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月诗织ed2k:《读书伴我成长》例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2:47:23
2010-03-11 10:35

   我们知道:读书虽然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但能增加生命的厚度。
   我们知道: 读书能够使人生活得更加有品味,读书能够使人的内心更加宁静,读书能够使人的职业生活更加有智慧,读书能够使一个民族更加强大。
   爱因斯坦也曾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这是人生忠告。
   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使得人们变得浮躁而日益浅薄,阅读似乎已经成了“过去式的时尚”。曾看到这样的数据:中国人年人均读书仅5.5本,俄罗斯人年人均读书35本,犹太人年人均读书65本。这个统计数据确实让我们的脊梁感到丝丝凉意。有人讲,一个没有阅读的社会不是一个现代社会。研究证明,人和社会的进步都与读书有关。
   教师要教好书,就应当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教师要让我们的孩子喜爱读书,也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苏霍姆林斯基说:“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试想一下,当我们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足够多的“精致的工具”的时候,我们还怕教学效果不好吗?当然,教师的读书不应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教师“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教不好”。我们教师自身的读书活动,不仅能丰富我们的人生,还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形成校园良好读书风气,从而营造校园书香氛围。
   读书,贵在坚持,贵在积累。读书的习惯和毅力,就表现在“挤”时间上。每天挤出一点时间来读书,哪怕只是一小时、半小时、十分钟,哪怕只是二十页、十来页、两三页,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我们的教龄增长的同时,我们的读书积累也在增长。若由量变促成了质变,我们的教学工作也必然得心应手,水到渠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是用一生在备课。
   亲爱的老师们:
   留一点时间给阅读,陶冶我们因繁杂生活而麻木了的性情;找一点时间给阅读,矫正我们因忙忙碌碌而迷失了的方向;挤一点时间给阅读,开启我们因机械工作而遮掩了的心智。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
   请把你们的读书心得写在这里,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的读书收获!


抚顺城四校

2010-04-09 10:52                                                               轻启书卷 丰富人生     
      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是:“要有多于学生数倍的知识。” 有位教师说:“今天的教育我越来越不懂了,素质教育、成功教育、挫折教育、幸福教育、吃苦教育……另外还有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搞得这么复杂,教师教书真是越来越不会教了。”学习是现代人的第一需要,学习也是教师人生的必修课。没有学习就没有教师的成长,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会学习和读书是教师从容从事教师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所以,闲暇时间我喜欢读书,读书可以让自己畅游于历史与现实之间,读书可以让自己惊异于科幻与魔幻的诡异,读书可以让自己跨越时间、空间与作者交流思想感悟。还有什么比读书更可以净化自己心灵的方式呢?不汲取人类几千年的智慧和文化道德理念,教师怎么能抵制物欲和声色的诱惑,而远离浮躁形态,宁静致远呢?
     最近细心品读了魏书生的《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我最喜欢他的这句话:“许多事情是没办法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态度。”做班主任不能选择学生,但只要尽心尽力、问心无愧,积极面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总有一天,学生会提高、会进步。书中《尊人者,人尊之》、《能受委屈的人才是强者》、《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每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等许多内容都给了我很多启示,虽然他的很多做法是针对中学生的,但他的教育思想却适合所有教师。这让我想起学校组织我们全体教师观看顺城区首席班主任经验交流活动,不论是教育家魏书生,还是尹丽、陈志刚老师,他们的心中都有这对教育事业执着的信念。他们在爱学生时讲究艺术、手段及方式。书中魏书生老师说“以德治教”,交流中陈志刚老师说“十件小事”、尹丽老师说“一封写给学生和家长的信”。其实,传递的都是对学生的爱。
   “光强调教师要爱学生是不全面的,还应具体研究怎样去爱,想爱还要会爱。如果不会爱,原来想爱,后来也变得不爱了。”作为我,怎样去爱自己的学生呢?那就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苦练基本功,积极参加学校的“八个一”竞赛,从各个方面提升能力,做一名能胜任教师工作的班主任,才是爱学生最基本的表现。
     读文、读史;读正传、读传奇;读中国名著、读外国名家,涉猎太空宇宙,细敲老子、周易。读一本书,不单单有来自对书中文字的感受,不仅仅产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还要善于认识自己的现状,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从轻启书页到慢慢合拢,整个过程就是自我解读的过程,受益匪浅。
2010-04-11 18:28                                                                  读书给我带来新的思考

         听了我区先进教师的报告,读了《千万别教坏孩子》这本书,让既是家长又是教师的我对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了新的思考。
        书中的众多教育案例,使我内心深处受到震颤:中国的教育不能只重视学习和学习好的“优秀生”,而要让受教育者所固有的人性特质得到健康的生长,成为人性健全的人。一个人只有人性健全才可能真正幸福,也才可能真正优秀。然而,如果我问你,什么样的孩子才算是优秀的孩子?我想,很多家长和老师会把所谓的“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那么所谓“学习成绩”,是单指把书本知识学得好呢,还是指把所有应该学、必须学、不学不行的知识,比如,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知道如何锻炼身体,知道如何关心他人,知道如何团结合作,知道如何照顾自己等都得学得好?你又将如何回答?
        当然,我们一定都愿意选择后者。因为,我们都知道,孩子如果只知书本知识而对其他方面知识知之不多,迈入竞争激烈的社会之后会很难适应。既然我们心里什么都明白,为什么不能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呢?原因是受社会的大环境影响,自己还不能大胆尝试。但读过这本书,听过先进教育者的报告之后,使我最起码能正确评价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了。
        有一句话说得好:上帝向你关上了一扇门,总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对孩子的教育、才能的培养和开发,正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其长处是最重要的事情;其次,才是去努力弥补其短处。我们教师和家长不要追求一边齐。这样,才会使一个孩子更好地成长。
2010-04-11 21:06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寒假,我阅读了凌志军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全书分别以“起跑线”、“相信你自己最聪明”、“我到底要什么”、“爸爸和妈妈”、“大脑的成长”、“学习是一种态度”、“情商时代”和“大师在哪里”为主题,展开阐述。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本书,讲述了 30多名微软小子成长过程,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作者努力探寻30个“微软小子”成功背后的成长规律。他们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他们并不一定拥有比常人更智慧的大脑,但他们都是经过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直至成功。
       书中打动我的细节有:美国许多学校的墙上都贴着大方、友善、诚实、自重、合作、自控、责任、同情心、坚韧等鲜艳的字体。教室的墙壁上没有成绩单,有的是一张张笑脸相片,下面写着类似“杰克今天用两种方法解决了问题”的语言。这些细节都是爱的流露,更是对成长的关注。
       在微软小子的故事中,作为老师的我反思我能为孩子们的成长做些什么呢?首先,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人品第一”,让孩子们学生学会关爱、尊重、宽容、廉耻。其次,我们要端正观念,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眼中有“人”,真正关注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心灵感受,遵循孩子们的个性和成长规律,因势利导。让孩子学会关注自己。最后,我们落实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上,我们应该果断地指出是非,热情地赞扬他们的优点,真情地鼓励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帮助孩子们认识自己,科学地指导改进的方法。我相信,如果我们对孩子给予了科学的、人性的、全面的培养教育,就不愁哪个孩子不能成功!作为父母师长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孩子们追求知识的兴趣,孩子天然存在差异,但相同的是都喜欢父母师长用正面的方法来鼓励他们的进步,而不是用负面的方法来嘲笑他们的过失。用我们的耐心和爱心陪伴他们的成长。
2010-04-12 12:44           关注教学中的细节——学习《工作就是责任》有感


