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乌鸦喝水的故事视频:基于旅游视角的宁波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6:32:27
作者:苏勇军
2011年4月15日
21世纪是“海洋世纪”,而海洋旅游业则是前景广阔的海洋产业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与区位优势,是浙江建设海洋经济的核心区。特别是国务院作出把山东、浙江、广东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决策后,宁波发展海洋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海洋旅游是宁波市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海洋文化资源,加快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对于培育宁波市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推进宁波由“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转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的内涵
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国家,拥有辽阔的海域和长达18000多千米的海岸线、6500多个海岛以及14000多千米的海岛岸线,近海面积超过470万平方千米。沿海的劳动人民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开始与海洋打交道,到了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发明了风帆、舵、桨,开始驾舟出海。历史上,中国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商船队,中国人远洋的脚步曾抵达东亚、东南亚、西亚、非洲东海岸。在如此浩瀚的时空背景下,我国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精彩而厚重。
当代海洋文化学科建设的积极倡导者,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曲金良在其《海洋文化概论》中指出: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民间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海洋文化的内涵具体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一切与海有关的物质存在与物质生产;二是精神层面:一切与海有关的意识形态;三是社会层面:一切因时因地制宜的社会典章制度、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与风俗习惯;四是行为层面:一切受海洋大环境制约与影响的生产活动与行为方式。
结合曲金良先生队海洋文化的界定的定义以及文化产业的概念和内涵,广义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可界定为:为满足社会公众的精神、物质需求,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具体包括滨海旅游业、涉海休闲渔业、涉海休闲体育业、涉海庆典会展业、涉海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业、涉海工艺品业、涉海艺术业等。
二、丰富多彩的宁波海洋文化
宁波海域面积8232.9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总长835.8千米,其中基岩海岸占28.4%,海域内大部分水深在50米以上,靠近岸边水深10米至20米,风浪较小;境内岛礁星罗棋布(共有441个岛礁),总面积256.3平方千米,岛屿海岸线758.6千米,其中有人岛和临时住人岛各有22个。此外,宁波还有丰富的海涂资源,全市共有杭州湾南岸、象山港、大目洋和三门湾4片大的海涂,合计144.28万亩。在这片辽阔的区域内,蕴藏着丰厚的海洋文化。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悠久灿烂的海洋历史文化
宁波是人类从事浅海活动的最早地区之一。早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公元前4世纪,我国拥有著名的碣石(今秦皇岛)、转附(今烟台)、琅琊(今山东胶南县)、会稽(今绍兴)、句章(今宁波)等海港,其中句章港在5个港口中占据显赫的地位。以后,随着海内外贸易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宁波港口逐步移至余姚江、奉化江和甬江汇合处的“三江口”,也就是为郑和下西洋造船备料的基地桃花渡一带。在唐代,宁波已是“海外杂国、贾船交至”的全国主要对外贸易港口,宁波港于唐天宝十一年(752年)正式开埠,并与扬州、广州一起列为我国对外开埠的三大港口。宋代,宁波港又与广州、泉州并列为我国三大主要贸易港。历史记载,北宋年间,宁波打造过4艘“神舟”大船,分别是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安焘、陈睦出使高丽,敕造的万斛船“凌虚致远安济神舟”、“灵飞顺济神舟”两艘和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路允迪出使高丽,诏造的“鼐新利涉怀远康济神舟”、“循流安逸通济神舟”两艘。这4艘大船重达数百吨,堪称当时“世界之最”。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称:“客舟十余丈、深三丈、阔二丈五尺”,“大樯高十丈、头樯高八丈”,“可载二千斛粟”。而神舟的长、阔、高、大、人数及器用什物,“皆三倍於客舟也”;在海上航行时:“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首,屈服蛟螭,所以晕赫皇华,震慑夷狄,超冠今古”。
(二)浩气长存的海洋军事文化
