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杀手图片:学校特色创建的走向——基于美、英、澳相关实践的考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2:50:25
学校特色创建的国际走向

——基于美、英、澳相关实践的考察

学校特色创建的国际走向

——基于美、英、澳相关实践的考察

冯大鸣

【内容提要】学校特色创建虽是一个老话题,但还需要新思路或新方向的指引。通过考察美、英、澳的相关实践,可以辨析出近期学校特色创建在目的指向、行为主体和运作特点等三个方面表现出的国际走向,同时也使我们意识到,“目的澄清”和“政府主导”是当前我国学校特色创建实践中的两个优先事项。

【关 键 词】学校特色创建/目的指向/行为主体/运作特点

 

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办出各自的特色。”[1]《纲要》发布17年来,创建学校特色已成为我国中小学的普遍追求,有关探索也取得了积极成效,“千校一面”的局面得到了改观。然而,在创建学校特色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包括“过于集中的特色”(集中于外语、美术等既容易做到又有助于升学的特色)、“表象化的特色”(仅仅调整或新设机构却无实质性的工作改变)、“粉饰性的特色”(特色写入文本却无行动跟进)、“偷换了概念的特色”(以特色为名行升学补课之实)、“不可能的特色”(有创建特色的愿望但人力、物质资源皆不具备)等等。这些都表明,学校特色创建这一老话题确实需要一些新思路或新方向的指引。其实,创建学校特色一直是国际教育界的共同课题,考察教育改革最为活跃的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相关实践,从中辨析近期学校特色创建的国际走向,有助于将我国学校特色创建的探索引向更为合理的方向。

一、基本背景

在21世纪的最初10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都意识到国家面临的新问题:一方面,知识产业的比重在快速增长,国家急需大量拔尖人才和知识产业劳动力;另一方面,中学毕业生的素质与社会的现实需求渐行渐远。对此,比尔·盖茨曾有尖锐的批评:“以今天的中学来训练明天的劳动大军,就如同靠一个使用了50年的老计算机来教育今天的孩子一样。”[2]美国如此,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境况也大致相仿。因此,如何保持国家的竞争力成为这三个国家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2008年,美国著名教育智库“21世纪技能伙伴”发表了《21世纪的技能、教育及竞争力:资源与政策指南》,在分析未来10年全球竞争中美国面临的种种挑战后,提出了一个包含五个方面的学生素质培养框架(参见下表)。显然,这五个方面的素质培养学校无力单独承担,而需要吸收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来完成。实际上,在“21世纪技能伙伴”发布报告之前,英国、澳大利亚的政策文献已经表露出改变原有学校教育模式、吸收更多社会力量介入学生培养的思路。如英国的《2006年教育与督导法》,在前法基础上增加了地方教育当局的一项新职能:“保障学校教育提供方面的多样性。”[3]2006年初,英国教育部指令皇家总督学克莉丝汀·吉尔伯特(Christine Gilbert)组建“2020年教学评议组”,同年12月,该评议组发表《2020年愿景》报告,勾画了至2020年的英国学校教育中长期发展设想及轮廓。该报告在剖析英国面对的21世纪新挑战后,建议政府作7项教育政策应对,其中第1项就是“鼓励学校更加多样化,以鲜明的特质回应本地环境并且与本地各方结成伙伴。”[4]这里的“各方伙伴”包含了企业与高校。2008年的英国《学校领导的国家标准(建议稿)》将“社会领导”列为学校领导者5项专业标准之一,要求学校领导者具备与工商企业等广泛的社会伙伴合作共事的知识与技能。[5]2008年,澳大利亚联邦和各州教育部长联合签署的《墨尔本宣言》提出了8个方面的教育改革行动,其中第1条就是“建立更加强有力的伙伴关系”。根据该宣言的阐释,“伙伴”不仅包括家长、社区,而且包括“工商企业以及其他教育培训提供者”。[6]美、英、澳面临的新挑战及上述政策应对,使得三国的学校特色创建在目的指向、行为主体和运作特点等三个方面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新走向。

 

