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盗基德的父亲死了么:艺术作品精华国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9:26:07

',1)">




《艺术作品精华国粹》

关于艺术作品,我以为,作者首先应该在形式上能够留住观众,抓住人们的“第一眼印象”。同时,在作品的内容、意境上追求有深度,力求“百看不厌”余韵画外。观众的第一印象是最纯真,而且是极少有成见的。作品的壮观宏大、小巧玲珑、或美或丑,在第一印象里是最容易突现出来的。那些缺乏创造性的、老套的形式,是很难得到观众的第一眼的青睐。可见,艺术形式的重要性,在这里是不言而喻的了。
早在南齐谢赫所著的《画品》一文中,就提到了绘画艺术的“六法论”,“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面也是这样记述的: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这其中除了“气韵生动”外,其它都是指的艺术形式问题,对第六的传移模写虽然有不同的解释,但是,模写本身是离不开形式的,这点应该是没有争议的。任何艺术都离不开表现形式,否则艺术也难成为艺术了。传统艺术有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现代艺术有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东方艺术有东方艺术的表现形式,西方艺术有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没有一个艺术家,不重视自己独立的艺术语言。多少艺术家不是毕生都在苦苦追求吗?黄宾虹的山水、齐白石的虾;凡高的《向日葵》、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无不给我们视觉感受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就不同的画派来说,同样都是在形式上有着鲜明的个性。所以说,如果要给观众第一眼强烈的印象,没有好的艺术形式是不行的。董欣宾曾经说,一幅好的精品的产生,它应该是由最佳的人,在最佳的时间、最佳的状态下产生的佳构(大意)。艺术创作中要获得一个理想的“佳构”是何等的不容易。
但是,我们有了好的形式,给观众的视知觉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这并不能够说我们的艺术创作就已经成功了,因为艺术的终极不是形式,形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内在思想、情感的外延。所以谢赫要把“气韵生动”放在六法论的首位,也就说明了内在思想、情感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如果要使作品百看不厌余韵画外,作品中没有使人思想、感动的内容,自然是不能够长久地留住观赏者的。中国画最为重视“意”的表现,用笔用墨无不在以“气韵生动”为中心,“写意”这两个字,最能够概括中国画的精神。艺术作品是否拥有丰富的内涵,最能够考验出一个艺术家水平的高低。
当我们面对达芬奇在米兰圣玛利亚·德里·格拉奇修道院,所创作的《最后的晚餐》时,我们无不被这一在构图上,采用了一种非对称性的均衡来反映《圣经》故事中:“一场具有深刻人性的戏剧性冲突”的伟大艺术作品所震撼。黑格尔说:“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里的理念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内容。他又说:“艺术作品却不仅是作为感性的对象,只诉之于感性领会的,它一方面是感性的,另一方面却基本上是诉之于心灵的,心灵也受它感动,从它得到某种满足。”所以,艺术的形式与内容是不可分割的。如果说黄宾虹的山水、齐白石的虾、凡高的《向日葵》、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话,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作品的魅力,就会大打折扣了。现在许多画家忽略艺术作品的内容,不厌其烦地热衷于形式游戏,这种哗众取宠的做法,最终是不能够创作出好的艺术品的。

范宽生卒年月不详,(据画史记载,他生于五代末,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还健在。)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北宋山水画家,生活于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陕西华原(今耀县)人。因为他性情宽厚,不拘成礼,时人呼之为“宽”,遂以范宽自名。据《宣和画谱》记载,他“风仪峭古,进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







《紫琅仙馆图》清 钱杜 纸本设色 纵123厘米 横27.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钱杜(1764—1844)字叔美,号松壶,浙江杭州人。性闲旷,好游山玩水。山水以元人笔墨运宋人邱壑,画风深秀清润。此画以平远章法构图,近景有一老翁正在过桥,有高峻层叠的峰峦,崖壁间飞瀑如练,白云缭绕,岚光浮动。高处的平台简洁,整个画面给人清丽谨严,妍雅生动而富于变化,并用繁简的对比手法,工谨明丽又带有冷峭幽秀之致,以虚托实,增加了画面的灵动,具有比较浓郁的装饰风韵。

《人物山水图》清 钱杜 册页,纸本,设色,纵22.8厘米,横33.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册共十二页,选刊二页:一、《临居节西溪晴雪》;二、《临沈周丹台春晓》。此册虽称临古之作,实具作者自家面貌身骨,具有娟秀隽永之清韵,乃道光二年(1822)钱杜59岁时所作。

