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惊吓怎么叫魂:语文中考考点透析及冲刺训练(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2:32:18

语文中考考点透析及冲刺训练(中)

[新题预测]
  1 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面的题目。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写深秋晚景,在写法上运用了什么手法?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小令中的“断肠”两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 阅读王昌龄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①金闺万里愁。
  [注释]①: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二)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关山月》是乐府曲辞的一种,多写离别。“总是关山旧别情”中的“关山”,即“关山渡若飞”中的“关山”,古代地名。
  B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一句,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思乡之情,也抒发了对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
  C 第一首诗中的“独坐”两字透露了戍卒的孤独和思绪,而“伤别离”的乐府歌曲《关山月》,则传递了思乡念妻的浓烈情绪。
  D 第二首诗末句以绵亘的长城、高悬的秋月为背景,借苍凉景色来衬托乐曲的离别之思,渲染了征夫怀念亲人、思恋故乡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情”与“景”关系的处理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3)这两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3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塞下曲  许 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二)塞下曲(其一)  常 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1)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诗上半首叙述一次惨重的边塞战争,下半首说一个士兵家人来信寄冬衣的事,非常简单,但两个场面紧密地安排在一起,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
  B 常诗的开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
  C 《塞下曲》是以边塞风光和边塞战争为题材的新乐府辞。这两首诗都描写了边塞战争造成的惨重伤亡。
  D 这两首诗属于同题诗歌,常建在诗中赞颂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的和亲政策,而许浑则在诗中无声地谴责了制造战争的统治者。
  (2)这两首诗都表现了向往和平,反对战争的主题。请结合每首诗的三、四句加以分析。
  (3)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4,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浣溪沙①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②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③独徘徊。
  [注释]①选自《珠玉词》。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浣,洗濯。②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③香径:花间小路。
  (1)这首词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2)“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5 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答题。
  枫桥夜泊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在写法上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6 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律诗,写的是西湖的早春景象。诗人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极有早春特征的动植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早春西湖的赞美和喜爱的思想感情。
  (2)有人认为,《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把“几处”改为“处处”,“谁家”改为“家家”,更能突出莺歌燕舞的气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3)“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4)请你对“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作点赏析。
  7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句,突出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的什么特点?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3)“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请你写出探究的结果。
  8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二)文言散文
  [考点透视]
  纵观几年来全国各地的文言文试题,其考查题型及测试范围,很好地实践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教学建议。考点主要有:①字词书写及注音。②常见文言实词的积累。③翻译、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句子。④对文章主旨及主要内容的把握。
  文言文阅读考查材料一般来自课内外,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篇目为基础,一般是浅易的、思想内容表达完整的选文,要求有相应的作者、词语和内容方面的注释,以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和综合理解。
  [考题分析]
  [例题1](2007年广西桂林卷)阅读《鱼我所欲也》选段,完成1~4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是故:______
  3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段中的“鱼”和“熊掌”分别比喻什么?作者用这个比喻要说明什么?
  答:“鱼”比喻______;“熊掌”比喻______;作者要说明______。
  分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言散文阅读的掌握情况。解答文言阅读文段,考生不仅应重视文言文知识的积累,还应提高对文言文分析、判断、理解和欣赏能力。第1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之”字意义的理解。其中A、C、D项中的用法为结构助词,意为“的”;B项中的用法为代词,意为“一箪食,一豆羹”。第2题考查对文中重点实词的理解。答案:(1)患:祸患,灾难。(2)是故:因此。第3题以翻译形式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解答这类题时,不仅要注意对一些常见古今异义词或不同用法的词语理解,还要注意不要漏字。第4题重点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能力。答案为:生,义;在“生”与“义”不可兼得时,要舍生取义。
  [新题预测]
  (一)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落(英)缤纷______ ②欲(穷)其林______
  ③土地平(旷)______④鸡犬(相)闻______
  ⑤便(要)还家______⑥咸来问(讯)______
  ⑦不(复)出焉——⑧便(扶)向路______
  ⑨处处(志)之______ ⑩桑竹之(属)______
  2,写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成语。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②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③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3 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写桃花林之广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②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桃花源人生活富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④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⑤交代渔人行踪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
  ②林尽水源:____________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____________
  5,文章开头对桃花林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6,第2段着重写的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桃花源人见渔人,为什么“大惊”?
  ①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____________
  ②用自己的话回答:____________
  8 第3段主要写桃花源人哪两方面的情况?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9 文中写渔人为桃花源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10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11 渔人出桃花源后,“处处志之”。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二)阅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选段,完成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猿则百叫无绝( )
  (2)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②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
  (3)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②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
  (4)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
  2 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
  (1)文中写富春江两岸景色的总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从视觉角度写水的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以拟人手法写山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光和影交相辉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二段的描写对象是什么?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富阳至桐庐的游览线路,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游览景点写一则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选段。完成问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予其上,属于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眷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2)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
  (3)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4)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
  2 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之述备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说明了什么?
  4 “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具体指的是什么?
  5 作者用哪些语句来说明“古仁人之心”?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6 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四)阅读袁枚的《黄生借书说》,完成问题。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①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②。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③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④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⑤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柬焉,度⑥藏焉一,日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⑦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螵⑧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注释]①:随园主人:作者袁枚号随园主人。此处作者自指。②七略、四库:泛指内附藏书。③祖父:祖父和父亲。④夫人:那人。⑤摩玩:摩挲玩弄,抚弄。⑥度(gui):搁起来。⑦通籍:指挥官。⑧素螵(yin):蛀蚀书籍的蠹虫,以其为银白色,故曰“素”。
  1 中国古代贫穷的读书人买不起书,只好向藏书富有的人家去借,边读边抄,如期归还。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回忆了他年轻时借书苦读的动人情景。他这样写道: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试比较这段文字与袁枚《黄生借书说》在内容上有何差异?
  2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读”,“知幸与不幸”说明了什么?
