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ya312808:多名缅甸少年来华打工被关浙江余姚黑工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0:05:15
两个缅甸男孩,漫无目的地走了三天三夜,最终在绍兴被高速交警救下。他们自称从边境被招来打工,在宁波余姚遭遇黑心老板,不堪忍受,从小工厂逃出。绍兴上虞警方从他们带出的一个信封上找到线索,沿着329国道在搜寻了三个小时后,发现了这个小厂。车间里还有几个缅甸男孩在打工,“工作环境差得不得了,就像猪圈一样。”警方一位人士如此形容。目前,此案由余姚警方侦办。

  看着警察手机上的缅甸照片

  两个男孩激动得不住点头

  11月5日清晨,上三高速上虞路段忽然出现了两个身影,他们在硬肩路上行走,有些踉踉跄跄。车来车往,很是危险。

  一位过路的司机发现了他们,报了警。

  当天值班的是上三高速交警支队一大队交警沈从明。他开着警车赶过去。到了蒿坝出口附近时,果然看到了两个男孩,大约十六七岁。

  “他们看起来黑黑的,有些脏,而且神态慌张,像是受了惊吓。”沈从明昨天向记者回忆说,当时他还以为是云南人。

  沈从明下车问他们是哪里的。两个男孩说的话不大听得懂:“缅……缅。”

  一开始,沈从明听成了“蒙古”,他就说了蒙古的首都“乌兰巴托”。两个男孩摇摇头。

  接着,沈从明又说了缅甸的著名城市“仰光”,两个男孩不停地点头。

  为了确认,沈从明拿出自己的手机,上网,搜了几张缅甸最有名的风景点和建筑的照片:“我指着手机屏幕,就问这两个孩子,‘这里去过吗?’其实我也不知道他们到底能不能理解,但看得出,两个男孩看了照片很激动,不住点头。我心里更有底了,他们来自缅甸。”

  他们三天没吃东西了

  饿得连榨菜也当饭一样吞下去

  后来,其中一个人拿出了一个信封。

  沈从明接过一看,上面写着一行歪歪扭扭的字:“浙江省余姚市霞真街道纱网厂。”

  “你们在那里打工?”他问男孩。

  “是的”,两个缅甸男孩用不流利的中文回答。他们在缅甸学过几天的中文。

  “不要紧张,慢慢说。”

  艰难的对话中,沈从明知道了事情的大概:两个人说他们家里很穷,父亲都去世了,来浙江余姚的这家企业打工,没想到老板很凶,经常打他们。有个同伴还被关了起来。他们是偷偷逃出来的,从余姚一路走到了上虞,已经走了三天三夜,身上没钱,也一直没吃饭。

  沈从明开车带着男孩下了高速收费站,停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拨了110。

  收费站的一位大姐拿出了一些吃的,榨菜、饼干、苹果等。可能实在太饿了,两个男孩把榨菜当饭一样吃了。

  刚吃完,有个男孩就问:“从这里是不是可以走回到缅甸。”

  “走不回去的,太远了,不过我们会帮你们。”沈从明安慰他们。

  很快,上虞上浦派出所的民警赶到了收费站。

  种香蕉的他们误入黑作坊

  信封上写下厂址就为了逃出来求救

  “是我把他们接回来的。”昨天,上浦派出所副所长王张军对记者说,那天正好是他值班,“他们说不好中文,十句只能听懂一句”。

  凭着多年的刑侦工作经验,他觉得事情相当蹊跷,便立即向指挥中心汇报。

  很快,上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和刑侦大队的警察都赶到派出所了,而且,还第一时间在柯桥轻纺市场里请来了缅甸语翻译。

  根据两个男孩自己的讲述,他们一个18岁,一个才15岁。之前在云南与缅甸的边境上种植香蕉。前段时间,在当地的劳务市场被余姚的一家纱网厂招来,其中一人还是上月21日才到余姚的。