《人物山水图》清 钱杜 册页,纸本,设色,纵22.8厘米,横33.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翠岩红树图》 清 董邦达 纸本设色
董邦达(1699—1769),字孚存,号东山,浙江富阳人,官礼部尚书。画山水、笔墨古拙,神韵悠然,笔锋谨严,但有乏奇趣之缺。其风格在娄东、虔山派之间。所画屋舍工整严谨,笔法有些拘束,少了一些洒脱闲逸之气,丘壑虚实亦嫌松懈,但其笔墨神逸尚有一些气韵,迥异于在野文人的清风傲骨,笔法拘束细碎,也乏开阔自由之胸意,给人沉闷拘缩之感,正所谓作画如同做人,“画如其人”是极有道理的。

《烟磴寒林图》清 董邦达 立轴,纸本,墨笔,纵118.7厘米,横54.7厘米。
此图山峦层叠,草木丰滋,山下溪水环抱,错落野屋幽居,境界幽静清爽。构图严谨,枯笔短皴,笔法浑厚。坡石、杂林、枯枝,繁而不乱,更臻寒林苍莽气息。

《青溪落雁图》 清 董邦达 纸本设色 沈阳博物馆藏
清代的宫廷画家以摩古为创作原则,弥漫在宫廷的仿古气息,由于康熙、乾隆等皇帝的倡导,风靡了整个画坛。官运亨通的董邦达,在这种氛围下,自然也难逃其桎,然而他善用元人之法,善用枯笔,勾勒皴擦较一般宫廷画家则多了几分逸致,《青溪落雁图》一画在经营位置和用笔用墨颇有几分讲究,也难得有逸致潇远之感。

《云岚烟翠图》 清 戴熙 立轴,纸本,墨笔,纵138.5厘米,横64.5厘米。青岛市博物馆藏。
戴熙(1801-1860),字醇士,号榆庵,又号莼溪,自称井东居士,谥号文节,杭州人。官至兵部侍郎。作者深得“墨分五色”之神,仅以墨笔勾勒点染,便描绘出一幅青翠曼妙的山水画,气势磅礴。画面近处是山石、丛林,远处亦是一片山峰,在远近之间的空地处有几所小小房屋,完全是“天人合一”的境界。画上端题“云岚烟翠。拟大痴葱郁之象,不以家数求也。伯黍大兄属,时咸丰五年乙卯清明节醇士戴熙。”

《忆松图》 清 戴熙 纸本墨色 纵37.7厘米 横123.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忆松图》是戴熙“师造化”的最好例证。画家跋云:“地近方山,山有龙池云洞诸胜,多松,漫溪弥谷,旷望无际,常月夜行万松中,遇要氏兄弟,结苑读书其下,赋诗赠答,慨然有卜邻之志。后来京师,每值风和月霁,辄追忆之,嘱写《忆松图》,落落五年末有以报,丁未早春,侨居都下颇忆故山松径……”《忆松图》颇有“北宋”山水的气势,在意境上突破了“四王派”末流的萧淡枯寂,一定程度上表现了雄浑沉厚,山石形态及皴法。

《山水图》 清 戴熙 纸本水墨 纵17.2厘米 横23.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戴熙虽然也是从王翚一路入手,却能别出心裁。加上清末考据与金石学的兴盛,戴熙也融入了倡导碑学的潮流,在绘画中吸取了书法篆刻的长处,以金石入画,形成了一种极其微妙的、富有创造性的绘画风格。此画用笔扎实,笔笔有入木三分之感,山岚河川也由于厚重的墨笔而罩上了老成的色调,形成了画面空旷的意境。

《湖亭秋兴图》清 黄慎 立轴,纸本,设色。纵181厘米。横102厘米。南京博物馆藏。
黄慎(1687—1762),字恭懋,又字恭寿,号瘿瓢子,又号东海布衣等。诗文书画皆精,尤擅画神仙佛道和历史人物。人物造型生动传神,意态灵妙,用笔泼辣,纵横驰聘,境相奇幻,是位颇有建树的画家。图中山石岐蹭,古树苍郁,湖水微波,亭内外人物形神皆备,各具情态,笔黑清润沉静。

