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行车记录仪:中国灵璧石的文化品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2:43:17
    中国灵璧石的欣赏崇尚什么,是本文的主题,其本身所含意思:其一,作为天下第一石,灵璧石是讲文化的;其二,灵璧石文化是注重品格的,灵璧石之造型、品种变化,不可胜穷,约之不出形、质、声、色、纹、意境、神韵、妙境诸品,但要对灵璧石的文化内涵进行欣赏,正象苏东坡的见解:“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马克思说:“要欣赏音乐,就应有音乐之耳。”类推之要欣赏灵璧石不仅要有灵璧石的耳朵,还要有灵璧石的眼睛,并且要有容易激动的情感。其实对灵璧石的欣赏尤如看人相同,人有神,灵璧石亦有神,赏要求赏灵璧石之性情、品评灵璧石如品评一个人用六法一样,魏·刘邵《人物志》:“凡人之质量,中和为贵矣。”他所说的“质量”是“量其材质,稽诸五物”,“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体端实者,谓之贞固……筋动而精者,谓之勇敢……色平而畅者,谓之通微……五质恒生”。这是指超越物质质地的“情”。由此可见,灵璧石“文化”也包括让人心动的“情”字,如灵气、意境、神韵、妙境、感悟等。至于品格是文化精神引出的,灵璧石文化品格实非高人逸才不能辨,我这里敢于抛砖实有冒无知的胆大之嫌。

  中国传统观念里对艺术品的欣赏讲究一个“理”字,灵璧石作为艺术中的艺术须有石理,而石理综合了物理、情理。物理即灵璧石的形、质、声、色等,“以情之自然,容物之微妙”即灵璧石的生命状态。为什么赏石要赏“灵璧石性情”,上面讲了“人有神,灵璧石亦有神”,因石中形象不能是无情无生命的块然之物。情理之“理”是指“条理”、“秩序”,有人在比较中、西方思想时说:“中国人始终不分外界的秩序与内界的秩序之不同”,“中国所谓的天人合一不在认识上,即不在静观上,中国思想的奇特之处即在于此。”把理不当作是个固定的秩序,而认为是在自己与以外的一切关系上由自己的活动而得宜,乃致生有分际,这个分际就是理。赏石之事,也是一种活动得宜不得宜,分际也就在于人情,故赏灵璧石包含情理。

  刘勰《文心雕龙》道:“人禀七情,应物所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赏灵璧石有二观,一曰观石,二曰观我,观石以类情,观我以通德。人禀自然的七情,有感而发,而“化乎内”所发的是不一样的,灵璧石须得神,而神必须托于气乃生,古人认为:“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无不以气为本,故灵璧石不可无气。但若止于此,有时略显不足,因“气有清浊厚薄,格有高低雅俗”这就是气格。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引导下,中国人养成一种社会风尚,或民族精神总结为两点:一为向上心强,一为相与之情厚,向上心,是于人生利害得失之外,更有向上一念者是(不甘于错误之心,是非之心,好善服善之心,要求公平合理,拥护正义,知耻要强,嫌懒散而喜振作……)这就是中国古人谓之的“义”、“理”,惟中国古人得脱于宗教之迷蔽而认取人类精神独早,其人生之态度所有之价值判断乃悉以此为中心。所谓“相与之情厚,乃是中国古人却正有见于人类社会之和谐。”人自身是和谐的,人与人是和谐的;以人为中心的整个宇宙是和谐的,而“和谐”之点即清明安和之心,即理性。这也是几千年的文明史的最大贡献,那就是认识了人类之所以为人。

  作为中国赏石文化的一种,灵璧石文化当然不会例外,赏石者的性情、人格修养,归而为一。人的生命,不自一个人而止,人类生命廓然与物同体,其情无所不能,超越生理本能,超越自我,灵璧石的形、质、声、色、纹及意境、神韵、妙境等特征的不同,品格有雅俗之分。但它们都是灵璧石生命的节奏和性情的反映,代表的是一种境界。传统思想认为人性本来具有“善”的倾向,人生而逐渐坠入习惯之中,人应当努力回到生命的自然,这就是“理性”。理性就是顺乎生命自然的规则——活气。生命之理即是恰合生命规则,直觉便是活气发见于外面者,真正的“活气”是生机的活泼,即生机的畅达,生命的波澜。灵璧石的精绝妙品的魅力,以人情的希冀与鄙弃为去取,就是通情达理。所谓赏石学问应当就是讲这个的。“因情文生,因文见情”灵璧石文化才升华到艺术的高境界——感悟。

