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炼金术的书: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8) 未时——13:00~15:00——小肠经最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5:35:23
第一部分 第八章 未时养生 小肠经能治大病
    未时——13:00~15:00——小肠经最旺

    未时是小肠经当令,是保养小肠的最佳时段。午餐最好在未时的13:00之前吃完,这样才能在小肠精力最旺盛的时候把营养物质都吸收进入人体。否则,就会造成浪费。午饭一定要吃好,饮食的营养价值要高、要精、要丰富。未时午餐午时吃

    小肠是饮食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这告诉人们小肠的生理功能——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那如何理解小肠的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功能呢?

    受盛化物

    “受”有接受之意,而“盛”在古代是指用来祭祀的谷物。“受盛”也就是接受祭祀用的谷物。用来祭祀的谷物肯定是加工过的,而小肠接受的是经过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它是初步加工过的一种精细化了的食物,因此小肠有“受盛之官”的美誉。

    如果小肠受盛功能失调,传化停止,则气机失于通调,滞而为痛,这时腹部疼痛等病症就会出现;如果小肠的化物功能失常,就会出现消化、吸收障碍,其典型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

    泌别清浊

    “泌”有分泌之意;“别”,即分别、分离;“清”,指水谷精微,即具有营养作用的物质;“浊”,即代谢产物。小肠接受了胃传递过来的初步加工过的食物,接下来就是将食物进一步消化成为人体可以吸收和利用的物质,并将其中的精华物质吸收,提供给人体使用,最后再将剩下的糟粕物质向下传递给大肠,由大肠排出体外。

    饮食从口进入人体,并不断地添加消化液(口水、胃酸等),不断进行磨碎、分解工作,尤其是经过胃部充分磨细、乳糜化之后,推送入小肠,就可进行消化、吸收与分类。可以说人体所吸收的养分,一半以上都在小肠完成,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平时应怎样养护小肠呢?一定要吃好午餐。午餐什么时候吃最好呢?未时之前的午时较好,最好在12:30左右吃,不要赶在12:00,因为此时人的气血最旺,身体处于最亢奋状态。

    未时,也就是下午1点至3点的时间段,小肠经最活跃,而午餐一定要在午时内吃完,这样到了未时小肠值班时可以最大化地吸收食物的营养成分。这也就是笔者所说的未时午餐要午时吃,未时就是消化午餐的时候,因此一定要在午时将食物吃下。

    午餐一定要吃好,饮食的营养价值要高、要精、要丰富。午餐以简单、重质不重量为原则,避免吃得过饱,否则整个下午都会觉得没有精神。

    虽然笔者不赞成人们不吃晚饭,但是晚饭一定要少吃。为什么现代人爱生病?原因之一就是晚饭吃得太饱。俗话说马不吃夜草不肥,同样道理,人晚饭时吃得过多也会导致肥胖。

    据说过午不食也是李敖的养生之道。李敖说他还不想早死,所以要控制自己的体重。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就是过午不食,但是他中午吃得很多。虽然我们不能像他那样,但是晚饭吃到七成饱,还是比较合适的。

    小肠经穴位是最好的“按摩师”

    在门诊经常听到求治的患者自诉有“颈椎病”。

    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还有人将以颈椎退行性病变为基础(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及由此引起的颈肩部酸麻、胀痛症状称作“颈肩综合征”。
    现代医学把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其他型,其临床表现常为颈、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区疼痛,臂、手麻木,肌肉萎缩,甚至四肢瘫痪。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多。其具有发病率高,治疗时间长,治疗后极易复发等特点。通常认为颈椎病主要是因为颈椎间盘和颈椎及其附属结构的退行性改变引起的。人们也认识到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不能单纯用机械压迫因素来解释,还有血管因素和化学因素在起作用,因而水肿及炎症引发或加重了神经症状。

    颈椎病的发展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常和身体素质、职业、生活习惯、寒冷有明显关系。胃肠吸收差、生活不规律、长期紧张工作、思想高度集中者是颈椎病的高发人群,如财务人员、电脑人员、驾驶员、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缝纫工等。颈椎病本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但是社会工作节奏加快、复杂程度提高,使颈椎病有年轻化趋势。