二、学校特色创建的目的指向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教育改革中,特色创建日渐成为美、英、澳学校的普遍追求,其中以美国的特许学校最为典型:“特许学校的课程几乎可以有各种不同的侧重点:阅读、音乐、数学尖子、数学纠错、电脑技术、外语或针对特定人群(如,非洲裔美国女孩、学习能力缺陷儿童、天才儿童、纪律问题学生、有辍学倾向的儿童等)的需要。”[7]不过,像特许学校之类的特色创建,主要是受市场机制的推动,其基本目的是以学校个体的特色争取市场份额。相比之下,近期美、英、澳的学校特色创建则有所不同,它受社会劳动大军的宏观需求和政府的直接政策要求推动,其目的直指英才培育和就业与创业缺口的填补。这里所谓的英才培育,并非仅指极少数智力超常、成绩拔尖、竞赛夺金的学生,而且还包括体育、艺术、社会活动、组织领导等非学术方面有特长的学生。[8]也就是说,创建学校特色是为了使具有不同禀赋和特长的学生,都可以在最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最能促进其特长发展的环境中学习,以满足不同行业对劳动力的不同需求。与此同时,信息产业合格员工的供不应求、工程技术类员工的短缺以及自主创业人才匮乏所形成的就业与创业缺口,也需要学校的特色选择与社会的现实人才需求有更紧密的关联。在这样的目的指向下,学校特色的创建就不仅是学校层面考虑的问题,更是政府从宏观的角度对区域内特色结构进行布局和协调的问题;也不仅是学校自己能够独立担当的任务,更是学校借助多方伙伴的力量、借助更多的社会资源才能胜任的事情。因而,创建学校特色的行为主体变化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学校特色创建的行为主体

在美、英、澳的学校教育系统中,历来不乏富有特色的学校。不过,以往的学校特色或特色学校主要建基于学校的历史、教师的特长、生源的特点、家长的优势或社区的传统等等。这就决定了创建学校特色的行为主体基本限于学校、家长和社区。然而,当创建学校特色的目的指向广义的英才培育和就业与创业缺口的填补时,新的行为主体之介入便成为必需。澳大利亚中学校长协会主席安德鲁·布莱尔(Andrew Blair)指出:“在全球化时代,不能简单地描述学校所扮演的角色了。学校已是复杂社会的一个部分,越来越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直接控制以外的种种压力和影响……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日益丰富,他们生活在虚拟和真实两个世界里,因此学校必须与更多的校外机构、工商界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和课程。”他进一步分析道:工商界的介入不能流于浅表,“相对来说工商界更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他们应该参与学校课程建设,提供学校不能提供的课程……问题并不随着企业提供经费资助就会解决,教师需要对工商界有更好地了解,反过来也一样。不仅需要双方增加对话机会,教师培训可以有部分时间放到企业去做,或许要建立一种教师定期休假制度,让教师到工商企业中去工作一段时间。”[9]当然,从美、英、澳学校特色创建的近期实践来看,比工商界更关键的新主体是政府。在以往学校的特色创建中,政府虽然是倡导者,但并非创建活动的实质性行为主体。如今则有所不同,政府往往根据社会发展的宏观需求正式提出学校特色创建计划,加拨专项资金支持特色计划,对申请进入特色计划的学校设置入门条件,对辖区内的学校特色创建进行结构性布局;同时,政府还要推动大学尤其是本身专长特色显著的大学参与中小学的特色创建行动。如此,政府不仅从原则倡导者变成了实质性的行为主体,而且已在诸行为主体中扮演起主导者的角色。此外,随着职业体育协会、业余运动俱乐部、艺术团体等新主体纷纷介入其中,学校特色创建的行为主体就大为扩展了。