  3 为了说明藏书者不读书这种现象,作者举出了哪些例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在文中所谈的仅仅是读书的态度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中心论点?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回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碾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椒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 本文运用了比喻手法来描写景物,请你仿照示例,给下面语句写一句赏析的话。
  示例: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赏析:“如鸣佩环”把流水的声音比喻为鸣击佩玉的声音,生动地表现出流水声音的清脆悦耳。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我的赏析:____________
  2 从第一段看,小潭取名“小石潭”的缘由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3 本文写作者观赏小石潭上的景物,他所站的位置在什么地方?请你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和依据。
  (1)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依据:__________________
  4 假如你从小石潭景区旅游回来,请你把小石潭的“潭水”和“游鱼”的特点,用四字短语介绍给亲戚朋友。
  (1)潭水:____________
  (2)游鱼:____________
  5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如果抛开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小石潭是一处绝妙的景致。阅读本文后,你一定从中发现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景点。请你选择一个景点,根据下面的提示完成设计方案。
  (1)景点名称:____________
  (2)理由根据:____________
  6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7 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阅读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节选)》,完成问 题。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肆大:开阔浩大)。南合湘沅(yuan),北合汉沔(miao),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浸灌:形容水势纵横有力),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zhe,贬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古时以三十里为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阖”,同“合”),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qiao)父之舍,皆可指数(指数:一一指点出来)。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pini,斜视,傲视),周瑜、陆逊之所骋骛(wu,奔走),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才)
  B 即其庐之西南为亭(靠近)
  C 变化倏忽(突然)
  D 举目而足(满足)
  2 下列各句的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水流越来越浩大,简直跟大海相互连成一片了。)
  B 以览观江流之胜。(用它来观赏江水的美景。)
  C 动心骇目,不可久视。(惊心骇目,不能长时间观赏。)
  D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这就是起名“快哉”的原因啊。)
  3 第①段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从西陵到赤壁的江流景象发生了几次变化?试做简要说明。
  4 第②段介绍了快哉亭命名的哪两个原因?
  5 文章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并反复提及“快”字的目的是什么?
  专题6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语文能力的一种,也是一种智力技能。
  从文体来说,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三大实用文体,以及文学作品中的散文和小说。
  从考查的角度来说,现代文阅读主要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概括、艺术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分析能力。
  从命题趋势来说,现代文阅读的考查注重整体阅读和综合理解,重视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性理解和价值取向的考查,重视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从命题形式说,与传统的考查相比,除极少部分选择题或填空题外,大部分以主观性试题为主,多数题目的答案要用文字来表述,同时更注重试题的开放性,不追求答案的唯一,只要“意思对即可”。
  (一)记叙文阅读
  [考点透视]
  纵观历年的中考试题,记叙文的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表达等能力。考点大多侧重于: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思路;②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明确详、略写法与中心的关系;③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及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⑤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⑥分析写作方法,明确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并作初步的评价和赏析;⑦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人物描写方法,了解故事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从选材来看,大部分选文文质兼美、人文内涵丰富,语言优美,贴近生活,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或叙事性散文、小说等)。材料更多的是选择反映亲情、友情,给予人生启迪的内容。从试题设置看,一般以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着眼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考题分析]
  [例题1](2007年广西河池卷)
  最温暖的墙  马国福
  女友是一名中学教师,她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她要经常与粉笔打交道。当粉笔灰尘雪花一样把她的世界装点得银装素裹的同时,也悄然腐蚀着她的手指。
  几年下来,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结了厚厚的一层老茧。尤其是冬天,天冷的时候,她手上的老茧裂开了口子,一堂课板书下来,疼痛不已。上课前擦的润肤油,不到几分钟的时间就被粉笔吸得一干二净。为了减轻疼痛,下课后她经常用热水袋捂住冰凉疼痛的手指。
  有一堂课,女友需要板书一黑板内容,写到一半的时候,她手上的裂口流出很多血,染红了手中的粉笔。坐在前排细心的学生发现了老师手上的血。那点点血迹像梅花一样,竟将白色的粉笔点缀得分外引人注目。
  女友拿出纸擦掉手上的血,继续书写。不专心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教室里静极了,只听见粉笔头在黑板上轻轻发出的沙沙声,就像秋天的叶子,一片一片凋落在草地上发出的轻微声音。
  第二天上课时,女友一走进教室,发现学生们的眼神和往常不一样,有一种期待、一种激动,那种神情意味深长,就像捉迷藏的孩子希望自己的秘密不被人发现。班长喊起立,全班学生向老师问好,他们并没有把目光放在老师身上,眼睛全盯着讲台上的粉笔盒。这让她感到很蹊跷,莫非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当她从粉笔盒里拿出粉笔准备书写时才发现,那些粉笔整整齐齐全部穿上了外套,一根根粉笔被五颜六色的彩纸裹了起来,像花园里多彩的花枝。
  女友以为学生们在和她开玩笑,准备撕掉包裹粉笔的彩纸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老师先不要撕,请先看看那些字!那纸上面有字。
  轻轻撕开纸,纸上密密麻麻写着:“老师,天冷了,我们看到你板书时手上流血,就用纸把粉笔包起来。这样你写字时手就不会疼了!”在那些粉笔中有一支特别独特,没有包纸,被一个硬壳的彩色笔筒包着,拿起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已经用尽,可以随意拧着伸缩的唇膏筒!这是多么诗意美好的创意啊!这些纯真的孩子,把母亲用来化妆的唇膏筒也给拿来了。
  几十双眼睛盯着女友。女友的眼睛湿润了,泪水像地下泉水,慢慢地涌了出来。她微笑着向学生们道谢。转过身,书写。粉笔灰像雪花一样飘落,竟使这寒冬的教室显得格外婆娑和妩媚。握着那细细的粉笔,她感觉自己握着的不是一支粉笔,而是一双双温暖的小手,一支支有力的橹桨,在爱的海洋里划呀划。他们用薄薄的一张纸,在寒冬,给老师筑起了一堵最温暖的墙。此刻。她的心里涌动着一种说不出的力量。她知道,那些孩子的心,像细微的炭火一样,默默燃烧着……
  (选自《意林文汇》2007,0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
  2 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是对人物的行动作具体的描写,请举例分析。
  3 “这是多么诗意美好的创意啊!”句中的“创意”指的是什么?
