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王朝广播剧全集:孝文化的积极意义,如何弘扬孝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7:36:40

孝文化的积极意义,如何弘扬孝文化?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几千年来,它为维系家庭和谐、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我认为在实施这一伟大目标的进程中,孝文化仍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和谐文化,是构建中华社会人伦和谐的产物。我们应把弘扬孝文化上升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高度来认识,在思想上重视孝文化,在生活中践行孝文化,在工作上推进孝文化,加强领导,采取措施,合力推进孝文化建设。要健全法制,完善制度;要整合力量,推广经验;要制定规划,常抓不懈;要表彰先进,重在激励;要关注老龄、关怀老人。孝的本义是对父母,对老一辈的尊重和关爱。关心老人,为他们奉献爱心孝心,是晚辈的一种义不容辞的义务。孝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上的社会,孝道乃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正如曾国藩所说:“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字”。著名学者黎鸣说:“中国人最主要的生活习俗是孝敬父母。”就连西方的学者也对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进行过充分的描述,黑格尔在研究中国文化时曾作过这样的分析:“中国纯粹建筑在这样一种道法结合上,国家的特征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教’,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历史哲学·东方世界·中国》)。马克斯·韦伯说过中国人“所有人际关系都以‘孝’为原则”。孝不仅影响到家庭、社会关系,而且影响到政治统治。家庭美德乃是最原始最基本的道德实践。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首先必须加强家庭美德建设。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剧增,老年人的问题已成为社会的严重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通过几年的观察与现状分析,认为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中,应把如何善待父母、善待老年人,对青少年进行孝文化教育纳入公民道德建设的范畴加以实施。孝文化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忠孝礼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道德行为的精辟总结,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忠于国家,孝敬父母是为人的基本准则。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夫孝,德之本也。”所以在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过程,应包括孝文化教育。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中国传统固有的小家庭模式开始走向世界。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等等都将产生巨大的变化。许多传统的文化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但不管如何,尽管孝的形式不断改变,但孝文化的实质内涵不会改变,也不能改变。儿子杀父、杀母的新闻时有见诸报端,如何教育子女已成为一个大家关注的问题。这些恶性不孝事件的发生,不但违法,而且有悖人伦。从另一方面说明进行孝文化教育的必要。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这些人头脑中“孝”的概念少得可怜,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因素之一。假如上述这些作案者稍有孝的概念,那么至少也不至于麻木不仁到杀死父母还若无其事,良心也未有丝毫的振动?乌鸦尚有反哺之心、何况人乎?黄店镇是中国孝道文化发祥地之一,古代的纯孝乡就是由皇帝赐封的,在三峰殿内设有三孝子的展厅。宋宣和五年(1123年)改名纯孝乡,宋代,该地有陈天隐孝子,事母至孝,远近闻名,宋宣和五年,金华郡守范之才呈奏朝廷,诏恤其家。继后有董少舒和金景文孝子,宋咸淳四年(1268年),知县又奏请于朝廷,建三贤祠,立八行碑,以教育后人。由此,望云乡也改名为纯孝乡。为此,三峰殿口村建立了三峰孝文化园,以此作为孝文化教育的阵地。目前为兰溪市青少年孝敬教育基地、兰溪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我国进入老年人社会的时候,在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的活动中,应该把孝文化教育作为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持之以恒,使年轻一代成为孝敬父母、热爱国家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为最终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二、孝文化的辩证分析1、传统孝文化的积极意义。(1)敬亲养亲的思想,维持了家庭的和谐。“孝”最基本和核心的涵义就是“事亲”,而且不仅要在物质上奉养亲人,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尊敬亲人。能做到这样,年老的父母就不会因为衰老而没有生活的保障,他们的心灵就不会孤独和空虚。(2)修身养性的思想提升了人的道德水平。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是什么?是重人,重人性修养,修身以孝德为根本,以温良恭俭让为原则,以克制自我为方法,以忘我无私为衡度。(3)博爱的思想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互助、友爱,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教以忠,所以敬天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为人兄者也;教以忠,所以敬天下为人君者也。”(《孝经》)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更是让人明白易懂,能学会做。(4)谏诤的民主平等思想,对为父者的不良行为有监督牵制作用。“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2、传统孝文化也有消极的思想。(1)宣扬不近人情的愚孝,如郭巨埋儿、黔娄尝粪等。(2)把孝神化和泛化。表现为一是宣扬因果报应、天赐神助。如大舜孝感动天,孟宗“哭竹生笋”等。二是“移孝作忠,忠孝相通”的统治阶级意志,使孝成为统治者维护统治地位的工具。(3)强调无违亲意,绝对服从,即孔子主张的“无违”。孟子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这种无违思想导致了父子之间人格上的不平等。(4)提倡“父母在,不远游”,这是保守的思想观念。分析孝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因素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孝文化的优良传统,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但有一点要说明,就是不能一提“孝”就认为是封建的东西,就犯忌讳。在现代的孝文化概念中,传统的那些消极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可能有存在的条件。现在会出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情形吗?现在是“父母在不远游”吗?所以新时代的孝义更多的是积极的因素,要大胆地继承和发扬。三、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孝文化1、 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今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就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工作任务等作了明确的论述。