    患有此病的女性人数是男性的3~4倍,据国外医学界统计,在美国每年约有20万人因为患腕关节综合征而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根据经络理论采用或针或灸或点穴或推拿或膏药贴敷或汤药内服等方法,可有效缓解症状。尤其是针刺疗法的神奇疗效,难怪《标幽赋》有言:拯救之法,妙用者针。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长期劳累,气血失和,加上外感风寒、阻滞经络所致。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根据经络理论,按症状的发作部位、特点,结合四诊判断为不同的经络病证,选取适合的穴位进行,可调和气血、祛风散寒、疏筋通络,从而达到解痉止痛的目的。中医治疗方法都应以经络理论为指导。比如,针刺主要应用腧穴理论,推拿按摩应用经筋理论,挑刺放血应用络脉理论,药物贴敷、刮痧等应用皮部理论。

    颈肩综合征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明显长时间紧张工作后,可见头晕、颈肩部劳累,此时只要注意适当的体育活动和放松,情绪乐观,也可做短暂的外部治疗,便可恢复原有的轻松。若前述症状被忽视,使病变进入中期,则会出现颈肩部肌肉群痉挛、颈部发僵、两上肢酸麻胀痛等症状,此时颈椎已发生退行性改变,但仍在可逆阶段,认真治疗可避免退行性病变的进展,甚至组织病变也可康复。疗效可靠的中药外贴治疗会使症状迅速缓解,再配合适当的体育锻炼,纠正行坐姿势,可预防复发。若放弃中期治疗,使颈椎病进入后期,骨质增生密度增高、椎间盘突出之髓核机化、椎管狭窄,将使治疗难度增加。因此一旦出现颈肩不适,应早期治疗。

    小肠经最常见的症状是肩臂疼痛,其他的小肠经证候还有重听、眼黄、眼涩等与体液有关的不适,有时还可能出现尿频、腹胀。梳理小肠经,刺激小肠经上的穴位是很有效的方法。

    小肠经从小指外侧少泽穴开始上行,沿着手臂外侧后缘,至肩关节以后向脊柱方向行走,然后向前沿颈部上行,至颧骨,再到耳前“听宫”穴而终。这仅是体表穴位的循行线路,在体内如何和心相表里,要看内经经脉循行原文,这样才能明白脏腑之间的联系。看了经筋部分,才明白为什么手上的一个穴位就可以解决颈肩部的酸痛。梳理小肠经最好在未时小肠经最旺时开始。
    后溪穴是小肠经的重要穴位,是治疗小肠经循行部位颈肩痛的首选穴位。那如何定位呢?

    如果您是在办公桌前,打开手掌,有三条掌纹,将最上面的那条对准桌子的边缘,然后小臂外旋使手掌垂直做“手刀”状,此时桌沿接触的部位就是后溪穴。上下动一动手掌,感到接触点酸痛。保持这一动作,或用手指按揉此穴,边按揉边做耸肩缩脖或向左右两侧看或摇头晃脑的动作,就可以很快消除颈肩酸痛症状。平时可能还感觉不到此穴的威力,有痛症时,针刺此穴位就可以显出其功效。后溪是小肠经“输”穴,还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所以腰背疼痛取此穴也非常有效。

    还有一个必须要提的穴位,即养老穴。取穴时以掌心对着自己的胸部,当尺骨茎突桡侧缘凹缘中,小臂内旋则找不到这个穴位,为小肠经“郄穴”。郄穴是经脉气血曲折深聚处的穴位,常用来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用于治疗血分病症,阳经郄穴多用于治疗气分病症,如急性疼痛、气形两伤等。当脏腑发生病变时,常在相应的郄穴产生疼痛、酸胀及反应物,临床常用作诊断疾病的参考。针刺或按摩郄穴也能梳理经络气机,从而起到调理脏腑的作用。此穴能改善老年人的视力模糊,而且还可蓄元气、调精神。腰腿疼痛者,针刺此穴虽不能针到病除,永不复发,但即时症状减轻是没问题的。