宁波海岸线长,岛屿星罗棋布,战略地位重要,历来海防战争频繁。宁波的海防遗存以明代海防为主,类型系列比较齐全,卫、所、巡检司、兵寨、关、?t望台、烽火台等各类型均有。象山县是宁波海防遗址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象山县拥有800多千米长的海岸线,自象山港口至南堡一线,卫、所、“烽堠”、“炮台”等军事设施随处可见,大约占浙江省海防遗存总量的三分之二。镇海是宁波海防遗址价值最高的地区。镇海地处东海之滨,素有“浙东门户”,“海天雄镇”之称,是东南沿海抗击外敌入侵的军事战略要地,在400多年间,历经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等战争,留下了气壮山河的英雄业绩和十分丰富珍贵的海防遗迹。包括甬江两岸的威远城、月城、安运炮台、吴杰故居、吴公纪功碑亭、泮池──裕廉殉难处、俞大猷生祠碑记、明、清碑刻、金鸡山台、靖远炮台、平远炮台、镇远炮台、宏远炮台、戚家山营垒等。
(三)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
与海相伴,靠海为生的劳作方式,深深地影响着宁波沿海人民的生活观念和心理特征,也形成了渔区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从前在渔区,每当渔民出海,妻儿家人总要在码头相送别,渔民们也要放鞭炮、喝酒以壮行。而每当渔讯来临,他们都要去敬拜妈祖,祭奠大海,祈求生产丰收,祈盼平安归来。石浦的渔文化在境内应该说颇有代表,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容丰富。这里有气势豪放的码头锣鼓,有风情独特的鱼灯会,有别具特色的渔民秧歌,有庆贺渔汛的渔家龙灯和渔家子女的马灯队,有渔区丝竹小调和悠扬激越的渔工号子,还有造型各异的昌国抬阁,这些都深受渔区群众的欢迎;“三月三,踏沙滩”、“妈祖赛会”、“六月六迎神赛会”、“七月半放水灯”等民间文化活动在区域内外也颇具影响。为期三天的开渔节更成为展示渔区民俗的盛大庆典,踩街、对歌、抬阁、挂鱼灯、舞龙灯、跑马灯等一系列古老的民间活动纷纷登台亮相,重新焕发了新鲜而持久的活力,而其中最具震撼力和影响力的要数开船仪式和祭海仪式。
(四)源远流长的海洋商业文化
濒临东海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使相当一部分宁波先人过着“十五习渔业,七十犹江中,历年试风涛,危险无西东”(宗谊《渔父词》)的生活。祖祖辈辈与大海搏击,养成了宁波人机智、果敢、刚毅的性格和进取、开拓、冒险的精神,而这种气质极有利从事变幻莫测的商业活动,使宁波的商业文化折射出一种具有强烈进取和敢冒风险的海洋特色。
早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时代,宁波先民就已经由陆地向海洋迈进,在唐、宋、元、明时期,宁波港更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有关专家介绍,宁波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兼容并蓄,使得宁波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遗址、遗物众多,影响面颇广;留存于宁波地域内的文物史迹几乎涵盖外交、经贸、宗教等诸多领域。如在日本故都奈良市的正仓院藏有从明州港(今宁波)海路运去的丝绸织物、青瓷等文物;宁波市则有建于东汉的“海上陶瓷之路”发祥地上林湖越窑遗址、建于西晋并在中日关系史中地位显著的天童禅寺和阿育王寺、唐代作航标的天封塔和海运码头遗址、北宋的高丽使馆遗址、清代的天主教堂和庆安会馆等20余处遗存和遗址及发掘的大量文物。
(五)特色鲜明的海洋渔业文化
宁波依山濒海,既有山海之胜,又有渔事之盛,从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六千年前的塔山文化遗址中发现,象山先民素有耕海牧渔之传统,渔文化源远流长。
宁波沿海渔业发达,渔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位于象山县东北部海岸线滨水带的塔山新石器遗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出土了海洋鱼蚶图腾蚶壳纹陶支座、陶鱼鳍形鼎足和青铜鱼钓钩等珍贵文物。元《四明续志》记载,象山的石浦以独特港口之利,秦、汉时就有海上渔、商活动。至唐代以后,象山的海上捕捞业及航海业已经十分发达。明、清时期,县南之石浦,被冠以“浙洋中路重镇”之称。清末,县北的爵溪大黄鱼捕捞产量居浙洋前列,所产“爵鲞”被列为朝廷贡品。
宁波沿海居民在数千年的渔业生产中,掌握了包括渔船建造、海洋捕捞、滩涂养殖、海鲜烹饪、海盐制取等生产和生活技能,养成了以妈祖崇拜、饮食禁忌、渔家服饰为代表的风俗信仰,创造了渔歌、渔灯、渔家号子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以石浦渔港为中心的石浦镇海洋文化特色鲜明,遗存、遗址、遗迹丰厚,古街、古庙、古貌丰富,渔家民俗节庆活动等保存得相当完好,是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六)积淀深厚的海洋信仰文化
宁波地区是除了福建、广东以外,信奉妈祖比较集中与兴盛的地方,妈祖庙、天妃宫、天后宫、娘娘宫等遍布沿海各地,昌国、石浦、东门、南田、晓塘、定塘、大塘、涂茨一带历史上均有祭拜天妃的庙宇,其中东门天后宫是宁波市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东门岛渔民把祭祀妈祖作为一件盛事,每年农历6月28都要举行妈祖赛会。该区域内不仅有历史悠久的妈祖庙,以及与海相关的各种庙宇,如海神庙、海潮庙、镇海庙、平水庙等以外,还有宁波区域独有的鱼师庙。鱼师是鱼的太师,石浦渔民和居民全民性的崇拜对象,其起源于石浦三湾路廊下海滩的海豚戏闹进港。由于潮流的原因,海豚先行冲着港面游动,而后借着潮流转向港口,当冲着港岸时,满港的大小海豚酷似向港岸朝拜。百姓认为这一处土地竟然引来海豚的朝拜,必有灵气,便在这神灵之地建了一座鱼师庙,以供奉鱼师。
除此之外,宁波还有精彩纷呈的海洋思想文化、海洋饮食文化、海洋文学艺术、海洋节庆文化等,都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三、宁波市海洋文化的旅游产业开发价值