四、学校特色创建的运作特点

目的指向和行为主体的变化,促成了美、英、澳近年学校特色创建运作上的一些新的特点与趋向,那就是“高规格”、“小投入”、“巧借力”和“广覆盖”。

1.高规格

所谓高规格,一是表现在美、英、澳近年学校特色创建实践中,政府新建了一批标志性的高规格特色学校。在美国,政府与微软公司联手打造了“未来学校”,合作双方以政府资金提供和微软知识注入的形式,这是一所以“无课本课堂”、“无边界教室”、“非固定作息”、“个别化进度”、“研究性学习”为标志的特色学校;[10]在英国,有戴森创意学校,以专门培养未来工程师、设计师、发明家和企业家的课程设置和学习环境为特色;[11]在澳大利亚,有培养未来科技英才的莫纳什科技高中,该校以落户高水平大学校园并共享周边科技资源为特色。[12]高规格的第二个表现,是介入学校特色创建的工商企业或社会组织的层次高,所开发或提供的课程的技术含量也较高。微软、英特尔、洛克希德等一批大公司纷纷通过编制和提供课程、举办小型主题讨论会培训中学教师和中学生等方式,参与公司所在地方的学校特色建设。美国一个名为“项目导引道路”的非营利性组织,专门为中学开发了8门工程类课程,其中大部分关涉数码电器、机器人等高技术内容。[13]

2.小投入

对于政府来说,高规格的学校特色创建并不一定需要投入高额的资金。上述工商企业为学校提供的免费课程自然不用政府支付分文。即便是新建的高规格特色学校,政府的投入也不大。例如,澳大利亚的莫纳什科技高中的定位很高,即培养学生高于一般的数学和科学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基本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并已实行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这不仅在于加深数学和科学课程的内容,而且,要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师资和高规格的科学实验设施。然而就是这所2010年初刚刚落成的超一流学校,政府的建校投入不过2000万澳元。[14]一般认为,新建学校的规格与投入是正相关的。莫纳什科技高中之所以能够实现高规格且小投入,主要是它的规划容量被控制在600名学生的有限规模中,是明智的,尽管莫纳什科技高中是一所面向全州招生的学校,但学校认为每届培养200名未来科技英才足矣。若将该校的规模做得很大,名实不副将在所难免。而实现高规格且小投入的另一个原因,则跟学校的选址和合作伙伴的选择大有关系,也即学校特色创建中的“巧借力”。

3.巧借力

如上文所述,美、英、澳近年来新型工程类人员短缺,本土大学生中学习工程类专业的人数逐年下降。这固然可归因于绝对生活水平提高消解了青少年艰苦学习的意志,但也跟中小学课程过于学术化而不能培养学生相关兴趣有一定关系。对此,美、英、澳的一些企业出于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必然希望通过介入学校特色创建的过程对学生施加影响。于是就出现了企业“以往关注的是通过广告如何吸引潜在的顾客,现在是通过免费课程意在使学生成为他们未来的员工”[15]的现象。既然企业有“揽才”的想法,政府借企业之力来建设学校的特色课程自然是两厢情愿的事情了。而在新建特色学校上的“巧借力”则更为典型。仍以莫纳什科技高中为例。根据该校的办学定位,政府选择理工科见长的莫纳什大学为合作伙伴,学校就建在莫纳什大学的校园内,部分课程既借助莫纳什大学的师资,也享用该大学的实验设施。由于莫纳什科技高中与莫纳什大学的科学技术与研究创新园区近在咫尺,因而可以安排学生与高端科技人员接触、了解科技发展前沿、体验科学研究文化。通过巧借大学之力,莫纳什科技高中科技特色创建的硬件、时间、人力成本均大大降低。当然,莫纳什大学也很愿意共建这所高水平的科技特色高中,因为三年的高中将培养学生对莫纳什大学的感情,有的学生甚至会找到值得终身追随的导师,莫纳什大学今后的生源也将大为改善。

4.广覆盖

美、英、澳学校特色创建的所谓“广覆盖”,主要表现在特色创建的覆盖面广以及特色项目所涉学习领域广两个方面。

既然美、英、澳学校特色创建的目的指向是广义的英才培育和就业与创业缺口的填补,那么少量新建特色学校是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的,必然需要在现有学校中大面积地建设特色项目。这一趋向虽在美、英、澳的学校特色创建中均有所反映,但英国的表现尤为突出。英国工党政府在推出特色学校计划时特别强调,特色学校对生源的选择必须基于学生的特长,而不是基于统考的成绩。这就推动了大量中小学进入特色学校计划,截至2008年,英国90%的公立中学都已进入了特色学校行列。[16]在英国,特色项目所覆盖的学习领域也在近年得到进一步扩展。据2008年的统计,特色项目所涉学习领域已在原来的科学、技术、人文、语言、体育、音乐、艺术的基础上,又扩展到了工程、数学与计算机、工商与创业等领域。[17]