    责任,是考验一个人道德高低、对待工作态度是否端正的标准。学习了《工作就是责任》这本书后,我感受颇多。对于我来说,一个教育工作者,常年面对的是学生,是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希望,来不得半点马虎。而我所从教的教学内容需要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没有责任感的团队注定是一个失败的团队。小到一个年组、大到整个学校都是如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这本书的感受。
   《工作就是责任》一书中指出“工作无小事,把细小的事也做得很到位”,很多“聪明”的人对小事不屑一顾,经常以“大事者”自居,实际上,这些人往往是眼高手低之辈,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又怎能把大事做好?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记得刚担任班主任的时候,很多同时参加工作的老师都上了区课、上了区观摩课,心中不免有些着急。于是在教学中总是急于求成,想通过长辈老师的几次指导就能把课上好。在教学中稍有一点进步就想对区课跃跃欲试。其实在教学上自己没有深入细致地去用心钻研,很多教学细节没有去深挖,对学情不去深入的了解,还没有积攒一定的教学经验。这样地去上一节课既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任。其实上好一节课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它需要对教参、教材的研究,对课堂的调控与把握,对学生认知程度的了解,对教学经验的掌握。张瑞敏说:“什么叫做不容易,就是把容易的事情反反复复的做到位,就是不容易!什么叫不简单,就是把简单的事情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得做到位,就是不简单!工作中的事,事无巨细,只有把细节之处做好了,才是对工作负责任。现在我任教《品德与生活》这一学科,也常常会忽略教学中的细节,比如说在设计教案时,自己把教学中每一个大环节设计出来了,但没有考虑大问题里的小问题,学生会怎么回答,针对学生的回答我应该怎样做,还有应该怎样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自己在教学中应该有什么样的情绪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等一系列教学细节。看过这本书之后我意识到这就是对自己本职工作的不负责任,没有把细小的事情做到位。老子说过:“大必出于细。”也就是再伟大的事业都是一系列的小事构成的,没有小事就没有大事。奥运冠军的取得,是日复一日练出来的,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抠出来的,成绩的取得也是一点一点提高上来的,小事是大事的根基,小事做不好,大事就不存在!小事中看责任,责任中无小事!对于一位有责任心的人,小就是大!
    书中有一句特别精辟的语言:山不过来,我过去!一个人在工作中不要怕麻烦、不要怕困难,智商高未必就有责任感,而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也不能否定他没有责任心。工作无小事,细节是我做好工作的根本,我将本着“不仅要上好一节课,重要的是要上好每一节课,更为重要的是终身将事业做好、做细!
2010-04-13 11:38读《中国英才家庭造》一书的体会
抚顺城四校  赵玉娟
无论你是金光闪闪的成功人士,还是勤扒苦坐的工薪阶层;无论你的孩子品学兼优,或者困难重重,甚至昨晚刚跟你大吵一架摔门而去……只要孩子三至十八岁智力正常您都可以在书里找到为他量身打造的英才方案。这是本书的作者王金战在序言里所写的一段话带着好奇我阅读了《中国英才家庭造》这本书,感到深受启发和教育,现将自己的感悟谈一谈。
本书是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书中用大量详实的案例介绍了他是如何把一些学习成绩平庸甚至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的孩子在他精心的指导和耐心的教育下最后成功迈向重点大学的门槛。
书中又通过许多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与家长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正是一些家长不讲究教育的方法不善于与孩子沟通使孩子的性格扭曲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我觉得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认真阅读这本书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会是很大,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应该去研究,王老师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激励作用,但是王老师还认为激励要恰到好处而不能盲目,要收放自如推动节节胜利,激励不在乎多少而在于力度好的激励方法应该分两步走:第一步抓准时机在孩子做对事情做好事情的一刹那,及时送到位,错过了这个点就无效了;第二步激励得恰如其分不能滥夸,不是孩子的优点进步你冲到前面去表扬人家反而觉得恶心,马屁拍到马腿上。根本原因就在于家长没有真正掌握孩子的情况,没有抓住孩子的真实的优点表扬的漫步精心。所以有些家长就埋怨激励的方法为什么不见效呢?原因就在于此。
王老师对待学困生的帮助教育令人叹服,他抓住孩子的心理点滴中见成效,这些看后让我佩服他对学生的教育善于归类善于总结。如三步优秀法等对我的启发很大他说:“差生与优生的差别从来就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长与老师造成的阶段的暂时现象。”这段话说的多么形象和有说服力呀!
最后用王老师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我们不是拿着放大镜为孩子规划前程,而是攥着聚焦镜强迫孩子跟风死镭这样的家长大有人在,一个人的智力的开发期,如果学习内容是他感兴趣的那么潜能就会极大的被开发;如果学习内容是他完全不喜欢的,他的智力又将更大的扼杀,我们千万不要成为这样的家长和老师。
2010-04-13 14:13]《 孩子应该这样培养》有感
   做父母的读了此书它会让你懂得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没有做父母的读了此书她会给你带来许多启示。它是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此书必读,读而有感 感而畅快。全书共分七章。其中让孩子珍爱生命这一节给我印象很深。书中介绍我们都知道孩子祖国的花朵,社会的未来。家庭的寄托。社会家长对 孩子寄托了无限的希望。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这是家长面临的重大课题。你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吗?想让孩子成才吗?有一本好书,书名《孩子应该这样培样》。本书可看耐读,耐人回味。读了这本书她会使你浮想联翩。心旷神怡。了一些案例。有一个孩子不堪忍受父母的责骂纵身跳楼。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当考试排名落后便走上了绝路。还有一个学生当得知她崇拜的明星与别的人结婚她便愤然吞下了一瓶安眠药。看到这让人万分惋惜。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正直灿烂青春的时节凋谢了。今天的孩子缺乏挫折教育。他们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我们让孩子懂得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让孩子懂得你的妈妈经过了天崩地裂般的痛苦赋予你生命,这个生命就不属于你自己。你没有权利浪费它更没有权利结束它让孩子懂得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除了鲜花笑脸还有悲伤和眼泪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为了父母,为所有关心你的人你都要坚强的保持住你的生命。要体会生活中的甜美。懂得生命来之不易要让生命之树永远长青。
2010-04-13 15:35读《实践新课程》有感
抚顺城四校:孙洪艳
通过阅读《实践新课程》这本书,使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它使我懂得如何走进新课程,并且知道今后的工作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我认为,应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去学习,这就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走进课堂,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还有灌输----接受的老方法,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们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们注意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们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的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要求是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听”。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的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将会感到很不适应。
为什么我们下苦功会培养出竞争力差,知识面小,技能单一,缺乏创新激情的孩子们呢?关键在于学习方式与学习方式的问题上,也就是我们忽略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引导着教学实践改变,我们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不断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起点时,它的基本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的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在现有教师传授的知识上回顾以往传授的知识,在未来的探究性课程上,情形大不一样了。例如,科学课上《阳光透过树萌成像》的具体步骤是:1提出问题。2进行猜测与预测3手记科学依据4得出结论与解释5反思升华6报告与交流。这就是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从科学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试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呢?很显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使学习问题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比如探索、接受、模仿等,使学生的学习变的丰富有个性;时刻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里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总之,我们应通过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所以说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自己的观念,转化自己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形式。
2010-04-13 15:59卢勤姐姐的《告诉孩子你真棒》读后感
抚顺城四校  崔 平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想尽力扮演好各自不同的角色。如果你是一位母亲,你就应该提醒自己时刻告诉孩子你是最棒的,无论他是处在顺境或是逆境中;如果你是为人师者,你就应该时刻提醒自己的学生“你能行”,无论他是处在成功或是失败的过程中。其实“自信源于成功的暗示,恐惧源于失败的暗示。”读完卢勤姐姐的《告诉孩子你真棒》这本书后,让我感受颇深。
    “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看到沮丧写在孩子的脸上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深思过自己的言行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心理负担;有没有深思过会不会让孩子丧失自信。“成长比分数重要”这也是我们教师应该反思的至言。关注孩子的成长,决不仅仅是无限制的物质满足,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看着孩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是不是为教书而教书;是不是应该多学习一些教学的艺术,像卢勤姐姐那样爱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懂得孩子,让孩子生活在“你能行”的环境中,让孩子慢慢地由消极变为积极,将“你能行”变成“我能行”。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建立自信,重塑理想之殿堂。
2010-04-15 10:05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当我读完《爱心与教育》随笔后,我颇有感触,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痛楚和前所未有的悲哀,那就是对中国教育的深深叹息。随笔中以真实的事例展现出李镇西那种童心与爱心并存与学生成为朋友的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人折服。李镇西的教育方式、方法让人感到他对教育的理解之深,特别是他对德育教育十点建议,更让人深思。而我与其有同感,因此,在开篇我写出了心中的悲哀与叹息。现在我隐隐约约看到了中国教育与国外先进教育存在着差异,看到了中国教师与国外教师理念之差,而这种差异与中国的教育制度本身存在关系。
       这使我不禁想起国外适龄儿童入学第一天的第一节课。教师把孩子带进图书室,让孩子说一个字,然后再根据这个字说一个词,接着说一句话,再写下来,然后装订。这时老师温柔地说:“孩子们,不久的将来你们就能成为像书架上的作家一样写出你们喜欢的书。就这么简单、这么朴实。但其中蕴含的教育契机、教育效果却是深远的、永久的。其实这种教育方式不就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的教育理念“教育即生活”吗?而今天似乎摒弃了这种平等对话、平等交流的无痕教育。我觉得现在教师缺少的是与学生真实感情的交流、缺少童心、童趣,有代沟。这样孩子的兴趣、天性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还何谈创新与发展,更谈不上兴趣与追求了。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中国的教育,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么,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一时追求升学率,有多少孩子离开校园,过早走向社会,这样社会能不乱吗?国家负担能不重吗?要么就是把孩子置于家长与教师的严密监控下,害怕他们做出预想不到的事,长期以来,我们缺少正确的引领,一味的呵护、溺爱,形成了一种大鸡带小鸡的教育方式。成为小皇帝、小公主,难道中日夏令营的较量不能让我们深思吗?大声疾呼:“家长们、老师们,教育主管们,醒醒吧!别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像“清末八旗子弟”那样,最终会亡国的。所以说:“爱的适度、爱的恰当”。爱是一门艺术啊!千万别溺爱,爱要讲教育方法的,正如李镇西所说:“要讲人情味的那种爱。”
       做为一名教师,我应当自我反思一下:我们应该与学生平等的,别一天高高在上,应该蹲下来与孩子交流,像李镇西那样有一颗童心。与孩子成为朋友,另外对好孩子的看法也应有一定评价,不要认为言听计从、墨守陈规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试问这样培养出的人才与木头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诺贝尔奖就没有一个中国人呢?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但一遇到考试、竞赛,我们却不弱,为什么?动手能力差,独立创新差。为什么呢?这就是中国教育与外国教育差别所在。另外我们管理制度也有问题,一味地为了安全,现在的孩子就像笼子里的小鸟。春游没了、参观没了、访问没了、慰问没了。这些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兴趣的机会都没了;这些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都没了;这些培养孩子尊老爱幼的情感也没了,光是在课堂上的说教的效果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吗?也可能有人会说:“你把中国的教育说的一无是处,你是中国人吗?不错,我是中国人,我才这么说的,因为我担心是国家的命运、国家的未来。少年强,国则强,今天的少年不强,明天的国家就会灭亡,这是历史的教训,而今天的中国家长也好,教育者也好,一味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忽视了人间最原始的东西,那就是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人后才能学会做事。怎样学会做人都不去教,这样的后果多可怕。这也是我读《爱与教育》最大的、最深的启示、感悟。今天的孩子在父母长辈的溺爱下,太脆弱了,抗挫折能力太差了,遇到一点不顺心的就离家出走、自杀,更有甚者还集体自杀。遇到这些,官方马上就追老师的责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出现在长期的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两方面。社会教育也逃不了干系。
       做为一名普通教师也许改变不了中国教育的现状,改变不了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但我会做好自己的工作。在今后教学中,每一堂课,我会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方式教育、渗透素质教育,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培养孩子学会做人,学会独立、自主、创新,使教育返璞归真,还教育一片净土,让孩子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自己,超越自己、战胜自己、最终成为强者。
2010-04-15 14:52                                               水的造就  钢的精神
                                                             ——有感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一个人没有了肉体,他的精神却可以在世间永存!可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精神,那么他即便活着也无异于行尸走肉!近期,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就被主人公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打动,虽然早就听过这个故事,但当我真心品读这本书时,心灵受到地震撼还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从一个教师的视角,我不但被女人公惊人的毅力所打动,更为那名如水般平静与充满智慧的奇女子——安妮?莎莉文老师所感动,怎样的一位教师呀!对待一名既没有视觉也没有听觉的孩子,安妮?莎莉文老师付出了怎样的爱与心血!她用一生的时间教会了海伦知识与爱。如果说海伦创造了人类的奇迹,不如说是安妮?莎莉文造就了海伦?凯勒——这位历史奇人。
       安妮?莎莉文幼年时曾双目失明、穷困潦倒、焦慌无助、无人关爱,是一位叫“香邦”的先生帮助她上了盲校,在盲校老师的关爱、帮助下,她学会了盲文、生活和爱。17岁时她又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重见了光明,她用自己感受到的爱回报着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安妮?莎莉文第一次见到海伦时,就用母亲似的拥抱对这个又盲、又聋、又哑的孩子表达了深切的爱意,送上了缝制的洋娃娃,并在海伦的手上写了“doll”(洋娃娃)这个词,让海伦第一次感受到“文字”。当海伦第一次正确的模仿着写出“doll”这个词后,她兴奋、自豪的拼写给母亲,并从此喜欢上了这奇妙的手指游戏。
       最让我难忘的是安妮?莎莉文对待海伦的那份爱心和耐心,在学习中海伦对简单的“杯和水”这两个单词分辨不清,并为此烦躁而撕碎了洋娃娃时,安妮?莎莉文小姐却没有发怒而是将可怜的洋娃娃碎片扫到炉子边,牵着海伦的手来到阳光下,把她的小手放在喷水的 井口,一股清凉的水在海伦的小手上流过,安妮在海伦的手上拼写了“water”(水)字。海伦被这股神奇的感觉激荡着,一下子理解了文字的“奥秘”。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手上流过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是安妮用爱心和耐心唤醒了海伦的灵魂,带她走进了人的精神世界,并用她一生的时间一路陪着海伦走向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学习了尹莉和陈志刚的经验报告,有感于这两位教师的敬业精神,我想,我们听到的仅仅是他们工作的一小方面,其日常工作的繁琐和艰辛,是我们远远体会不到的。虽然他们面对的不是向海伦一样的特殊孩子,但他们对学生们付出的爱绝不会少于莎莉老师。
       工作是繁重的,在工作之余多学习,多思考,认真参加学校的各项培训及竞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教师。
2010-04-15 15:20                                                          爱是教育的前提                                
                                                                                   ——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没有当教师时觉得教师的工作多么让人向往,让人敬佩,甚至是让人嫉妒。羡慕可以与那么多天真的孩子在一起;羡慕每年三个月的假期;羡慕在社会角色中较高的威望;更羡慕……。当我真正成为一名教师之后,起初感觉自己还算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但是当我读了李镇西写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之后发现原来自己还很不称职。 
       在这本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就是“爱”字。围绕着爱谈了很多理论和经验。读了此书使我明确了爱与教育的关系。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但有了爱也不等于就有了教育,作为教师我们更要有足够的教育智慧。真诚只能用真诚来唤起,正直只能以正直来铸造,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养。
       读到李老师因为一次让学生罚站他深深自责,当夜写下了长达五千字的文章表达自己的悲痛和懊悔。而我对于孩子的错误,有时是一脸严肃,偶尔还指责和呵斥。虽也有所反省但还是会重蹈覆辙。自问爱在哪里?  
       读到李老师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背着患病的学生步行上医院,把家长送给他的鸡蛋一天煮一个又让这个学生全部吃了。这让我想到其实在我们学校也有许多和他一样的班主任。也让我更深刻的感受到班主任老师的那一份责任与辛劳。而我作为一名科任教师真是太少走进学生去关注他们,更何谈爱字? 
       读到李老师在学生过生日的时候为他们送上贺卡,他还在班上立下规矩,学生休3天以上,班里要有人去慰问,一周以上,班主任亲自探望。而我好象从没有送给孩子任何礼物却经常在节日或课上收到孩子们送给我的礼物,我却习以为常。学生对我的爱远远超过了我对他们的爱。这真让我感到惭愧。 
       书中李老师这样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每一个都足以让我的心灵得到净化和震撼。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称其为池塘。教师