《清波钓徙图》 清 黄慎 纸本设色 纵62.6厘米 横33.4厘米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黄慎的山水画,用笔简洁奔逸,潇洒有致,别具情韵。草书雄劲飞扬,令人观之爽畅。郑燮说他“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情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对黄慎的绘画艺术作了精辟的概括。黄慎的绘画,着重于写意,描写对象不拘泥于形式。此画人物衣纹作铁线描,连勾带染,洒脱随意,更加以草书之笔入画,极为自由流畅,属水墨大写意,仅于渔翁面部、手部略施淡赭。

《携琴访友图》清 黄慎 立轴,纸本,设色,纵168厘米,横88.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写城关外,崦岩绝蛾,左右对峙, 山下道坦处,有三位骑驴缓行的老人,仆人肩背囊琴相随,寻视访友,情意甚殷。在百年老树环绕处,有静室明轩, 幽雅宜人。正等侯来客, 内外呼应。置陈布局,精心铺排, 主次分明。茅屋、古树、老翁,勾点精到, 山崖城关,笔墨概括简练,笔触泼辣粗放。撷取人物神态驾轻就熟,功力坚深。

《归舟图》清 黄慎 纸本,设色,纵121.8厘米,横61厘米,首都博物馆藏。

《山水册图》 清 高凤翰 纸本设色
为作者未病臂之前右手作品,共四幅,作四季风光。第一幅“柳园图意”,绘春日园林风貌,在松、竹等树的衬托下将初绽新绿的柳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二幅“弘济江天”,是夏天的江河之景,岸边树丛生得十分茂盛,形成实虚疏密的对比。第三幅“西亭诗思”,表现秋风芭蕉林。第四幅“绿云苍雪”,描画冬时山景,山石被雪层层遮盖,而石缝中所生之松树却依然挺立,保持绿云本色。

《溪山游艇图》 清 高翔 纸本设色 纵44.5厘米 横27.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翔(1688—1753),字夙冈,号西唐,又作犀堂、西堂等。别号山林外臣,擅画山水花卉,间作佛像人物。篆刻与汪士慎、丁敬齐名。又与高凤翰、潘西凤、沈凤并称“四凤”。 高翔少年时期崇尚石涛,后与石涛结识为友,常相往来,情谊深长,受益颇深。画面构图简洁明晰,院落和房舍散布,古树参天,江中一渡船,船上人物以最简洁的笔调勾成,不能再减少一笔,而人的动态已被表现得十分清晰,作者功力由此可见。

《富春山》 清 任熊 纸本设色 纵133厘米 横30.7厘米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任熊(1823-1857),字谓长,号湘浦,浙江萧山人,曾至上海卖画,工书善画,长于人物,山水和花鸟。人物继承陈洪绶的传统,造形古硬,敷彩鲜艳。富有装饰意趣,且笔力雄厚,气韵静穆,任熊有诗、书、画、印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但不像一般的文人画家那样拘束,他将大红大绿的民间美术的色调注入画面,反而有一种大俗即大雅的审美效果。任熊此作是根据富春山的实景创作的。画面悬崖石壁,山石层叠。在章法上取其一角,皴染自然,有厚重的真实效果。

《春山行旅图》 清 任熊 绢本设色 纵17.8厘米 横54.4厘米
任熊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家,少年丧父,寡母带着子女艰难度日。年稍长,为糊口,任熊曾追随一私塾师学画肖像,后因不堪忍受刻板的学习方法,愤而出走,飘泊江湖,以卖画为生。任熊善用如屈铁盘丝般有棱角的线条,设色也厚重浓郁,鲜爆活跳。此画从题跋上来看,是任熊为周闲画的。画得极为工整,仔细。可以看出任熊对其主人的一片苦心。

《仙山楼阁图》 清 任薰 绢本设色 纵27.6厘米 横30.3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任薰(1835─1893),近代著名画家,字阜长,舜琴。少丧父,从兄学画,长期在上海以卖画为生。工书善画,用笔劲健,取境布局,不落前人规范,能独创一格。《仙山楼阁图》画家自题“赵千里法”。此图诚为用赵千里法,建筑亭台楼阁,极为工整,树木多作双勾,树叶用石绿、石青敷重色,并用金线勾勒。色彩艳丽,画法严谨而有变化,颇见画家的功力深厚。