(一)提升宁波旅游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本身便是寻找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的过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的生命源和动力,旅游又是文化外在价值的体现。正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尚清指出的“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通过深入挖掘和深度开发宁波市海洋文化资源,将大大加快宁波旅游文化的建设步伐,丰富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改变人们的文化观念,改善社会文化环境。
(二)促进海洋文化保护,推动海洋旅游的永续发展
开发宁波海洋文化资源,将有力地促进海洋文化事物的保护和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建设和发展海洋文化景点、建立海洋文化博物馆等也有利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随着旅游开发的逐步深入,可以相应建立海洋民俗文化研究所等,对各种海洋文化进行系统的整理,为宁波的旅游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另外旅游开发也会使一些濒于失传的海洋民俗、艺术起死回生,推动海洋旅游的永续发展。
(三)增加文化交流,拓展客源市场
目前海洋文化旅游正在成为一种主流。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海洋文化旅游在所有旅游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为37%,近几年更以15%的年增长率向前发展。通过对宁波海洋文化的开发,促进异地、异族的游客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宁波源远流长的海洋文化、河姆渡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以及都市文化等,让更多的人关注和向往宁波,从而吸引更多游客,不断扩大宁波旅游的客源市场。
(四)满足游客旅游需求,丰富人民生活
现代社会工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压力和不和谐因素。紧张的工作节奏、残酷的生存竞争,使人们渴望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寻找人与人之间的朴素与真诚,寻找生活的闲适温馨、丰富多彩。而海洋文化旅游一般以具有美学价值的海岸为依托,以辽阔壮观的海洋为主景,与清澈透明的海水、洁白平缓的沙滩、风和日丽的气候相结合,组成的独特的海滨景观地,从而对旅游者产生了难以抵御的吸引力。
四、宁波市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与产品体系构建
(一)选准“亮点”,打造三大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区块
选准“亮点”区域,实施集中开发,带动周边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是国内外发展旅游的重要经验。宁波海洋旅游之所以长期处于“温冷状态”和边缘地带,一个重要原因是选择的突破口不准。我们认为,发展宁波海洋文化旅游,可根据资源品位、特色及区位优势,重点打造三大旅游区块。
象山港湾区块。该区块为一个三面环山半封闭的港湾,纵深60多千米,海域面积390多平方千米。港内人文资源分布密集,地方特色鲜明,突出表现为:强蛟镇的古民居群、莼湖镇的长寿村;塘溪镇沙文求故居、奉化海沿村卓兰芳故居、莼湖万斯同墓;大嵩所城墙、海滨烽火台遗址等以及强蛟尤氏古祠、横山岛普南禅院和镇福庵等。另外,港内有大小岛屿59个,其中横山、悬山、白石山、中央山等岛屿植被良好,是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该区域的开发定位为:面向上海、杭州等长三角都市群,以的“休闲海湾”为主色调,充分挖掘海光山色、渔乡风情、人文景观等港湾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系列旅游产品,整体布局若干旅游功能区,建成融观光、休闲、度假、疗养一体的现代海湾休闲旅游度假区。
杭州湾跨海大桥及沿海滩涂区块。该区位于杭州湾南岸,西起上虞-余姚,东至慈溪??镇海,海岸线长约90千米,陆域面积约700平方千米。该区域拥有已围滩涂20多万亩,潮间带滩涂70多万亩,浅海70万亩左右,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滨海平原及滩涂区。一望无际的滨海生态空间资源在华东地区具有惟一性。该区域的开发定位为:以“都市森林”为主题,规划建设一个近百平方公里范围的滨海休闲度假区,为上海国际大都市及长三角城市群打造一个适合周末出游、自驾车旅游休假的滨海平原、湿地和城市森林。
象山半岛海洋休闲度假区块。象山半岛有1175平方千米陆域和5300余平方千米海域,旅游资源点共300多处,其中自然景观200余处,人文景观近60处,尤其是海蚀地貌景观更为突出,是宁波惟一拥有山、海、岛、崖、滩、景、渔港、海防遗址、节庆及特有的“不老文化”(长生不老)等多样性海洋旅游资源的区域,有条件成为海洋旅游、休闲度假、养老健身的旅游目的地,是宁波最具发展前景的区域。该区域的开发定位为:以海洋生态旅游和休闲养身度假为主题,以“多彩海洋”为主色调,整合资源,营造特色,建设百里黄金海岸旅游带,建成为长三角地区的海洋旅游度假胜地。
(二)打造多元化的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努力塑造文化旅游精品
“文化是提高旅游产品品位的重要手段,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以体现特色品位和人本主义精神为本质。”开发海洋文化旅游产品,既要加大对新的海洋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性投入,又要充分利用多种社会资源,通过优化配置、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市场卖点。宁波海洋旅游开发应注意挖掘渔家民俗文化、海洋渔业文化、海洋军事文化等内涵,组成形式多样的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如海岛远古文化游、徐福文化游、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游、海洋民俗风情文化游、海洋渔业文化游、海洋饮食文化游、海洋历史文化游、海洋军事文化游、海洋体育竞技游、海洋景观生态游、荒岛探险游等。
