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mit之天魔星失忆了: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中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学习材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16:27:28

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中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学习材料

自主学习策略

     个体要做到自主学习,自己首先必须“会学” ;也就是说,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运用这些策略。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人们使用的学习策略各种各样。它们既有一般性的,也有具体性的;既有用于处理外部信息的认知策略,也有用于调控认知过程的元认知策略;既有情绪自我调控策略,也有时间管理策略。为了便于表述,我们把自主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利用策略三类。

一.认知策略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个体从世界中所习得的知识的性质是不同的。概括来讲,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个人具有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它与我们平常所说的知识相当,主要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例如“光的速度是每秒钟30万公里”等。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技能相当,主要用来回答怎么办的问题。程序性知识本质上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主要由概念和规则构成。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当个体面临问题情境而又没有现成的办法可以利用时,综合运用新旧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找到问题解决办法的过程,被称作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最终结果是出现新的思维产品。显然,问题解决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有所不同。如果说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主要是获得和应用,那么问题解决过程则主要是综合应用和生成。

    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分类方法相对应,本节把认知学习策略分为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策略、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策略和问题解决策略三类。

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策略

    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一般采用四类策略,即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和做小结策略,这里分别对这四类学习策略的用法作一介绍。

(1)复述策略

复述是指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学习方法。如为了记住某些学习材料,反复一遍遍地诵读、抄写等。在信息加工心理学中,复述被认为是一种信息编码方法,是把新信息贮存到长时记忆中的方法之一。由于我们的短时记忆持续时间很短(5—20秒),通过复述可以使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活跃状态,维持的时间更长一些,有助于信息更充分地转入到长时记忆中。复述的主要缺点是很难把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起牢固的联系,往往导致机械记忆。但是,当我们没有任何先行知识帮助自己理解新学习材料时,就只能使用复述策略来帮助自己学习。

    在学科学习中,经常用到复述策略。例如,对于地名、人名、时间、数理符号等简单的陈述性知识,我们一般采用复述策略,通过一遍遍地读、写、看来记住它们。学习英语单词时,我们也常用到复述策略,如抄写、反复背诵等。 

对于复杂的陈述性知识,复述不等于简单的重复感知,而是在感知学习材料时对重点、难点和要点用划线、圈号、加标符号等方式将其突现出来。比如,阅读一篇文章时,把文章中的重点句子、段落划出来,或者用显眼的符号标注出来,然后再重一点阅读这些句子和段落,以后再对这些内容进行复习。   

     一般说来,复述要取得好的效果,除了复述的次数增加外,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复述要及时。这是因为,适合采用复述策略的简单的陈述性知识,一般属于无意义的材料,它们的遗忘遵循“先快后慢”的规律,如果不及时复述,大部分内容很快会被遗忘掉;适合于采用复述策略的复杂的陈述性知识,如果不及时复述,我们很容易一时找不到需要复述的重点,浪费我们的学习时间。第二、复述时多种感官并用。心理学研究表明,采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如读写看相结合,可以使信息通过多种通道来编码,这有助于增强记忆效果。

    (2)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是指为学习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以达到加深对学习材料记忆的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材料补充细节、采用类比、比较、想象、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者使之与其他观念之间建立联想等,都属于精加工策略的范畴。

     精加工策略通过为知识的建构提供更多的信息、为知识的提取提供更多的途径,来增强人们的学习和记忆效果。一般说来,关于某一事物的信息越多,我们越容易记住这一事物。在精加工策略中,还包含着一类被称为记忆术的策略,它对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也很有帮助。记忆术是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记忆方法。

  对于复杂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有一项叫作做笔记的生成技术广为研究者推崇。它包括摘抄、评注、加标题、写段落概括语等。从信息加工心理学角度看,做笔记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第一,它有助于对学习材料进行编码。通过把信息写下来并阅读这些信息,可以做到言语和视觉双重编码,这有助于深加工。第二,笔记具有信息的外部贮存功能,便于提示人们全面地提取和加工信息。

