只有一部分是郡县的辖境,另一部分则是封君的封邑。秦朝废除封邑制,才将郡县制普遍推行于全国。   《史记·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都提到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但没有列举三十六郡的名目。《秦始皇本纪》又提到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指五岭以南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但《史记》没有一处讲到秦末共有多少郡。因此,关于秦郡的设置经过和郡的名目,长期以来史学界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说法。   ①《汉书·地理志》在京兆尹下注曰“故秦内史”,在各郡国下注称“秦置”、“秦郡”或“故秦某郡”的,有如下三十六郡:    河东 太原 上党 三川 东郡 颍川    南阳 南郡 九江 泗水 巨鹿 齐郡    琅邪 会稽 汉中 蜀郡 巴郡 陇西    北地 上郡 九原 云中 雁门 代郡    上谷 渔阳 右北平 辽西 辽东 南海    桂林 象郡 邯郸 砀郡 薛郡 长沙   在后序里又说:“本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汉兴,以其郡[太]大,稍复开置。”可见班固认为管辖京师及其附近地区的内史是不在三十六郡之内的;三十六郡是秦一代的郡数,包括始皇三十三年所置南海、桂林、象三郡在内,到汉兴以后才有所增置。   汉晋时《说文》、《风俗通》、《吕氏春秋》、《淮南子》的高诱注和《帝王世纪》等书,都说秦分三十六郡,不提另有他郡,与《汉志》同;但他们都没有列出三十六郡的名目。   ②《续汉书·郡国志》后序也说汉“承秦三十六郡”,与《汉志》同;但它在各郡国下的注文里却比《汉志》多出现了黔中、鄣两个秦郡,开始突破了《汉志》的说法。继而《史记·秦始皇本纪》裴骃《集解》列举三十六郡名目,其中三十三郡与《汉志》相同,此外即采用了《续志》的黔中、鄣二郡,又把内史也算一郡,凑足三十六郡,而不列见于《汉志》的南海、桂林、象三郡。这就明确否定了《汉志》的说法,认为三十六是始皇二十六年的郡数,南海等三郡后置,应排除在外,秦一代的郡数不止三十六。   《晋书·地理志》在序文里继承《史记集解》之说而又加以发展,其所举秦初并天下三十六郡的名目与《集解》同,又说在此后南平南越,增置了闽中、南海、桂林、象四郡,合计秦凡四十郡。   自此以后直到清初,杜佑《通典》、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胡三省《通鉴注》、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等书都采用了《晋志》的说法,无异说。   ③清代考据学兴起后直到近现代,对秦郡问题作过考证的学者不下数十家,大致可分三家之说:   一些人认为秦一代只有《汉志》所列举三十六郡,《史记》之所以系三十六郡于始皇二十六年下,是由于“史公纪事,言其大者”。这一年罢“封建”,天下悉为郡县,“此秦变古之一大端”,所以把秦一代所置郡包括此前所置二十余郡,此后所置三郡,都记在这一年下。这也是一句总摄之言,“非谓三十六郡尽置于是年”。此说创自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廿二史考异》,钱坫《新斠注地理志集释》、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等从之。   另一些人仍信从《晋志》的说法,可以杨守敬《嬴秦郡县图》为代表。   以上两家都是少数。   多数人则认为《汉志》、《晋志》都有脱漏;三十六是秦初并天下时的郡数,其后续有增置。但初并天下时是哪三十六郡?后来又增加了哪些郡?秦末共有哪些郡?则诸家之说又各不相同,在此不遑备举。诸说中以清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近人王国维《观堂集林·秦郡考》两家影响较大,他们都认为南海、桂林、象、九原四郡不应在初并天下时三十六郡之内。