  4 “他们用薄薄的一张纸,在寒冬,给老师筑起一堵最温暖的墙。”这句话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5 联系实际,用一段话写出你品读本文后的感受。(50字以内) 分析:第1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主旨的把握理解,虽没有“主旨”“中心”一类词语,其实涉及文意,只不过角度不同而已。要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和准确把握。其次,要联系选文归纳出“女友”与学生相处环境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实质。答案:为使老师板书时手上的裂口不流血,学生们用彩纸把粉笔裹起来。第2题从人物描写方法来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这道题涉及学生对人物动作的具体描写的思考辨别能力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能力。如“班长喊起立,全班学生向老师问好,他们并没有把目光放在老师身上,眼睛全盯着讲台上的粉笔盒”,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关爱。第3题考查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需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才能正确解答。从文章所写来看,“创意”指的是把用于化妆的唇膏简装上粉笔,可以随意拧着伸缩。第4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独特感受能力。答案可归纳为:这句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学生用五颜六色的彩纸把粉笔裹了起来,给了老师无限的温暖,说成是“在寒冬,给老师筑起了一堵最温暖的墙”,形象地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关爱及精神上的鼓励。第5题为开放性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情感迁移能力,能联系实际谈出感受。答案提示:可谈学生关爱老师给你的感受,或者谈现实中老师对学生关爱的感受。
  [新题预测]
  (一)阅读《伟大的谎言》,回答问题。
  伟大的谎言  张森凤
  这是一对深山里的父子。父亲是个乡村医生,他常教导儿子,做医生讲求的是诚实,有时一句谎言可能会断送病人的生命。打儿子懂事时起,他就没见过父亲讲过半句谎言,父亲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都是真理。
  12岁那年,父亲带着他进山采药。父子俩进入了密林,莽莽苍苍几百里大山,父子俩带足了干粮、帐篷等生活用品,打算在这里多呆一些日子,多采一些好药。谁料就在第三天晚上,一场灾难向他们袭来:一场特大暴雨袭击了密林,然后又爆发一场山洪,大水卷走了他们所有的生活用品,其中包括辨别方向的指南针。
  “我们还能走出密林吗?”儿子问父亲。
  父亲说,能,当然能,虽然没有了指南针,但我们还可以看太阳、看北极星群的方向,饿了,我们可以采野果子吃。只要我们不失去信心,就一定能走出去!
  从父亲的话中,儿子受到了鼓舞。父子俩上路了,他们从太阳的起落中辨别方向。渴了,就喝一口山泉水;饿了,就啃一口野山楂;困了,就躺在厚厚的落叶上睡觉。
  然而,第四天上午,爻一场灾难向他们袭来:一条毒蛇偷袭了父亲,毒液迅速地弥漫了他的全身,他的口中吐出了白沫。看着奄奄一息的父亲,儿子绝望了,没有了父亲这个主心骨,他真不知何去何从。
  这时。密林下,一丛白色的小花映入了父亲的眼帘。父亲微笑了,断断续续地说:“孩子,我们有救了!这是一种……叫‘还魂草’的小花,是专门……医治剧毒蛇毒的,你出山去。找个医生,让他……带着金银花……速来救我……‘还魂草’跟金银花捣在一起,可治……蛇毒……”看到儿子担心的目光。父亲又说,“放心,这种蛇毒,三天之后,才会……死人,你速去速回……”
  看到父亲那么肯定的眼神,儿子深信不疑了。他采下几株“还魂草”,发狠地往密林外跑去。顺着父亲交代的落日的方向,两天后,儿子终于跑出了密林。母子俩一起去镇上找了个医生。可医生只看了那“还魂草”一眼,就摇头说:“这只是一种无名的野萝卜花,根本不能解除任何毒性。金银花虽有解毒功用,但也只能解除茵毒,根本不能解除蛇毒啊!”
  可是母子俩不信,他们带上这两种药草。带着一群人,按照父亲的“三天”期限重新赶回密林时,父亲的尸体发出一股恶臭,早已死去。那个医生也去了,他看了看死尸紫黑的面容,摇摇头说:“这是中了剧毒的眼镜蛇的毒气,三个时辰内必将暴毙而亡!孩子,你父亲是医生,他不会不知道。他是骗了你啊!”
  刹那间,儿子泪如泉涌。如果没有父亲这个谎言。他想他真的能走出密林吗?答案是,不能!他想他会一直陪在父亲身边,因六神无主而困死密林。
  谁说谎言可怕?当谎言中融入一股浓浓的亲情时,谎言就会给人无穷的力量,就会变得十分伟大!
  (选自《现代青年·细节版》2007年第3期)
  1 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丛白色的小花映入了父亲的眼帘”这一情节?请作简要分析。
  2 听了“那个医生”的话后,儿子为什么会刹那间“泪如泉涌”?
  3 读完全文后,你对题目“伟大的谎言”中的“伟大”一词是如何理解的?
  4 “当谎言中融入一股浓浓的亲情时,谎言就会给人无穷的力量,就会变得十分伟大”,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5 某学校期中考试以上述选文作为阅读材料命题,以下内容选自该试卷参考答案,请你根据参考答案推断并概括试题的提问语。
  参考答案:本文讲述了一对父子去深山采药被困山林时,父亲在遭遇毒蛇袭击后用一句谎言骗儿子独自走出密林的故事。
  提问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发黄的欠条》,回答问题。
  发黄的欠条  程贤军
  ①小弟考上了北京的一所美术学院,全家都很高兴,但那两万多元的报名费着实让我家犯了难。
  ②一天,母亲把一张发黄的欠条拿出来给我看。欠条是一个叫张红民的人打的,金额是三百元,落款日期是1983年7月14日。我忙问:“张红民是谁?”母亲说:“张红民是我们原来的邻居。他养了几百只鸭,一年四季在外放鸭,后来带着老婆孩子到外地放鸭去了,就一直没回来。”看着那张发黄的欠条,我摇了摇头说:“都二十多年了,不知他现在家庭情况怎样,我看这钱难讨回呀。”母亲说:“你弟急着等钱用,我还是去试试吧。他在东河镇有个家,我二十年前去过一次,还有印象。”我叫母亲等父亲回来后一起去讨,可她不肯。母亲做事向来都是急性子。
  ③我和母亲费了好大的周折才找到张红民。他如今是一家建筑公司的门卫,那天我们找到他时,他正在用酒精炉煮面条吃。他已认不出母亲了。当母亲说出自己的名字和住址之后,他好久才醒悟过来,忙说:“啊。啊,原来是大嫂啊。”母亲说明了来意,他接过那张发黄的欠条看了看,沉思片刻,说:“大嫂,真对不起啊。欠了你那么多年。你看,我这人真是不讲信用。”他叫母亲等等,他这就去拿钱。
  ④不一会儿,他满头大汗地回来了,交给母亲一个信封,说:“这是三千块钱,大嫂,你拿去吧。”母亲忙说:“你只借我三百块啊,我怎么能要那么多?”他说:“大嫂,二十多年了,加上利息何止三千?”可母亲坚持只要三百元。他俩拉扯了好长时间,张红民就说:“大嫂,这钱算是我借给你的吧。侄儿考上了大学,缺钱啊。”母亲只得把钱收下。
  ⑤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们把讨债的事对他说了。可父亲忙说:“你们真是乱弹琴!张红民根本没借钱啊,你们还去向人家讨钱?”我和母亲糊涂了,我说:“不是有借条吗?怎么说没借钱呢?”父亲说:“事情是这样的,那年。张红民的女儿得了重病要住院,可他到处借钱都没借到,于是就来找我借。我当时也没有那么多钱,就对他说等明天把猪卖了再借给他。那天晚上,他就打了一张三百元的借条,说是叫他老婆第二天来取钱,可他的女儿当天晚上由于病重就死了,他和他老婆再也没来取钱了。可那张借条放在我这里,竟放失了手。我找了好长时间都没找着,真没想到,竟被你们发现了。唉……”父亲长叹一声。
  ⑥当天下午,我和母亲又赶到了张红民那里,把钱还给张红民。可张红民说什么也不接。母亲急了。说:“我家没借钱给你啊,哪好意思收你的钱呢?”