    通常,对于教师讲授的或课本中呈现的信息做笔记摘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习效果。但是笔记的作用取决于笔记的类型。一般说来,当所做的笔记能够完整反映出当时所接受的信息时,笔记更加有用;当笔记的内容与课程的目标一致时,更有可能促进学习;当笔记既包含对要点的总结又包含支持这些要点的细节时,效果更佳;当笔记中有个体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时,个体从中受益更大;当个体对笔记的内容进一步进行加工和整理时,作用更大。上述笔记特征之所以更能够促进学习,是因为它符合两种心理效应:重复效应和生成性效应。一方面,做笔记等于对学习信息作二次加工,等于重复学习;另一方面,做笔记又是一个生成过程,亦即主动地使学习材料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使之成为新的认知结构。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要使记笔记真正成为一种促进学习的技术、策略而非单纯的信息记录,需要按以下步骤进行:留出笔记本每页右边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记下听课的内容;整理笔记;在笔记的留出部分写边注、评语等。其中,第四步极为重要,因为这些边注、评语不仅可以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为日后的回忆提供了线索。学生尤其是初中和高中生,在日后复习自己的笔记时经常存在困难,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做法来改善学生的笔记质量,例如把要点写在黑板上,重复强调某些要点,提供某种组织信息的框架等。

    (3)组织策略

  当个体把所学的新知识联系起来并组织成具有内在结构的体系时,对这些知识的记忆时间会延长,因此认知心理学家主张采用组织策略来改善学习。组织策略是把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方法。组织策略有多种具体的表现形式:①“描述策略”,即把孤立的单词组织成一个描述性的句子。②“归类策略”,即将分离的项目按类别组织成一个序列,以减少记忆项目的数量。③“表象策略”,即将言语形式的信息转化成视觉形式或图画形式的信息。上述这些策略比较适合于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对于复杂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采用组织策略往往表现为对前后学习的内容进行纵向梳理、横向比较分析的方法。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人们常用纲要法、图表法、概念图法等组织策略来学习复杂的陈述性知识。纲要法是把所学的主题和要点列成一个有结构的提纲的方法。图表法是指利用表格、流程图等方式来整理知识的方法。概念图法是指把所学概念以一种直观的关系图的方式列出来。概念图既可以反映概念之间的关系,又用到了言语和表象双重编码,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对复杂的陈述性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做小结策略

    把自己读到或听到的内容进行归纳、提炼、总结,有助于把握所获得信息的主要意义,这种方法通常称为做小结策略。做小结策略与组织策略不同,做小结通常需要个体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提炼,而非局限于摘记出要点。做小结比前述三种学习策略更困难一些。因为它不仅要求学生识别出重要和不重要的信息,而且要解释、理解学习材料,从中提炼出主要的观点,最后再把关键的成分组织成一个整体;做小结实际上需要综合运用精加工和组织两种策略。在课堂情境中,许多学生使用做小结策略存在一些困难,原因就在于此。

  做小结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抓住所学内容的主旨,另一方面在于减轻记忆负担,避免记住一些不必要的材料。有效的小结需要学习者从大量的信息中筛取出关键信息,把重要的观点与不重要的观点区分开来,然后把要点以一种新的方式组织起来。

    做小结被认为是提高阅读理解质量的一种有效策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和使用小结策略,学习策略研究专家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布朗和戴伊指出,要做出有益的小结,需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①删除不必要的材料;②剔除多余的话;③用概括性的术语代替一组术语或者一系列事件;④如果文本中没有主题句,自己概括出一个主题句。奥姆劳德对有关做小结策略的研究进行总结后指出,可以采用如下步骤来改善做小结的质量:①首先从简短、容易、组织良好的段落开始练习做小结,然后逐步过渡到给篇幅较长、难度较大的文本做小结;②每次做小结时,要求做到如下几个方面:为每段或每节确定或创设一个主题句,确定出统领几个具体观点的上位概念或观念,找到支持每一要点的具体信息,剔除无关的、不重要的信息;③与同学比较和讨论所做的小结。

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     

    根据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指向性不同,程序性知识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运用概念、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它又被称为智慧技能。另一类为运用概念、规则对内办事的程序性知识,它又被称为元认知。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一是陈述性阶段,亦即能够陈述出做事的程序或步骤;二是程序性阶段,亦即按照程序性知识所描述的程序或步骤来做事。从本质上讲,掌握程序性知识主要是掌握概念和由概念构成的规则,并使之支配自己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把元认知策略,分解为概念的学习策略和规则的学习策略。   