全祖望以黔中、广阳、东海、楚郡补足三十六郡,合后置的南海、桂林、象、闽中、九原共得四十一郡,而内史不在内。王国维以黔中、闽中、陶、河间补足三十六郡,以广阳、胶东、胶西、济北、博阳、城阳、南海、桂林、象郡、九原、陈郡、东海十二郡为后置郡,共得四十八郡,内史亦不在内。   1948年谭其骧发表《秦郡新考》,核实内史以外秦郡凡得四十六。其中三十二郡名见《汉志》,为秦初并天下时所有,它们是:    上郡 巴郡 汉中 蜀郡 河东 陇西    北地 南郡 南阳 上党 三川 太原    东郡 云中 雁门 颍川 邯郸 巨鹿    上谷 渔阳 右北平 辽西 砀郡 泗水    薛郡 九江 辽东 代郡 会稽 长沙    齐郡 琅邪   黔中、广阳、陈郡、闽中四郡补《汉志》之缺,连上合得三十六郡,《史记》谓始皇二十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即此。南海、桂林、象郡、九原四郡名见《汉志》,始皇三十三年开胡、越所置。东海、常山、济北、胶东、河内、衡山六郡,《汉志》缺,始皇二十六年后析内郡所置。作者系根据《史》、《汉》纪传将上述四十六郡断为秦郡,但又说:这不等于说秦郡一定就限于这四十六个,因为《史记》既没有为秦郡县作志,秦一代的郡不见得能全部见于纪传。鄣郡见于《汉书·高帝纪》六年而《续汉志》以为秦郡,《水经赣水注》以南昌为秦庐江南部,故鄣与庐江都有可能也是秦郡。据此,可见谭说也承认秦末可能有四十八郡,与王国维的推论符合;唯两家的四十八郡郡目则有所不同,王说有陶、河间、胶西、博阳、城阳,为谭说所无,谭说有常山、河内、衡山、鄣、庐江,为王说所无。近年来,史学界讲到秦郡时有的采用谭其骧说,有的仍用《晋志》或王国维说。至于谭说四十六郡的辖境:见其《秦郡界地考》一文。   秦郡详细信息   (摘自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478272&ex tra=&page=2) 秦48郡 1原秦有:1陇西.2北地.3上郡.4汉中.5蜀郡.6巴郡 2原韩魏地置:1河东.2三川.3颍川.4东郡.5定陶.6南阳.7砀郡 3原燕地置:1上谷.2渔阳.3右北平.4辽西.5辽东.6广阳 4原赵地置:1太原.2上党.3钜鹿.4云中.5雁门.6代郡.7邯郸.8河间 5原楚地置:1南郡.2九江3泗水.4东海.5长沙.6薛郡.7黔中.8陈郡.9会稽 6原齐地置:1齐郡.2琅邪.3胶东.4胶西.5济北.6博阳.7城阳 7开胡越置:1闽中.2南海.3桂林.4象郡.5九原 秦地理表 全国合计:1内史46郡313县[中国历代政区划-:1内史46郡].都内史咸阳县 一级政区 县[县数不准确] 1内史 26 2陇西郡 7 3北地郡 6 4上郡秦 4 5九原郡 2 6云中郡 2 7三川郡 14 8南阳郡 13 9颍川郡 13 10陈郡 12 11砀郡 21 12东郡 15 13济北郡 8 14齐郡 4 15胶东郡 4 16琅邪郡 2 17薛郡 11 18东海郡 12 19泗水郡 16 20河东郡 6 21上党郡 3 22河内郡 7 23邯郸郡 5 24钜鹿郡 4 25广阳郡 3 26恒山郡 6 27太原郡 6 28雁门郡 3 29代郡 2 30上谷郡 1 31渔阳郡 1 32右北平 1 33辽西郡 2 34辽东郡 1 35汉中郡 4 36蜀郡 6 37巴郡 5 38黔中郡 2 39南郡 7 40长沙郡 5 41衡山郡 1 42九江郡 11 43会稽郡 22 44闽中郡 1 45南海郡 3 46桂林郡 2 47象郡 1 全国 313 1内史辖26县.治咸阳县 1咸阳县.2高陵县.3丽邑县.4芷阳县.5蓝田县.6郑县.7下邽县.8栎阳县.9重泉县.10怀德县.11临晋县.12夏阳县.13频阳县.14云阳县.15栒邑县.16漆县.17好畤县.18美阳县.19废丘县.20嫠县.21武功县.22郿县.23虢县.24雍县.25陈仓县.26汧县 2陇西郡辖7县.治狄道县 1狄道县.2临洮县.3翼县.4上邽县.5西县.6下辨县.7枹罕县 3北地郡辖6县.治义渠县 1义渠县.2泥阳县.3泾阳县.4乌氏县.5朝那县.6富平县 4上郡秦辖4县.治肤施县 1肤施县.2高奴县.3雕阴县.4阳周县 5九原郡辖2县.治九原县 1九原县.2临河县 6云中郡辖2县.治云中县 1云中县.2武泉县 7三川郡辖14县.