是在做爱的事业,爱是阳光,可以把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些美丽感人的诗句不正诠释了教师一生的工作吗?
       十个期盼中最让我们期盼的两个就是“学生能快乐的学习”和“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教师把爱献给学生,学生就会快乐起来。教师的社会地位自然得到提升。愿教师在从事神圣的教育工作时,将自己的博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下健康快乐的成长吧!
2010-04-15 15:28                                       读《千万别教坏孩子》有感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无论作为家长还是作为教师,都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帮助孩子们健康的成长。那么提高自身的素质也就成为我们重要任务。“读书”是提高自己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自从我们学校开展“书香校园”活动以来,我读了不少关于教育教学的文章、书籍,从中我受益匪浅,更加体会到多读书的重要作用。 
        最近,我读了《千万别教坏孩子》这本书。本书的案例都来自现实的生活。案例真实令我触目惊心,问题尖锐发人深省。书中每一篇新闻故事后的评论和解析,都明确告诉我们人性教育、法制教育、品德教育、公民教育……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情里。
        虽然当今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大大提高,但是弊端也随之而来。近些年来,单是媒体报道的大大小小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悲剧,就足够我们震撼的了。正如本书的作者曹保印警告的,倘若人们仅仅把这些事件当做“新闻”看待,过眼即忘,不予以重视,就难保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会成为这类“新闻”的主角。每个孩子都应该健康成长!但是,并不是每个家长和老师都是教育家!每个人都曾经是别教育者,而长大成人之后,又成为教育者,保证孩子和学生不会成为类似教育悲剧的主角,成为我们最关注的问题。
        据调查初、高中生中,有过自杀想法的人大有人在,而这种悲剧就在我们身边上演着,毫无减少的趋势。这些悲剧虽可追根溯源到体制弊端上,但基本上都有小环境的直接原因。在书中的分析个案中,有一大部分学生的老师和家长都难得其咎。从未入学就背负着全家人的众望,好像只有学习才能有出路。家长批评、体罚、逼死甚至打死孩子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因为学习不好来自老师的冷嘲热讽、羞辱甚至虐待,是学生不堪忍受走上绝路。死亡事件只是冰山一角,不知道还有多少孩子生活在这种小环境中,身心遭受着严重摧残。作为身在其中的我,真为这些孩子感到悲伤和愤恨。
        但是,我们还是有机会让孩子们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的。本书作者最终发现,中国教育缺的不是高深的教育技巧,而是最根本的人性、民主和法制常识的启蒙教育。因此作为家长和教师,应该意识到这个根本性的问题。那么在提高成绩的同时还要重人性、民主和法制教育。虽然中国的孩子成长的环境缺乏人自由化,有的甚至生活在畸形的环境中,普遍承受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功课负担和功利期待,产生心理问题是普遍的,但是“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并不是梦想,我们要尽自己的所能,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健康的环境,使孩子们的人性健全,这样孩子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才能真正的优秀。
        历历在目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联想到本学期学校组织我们观看大自然的陈志刚老师和二十五中学的尹莉老师的经验报告,他们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大力提倡和借鉴的。虽然我不是一名班主任,但他们对工作的责任心、使命感还是深深打动了我的,我今后的教育道路还很长,我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拿出最饱满的激情,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积极参与“8个1”竞赛。就让读书丰厚我们的底蕴,就让学习提高我们的素质,使我们的孩子更健康地成长吧!

2010-04-15 18:53                                                              
          从小事做起,做平凡小事                                    
                                                                                  ——读《细雨巧润百花红》体会
    人们常把老师比喻成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而我更愿将老师比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因为我就是教师这一职业最平凡的一员。我深知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所做的事情就像轻轻飘洒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去教育影响学生。
    我最近读了《细雨巧润百花红》这本辽宁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工作成果的文集。细细地品味每名优秀班主任的事迹,都是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小事。他们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和惊天伟业,但每名班主任所介绍的“小事”都有着他们对学生的丝丝缕缕的牵挂、点点滴滴的关注,一次次的恳谈、一趟趟的家访中,是班主任博大而无私的爱,从每件小事中,我发现是教师的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高尚素养、不断坚持感染了学生、激励了学生。他们好似有一双神奇的眼睛,能看穿学生的心灵、读懂学生的感情;他们能走进学生的心田,成为学生的朋友,影响学生的成长,甚至会成为学生的希望和阳光。这些班主任是让学生最爱、最难忘的人。
    提到班主任的“平凡小事”我不由得想起了周三所听的抚顺市大自然小学、市优秀班主任陈志刚老师的报告。在报告中陈老师讲述了他常年如一日的做好班主任的“八件小事”,如写班主任工作日记、给班级学生过生日等等。这些“小事”使他迅速成长,同时也成为一名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喜爱的教师。他常用自己的钱为学生买书,向他们推荐好书,丰富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一件件看似没什么了不起的事,都被陈老师做得有声有色,他的工作是那么生动、多彩,让我们听之着迷。
    教师的爱是琴弦,每一次拨动都奏响育人的主旋律,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教师的爱是甘露,化作点点滴滴,浸润每个学生的心田;教师的爱是力量,拉动每个学生的自信;教师的爱是艺术、是科学,塑造人类的灵魂。
   “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我们要做教育的有心人,就必须留心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细微的变化,从而及时引导学生。教师从“小事”育人,能更好的把德育内容化为学生的自律规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育人的效果。有人说:“这世上许多看上去长不出希望的荒地,只要用心开垦、播种都会充满希望”教育更是如此。从小事做起,做平凡小事,少讲大道理,多做些实事,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成功的根基。

2010-04-16 09:44《一切从零开始》读后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读书使人顿悟。从我班的书架上无意之间发现了学生捐献的《一切从零开始》,读书中的故事使我有所得。即个人服从集体利益的全局观念;要想获得成功一定要专心做好每一件事。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学生、孩子的管理教育,都要树立这样的思想。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文中有一个故事,叫三只青蛙的命运。讲的是三只青蛙掉进了鲜奶桶中。第一只青蛙说:“这是命。”于是它盘起后腿,一动不动地等待着死亡的降临。第二只青蛙说:“这桶看来太深了,凭我的跳跃能力是不可能跳出去的。我今天死定了。”于是,它沉入桶底淹死了。第三只青蛙打量着四周说:“真是不幸!但我的后腿还有劲。我要找到垫脚的东西,跳出这可怕的桶!” 于是,它一边划一边跳,慢慢地,鲜奶在它的搅拌下越来越稠,最后变成了奶油块,在奶油块的支撑下,这只青蛙纵身一跃,跳出了奶捅。 故事使我得到启示:一个人,不要总是埋怨自已的命运不佳,而是要珍视生命和自已的未来,自己对自己负责。在困难面前,你只要努力了,就有成功的机会。尽管仅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也千万不要放弃。一个人必须牢记一点:自己的出路在自己身上。当你以为出路是在别处或别人身上时,你是注定要失败的。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自我主动的进取心和自我负责的心态。
        当我们作为一个生命呱呱坠地,可能就已经习惯了父母的呵护与抚养,特别是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娇惯的不得了,更别提饥饿、寒冷、病痛、挫折都有人在为之遮挡。而当他们一旦长大了,步入了社会,开始走向自己的生活,他们是否想过:自己能生存吗?能适应社会吗?能活得很好吗?读了这本书你会清醒的认识我们的精神支柱就是我们自己,只有我们才能对我们自己负责。
从零开始,正如海尔总裁张瑞敏所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的。一切从零做起,从点滴做起,低调做人,虚心学习,取别人之长补已之短,恶小我不为,善小我不弃。,选择了的路就该努力的去把他走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在乎结果怎样,在意的是那个过程,这样才能让自己活的更充实.我要走好自己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每一步。
        一切从零开始吧,勇敢的面对世界,面对自己的人生.做个开心快乐的人。
    
2010-04-16 09:44                                               做一个胸襟开阔、心灵自由的班主任
                                           ——读有感《这样当好班主任》有感