    接下来说说**的保健穴,小肠经上的**保健穴为少泽穴和天宗穴。

    小肠经“井穴”少泽穴,小指尺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天宗穴位于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

    《针灸学》上讲:少泽主治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痈,乳汁少,昏迷,热病;天宗主治肩胛疼痛,气喘,乳痈。胃经过**,即**属胃。小肠属腑。《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合,指下合穴,即六腑有病取其所属的下合穴进行治疗。《灵枢·本输》:“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足三里穴下三寸是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再下三寸是小肠的下合穴下巨虚,由此可以知道小肠通过下合穴与胃相连。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针刺小肠经的井穴少泽可以治疗产后乳少,针刺天宗少泽为什么可以治疗乳痈了。

    笔者在临床治疗乳腺增生患者**胀痛明显时,常选取胃经或肝经腧穴,并配合少泽或天宗,用泻法,不一会儿患者即可自己触摸按压,连称针灸不可思议。由此可见,胃经、肝经、小肠经的某些要穴对于**气血调理确有实效。

    女性朋友可自己经常刺激一下少泽穴,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即:用拇指和食指捻揉(或一捏一松)对侧的小指,刺激小肠经的少泽(同时还刺激了手少阴心经的少冲穴,其能使心的气血充沛,心其华在面,总嫌自己面色不好没有光泽的人可以经常激发一下心经井穴少冲)。天宗穴可以自己用手按揉或请家人按揉,如果嫌按揉时太痛,可以用艾条悬灸天宗穴,至穴位处的皮肤有红晕时再按揉一下天宗穴,压痛常可减轻或消失。天宗穴还是一个检查和治疗颈椎病的穴位,为了使颈肩气血旺盛、胸部气血畅通,经常艾灸按揉天宗穴不失为一个简便舒适的养生健身美体妙法。

    有时眉头(攒竹穴区)发紧作痛怎么办?那就点刺少泽穴,笔者经验其比针刺其他腧穴都舒服。一般点刺放血常用三棱针,但三棱针点刺针孔太大,像少泽穴这样的部位捏紧后用常用的针灸针轻轻一点即可出血如珠,点刺时要如同用针点刺气球一样,不必深刺,这样患者疼痛感很小,挤出1~2滴血,常常血出痛消,用毫针点刺针孔很小且愈合快。当一时头痛又不便请大夫治疗,按摩点穴效微,或针刺其他穴位后头痛减轻,但眉头攒竹穴区仍不爽利者,别忘了少泽穴。
   人体的器官组织是由经络系统联系的,它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能量系统,人体一有任何病变,都逃不出经络的法网。透过经络体系,可以快速探本查源,对疾病一目了然。这也正是经络养生的神奇魅力所在。宋代医家窦材在所著《扁鹊心书》中开卷第一句就是“谚云: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所以,我们是否也该好好考虑一下:是仅知道几个穴位了事还是好好熟悉一下十二经络系统呢?

    如果把经络系统比作城市的交通,穴位则为这些道路上的一些车站或相关职能单位。

    一个是熟悉交通道路和路旁各个职能单位、车站,可以称为活地图的职业司机或者交通警察。

    一个是能把车开走,但没学交通规则,不熟悉道路网络关系,不熟悉交通信号的普通人。

    你希望自己是哪一个呢?

    面如桃花也是病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经的问题常常会在小肠经上反映出来。

    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热心肠的人,他们在助人为乐时会胃口大开,久则心宽体胖。为什么将爱帮助别人的人称为“热心肠”呢?小肠经属于太阳经脉,道家讲,善能生阳,这一阳的生起,就会带动体内的阳气,就会热了人的心肠。

    如果我们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手来拉别人一把,这一帮,小指一动,也提升了小肠的能量,让小肠的运化能力提高,比平时吃药、吃补品要快多了,所以吃饭香甜,营养吸收好。吃得好,心情就好,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心藏神,一个人有了精神、心情好,心脏功能自然就会好。可以说,小肠经就像一面反映心脏能力的镜子,通过了解心脏和小肠的表里关系,还可以预测心脏功能。