治洛阳县 1洛阳县.2河南县.3平阴县.4新安县.5渑池县.6陕县.7宜阳县.8缑氏县.9梁县.10巩县.11荥阳县.12京县.13卷县.14阳武县 8南阳郡辖13县.治宛县 1宛县.2郦县.3阳城县.4叶县.5犨县.6湖阳县.7穰县.8邓县.9山都县.10筑阳县.11酂县.12丹水县.13析县 9颍川郡辖13县.治阳翟县 1阳翟县.2阳城县.3新郑县.4苑陵县.5尉氏县.6长社县.7颍阴县.8许县.9颍阳县.10郏县.11襄城县.12昆阳县.13舞阳县 10陈郡辖12县.治陈县 1陈县.2固陵县.3阳夏县.4柘县.5苦县.6新阳县.7汝阴县.8寝县.9新蔡县.10平舆县.11上蔡县.12项县 10陈郡辖12县.治陈县 1陈县.2固陵县.3阳夏县.4柘县.5苦县.6新阳县.7汝阴县.8寝县.9新蔡县.10平舆县.11上蔡县.12项县 11砀郡辖21县.治睢阳县 1睢阳县.2蒙县.3虞县.4栗县.5砀县.6芒县.7酂县.8谯县.9留县.10襄邑县.11外黄县.12陈留县.13雍丘县.14开封县.15大梁县.16济阳县.17下邑县.18单父县.19昌邑县.20东缗县.21爰戚县 12东郡辖15县.治濮阳县 1濮阳县.2白马县.3长垣县.4燕县.5酸枣县.6宛朐县.7定陶县.8成武县.9城阳县.10都关县.11鄄城县.12范阳县.13东阿县.14茌平县.15聊城县 13济北郡辖8县.治博阳县 1博阳县.2嬴县.3卢县.4历城县.5漯阴县.6著县.7平原县.8鬲县 14齐郡辖4县.治临淄县 1临淄县.2东安平县.3狄县.4千乘县 15胶东郡辖4县.治即墨县 1即墨县.2高密县.3黄县.4腄县 16琅邪郡辖2县.治琅邪县 1琅邪县.2莒县 17薛郡辖11县.治鲁县 1鲁县.2瑕丘县.3无盐县.4须昌县.5张县.6邹县.7縢县.8薜县.9胡陵县.10方与县.11亢父县 18东海郡辖12县.治郯县 1郯县.2襄贲县.3兰陵县.4缯县.5朐县.6下邳县.7淩县.8淮阴县.9盱眙县.10东阳县.11广陵县.12堂邑县 19泗水郡辖16县.治相县 1相县.2肖县.3彭城县.4留县.5沛县.6傅阳县.7铚邑县.8竹邑县.9苻离县.10蕲县.11取虑县.12僮县.13徐县.14下相县.15城父县.16戚县 20河东郡辖6县.治安邑县 1安邑县.2左邑县.3蒲反县.4皮氏县.5北屈县.6平阴县 21上党郡辖3县.治长子县 1长子县.2壶关县.3铜鞮县 22河内郡辖7县.治怀县 1怀县.2野王县.3河雍县.4武德县.5修武县.6朝歌县.7安阳县 23邯郸郡辖5县.治邯郸县 1邯郸县.2邺县.3武安县.4信都县.5鄗县 24钜鹿郡辖4县.治钜鹿县 1钜鹿县.2厝县.3武垣县.4南皮县 25广阳郡辖3县.治蓟县 1蓟县.2涿县.3易县 26恒山郡辖6县.治东垣县 1东垣县.2石邑县.3井陉县.4曲阳县.5曲逆县.6苦陉县 27太原郡辖6县.治晋阳县 1晋阳县.2榆次县.3邬县.4界休县.5兹氏县.6离石县 28雁门郡辖3县.治善无县 1善无县.2平城县.3马邑县 29代郡辖2县.治代县 1代县.2班氏县 33辽西郡辖2县.治阳乐县 1阳乐县.2令支县 35汉中郡辖4县.治南郑县 1南郑县.2成固县.3故道县.4房陵县 36蜀郡辖6县.治成都县 1成都县.2郫县.3湔氐县.4临邛县.5蒲阳县.6严道县 37巴郡辖5县.治江州县 1江州县.2枳县.3朐忍县.4安汉县.5阆中县 38黔中郡辖2县.治黔中县 1黔中县.2临沅县 39南郡辖7县.治江陵县 1江陵县.2竟陵县.3安陆县.4若县.5鄢县.6改县.7巫县 40长沙郡辖5县.治临湘县 1临湘县.2罗县.3耒阳县.4郴县.5零陵县 42九江郡辖11县.治寿春县 1寿春县.2钟离县.3阴陵县.4东城县.5安丰县.6六县.7历阳县.8曲阳县.9居巢县.10番阳县.11庐陵县 43会稽郡辖22县.治吴县 1吴县.2娄县.3曲阿县.4丹徒县.5江乘县.6秣陵县.7丹阳县.8阳美县.9鄣县.10乌程县.11馀杭县.12钱唐县.13由拳县.14海盐县.15山阴县.16句章县.17鄞县.18诸暨县.19乌伤县.20大末县.21歙县.22黟县 45南海郡辖3县.治番禺县 1番禺县.2博罗县.3四会县 46桂林郡辖2县.治布山县 1布山县.2中留县 ; 来源:我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