《竹窝一角》 清 任薰 绢本设色 纵27.6厘米 横30.3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画家题云:“临顾恺之竹窝一角”,可见并非是任薰自己的创作。此画构图较为单纯简练,前景画一片竹林,林后有建筑物、朱红栏杆,十分醒目,竹林上都被白云覆盖。竹干竹叶石绿重色,墨线勾出。建筑物下,有泉水汩汩流出,流经竹园间,曲曲弯弯,水浅露出石块。此画富有装饰性,颜色对比强烈,严谨而不板,简练而有意境,用笔工细而整体效果好。

《赤壁夜游图》 清代 任颐 纸本设色 纵35.5厘米 横78.5厘米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任颐(1804—1895)。初名润,字小楼,后改字伯年,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幼得父教,少年时,参加太平军,其后在一扇庄学徒,后随任熊、任熏学画,中年起在上海卖画,渐成名。擅画人物、山水、花鸟,尤工肖像。取法陈老莲,且重视写生,但可贵的是他能创新,而且有自己的画风。此画参苏轼的《赤壁赋》意而创作,表现了夜游赤壁的意气风发。此画以勾勒、点缀、泼墨等笔法交替互用,赋色鲜活明丽,画面整体而无琐碎之感。

《赤壁泛舟图》 清 任颐 绢本设色 纨扇 纵25.5厘米 横26.3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此画画苏轼《赤壁赋》。图中画一小舟,三人坐在船中,各人神态自在,一摇橹船工倾斜着身子,动作既夸张有真实。他们在欣赏古战场的景致。画家以概括的笔墨表现前景的水草,对岸隐隐约约。淡色渲染,石岸上长满水草。任颐此画法,显然受到文人画的影响,寥寥数笔,韵味无穷。

《山雨欲来风满楼》 清 任颐 纸本设色 纵132厘米 横48.6厘米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海派”就是指清末集中在上海出售自己艺术品,其画作符合新兴城市阶层欣赏口味的一批画家。他们虽然生平经历各不相同,为了适应艺术品市场,高雅的文人趣味逐渐减少,在表现手法上尽量采用更适于被民众接受的方式。此画似乎有些模糊不清,前景山石淡墨为之,唯山石后的树叶一片黑色,屋舍被右倾的树丛掩盖。整个画面给人气势渐大,大雨将临之感。画上题跋:“伯年此祯写山雨欲来风满楼诗意,深得石涛三昧……”

《前程期远图》 清 任预 纸本水墨设色 纵146.3厘米 横78.2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任预(1854—1901),字立凡,浙江萧山人,任熊之子,在上海、苏州一带卖画,画艺得任熊、任薰的指点,善长画人物,山水和花鸟。构图别致,设色淡雅,花卉学宋人勾勒法。山石用斧劈皴,着色清丽,别有韵致,淡雅而不失神采,构图满实,有实有虚。此画题跋“指点前程远,相期着一鞭”,是任预30岁时所作,有可能是以“霸桥送别”为内容,表现的是送别的场面。

《仿赵大年山水页》 清 任预 纸本水墨 纵23.3厘米 横27厘米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赵大年是善于描写汀渚间的景色著称。任预对赵大年的绘法接触面很广。图为赵大年的画格,在宋代诸大家中,没有和他仿佛之处。任预此图,前景画树枝,随手点墨叶,岸边有小草,一只小舟,船工正用篙竹撑船,人物的形态颇生动。船前有一群鸭子。河岸对面,淡墨平抹,画家用笔曲曲直直,简括而草率的形象,朴拙而疏容的情意,反映了淡荡清空的诗情墨意。

《浔阳夜月图》 清 任预 纸本设色 纵17.6厘米 横53.5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此画是根据白居易的《琵琶行》创作的,画家摄取浔阳江头夜送客场景。前景为一耸杂树,后为码头,码头右侧的山坡峦石,江边上停着两艘船。画面表现的是:“元和十年予左千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江口”的情景。画家将树叶画成黄色及红色,使人感到秋夜送客萧瑟落寞之感,烘托出秋意已浓。画家的题款:浔阳夏月图,拟文仇两家法。

《观潮图》 清 虚谷 纸本设色 纵40.5厘米 横39.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上茫茫的海面,水天一色,浪花飞舞,惊涛骇浪。海边上岩石古树楼阁屹立,阁内有二闲者正准备去观海,引导人们将视线转向画面的中心。山石用重墨勾勒,水以淡墨烘染,有虚有实,有浓有淡,并巧妙地留出空白作云气,使画面境界显得十分深远辽阔。自题:“观潮图写为静岩五兄先生雅属虚谷”。