五、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美、英、澳学校特色创建的实践,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学校特色创建的国际走向,因为三国学校特色创建新发展背后的社会动因,迟早也会在其他国家出现。倘若将这些国际走向与我国学校特色创建的当前境况关联起来看,“目的澄清”和“政府主导”是两个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1.目的澄清

创建学校特色的目的究竟为何?是真正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为了吸引优质生源、提高升学率、改善知名度、显示领导政绩抑或应付行政指令?透过我国当前学校特色创建实践中“过于集中的特色”、“表象化的特色”、“粉饰性的特色”、“偷换了概念的特色”、“不可能的特色”等现象,可以推测其中种种不同的目的。如果社会没有提供学校特色创建的清晰目的,学校对特色项目的选择就会失去合理的依据,甚至变成需要校长苦思冥想的功课,特色项目效果的标准也就无从谈起。在美、英、澳学校特色创建的实践中,企业提供的特色项目多半都不强调学术性,有的甚至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课程,与其说学生从中学到知识,还不如说学生只是由此形成了对某一行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若以“就业与创业缺口填补”这一目的来衡量,这样的特色项目可谓恰到好处。所以,学校特色创建的目的澄清至关重要。

2.政府主导

目的澄清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由谁来澄清目的。从美、英、澳的学校特色创建实践来看,政府在目的澄清上扮演了主导者的角色。美、英、澳尚且如此,我国教育行政体制下的目的澄清就更需要政府加以主导。当然,政府的主导并不仅限于目的澄清。《纲要》发表以来,我国的学校特色创建已经由基层学校自主探索了17年。在取得相当进展的同时,学校特色创建也确实进入了一个难以前行的高原期。若要将这一实践探索推向一个新的里程,尤其需要政府在学校特色的创建规划、结构布局、资金调动、条件设置、伙伴协调等一系列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换言之,在我国学校特色创建的下一里程中,核心行为主体应不再是学校而是政府。

 

【作者简介】冯大鸣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教育管理学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上海 200062)

(转自《教育发展研究》(沪)2010年6期)

冯大鸣

【内容提要】学校特色创建虽是一个老话题,但还需要新思路或新方向的指引。通过考察美、英、澳的相关实践,可以辨析出近期学校特色创建在目的指向、行为主体和运作特点等三个方面表现出的国际走向,同时也使我们意识到,“目的澄清”和“政府主导”是当前我国学校特色创建实践中的两个优先事项。

【关 键 词】学校特色创建/目的指向/行为主体/运作特点

 

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办出各自的特色。”[1]《纲要》发布17年来,创建学校特色已成为我国中小学的普遍追求,有关探索也取得了积极成效,“千校一面”的局面得到了改观。然而,在创建学校特色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包括“过于集中的特色”(集中于外语、美术等既容易做到又有助于升学的特色)、“表象化的特色”(仅仅调整或新设机构却无实质性的工作改变)、“粉饰性的特色”(特色写入文本却无行动跟进)、“偷换了概念的特色”(以特色为名行升学补课之实)、“不可能的特色”(有创建特色的愿望但人力、物质资源皆不具备)等等。这些都表明,学校特色创建这一老话题确实需要一些新思路或新方向的指引。其实,创建学校特色一直是国际教育界的共同课题,考察教育改革最为活跃的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相关实践,从中辨析近期学校特色创建的国际走向,有助于将我国学校特色创建的探索引向更为合理的方向。