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2、 和谐社会与孝文化的联系我国历史上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如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一种理想社会。我们分析一下这些思想同“孝”的涵义是一致的,有的就是“孝”的放大,就是孝文化所倡导的境界。由此可知,孝文化同和谐社会不仅在内容上有一致性,而且孝文化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胡锦涛同志对和谐社会特征的描述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同历史上的社会和谐思想相比在内容上更丰富、更进步,但其核心和落脚点都是实现全民和谐化。实现全民和谐化一方面需要制度、法律的约束,另一方面更需要加强思想伦理道德建设。3、 孝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胡锦涛同志在谈到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重点做好的几方面工作时,专门提到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并且说:“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他还详细指出:要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尊老爱幼、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孝德正是以善良、孝敬、明礼、诚信为主旨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理应发挥重要的作用。文化的力量是巨大而持久的。无论对于提高人的素质,还是保持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发展,最内在、自觉和持久的力量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人化之物、人化之知、人化之行。文化的作用方式与军事、经济、政治等不同,军事是强制的、被迫的、残酷的;经济太过物欲化、世俗化,政治也过于强制和身外化。只有文化既可包容渗透,又可以游离洒脱,既内又外,这才是整合社会的深层力量。当前要治理那些因心理失衡而出现的社会违法违纪现象,仅从政治、经济、法律入手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文化的征服、道德的洗礼,将善良、真诚、正义、公正、平等等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植根于民众的心田,让他们懂得是非、善恶、美丑,懂得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自觉地去追求、维护全社会的稳定、祥和,才能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孙中山先生指出:“大凡一个国家所以能够强盛的原故,起初的时候,都是由于武力发展,继之以种种文化的发扬,便能成功,但是要维持民族和国家的长久地位,还有道德问题,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三民主义·民族主义》)。著名学者黎鸣在《中国人性分析报告》中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认为,文明的中国人连续地生存了四五千年,唯一地显示了他们的精神的真诚之处,还真正只在这个‘孝’字上”,“中国就是靠这个‘孝’字支撑了两千多年的文明”。有的学者还认为中国不同于别国的一个惊人现象,那就是避免了全社会性的宗教。这是什么原因呢?归结到根本点上即是一个“孝”字,什么宗教都难以改变这个千古一贯的信念和观念。“教”字从“孝”从“文”,可见古人对教育的本意是以孝为道德之本,宣扬与培养孝德是教育的本质和首要任务。孝德教育的力量不仅表现在人性陶冶需要孝文化,孝教育是人类道德教育的钥匙和基础;而且社会管理也需要孝文化,“孝治”是理顺人际关系,稳定治理家国的通策;还表现在民族兴旺需要孝文化,孝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因为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潜在根系都是以血统为脉胳,大宗、小支分流下来的。孝文化不仅对中国社会有深刻影响,就是对于全人类也应该值得借鉴和吸取。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向世界大声疾呼:“中国文化若不能取代西方而成为人类的主导,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就是可悲的。”四、大力弘扬孝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既然孝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如何弘扬孝文化就是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1、 大力宣传孝文化。新时期的孝文化应该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加以宣传。可通过举办孝文化研讨会,编辑孝文化资料,开辟孝文化专栏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让孝文化发扬光大、深入人心,让每个公民都成为对父母尽孝、对人民有益、对社会有用的人。2、 评选表彰孝子典型。利用黄店镇范宅村农民范庆如被评为“浙江十大杰出孝子”这个现代孝子典型,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树立赡养老人是弘扬传统美德的观念。开展学校“孝亲敬老之星”评选活动。这些敬老典型是开展敬老爱老助老教育的生动教材,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3、 建设好孝文化设施。孝文化设施是孝文化的有形载体。抓好黄店镇三峰殿口“孝文化”园这一载体,利用古代纯孝三孝子典范开展教育,陶冶公民的孝心,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4、 积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利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这一载体,开展“传承孝道文化,践行八荣八耻”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孝道文化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达到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作用。5、 从青少年开始,抓好孝德教育。孝心应从小养成,正因如此,古代的启蒙书籍中就无处不谈孝的内容,从《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出执”,到《千字文》中的“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到《弟子规》中开篇写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再到《幼学琼林》中的“得亲顺亲,方可为人为子”。利用好《白露孝风》孝文化教育教材这一载体,将孝文化教育列入中小学的特色教育,使未成年人从爱父母、爱长辈到爱集体、爱家乡,提升到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度,进一步的发扬光大孝文化,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6、 敬老爱老助老要从自身做起,小事做起。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白发浪潮必然对我们的经济、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影响。我们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强化责任意识,采取切实应对措施,认认真真落到实处。孝敬父母、关爱老人,要从自身做起,一杯酒、一碗饭、点点滴滴见真情;一件衣、一床被、丝丝缕缕连爱心。做儿女的要常回家看看、哪怕是给父母刷刷筷子、洗洗碗、搓搓背、揉揉肩,老人也会乐在心里笑开颜。对社会老人,也要热心关爱,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锦上添花,雪中送炭,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只要人人都敬老爱老助老,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总之,要通过弘扬孝文化,倡导善良孝敬、明礼诚信、爱国守法、团结友爱等传统美德,提升公民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