《云山塔影图》 清 虚谷 纸本设色 纵34.7厘米 横70.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中的远山风姿绰约,云雾弥漫,近山山峰陡立,巍峨苍润,山涧有殿宇一座,山前树林成片,郁郁葱葱,房屋掩映其中,画面左边一宝塔矗立,与山间殿宇遥相呼应,使宁静无声的画卷,顿时充满生活气息。此图以深远法绘制,景色由近及远,虚实兼之,层层铺设,意境悠远。峰顶、林木以米家山水中常见的横笔点染,笔湿墨饱,元气淋漓。

《古殿银妆图》 清 虚谷 纵38.3厘米 横52.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这是虚谷《山水册》中的一幅,名为古殿银妆。其他分别为茂林修竹,林舍初曙、云屋积翠、柳屋著书、篱宅桑枝、古刹梵音、秋林逸士、叶荫消闲、孤蒲远眺、碧湖缓舟、初寒流篁等12幅,景物主题集中,境界清静,意绪畅达,富有诗情画意。画中钤有“虚谷”,“三十七峰草堂”诸印。其中《古殿银妆》用色清淡,笔意阑珊,很有几分匆匆而就的感觉。画面却显得轻灵悠远。

《积书岭图》 清 赵之谦 纸本设色 纵69.5厘米,横39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赵之谦,清末书画家,篆刻家,初字益甫,铁三,支自,又号悲庵,又字冷君、梅庵、子兄,又号坎寮,憨寮,晚号无闷、笑道人、婆婆世界,凡夫,思悲翁等。浙江会稽人(今绍兴)。咸丰九年举人。他重视观察生活,融古法,师造化,理法严密,笔墨酣畅,形神兼备,为人称道。此图淡设色,绘山石青松及流水,山上有小路隐映其中,用笔有金石之气。浑朴秀劲,且不失丰润。其松石描绘有苍老、沉雄的感觉,别有横趣。

《虞山草堂步月诗意图》清 钱杜 水墨,淡设色,纵138.2厘米,横53厘米。(日)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春流出峡图》清 张崟 纸本设色 纵145.8厘米 横64.1厘米
张崟(1761—1892),字宝崖,号夕庵,晚号且翁,丹徒(今江苏镇江)人,贡生。善花卉、山水、佛像,尤擅长画松,世称“丹徒派”,著有《逃禅阁集》。从题识可知,此图取唐人诗句入画。题识云:“春流出峡图,仿李希古,丁丑冬戊寅春,江南瑞雪普遍,丰年之兆可征,巴蜀之雪可知矣。因拟唐人‘巴国雪消春水来’句,作春流出峡图。”画面以俯瞰角度绘巴山蜀水的青绿风景,中间杂生红、黄等色调的花木,色调比较浓重,衬得山间溪流更加清澈。

《京口三山图》(部分) 清 张崟 纸本设色 纵29.3厘米 横19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张崟有自己独特面貌,始创京江派,他与同时代的顾鹤庆,世称顾柳张松之誉。张山水有二类:一种沈郁浓厚,多从北宋大家习之;另一种则幽澹萧寥,雅韵清绝,近似文徵明。此幅《京口三山图》,山石有石田之沈郁厚重,而树木布景房舍则有文徵明的幽淡疏寥。此卷所画镇江的北固山、金山、焦山,三山为镇江之名山。张祜泳金山诗云:“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此图苍秀浑噩,清疏之气兼而有之。

《江村小景》清 张崟 设色绢本,97.5×58.7cm,钤印:张崟之印、宝岩。

《剑阁图》 清 罗聘 纸本墨笔 纵101厘米 横27.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是罗聘因友人张道渥(字水屋、号竹畦,自号张风子。)之请,根据李白《蜀道难》诗意所作。罗聘以雄健的笔调、丰富的想象,表现了他从未到过的蜀道的艰难,喻示了人生的艰难。为了供托效果,罗聘用峭硬的短笔条作雨点,豆瓣皴,积染深厚表现出山石风化的质感。笔简意深,表现了山势的雄浑。
',2)">



云中公子欢迎您

您已欣赏本篇