    几天前,我读了《这样当好班主任》一书。我被文章中阐述的观点打动,从中受益匪浅。其中“做一个胸襟开阔、心灵自由的班主任”更是让我深受启迪。
    对于如何教育和关注差生,一直令我深思,特别是遇到与我意见不一致时,甚至对我有意见、另眼相看的学生,我都不知如何是好。现在通过学习了《这样当好班主任》一书,我对此有了新的认识。
    在各种舆论中,对班主任心灵最大的伤害,可能莫过于自己学生的“反戈一击”的“背叛” ——公开与自己“唱对台戏” ,或借学校进行教学调查的时候“告”班主任的“状”……想想看,自己早出晚归忙工作,辛辛苦苦为学生,满腔青春血、一把老骨头,换来的竟然是学生的“不满意!”叫人怎么能想得通、睡的招呢?又叫人怎能忍受这窝囊罪、咽下这不平气呢?
    其实,只要我们意识到学生毕竟是学生,而自己是长他们十岁乃至几十岁的成年人,便什么都想得通睡得着,既能忍受“窝囊罪”,又能咽下“不平气”了。既然是学生,他们必然不成熟:胸无城府,说话直率,思想偏激,认识片面……他对我们提意见甚至是不太实事求是的“意见”,一般都不是因为师生“情感危机”,更不会有什么恶意。觉得不满意,就要说出来——这就是学生的幼稚之处,也正是他们的可爱之处。当然,很多时候,学生的意见的确与实际情况多少有些出入,这往往并非他们有意“乱说”,而是因为他们儿童式的思维导致他们“判断失误”。比如:课堂上他答不出问题,老师叫他站着想一下,他可能便认为老师是在“体罚”他;老师偶尔有过两次几秒钟的迟到,学生便可能在下一次的教学调查中说老师“经常迟到”(因为在他们看来,老师有一次迟到都不应该);在一次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中,教师爱抚地称学生为“小傻瓜”,虽然大多数学生都不会觉得难堪而只会感到亲切,但可能便会有个别学生认为“老师是在侮辱我们”……凡此种种,我们能与学生斤斤计较吗?当然也可能会有因常挨老师的批评,而借“反映教学情况”“报复”班主任的个别学生,但作为思想远在学生之上的教育者,也是不屑计较这些的。也许有人会说:“我当然不会计较,但领导却会以此‘计较’我!”对此,还是用得着一句“套话”,即“相信群众相信党”。“相信群众”就是坚信自己的工作好坏公论;“相信党”就是坚信大多数领导会正确对待学生的意见,并不会仅仅凭学生的只言片语来评价教师的。有了这两个“相信”,我们自然就不会背上思想的包袱了。对待学生的意见要豁达,这不仅仅关系到教室的人格修养,更体现出我们民主的教育思想。姑且不论学生们的合理意见会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而且班主任主动把自己置于学生的监督、制约之中,这是我们每一位有事业心的教育者所理应具备的现代意识。更何况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具有独一人格、平等观念、民主素质的主人,这才能适应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跻身世界强盛民族之林的需要。如果我们的学生连向老师说“不”的勇气都没有,这不但是我们教育的悲哀,更是未来中国的悲哀。
    当然,是班主任感到“心累”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教育过程中的种种难题、升学率的压力以及来自社会对班主任过高的期望值等。班主任自己能够尽可能解除的心低重负,我认为就是正确的对待领导的评价、同事的议论、家长的批评和学生的意见。常说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这是完全正确的。可是教师本身心理素质的自我优化,却还未能引起所有教育者的高度重视。乐观向上、情绪饱满、胸怀坦荡、豁达宽容,正是优良心理品质的体现。唯有在精神上真正站起来的班主任,才能获得彻底的自我解放!俄国作家雨果曾用诗一般的语言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愿我们每一位班主任朋友都拥有如此无限宽阔的胸襟与自由舒展的心灵!!!
2010-04-18 10:29                                                     用爱走进学生的心灵                                      
                                                                          ——读《这样当好班主任》有感  
         学校为我们购买了当代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编写的《这样当好班主任》一书。闲时读来就像看一篇有趣、生动的小故事。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艺术既吸引我,又让我感动。 
       李镇西老师说:“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更具体地说是人的心灵,而心灵的交流、心灵的共鸣、心灵的和谐、甚至心灵的碰撞,都会产生一种精神的美。”正是这种对美的向往与渴望,让李老师走进学生的心灵,用爱与学生交流,谱写出一曲动听的心灵之歌。从每篇文章中都透出李老师对工作、对学生的热爱。看似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李老师都把它做精做细。当初一新生还没有走进学校大门时,他们的手中已接到了李老师饱含希望与叮咛的信件。开学第一天的班会在李老师的精心准备下,让学生感受到了李老师这个班的集体魅力。他们也收到了李老师给他们的第一份“礼物”。在繁忙的教学之中,李老师总是常年如一日地给学生朗读他认真挑选的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从这些作品中学会做人,学会欣赏。当学生即将毕业之时,他为学生编写“班级史册”为他们保留青春最珍贵的一页历史…… 
       这就是李老师的班主任之法——对学生的爱。这爱是辛勤的汗水、更是智慧。前几天,我们全体老师观看了我市优秀班主任教师的讲座。二十五中学的尹丽老师在报告中读了她的工作日记,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她的工作压力是非常大的。因为她是名师,所以班上的学生也比别的班多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由于学业上的繁重,年龄的成长,心里的变化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她所教的班级学生学风正,成绩突出,孩子们特别喜欢她,她教的班级各方面总是领先于其他班级,探寻这其中的奥秘,那就是尹老师对孩子们的无私的爱。中国有句老话“真情能叫石头落泪,诚意能让枯木发芽”何况我们面对的不是石头、枯木,而是一群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孩子们呢! 
       通过读李镇西老师的《如何当好班主任》和尹丽老师的报告,使我对师爱有了更深的了解,老师对学生的爱,不需要刻意地去表达,在学生最需要时,一个眼神、一句鼓励、一个手势都足以让学生欣喜万分。那些和李老师、尹老师一样的名师们之所以在工作上有那么多的成绩,都是因为他们把爱作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作为连接师生情感的纽带,用爱走进学生的心灵,爱让他们的工作闪烁着美丽的光泽。

2010-04-18 11:59     读《教育的奇迹——把“苯小孩”培养成天才的12种方法》有感
                                                       汤英华
  
        利用假期我拜读了崔华芳的《教育的奇迹——把“苯小孩”培养成天才的12种方法》这本书,本书通过12位伟人成长的经历,介绍了12种培养教育孩子的方法。可以说使我这个身为母亲的教育工作者深受教育。
众所周知,牛顿曾经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 ;爱迪生曾经是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 ;达尔文更是个爱“说谎”的“讨厌鬼” ;而海伦、凯勒则是个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儿……那么,是什么样的奇迹改变了这些孩子,使他们成长为闻名于世的科学家?
    这些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 “差等生”、“苯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他们的父母和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他们的爱和鼓励,不断地指导着他们努力奋斗,使之终于成为伟大的人。我们能说他们是教不好的“笨小孩”吗?
    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同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每个父母和老师都是农民,孩子就是庄稼,对待孩子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间,人人是创造之人。
     教育从根本上讲是要启发心智,而不是培养知识的奴隶和工具。在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总是在无形中遏制孩子的创造性,从而让孩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这其实是教育的悲哀。如果每一位父母和老师都能够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你就会发现其实你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的孩子!
   “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责任。因此,我们首先要端正的是自己的态度只有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来对待,他们才可能成为我们所期待成为的人。
    实际上,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书要告诉我们作为家长和老师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我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
    作为一个有十几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和一个八岁女孩的母亲,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常常使我有一种如芒在背的感觉,使我寝食难安。回想自己的教育历程,更面对着自己年幼的女儿,对照书中发人深省的事例,一时愧疚,一时自责涌上心头,是啊,我们想当然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一定程度上抹杀和阻碍了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必须深刻反省并及时改进,用我们的爱,用我们的心,为孩子们的成长撑起一片湛蓝色的天!
2010-04-18 21:57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

    本书作者阿尔伯特·哈伯德 1859年生美国人。1899年哈伯德与家人喝茶时受儿子的启发,创作了一篇名为《致加西亚的信》的文章,刊登在《菲士利人》的杂志上,杂志很快就告罄。到1915年作者逝世为止,《致加西亚的信》的印数高达40,000,000册。创造了一个作家的有生之年一本图书销售量的历史记录。这本书很早以上就风靡了整个世界,时至今日它仍稳坐全球最畅销图书第六名。其后的80余年,该书被翻译成所有的文字,许多政府、军队和企业都将此书赠送给士兵和职员,作为培养士兵、职员敬业守则的必读书。
    本书讲述的是美西战争中,罗文中尉到麦金莱总统的任务,在根本无法预知环境恶劣程度的情况下,义无返顾地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使命,把一决定战争命运的封信送给了加西亚将军。他没有任何推诿,而是以其绝对的忠诚、责任感和创造奇迹的主动性完成了这件“不可能的任务”。他的事迹100多年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以主动性完成职责,无数的公司、机关、系统都曾人手一册,以期塑造自己团队的灵魂。
    这本书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一首歌颂英雄的赞歌,而应该被看成是一本成功的励志著作,值得每个人去读,并且作为做人做事的标准:不为困难所吓倒,用自信来完成所托的任务。
《致加西亚的信》中的故事,差不多人尽皆知。作者讲述这个小故事的目的,是试图通过罗文中尉身上所展现的忠诚信念和敬业精神,来震撼久已麻木的世人。正常送信本来是一个简单不过的工作,但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罗文先生的忠诚和敬业显示出了他的难能可贵。随着《致加西亚的信》的广泛流传,如今罗文的送信行为,已经提高到象征忠于职守、信守承诺、敬业服从、勤奋努力、不甘平庸的代言词。它向我们阐明了深刻的道理:忠诚与敬业不仅仅有益单位和领导,最大的受益者是员工本人,是整个社会。它是实现单位发展和个人发展双赢的真谛。
     “忠诚才有信任,主动才有创新,付出才有回报。”我们与其为明日的“奶酪”而忧心忡忡,还不如今天开始,争取做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2010-04-19 08:41                读《爱心与教育》李镇西教育手记体会
    “爱心、童心、真心”和对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是我读《爱心与教育》的感受。李老师担任班主任、语文老师的工作,作为校长他仍担任语文教学,他能深入研究和理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体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写出这样深入浅出的教育著作。最难得的是李老师在工作、教学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取得了博士学位,一个人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有了理论支撑才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在李老师博客里看到了他写给温家宝总理的信以及温总理的批示,我更是为李老师的大胆和远见、对教育事业的信念所折服。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平民教育”李老师也坚定信念把事业转到了农村,成为了一名农村小学的校长,多么了不起的魄力啊!然而李老师对教育的贡献,对教学的理念,都源自于他对学生对教育的爱。
    《爱心与教育》是一本成功的“实例教育”书籍,书中既有李老师总结出的“转化后今生的方法”“培养优秀生的方法”等理论阐述,又有师生之间互相学习、理解的教育实例。时时刻刻、字字句句中都体现着浓浓的师生情,让我明白了充满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李老师在书中也写到“爱的教育最终目的是应该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把这种无私的爱自觉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民族、爱国家”
    看了李老师的教育手记,我也结合自身的教育经历,反思自我,反思自我。作为教师,我们要去了解学生喜欢什么、要什么,要尽力使自己具备用学生的心灵、学生的头脑和学生的眼光去看、去想、去学习,像李老师那样拥有一颗爱心和童心,一个学生心爱的老师,一定是最富有爱心和情感充沛的人,总之“拥有爱学生的心,是当一位好老师的最基本的条件!”
2010-04-19 10:18                   读《爱的教育》有感
  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亚米契斯的名著《爱的教育》是我所看到的一部精彩的世界教育名著。
  本书通过一个小学生记日记的形式,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各种事物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情感与不同的处置方法。
  它是通过对生活的朴素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而这种关心、理解和帮助,都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爱!中国的文圣孔子有一句名言:仁者爱人。可见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必须具有一颗美好的爱心。这本书用朴素平淡的语言,塑造出一个个貌似渺小,但实际上却很不平凡的人物:老铁匠、老石匠、卖菜妇女、卖炭人、卖柴人、铁匠的儿子、老石匠的儿子、卖炭人的儿子、少年鼓手、“父亲的老师”、“带病上课的教员”等等。这些平凡的人物,在我的心中激起了一阵阵强烈的感情。本书以人性善为基点,宣扬的是全人类共通的情感,而不是仅仅出于统治者的意图和需要,为某一政治目的服务,把宣传当作一种政治的游戏的手段,更没有标语口号等说教和生硬的灌输,因此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和不可抗拒的感情魅力。
  看过这本书后我的感情得到了升华,人人都是教师,人人都是学生,在生活中我们时时都能学到知识,处处都能感受到爱的教育,在生活中感受真爱,体味真情,运用真情,教育学生,我们就可以成为最好的教育者。
2010-04-19 10:46             再读《谁动了我的奶酪》依然感触颇深    
    美国著名作家斯宾塞.约翰逊写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在前几年被炒的沸沸扬扬,大家都在看。我可能是那种慢热型的人,总是大家在看的时候我一点兴趣也没有。可是假期无聊的时候却开始好奇里面的内容,于是就有了今天的一看再看。
   《谁动了我的奶酪》我已经是看了两遍了。两只小白鼠就是我们内心的缩影。它们于对 “奶酪”的获得、拥有、失去,不同的人产生的不同心态,由此产生迥异的行动策略。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对于变化都是有两面性的,好的变化让人积极,也能对未来从满美好的幻想。但是面对挫折的变化呢?第一反应时害怕,这是每个人都能产生的情绪,第二个反应是不想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也就是拒绝变化。所以就有很多人在遭受挫折的时候会说:“像噩梦一样”。这就是它们拒绝现实的发生的心理状态。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多数的人会调整自己,改变自己的行为与观点,适应身边的一切变化。
   有人说书是好东西,因为书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和人生观。就想书中的故事一样,让我感触太深了对于我对事物的看法也有了跟深刻的认识。比如书中小老鼠的心态,就是我们很多人的错误心态,它们找到了一大堆的奶酪,每天不再去努力的寻觅食物,就住在奶酪的附近开始生活。可直到有一天不知道是谁把奶酪拿走了。于是它们开始气愤“谁动了我的奶酪”。作为看书的读者,我觉得好笑因为我是旁观者,我知道这个奶酪压根就不是它们的。是因为它们在奶酪旁边久了,顺理成章的认为就是它们的了。其实没有任何一块奶酪是属于谁的。争取和努力就能得到。反之就在别人口中。这让我开始深思起自己的生活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享有的东西,理所应当的看成是自己的私人物品呢?这样的想法有多可怕。没什么什么是你的,没人动了属于你的奶酪。不要认为身边的任何东西都是你应得到的。失去不要害怕和愤怒,审视自己的行为再努力争取到新的奶酪,才是生活的真谛。在教学中我也时常告诉我的学生,别人为你做的事情、你身边得到东西那都不是你应该得到的。得到了要有感激的心要有危机意识,失去了不要怨恨别人。这才是一个良好的心态。放弃“谁动了我的奶酪的心态”思考“如何得到最多最好的奶酪”。我常说:“人的眼睛真坏,它长在前面看见的就是别人的行为。从未看见过自己内心的深处。于是才有抱怨的心。要是多审视自己的行为,用自己的得到去比较别人的付出。除了感激之情就没有什么不平衡了。
2010-04-19 11:22                                                                  《读懂人生》
                                    吴俊
        早就听说《读懂人生》这本书很有好,终于有机会拜读它了。没想到刚刚翻看了几页就爱不释手,完全被有趣的故事,深刻地评语深深吸引。 看过之后,我对人生又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人生就是绚丽多彩的大舞台,我们都是舞蹈者,我们尽力展现自己人性的魅力,竭力展示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书中的每一则故事都告诉我们人生就是要一个好的心态,人生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往往决定人生的一切。一个人心态的改变,其命运也可以改变。乐观豁达的人,能把平凡的日子变得富有情趣,能把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活泼。能把苦难的时光变得甜美珍贵,能把烦琐的事情变得简单可行。至于那些悲观懊丧的人,总是把烦恼挂在嘴上,把苦难书写在脸上,把忧愁郁闷在心上,把妒忌镶嵌在眼上,于是他们永远都是痛苦不堪的。
    岁月如歌,或如诉如泣,或慷慨激昂,或低回婉转,或浅浅吟唱,我们用人灵去看,就能看懂生活;我们用心灵去品就能读懂人生。读懂人生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平实,它丰富而不肤浅,它恬淡而不聒噪,它理性而不肓从。读懂人生是一种成熟,这种成熟是浮华后的淡定,是洞察世事后的超然达观,更是禅悟后的至简至真……。
    快和我一起品尝这本书吧!因为它让你懂得生活中的惬意与烦躁,欢乐与痛苦,它们堆积在一起,就像酸甜混杂的苹果,品尝时不必太挑剔,不必太在意,人生没有定数,又何必计较得失?不如保持期待,心怀希望,胜不骄,败不馁,在成功的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坚实的足迹。因为每一次成功的表现都是背后无数次的付出才能达到的,每一次热烈的掌声,都是最用心准备的结果。不要奢望一步登天,而应自我期许,扎扎实实地走稳每一步,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
    快和我一起品读人生吧,尽情享受不同的人生带给我们的快乐吧,因为快乐是一种心绪,是情感上的愉悦;快乐是一种体验,是发自内心的快乐。相信读了这本书后,你会和我一样爱上它,还等什么,心动不如行动,想法不如做法,快来看吧!
2010-04-19 20:08《老人与海》读后感
王悦(小)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轻轻合上这本《老人与海》,不禁思绪万千,我的心早已随着这书飘到那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本书,给了我生活的信心和面对生活的勇气;这主人公(圣地亚哥),使我明白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老人与海》的故事很简单,写的是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84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了,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可想而知,这需要多大勇气和多强的意志啊!但在归程中一再遇到鲨鱼的袭击,于是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但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但是他这种坚持不懈,自信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虽然老渔夫没有把完整的马林鱼拖回海岸,在别人眼里是失败的,但是实际上他是成功的。俗语道:不以成败论英雄,他那坚强的意志,勇敢的精神不比英雄的行为逊色,他将成为经历磨难而战无不胜的巨人,值得每个人倡导。
       古时的愚公移山,他明知开山绝非易事,也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仍坚持带领子孙后代来开山。终于感化天帝,命山神搬走了这几座山。还有“水滴石穿”,“铁杵成针”,“冰冻三尺”等等,不都意味着“有志者,事竞成”吗?
   《老人与海》中有句名言:一个人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这句话衬托出了老渔夫的勇敢意志。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最重要的是要勇敢面对,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回想自己,每当遇到一点点困难就不耐烦,当失败时就好比泻了气的皮球。
       当我看到“老渔夫想:这里离海岸实在太近了,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时,我不禁有感而发:虽然老渔夫已经捕到了一些鱼,但他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有着更远大的目标。而我们呢?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没有奋斗的目标,这怎么会成功呢?“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这句话,是老渔夫在84次的失败后,在第85次时捕到了大鱼,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考试的失败而失落,对自己没有信心;也许会因为朋友的背弃而伤心,自暴自弃。但是,自从我读了《老人与海》后,想想来渔夫,再想想自己,就觉得自己遇到的不是问题。
       人生谁没有失败过,最重要的是在失败过后重新勇敢的站起来,积极的去面对,去寻找失败的根本原因,并改正。“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全力以赴,以全心的面貌去挑战,坚信成功将不再遥远。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当我们遇到困难而灰心丧气时,一定要坚持,古人云: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要满怀信心的去迎接挑战。因为我相信成功永远属于我们自己!
2010-04-20 13:30读书的快乐