    一位中年女性患者找到笔者,主诉最近几天总感到胸闷心慌,脸红心跳,尤其是下午两点多钟更厉害。经医院检查了,也没查出原因。

    识病还要看肤色1皮肤黏膜变得苍白,可于见寒冷、惊恐、虚脱以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贫血、内脏出血等。

    2身体的裸露部分以及*、腋窝、生殖器官、关节、肛门周围等处的色素明显加深,可见于肝硬化、肝癌晚期、肢端肥大症、黑热病、疟疾。服用某些药物如砷剂、抗癌药等亦可引起程度不同的皮肤色素沉着。当然,要排除日光照射因素。

    3皮肤呈异常红色,排除心脏病外,一般多见于大叶性肺炎、肺结核、猩红热等发热性疾病以及阿托品中毒和一氧化碳中毒等。

    4皮肤出现暗黄、发灰的颜色,反映体内脾胃不和。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也就是说,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由心主司,如果心出了问题就会从面部色泽上表现出来。“有诸内,必形诸外”,内脏精气的盛衰及其功能的强弱,就会显露在相应的体表组织器官。又由于小肠经循于面部,故心脏出问题就会通过小肠经表现在面上。

    可是为什么医院查不出原因呢?下午2~3点,经常出现胸闷心慌、脸红心跳的现象,从中医某个角度说是心有病。心在五行中属火,为阳中之阳,中医称它为“火脏”。如果一个人的心火亢盛,其面色就会变得红赤。下午2点时分脸红便是心火外散的现象。

    根据中医理论,心其华在面,有心慌的症状当然要考虑心的问题。下午未时乃小肠经当令,心与小肠经相表里。是心的病,但要从小肠经来治。心为君主之官,心有病不直接治心,要从心包或者小肠治。引心火下移小肠,通过小便将热排出。针刺穴位的理论根据是“病时间时甚者取其输”。针刺小肠经输穴“后溪”片刻,不适症状即减轻,为稳妥起见,根据同一辨证思路,配合耳贴、汤药以调理善后。
    中医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有病不可怕,如果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任何疾病都可以消灭于尚未展露之前。《黄帝内经》说:“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说疾病已经形成再去用药治疗,就如同口渴了去挖井,打仗了去铸造武器一样,不是太晚了吗?

    真的是“吃哪儿补哪儿”吗?

    民间有一句俗语“吃哪儿补哪儿”。这个真有道理吗?尽管现代医学对其中奥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复,有时也不认同,但是在中医却有无数的理论依据。

    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曾发现动物内脏和人类内脏十分相似,于是他通过一系列的“试验”提出了“以脏治脏”和“以脏补脏”的学术观点。这是中医食疗中一个很重要的法则——“以形补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哪儿补哪儿”。明代李时珍也说:“以胃治胃,以心归心,以血导血,以骨入骨,以髓补髓,以皮治皮。”这些理论依据非常清楚地说明了我们祖国医学中的“以脏治脏”、“以脏补脏”及“以类补类”养生原则是被广大人民认可的。

    但是,不能机械地理解“吃哪儿补哪儿”,更不能滥用,否则会有损健康。

    中医学认为,动物脏器为“血肉有情之品”,较草本药物更易被人体吸收,因而能迅速起效,在调养、补益方面效果明显。另外,动物脏器与人体相应内脏在形态、组织成分构成和生理功能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当人体某一内脏发生病变时,用相应的动物内脏治疗或补益,往往会有很好的疗效。现代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以脏补脏”有一定的科学性。如从动物胰腺提取的胰岛素可治疗糖尿病;从猪肝中提取的猪肝核糖核酸可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慢性迁延性肝炎;众多动物胆汁所含的胆酸钠、去氢胆酸等,均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可治胆囊炎、胆石症、胆囊切除后综合征等。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只要有了胃痛就要吃猪肚,得了心脏病要吃猪心,骨折了就得喝骨头汤……病症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不同,治疗和食疗方法也不尽相同,应该区别对待。

    比如,吃肝明目。唐代孙思邈用猪肝治疗夜盲症,可是此法不适合高脂血症患者。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胆固醇,这对高脂血症患者无异于火上浇油,因此,高脂血症者要少食动物内脏。那高血脂且视力不佳的朋友如何通过饮食“明目”呢?