同时加强对高品位、高质量的集参与性、娱乐性、趣味性、文化性于一体的特色旅游项目的创意与营造,增强吸引力,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得到多方位的陶冶,从而使宁波海洋旅游业达到一个新层次。当前,宁波应顺应国际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努力打造海洋文化节庆、国际游船旅游和国际港口城市旅游三大特色旅游精品。
发展海洋文化节庆旅游。在对全市现有的海洋节庆资源进行调查摸底,理清全市各类节庆活动的承办主体、经费构成、举办时间和主题内涵的基础上,将宁波的节庆活动归纳提炼成“渔”与“港”二大核心主题,即海洋渔文化和港口文化,并着手对现有海洋节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海洋渔文化节庆活动以“宁波•中国开渔节”为主体,整合宁海长街蛏子节、宁海时尚海钓节、象山国际海钓节、象山“三月三,踏沙滩”旅游节、象山海鲜美食节等系列活动,增强活动的互动性、参与性,进一步演绎宁波丰富多彩渔文化,拓展宁波在海内外的影响。港口文化节庆活动以“宁波•国际港口旅游节”为核心,依托北仑港、象山港、镇海港等有形载体,整合现有中国外滩节、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杭州湾大桥国际旅游节、北仑港城文化节等各种节庆活动,充分展示宁波作为东方大港的魅力。
发展现代港口城市旅游。宁波是历史上重要的对外商埠、又是现今中国大陆重要对外贸易口岸。港口旅游、海洋文化应是新世纪宁波都市旅游发展的重点。一是要建设或包装推出若干都市旅游项目集中的街区。二是建设港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三是将游、购、食、娱集中的地带汇编成一个或几个环行线路,提供有代表性的都市旅游的观光景物和消费站点。四是在城市广场或旅游景点定期上演夜间表演项目,演绎现代都市动感、时尚的故事。
发展国际邮轮旅游。“邮轮经济”被专家学者们称为“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黄金产业”。国际邮轮旅游是正在兴起的新型旅游度假方式,并成为国内一些港口城市提升城市地位、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宁波具有发展国际邮轮旅游的港口条件、区位优势、客源市场和经营经验。近期,宁波北仑投资4亿打造国际邮轮母港,为宁波发展国际游船旅游提供一个良好基础。
五、宁波市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措施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政府在追求竞争力提升与繁荣时,应该扮演新的、具有建设性和行动性的角色。政府的首要任务是要尽力去创造一个支撑生产率提高的良好环境。因而从构建“完整的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空间”的角度出发,建立制度化、高层次、常规性的协作机构是非常必要的。
针对目前宁波市有关海洋文化旅游产业政策法规还很不完善,立法层次较低等状况,宁波市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制定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繁荣的相关政策法规。一是加强财政支持,加大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人,对符合该区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达到一定规模或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社会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产业项目予以支持。二是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创造宽松的金融服务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对文化生产企业给予政策规定的利率优惠,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拓展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贷款融资方式和相关保险服务。同时,要在行政审批、土地使用、市场管理等各个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尽力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推动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组建宁波海洋文化旅游产业集团,增强产业竞争力
宁波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目前处于一个“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的状态,缺乏旅游企业集团的支撑,根本无力与其他区域、其他文化产业相竞争。而且同一区域,同类型产业较多,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情况极为严重。为此,今后几年宁波应通过实施海洋文化旅游产业政策及各种措施,迅速改善文化旅游产业的组织结构,鼓励规模较大、经营有效的骨干文化企业大力开展资本运作,尽快组建拥有主导业务、知名品牌及核心竞争力的“宁波海洋旅游集团公司”,全面负责区域海洋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游线路的设计、旅游活动的安排、客源市场的开发和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尽量避免进行重复建设,盲目竞争,让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发挥效用。需要强调的是,企业集团的组建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资产为纽带,按自愿和优势互补的原则加以推进。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海洋文化资源保护