        人的成长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读书。古人亦云“宁可三日食无肉,不可一日居无书”。可见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利用业余时间,我读了《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书中讲了许多的教学事例。李镇西老师的这本书内容实实在在,句句都诚恳,贴近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读后,书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他书中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的首要责任,也是教师的责任心。
        作为低年级的班主任,我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又倾注了多少爱在孩子们身上呢?李老师的书中这样需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拥有妈妈般的爱,是对低年级班主任的最基本的要求。因为我们面对的是7、8岁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心灵的呵护,如给爱哭的孩子一个拥抱,对调皮的孩子我们付出妈妈般的慈爱,把他们看作自己的孩子,再多得不听话,再多的调皮,我们有的也是宽容和正确的引导。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向李镇西镇这样的老师,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如二十五中学的尹丽老师。她利用休息时间给学生、给家长写信。从信中体现了对孩子们的赏识。她把他的爱献给了孩子们。体谅家长养育孩子的不容易,与学生家长拉近了距离。还有大自然小学的陈志刚老师。作为一名男老师,不仅担任两个班的数学课,又要做好学校教导处工作,真是不容易,但他却能做得那么好。最让我佩服的是,他还能拿出自己的资金为学生买书,这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不管是大教育家还是普普通通的教育者,他们身上都有着对教育事业浓浓的爱,作为教师的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行,就应该去爱这一行,爱这个职业的同时,再把爱洒向每个学生。
        读书,让我的眼界开阔,在读中让我感受快乐,读书真是一件快乐的事。

2010-04-20 15:02读《儒林外史》有感
   《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以高度的思想艺术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环境变迁,到清朝末年,中国正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事频危,中华民灾难沉重。
在这样的社会中,一些有识之士,揭露社会的弊端,警示世人,将痛苦与哀悼变成了绝望的抨击。
   《儒林外史》不仅仅是我国的经典名著,也是说明旧社会昏庸无度﹑腐败霸道﹑斤斤计较﹑小气的写照。主要人物如严监生等富贵人家的凶残无理﹑无恶不作的自私性格。
告诫我们和学生不要向他们学习,要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善恶美丑,要懂得明辨是非。在教学中懂得教师工作的真正含义,为学生做榜样,为学生着想,更应该让他们明白旧社会的苦楚与辛酸,让他们珍惜与理解现代化开放生活的好处和乐观。
还有,让学生理解与懂得从前旧社会的腐败。不要盲目的去追求,去想象,去崇拜;要看到从前的生活的背后缺点,不要去光看优点,而忽略了缺点,要明辨是非,懂得旧社会的阴险与狡诈。
警示我们,不要光看表面,不看背后。理解含义,告诫大家社会的灰暗与自私不可忽略。同样告诉学生要学会自我保护意识,理解与揭露社会弊端,不要盲目的去相信。
    总之,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怎样教会学生,告诫学生。也让我理解与知道了旧社会的本来面目。让我去理解去学习我国的书籍文化。

2010-04-20 18:16                                                                 养成教育——伴随人一生的终生教育
                                                                             ——读《小学养成教育》有感
        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小学养成教育》一书,书中我国班主任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使我受益匪浅,并给了我理论上的指导,它启迪我去思考,去尝试。拥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可以让人终生受益,拥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可能让人终生受害。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懂得习惯的重要性,不少人不注意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并且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懂事之后习惯就会自然形成。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我觉得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比如,有的人因为从小养成了依赖家人的习惯,乃至上大学都仍然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更有甚者,因小时候小偷小摸的恶习,最终发展到了抢劫杀人。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必须抓好抓实,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有很多关键的第一次所决定的,头开得好,就成功了一半。然而,在上学之前的6、7年的时间里,很多关键的第一次都被家长所忽视,都没有强调好,这“小小”的,几乎被家长所淡忘的事情,却在学生的头脑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一生挥之不去。对于这种现象,我主动找家长,请求家长的配合,帮助学生改正。另一方面,我对学生上学之后的每个第一次作了重点的指导和培养。如:第一次站排怎样站;第一次上课怎样坐着;第一次发言怎样举手;第一次作业怎样交;第一次书包怎样放;第一次听到预备铃做什么;第一次扫地先做什么工作;第一次桌椅怎样摆;第一次清洁工具怎样放;第一次……我注意从诸多的第一次抓起,从身边的小事抓起,从点滴抓起,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教育的机会。
       养成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我们耐心指导,常抓不懈。
2010-04-20 20:48                                                         以书为友快乐工作
                                     ——读《细雨巧润百花红》有感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最近我读了一本有关如何当好班主任的书籍——《细雨巧润百花红》书中的每一位班主任在介绍自己的事迹时都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惊天伟业,却能让读者从那零零碎碎的小事中感受到每一位班主任那博大而无私的爱,此外,他们当中的每一位都具有极高的专业水平。从他们的字里行间中流露着教育的智慧,那才是学生们健康成长的甘露,阳光和希望。可见,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是否把书中所学应用于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来,是否用心教、创新教。
       作为教师,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多年来,我始终把读书和教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并且结合实际。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我们要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创新型教师,爱岗敬业是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首要条件。不但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愚人不才,笨鸟先飞,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2010-04-20 20:55                                                 读《把孩子培养成财富》有感  
         打开这本书聆听着知心姐姐例举的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家教实例,她为我们提供了富有特性的教育方法,使我感到豁然开朗,怎样把孩子培养成财富?知心姐姐卢勤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象一个未被开发的宝藏,而如何挖掘,让他们发挥出应有的价值,需要每一个人用心去探索。盲目地爱和家长式训斥、指责,只会让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你真棒”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蕴涵着深刻的教育哲理,他不仅仅只是一句简单的话,而是一种和孩子沟通的方法,一种看待孩子的角度,它体现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件具体的事情中。赏识的语言和行动如温暖的阳光,能融解人心中的冰山,注入无穷的力量。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这本书让我懂得了爱孩子就应该给孩子一条鱼杆让孩子去学钓鱼,而不是给孩子一筐鱼;爱孩子就该帮着孩子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他结果。与其说给孩子金银财宝,不如给孩子一双勤劳的双手,一颗睿智的心,这样孩子就会永远的拥有财富!
     就像听了尹丽老师和陈志刚老师的报告一样,给我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大启示,看似一点一滴的小事却能折射出两位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责任。
    本学期学校加大了对班主任“八个一”的培训,目的是加强班主任的队伍建设,扎实打好班主任的基本功,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抚顺城四校的明天会更好!