    (1)概念的学习策略

概念学习主要属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范畴。学习概念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概念的属性去辨别、归类一些事物,利用概念的属性去做事。因此,单纯能够记住或说出概念的名称,并不代表个体已经真正习得了这一概念,我们只能说个体习得了作为陈述性知识的概念;个体仅仅能够举出概念的几个正例,也不等于已经习得了这一概念,因为他还没有完整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还不能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下利用这一概念。概念的学习意味着学习者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由于概念的正例中既有反映概念属性的本质特征,又有与其他正例相区分的不反映概念属性的非本质特征,因此,概念的学习也意味着学习者能辨别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

按照概念的抽象水平,可以把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具体概念指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获得。定义性概念是指事物的本质属性不能通过直接观察获得,必须通过下定义来揭示,如物理中“功”的概念,人们无法观察,只能通过下定义“功=力×距离”来揭示其本质属性。概念的类型不同,对它们进行学习的有效策略也不同。

一般认为,具体概念的学习适合采用概念形成策略。概念形成是指从例证的辨别出发,逐渐发现概念的属性这样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概念形成方式获得具体概念,要经过知觉辨别、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和概括四个阶段。一般说来,概念越复杂,检验和假设之间的往复次数越多。在这个过程中,越需要从外界寻找更多的正例和反例。正例有助于确证概念的本质属性,反例有助于剔除概念的非本质属性。概念学习属于发现学习的范畴,是个体自主学习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

定义性概念的学习一般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亦即先理解概念的涵义、概念的本质特征,然后用适量的典型例子作分析说明。如果说概念形成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学习方式,概念同化就是一种从一般到个别的学习方式。概念同化的关键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概念的上位概念。采用概念同化方式学习概念时,学习者必须认识到新旧概念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到新旧概念之间的相同点,新概念才能被原有概念同化;认识到新旧概念之间的不同点,新概念才能作为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独立观点被保持或提取。在学科学习中,学完诸如“力"的概念,再学“重力”、“浮力”、“摩擦力”等概念时,都适合采用概念同化方式。

在课堂教学条件下,概念同化属于接受学习范畴,学生往往通过听取教师讲解来获得新概念。在自主学习的条件下,学习者要采用概念同化方式学习新概念,必须先获得能够同化新概念的上位概念。  

(2)规则的学习策略   

规则反映的是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规则学习本质上是能用大量的例证来说明规则所反映的关系,以及运用规则在其适用的各种情境中解决问题。   

加涅等指出,规则学习的内部条件是必须掌握与规则相关的概念,外部条件是必须能够获得若干体现规则的例证。例如,学习“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导体电阻的倒数之和”这一电学规则,学习者必须首先明白“并联”、“电阻”、“支路”、“倒数”等相关概念,其中一个概念的含义搞不清楚,就无法理解这一规则的含义。学生在学习这一规则的过程中,单纯理解了这一规则还不够,还需要通过若干次实验或实际应用才能牢固掌握这一规则。教科书或教师一般通过呈现和讲授规则的例子来帮助学生学习规则。

规则的学习也有两种形式,一是从例子到规则的方式,它属于发现学习的范畴;一是从规则到例子的方式,它属于接受学习范畴。

如果没有他人的讲解、指导,学习者采用规一例法学习时,首先必须理解所学规则的意义,然后找一些例证来验证其意义,并通过实际练习掌握规则的应用方法。如果没有首先理解规则的意义,说明自己还没有掌握构成规则的某个或某些概念,这时就必须重新补习这些概念。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规则是技能的重要构成成分,习得规则的目的是利用它做事、解决问题,无论采用哪一种,都不能仅仅局限于记忆和理解规则的层面上,要将理解了的规则转化成利用它办事的能力,需要一定的变式练习,亦即变换适用规则的情境的非本质特征,突现其本质特征,以说明规则适用的条件和如何使用规则。在课堂学习情境中,有些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某一公式,但是不会利用该公式解题,说明他们只掌握了关于规则的知识,还没有习得利用规则办事的技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若干例题和练习题,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和应用该公式。此外,在实际学习情境中,还经常需要把这两种规则学习方式结合起来,即采用例——规——例的方式。

三、资源策略

资源策略指的是网络、电视、广播、图书馆、博物馆等社会资源。

教师不能仅仅以教科书为学习资源,还要开发其它社会资源如网络、电视、广播、图书馆、博物馆等,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