  ⑦张红民说:“大嫂,虽然你们没有借钱给我,可你和大哥的那份真诚、那份善心,我终生难忘啊。你知道我当时借钱多难吗?我跑了十几家一分钱也没借到手,没一家肯答应借给我。当时,我和老婆抱着昏迷不醒的女儿急得都哭了。大哥真是好心人呀,只有他肯借钱给我!我儿子如今在北京工作,条件可好啦。大嫂,二十多年了,你们的那份情意何止三千元呢?”看着手中那三千块钱。母亲的眼眶红红的。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见母亲流泪。
  1 本文以“发黄的欠条”为线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有同学读到第②段“我叫母亲等父亲回来后一起去讨,可她不肯。母亲做事向来都是急性子”时,认为这句显得多余,可以删去。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你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
  3 假如你是电视台记者,准备采访张红民和“母亲”,你打算如何向他们提问?
  (1)我想问张红民:____________
  (2)我想问“母亲”:____________
  4 有人提议把《发黄的欠条》改编为微型电视故事片,请你给“影视故事中心”写一句推荐语。
  5 读完这篇文章,你从中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三)阅读《密码中的真情》,回答问题。
  密码中的真情  霍忠义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女大学生身上。
  初入大学时,父亲为她办了一张银行借记卡,并存入一学期所需要的全部费用。远行的前夜,父亲特意告诉她卡的密码,并告诫这个密码要铭记在心,万勿随处乱记,否则,密码被人知道就不安全了。
  女孩当时意气风发,对未来满怀憧憬,对父亲的话并未在意。到了学校,要缴纳6000元的学费,把卡插入自动提款机后,可怎么也想不起密码。无奈,她只好打电话问父亲,父亲耐,心地将密码重复了几遍。为了便于她记忆,父亲特别提示说:“这密码是你妈妈的生日,你可要记住哦!”过了一段时间,女孩又要取钱,却又想不起密码了。明知道这组数字是妈妈的生日,但女孩不好意思再问爸爸,更不好意思问妈妈,钱自然无法取出,她只好向同学借钱花。
  暑假回家,父亲问她钱花得如何,女孩哭了。知道原委后,父亲没有责怪她,反而安慰她说没有关系。女孩却有点生气,问父亲为什么不把密码设成她的生日。父亲说:“不设置成你的生日,是为了保护你。”他解释说:“通常,人们会将银行卡和身份证装在一起,这样,如果两样东西同时被盗,后果不堪设想。”暑假结束,女孩回了学校,从此她记住了母亲的生日。在母亲生日的时候。女孩还专门给母亲寄了一张漂亮的贺卡,收到贺卡后父母很是安慰。
  不久,家乡传来噩耗:父母在一次车祸中同时遇难。晴天霹雳!女孩疯一样赶回家,昏倒在父母的遗体前。在众多亲友的帮助下,女孩安葬了父母。整理父母遗物时,她发现了一张储蓄卡。女孩潸然泪下,父母曾经告诉过她,家里还有一张卡,存着她4年大学生活的全部费用。女孩知道,这是父母多年的血汗钱。
  拿着卡回到学校,女孩日日以泪洗面。虽然很思念很悲伤,可是日子还是要过。在老师的关爱和同学的帮助下,她渐渐恢复过来。
  女孩自己卡上的钱已经用完,她拿出父母遗留下的卡去取钱。在自动提款机上,她先输入母亲的生日,屏幕显示:错!再输入父亲的生日,还是显示错。她急忙将卡抽出,心中焦虑:卡会用什么数字做密码呢?离家之前女孩曾经找遍父母的遗物,却没有发现任何关于密码的信息。
  她再度把卡插入,下意识地输入自己的生日。屏幕立即显示:请输入取款金额。
  女孩的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父母使用的储蓄卡用的密码肯定是他们最容易记忆的数字,也是他们最疼爱珍惜的数字,这一点做女儿的怎么没想到呢?
  取完钱,女孩修改了密码,她输入的数字是父母的忌日。
  这是一个最不应该忘记的数字。
  1 文章以“密码中的真情”为题,这“密码”中包含着哪些信息?
  2 作者善于通过对人物的行为、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阅读第3、4段,如何来理解父亲的表现?
  3 揣摩文中画线句“父亲特别提示说:‘这密码是你妈妈的生日,你可要记住哦’”,简要回答问题。
  (1)你对父亲设置的银行借记卡密码是如何理解的?
  (2)“你可要记住哦”一句说明了什么?
  4 父母遇难后留下一张储蓄卡,女大学生用“父母的忌日”修改了密码,说明了什么?
  (四)阅读《2.05米的绳子》。回答问题。
  2.05米的绳子  周海亮
  发现失火的时候,已经晚了,男人拉着女人冲向楼梯,却被大火扑回。火势迅速蔓延,整栋大楼像一块疯狂燃烧的炭,将每一寸空间烤成滚烫的烙铁。尽管他们关紧房门,火舌和浓烟还是从门缝里蹿了进来,狭小的房间迅速变得炙热难当。
  这是午夜的一个宾馆,男人和女人站在九楼窗口呼喊,拼命地挥动手臂。他们看见消防队员架起云梯,慌乱而急切地向他们靠近。可是没用,肆虐的大火让云梯像一只巨大的受伤的鸵鸟,在距大楼很远的地方徘徊。停滞不前。火势越来越猛,房间里的空气仿佛开始燃烧。男人说,跳楼!