2010-04-21 14:10                                                                          读书促我成长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爱读书,喜欢与书相伴,在文字中享受温暖的阳光,在阳光中收获人生的真谛。回首几年来的从教之路,读书,我找到了工作的自信,教书的底气。读名师的书,看他们成长的足迹,奋斗的艰辛,追求的快乐,更加激励自己奋发有为。
     在闲暇时间阅读了许多教育家的书刊,高金英老师在《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一书中畅谈自己的人生哲学与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事例,深入浅出的传授了如何教育和引导学生的宝贵经验。从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度的品德修养、知识技能、品性等几个方面,以大量生动典型的教育教学案例,提出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有完善的人格魅力,要有人情味,要有阳光的味道,能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爱心与责任心做好每一件事情。
     学期中,学校开展了班主任“八个一”的培训活动,加强了班主任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结合活动大家观看了陈志刚老师讲的“十件小事”、尹丽老师“一封写给学生和家长的信”的录像,我从中受益匪浅。老师们以鲜活的案例阐述理论,温情感人,而且发人深省,教育的智慧尽显其中。
    让书的精髓融入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富有活力,那就让我们多读书吧。
2010-04-21 14:41《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看完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这边书后,我的感触很深!当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走上教书育人这份工作时我就报着一个信念做一名好老师,而十几年来我认真专研教材,认真备课,关心爱护我们的每一名学生,正是由于我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使我在教学上取得了一些荣誉,我深信自己就是一名好老师,但在《我最好的老师》的书中,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理解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爱,让我受益匪浅,感触很深.书中李老师向我们阐述了做最好的老师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所谓的“做最好的老师”其实是“做更好的老师”,因为他从不拿自己和那些教育专家比,李老师认为:“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拢。”是啊,自己和自己,找出不足总结经验,就会一天比一天进步,就会一天比一天优秀,我想任何一个成功的教育家都是在不断的总结中,不断的反思中进步的,只要每天用心去做每件事,力争每天都做到更好,而且要不断反思,总结我想我也会有很大收获的!
   在书中最吸引我,让我看的入迷的是——走出教育误区这一章,读着任安妮、王红川、陶奇的故事,我的心也被感动了,这一件件小事让我们明白:“教育无小事”,所谓小事只是在我们成人的角度来看问题的,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大的事。回想自己的教学有时会很主观,往往忽略学生的想法,读完这本书使我深深感受到,教育需要我们站在儿童的角度看问题,同时还要站在儿童的角度来理解问题。教育教学中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这样才最直接、最有效。
   “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 “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老师!”这些真诚、朴实的言语将激励着我,让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力争做一名最好的老师!”



2010-04-21 14:51                                                                          学习《爱心教育》一文的体会
                                                                                   抚顺城四校   沈莉娜
        通过阅读李镇西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对我的启发非常大。书中向我们介绍了李镇西平时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使我认识到一位教育家为了自己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同时也使我感受到能把平凡的小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的人,所以自己有很多感悟,现在简单的谈谈。
首先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上阐述了“素质教育”中人的主体地位,同时又引用了许多教育名家的观点来丰富自己的内容,如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等等,自己能把这种工作的点点滴滴记录在自己教育日记当中,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成长之路,如他在日记中反思自己打学生之后认识,同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作者认为虽然有对进行教育的热情,但不能把学生仅仅当成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而把他们看做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有充分主体意识的人,在许多老师的眼里学生是作为共性存在的教育对象而不是一个个独具个性的人。虽然我们也能注重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教育培养,但这些教育都是孤立的没有意识到任何有效的教育都应该相互交融渗透的。
        作者李镇西一系列精辟而又通俗的论述一下子深深的吸引了我。他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长着美好道德萌芽的肥沃天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理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的缺点和杂草。我觉得这一点非常符合我们的教育观点,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往往也是这样,只把孩子当成教育的对象一味地进行说教,忽略他们的心灵感受,所以起的效果并不大,有时候孩子们虽然表面上接受了你的批评,但内心却极为反感,因此出现反复犯错误的现象。
        通过阅读《爱心教育》这本书我发现了古今中外所有有成就的人都是博览群书,知识渊博这样自己才能不断丰富自己超越自我。比如李镇西老师把自己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他在两年的时间里就阅读了《论语》《孟子》读了《庄子》《外国教育史》《人格心理学》还读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思想史论》等等。正因为如此李镇西老师才能用他的博学赢得孩子们对他的尊重我们现在总是以工作压力大等理由不爱多读书这样造成课堂上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生听起来也会感到乏味,当今是教育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必须终生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主旋律,以前总要求老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而现在不但要求教师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时刻保持一桶鲜活的水,这样才能胜任教师这个职业。
李镇西经常能反思自己的教育几十年坚持写《教育日记》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注重自己的个人修养,这种坚强的毅力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我觉得对李镇西影响比较大的教育思想就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因为在书中他多次提到并引用他的教育理念。
        文章的另一个亮点就是重视个性教育,认为在集体中更应该关注个人的正常发展,使集体成为个性发展的健康摇篮,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载体,同时还应该对那些在集体教育中压抑个性依赖教师,追求虚荣等“假集体主义倾向”进行研究和剖析,在班级管理中进行用“法治”取代“人治”采用民主观念和法治精神管理班级,收到良好的效果。
从作者身上我看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和善于发现的探索意识,他是一个勇于独立思考的教育者,所以我要努力学习像李镇西一样做一个善于创新的教育者。
2010-04-21 17:28                                                         读《创造性地建设班集体》有感

    当你走进一间地面整洁、窗明寂静、环境优美的教室时,你能忍心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能在教室追跑,大声喧哗随便吵闹吗?不能。这些不良现象都会悄悄退避,这就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魅力。通过读《创造性地建设班集体》一书,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创建班集体的过程中,身教重于言教。班主任要求学生做到的许多事情自己都应做到;否则便没有说服力。而真正做到“身教”,是相当难的。许多班主任是在规范学生的过程中,规范了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师表”。
教师的崇高,来自学生。教师只有在学生面前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师德,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师德是重中之重。教师自己也才能从中体会到自身的崇高所在。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家里遇到一些事情家长也会请你来帮忙。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教师的职业是多么的神圣。学生的心灵是多么的纯洁。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习了尹丽老师和陈志刚老师的报告,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一个班级想要管理的井井有条,班主任就必须有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这两位老师都能在平日的工作中注意点滴的积累,使之管理的班级积极向上。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就像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使它的作用就像这春雨一样,班主任就得做个有心人,搞好班级的文化建设。
2010-04-21 20:01                                                                                  腹有诗书气自华
                                       
