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杀人狂:证券市场的“非理性繁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2:06:17

证券市场的“非理性繁荣” 

文 金岩石 

上证综指突破2000点后在短时间内一口气跃上2800点,这是出人意料的,由此见证了股票市场的非理性繁荣。早在1996年,时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的格林斯潘用“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一词描述了当时炙手可热的美国股市。2000年,普林斯顿大学的罗伯特.希勒教授用这句话为书名出版了他的行为金融学名著《非理性繁荣》。2001年三月,美国股市崩盘:纳斯达克市场指数从5100点之上急转直下,一年内跌到1800点附近,而后半年又跌至1200点,至今也才刚回来一半而已;道琼斯指数也从11000点跌到7000点附近,最近才回升并再创新高。 

希勒教授的《非理性繁荣》把格老当年的直觉判断变成了理论,这本书从现代行为金融学的视角分析了证券市场的泡沫及其形成的原因和机制。他把证券市场的“非理性繁荣”解读为市场心理周期的一个阶段,其结论就像这本书的书名一样:投资市场只有在非理性状态下才有繁荣,股市如此,房市及艺术品投资也不例外。 

当人们不断讲到所谓的“理性”之时,绝大多数人从来没有想过“理性”的定义是什么。其实,证券和任何投资市场都一样,是由买方、卖方和中介构成的,其他行为主体都不过是这三类主体的替代或延伸。卖方的理性和买方的理性不会相同,中介也必然有他们的理性。在股票市场上,卖方的理性主要是程序化的信息披露,中介的理性应该是流程化的诚信体制,而我们常说的理性其实多半是投资人的理性。然而,证券投资的本质就是非理性的冲动,因为普通人的理性和投资人的理性是完全不同的。普通人买东西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只有证券投资是只交钱不提货,还要每天花时间看市场,以为自己的钱还在市场里。其实,投资人的钱在投资的瞬间就离开了市场,人们彼此之间交易的是预期。当预期成为可交易的商品之时,资本市场才真正诞生了。买的人由于看涨所以买,卖的人由于看跌所以卖,差别仅在于一个“看”字,就在这个“看”字背后,人性的贪婪和恐惧变成了市场的所谓“理性”,而这种理性恰恰是普通人的非理性。所以,非理性是证券市场的常态,无论是非理性的繁荣,还是非理性的恐慌,都是非理性的理性。证券市场是在非理性状态下形成的,并且永远处在过度繁荣和恐慌的交替之中。 

从这个立场来看我所讲的“沪指3000不是梦”,进而预测2007年的股市,我认为现在已经处于一种局部的疯狂状态。谁的疯狂呢?是机构的疯狂!中国股市在现阶段的疯狂是机构推动的。人们常常说机构倡导理性投资,这其实是一种误导,机构在证券市场上是非理性的行为主体,但是因为他们用别人的钱来投资,在行为上克服了人性的短期冲动,弱化了本原投资人的贪婪和恐惧。

由于证券市场交易的是预期。人们由于贪婪而看涨,但由于股票不像一般商品那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每个人都是用真金白银买了自己的偏好或预期,而当真金白银进入市场上并没有及时换回所预期的价值之时,投资人心理就开始转向,恐惧代替了贪婪,看跌代替了看涨,于是恐惧和看跌心态引发人们退出市场。在看涨看跌的交易背后其实是人性的贪婪和恐惧,这是证券市场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也是证券市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根本原因。 

股票市场不可能没有贪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