  他们把床单和被罩撕成宽宽的长条,扭成一条绳子,男人估测了一下长度,又脱下衬衣接上,长度仍然不够。男人开始撕扯窗帘,一股火焰猛地蹿进来,在男人面前拐了个弯。女人说,没时间了。
  男人将床上的被褥扔出窗外,然后把绳子系在一根结实的窗骨上,狠狠地拽了拽。他对女人说。滑下去!女人拼命摇头,拼命哭泣。
  男人说没事,你抓紧绳子,慢慢向下滑,准能行。女人说,你呢?男人说你先滑下去,我马上下。他把女人抱上窗台,将绳子末端在她腰上缠了一圈。男人大汗涔涔,呼吸困难。男人说千万抓紧,记住,一点一点往下滑。男人拉住绳子的另一端,说:“我爱你!”
  火焰逼近了男人,女人开始向下滑。她像一只笨拙的壁虎,沿着滚烫的楼壁,一寸一寸地接近地面。
  终于,女人滑到了绳子尽头。可是她的身子,仍然停留在半空中。四面都是烈焰,女人的手指钻心地痛。
  男人瞬间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冲女人喊,别怕,坚持半分钟!男人用尽浑身力气将那段绳子往上拉,然后用牙齿咬开系在窗骨上的死结。巨大的冲击力让男人的身体猛地前倾,险些被拉出窗外。男人死死地抓住绳子的一端,冲女人喊,别朝下看!一会儿我喊你,你就跳下去!
  屋子里已经火光冲天,男人感觉自己的头发眉毛都在燃烧。
  男人用双脚钩住两根窗骨,像杂技演员般慢慢探下身体。男人的表情痛苦并且扭曲,女人的体重将他的身体完全拉直。男人变成一段绳子,一段连接在女人和窗骨之间的生死之绳。男人的身体还在拉直和伸长,1.75米的男人,把那段由床单和被罩编成的绳子的长度,增加了2.05米,把女人到地面的距离减少了2.05米。
  火焰噬咬到男人钩住窗棂的双脚。他感到自己的皮肤在“毕剥”作响,男人朝女人喊,快跳!
  女人跳下去了,重重地摔在男人扔在地面的被褥上,四周都是浓烟,几个消防员突破烈焰,朝她的位置跑来。
  女人很快站起来。她高呼着男人的名字。男人仍然挂在那里,男人是一段2.05米的绳子。
  男人试图将身体重新弯成一张弓,可是却再一次被拉直,他已经一丝力气都没了,男人的体力完全透支给了女人,他的衣服在燃烧。空中,男人像一位出色的杂技演员。
  男人不是杂技演员。女人看到男人静止了几秒钟后,突然从高空垂直落下。空中的男人变成一朵灿烂的焰火。他朝女人高喊:闪开!
  没能在第一时间逃出大楼的人,除了这女人,全部蒙难。她是唯一获救的人。
  1 本文主要内容写什么?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的男人以怎样的方式救出了女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男人变成一段绳子。一段连接在女人和窗骨之间的生死之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中的男人变成一朵灿烂的焰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以“2.05米的绳子”为题,“2.05米”具体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读完这篇文章后,假如你想把它推荐给同桌阅读,请你说说推荐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假如你是那位男人的朋友,电视台记者采访了你,你对那位男人会做如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小鞋的味儿》。回答问题。
  小鞋的味儿  叶延滨
  ①同事跑进首长的办公室,大喊大叫,就像反战绿色人士见到了布什。他从来没有如此气势汹汹,在我们眼中和气温顺的他。咆哮着;“你为什么总是这样给我穿小鞋……”
  ②因为他向来温良谦让,所以他的咆哮带着哭腔。这哭腔让我留意他愤怒的原因:穿小鞋。关于鞋与脚的关系,有两个经典的说法,一是黄永玉的婚姻说,说婚姻好像鞋,幸福与否只有脚丫子知道。二是通常说的“穿小鞋”,指上司与下级较劲的方式,别人看不出来,只有当事人自己难受。穿小鞋如同上刑。但是既然叫小鞋,脚丫子还要伸进去,这里面就有名堂讲了。
  ③首先是脚丫子能承受,同时小鞋也愿让脚丫子穿。正如婚姻一样,开始还要两厢情愿才行。当然,过去的婚姻有包办的,过去的上下级关系有组织分配的,那时候“小鞋”是一种命运无法选择而又必须忍受的生存环境。现在市场化了——对下级来说,这个老板或是这个首长,是你自己找上门求职的同时,自已求来的;对老板来说,这个员工下属是你自己招聘来的,换言之,自找的!
  ④二是小鞋不是一开始就小,上司对下属不满,发出一种警示。如果你发现你的环境一下子狭小而难受了,那么,就必须考虑这双鞋还穿不穿。这是一个调整期,大家都不摊牌,心知肚明,掂量斟酌。掂量什么?有所图,有所求,有所依赖,就要掂量。要图上进么?要求升职么?要靠着这个单位求发展么?那么就必须重视小鞋给予的信号。脚丫子愿意接受这鞋警告,那么就改变自己,适应上司,冷战立即结束,穿小鞋只是你事业中的一个发展过程。
  ⑤一旦脚丫子下决心不穿这鞋了,从这一刻起,小鞋对脚丫子就失去了威慑力。小鞋成了弃之不用的破鞋,脚丫子要开路另找一双鞋。这时的情势就不是脚怕鞋,而是下面我听到的同事接着对首长喊出的这段话了——
  ⑥“……老子凭什么要受你的气?你这个钻营拍马之徒,没有本事靠我们给你出血流汗,此处不留爷,还有留爷处。老子不干了!”
  ⑦听懂了,这个同事找到新老板了。于是,旧老板也像所有旧鞋一样,在这种辞旧迎新仪式上,听一通呵斥,像闻了一次小鞋里散出的味儿……
  1 文章开头写他“在我们眼中和气温顺”“向来温良谦让”有什么作用?
  2 有人认为,“在我们眼中和气温顺的他”在首长面前大喊大叫,是因为首长给他“小鞋”穿。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3 文中的“小鞋”“脚丫子”都是一种比喻说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既然叫小鞋,脚丫子还要伸进去,这里面就有名堂讲了”,请结合第④段具体内容,说说这“名堂”是什么?