  他们说,一进厂子,带的证件还有手机都被企业主收走。在生产车间中,还有几个与他们一样的缅甸籍人员。干活时,他们和当地的工人都分开作业。车间外由专人把守,不让他们出门和外界联系。除了给吃饭和住宿外,企业老板不给分文工资,讨要的话就被毒打一顿,两人吃尽了苦头。

  意识到这个家庭作坊是家黑工厂,两个人决定要逃出来。由于平时和其他缅甸老乡也在一起交流,其中有人会写几个汉字,他们就带出来一个写了厂址的旧信封……

  警察整整搜寻了三小时

  才找到和猪圈一样脏乱的厂房

  上虞警方马上和余姚警方联系。

  “余姚市霞真街道纱网厂?”上虞警方发现,余姚并没有霞真街道。会不会是不大会写中文,他们写错了?但当地有一个朗霞街道。应该就是这里,警方判断。

  当天下午3点多,上虞警方开着车带着两个缅甸男孩赶到朗霞街道。

  纱网厂在哪里?两男孩的记忆很少,只是说“边上有条路,对面有个大房子……”

  线索太少了。在余姚警方的配合下,他们开始沿着329国道地毯式寻找,并向附近居民打听。

  找了差不多三个小时,一直到晚上近7点,天色渐暗。王张军说,他们在向一个居民询问的过程中,意外得到消息:附近有个小纱网厂。

  四辆警车赶紧赶过去。这是一个老房子,里面有个小院子,毫不起眼。在王张军印象里,这个小作坊并没有厂名。他就问男孩:是不是这里。他们不停点头。

  在男孩带路下,七拐八拐,他们到了一个车间。王张军看到惊人的一幕:一个小车间里,还有四五个缅甸男孩,看起来都在18岁以下,他们在干活,做的是搬运工的活。

  “工作环境差得不得了,泥地,因为那几天下过雨,里面还有些泥泞,和猪圈差不多。”他向记者这样形容。

  纱网厂的老板不在,老板娘在,她不断地在外面打电话。经过简单询问,老板娘说,他们是温州人,在这里租了一间老民房,买了几台机床,开办了这个小作坊。

  当天,这个案子就移交给余姚警方继续侦办。

  作坊已存在十多年

  老板娘和周围邻居很少接触

  昨天晚上10点多,几经辗转,记者终于找到了这家“深藏不露”的纱网厂。厂子位于329国道的干家路村道口附近的许家场。

  这是一片老式的瓦房,大门位置没有任何厂牌。虽然还亮着灯,但记者透过大门和几扇窗户,却并没有看到工人。

  许家场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他跟厂房的房东黄先生是朋友,自从11月5日,警察来过之后工厂就没有开工过。

  这位村民说,房东十多年前就把这片老房子,租给了一个温州来的老板,这个老板好像姓陈,租了房子用来做纱纺作坊,刚开始的时候,只租了两三间,后来,随着时间推移,整片老房子大概五六间,都租给了这个温州老板。

  “自从老板租下厂房之后,刚开始几年,雇佣的都是本地的劳力,但是由于活太辛苦,而工资又不高,渐渐的,温州老板就开始找外面来的打工者。”这位村民说。

  这十几年时间里,厂子的事情基本都是老板娘在打理,但平时也几乎很难见到老板娘,“偶尔能看到她在村子的小店里买东西,其他哪怕是隔壁的邻居,和她也没有太多接触。”

  “现在想想,尽量不和我们接触,大概就是因为厂子里有不想让我们知道的事情吧。”这位村民说。

  的确,这些还不满18岁的大孩子,是被什么样的诱惑,从中缅边界带到东海之滨的?

  他们在这里度过的这几个月,到底发生了些什么?纱网厂的陈老板,到底是为什么才动了从边境招人的念头?本报将继续关注此事。

  来源:钱江晚报 (2011-11-10) fieldset { width: 306px; border: 1px solid #990000; align: center;}legend { font-family: Arial,"宋体"; font-size: 12px; font-weight: bold; color: #9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