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摩尼佛图片大全:05全注 全译 史记(上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9:26:21

昔帝鸿氏有不才子,〔1〕掩义隐贼,好行凶慝,〔2〕天下谓之浑沌。〔3〕 少暤氏有不才子,〔4〕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5〕颛顼氏有 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6〕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7〕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8〕天下恶之,比之三凶。舜宾于四门,〔9〕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10〕以御螭魅,〔11〕于是四门辟,〔12〕言毋凶人也。〔13〕

 

【注释】〔1〕“帝鸿氏”、传说时代古部族名。〔2〕“慝”,音 t8。邪恶。〔3〕 “浑沌”,《左传》文公十八年作“浑敦”,传说中恶兽名。〔4〕“少暤氏”,传说 时代著名的东夷部族名,西汉末《世经》始称其为金天氏。世传其居今山东曲阜一带。 “少暤”,古籍又作“少昊”。暤,音 h4o。〔5〕“穷奇”,传说中恶兽名。〔6〕“梼 杌”,音 t2ow),传说中恶兽名。〔7〕“缙云氏”,传说时代部族名。〔8〕“饕餮”, 音 t1o  ti8,传说中贪婪残忍的凶兽名。〔9〕“宾于四门”,于四门敬迎友好来宾。

〔10〕“四裔”,四方偏远荒凉之地。〔11〕“御”,抵御。“螭魅”,音 ch9 m8i, 传说中山林里害人的妖怪。〔12〕“辟”,开启。〔13〕“毋”,通“无”。

 

 

舜入于大麓,〔1〕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舜摄 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而禹、〔2〕皋陶、〔3〕契、〔4〕后稷、〔5〕伯夷、

〔6〕夔、〔7〕龙、〔8〕倕、〔9〕益、〔10〕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11〕未有分 职。〔12〕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13〕行厚德,远佞人,〔14〕则蛮夷率服。〔15〕,舜谓四岳曰:“有 能奋庸美尧之事者,〔16〕使居官相事?”皆曰:“伯禹为司空,〔17〕可美帝 功。”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维是勉哉。”禹拜稽首,〔18〕让于稷、契与皋陶。舜曰:“然,往矣。”舜曰:“弃,黎民始饥,〔19〕汝后稷 播时百谷。”〔20〕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21〕汝为司徒,〔22〕 而敬敷五教,〔23〕在宽。”〔24〕舜曰:“皋陶,蛮夷猾夏,〔25〕寇贼奸轨,

〔26〕汝作士,〔27〕五刑有服,五服三就;〔28〕五流有度,〔29〕五度三居:

〔30〕维明能信。”〔31〕舜曰:“谁能驯予工?”〔32〕皆曰垂可。于是以垂 为共工。〔33〕舜曰:“谁能驯予上下草木鸟兽?”〔34〕皆曰益可。于是以益 为朕虞。〔35〕益拜稽首,让于诸臣朱虎、熊罴。〔36〕舜曰:“往矣,汝谐。”

〔37〕遂以朱虎、熊罴为佐。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礼?”〔38〕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为秩宗,〔39〕夙夜维敬,直哉维静絜。”

 

〔40〕伯夷让夔、龙。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稚子,〔41〕直而温,宽而栗,〔42〕刚而毋虐,简而毋傲;〔43〕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44〕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45〕百兽率舞。”舜曰:“龙,朕畏忌谗说殄伪,〔46〕振惊朕众,命汝为纳言,〔47〕夙夜出入朕命,惟信。”〔48〕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49〕敬哉,惟时相天事。”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50〕远近众功咸兴。分北三苗。〔51〕

 