  5 假如你是文中那位“同事”的朋友,请你依据下列情境回答问题。
  (1)上司给那位同事穿“小鞋”的行为说明了什么?
  (2)你认为那位同事“大喊大叫”的作为妥当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3)假如你的上司给你穿“小鞋”,你会怎样做?
  (六)阅读《离太阳最近的树》。回答问题。
  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
  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阿里,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褶皱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

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头,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的。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而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才固住了流沙。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被固住的流沙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火。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了,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富有韧性,与沙砾粘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烈焰,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长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
  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蕴涵着很可怕的工作量。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这样,红柳就枝丫道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这时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连年砍伐,人们先找那些比较幼细的红柳下手。因为所费气力较少。但一年年过去,易挖的红柳绝迹,只剩那些最古老的树灵了。
  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漫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只需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放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的药捻点燃。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我们风餐露宿。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已烟消云散,好像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木,不曾堆聚过亿万颗沙砾。
  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处?
  (选自《读者》2006年第2期)
  1 第二段说红柳“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画线句把“红柳”比成“冰山”,两者相似点是什么?这样写意在突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的语言富有很强的表现力,请结合上下文对下列两个句子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红柳)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结尾段连用两个反问句,蕴涵着什么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章以“离太阳最近的绿树”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了司务长的话,你会想些什么?请写出你的感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冰心先生的泪与梦》,回答问题。
  冰心先生的泪与梦  舒 乙
  1994年,是甲午海战一百周年,冰心先生打春天起就想写文章纪念它。有一次我去看她,一见面她就说:“我要写一部大作品!”
  说这话的时候,她表情很严肃,绝不是在说笑话,我着实大吃一惊。她这些年,是不写长文章的。她的文章一篇赛一篇短,差不多都是千字文,最短的不过才五十几个字。写短文是她近年的一种文学主张,她主张文章要精练,要短小,绝不说废话,没有虚词,要干脆利落。
  这次,居然要有“大作品”,这还了得!
  冰心先生说她要写甲午海战。现在知道甲午海战实况的人已经很少了,她说她知道得相当多。是她的父亲告诉她的,是她父辈那些海军将领朋友告诉她的。而他们都是甲午海战的参加者,连她的母亲也是甲午海战的间接受害者。
  冰心先生开始细心而热情地准备创作这部大作品。我看见她桌子上放着好几部不同的中国海军史,都挺厚的。她还请海军司令部派人来她家。她详细地向这些前来的海军军官询问有关海军的情况。以前的和现在的。诸如现在海军有没有上将,有没有巡洋舰。军官们很惊讶,怎么冰心会对海军这么熟。老太太笑眯眯地说:“我最爱海军,我是在水兵中长大的。”
  可是。冰心先生竟没有写成,不是因为生病,而是因为哭。
  每次提笔,她便大哭。
  哭得完全不能写。
  一边哭,一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真可恨!真可恨!”她是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真可恨。
  我领略过几次冰心先生的哭,那是一种真正的冰心先生的哭。
  那是一种真正的大哭,很吓人。双手捂着脸,号啕大哭,声泪俱下,荡气回肠,毫不掩饰,不管当着什么人。来势极猛,像火山爆发,是一种最真挚的感情的流露。我从此知道什么叫豪恸大悲。
  暑天八月,我又去看她。她的家人悄悄告诉我,她清晨又曾大哭,只缘想写甲午海战,竟不能提笔,完全没法写下去。我愕然,深深地被她的深仇大恨所感动。以后,冰心先生病倒,住了院。
  一部大作品,就这样没能写成,实在可惜了。不敢说它必是杰作,但以冰心先生态度的真诚、思想的敏锐、文笔的清晰,它肯定会是一部用心血凝结成的作品,字字都能淌得出血和泪来。有深仇有大恨必有大情,这是能出佳作的基础。
  十年前,吴文藻先生病逝时,来了许多吊唁的友人和学生,冰心先生当着人没有落过泪。谁都知道,她和吴先生是模范恩爱夫妻。她把泪藏在心里,坦然度过了那段最痛苦的日子。后来写成一篇纪念长文。文字却非常活泼,还写了大量吴先生的笑话。可见,她并不有泪轻弹。
  冰心先生的豪恸全是为了可爱的朋友,为了多难的祖国。为了民族遭遇的屈辱和劫祸,多少次了,都是这样。她是一位真人,坦诚而透明,她落的泪。就是她的诗,一种最激烈、最博大、最无私、最奔放、最抒情的诗,字字都厉害,铿锵有声。
  1 标题“冰心先生的泪和梦”中的“梦”,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2段“我”“大吃一惊”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冰心先生要写一部大作品竟没有写成,为什么说“不是因为生病,而是因为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插叙了“十年前,吴文藻先生病逝时,来了许多吊唁的友人和学生,冰心先生当着人没有落过泪”,其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说明文阅读
  [考点透视]
  中考说明文阅读考查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科学,“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语文课程标准》)”。透视全国各地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所选文章大多以课外为主,内容上更关注前沿科技和生态视野、环境保护,而且都注重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特别是与学生实际认知相近的科技类文章。题型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已占一席之地,并有扩大的趋势。所谓“开放”是指解题思路和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主要考点有: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结构层次及说明顺序的理解和把握;说明方法的辨识与理解;说明语言的品析;对选文涉及的科学、生活现象的理解和把握;对选文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与评价等。
  [例题1](2007年广西桂林卷)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1~4题。
  “气候难民”:一个正在扩大的族群  乐艳娜
  ①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越来越多的“气候难民”正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②2001年,来自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消息称,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宣布,由于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持续上升。国家所有的努力均告失败,全国1.1万国民将不得不放弃家园。图瓦卢已经与新西兰签订协议,全国国民将陆续“搬迁”到新西兰。
  ③从1995年到2002年,南极半岛失去了大约1.25万平方公里的冰架,相当于卢森堡国土面积的4倍。科学家们在2005年8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指出。冰架的崩裂与全球变暖有密切关系,这种崩裂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加速。
  ④对中国来说,如果全球气温持续升高,不仅东部低洼处的较发达地带将被淹没,而且西部高原的冰川由于融化,也将不能和谐调整江河的水量。大旱和洪灾将会在中华大地上交替发生。
  ⑤试想,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密度大,资源有限,将如何面对气候变化所引起的环境变化呢?如果我们的家园被洪水覆盖,我们将逃往何方?如果大旱不止,我们又将如何保证人们的顺利迁移并保障他们以后的生活?