       有书真好,书能让烦恼变得渺小,在那我们能遇见一个个懂我们的人,从而它会让我们提醒自己,要把它细细收好。
       一直以来就很欣赏台湾作家罗兰所说:“书能使人风度高雅,气宇轩昂,远胜过服饰上的奢华或家宅中的堆金积玉,而它之所以使你恬淡宁适,心安理得快乐,更决非终年孜孜为利,唯恐失去存款的人们可比拟。”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还有一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更是把读书的好处描述得淋漓尽致。只是这其中的妙处只有善读书的人才能尽数领略。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前些天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教育界中素有“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之说, 而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李镇西。
       他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极强的教育故事之中,本书就是在一个个跌宕起伏、典折动人的故事里,全方位阐述了他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
书中集中体现了李镇西老师独特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时刻保持对学生的爱;始终坚持将这种爱付之实施的心态与行动”“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
       李老师让我对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爱,不但但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
       爱,也不应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惩罚”。
       爱,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而是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
       爱,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
       爱,不是用一颗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颗颗童心,而是“需要一颗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只有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是啊,有爱才有教育,其实在我们身边这样的老师也有很多,二十五中的尹丽老师,她关注生活工作中的任何一个小的细节,从而培养出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学生。大自然小学的陈志刚老师更是用他每的做的八件小事,来向我们诠释爱的真谛,他们是一个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却做着不普通的事。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老师们爱学生并不难,难的是把这份爱一直在我们生命中延续,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向她们学习,一起做一名真正爱学生的老师吧。
       读书给我许多的感悟,品人更是让我进步。我愿与书为伴,一起品位别样的人生。
2010-04-21 20:20教育从“爱”开始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读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起初是出于要完成写读后感的任务才迫不得已地去读。说实话,我不想逐字逐句地去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的内容所深深吸引,他让我感受到了师爱的力量。正如老一辈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说的:“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真正民主基础之上的爱,不同于那种保姆式的爱,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或施恩式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小、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所以,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爱学生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与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爱学生其次要真正理解学生,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学会“心理换位”,也就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爱学生还要学会宽容学生,对于他们的缺点、错误,要耐心的帮助,严格的批评,热心的开导,不能使用“心灵的鞭子”;爱学生必须真心信任他们,信任是力量,能让学生勇敢地向困难挑战,使学生切身体验到教师对他的器重与喜爱。
       爱是千里冰川上的一团火种,爱是茫茫暗夜里指航的灯塔,爱是历练风雨中亘古不变的话题,爱是冥冥中心灵殷殷的守望……让我们的教育从真诚的爱出发吧!
2010-04-21 20:47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孔子在几千年前就道破的某些教育的规律,如今仍然指导着我们的教育行为。孔子的教育理念到今天也仍未过时,仍然值得我们教师去学习。
       这一阵子,在学校倡导读书的活动中,我也读了几本书,这几本书,对我来说,或多或少,都有着这样和那样的收获。其中感觉上收获最多的,也是在这里最想谈,最想向大家推荐的就是周勇先生的《跟孔子学当老师》。
       这是一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优秀读本。让我们意识到,教学就是爱,就是专注。
首先是书的封面,上面印着: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
这句话就深深的打动了我。
       翻开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其上卷为“教学,有如柏拉图式的爱情”,将孔子与西方的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进行了比较,与现代的国学家进行了比较,并将比较之后自己的思考写成文字。内容有我们有的,孔子没有。孔子有的,我们有吗? 跟孔子学当老师。让自己感动的精神训练。跟孔子学当老师 别心浮气躁,只学皮毛。四个章节。中卷静心感受孔子的教学之恋。分为大教教心。学第一,教第二。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听话的颜渊与诲人不倦。看似不好学但贴心的子路。对学生的爱,尽在"授之以渔"。大自然中的"从游之乐"。教学之恋:教师的终极命运。下卷——耕耘自己的《论语》园地。分为寻找《论语》导游:钱穆与杨绛。设计自己的《论语》游戏。 感受《论语》中的人格力量与师生关系。
        怎样当一个好老师?可以说一直是做为老师的我思考的话题。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当教师把教学当成一种爱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谋生工作时,你离好老师的距离就不远了。而把自己的所有都献给教育,留给学生的老师。有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学生使之从中受益的老师才是优秀的教师。我们不仅应该践行孔子的教育观,更应该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教师仿效。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是“圣人”,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先祖,更因为他的精神,他的教育理念。孔子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为他们的未来着想,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这些理念是如今提倡的“赏识教育”的思想精髓。我们真的应该从孔子思想中汲取营养,并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让他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总之,这本书,真真正正的点醒了我,把教学当成是精神上的恋爱。真正的去爱这份工作,真正的去享受这份工作,那么我就能真正的提高我的教学水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2010-04-21 21:08       我们学校为了营造书香氛围,一直设立教师的读书日,学生图书借阅日。读书人为了留下书中遨游的的印记,学生们写阅读手册,教师写读书笔记。我们六年部学生还利用周五的口语交际畅谈自己的读书随想,与他人分享读书的快乐。学校还为我们教师有选购了《不抱怨的世界》、《工作就是责任》、《这样当好班主任》等书。让我们热爱自己的职业,有爱心、有责任心、并且积累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我更喜欢的是李镇西老师的《这样当好班主任》。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就像一篇篇有趣、生动的小故事。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艺术既吸引我,又让我感动。 成功的班主任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大自然陈志刚老师的讲座也是有着自己的教育艺术。陈志刚老师介绍了自己班主任工作坚持做的几件小事。尹丽老师的成功之处就是讲究方法,教育学生有法,与家长相处得法。方法是有效的,但是让效果更佳就只有教师对学生的爱了。
    书中的每个字眼都能透出李镇西老师对工作、对学生的热爱。看似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李老师都把它做精做细。开学第一天的班会在李老师的精心准备下,让学生感受到了李老师这个班的集体魅力。他们也收到了李老师给他们的第一份礼物”。 和学生进行书信交流,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学生交流的每件事都是充满真挚的爱。李老师润物细无声之法——对学生的爱。智慧的班主任知道爱学生就预示着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半。二十五中学的尹丽老师在报告中读了她的工作日记,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她的工作压力更大。学生在初中阶段由于学业上的繁重,心里的变化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她所教的班级学生学风正,成绩突出,孩子们特别喜欢她,什么法宝——那就是尹老师对孩子们的无私的爱。孩子们特别真实,只要老师真心对他好,他就会努力做的更好以报答老师对自己的好。将心比心,教师会收获更多来自学生的尊重。      
    通过读李镇西老师的《这样当好班主任》,听尹丽老师的报告,让我懂得了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身边的学生,有了这两种爱,就会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帆风顺,自己采用的方法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010-04-22 08:28                                                         书是逆境中的慰籍
       图书是知识、技术、情感、理论的载体,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和有经验、有智慧的人沟通和对话。读书能使人丰富厚重,所谓学高为师就是这个道理。读书对教师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读书能让教师超凡脱俗。
       在以往的课堂上,我既渴望看到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也期盼看到因我的启发与激励,而一次多过一次高高举起的小手。我既为学生们萌生探究欲望,提出多个“为什么”而感到欣喜,又因自身储备知识不丰厚,而为苍白无力的回答感到惭愧。通过读书,我感到在逆境中寻到了慰籍,找到了快乐,愉悦了自我。
       近日,我拜读了一本名叫《令孩子惊奇的122个科学发现和科学知识》一书。书中的知识不但会令孩子们惊奇,同时,也使我大开眼界。在书中,我可以仰观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而思考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俯察海洋的怪脾气——厄尔尼诺现象,远眺海市蜃楼是怎么回事,近观植物的“防身术”,为什么有些植物白天开花、有些晚上开花,为什么天空、海水是蓝色的,为什么“开水不响,响水不开”……可见,这本书综合了生物、宇宙和地球等科学的最新知识,引导我在结合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去拓展知识空间,深入探索科学发展的脉络,提高科学思维的能力,获取科学精神的动力。可以说,这是一本让我和孩子们受益一生的科学知识读本。
       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这样一句话: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
       通过读书,让我在书中寻求快乐、在书中享受人生、在书中展望未来。让我们以书为伴,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读书成为人生中最大的乐趣!做一名快乐的教育者,永不叹息!
2010-04-22 09:03思考成就教育
                                              ——读《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有感
    “一个没有品位的人,是一个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没有品位的城市,是一个低级趣味的城市;同样,一所没有思想的学校,没有文化品位的学校,只是一个贫血的,毫无生机与希望的砖石构造。”这是《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句话。课余时间,我认真拜读了郭道胜老师所写的《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这本书,收获颇多。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有思想。思想是人的灵魂所在,是生命的骨髓。思想更是教育的基石,教育的灵魂。没有思想的教师就像是教书的机器,每天以完成课程表上的教学任务为己任,把课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孩子,因为没有思想我们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与之相反有思想的教师是懂得教育规律的老师,懂得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的引路人。有思想的教师会自觉地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去表达自己的创见,去磨砺自己的思想。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两位首席班主任二十五中学的尹丽老师和大自然的陈志刚老师的优秀事迹,正因为他们有了思考与实践,才成就了成功的教育。
    读《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其意义不仅在于用其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同时也让人去体悟人的价值,活着的意义等这些哲学命题。思考着往前走应是教师成长的写照,也是教师成长的必要途径。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应该是我们每一名教师正确的选择。
2010-04-22 09:04思考成就教育
                                              ——读《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有感
    “一个没有品位的人,是一个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没有品位的城市,是一个低级趣味的城市;同样,一所没有思想的学校,没有文化品位的学校,只是一个贫血的,毫无生机与希望的砖石构造。”这是《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句话。课余时间,我认真拜读了郭道胜老师所写的《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这本书,收获颇多。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有思想。思想是人的灵魂所在,是生命的骨髓。思想更是教育的基石,教育的灵魂。没有思想的教师就像是教书的机器,每天以完成课程表上的教学任务为己任,把课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孩子,因为没有思想我们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与之相反有思想的教师是懂得教育规律的老师,懂得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的引路人。有思想的教师会自觉地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去表达自己的创见,去磨砺自己的思想。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两位首席班主任二十五中学的尹丽老师和大自然的陈志刚老师的优秀事迹,正因为他们有了思考与实践,才成就了成功的教育。
    读《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其意义不仅在于用其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同时也让人去体悟人的价值,活着的意义等这些哲学命题。思考着往前走应是教师成长的写照,也是教师成长的必要途径。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应该是我们每一名教师正确的选择。
2010-04-22 09:09                                          思考成就教育
                           ——读《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有感
    “一个没有品位的人,是一个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没有品位的城市,是一个低级趣味的城市;同样,一所没有思想的学校,没有文化品位的学校,只是一个贫血的,毫无生机与希望的砖石构造。”这是《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句话。课余时间,我认真拜读了郭道胜老师所写的《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这本书,收获颇多。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有思想。思想是人的灵魂所在,是生命的骨髓。思想更是教育的基石,教育的灵魂。没有思想的教师就像是教书的机器,每天以完成课程表上的教学任务为己任,把课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孩子,因为没有思想我们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与之相反有思想的教师是懂得教育规律的老师,懂得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的引路人。有思想的教师会自觉地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去表达自己的创见,去磨砺自己的思想。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两位首席班主任二十五中学的尹丽老师和大自然的陈志刚老师的优秀事迹,正因为他们有了思考与实践,才成就了成功的教育。
    读《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其意义不仅在于用其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同时也让人去体悟人的价值,活着的意义等这些哲学命题。思考着往前走应是教师成长的写照,也是教师成长的必要途径。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应该是我们每一名教师正确的选择。    

2010-04-22 11:29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可以说,听说李镇西是何许人也,还缘于上学期学校组织老师进行好书推荐。有一位老师向我们推荐的就是李镇西老师写的《做最好的老师》,听了那位老师的简单的介绍,就让我有了读这本书的冲动,于是这个假期正好拜读了这本书。拿起这本书就让我爱不释手,一口气把它读完。合上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书里面有许多的教学事例,从他自己身边的教育故事讲起,实实在在,句句诚恳,每一章节都令我感动。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而这个“爱”字,也充满在李镇西老师书的字里行间,让人为之动容。
    李镇西老师是打心底去爱他的事业,爱他的学生的,在书中谈到的很多经验,很多理论无非就是要求教师要有爱、感恩、希望、信仰、探索、合作。而自由与自主的“爱”要放在首位,因为没有爱就是没有教育。
爱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是爱学生的,但为什么还会遭到有些学生的不喜欢呢?但当我爱学生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首先就应该要有一颗与孩子一样的“童心”,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许只有童心才能滋润童心。当我们拥有一颗童心时,我们就更容易去理解学生,当我们有了童心和爱心之后,自然我们就会很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和他们一起来分享快乐与烦恼,学生就会视你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对你的爱自然也就会流露出来,因为学生是最单纯,最可爱的,他们也是最容易感动的。我们要爱学生,但是不能凭借自己的感情只爱那些自己认可的学生,我们应该一视同仁,把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老师的一个关切的眼神和一个微笑就能是推动学生前进的莫大动力,让他感受到老师是关心他的,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温暖,作为老师,我们更要注意观察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赏识他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至少我们关注的优点是发现学生的亮点和好的一面,而不是盯着他们的缺点和短处,只要你能相信你的学生是优秀的,相信他能做的更好。李老师说得对,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和同学心贴心;因为有爱,才能有崇高的灵魂和蓬勃的朝气。当学生喜欢你的时候,他很自然也就会喜欢你的课,这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吧!
    对照李镇西的教育方法,我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当之处。
    例如: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由于我的性子急燥,常常忍不住对学生发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时学生动作完成不好,缺少耐心,缺少个别引导,使学生对我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缺乏信任感,产生代沟。学生本身有一种压抑感,怎能快乐起来。
通过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我对比反思自己,深感愧疚,觉得自己与最好的老师还有一定的差距。反思后才认识到,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得恰当,它会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一环节,也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能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所以,我深深感悟到:因为爱,冰雪会消融;因为爱,枯木会逢春;因为爱,希望绽放华彩,因为爱,能拔云见日,未来永值得期待,因为爱,所有的生命才收获了圆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决心以著名教育家李镇西为榜样,以“爱”为己任,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进取,顾大局,识大体,努力按照上级要求,高标准要求自己,树立竞争意识,不但要自己思想过硬,品行端正,业务水平高,乐于敬业,端正态度,明确责任,勇创佳绩,还应想方投入到学校集体的建设中,增添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样增光、添彩。自觉维护学校利益,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安排,舍小家顾大家,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甘为人梯,爱生如子,认清形势,与时俱进,树一代良师典范,誓为人民教育事业甘洒热血,奋斗终生。

2010-04-22 19:31                                                               《这样教育孩子最有效》读后感
                                                                                               孩子是家长的希望,社会的未来。教育孩子是个让所有家长、老师和社会都关注的问题。但是现今教育孩子却是让许多家长和老师都头疼的事情,因为现在的孩子确实太难教,现在的孩子确实太难管。教得浅,孩子觉得满足不了;教得深,孩子又会觉得不明白,教得适度这个尺度真是难以把握。而对于“管”这个问题又是更难以解决,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并且受社会因素影响,在他们自己的内心都有一个衡量自身言行的尺子,如果大人对他们多加管教,他们就会认为限制了自己的自由,剥夺了他们的人身权利;如果大人放任不管的话,孩子还不具备明辨是非,自我约束的能力,甚至会误入歧途。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直到我拜读了《这样教育孩子最有效》一书后,才发现,在这本书中,这些问题都有解决的方法。
        《这样教育孩子最有效》一书共分为七章,用国际最新的理念,采用中西结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育人方法来指导家长和老师如何教育孩子,每一种方法就像医生的处方一样,针对不同孩子的不同现象对症下药,从问题根源入手来“医治顽疾”,并且还举出生动的实例来帮助读者找出教育中与之相同的现象,并参照书中方法来展开教育,从而有效地剔除了家长和老师因教育问题而产生的烦恼和困惑。
        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在《这样教育孩子最有效》一书中,你可以找到针对不同类型气质孩子的教育方法,可以让你在教育的黑暗中看到光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如果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就请教育好下一代吧,如果你爱孩子就要教育孩子,教育孩子就要懂得方式方法,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快乐与和谐。
2010-04-22 19:34                     观首席班主任交流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看了首席班主任尹丽和陈志刚老师经验交流的录像,同时又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立刻被他的深邃,他的激情所打动。我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曾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 ,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在我看来,要成为一名最好的老师,就离不开两颗心――爱心和童心,而这两颗心又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在我们班内,我提倡人人平等,无论你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我都做到一视同仁。 
      在情感和生活上,我是孩子们的大姐姐,好朋友,包括平时写给孩子们的评语或者鼓励信都是以朋友的身份完成,课间我和孩子们一起说笑话,猜谜语,一起踢毽子等,我们分享着彼此的快乐和不快乐,一年下来,他们已经是我最熟悉的朋友了!
      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读李老师的书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在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2010-04-22 19:54                                                                        读书让我成长