    其实,猪肝的明目作用是指其能治疗夜盲症,其疗效与猪肝本身所含的维生素A密不可分。明白了这一点,也就知道了除了猪肝外还有其他方法。比如,胡萝卜等黄绿色蔬菜中都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它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因此,高血脂且视力不佳者可用胡萝卜代替猪肝进行食疗。

    有资料称,贫血吃血豆腐最佳,因为血豆腐富含铁。膳食中的铁主要分为动物性食品中的血红素铁和植物性食品中的非血红素铁两种。含铁丰富的动物性食物包括:各种动物瘦肉、肝脏、血、蛋黄等。含铁丰富的植物性食物包括黑木耳、海带、芹菜、韭菜、菠菜等。动物性食品中的铁更容易被吸收利用,但是如为补铁而增加各种肉类、动物肝脏等的比重,又会增加膳食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所以,动物血是补充铁元素既经济安全又营养丰富的食品。每100克血豆腐含铁87毫克,每天吃100克血豆腐,再加上其他膳食中含有的铁,就能满足全天铁的摄入量,而100克蛋黄和100克猪瘦肉中铁的含量分别为65毫克和15毫克,均低于猪血,而其胆固醇和脂肪的含量又高于猪血,因此选择吃血豆腐补铁更佳。
    民间也常用动物睾丸、麻雀肉治疗*低下、性功能障碍等疾病。如果分析其共性,动物睾丸、麻雀肉均为高蛋白质、低脂肪食物。研究表明,持续食用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能使人在六周内增强*和改善性生活。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让麻雀不再被捕杀,代之以适度增加蛋白质摄入量、减少脂肪的摄入也能达到相同效果。

    养生的要诀,《黄帝内经》开篇并没有说吃什么补什么,而是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食饮有节,不妄作劳”。所以,吃什么是次要的,“规、律、平、和”的才是养生的无上妙药。

    问:人到老年,容易健忘,中医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肾气逐渐亏虚,不能上荣于脑。而根据“以脏补脏”的理论,那么,老年人就应该多吃猪脑、鸡头一些食物来补益大脑吗?

    答:“吃哪儿补哪儿”是有一定的中医理论依据的。但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猪脑属于高胆固醇食物,而一些老年人常存在不同程度的高血脂、动脉硬化等问题,如果过食高胆固醇食物会加重病情,甚至诱发中风等疾病。儿童及青少年可以适当吃一些猪脑,以补益大脑。

    民谚有“十年鸡头赛砒霜”。意思是说,鸡越老,鸡头毒性越大。有资料称,鸡在啄食中会吃进含有害重金属的物质,这些重金属主要储存于脑组织中,鸡越老,储存量就越多,毒性就越强,所以鸡头不宜多吃。