  ⑥气候变暖是个全球性的问题。2006年,联合国“环境和人类安全”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至少有2亿“环境难民”,其数量高过了战争和政治因素造成的难民。该组织估计,到2010年,“环境难民”的数量会达到5亿,到2050年将达到15亿。如何防止成为“气候难民”,不只是一个国家的责任,而更是全人类的责任。
  1 请根据文中的有关内容,说说什么是“气候难民”?
  2 文中哪一段集中印证了文章的标题?它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 第②自然段中所举的太平洋岛国图瓦卢“搬迁”的例子与第④自然段中所假想的中国受灾的例子是否可删除一个?说说你的理由。
  4 阅读第⑤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1)该段连续用了三个提问,其作用是什么?
  (2)为了防止气候变暖,不少人开始自觉节能。请列举两个生活中节能的例子。
  分析:第1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本题可从“气候”和“难民”两个角度思考,也就不难找到答案,即“气候难民”是指因气候危机而流离失所面临生存危机的人。第2题考查学生理解照应的能力。本题只要从“一个正在扩大的族群”这一角度思考,答案同样不难,即第⑥自然段。列数字、作比较。第3题考查学生对文中所举例子的分析能力。说明文中所举例子,都是为了说明某一问题而服务的,解答本题时,必须结合例子内容,看它究竟说明哪一个问题。太平洋岛国图瓦卢“搬迁”的例子是现实生活中已发生的事情,以证实文章表明的观点不虚。假想中国受灾的例子目的在于警戒读者作为中国人不可置身事外。所以不可以删除任何一个。因为虚实结合,更能强调气候危机的普遍性及问题的严重性。第4题考查学生对设问修辞作用的分析能力。本题答案:(1)引发读者的思考,强调这些问题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引起人们的警惕。(2)示例:人走及时给电器断电;将空调温度设置冬天调低摄氏两度,夏天调高两摄氏度;用节能(荧光)灯代替常用的白炽灯;节约汽油;等等。
  [新题预测]
  (一)阅读《古建筑中的石狮》。回答问题。
  古建筑中的石狮  顾江龙
  ①狮子被誉为“百兽之王”,大约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狮子也成为人们信仰中的一种图腾,被视为辟邪驱恶的吉祥物,并与龙凤攀附在一起,成为威震八方、唯我独尊的王权与胜利的化身。因此,人们在修建宫殿、陵墓、桥梁、府第及房屋建筑时。总喜欢安放栩栩如生的石狮子。
  ②在古代,设置石狮子有一定规矩。石狮既作为艺术装饰作用的守卫之神,又能显示主人身份的高贵。一般门东边的狮子,脚边踩一只绣球。象征威力,为雄狮,俗称“狮子滚绣球”;门西边的则脚下抚一只幼狮,寓意子孙昌盛,为母狮,俗称“太狮少狮”,这已成为象征封建官府等级的标志,其数量越多,则主人官位品级越高。一品官或公、侯等府第前的石狮头部有十三个鬈毛疙瘩,谓之“十三太保”,一品官以下的石狮鬈毛疙瘩。则要逐级递减,每减一品就要减少一个疙瘩,七品官以下人家的府第就不准安放这种石狮。
  ③狮子底座花纹的雕刻也有学问。正面雕刻瓶、盘和三支戟,象征着“平升三级”;右面刻有牡丹和松柏,象征着“富贵长春”;左面刻的是“文房四宝”,象征着“文采风流”;背面雕刻“八卦太极图”,象征着“镇妖驱邪”。
  ④石狮子作为艺术形象引入建筑,其雕刻艺术在历史上广泛发展,正如建筑一样,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在汉代,石狮雕刻已出现,那时雕狮身上生着双翼,古拙神奇。在曹操筑的铜雀台旧址,曾发现一对附着门柱上的石狮,这种石狮明显可以看出受西亚雕刻的影响——狮子身上生着双翼。后来随着真狮子的传入,石狮子的形象才没有双翼,但朝昂扬威猛形态发展,在古都南京和它的周围,留下许多南朝留下的墓葬石刻,称为“六朝石刻”,其中狮子占了很大比例,这些石狮线条简洁,高大威武,强劲有力,很好地体现了护卫者的作用。隋唐时期,石狮趋向写实,工艺精巧,使狮子造型艺术出神入化。宋代以后,狮子造型趋向秀丽。清末政治腐败,狮子转向温顺柔媚之态,失去了原有的气势和神威。
  ⑤民间传说狮子爱玩“夜明珠”,因而至今石狮子口中多半含有一颗能活动又掉不了的圆球。今天的石狮子又赋予了新时代的意义,石狮子又在街头、桥上石柱、楼宇、公园门前广泛出现,成为威武和健美的象征。现代石狮造型生动逼真,千姿百态,刻工娴熟。线条圆润流畅,身躯雄浑威武,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1 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 从第①段的说明中,你得出什么结论?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及依据。
  (1)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选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古建筑中的石狮的?
  4 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目的在于说明什么?