【注释】〔1〕“麓”,高山下之大林。〔2〕“禹”,姒姓,传说时代夏后氏部族首领。较早的传说中,禹为敷布土地的天神。《国语?周语》则说他因治水之功,上 帝赐以姒姓,亦称有夏氏。这实际反映了禹是古代有夏氏部族神化了的首领。《天问》神话中禹是从鲧腹中出来的,因而文籍中鲧、禹为父子。传说中禹治洪水,敷土地,甸 山川,划九州。儒、墨两家把禹和尧、舜推崇为最伟大的实行禅让的三个圣王,称誉禹 治水之功。〔3〕“皋陶”,音 g1o y2o,传说时代偃姓部族首领。相传为舜掌刑狱之官,其后裔为春秋时期的英、六诸国,地在今安徽六安县一带。掌狱之说未必可信,然 而同虞舜部族有部落联盟关系则极为可能。〔4〕“契”,传说为商人始祖帝喾的儿子,曾助禹治水有功,赐姓子氏,任为司徒,封于商,地在今河南东南。〔5〕“后稷”, 传说时代姬姓部族的先祖,名弃,传说为舜掌农事之官。〔6〕“伯夷”,传说舜时主 礼之官。〔7〕“夔”,音 ku0,传说舜时主乐之官。〔8〕“龙”,传说舜时主进谏之 官。〔9〕“倕”,音 chu0,传说舜时主工之官。〔10〕“益”,即伯益,又作“伯翳”, 嬴姓族先祖,传说为舜时掌管山林之官,曾助禹治水有功。相传战国时的秦、赵为其后 裔。〔11〕“彭祖”,传说为颛顼之玄孙陆终氏的第三子,尧时封于彭城,即今江苏徐 州境。〔12〕“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用后世国家的职官给尧、舜时的部族首领分职,显然是不符合当时的氏族社会的历史事实的。虽然如此,我们从这些传说中看 出,当时的社会已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历史阶段。即由部族间单纯的生存斗争关系转为 既有部分生存斗争关系,更有相互联合、相互融汇的关系。大禹治水有多个部族首领协助,这是关于他们相互联合的传说。而这一部族善农(如后稷),那一部族善工(如倕), 则是反映他们相互融汇、相互取长补短的传说。当时的社会进入了部落之间大联盟的历史时期。经过尧、舜、禹相互禅让联盟首领的阶段以后,终于走上了传说中的世袭王朝

(夏王朝)的新时期。〔13〕“十二牧”,古称地方长官为“牧”,此“十二牧”泛指群臣诸侯。〔14〕“佞人”,巧言媚上的人。〔15〕“蛮夷”,泛指中原以外的少数部族。〔16〕“奋”,振奋、发扬。“庸”,功绩。〔17〕“司空”,西周金文作“司工”,掌管土木工程的官名。〔18〕“拜”,

古代男子所行跪拜礼。礼时,双膝跪地,两手拱 合,俯首至手与心平,而不至地。“稽首”,九拜礼中最恭敬者,即行跪拜礼时,叩头 至地。〔19〕“黎民”,众民。“黎”,通“黧”,黑色。《韩非子?外储》:“手足 胼胝,面目黧黑,劳有功者也。”农耕劳作之人,久经日晒,面目黧黑,故呼劳作之民众为“黧(黎)民”。〔20〕“时”,通“莳”,栽种。〔21〕“五品”,指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品德。“驯”,通“顺”。〔22〕“司徒”,西周金文多 作“司土”,掌管土地和民众之官。〔23〕“敷”,布,施。“五教”,五品之教。〔24〕 “宽”,宽缓,宽容。“在宽”,谓用宽缓手段实现教化的目的。〔25〕“猾”,音 hu2, 侵扰。“夏”,华夏,古代中原部族自称“华”或“夏”,后又称“华夏”。〔26〕“寇”, 抢掠。“贼”,杀人。“奸”,内乱。“轨”,通“宄”,外患。〔27〕“士”,掌管刑狱之官。〔28〕“就”,就刑之处。“三就”,古所谓大刑就于原野,次刑就于朝市, 同族就于甸师氏。〔29〕“五流”,刑有五种,故减刑亦有五种,用流放的方式来减五刑,故有五流。“度”,《尧典》古文本作“宅”,居处。〔30〕“三居”,指四裔之 外,九州之外,中国之外。〔31〕“维”,通“唯”。“明”,判罚分明。“信”,使人信服。〔32〕“驯”,通“顺”,理顺。“工”,制作工匠之事。〔33〕 “共工”, 官名,总理百工。〔34〕“上”,指山陵。“下”,指原隰。〔35〕“虞”,官名,掌管山泽渔猎。〔36〕“朱虎、熊罴”,二臣名。〔37〕 “谐”,和谐。此义为适合。

〔38〕“典”,主管。“三礼”祭祀天神、地祇、人鬼之礼。〔39〕“秩宗”,官名, 掌管礼仪。〔40〕“絜”,通“洁”。“静絜”,谓心地纯净虔诚。〔41〕“稚子”, 幼子,此指贵族子弟。〔42〕“栗”,战栗。此义为警惧。〔43〕“简”,简约。〔44〕 “伦”,条理顺序。〔45〕“石”,石磬