一、基本背景

在21世纪的最初10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都意识到国家面临的新问题:一方面,知识产业的比重在快速增长,国家急需大量拔尖人才和知识产业劳动力;另一方面,中学毕业生的素质与社会的现实需求渐行渐远。对此,比尔·盖茨曾有尖锐的批评:“以今天的中学来训练明天的劳动大军,就如同靠一个使用了50年的老计算机来教育今天的孩子一样。”[2]美国如此,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境况也大致相仿。因此,如何保持国家的竞争力成为这三个国家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2008年,美国著名教育智库“21世纪技能伙伴”发表了《21世纪的技能、教育及竞争力:资源与政策指南》,在分析未来10年全球竞争中美国面临的种种挑战后,提出了一个包含五个方面的学生素质培养框架(参见下表)。显然,这五个方面的素质培养学校无力单独承担,而需要吸收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来完成。实际上,在“21世纪技能伙伴”发布报告之前,英国、澳大利亚的政策文献已经表露出改变原有学校教育模式、吸收更多社会力量介入学生培养的思路。如英国的《2006年教育与督导法》,在前法基础上增加了地方教育当局的一项新职能:“保障学校教育提供方面的多样性。”[3]2006年初,英国教育部指令皇家总督学克莉丝汀·吉尔伯特(Christine Gilbert)组建“2020年教学评议组”,同年12月,该评议组发表《2020年愿景》报告,勾画了至2020年的英国学校教育中长期发展设想及轮廓。该报告在剖析英国面对的21世纪新挑战后,建议政府作7项教育政策应对,其中第1项就是“鼓励学校更加多样化,以鲜明的特质回应本地环境并且与本地各方结成伙伴。”[4]这里的“各方伙伴”包含了企业与高校。2008年的英国《学校领导的国家标准(建议稿)》将“社会领导”列为学校领导者5项专业标准之一,要求学校领导者具备与工商企业等广泛的社会伙伴合作共事的知识与技能。[5]2008年,澳大利亚联邦和各州教育部长联合签署的《墨尔本宣言》提出了8个方面的教育改革行动,其中第1条就是“建立更加强有力的伙伴关系”。根据该宣言的阐释,“伙伴”不仅包括家长、社区,而且包括“工商企业以及其他教育培训提供者”。[6]美、英、澳面临的新挑战及上述政策应对,使得三国的学校特色创建在目的指向、行为主体和运作特点等三个方面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新走向。

 

二、学校特色创建的目的指向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教育改革中,特色创建日渐成为美、英、澳学校的普遍追求,其中以美国的特许学校最为典型:“特许学校的课程几乎可以有各种不同的侧重点:阅读、音乐、数学尖子、数学纠错、电脑技术、外语或针对特定人群(如,非洲裔美国女孩、学习能力缺陷儿童、天才儿童、纪律问题学生、有辍学倾向的儿童等)的需要。”[7]不过,像特许学校之类的特色创建,主要是受市场机制的推动,其基本目的是以学校个体的特色争取市场份额。相比之下,近期美、英、澳的学校特色创建则有所不同,它受社会劳动大军的宏观需求和政府的直接政策要求推动,其目的直指英才培育和就业与创业缺口的填补。这里所谓的英才培育,并非仅指极少数智力超常、成绩拔尖、竞赛夺金的学生,而且还包括体育、艺术、社会活动、组织领导等非学术方面有特长的学生。[8]也就是说,创建学校特色是为了使具有不同禀赋和特长的学生,都可以在最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最能促进其特长发展的环境中学习,以满足不同行业对劳动力的不同需求。与此同时,信息产业合格员工的供不应求、工程技术类员工的短缺以及自主创业人才匮乏所形成的就业与创业缺口,也需要学校的特色选择与社会的现实人才需求有更紧密的关联。在这样的目的指向下,学校特色的创建就不仅是学校层面考虑的问题,更是政府从宏观的角度对区域内特色结构进行布局和协调的问题;也不仅是学校自己能够独立担当的任务,更是学校借助多方伙伴的力量、借助更多的社会资源才能胜任的事情。因而,创建学校特色的行为主体变化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学校特色创建的行为主体