  对灵璧石的感悟必须依据内在心灵的原则,心灵又称“精神”,“内在冲动”妙不可言,是一种无法解释清楚的概念,它好象是一种超然的受到上苍神灵秘密资助的活动。由于灵璧石是艺术中的艺术,具有典雅、高贵的气质及难得的灵气,赏石就应当是超然的活动,灵璧石对人有一种情感震动,所以说灵璧石艺术形式的内容就存在于它节奏的生命和赏石者精神的谐震之中。

  灵璧石艺术形式是千变万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灵璧石“意象”表现的独特。卡西尔在《人论》中论述了人的本质是人的无限创造活动,文化现象都是人类符号化活动的体现,科学在思想中给我们以秩序、道德在行动中给予我们以秩序,艺术则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之把握中给我们以秩序。可以说是爱灵璧石的人赋予灵璧石以最高价值和石中权威。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的真义是为已为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达而达人”)“我”总是包含了“他”,提倡人性的自觉,变化自身的气质习性。强调艺术不仅是艺术本身的美。道家以“自然”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这样不仅是“非功利性”的,更有一种超越性。而灵璧石文化是表达宇宙真理的文章,最能反映这一特质,灵璧石意境,一是客观物象成为中心的意象,二是反映石之旨意,展现表达意念,三是令人遐想感悟。赏石家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了“气质之情的表现”成为自然流露的“真率感悟”达心脑双畅之境界,这才是灵璧石文化品格要达到的极限。当然世间的事物总是不齐的,感悟也有平庸以至沦为低下恶俗的,但那仅仅是个别现象,无损于感悟的高超。
 
  现在石友中一些人仅从灵璧石的表面特点进行物理赏析,离开了灵璧石的形、质、声、色、纹等表面特征则无话可说,过分执著于形体不能活用精神,领悟不了灵璧石的真正逸趣,如同对一个人一样仅从象貌、体型、肤色、高矮等基本情况作出一些了解,还谈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欣赏。而如果对灵璧石象进入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的心性、志向、情感等这也仅是情理赏析,只有对灵璧石见形知意,心到神知,意象万千,遐想无限,始能进入感悟之高境界,讲句实话真正对每一块灵璧石艺术的感觉都有足够的敏锐性,看过后立即做出准确的赏析,产生意象,启迪感悟是一件很难的事。所以说伟大的赏石艺术家都是有独特思路跟常人不一样。因灵璧石的艺术性所要表现的内容很多,很复杂多变,上关天文下关地理中关人情,故赏析灵璧石须正其心,诚其意,致其知,身定心静,神安而虑,温故而得新感,熟虑而生大悟。但对灵璧石的感悟是很微妙的,有可述不可述,只意会难言宣之别。如同佛教中悟禅一样,无法著书立言,那么禅悟是什么状态呢?用两句诗来形容就是“少年一段风流事,只准佳人独自知。”(看似艳诗,实是一种悟的意境)对灵璧石的感悟有时没法说,说不清,不便说,其文化高深之处就是在于此。

  下面举个例子,我收藏一方灵璧石就是本文插入图中名为“聪明难”的这方灵璧石,第一物理赏析:表面象一座山峰,石中有灵璧石特有的白筋形成两只大眼睛,山的次峰象两只大耳朵,还有一只鼻子扭向一边,又象一个山隐士。第二步情理赏析:两只炯炯有神的大眼,审视着世态炎凉,一双垂肩大耳似倾听人间悲欢离合的诉说,其鼻子扭到一边是对人间百态不屑一顾,把嘴巴隐藏起来是怕言多有失。第三步对此石的感悟,“聪明,聪明,耳聪目明”,耳聪即听得多,目明即看得多,只有听得多、看得多,才谓之聪明,人之所以长两个耳朵、两只眼睛、一只嘴,意思就是让人多听多看少说的,尚若相反,要长一只眼睛、一只耳朵、四长嘴那世界还不狂言四起、躁声不绝,令人寝食难安,它给人带来什么感悟呢?就是教人多听多看少说话达修身养性之目的。

  可见对灵璧石由物理到情理再上升到感悟的赏析,反映了灵璧石文化品格的表现力、感染力,为赏析活动增添了意味,使灵璧石走向更高的审美层次,也不知不觉地变化了赏石者的气质,使之淡泊中清气袭人,置高雅俗念全消,提高了人生境界,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灵璧石、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作者: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