等石制乐器。“拊”,轻击。〔46〕“殄”, 音 ti3n,绝灭。“伪”,欺诈。〔47〕“纳言”,负责采纳良言之官。〔48〕“信”, 诚信。〔49〕“女”,通“汝”,你、你们。“二十有二人”,清崔    适谓禹、皋陶、 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及十二牧,共二十二人。  〔50〕“绌”,通 “黜”,贬。“陟”,升。“绌陟”,指据官员政绩的优劣,或升迁或罢黜。    〔51〕 “北”,通“背”,背离。“分北三苗”,传说三苗流放后,继续作恶,此谓再进一步将其分离,从而做到分而治之。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1〕皋陶为大理,〔2〕平,民各伏得其实;〔3〕 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垂主工师,〔4〕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5〕弃 主稷,百谷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 州莫敢辟违;〔6〕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7〕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 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8〕南抚交阯、北发,〔9〕 西戎、析枝、〔10〕渠廋、〔11〕氐、羌,〔12〕北山戎、〔13〕发、〔14〕息慎,

〔15〕东长、鸟夷,〔16〕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

〔17〕致异物,凤皇来翔。〔18〕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注释】〔1〕“厥”,其。〔2〕“大理”,《大戴礼记?五帝德》及本书《夏 本纪》均作“皋陶作

士”,是“大”实“士”之讹,“理”则应属下。《夏本纪》作“理 民”。〔3〕“伏”,服罪。〔4〕“工师”,主管工匠之官。〔5〕“辟”,开辟。〔6〕 “辟”,通“避”,回避,逃避。〔7〕“披”,劈开。“九山”,泛指天下各大山。下文“九泽”、“九河”亦系泛指。“九”,言其多,并非确实之数。〔8〕“荒服”, 最荒远处。古人将天下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依次围绕王畿(都城)每五百里为一服。荒服距王畿最远。〔9〕“北发”,即北户,传说南方最远处。〔10〕 “析枝”,《五帝德》作“鲜支”,在古河关西,即今甘肃兰州市以西。〔11〕“渠廋”, 又作“渠搜”,亦在河关西。〔12〕“氐、羌”,居住在今甘肃、青海、四川交界处的 古部族。〔13〕“山戎”,古代北方部族名。〔14〕“发”,北方古国名。〔15〕“息 慎”,又作“肃慎”,分布在今黑龙江、松花江一带的古部族。〔16〕“长,鸟夷”, 我国东部近海地区古部族名。〔17〕“《九招》”,又作“《九韶》”,相传为舜所制古乐名。〔18〕“凤皇”,又作“凤凰”,传说中的吉祥鸟。“凤皇来翔”,谓舜时政 治开明,天下太平富庶,吉祥鸟也来飞舞庆贺。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 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1〕葬于 江南九疑,〔2〕是为零陵。〔3〕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4〕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5〕舜子商均亦不肖,〔6〕舜乃豫荐禹 于天。〔7〕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8〕以奉先祀。服其服, 礼乐

如之。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专也。

 

 

【注释】〔1〕“苍梧”,古地名,在今湖南宁远县。〔2〕“九疑”,山名,又作“九嶷”,在今湖南宁远县境。〔3〕“零陵”,古地名,在今湖南宁远县境。〔4〕 “夔夔”,恐惧的样子。“夔夔唯谨”,谓舜为天子后见到父亲仍小心翼翼,唯恐侍候 不周有失孝道。〔5〕“封弟象为诸侯”,《孟子?万章》谓象封于有庳。〔6〕“商均”, 相传为女英所生,因封于商故称商均,商即今河南虞城县。〔7〕“豫”,通“预”, 事先。〔8〕“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括地志》云尧后封于定州唐县(今河北定县北之唐县),舜后封于宋州虞城县(今河南虞城县)。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1〕以章明德。〔2〕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 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注释】〔1〕“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我国古代(秦以前)“女子称姓,男子称氏”,“氏”表示地位的高低贵贱和所任职官或封地,“姓”则表示出 生的血缘族属以别婚姻(古人同姓不相婚配)。远古由母系氏族社会发展而来,故“姓” 皆从母系。本篇所述

自“黄帝至舜、禹”的历史,相当于考古学的新石器时代的后期, 我国称为龙山时期,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考古类型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前述各部族 所生息的地区的考古文化内涵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他们不会都源于同一个母系血缘集团,因而也不可能都是同一“姓”的部族集团。迄今为止,这个时期的历史没有直接 文字可资稽考,只有口耳相传的传说。而这些传说又难免被人们添改和删节。司马迁撰 写这篇《五帝本纪》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战国时期遗留的文献,而战国时人出于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往往恣意篡改历史为其所用。因此,从黄帝至舜、禹这些源自不同母 系的部族便都成了同“姓”者。古人重“姓”以别婚,本是我们探索他们不同血缘族属 的重要依据,但是经过人为地篡改以后,使我们在使用这些“姓”源材料时,不得不先详加考证,以去伪存真。〔2〕“章”,通“彰”,显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