    近段时间我一直在读《鲁宾孙漂流记》这本书。我的感想很深,使我受到很大的教育,告诉我应该正确面对人生的对与错,是与非。鲁宾孙独自一人在孤岛上生活了28年,他所面对的困难不是我们一般人能想像的,由最初的烦躁不安,到后来的知安而乐,到最后的心存感激,进而积极生活,居然开垦了田地,蓄养了牛羊,解救了“星期五”,使之成为了自己的助手,解决了寂寞这个最大难题。读后使我认识到,当你身处绝境时,要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在绝境中看到希望的火花,尽快脱离现状。
    作为一名班主任,班级管理很重要。这是一个班级好与坏的重要因素。我认为,要想建立一个好的班级,并使之形成良好的班风,就必须抓好班级干部,一个良好的干部团队,就是一个强大的助手团,在你离开的时候班级也会井井有条,不会形成无序的状态,那么班级干部必须有责任心,能吃苦,敢于承担责任,这样才会让人信服,所以抓好班级干部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学生要有爱心,责任心。心中想的是大爱,想的是为祖国的未来培养人才,而不是眼前的事情,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百年大计,我们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努力,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2010-04-22 20:22                                                                    
                                                                                          读书感悟
                                         抚顺城四校 宋杨(大)

    当班主任已十几年,每天忙忙碌碌,闲下来静静读书的时间真是少之又少,当今社会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作为教师应不断地充实自己,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方法,用自己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师德教育和影响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才能成为受学生敬仰和喜爱的老师 。
   记得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的话:“对于这节课我准备的一辈子…” 一节课中浓缩教育大师的风采,现代教育的理念,那一刻,我告诫自己一定要用一生备课;在《教师人文读本》中,我清楚了课堂是有生命的,孩子是生命的个体,只有生命的课堂,才能让他们发展;在《教育的问题与挑战》中我解读了素质教育的诸多问题;在《细节决定成败》中我树立了“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的理念…书告诉我如何做一个享受教育快乐的教师,书告诉我如何对待那些犯错误的孩子,书使我领悟了如何应用书中的理念和方法…读书使我变得丰富起来,读书可以使我变得睿智起来,读书可以使我在喧嚣的生活中返璞归真.
      有人说:“当学生走出校门,经过遗忘和沉淀所剩下的东西才是我们教育教学的真正成果。”为了这个远大的目标,我工作着,努力着,用书籍来拓展自己的眼界,用书籍来丰富自己的思想。走进书里去,从书里走出来,知识与我同行,读书伴我成长.
李莉2010-04-22 20:38                                                                        读书与聆听
                                                                            李  丽
        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情怀。读书促我思考 读书让我聪慧。诚如智者所说“理论本身不能用来烤面包,但可以使烤出的面包更有味道。”
        通过读《做一个智慧的班主任》,使我更加深深地感受到当班主任,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爱的智慧。如:前段时间,班级总出现丢钱的现象,但都因线索不清而无法调查,这次“张xx”的妈妈提供了孩子钱丢后,在小卖店发现了。我本可以让张xx直接把钱要回来,自己不介入,但考虑到孩子的自尊与借此对他的教育,我还是接手了这件事,毕竟我不想让孩子再次出现这种偷摸行为,于是采取了针锋相对与他斗智,让其自己承认错误,接着全员逐一单调制造机会,保护自尊,最后借助检测笔迹教育大家,结果这件事在全班获得很好的教育效果,每一篇的日记中我看到了孩子的心声,此后再没有丢钱现象在班级发生,而这件事从发生到处理结束,经过了一周时间,这其中就引用智慧的教育:“敲山震虎、顺藤摸瓜”。
        聆听2位首席班主任的事迹,我在感叹他们的文采之余,也在反思自己的工作:说实话自己有许多地方都做了,甚至比他们方法细致,但与之相比,自己缺少的是记载及活动过程中的资料积累。既然自己成为抚顺城四校的首席班主任,今后在积累方面还需努力,在创新方面还需大胆,让我这个首席不逊色于这两位模范教师、省优秀班主任。
        读书与聆听对于一名班主任来说很重要——借鉴,但更值得去审视与反思自己的工作——创新。今后我将继续在书海中充实自己,积淀教育教学的智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的教育实践。
翟焱2010-04-22 21:30学会爱
——《爱的教育》读后感
    看《爱的教育》是源于小学三年级的一篇课文《争吵》,本想给孩子们上好《争吵》这一节课,可没想到却被书中的故事所感动,书中用那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100个与孩子有关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给孩子读的,也是写给老师写给父母的。
    书中无处不充满着爱,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里有爱,老师对学生的鼓励中有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更充满着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里都有着无私的爱。想到爱字,让我想起了陈志刚老师的“十件小事”、尹丽老师的“一封写给学生和家长的信”。他们的教育都是从点滴做起,从日常做起,从细节做起,没有爱,他们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和他们一块来分享快乐与烦恼吗?没有爱,学生就会视你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吗?没有爱,会有教育吗?
    我的学生年龄只有8、9岁、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人之初,性本善,面对这些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学生给予的应该是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大自然,爱学习,爱劳动,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保护弱者,同情不幸的人……给学生们的心中都装满了爱,让他们感受爱的幸福。
    我们的社会需要爱,我们的教育需要爱,我们需要的更是培育出具有爱心的人。把爱的感情送进孩子的心灵。润物细无声,让我们的爱就犹如春风化雨,,去点点滴滴滋润学生的心田

2010-04-22 22:15                                                                    勇于承担责任
                                                                                                --读《工作就是责任》有感
       有很多时候,我们大家都是准时上班,按点下班,不迟到不早退,自认为尽职了,过去我也这样认为,但读完《工作就是责任》一书之后,我的观念改变了。书中的许多理念使我明白了工作不仅仅是一个干什么事和得到多少报酬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对待自己生命的问题,是一个承担责任的问题。
       在公司的一次人事变动中,小王和小李同时被人事部通知,他们将在三天后去财会处结清工资,然后离开公司。只能重新去找工作了,但还要公司呆三天,多么沮丧的三天啊!小王就破罐破摔,凑和三天算了;小李呢和过去一样认认真真地做自己的工作,并且从无怨言。结果当然是小王离开公司,小李留在公司,还升了职。当大家问小李为什么那么认真工作时,小李说:“只要在公司一天,我就要认真工作一天,这是我的责任。”从他的态度里,可以看出一个人对工作高度的责任感,他是把这种责任感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常态,真令人敬佩。
       学会承担责任,是人生旅途中非常重要一堂课,作为工作人员,学会承担,最基本的是要熟悉自己的岗位职责。对自己的工作职责内的任何事情,都要主动去做,千万不要等待。事事都由别人来安排,不是具有责任感的人,最终会被淘汰。如果你连分内的事都做不到,那还怎样完成这份工作呢?
       承担责任,说起来容易,真正实践起来并不容易。很多人不仅尽量少搭理那些与己无关的事情,而且连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也认为是一种负担,每天怨声载道。由于将工作视为自己的额外负担,只要一提起工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但求无过,慢慢形成了找借口的习惯。时间一长,各种能力完全退化,根本不适合工作的需要。要想改变现状,一定要从“根”上改变,让每个人都从主观上提高认识,改变思想,真正的主动来承担责任。
       我们在每天的班级管理中,除学习外,说得最多的应该是纪律,我们每天都要求学生应该遵守各种纪律,都是命令的,但效果却并如人所愿。很多老师对此也是众说纷纭,但鸿海郭台铭先生的做法对我很有启发。他认为每个人都要学会负责任,他的口头禅是:“权力给你,责任要负。”“没有纪律,就没有明天。”书中引用一位从鸿海跳槽出来的管理者谈论纪律的一段话:中午休息时间一到,所有的灯光都突然熄灭,静悄悄的,所有人都开始休息,步调一致的感觉似乎只有军队才有!看到这, 我眼前仿佛一下出现了那种由繁忙变安静的画面。如果这种效果在我们的学校中出现,那会多么神奇!我们也应该像郭台铭先生一样,对学生不是命令,而是让学生知道遵守纪律是学生的责任,而且这种“知道”不仅仅是停留在嘴上,而是扎是根于学生的心中,让学生体会到责任的快乐。
       人都是有一定惰性的,如果没有一定的压力,人就会变得懒散并且意志消沉。所以要想进步就要做一个敢于承担压力人的,做个能承受风险的人,人生的许多机会就会在这种压力中诞生。
许多人在做事之前都要想一想做完事后会得到什么,对自己是否有利。有利呢就精心准备,认真完成;没有益处就敷衍了事,这都是功利思想在起作用。其实承担起责任的人,不一定马上得到回报,但总会得到应有的回报。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观念:如果有人愿意把责任交给你,说明你有一定的能力,你应该感到骄傲,因为你有能力承担责任,很多人却没有;如果你承担了责任,别人会从你的工作中获得幸福快乐,大家会尊敬你。
       责任是一种发自肺腑的爱,一种对工作的热爱。它需要热情和行动,需要勤奋和努力,更需要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只有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工作,我们才可能获得工作所给予的更多的奖赏。
       为了他人的幸福快乐,为了自己受人尊重,更为了开心工作,让我们尽自己所能勇于承担责任吧!
2010-04-23 10:13读书改变着我
     读书的目的,就要通过心灵的内在滋养外化为人以及人的积极变化。读书改变了我,也在改变着我对教育的认识。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这本书中的许多做法值得我去学习,书中用了许多事例讲述教育的观点,使读者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对此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而且书中没有那么多的理论,更多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读来让人感到这些事似乎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让人倍感亲切,而且让人易懂,乐读,从中的确深受启发。书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老师正在上数学课,大家正在聚精会神的听讲,却从教室后面传来唱歌的声音,讲课的老师只好停下讲解,回头观望是哪位同学在唱歌。那位上课走神、情不自禁唱歌的学生从自我陶醉中醒来,他想这下坏了,老师不知得怎样惩罚自己呢,但那位老师却笑了,他说:“谁的歌声这么美妙?我也被陶醉了,其实我也特别喜欢这首歌,可就是唱不好。我们今天下午抽一个时间,让这位同学唱给大家听,好不好?”班里一片掌声。当我读到这个故事时,首先感到这位教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我想,学生们之所以会在老师提议后给一片掌声,主要不是为了要听这位同学唱歌,而是对老师的宽容之心给予赞扬。
     宽容,有时候比惩罚更有力量。对人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对孩子们宽容,则不仅是美德,还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我们身边的优秀教师,尹丽和陈志刚老师的许多做法就非常值得我学习。他们的许多做法绝不亚于书中描述的那位老师的行为。全国著名的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学生的大脑忙着接受训斥和处罚的信息,也就无暇静下心来裁判心灵中旧我和新我的论战。”对此,魏老师有个很特别的做法,他在学生犯了错时大多以宽容心对待,先让学生去做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学生写出事前、事中、事后自己内心里旧我和新我论战的情况。这样,学生们会在自我审视中感受到“正确”的快乐、“错误”的痛苦。书中还有许多值得我借鉴的好方法。最后,我要说,读书使我治班有方;读书使我快乐常在;读书改变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