    老年人补脑时可选择核桃,每天吃两个,日久自会体会其中妙处。

    附一手太阳小肠经知识简表手太阳小肠经循行原文《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音zhuō,颧骨)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语译手太阳小肠经从小指外侧末端开始,沿手掌尺侧,上向腕部,出尺骨小头部,直上沿尺骨下边(支正),出于肘内侧,经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小海),向上沿臂外侧后廉,出肩关节部(肩贞、臑俞),绕肩胛(天宗、秉风、曲垣),交会肩上(肩外俞、肩中俞;会附分、大杼、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心,沿食管,通过膈肌,到胃(会上脘、中脘),属小肠。颈部支脉从缺盆上行,沿颈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颊(颧髎),至外眼角(会瞳子髎),弯向后(会禾髎),进入耳中(听宫)。面颊部支脉从面颊部分出,上向颧骨,靠鼻旁到内眼角(会睛明),接足太阳膀胱经(此外,小肠下合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穴)主要病候原文《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语译本经异常表现为咽喉痛,颔下肿,不能回顾,肩部痛得像牵着,上臂痛得像折了一样。本经穴主治“液”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耳聋、眼睛昏黄、面颊肿,颈部、颔、肩胛、上臂、前臂的外侧后缘痛附注手太阳络脉原文《灵枢·经脉》: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肬,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语译手太阳络脉名支正,在腕关节后五寸处,向内侧注入手少阴心经;其支脉上行经肘部,上络于肩髃部。出现实证则关节弛缓,肘部痿废不用;虚证则皮肤赘生小疣。可取手太阳络穴治疗手太阳经别原文《灵枢·经别》: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语译手太阳经别,在肩关节部从手太阳经分出,进入于腋窝部,走向心脏,联系小肠续表附注手太阳经筋原文《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注:此指肘内的高骨,即肱骨内上髁)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足太阳之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额结于角。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注:臂内侧部位),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能视。颈筋急则为筋瘘,颈肿语译手太阳经筋,起始于小指上边,结于腕背,上沿前臂内侧,结于肱骨内上髁后,以手弹该骨处,有感传可及于手小指之上,进入后,结于腋下;其分支走肘后侧。向上绕肩胛部,沿颈旁出走足太阳经筋的前方,结于耳后乳突部;分支进入耳中;直行的出于耳上,向下结于下颔处,上方连属于眼外眦。其病症:可见手小指支撑不适,肘内锐骨后缘疼痛,沿臂的内侧、上至腋下,以及腋下后侧等处均痛,绕肩胛牵引颈部作痛,并感耳中鸣响且痛,疼痛牵引颔部,眼睛闭合一会儿才能看清景物,颈筋拘急,可发生筋瘘、颈肿等症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少泽小指尺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痈,乳汁少,昏迷,热病小肠经“井穴”2前谷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前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头痛,目痛,耳鸣,咽喉肿痛,乳少,热病小肠经“荥穴”3后溪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头项强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腰背痛,癫狂痫,疟疾,手指及肘臂挛痛小肠经“输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4腕骨后溪穴直上,于第五掌骨基底与三角骨之间赤白肉际取之头项强痛,耳鸣,目翳,黄疸,热病,疟疾,指挛腕痛小肠经“原穴”5阳谷腕背横纹尺侧端,尺骨茎突前凹陷中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热病,癫狂痫,腕痛小肠经“经穴”6养老以掌向胸,当尺骨茎突桡侧缘凹缘中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小肠经“郄穴”7支正阳谷穴与小海穴的连线上,阳谷穴上5寸头痛,目眩,热病,癫狂,项强,肘臂酸痛心经“络穴”8小海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肘臂疼痛,癫痫心经“合穴”9肩贞腋后皱襞上1寸肩臂疼痛,瘰疬,耳鸣10臑俞腋后皱襞直上,肩胛骨下缘凹陷中肩臂疼痛,瘰疬手太阳、足太阳、阳维脉与阳跷脉交会穴11天宗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肩胛疼痛,气喘,乳痈12秉凤肩胛骨岗上窝中,天宗穴直上肩胛疼痛,上肢酸麻手三阳与足少阳经交会穴续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3曲垣肩胛骨岗上窝内侧端,约当臑俞与第二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取之肩胛疼痛14肩外俞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肩背疼痛,颈项强急15肩中俞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咳嗽,气喘,肩背疼痛,目视不明16天窗喉结旁开35寸,在胸锁乳突肌之后缘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痛,暴喑17天容下颌角后,胸锁乳突肌前缘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肿痛18颧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口眼歪斜,眼睑动,齿痛,颊肿手少阳、太阳经交会穴19听宫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耳鸣,耳聋,聤耳,齿痛,癫狂痫手、足少阳与手太阳经交会穴手太阳小肠经穴歌

    手太阳经一十九,少泽前谷后溪薮,腕骨阳谷养老绳,支正小海外辅肘,肩贞臑俞接天宗,髎外秉风曲垣首,肩外俞连肩中俞,天窗乃与天容偶,锐骨之端上颧髎,听宫耳前珠上走。附二手太阳小肠经穴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