在美、英、澳的学校教育系统中,历来不乏富有特色的学校。不过,以往的学校特色或特色学校主要建基于学校的历史、教师的特长、生源的特点、家长的优势或社区的传统等等。这就决定了创建学校特色的行为主体基本限于学校、家长和社区。然而,当创建学校特色的目的指向广义的英才培育和就业与创业缺口的填补时,新的行为主体之介入便成为必需。澳大利亚中学校长协会主席安德鲁·布莱尔(Andrew Blair)指出:“在全球化时代,不能简单地描述学校所扮演的角色了。学校已是复杂社会的一个部分,越来越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直接控制以外的种种压力和影响……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日益丰富,他们生活在虚拟和真实两个世界里,因此学校必须与更多的校外机构、工商界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和课程。”他进一步分析道:工商界的介入不能流于浅表,“相对来说工商界更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他们应该参与学校课程建设,提供学校不能提供的课程……问题并不随着企业提供经费资助就会解决,教师需要对工商界有更好地了解,反过来也一样。不仅需要双方增加对话机会,教师培训可以有部分时间放到企业去做,或许要建立一种教师定期休假制度,让教师到工商企业中去工作一段时间。”[9]当然,从美、英、澳学校特色创建的近期实践来看,比工商界更关键的新主体是政府。在以往学校的特色创建中,政府虽然是倡导者,但并非创建活动的实质性行为主体。如今则有所不同,政府往往根据社会发展的宏观需求正式提出学校特色创建计划,加拨专项资金支持特色计划,对申请进入特色计划的学校设置入门条件,对辖区内的学校特色创建进行结构性布局;同时,政府还要推动大学尤其是本身专长特色显著的大学参与中小学的特色创建行动。如此,政府不仅从原则倡导者变成了实质性的行为主体,而且已在诸行为主体中扮演起主导者的角色。此外,随着职业体育协会、业余运动俱乐部、艺术团体等新主体纷纷介入其中,学校特色创建的行为主体就大为扩展了。

四、学校特色创建的运作特点

目的指向和行为主体的变化,促成了美、英、澳近年学校特色创建运作上的一些新的特点与趋向,那就是“高规格”、“小投入”、“巧借力”和“广覆盖”。

1.高规格

所谓高规格,一是表现在美、英、澳近年学校特色创建实践中,政府新建了一批标志性的高规格特色学校。在美国,政府与微软公司联手打造了“未来学校”,合作双方以政府资金提供和微软知识注入的形式,这是一所以“无课本课堂”、“无边界教室”、“非固定作息”、“个别化进度”、“研究性学习”为标志的特色学校;[10]在英国,有戴森创意学校,以专门培养未来工程师、设计师、发明家和企业家的课程设置和学习环境为特色;[11]在澳大利亚,有培养未来科技英才的莫纳什科技高中,该校以落户高水平大学校园并共享周边科技资源为特色。[12]高规格的第二个表现,是介入学校特色创建的工商企业或社会组织的层次高,所开发或提供的课程的技术含量也较高。微软、英特尔、洛克希德等一批大公司纷纷通过编制和提供课程、举办小型主题讨论会培训中学教师和中学生等方式,参与公司所在地方的学校特色建设。美国一个名为“项目导引道路”的非营利性组织,专门为中学开发了8门工程类课程,其中大部分关涉数码电器、机器人等高技术内容。[13]

2.小投入

对于政府来说,高规格的学校特色创建并不一定需要投入高额的资金。上述工商企业为学校提供的免费课程自然不用政府支付分文。即便是新建的高规格特色学校,政府的投入也不大。例如,澳大利亚的莫纳什科技高中的定位很高,即培养学生高于一般的数学和科学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基本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并已实行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这不仅在于加深数学和科学课程的内容,而且,要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师资和高规格的科学实验设施。然而就是这所2010年初刚刚落成的超一流学校,政府的建校投入不过2000万澳元。[14]一般认为,新建学校的规格与投入是正相关的。莫纳什科技高中之所以能够实现高规格且小投入,主要是它的规划容量被控制在600名学生的有限规模中,是明智的,尽管莫纳什科技高中是一所面向全州招生的学校,但学校认为每届培养200名未来科技英才足矣。若将该校的规模做得很大,名实不副将在所难免。而实现高规格且小投入的另一个原因,则跟学校的选址和合作伙伴的选择大有关系,也即学校特色创建中的“巧借力”。