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坚持保护、利用和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有机协调和平衡旅游与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的关系,严格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关系,以开发促进环境保护,以环境保护提高开发的综合效益,从而形成保护??开发??保护良性循环,创造出和谐的生态环境效益。就目前而言,应尽快出台古渔村、古民居、渔码头、海防遗址以及传统民俗等的保护政策,划出相应范围,逐步恢复原貌,严格保护和修缮象山旧石浦市场等;要切实加强海洋旅游规划的管理工作,以规划管理为突破口,建立正常的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机制。
(四)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之路
文化产业建设是否能够成功,取决于是否拥有一个多层次、多专业、多领域的高素质人才群体。为此,应当加强宁波文化旅游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出一批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又懂得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经营管理的规律,有产业经营管理素质与能力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我们认为,以宁波大学旅游管理系、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海洋文化旅游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尽快开设包括文化产品设计、文化产品经营、文化经纪人、文化旅游市场管理等相关的专业课程,形成多层次、立体性的人才培养层次;建立职能部门,明确专业人员,配备设施,对宁波沿海著名的老艺人和濒临消亡的涉海文化艺术品类实施重点抢救、保护和资源发掘;编写宁波海洋旅游文化乡土教材,实施海洋文化艺术进学校的相应政策,以政府行政方式来保障海洋文化艺术作为区域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加强培训师资,通过学校教育保障海洋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提高。
(五)强调社区参与,实现利益共享
旅游开发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发与经营管理中各有关方和当地社区基于利益共享原则之上的共同参与和良好协作。海洋文化旅游开发应充分考虑沿海居民的长期利益,使他们能够参与到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统一组织的旅游开发、经营管理和旅游服务中来,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我们认为,社区参与海洋文化旅游的发展,重要的是要让社区居民成为海洋文化旅游建设的利益共同体,让社区从关心海洋文化旅游建设到直接参与海洋文化旅游建设。宁波海洋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可采用政府主导,投资商+村民合股合作方式、村组与社区依靠集体的力量出资建设或折股合资的方式、政府协调和管理下的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自负盈亏模式等多种方式把社区居民的闲散资金吸收到海洋文化旅游的开发中来,以形成利益相关、休戚与共的合作关系。只有做到利益共享,海洋旅游的发展才能走上和谐的轨道。
六、结语
英国著名文化学家罗迈德•威廉姆斯说过:“文化研究最精彩的片段,将不再是回溯古老洞穴的火把,而是照亮未来选择的光柱。”对于海洋文化繁盛的宁波来说,研究其璀璨的海洋文化,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过去,而应该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让海洋文化为宁波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我们认为,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大有可为。加快发展,关键在于改变政府部门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包办者的角色,建设以市场为支撑的运作和管理机制;关键在于找准“亮点”,整合资源,挖掘内涵,完善多元化的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关键在于切实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有效地促进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预见,运用市场机制打造的富有活力的海洋文化旅游产业,会给宁波文化市场带来更大的繁荣,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同时,真正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基金项目:宁波市文化研究工程项目(WHDYTS10-3) 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