  5 第④⑤段介绍石狮的造型特点,意在证明什么说法?请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中国还有丰富物种吗(节选)》,回答问题。
  中国还有丰富的物种吗(节选)  木 木
  ①从人类的角度来看,生物多样性无异于大自然赋予的一笔巨大财富,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巨大的价值。
  ②它为人类提供食物、药材和各种生活必需的原料。民以食为先,人类的食物来源于各种各样的生物;中医药是维持人们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部分来自动植物;木材、油料、橡胶等诸多重要的工业产品来源于植物。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生命资源的集合。
  ③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保障,使得人类有可能多方面、多层次地持续利用各种资源。丰富多彩的生物与它们的物理环境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上而下的生物支撑系统,在维系能量的流动、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物多样性有巨大的生态功能价值。
  ④它还是艺术创造和科学发明的源泉。千姿百态的生物除了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保障外,还给人以美的享受,为人类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带来启迪。
  ⑤大自然待炎黄子孙可谓不薄。在中国,高等植物有3万多种,脊椎动物有6347种,分别约占世界总数的10%和14%;陆生生态系统类型有599类。中国不但野生物种和生态系统类型众多,而且具有名目繁多的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品种。此外,中国生物特有属、特有种多,动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珍稀物种丰富。据国家环保总局于1995~1997年组织编制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为39.33万亿元。
  ⑥尽管中国有如此丰厚的“家底”,还已经采取了多项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但由于历史上滥伐森林、滥捕滥猎、环境污染等人为破坏的原因以及多种气候因素的影响,中国生态多样性的总体形势非常严峻。
  (选自《百科知识》2006年第341期)
  1 本文依次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巨大的价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同学读到第②段,认为画线句中的“绝大部分”可以删掉。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第⑥段的说明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请你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和依据。
  探究结果:____________
  探究依据:____________
  (三)阅读《人造太阳》。回答问题。
  人造太阳  何 平
  ①前不久,一条新闻引起全世界关注: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人造太阳”调试成功,年内即可试发电。
  ②“人造太阳”?难道真要在地球上造一个太阳?当然不是!“人造太阳”是指科学家利用太阳核反应原理,为人类制造一种能提供能源的机器——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科学家称它为“全超导托克马克试验装置”。
  ③太阳的光和热,来源于氢的两个同胞兄弟——氘和氚(物理学叫氢的同位素)在聚变成一个氦原子的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人造太阳”就是模仿这一过程。
  ④氢弹是人们最早制造出的“人造太阳”。但氢弹的聚变过程是不可控的,它瞬间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足以毁灭一切。而“全超导托克马克试验装置”却能够稳定控制核聚变,使聚变产生的能量缓缓输出,转化为人们可持续使用的电能。
  ⑤核聚变反应,首要条件是高温高压。太阳中心的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压强达到3000多亿个大气压。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太阳的聚变反应非常容易。但在地球上可不容易,因为用任何一种材料制作的容器都无法耐受这样的高温高压。
  ⑥怎么办?科学家想到了用磁场做容器。从氢弹爆炸至今,科学界用了60年的努力,目前已成功在磁场容器中将温度提高到4亿到5亿摄氏度,然后投入氘氚产生聚变反应。但由于很难把这种高温长时间维持下去,所以全世界30多个国家上百个实验装置的聚变放电时间都很短!少则几秒,长的也不过数百秒。我国从1965年研究“人造太阳”开始,如今已能使放电时间持续千秒以上。
  ⑦所以,科学家说,建设核聚变电站投入民用。至少要再等上50年时间。但等待是值得的!现在地球上的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至多可用200年时间,其中石油不足50年。即使目前核裂变电站使用的铀燃料,全世界也只能再开采60年。用这些材料做能源还有个致命弱点——环境污染!
  ⑧相反,氘和氚却是清洁能源,如空气中平时就有氘和氚。所以不用担心聚变反应会产生废气、废渣和放射性污染等问题。有人担心电站爆炸,但科学家说。聚变在磁场中进行,维持温度已很不易,只要稍微马虎,温度就会降下来,聚变就停止了,因此爆炸的可能性是零。
  ⑨氘和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世界海洋中大概蕴藏了40万亿吨氘。如果全部用于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足够人类使用几百亿年,这比太阳的寿命还要长了。
  1 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 选文第③段的目的在于说明什么?
  3 从选文第④段的说明中,你得出什么结论?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4 科学家说核电站“爆炸的可能性是零”,其理由是什么?
  5 氘和氚是清洁的能源,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四)阅读《警惕矿井杀手——瓦斯》。回答问题。
  警惕矿井杀手——瓦斯  阿 毛
  ①“瓦斯”是一种有毒的混合气体,主要含有甲烷和一氧化碳两种气体,常产生在矿井之中,如遇明火,即会燃烧,发生“瓦斯”爆炸,直接威胁着矿工的生命安全。
  ②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程远平教授说,中国95%以上的煤矿都是地下开采,瓦斯爆炸、火灾、水灾、顶板冒落等事故因而多发。瓦斯突出、瓦斯爆炸是其中最常见的。
  ③瓦斯突出是一个灾害的专用术语,是指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瓦斯含量的增加,在地应力作用下、瓦斯释放的引力作用下,使软弱煤层突破抵抗线,瞬间释放大量瓦斯和煤而造成的一种地质灾害。煤矿开采深度越深。瓦斯瞬间释放的能量也会越大。瓦斯突出和瓦斯爆炸是两个概念,但灾害都来自于瓦斯。瓦斯突出是一种地质灾害,在大量的有害气体瞬间涌入后,会形成窒息,但不一定会发生爆炸事故。但如果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后,会引发爆炸事故,一是空气中氧气含量达到12%以上,二是瓦斯浓度达到5%至16%之间,三是遇到明火,点火温度达到650度以上。
  ④瓦斯事故也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至少是可以大为减少的。主要归纳为三点:强技术、高投入、严管理。
  ⑤专家指出,治理瓦斯首先要依靠和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煤矿安全的技术装备水平。一方面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推进煤矿企业技术改造,深入开展瓦斯事故防范、瓦斯综合利用科技攻关,形成适合不同条件的应用技术,在全国推广;同时要以装备现代化、控制自动化、管理信息化为方向,大力推进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国内外煤矿安全生产的实践都表明,大的煤矿企业不仅市场竞争力强,而且安全保障水平高。神华集团、兖矿集团等企业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⑥其次要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安全投入是治理瓦斯的物质保障。要坚持“企业负责、政府支持”的原则,加大煤矿安全投入。2002年至2004年,国家先后投入59亿元资金,用于煤矿安全技术改造。最近国务院决定今年拿出30亿元支持国有重点煤矿的安全技术改造。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也出台了煤矿企业提起安全生产费用的规定,力争今年煤矿安全改造资金达到150亿元。各煤矿企业要抓住当前经济效益比较好的机遇,按规定提取费用,加强安全生产投入。
  ⑦三要加强安全管理,夯实煤矿安全基础。煤矿安全生产的环境复杂、可变因素较多,要改变原有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深入开展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建立和完善矿井各环节的安全质量责任制;严格落实煤矿安全操作规程,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的现象。各企业要强化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生产责任和奖惩制度要落实到每个岗位。
  (选自《黄冈日报》20Cr7年4月8日)
  1 试比较瓦斯突出与瓦斯爆炸之间的异同。
  相同点: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
  2 根据第③段的说明,为了预防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下列可以采取的一组措施是( )
  ①矿井内严禁烟火。②加强对矿井内的通风排气。③用普通照明灯具进行照明,检查井内设备。④加强对矿井内瓦斯气体浓度的检测。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3 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 选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预防和避免瓦斯事故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