3.巧借力

如上文所述,美、英、澳近年来新型工程类人员短缺,本土大学生中学习工程类专业的人数逐年下降。这固然可归因于绝对生活水平提高消解了青少年艰苦学习的意志,但也跟中小学课程过于学术化而不能培养学生相关兴趣有一定关系。对此,美、英、澳的一些企业出于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必然希望通过介入学校特色创建的过程对学生施加影响。于是就出现了企业“以往关注的是通过广告如何吸引潜在的顾客,现在是通过免费课程意在使学生成为他们未来的员工”[15]的现象。既然企业有“揽才”的想法,政府借企业之力来建设学校的特色课程自然是两厢情愿的事情了。而在新建特色学校上的“巧借力”则更为典型。仍以莫纳什科技高中为例。根据该校的办学定位,政府选择理工科见长的莫纳什大学为合作伙伴,学校就建在莫纳什大学的校园内,部分课程既借助莫纳什大学的师资,也享用该大学的实验设施。由于莫纳什科技高中与莫纳什大学的科学技术与研究创新园区近在咫尺,因而可以安排学生与高端科技人员接触、了解科技发展前沿、体验科学研究文化。通过巧借大学之力,莫纳什科技高中科技特色创建的硬件、时间、人力成本均大大降低。当然,莫纳什大学也很愿意共建这所高水平的科技特色高中,因为三年的高中将培养学生对莫纳什大学的感情,有的学生甚至会找到值得终身追随的导师,莫纳什大学今后的生源也将大为改善。

4.广覆盖

美、英、澳学校特色创建的所谓“广覆盖”,主要表现在特色创建的覆盖面广以及特色项目所涉学习领域广两个方面。

既然美、英、澳学校特色创建的目的指向是广义的英才培育和就业与创业缺口的填补,那么少量新建特色学校是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的,必然需要在现有学校中大面积地建设特色项目。这一趋向虽在美、英、澳的学校特色创建中均有所反映,但英国的表现尤为突出。英国工党政府在推出特色学校计划时特别强调,特色学校对生源的选择必须基于学生的特长,而不是基于统考的成绩。这就推动了大量中小学进入特色学校计划,截至2008年,英国90%的公立中学都已进入了特色学校行列。[16]在英国,特色项目所覆盖的学习领域也在近年得到进一步扩展。据2008年的统计,特色项目所涉学习领域已在原来的科学、技术、人文、语言、体育、音乐、艺术的基础上,又扩展到了工程、数学与计算机、工商与创业等领域。[17]

五、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美、英、澳学校特色创建的实践,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学校特色创建的国际走向,因为三国学校特色创建新发展背后的社会动因,迟早也会在其他国家出现。倘若将这些国际走向与我国学校特色创建的当前境况关联起来看,“目的澄清”和“政府主导”是两个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1.目的澄清

创建学校特色的目的究竟为何?是真正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为了吸引优质生源、提高升学率、改善知名度、显示领导政绩抑或应付行政指令?透过我国当前学校特色创建实践中“过于集中的特色”、“表象化的特色”、“粉饰性的特色”、“偷换了概念的特色”、“不可能的特色”等现象,可以推测其中种种不同的目的。如果社会没有提供学校特色创建的清晰目的,学校对特色项目的选择就会失去合理的依据,甚至变成需要校长苦思冥想的功课,特色项目效果的标准也就无从谈起。在美、英、澳学校特色创建的实践中,企业提供的特色项目多半都不强调学术性,有的甚至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课程,与其说学生从中学到知识,还不如说学生只是由此形成了对某一行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若以“就业与创业缺口填补”这一目的来衡量,这样的特色项目可谓恰到好处。所以,学校特色创建的目的澄清至关重要。

2.政府主导

目的澄清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由谁来澄清目的。从美、英、澳的学校特色创建实践来看,政府在目的澄清上扮演了主导者的角色。美、英、澳尚且如此,我国教育行政体制下的目的澄清就更需要政府加以主导。当然,政府的主导并不仅限于目的澄清。《纲要》发表以来,我国的学校特色创建已经由基层学校自主探索了17年。在取得相当进展的同时,学校特色创建也确实进入了一个难以前行的高原期。若要将这一实践探索推向一个新的里程,尤其需要政府在学校特色的创建规划、结构布局、资金调动、条件设置、伙伴协调等一系列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换言之,在我国学校特色创建的下一里程中,核心行为主体应不再是学校而是政府。

 

【作者简介】冯大鸣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教育管理学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上海 200062)

(转自《教育发展研究》(沪)2010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